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品质;三年级教学;培养策略
G623.5
隨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及最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思维、品质,以便于学生得到长远的发展。然而这种良好的数学品质并不是靠短期的充电就能够达到的,也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这需要教师在学生习惯形成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小学三年级正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其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一、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习惯提升数学品质
小学三年级正是思维能力锻炼最佳时期,学生要想具备较强的数学品质首先需要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进而促进数学品质培养。首先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考欲望的激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数学启发式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逐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其次教师应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思考依据,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内容,从问题出发,在提供的一句中找到问题的契入点,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进行提示及必要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个人见解,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及观点,从多角度多渠道解决问题。通常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能够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解题思路,发表个性的数学见解,然而这一切形成基本都在后半段,因此如果教师预留的思考时间过少将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不利于探索,而预留的时间过长又会导致学生陷入思考的死角,因此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及实际教学需要而定,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当的指导。
二、激发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数学品质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有专家指出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已知知识向未知知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度的过程。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单纯的教学,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仅仅是按照教材逻辑性根据自身的教育思路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看不到知识对其自身的价值及意义,将无法从内心对知识产生学习的动力,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将抑制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及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因此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将学习变成学生愉悦的事情,就可以将学习的苦转化为学生追求成功的快乐。例如:三年级上册学习“测量”如果单纯的对学生进行讲解一千米是一千个一米所组成,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测量一百米的长度,告诉学生十个一百米就是一千米,这样学生认知的会更加的清楚。然后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用物品进行测量,如书长度有多少厘米、书桌高度有多少厘米、家里的床长度有多少米,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他们也能够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数学是具有严密逻辑性及高度抽象性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以及公式都是抽象性概括的结果。因此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思维有利于学生数学综合品质的提升。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要从形象着手。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如一格一格的数、横着数、竖着数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培养学生反思习惯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是培养数学素养,提升数学水平、体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数学品质的有效途径,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以及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阶段是对学生反思习惯培养的绝佳时期。首先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这是培养良好反思习惯的有效途径。学习档案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如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有效的习题解法,及容易出错的习题,或是失败的教训等等。第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反思由问题开始,不会提出问题就不会反思。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孩子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有些孩子甚至不会提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进行疑问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抓住反思的时机。要求学生每节课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中提出的问题,每月进行“问题明星”评比,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第三、记数学日记。将反思培养成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地进行,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学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反思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数学日记中可以记录课堂上教师进行示范解题反思过程中学生也想到了同样的方法但并未与教师沟通交流问题,在作业中对习题的解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等等都可以记录在数学日记中,以便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反思是个体成熟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反思习惯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针对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自身的见解,以期为广大教育同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晓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2014(31)
[2]刘嘉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品质培养方略谈[J].信息教育技术,2016(19)
[3]郭敏,戴丽娟.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数学品质的培养[J].杭州大学学报,2015(26)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2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9-02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也包含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开展活动中,伴随着眼、口、手等感官参与的是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性知识,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创造。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体验了“转化”的思想,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我组织学生展开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让学生主动勾起记忆,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在反思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新理念;小学数学;高年级;创意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58-01
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创意法教学,对课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夯实基础知识,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创意法教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指学生自己学习目标,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它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统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一方面要完成本年级新知传授,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的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人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恰当地提出教师自己的教学目标。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太粗心了!许多题目连中下等生都应该做得起来,可练习考试的时候学生错误的情况很多。即出现所谓的"过失"失分现象。学生产生"过失"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但不能原因简单地归究为"学生粗心"。因此,只有帮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2.挖掘教材资源,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充分发挥高年级数学现有教材的作用,体现创意法教育的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呢?实践证明,通过改编例题、习题,引导学生思考、辨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1 改编例题促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新知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改编例题引发散,培养学生能力。要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六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实到实处,通过改编例题、习题的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教学"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这一工程问题时,在学生掌握了此道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将"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改成:(1)乙队单独修比甲队多用5天。(2)乙队单独修的时间是甲队的1.5倍。(3)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2/3。还可将问题改为:(1)两队合修几天完成这段公路的4/5?(2)两队合修几天后还剩这段路的1/3?(3)甲独修2天后,剩下的乙独修还需几天?这样围绕例题这一中心发散,例题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机制,在本堂课得到充分体现。
2.3 改编例题促思辨,提高反思能力。反思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运用改编例题、习题促进学生进行思考、辨析,进行前馈控制或反馈矫正,一方面可以达到有效防治错误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
3.善用典型题材,培养学生的数感与直觉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发展W生的思维,要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一些典型题型,分层递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感将是十分有益的。如讲解:"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2∶1,按角分这个三角形是( )角的三角形"。这一类题时,通过分层递进,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耐人寻味。第一层次:求出三个内角判断法。这是学生开始时常用的方法。第二层次:求一个角判断法。"我们能不能只求出一个角就能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学生通过思考懂得:只要求出最大的角,因为最大的角是90°,所以这个三角是直角三角形。这一层次比第一层次学生思维上进了一层。第三层次:直接判断法。"我们能不能不求出任何一个角,直接从三个角的比份上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角的三角形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因为3=2+1,最大的角的度数等于其他两个锐角的和,所以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完善知识结构,创设学生终身发展的空间与平台
小学高年级教学的难点之一,在于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知识遗忘、缺陷较多,知识的综合更成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寓复习于六年级平时的教学之中,帮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结构"是许多老师的经验之谈,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妙药。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如果我们细细研究一下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不管是哪种版本,编者在编排新知的巩固练习中处处渗透着对旧知的巩固。如在分数四则运算的几个章节里,就安排了"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平均数应用题"等旧知的复习。如果在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抓细抓实,采取"讲一题、带一串"的方法,平时就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适时地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和遗忘进行补救,对最后的总复习定将会起到巨大的缓冲作用,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将随着平时的复习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稳定,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总之,用创意法教育理论去指导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这样教学,才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能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有效的促进知识的迁移。
参考文献: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4
一、研读教材,显化数学思想
数学概念、规律、定理、性质、公式等明显地显现于教材中,是“有形”的知识,我们都看得见;而数学思想却隐含在这些知识的背后,是“无形”的、“默会”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努力将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使其显性化、明朗化,并且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得以体现,有效地渗透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分数”时,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确立好本课的知识目标,同时要把握好学生在数学思想方面应该有怎样的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在教材一系列具体情境展示的主体知识背后,隐藏着概念的抽象过程;要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示逐步抽象出几分之一的意义;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一些实例中归纳出相同之处,进而认识如何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实际事物,加强学生的归纳思想。
二、感知思考,体验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方法产生、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直观背景材料,让学生逐步感知和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然后再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知识发展的前景,渗透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真正体验领略数学的精髓――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各部分组成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1 / 2,教师让学生分别从学具袋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动手折一折,再涂上颜色表示出1 / 2,并想一想:你是怎么折的?让学生自己展示和介绍。然后追问:每张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 / 2来表示呢?那空白部分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让学生头脑中逐步建立起对1 / 2这个分数的认识:无论怎样折,只要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 / 2。借助这样的建构过程,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1 / 3、1 / 4等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体验类比思想。
三、互动探究,凸现数学思想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最根本也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思维,而合理的思维自然要依赖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师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探究,帮助学生抓住数学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内在规律,并能根据既定目标及时调整探索方向,进而展开全面、深入、灵活的思考,这样数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自然就得到充分的体现。
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这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计算1 / 2+1 / 4+1 / 8+1 / 16,这是一道稍复杂的分数连加题。学生用熟悉的一般规则“先通分,再计算”时,会初步产生“计算过程有些复杂”的直接感知,自然萌发寻找简便算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可出示一个正方形,启发学生在正方形中表示出连加题。学生借助图形直观显示出的结果意识到可以把例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1-1 / 16”。在这过程中渗透了转化思想。
四、建模应用,提炼数学思想
数学模型的核心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的过程必须有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与体会,增加建模的思想厚度,催化建模的理性提升。当然,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后,建模并未终结。学生还要将数学模型再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此来深化模型的内涵,拓展其外延,逐步将建模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例如,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鸡兔同笼”时,《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探究,因此可先从数据较小的例1入手,让学生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数据较大的原题,从而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炼直观图示法、列表推算法、鸡翅变脚法等方法背后的思想。通过“假设――检验――提炼――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提炼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量关系和方程求解模型,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模型解决其他问题。
五、总结反思,领悟数学思想
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很少主动地去挖掘其中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往往也只是完成任务而较少反思解题思想。因此,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巩固基础知识、优化解题过程的基础上,及时反思,不断总结,逐步领悟数学思想,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5
[例1]用3、9、6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在组成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几?最小的数是几?
分析:该题分三类情况考虑:第一类,如果3放在十位上,那么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36、39;第二类,如果6放在十位上,那么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63、69;第三类,如果9放在十位上,那么可以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为:93、96。最后,将得到的六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36
此题主要采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决。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还可以拓展到三位或者四位数。
[例2]用小数表示下面的价格:
3元8角5分=( )元 4角5分=( )元
2元5分=( )元 6分=( )元
分析:由于学生刚刚学习了小数,而小数的概念在教材中只是做了一个模糊的定义,所以学生在理解小数概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题设计的出发点是考察学生会不会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解题的难点在于用小数表示物品价格时小数各个部分和元、角、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针对此种题型,设计了如下的解题模板:
只要学生将元、角、分前对应的数字填入空格中,就可以迅速将其转化为用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
下面以“ 3元8角5分=( )元”为例,将 3元8角5分前面对应的数字分别填入上面的空格中,很快将其转化为用小数表示的价格形式。
[例3]在里填上“﹥”、“﹤”、“﹦”。
35×1232×15 15×20150×2
63×1818×36 79×4680×46
分析:此种形式的题目在平时的练习及测试题中屡见不鲜。大部分学生一看见此种题目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动笔计算。殊不知,此种题目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如果将此种题目按照计算题去做的话,那就有点小题大做了。下面将题目中的各题逐一进行分析。
类型一:35×1232×15
分析:左右两边的算式都含有相同的单个数字:1、2、3、5,只是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而已,这种题主要采用做差法,将繁琐的乘法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减法运算,差越小,积越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具体做法如下图:
所以,35×12
63×1818×36也属于这种类型。
类型二:15×20150×2
分析:先对左右两个算式进行观察,就会发现左边的算式是两位数和整十数的乘法,右边的算式是三位数(末尾有0)和一位数的乘法运算,针对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可以这样思考:先不看末尾的0,此题就转化为15×215×2,我们立刻就会发现左右两个算式其实就是同一个算式,显然左右两边是相等关系。
类型三:63×1818×36
分析:左右两个算式含有相同的数字18,可以将表面上看是乘法算式积的比较的题目,转化为63和36的大小比较。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迅速将此题解答完毕,避免了繁琐的竖式计算。79×4680×46也属于此种类型。
通过以上三种类型题目解题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思考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几道三年级数学常见习题的解法探究过程,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小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处理相应的数学问题。面对同样的题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的解题策略千差万别,虽然都能将题目的结果做出来,但是隐藏在解题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多体现的是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合理科学;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在生本教育下,将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要点的形式布置,这类作业是为新课作预备,做铺垫,做指引。它是预习作业,但又超越了预习作业,这就是生本课的前置性作业,它引导学生怎样去预习,怎样做好“先学”怎样进行组内的知识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布置前置性作业要注意什么呢?我经过两年时间的实际操作和反思,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布置的原则
1、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容量应该是“少而精” ,前置性作业设计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我认为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它的内容不要过多或者是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乘法中前置性作业可设为: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怎样计算简便?用自己的话说说。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侧重于自学习惯的培养,对他们在新授课的前置性作业用不着面面具到,也不能多,只需要弄清一两个或两三个主要的知识点,再加上少量的练习题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在小组和班级交流中体会,这样降低了难度,学生会更乐于自学。
2、前置性作业内容一定要适中,就学生心理层面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
在低年级数学的前置学习主要是根据下节课的内容找身边的、生活中相关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作业,也是一种既有一定范围、又可以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让学生喜欢的作业。或者是让学生自学内容,谈谈“我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我有什么问题?”“我的看法是什么”只要学生接触过思考过就可以。如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笔算乘法中前置性作业可设为:观察棋盘,怎么理解“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会解决题中所提出的问题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3、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及年龄特点,选择课前和课中相结合的前置性作业形式,可课前先学,也可课中先学,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为学生的学服务。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前置性作业可设计为:请说说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4、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要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例如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如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他们的前置性作业可以把这课时的教学要求比较全面具体地提出来,可设计一些动手操作实践研究的内容,让他们能通过自学掌握知识要点,课堂上再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反馈,交流,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学生会更有成就感,更加乐学。比如学习圆的周长的计算推导,就可以设计一个研究表格让学生测量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进行计算来发现规律,推导圆的计算公式。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内容:1、自学课本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给大家演示方法来说明2、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的吗?
布置前置性作业总的原则要合理科学。
二、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操作策略
(一)设计前
老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每次的前置性作业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把握明确、准确。如果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了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
(二)形式
数学学科的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班的学生情况而定,前置性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还可以由教师准备前置性知识小研究让学生完成。
我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①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用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在书本上完成。
②同时我还给我班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研究本,有时我让学生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格式如下:
一、自学内容
二、我学会了
三、我要举例
四、我想提问
同时还可增补一些尝试练习让学生利用自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和解决。
(三)评价
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后,在进行课堂交流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前置性作一个检查,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和在开展生本实验的第一学期,为了让学生的交流更有深度和实效性,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还有待于教师的帮助和督促,对于错误的知识点和自学答案,教师要给予一定帮助和订正,同时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教师可在全班提出表扬并在班级内交流展示,让它起到示范作用。到了高年级教师就可采用抽查、小组长检查或小组交换检查的方式来检查评价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