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期末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数学期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期末总结

六年级数学期末总结范文1

一、增强了科组成员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了思想觉悟。

实施新课程,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数学科组在学期初就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立足校情,实践创新”的工作新思路,积极组织科组成员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有关新课标、新教材的培训,听专家讲座、看光盘、观看课例、析个案、与专家对话等。例如三月份派出冯海英、吴焕敏、梁志伟几位老师参加广东省在清远举行的小学数学评优课观摩活动,四月份科组里梁素兴老师参加了中山市小学语文、数学骨干老师赴东北师范研修学习活动,通过老师们外出学习活动及进行学习反馈总结等大大提高了科组里老师思想觉悟,增强了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开设讲座,做辅导报告,引导科组成员领会新理念;通过讨论、学习成功的案例,大部分老师尝试新课程的教学;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时,更新教育观念,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上学,也要上好学。一个好的教师除了热爱教育事业,还要树立明确的教育观念,学会反思和研究。一个小学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要时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观念。

二、落实科组工作计划和总结。

数学教研组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安排,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各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学期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工作重点。各年级通过认真展开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然后结合本组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组计划、进度计划及班主任工作计划,并以此为根据,时时、处处把工作落在实处,把计划既当作是对工作的指导,又当作是对工作的监督,由于计划制定周密、完善,再加上全组教师共同协作、集体努力,力求做到有的放矢、脚踏实地的开展教研活动,并且在每个期末制定工作小结。

三、教研活动专题化、系列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这学期为推进新课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交流,我们科组里安排11节的数学教研课,高中低年级都有,分别在一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这些教研课都按计划完成了,每一个上课老师都是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没有半点马虎,同样听课的老师也认真参与,积极讨论。通过听课,发现这些老师的课很多环节、细节给我们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比如:罗斌伦老师和吴东明老师课堂中那种饱满的精神状态,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始终注意培养学习兴趣.善于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活”字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冯海英老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用生动亲切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神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吴焕敏老师是我们科组最年轻的老师,但教学能力进步很快,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课堂教学各环节严谨,扎实,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得非常好,例如她在这节《找规律》教学中,强调学生从多方面去寻找事物的规律,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谭全通老师和梁葵红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善于组织教学,常规训练有素,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那种严谨的工作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还有林智能老师和何炎明老师规范的板书等等,都值得我们听课的老师学习。从老师们的教学可以看出,我们的数学老师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

通过开展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数学科组里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评课能力。这学期的教研课都实行了同级组互评,大家再归纳综合的方式。一年级的课是梁平玉老师代表发言,五年级的有吴镇昌主任,六年级的是凤英校长和卢栩香老师,还有冯汝清、林淑颜、梁志伟等老师也对相应的课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这些老师在评价的同时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对别人的课提出意见的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反思,从而创设了一个非常好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学习的机会。

四、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本学期末,我们科组的梁葵红老师承担了镇六年级复习课的数学交流活动,同年级组谭全通、卢栩香老师积极主动的帮助她选课题,找材料,订方案,大家献计献策,经过了认真的集体备课、评课,梁老师在这次承担的六年级数学复习课中表现优秀,效果良好。交流会上,市教研室的吴国辉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都受到了同行和其他学校老师的好评。只要有数学研讨活动,学校就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加,让骨干教师先走一步,然后很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成长。

五、主要成绩和努力方向。

六年级数学期末总结范文2

一、作业辅导重在过程

课堂作业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课堂作业的质量高低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常教导年轻教师要把对学生作业辅导的工作做到位。如今的数学作业以课堂作业和数学优化设计(练习册)为主。在多年教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注重给学生辅导作业的过程,也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我在批改完的练习册中发现学生对于其中有些题目不理解,出错率高,需及时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题型进行讲解。在帮助学生分析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思想活跃,我只让学生说清解题思路,而不要求学生说出具体解题的算式。全班大部分学生明白了解题思路,在试题空白部分再次进行列式解答,然后进行集体订正。这样确保了大部分学生完全理解并掌握题目,不仅避免出现只对结果不重过程的无效教学,而且当学生以后翻看练习册的时候,看到算式就会明白其中原委。

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妥善引导学生处理错题,就会容易出现部分学生一遇到难题不肯自己动脑思考,只会拖着等老师讲解或是直接拿别人的作业照抄的现象。如果学生不独立作答,下次出来同样的题目还是不会。另外,教师在讲解题意的过程中,会联系到一些旧知识点,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或许已经遗忘,就让学生在回顾的过程中顺便在此题旁边进行标注,逐步培养学生记笔记的习惯。

二、基础题型巧解答

数学作业主要以基础、计算、综合操作、解决问题等题型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在试题中常常出现的基础题型,往往综合性较强,有的题目不亚于一道应用题,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不是看一眼就能解决的,所以基础题型的讲解与辅导是不容忽视的。

如六年级数学下册中一题,“一根长3m的圆木,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后,表面积增加了48m2,这根圆木原来的体积是()m3?”。诸如此类“空间与图形”的题目,对空间感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解决起来较为困难。鉴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差的情况,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想象成这样的一根圆木,如手中的笔,学生有了实物的参考,就能自己动手去观察和想象,做起题来自然有了兴趣。学生把笔拿在手中观察思索后,发现横截成两段后,可得到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而且增加了两个相同的底面,可以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计算出底面积。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思路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

三、类型题归纳方法熟记

数学习题中有好多题目都是可以进行归类学习的,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过程中归纳出一般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六年级数学上册中关于圆的知识中出现了这样的习题:两个圆的半径之比是23,那么两个圆的直径比是多少?周长比呢?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回顾有关圆的知识或是实际计算得出两个圆的直径比是23,周长比也是23,学生不难发现两圆的半径比、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相等的。再让学生想一想面积比是否也是23。通过帮助学生回顾公式的引导及计算发现两圆的面积比是49,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并熟记两圆半径、直径、周长比都是相等的,面积比是其平方比,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论题型如何变换学生都可以进行正确解答。

四、课堂作业的别样用途

数学课堂作业是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我布置作业除了把握精挑细选、灵活多样的原则,还要求学生将题目抄写完整后进行作业。

六年级数学期末总结范文3

一、“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存在的问题分析

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辅之于学生访谈、教师研讨,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数学思考的方法缺失

从抽样出的100张试卷的分析结果看,开放性试题得分率为70%,明显低于基础填空题。学生对于类似发现规律、归纳结论的题目,很难自己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这样一道填空题:小红用小棒搭房子,她搭3间房子用13根小棒。照这样搭下去,搭10间房子要用( )根小棒;搭n间房子要用( )根小棒。学生失分较多。

(二)意义建构的过程模糊

抽样分析发现,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模糊,如这样一道图形题:照样子,画图解释算式的意思(如图1)。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缺少经历意义建构的过程。试题要求学生画图表示×,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画,只画出了结果,也有的只画了单位“1”的。

图1

(三)图形观察的空间观念薄弱

针对图表式开放题,很多学生题意理解不到位。如这样一道题目:在下面正方形中各画一个学过的图形,使它的面积正好等于正方形的一半(见图2)。学生画出的图形类型相同,也有部分学生画出的是一个组合图形,原因是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之间关系不够熟悉,缺少转化经验。例如平行四边形。

图2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才能建构起真正意义上的数学活动经验。回顾、反思日常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眼中有物而无人”,知识强于活动,结果优于过程,更多地关注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围绕“双基”开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扎实的,但往往会让解题经验替代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表现在测试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对于图表式、对话式的试题及开放性问题失分率较高。

二、 “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

教师要想从“眼中有物”转化为“眼中有人”,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就要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明晰教材的内涵,用好教材,才能积极探索“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实践策略。

(一)对接生活――在经历生活数学中积累实践性经验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有用的。在上小学之前,他们已经遇到过许多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例如,跟父母去超市购买物品,在生活中看到过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什么时候播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每天可以玩多长时间的电脑等,这些活动为他们建立数量和几何形体等初步观念提供了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是不系统的、非纯数学的,甚至是模棱两可的。对此,教师就要把握学生认知的起点,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对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数学经验进行数学化提升,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才能帮助学生生成新的数学经验。

翻阅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安排了数一数、比一比、认识物体和图形、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等数学内容。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认知起点,借助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逐渐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以“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为例,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是几何图形学习的起始课。有教师在教学时,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喜羊羊”带来的百宝箱,并出示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第一个环节,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揭示概念。第二个环节,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加深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第三个环节,教师通过播放幻灯片,从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通过三个环节的活动,从观察实物图揭示概念模型图到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

(二)自主探索――在经历体悟数学中积累探究性经验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数学体悟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创设自主探索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亲历探究性活动,在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在进一步体验、感悟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强调对学生获得经验的回顾梳理,通过归纳、概括和总结等方式,让新经验自主建构于原有经验体系中,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如像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运算定律等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注重让学生在情境中体悟到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例如,笔者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两端都种)这一课时,首先出示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都栽,可以怎样植?并让学生把想法用线段图和表格以板书的形式表示出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规律:“两端都栽”的时候,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并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及时地将线段图上点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加以总结,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数学问题奠定基础。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拓宽思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

(三)动手操作――在经历综合数学中积累活动性经验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综合与实践”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随机摸球、统计、地面拼图等综合性较强的内容,都要求学生以多种经验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四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的教学,笔者做了以下改编:

1.创编例题,选择趣味内容作为统计教学的材料。教学时,笔者选择中国在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上的奖牌数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两届奖牌数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从中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

2.动手实践,探究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比较学生绘制的统计图的优缺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图分析能力。

3.展望前景,感受统计知识的趣味性。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及绘制好复式条形统计图之后,笔者提出问题:根据中国队在前两届奥运会的表现情况,你们认为2016年奥运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样?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统计的趣味性。

上述统计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提取信息、解释问题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经验积累中掌握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思维获得了较好的训练。

(四)交流反思――在经历思维数学中积累方法性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预测结果、探究成因,而学生思考的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获得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设计适切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尝试、估算、归纳、类比、画图等活动发现数学规律,猜测数学结论,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积累和提升策略性与方法性经验。

例如,四年级“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分两步新授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二步,观察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外在形式,在学生举出大量例证的基础上合情推理,归纳、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教学过程指向如何思考这一核心,学生的经验生成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通过举例、合情推理等,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推进思考等,有效积累猜想、探究等方法性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