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1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来指导,根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再结合高校自身能提供的理论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条件,应用型高校宜建立横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横向目标体系是从创业教育的内容角度来划分的,包括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三大目标。

1.1创新创业知识是理论基础

创新和创业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源泉,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创业,而创业为创新提供了实现的平台,创业的实质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过程,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应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关于创业知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开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让学生根据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来评价自己是否适合于创办企业,适合创办什么样的企业;如何产生一个好的企业构思,并检验自己的企业构思是否切实可行;学会市场评估,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方案;让学生知道创业团队由哪些人员组成,并学会如何组建高效的创业团队;学会选择企业的法律形态,并掌握企业应该履行哪些法律责任;使学生掌握企业启动资金的类型及其预测方法;学会制定产品的销售单价,预测销售收入,学会制定销售成本计划。这样,才能准确知道企业是否在盈利。

1.2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保证

高校创业教育应以学生创业能力的拓展和提高为核心,因为创业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更是成功创业的有力保障。应用型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尤其要注重创业能力的拓展和提高。

1.2.1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自愿组成创业团队,创业团队成员要有共同的创业愿景,个性要相融,技能要优势互补。以创业团队为单位模拟一个创业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体验成功与失败,一起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学、做”的结合与统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2.2培养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经常给每个创业小组下达相关任务,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台发言。在创业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要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以培养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1.2.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业最重要的资本,创业者应不断自我挑战,不断追求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为创业注入活力。创新教育旨在传授学生多种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可以特别设计真实的创业故事分析环节,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站在创业主人公的角度思考在创业过程中所采用的创新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1.2.4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书面的创业计划书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较好方法,要求学生以创业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书面创业计划书。教师要针对各小组的模拟创业项目进行个性化辅导,通过制作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的创业计划书,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1.2.5打造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才能创业团队中各成员分别担任CEO、财务总监、市场经理、生产经理和采购经理等管理角色,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角色轮换,让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中切身体会创业者应具备的领导和管理才能。指导教师也可以此为契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才能。

1.3创业精神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创业精神是一种突破现有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寻求创业机会的行为。创业精神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与教育而获得,通过针对性的创业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抵抗风险的能力和应对失败的心理素质,还可以培养创业中的自信心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等。

1.3.1创业机会识别创业学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如何发现机会、评估机会并利用机会。为此,对机会的识别成为创业课程的核心。

1.3.2应对失败的心理素质创业暗藏很大的风险,创业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因此,在创业课堂上要教会学生如何判断失败的可能性,如何从失败中总结教训等。学生要意识到企业处于复杂的经济大环境下,国家制度的变迁、经济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发明既给新创企业带来各种机会,也给新创企业带来生存的压力。为此,应特别提倡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分析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1.3.3保持良好的心态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给创业者带来焦虑、悲观、自我怀疑的不良情绪。应用型高校应开设相关的创业心理课程,帮助学生排解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压力的挑战能力。

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

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依靠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要将相关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创业实践活动为抓手。应用型高校都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依托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个平台。例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全校上下多举措、多途径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氛围,不仅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投资兴建了多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探索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1举办创业讲座

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走进创业课堂,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在讲座之前,校内创业教育课程主讲教师要与讲座专家充分交流,共同拟定讲座提纲,以便专家在讲座的过程中把创业的理论知识和创业实战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校内外授课一体化。

2.2组织创业规划大赛

应用型高校可以举办创业规划比赛,让学生加深对创业的感性认识。通过创业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目的,让学生施展创业才华,放飞创业梦想,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每年都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创新创业规划大赛,参加比赛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以模拟的创业项目为背景展示PPT版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包含项目概述、项目创意、市场及竞争分析、营销策略、赢利模式、财务状况、融资方案、经营管理方案等内容。

2.3开辟创业孵化基地

应用型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设法为学生打造创业实践孵化基地,以创业基地的规范运作来促进企业孵化。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与多家企业合作,不仅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还专门投资兴建了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中心,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出一批优秀项目入住“三创”中心。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要求入驻创业基地的创业团队进行准公司化运作,在创业基地孵化、孕育一段时间之后,鼓励和帮助那些已经具备参与市场竞争实力,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正式注册为公司,开始市场化运作。

2.4校外创业拓展实训

带领学生到校外创新创业基地进行拓展实训。拓展实训的内容应丰富多彩,如参观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接受企业安排的创新创业培训,由企业负责人讲述他们的创业历程,与企业负责人现场交流互动等。实训后续辅导工作由校内主讲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完成,包括布置相关的思考问题,总结实训后的体会并互相交流。通过创业拓展实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2.5校外顶岗实训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顶岗实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高校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创业实践载体,增加与企业对接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支持。比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与浙江十足商贸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将该公司作为校企合作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和平台,每年组织一批学生到该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顶岗实训。实训期间,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授课,学生在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创业的感性认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3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2

1.1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含义是什么呢?1991年在东京举办的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定义,它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开创性个性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具有基本业务素质、创新思想境界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的过程,是一种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除了在校生的教育外,创新创业教育也面向全社会,主要针对一些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实践的教育,为一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或已经成功创业的个人或集体提供系统、科学的教育指导。

1.2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之所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各级政府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各项工作坚持扎实基础、搭建平台、注重引导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要求高等学校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从上到下着力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全体、系统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3创新创业教育作用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决策力、组织力、领导力、协调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认识环境、把握机会、明确风险,在实践过程中按照所学的商业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设计,因此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够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

2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2.1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需要而发展起来。它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向学生提供文献资料、情报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广泛的学习,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达到扩大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的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与高职教育的需要相适应,就需从它的服务目的与对象、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及综合发展方向上与之相适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培养面向社会基层、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2.2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图书馆具备文献信息的资源优势,它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即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树立“想创业、敢创业、争创业”的思想,使他们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地看待创新创业问题。图书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整体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外期刊和电子资源等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教特色,重点收藏大量有关基础、专业性职业教育和其他一些综合性的书籍。这些大量的数据以纸质文本、光盘、数据库等形式存在,利用因特网、电脑终端、电子邮件等方法和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服务于广大师生,成为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良师益友。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实现了高职教育中学校课堂教学同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渗透,将从过去依赖课堂教学的灌输,转向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寻求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图书馆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博览群书提供了一种安静有序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成了广大学生经常汇集的场所,在这里整齐有序地摆放各种文献资料,整个环境清洁明亮,安静幽雅,相比于课堂,这里更多了些读书的环境和良好的气氛,而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种有形无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人们会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比较、互相督促,吸引他们到知识的海洋去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寻找人生的真谛,提高综合素质,全身心开展创新创业。

3图书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纸介、电子的资源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图书馆应严格把关采书环节,应聘任各专业和各学科的带头人、教授、教学能手以及学生代表担任选书顾问,由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所需书目。另外,采编部门应制定科学的选书制度和规范的选书程序,加强纸质文献资源的收藏。在采购的过程当中应注重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使馆藏纸质文献的结构更趋科学、系统、合理,增加延续性。高职图书馆工作的一项新的内涵,就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创新创业成功实例和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就应加快自动化、数字化进程,进而对馆藏资源进行适时调整,将采集力度转到电子信息资源上,认真采集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等非纸质资源,从而建立起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彼此融合的巨大信息资源库,为创新创业教育准备充足的文献资源。

3.2提高馆员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作为高职图书馆馆员,工作的重点是激活其创新创业欲望。有了这种想创业的想法,学生们才会有行动,图书馆应通过服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图书馆要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贡献力量,重点就是要建设一支能为创新创业服务的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队伍。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在稳定和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和图书馆专业队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馆员的竞争意识,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要加强馆员思想作风建设,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馆员,才能为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活力。应该解决原本课堂教育讲授的传统知识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创业需求的问题,就要吸引学生到图书馆来,为学生提供了完全开放、自由的空间,在这里学生自觉学习,引导他们抛开课堂形式和课堂纪律的约束,依照各自爱好和兴趣,自主地选择各类文献资源,进行自我知识的延伸和深化教育。

3.3帮助高职生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态式的双赢结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前沿信息的获取能力、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还包括综合利用各方面知识能力、辨别吸收能力和消化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馆员可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先进的网络检索设备、对信息进行检索加工等优势,准确及时地将最新的资源、技术与各专业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也可通过组织系列讲座、图书活动周等活动,不仅教给高职学生查询、存储、组织、传递、利用信息的方式和方法,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创新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很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3.4加大宣传力度

收集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利用图书馆平台大力宣传。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的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馆藏既要强调专业性,更要注重实践性。因此,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培养学生“较强实践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将各届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及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收藏起来,开辟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色馆藏室,展示成功的作品,以形成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相一致的实训仿真职业环境,学生通过这些实物作品及真实案例,可以获得比文献资料更形象、更直观、更真实的信息,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3

(一)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形成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1.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高校要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最基本应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类课程,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可在一、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程,重点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可在三、四年级开设。对公共类课程进行优化。用公共类选修课程形式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公共类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加强学习的内动力;同时,拓宽基础性课程,开设创业类课程,来增强公共类课程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可用创新创业的理念来对现有的公共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让不同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和学习。

2.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开设介绍前沿技术、创业案例等选修课程,增加综合性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此来发现本专业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而带来的商机。

(二)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是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学校除了大力引进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外,还可以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机制,让一些创业企业家加入到教师队伍。社会上,可以通过聘请优秀企业家或成功人士来担任客座讲师,教授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与教师创业经验不足形成互补。二是可以组织校内具有辅导创业热情、又符合相应标准的教师参加教育部牵头举办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三是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教师培训,让专业教师也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高校应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参加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领域的各种研讨会,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四是组织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接受相关培训,在学生管理上体现创新的内涵。

(三)课堂教学的建设

改革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需要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方面。注重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以创新的思路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大胆提出设想,着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建立开放性的实验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实验课程教学的效果。

2.教学方法方面。尽力拓展更多可行的途径,利用多媒体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建立多元的、系统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项目驱动法等。

3.考核方式方面。改革考核方式,建立以检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评价体系,重视创新创业素质与知识运用实践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考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操作技能,更应考核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实际问题的题目,以激发创新思路,这样学生才会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根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和特点,以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为标准,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

1.社会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对资源进行整合,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机制和资金支持政策,如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优秀的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贷款或无息资助,降低大学生获得创业资金支持的门槛,提供各项创业后续培训工作,推进创业孵化园的建设等,通过多种途径,出台更多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特别是让行业领域的专家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师资力量,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这样可以既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速度,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又为学生将来自主创业积累经验。

2.校内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一是利用校园宣传阵地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宣传,开展榜样教育,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创业,取得重要成果或成绩的大学生,应大力扶持,给予重奖和表彰,对突出事迹和人物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二是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并且应注重长期化和制度化,形成一种固定的、常设的创业讲座制度,使创业讲座活动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园内的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全真的创新创业环境。四是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展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系统化的锻炼,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4

1.1教育理念的回归

传统的职业教育肩负人才培养、一定的科研研究及社会服务三种职能于一身。以往大家普遍认为这三者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后一种职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履行好前一种职能,也就是说这三种职能不能同时发展。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我们的教育理念应该是将三种职能有机结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让学生加入到科学研究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将取得的成果运用到社会服务中,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地努力学习、工作,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较强社会主义责任感并具备较强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2教学结构的优化

2012年国务院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该决定突出了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谓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具备各种岗位的基本通用能力,例如语言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数学能力。笔者曾对所供职的某职业学校商务管理专业2009年至2013年共462名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抽取的120名毕业生中有67名学生反映除了管理类的核心课程外,语文和英语与数学这些基础课程对他们的工作有较大帮助,这一比例占总调查人数的55.8%。从调查数据不难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语文、英语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日常文书,从容地处理一定的涉外工作,而数学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以及经济学原理。鉴于此,职业教育应该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合理配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重。不仅要广泛地适应就业岗位,更要适应市场对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避免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出现。

1.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职业院校学生践行核心价值的前提是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即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判断标准。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者应该广泛宣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激发学生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关心国家兴衰,做一个正直、诚实、充满信心的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凝聚学生的向心力为将来实现中国梦、实现整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基础。

2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职教育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激发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学内容陈旧。有许多毕业生反映到了工作岗位发现所学的知识有些已经明显滞后,必须在工作中从头继续学习。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2.1优化教学内容

当今社会知识瞬息万变,传统的职业教育内容几乎都是对既有知识的传承,这样空洞、以理论教学内容为主,这样陈旧的教学内容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制定教学内容,依据科学发展的相互交融特点综合规划课程体系。例如在文科专业应该增强文理结合,加强文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内容,在不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合理安排知识结构的组合。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还应该增加实践课的分量,增加企业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空间。

2.2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许多老师一直沿袭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教学模式,这显然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需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小组讨论法等丰富多彩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针对某些信息技术依赖较高的课程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还可以选用混合学习法、翻转课堂法等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生水平。

2.3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以往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考评模式大多是以一张试卷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以实现中国梦为导向的新的高职教学效果评价制度下,考核制度不仅要包含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评,更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手能力,例如文献检索、调查设计、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考核形式上也不应拘泥于单一的课堂试卷测试。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采用笔试、口试、实践操作、撰写调查报告、考取某项具体职业技能证书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考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人文教育,改革与创新校园文化

近期发生的复旦博士毒杀舍友的事件震惊了整个教育界。我们不禁要反思一位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的名校博士生为什么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点小事而将同学残忍毒死,我想答案恐怕就是人文教育的缺失,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无论哪种教育它所面对的对象都是人。人除了需要学习一定的生存技能、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些东西需要被唤起,这就是人文精神。实现中国梦需要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需要我们的学校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平台为之宣传,为师生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

首先,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它的办学软实力,反映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思想以及目标,它更是一种隐性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催人奋进。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创设环境、塑造典型等方式,以物理环境、演讲、晚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更加轻松地接受这种校园文化。此外,回归人文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目标,这样能切实加强职业院校的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德才学识与教学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广大教师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会更加敬业爱岗,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言传身教带动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学风是学生行为的集中体现。学生则将在这种浓郁的人文校园文化影响下将中华民族“人性美”的传统发扬光大,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而校风则是教风与学风的有机结合,有了优秀的教风与学风我们的校园也一定会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4总结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5

1.教育培训方式的单一性。

总队因成立时间短,起步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存在培训方式单一的短板,原有“自上而下”“开会式”“要我学”的培训模式难以适应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的形势。基层民警普遍存在“等、靠”的思想,认为培训与我无关,只要完成当前的工作就可以了,特别是新录用民警和转岗民警的培训工作明显跟不上公共安全管控的需求。因此,总队急需找到一系列快速提升基层民警能力素质,调动基层民警积极性的方法。

2.教育培训内容的滞后性。

世博之后,上海的轨道交通增至567公里,路网全面形成,日均客流占上海总人口的30%左右,特别是部分轨道线路已经向外省延伸,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结构性变化。然而世博安保工作结束后,总队教育训练工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许多培训教材还是沿用十年前的大练兵、大比武的内容,业务培训内容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轨交公安业务发展。

3.教育培训开展的差异性。

由于轨道各条线路及车站分布较为分散,各派出所跨区管辖较为普遍,有的派出所管辖范围横跨4个区,甚至连接至江苏省,而有些派出所辖区虽以换乘车站为主,但单站客流每天高达几十万人次。针对各辖区不同的治安情况,如果采用相同的培训课程,一定会影响培训质量。有的车站民警有空余时间,但未配备培训教员,有的车站有带教师傅,却因工作繁忙安排不出带教时间,加上基层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单位培训质量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

4.教育培训实施的困难性。

目前,总队大量缺编,常常依靠民警加班加点才能保证“一站一警”的勤务模式,基层单位普遍采用“三班二运作”翻班和“45钟工作15分钟休息”的勤务模式,如果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习,一定会对原本警力就非常紧张的基层雪上加霜。此外,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民警、转岗民警进行培训的制度设计,青年民警缺乏学习动力,转岗民警安于现状,专业能力跟不上现实需求。

二、总队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实践

针对转岗民警多、青年民警多的队伍现状,自2012年起总队从提升民警职业能力入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借鉴外单位成功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改革,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总队借鉴企业培训提出的“知识、技能、经验”分析方法,确立了一套符合基层民警岗位培训的理念。

1.结合具体职位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将民警的岗位能力进行纵向划分,建立能力模型。

建模的方法就是对民警所需的每一项技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力争分析到技能点上,然后具体分析民警技能掌握程度,设定每一个培训项目的能力等级标准,使培训的组织者、课程的讲授者、培训对象都对培训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总队在实践中首先设计了“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在能力要素上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由相互网状交错的“单项工作技能”构架出民警职业能力蓝图。

2.在细分“单项工作技能”的同时,还从“知识、技能、经验”三个方面对工作技能进行横向的细分。

将各种“单项技能”的“知识、技能、经验”剥离出来,例如对“五类车管控”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技能,可以进行细分:“知识”就是五类车管控方面的法律知识、工作流程等;“技能”就是拦堵两轮拉客车的合理站位、民警面对冲撞的快速处置方法等;“经验”就是采用实战的方式让民警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切实达到通过培训提升能力的目的。在这期间,要把“经验”作为检验“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抓手。

3.针对没有加以详细规范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技能,采用“研讨”的分析方法,对一些特殊的难点进行破解。

例如反恐防范培训,以往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然后给一些题目,大家背一背答案,最后组织一次考核。这种方式如针对的是有标准化答案的培训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轨道公交反恐防范工作,其在国内没有现成的做法,那么还采用这种方式,其针对性就不强,因此必须在培训理念上要进行更新。在2014年总队反恐防范专项培训中,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明确的内容,第二阶段只有工作目标但不设定具体内容。在第一阶段大家对基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如分析哪些培训内容掌握得还不够,哪些是培训内容本身设置的问题,哪些是没有开展培训但确实是实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些问题在第二阶段予以补充完善。其间充分收集了一线民警的意见、建议以及好的做法,并予以推广。这种培训方式有效增强了民警在反恐方面的主动意识,提升了民警的实战能力。

(二)改革教育培训模式

面对公安工作新要求、新形势,培训工作急需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总队针对队伍现状,将重点放在民警的基础培训、网络培训和深挖资源潜能等方面。

1.采用积分制的核算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队针对1054名站区青年民警在培训方面存在“两多一少一散”即民警数量多、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少、民警分布分散的情况,采用了近年来被广泛运用的培训积分制考核制度。总队先后制定了《轨道公交总队青年民警积分制培训试点方案》和《轨道公交总队2014年青年民警培训积分制方案》,通过先行试点,然后成熟推广的方法,落实青年民警的在岗培训。培训积分制简单地讲就是“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核算方式。在“教”的方面,依照“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编写培训教材,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考核等级标准,并给每一种能力核定一定的积分值;在“学”的方面,就是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结合“能力模型”中民警能力短板,以积分核算的方式对民警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由于积分制的制度设计是通过对民警已具有的能力、学习能力进行评估,给每一名参训民警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结果予以公示,大大激发了每一名民警的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推动了队伍职业能力建设。

2.推行“值训一体”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视频教程,提高培训的适应性。

一方面,总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积极联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筹建网络“e班”,通过网络教学形成“总队—民警”的扁平化培训模式。另一方面,根据总队站区勤务模式和值班备勤制度的要求,针对民警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驻站工作、翻班运作”的特点,探索建立了值班备勤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值训一体”培训模式,切实解决在岗培训难题。网络加小班化的培训模式,有力推动了民警在岗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

3.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潜能,提高民警综合能力。

根据市局“教官新十条”的要求,总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官聘用和教官考核制度,将“助理教官”“兼职教官”“职能部门领导”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助理教官”在基层岗位以点带动面,兼职教官在培训基地系统教学,“职能部门领导”积极开展业务探索创新的三级组合模式,由职能部门领导提出项目,兼职教官研究并实施项目,助理教官最后落实项目,从而紧密联系一线实际,及时开设贴近一线的新课程。此外,总队充分挖掘企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老师来总队传授轨道交通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推行轨道区域“最小作战单元”培训项目中,民警和保安、车站员工等一起参与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形成了车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战斗实体,进一步提升了轨道区域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根据市局提出的总体要求,总队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加以调整。

1.保证培训的专业性。

总队着重在民警的处突、安检、对抗等职业能力方面开发课程,在专业消防知识、专业轨道运营、防范知识、网络办案平台、PDA综合运用等方面都以反恐防范作为标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轨道区域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民警不仅能够应对普通火灾,还要具有应对自焚、纵火甚至爆炸后产生的火灾的能力,这是在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可能对于一般巡逻民警来说这项技能不是必需的,但对于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来说,就需要通过培训确保其能掌握这项专业技能。

2.突出培训的自愿性。

总队在培训积分制考核、“轮训轮值”、“轮岗实训”等制度上均按照“自愿”的原则去设计。例如在培训积分制考核中,总队抽选30门微课程进行网络评选,从中筛选出民警选票最高的12门课程,然后让民警自愿选取6门以上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从民警自我需求出发,尊重了民警的个人意愿。比如在武器警械培训中,总队采取单位专场的形式,让民警自行申报培训量和培训时间,如有部分民警的实弹射击能力已经很强了,那就可以少些这方面的培训,而对于能力较差的民警,则在培训量和培训时间上不封顶,让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在“轮训轮值”中,总队根据民警集训的意见统计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如对于“五类车整治”“PDA盘查”“危险品辨识”等基础课程,民警表示已经掌握了相关内容,总队就立即在下一期培训班中将这些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在轮岗实训中,总队制定了实训工作办法,在每次实训中期都召开实训座谈会,听取意见,然后在后半程实训中加以改进。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由于公安工作任务繁重,有些基层所队领导明知民警的业务能力已经跟不上工作需求,但又不愿意在培训上花时间而影响勤务安排。为此,总队对该岗位的警察职责进行分析,找到民警在能力上的欠缺,然后对该项目的考核分数和民警个人培训积分制考核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对该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在培训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升培训的实战效果。

(四)扎实推进教育培训项目

管理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制度改革的成功率和效率有一个公式:E=Q×A。E是指改革的成功,Q是指决策的质量,A是团队对决策的认同程度。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根据人对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培训项目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被告知的,是一次性完整地获得的,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操练或练习渐进获得的。在实践中,总队将两种知识进行区分,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有时同一科目、同一工作内容,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同组成的,那就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陈述性知识,通过模拟训练的方法使之获得程序性知识。由于培训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民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效率,加大了民警对培训的认同度。例如,轨道区域配置了612套钢叉盾牌,为了教会民警如何使用,并有认同感,总队一开始下发了学习光盘,组织教官送教上门,像钢叉盾牌的使用目的、方法和要点等常规知识,则要求民警先网上自学,然后制定了该科目的实际操作考核办法,采用集中训练、对抗训练、小团队训练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总队在课程设置时,对“消防监督检查”“危险品识别”“纠纷调解技巧”“扒窃案件的初查”等课程不仅设计了笔试积分,还有实战考核积分,会操作的民警才会有积分,而对“管制刀具、仿真枪的认定”“如何在日常盘查工作中识别身份证真伪”“轨道票务系统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等知识性课程则设定笔试积分,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既简单又有效,有效落实了培训项目。

2.严格按照职后教育在职人员“自主”“行动”的学习原则开展培训。

现代警务机制对民警个人能力的需求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态度方面的。针对在岗练兵,总队通过制度设计,注重民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核算考核积分为抓手,如果考核不合格就没有积分,没有积分就没有机会晋升警衔。采用考核时间是固定的,但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方法,通过建设网络视频库,将所有课程均制作成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民警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同时结合集中答疑,提高民警学习效率,把握学习进度。此外,总队将考核方式设定为变动方式,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而加以及时改变。

3.采用360度综合成绩测试的方法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标。

警察培训工作是一项目的性非常强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行为发生改变。例如民警实弹射击成绩作为积分内容,年底每个民警都要通过考核,但当派出所领导要求该名民警成为配枪民警时,其却提出自己心理素质差,无法配枪巡逻,这样就会出现培训无效的情况。所以,总队在实践中将实战绩效纳入培训积分,采用“测试成绩+实战绩效=培训积分”的方式,多方位、立体地将民警的培训参训率、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纳入考核项目。

三、教育培训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民警的业务能力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增强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训民警的履职意识是培训的关键。一方面要树立“动态化”的培训理念。工作要求一定是变化的,并且会因为量的积累出现质的转变,所以培训工作一定是动态的,标准一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领导干部也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方法,从上至下地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其关键就在于“考”和“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细致、公平的评判标准。目前总队在民警范围内推广的“教育培训创新知识初级版”,需要市局职能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进一步推行,特别是在面临育用衔接方面的困难时,更需要教育训练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如能在干部任用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育用衔接,就能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培训的基层落实工作

大量的培训工作最终都落实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所对培训工作是否落实最终决定队伍的核心战斗力和执行力。目前,上级职能部门指导还不够多、基层派出所领导注重短期成效、基层民警难以克服“工学矛盾”、基层“四随”培训“走过场”等情况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没有根本得以改变,在市局倡导大练兵、大比武期间,基层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好,大练兵、大比武一过,基层马上就不重视了。因此,我们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从对基层单位、基层领导的考核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加大对基层“四随”培训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形成在岗培训“打基础”、离岗培训“拔高度”的培训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教育培训的能级打造

能级建设能有效强化民警培训意识,并给予民警一个职业愿景,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能级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训练工作的难点,警察职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民警能级标准制定的难度,能级打造的基础首先要设计出不同岗位的“能力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修订才能形成不同岗位的能级课程、能级标准,最终实现能级建构。目前,总队采用的在岗培训“积分制”和市局推出的“积分银行”,都是能级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从下到上细致构建民警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但要全面制定能级标准,必须先要建立完备的民警岗位职责、追责和育用衔接制度,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基础工作相结合才是构建民警能级的关键。

(四)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的专业塑造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模块化活动化互动化教学法旅游管理

一、构建同伴探索导向的Ms

教学法在旅游管理教学的实践中,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是指导创新行动的理论基础。过程模式重视开放的、非正式化的学习环境,强调教育的方式(manner)而非教育的内容(matter),强调学生如何学习而非教师如何教。情境理论强调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

旅游管理教学主要立足于三个理念:第一,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第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国际化竞争性人才的成长规律。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创新过程中,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了在国内比较权威的5本教科书、6份报刊、3个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了开放式的属于自己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二是改变只由教师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系列教学活动主题,由学生小组主持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了培养学生自己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学模式;三是改变只使用黑板和粉笔的简单传媒手段,以教学过程为线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保证了教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四是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占40%、实践学习占30%、课程测评占30%的三维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结构化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主要形成了以教学内容模块化为基础、教学过程活动化为主体、师生关系互动化为媒介、教学质量结构化评价(Makeup)为导向的Ms框架性教学法。

我们在旅游管理教学创新进程中构建的模块化(Module)、活动化(Movement)、互动化(Mutualism)和结构化(Makeup)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化思想的教学框架体系。”模块化“是指将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核心,充分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选择权,通过整合优化对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进行模块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功能,实行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

活动化“是指将学习进程的运行作为关键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竞争力,通过建立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管理制度和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制度,对本科旅游管理教学过程进行活动化,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互动化“是指将师生关系的改进作为重要保证,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实现开放性的互动化,促进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尊重、支持和激励,从而保障师生的共同成长。“结构化”是指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方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进行评价,主要是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旅游学科建设的学术需要、高校教育改革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个体需要为标准。

二、实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系统目标

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为了充分利用学院课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的现实课堂教学环境和虚拟的真实案例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魅力和多样化的创新能力。

直接目标:通过实施Ms教学法,使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基础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战略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方法有框架性认识,初步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思考的个性化素质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多样化创新能力。

中介目标:按照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保持学科体系的合理性和教学技术的先进性,真正体现“以旅游学为本,以经济学为纲,以管理学为用”的旅游管理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旅游管理教学法的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和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创造一个互动化学习的良好环境。

终极目标:突破以教学目标为焦点、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通道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开发以教学过程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探索为通道的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提升学院国际化的可持续竞争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教学法的路径选择

1.教学过程坚持学生导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对技术现代化、经济国际化、竞争战略化、人才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必须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从体制到内容将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有前瞻性。这就决定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实现全程化的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Ms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主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教材,师生共同确定教学活动主题、制作多媒体教案和组织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活动小组主导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评价教学效果,教师自始至终担任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等途径来体现学生中心原则的。

2.教学设计体现操作弹性

我们看到,当达国家的高校旅游管理教育是以旅游业的现有成果、经典着作的教学为根基,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为导向,形成了旅游学专业教学、旅游学与相关学科混合教学、旅游业实践教学的旅游管理教育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Ms教学法根据本科生的学年周期,把旅游管理教学设计为三个层面:一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修养课程。二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课程,三是培养精英式专家的技能课程;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是一年级多元化学科的基础性混合教学,第二个阶段是二至三年级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我们学院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正常的春、秋学期之间设有6月中旬~9月中旬的暑期社会实践学期)的综合性专业教学,第三个阶段是四年级以毕业学位论文为线索的框架性个人研究教学。三个层面与三个阶段不仅互相交叉渗透,而且灵活可变,从而构成了具有旅游学院专业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过程操作体系。

3.教学资源实现平台共享

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学资源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推进与深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主要注重了四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学院拥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图书资料中心、多媒体课室和旅游星级饭店等内部资源;二是学院所在中国主题公园之都——深圳华侨城的主题公园、星级饭店和旅行社,以及深圳市相对集中的旅游企业资源;三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的信息资源;四是学院与世界旅游组织教育机构、发达国家旅游高校、国际性旅游学术组织的广泛联系的国际化资源。从而构建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一是通过优化学院内部资源,构建了“以校为本”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二是通过整合旅游企业资源,建立多样化教学实践基地,构建了“前店后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是通过配置网络信息资源,构建了“虚拟现实”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四是通过国际旅游学术交流与合作,构建了“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这种多元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开放性、兼容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师生关系注重协调互动创新

教育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化、教育主体个性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科学化。旅游管理Ms教学法是创新教育的一种基本探索,这种探索必然要反映创新教育的要求,所以这种探索必须将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放在第一位。旅游管理教学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边关系,这种多边关系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个关系民主化了,才能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民主化。大学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价值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的行动中,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才能培养出个性化高素质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旅游管理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参与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旅游管理Ms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理念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在实施别强调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互动过程。

5.教学质量建立保证体系

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产品质量标准不能低于用户的需要,也不宜超过用户的需要,因为随着质量的提高,产品成本就会提高并影响价格,因此应在产品质量与成本之间求得平衡。同样,高校旅游管理教育也存在成本与效益的问题,这里体现为旅游管理Ms教学法的适应性、效益性和发展性。实行教学质量保证,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是旅游管理Ms教学法赢得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措施。我们通过研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质量的四类标准: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旅游学科建设需要、学生学习与就业需要、人才市场竞争需要,提出了旅游管理Ms教学法质量保证的四个体系:一是教学活动方案的策划体系;二是教学活动过程的执行体系(过程性控制);三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后勤体系(管理与服务体系);四是教学质量控制的督导体系(自我评估、专家评估、社会评估的三个层次)。只有建立了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旅游管理3M教学法的积极意义和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汪霞: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及其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30(4):60~64

[2]姚海林:从认知到情境:学习范式的变革.教育研究,2003,2:60~63

[3]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旅游学刊,1998年12月,旅游教育专刊:18~21

[4]张勤: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03,1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