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形态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形态设计论文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产品形态设计;人性化;功能形态;视觉形态

人性化设计是艺术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人性化的产品形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也满足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效率、便利和乐趣的需求。

一、人性化产品形态向消费者的信息传达

1.人性化的产品形态是产品向消费者传达信息的载体

工业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设计的目的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从本质上看,产品设计是“为人”的设计,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产品形态包括各种构成产品的要素,有些可被消费者通过视觉、触觉等方式感知产品的信息,如材料、色彩、形状等;有些则是通过消费者对产品的进一步使用才能感知到,如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给操作过程带来方便、舒适和效率等。一个构造完全相同的壳体,如河蚌和鸡蛋壳放在一起,因其材料、形状、纹理、色彩不同,所引起的人们的心理感受也就不同。因此人性化的产品形态是产品向消费者传递满足其生理、心理需求信息的载体。为追求产品形态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师往往要使用特有的造型语言。

从技术美学的角度看,人性化的产品形态应该首先给用户带来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即满足消费者在使用中的生理需求,同时还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通过人性化产品形态的视觉表现,判断和衡量产品所传达的某种信息内容与其内心的希望是否一致,并最终作出是否购买的决定。现代产品一般通过产品形态向人们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理性信息,如产品的功能、材料、工艺等,这是产品存在的基础,通常以符合产品内在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形态来展示,我们通常称之为产品的功能形态;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风格等,以符合消费者的视觉需求的形态来展示,我们通常称之为产品的视觉形态。

2.人性化产品的功能形态的信息传达

产品的功能形态是功能的副产物,是体现产品物质意义的唯一要素。一件产品的功能形态来自于产品构件及其特性的组织结合。换句话说,功能形态是在现实功能的既定方式下所产生的必然形态,是人们在接受产品功能的前提下要同时接受的一种产品形态,多体现在专业器材产品的设计上。如高尔夫球杆的形态完全是为满足使用者击球这一功能而产生的,离开击球这一功能,这种形态也将没有意义。

由产品的功能形态所传达的信息是消费者在使用该产品时从其形态中寻求到的信息,这种信息预示着方便、快捷、安全、效率等。人性化产品形态的功能信息应正确而直观地暗示消费者如何去使用本产品。如手机各项功能按键的设计就是以人的手部操作方式为参照,根据手指按压方式与力量的不同,通过按键的大小、材质的软硬差异来设计手机的造型与按键布置的。这种让消费者感觉熟悉且操作舒适的手机按键形态设计,也向消费者暗示着产品的使用方式。

人性化设计理念要求产品设计应该体现对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在功能形态设计的细节上,有时生理上的关怀可以转化为心理上的感动。1996年荷兰一家制造厂生产出一种“线龟缠线器”(见图1),该器件可以将工作台面及电器后面垂下来的杂乱的电线整理得有条不紊,使用时将两个小碗向外掰开,将电线缠绕到中轴上,直到每一端留下所需要的长度,然后将小碗向里翻折,包住缠绕的电线,每个小碗的边缘都有一个唇口,可让电线伸出来。如此人性化的产品功能形态向消费者展示了新的工作、生活方式,预示着简单、健康、安全、舒适和高效的工作、生活概念,也体现出设计师对人的深切关怀。

3.人性化产品的视觉形态的信息传达

人性化产品的视觉形态是设计师对产品外观进行的一种定义,它通过视觉方式向人们传达产品的某种外在信息,使消费者在第一眼看到产品时就会从印象层面给产品以初步评价,这种评价往往是先于消费者对产品的深入了解而作出的。

对于今天的消费者来讲,随着生活舒适度的提高,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价值中心也转移到了期望安全、舒心等方面,人们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娱乐及高雅的生活品质。于是满足人类这种社会需要和情感需要的人性化产品的视觉形态设计就应运而生。

人性化产品视觉形态的设计要求在实践中更注重消费者心理层面的感受。心理层面的感受不像功能形态那样直观,它难以言说和觉察,有时甚至连消费者也难以说清为什么会对某种产品情有独钟。其实人对物有情,是因为产品通过表现情感的形态元素向消费者诉说着什么。人性化产品形态的视觉方式设计是排列物质功能认知次序的第一要素,是产品外观形态的直感认知性构成。产品的任何技术构成都必须化作人们易于感知的方式图形,色彩、质感、肌理、线条等都可创造或改变人们的视觉认知结构。如产品零件之间的自然过渡、精细的表面肌理、和谐的色彩搭配可给人以精致、高档的感觉,浑然饱满的形态、精细的工艺、沉稳的色泽及合理的尺寸可以给人安全的感觉。简洁的形态、光滑晶莹的质感、柔和或丰富跳跃的色彩可满足女性及儿童在产品使用中的感觉需求,而直线型、较粗糙的质地、冷色系列及简洁的表面处理所呈现的形态则可满足男性在产品使用中的心理需求。

视觉形态的成功设计往往使产品处于与人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这些关系的复杂性丰富了人的感觉,也使产品有了更丰富的含义。通过人性化设计,产品的尺度、形状、比例及层次关系对人的心理体验的影响,可让用户产生拥有感、成就感、亲切感,同时还可营造出必要的环境氛围,使人产生夸张、含蓄、愉悦、神秘等不同的心理情绪。如对称或矩形能显示空间严谨,有利于营造庄严、宁静、典雅、明快的氛围;圆和椭圆形能显示包容,有利于营造圆满、活泼的氛围;用自由曲线创造的动态造型,有利于营造热烈、自由、亲切的氛围;而利用残缺、变异等造型手段,则便于营造富有时代感、前卫的主题,产生神奇的效果,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前卫艺术感。人性化产品只有借助其所有外部形态特征,才能更好地成为人们的使用对象和认知对象,发挥其自身功能。

人性化产品视觉形态还能体现出产品的象征性,如产品本身的档次、性质和趣味等。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在选购商品的时候,不是过多地考虑其使用因素,而是在寻求一种文化、身份体现或某种性格特征的表示。如一块价值数万元的高档钻石手表,其昂贵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及特有的形态已远远超出了人们对手表作为记时工具这一传统的实用概念,其刻度已经变得微不足道,设计师追求的是“让拥有者感到荣耀和骄傲”。

二、人性化产品的功能形态和视觉形态构成统一和谐的产品形态

今天的人性化产品的形态设计是以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基础的,并且融合了技术、材料、工艺等因素,从而成就一种系统的和谐美,各元素相互融合、相互统一。在一项优秀的人性化产品设计中,很难找到功能形态和视觉形态的具体分界线,功能形态中透视着人性化的视觉形态之美,视觉形态中又隐含了实用形态。

一件产品的人性化形态来自于各个构件和特性组织。对一般人而言,很难从技术构件和特性组织的专业角度进入产品本身,更多的是凭借中介形态,如通过人性化的产品形态达到初步认知和操作使用的程度。人性化产品形态的设计,就是从这个层面上切入进去,把复杂的功能概念简洁化,把繁杂的操作程序简单化,把冰冷的技术构成情感化,把叠加的构成内容层次化,把丰富的表达内容图标化等。人性化产品形态设计的过程就是通过物质意义的构成来安排人的认知形式和认知过程。因此,一项优秀的人性化产品设计,在形态上应该是功能形态与视觉形态的完美结合与统一。如丹麦设计师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见图2),其造型突破了传统造型,从照明的科学原理出发进行设计,遮挡了直接从光源发出的光,避免了传统灯具中不舒适的眩光对眼睛的刺激,并且如此造型还创造出一种美丽柔和的光影效果,所有的光线都要经过一次反射才能到达工作平面,从而获得柔和、均匀的视觉效果,其人性化的产品形态设计就满足了消费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图3是约翰·巴克曼斯设计的“令人惊异”的花瓶。锥形的瓶身是用热塑性橡胶在“锁模力2000kN”机上以单模具注塑成型的,底座用的是同一种材料在“锁模力950kN”机上以单模具注塑成型的,花瓶口十分柔软,可翻卷成各种形状,且色彩丰富。这种花瓶适合各种空间环境。

人性化产品形态的视觉信息传达决定了产品形态首先要从满足视觉认知上进行设计,以塑造鲜明的层次感、准确的认知度和视觉的愉悦感。每一件产品的形态设计都应在传承已有规律的基础上,开拓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和需求的新的形态。信息丰富的产品形态能以其先声夺人的态势为产品赢得关注力,又可以细腻的表现创造从视觉到行为关联的通畅感。

三、现代科学技术为人性化产品的形态设计提供了发展空间

人性化的产品设计不仅使生活更加舒适和方便,更使产品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非人性化的产品形态使得消费者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它、理解它、适应它,甚至迁就它,如使用不舒适的笔,坐上去备感疲劳的座椅等,都影响我们愉快的生活;而充满人性化的产品形态则能够引导并最大限度地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并使人感到舒适。现代科学技术为人性化产品形态的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人机工程学的引入使人性化产品设计成为可能。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2

在空间设计中,实体和空间是创作形态的主线,是设计的基础,优秀的空间设计作品具有贯穿始终、独特新颖的设计主题以及完美丰富的层次变化。空间与实体有机结合,设计才能够更加扎实,因此在设计初期开拓思维,使创意更具有独创性非常重要。

(一)通过形态分析,建立图形关联

形态意识是将图形的内在结构传达至大脑,形成具有关联性图形识别的外在感应系统,从而形成典型性的图形案例。形态意识是图形学的初步思维过程,即图形(内在结构)——图识(外在感应)——图例(原理、哲理)是形态意识的思维过程。例如,中国传统建筑当中的徽派建筑,其在总体布局上受地理位置影响,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更显富丽堂皇。我们通过欣赏徽派建筑结构特征(图形)产生印象,建立图识;进一步进行规律性语言的总结,形成图例。在这一过程中,图形、图识、图例之间的联系是设计雏形到创意思维过程拓展的第一步,直接为设计提供可供参考的设计依据。因此充分运用形态意识,建立起图形、图识、图例之间的联系,是启发创意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尝试实体组合,创造空间立体

综合的思维研究过程体系,第一步从形态思维中的图形、图识、图例开始,初步确立整体思路后逐步进入到下一造型意识思维即实体意识。实体意识是形态意识的具象化表现,具有立体多面性、虚实性等多种空间思维表现。实体造型的组合、切割与创造对空间设计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从空间环境中实体的大小、疏密、相互之间的联系还是具体的功能性,都是从实体开始的。因此,充分运用实体意识建立立体形态组合与构造,是设计的中期阶段,是创意思维过程的第二步,是将设计灵感运用到实际设计的主体实施阶段。

(三)通过直觉意识,建立空间搭配与交互

综合的思维研究体系的第三个阶段是直觉意识,直觉意识是实体意识的进一步思维走向。直觉意识是以熟悉与当前情境有关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是对空间的场性、渗透性以及对功能与形态关系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对材料构造与形态关系敏锐的捕捉能力,这是经验与直觉的结晶,是个性与审美的传达阶段。

二、空间设计中形态构成要素的作用与体现

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定表现形式。在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一直在寻找一种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学习手段和方法,而这种手段和方法正是形态构成的本质,即开发潜在的创造性思维造型能力及方法(形态分析法)。在空间设计中主要的形态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形要素、无形要素。

(一)有形要素的作用与体现

有形要素是形态构成中的物质性因素,主要是指在构成学领域的主要造型要素,如平面构成中用于空间限定的主要因素点、线、面、体,点以位置为主,线以方向、长度、形状为主,面以面积、形状为主,体以形状、量感为主。再如色彩构成中用于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包括色彩、形状、肌理等。形态构成中有形要素在整体造型设计中起基础作用,如同人体的骨骼与血肉,支撑整个空间。清晰认识有形要素的造型规律与空间形态的关系,运用空间形式造型法则来推敲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时合理运用的关键。

(二)无形要素的作用与体现

无形要素是形态构成中的关系性因素,主要指在构成学领域中的主要情感要素。从空间设计的意义来看,空间的视觉形态主要包括造型(形象)与情感(寓意),也就是形象与神态,即形态。形态构成中的无形要素在整体设计中起指导性作用,使整个空间散发出独特魅力与生机。无形要素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设计师的经验积累和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认真学习与研究无形要素的美学效果产生原因与人的情感要素,挖掘事物的深层寓意,是设计师在设计中提升设计层次的关键。

三、结语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3

1.1文字的动态控制网页动态设计中往往以文字和影像为主,这两者在视觉上依靠其本身的形态和动态的画面效果可以起到很强的吸引力,动态的文字表现形式在完美的编排下会形成一定的律动感,通过这种律动感来讲主体信息传递给观众,所起到的效果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以说,观众在接受信息传递时内心是喜悦的,是主动自愿去接受的。因此,设计中对于文字的动态控制显得十分重要,要求对其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动态变化的把控,注重其上下、左右、前后的动态变化,要做到其动态的走势能够良性地引导观众的视线,不易过快,特效要尽量单一,不易过多,不易复杂。

1.2文字的识别性和可读性网页设计中对于文字的选择都是根据其重要性的程度进行了一定的取舍,对字体的大小、颜色、显示效果、动态方向及效果等都有极高的设计编排要求,要充分考虑在有限的屏幕中大量的数字信息融合在一起所造成的信息辨别,一旦设计编排过于复杂,设计者追求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在文字效果上加入了过多繁杂的设计表现,往往会使观者无法辨别信息的主次,甚至于不能有效取得设计所要求表达的理念和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如何提高观者的阅读效率是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融入动态的文字设计仅仅是为了凸显信息的主次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起到引导阅读的效果,要着重考虑到字体的选择、显示屏的精度、运动的速度、文字量、句子长短、特效等各种因素的整体整合,要提高文字的可读性。

1.3屏幕的无限性及开放性二维的平面设计在效果呈现时往往以立体的三维效果来给予呈现,在屏幕两端留有空白给人以无限的延伸空间,而动态文字的设计与编排则给人一种进深的立体感,因此观众可以在具有动态效果的二维设计中感受到屏幕空间的无限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媒介空间有限性的束缚,即在有限的空间内所要表现的却是无限的空间延伸,这一无限性则取决于设计者对文字形态、色彩、格式等方面的设计。

2动态文字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

2.1形态的变化空间与动态是网页设计中文字动态的体现,是基于字体基础上对文字外部进行形态的处理与设计来实现的,在文字动态的设计中,一方面可以根据字体的本身结构对其进行变形处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字体的形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最近比较热门的《舌尖上的中国》,其在影片开场前的设定上便十分动人,第一部以水墨画延伸出来的画面实际上是美食的结构,而字体的铺设则是由水墨画中毛笔笔尖的恣意挥洒而成,带给观众极强的美感和想象空间,观众在接受到这一视觉效果时所表现的心境便是平和且愉悦的。

2.2材质的构成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动态文字的构成和质感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技术处理,使得动态的文字能够实现在光影中的流动,富有肌理,极具美感和质感。现代电影开始广泛运用这种特效文字处理方式,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影片的氛围及烘托影片的主题,在3D技术渐渐普及的今天,以3D字体来进行网页设计和编排也渐渐成为设计的潮流,在网页设计中,裸眼3D文字及图像将慢慢渗入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4

在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开发高科技产品及服务的主力军。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仅能够带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更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据统计,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贡献了66%的专利、74%的技术创新及82%的新产品开发,国家高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达80%以上。然而在现实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融资约束问题最为突出。[1]为了方便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降低融资成本,我国政府制定了众多融资和资金补贴政策,部分政策的效果明显。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企业未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导致很多好的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审核流程繁复、帮扶部门间缺乏信息沟通、非市场化机制严重等问题。这些导致了帮扶政策效果不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仍然比较严重。以上各种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现实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2]也导致了政府部门很难实现资金的精确“滴灌”。①针对该问题,以往学者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朱鸿鸣等[3]提出通过建立“科技银行”的方法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陈作章等[4]也对商业银行的“科技支行”进行了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徐力行等[5]通过对南京22家银行的调查,认为匹配程度、关注对象和抵押担保是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最薄弱的环节,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来明敏[6]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与银行贷款融资进行了匹配,认为应改变我国旧有的金融模式,提高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程度。本文认为,这些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及其主要业务产品,而且并没有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角度分析信息的供需,未能真正缓解各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刘俊棋[7]通过建立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模型,发现互联网金融的众筹模式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刘飞等[8]认为,完善金融服务、培养金融服务主体、平台建设、开发市场和推动创新是解决目前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帮扶不力问题的重要手段。李全等[9]建议以政府公益性平台作为支点,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多层次、多角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本文认为,这些研究虽然都提到应以互联网金融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也提到应通过设计融资平台来缓解信息不对称,但是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通过将政府部门、互联网金融企业、银行、行业龙头企业、担保和保险公司以及咨询师等独立第三方引进平台,增强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学研的结合。

二、互联网金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经常不能被完全满足,重要原因在于银行一般要求其提供一定形式的抵押或担保,[10]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多数难以提供这样的抵押物或担保。另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业务和产品的专业性较强,也很难迅速找到能够完全理解其特点的资金提供方。本文认为,互联网金融自身的优势恰恰能够帮助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被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11]其常见模式是个人对个人(P2P),即不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借贷双方直接通过互联网完成交易的无担保借贷。[12]通过集中处理支付信息和移动式风险评估的大数据分析手段,互联网金融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对资金供需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配对并控制相应的风险,将金融中介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而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13]具体来说,互联网金融在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以下作用:1.用专业的信息技术降低融资成本米什金(Mishkin)[14]认为,金融中介的两大能力表现为:一是通过专门技术降低成本;二是利用信息处理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对供需双方的个人信息和信用等级、[15]还款情况、[16-17]文化背景、地理位置、[18]外貌特征、[19]社会活动参与[20]以及需求紧迫性[21]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高效匹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尤其是政府信贷资金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间[22]的搜寻和签约成本,从而也缓解了因缺乏担保而形成的融资约束。2.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非市场化机制和权力寻租互联网金融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透明。[23]在实际运行中,无论是政府、银行,还是其他主体,都必须通过互联网向外披露其提供资金的对象、金额和还款要求,从而铲除了非市场化机制和权力寻租生存的土壤,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融资成本。[24]3.日趋规范的业务流程为借贷双方的利益提供保障无论是电子银行等传统金融服务,还是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租赁等新型金融服务,目前均已逐步纳入政府部门的业务指导与监管之下。例如,201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出台《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以规范非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范畴、监管等有章可循。互联网金融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如风险控制手段亟待开发、监管力度不够和互联网金融六要素缺乏等。因此,本文一方面将互联网金融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之中,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另一方面也通过基于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的构建,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

为消除信息不对称和非市场化机制,突破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进而为企业创造一种新业态,[25]本文提出建立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该平台的基本模式为:由国有企业牵头,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负责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构建和维护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将相关政府部门、资金提供方、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以及行业资深专家与咨询师等独立第三方纳入同一平台之中。1.融资平台设计原则(1)简化审批程序并共享信息企业融资实践中,各政府部门在进行帮扶前都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料进行审核,所需资料纷繁复杂,给企业造成很多不便。另外,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造成信息的重复收集。因此,本文在构建平台时着重考虑了政府各个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的需求,通过在平台上收集、整合、提取相应的信息并提供给信息需求方,提高各政府部门信息获取的效率,简化了申请程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项目核准网上并联办理”的实现。(2)构建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的公私合作关系(PPP)平台本文所提出的平台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力求基于互联网金融业的强大互动功能,实现政府主导下的政企合作,共同创建平台。在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这一方面能够高效推动项目运转;另一方面也对政府进行监督。(3)避免非市场化机制和权力寻租非市场化机制和权力寻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公平、公正的环境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因此,本文在平台设计时也重点考虑了这一点,努力实现其公正和公平。(4)通过严格审核建立诚信机制本文所建立的平台,通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信息、知识产权状况、项目研况、获取政府资助情况、银行贷款、还本付息、融资偏好等资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形成高质量的数据库,推动企业诚信机制的建立。2.平台参与方及其职能(1)平台建设主体本平台应包括以下参与方: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如中小企业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局)等单位)、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代表和资深咨询师(尤其是高校教授)等。①政府部门及国家参股企业。政府作为构建主体建立一个国家参股的平台公司,并通过招标等形式吸引互联网金融企业共同参股。在该平台公司中,政府占股应不高于35%,这样既不会影响该平台的市场化运作,又可以保持国家在平台中的话语权。各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参与,如中小企业局、知识产权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厅局)、金融工作(服务)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等。平台公司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敦促各部门提出信息需求并据以整合数据,辅助各部门执行和完善帮扶政策。②互联网金融等科技型民营企业参股。在平台公司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充分发挥其作用。首先,吸引民间资本,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便利的宣传手段和快速的融资手段,为平台中的企业提供各种融资选择。其次,在原始资料汇集、数据分类、数据挖掘、数据丰富和调度、数据及分析结果输出、资金使用跟踪、融资效果评价、融资偏好分析等方面为平台提供数据支持。政府可以向这些参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免费提供“天河一号”等大型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并赋予其一定的优先使用权。③其他参与方。在平台公司中,政府还应更多地引入独立第三方为平台的运行提供咨询和参考。首先是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应分行业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并由行业龙头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进行评估。另外,平台可以为龙头企业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具体信息,帮助其进行筛选,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其次是咨询师。本文建议政府为平台公司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并邀请咨询师作为独立董事参与到平台的决策之中。同时,平台还可以对这些咨询师的意见采纳情况、咨询效果以及后续服务进行跟踪,形成咨询师数据库。再次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建议在平台建设和运行中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使之与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同样的话语权,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各相关政府部门鉴于政府部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审核材料繁杂、各部门需求信息不一致、融资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平台时,应首先收集各部门所需要的信息,由平台公司进行分类和汇总,统一其所需信息的表格,真正实现“并联审批”,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次申请,终身受益”。(3)资金提供方本文提出的平台允许商业银行、机构投资者、大众投资者等参与其中,这些主体可以从平台获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历史还款情况、研发、知识产权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资金提供方也向平台公司提供其对信息的偏好,从而帮助平台提供更多、更全的数据信息。(4)资金需求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本平台服务的最终对象。在平台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只需向平台公司一次性提供完整的信息,并及时更新这些信息,就可以通过平台向各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申请扶持政策或者优惠贷款。重要的是,平台公司会对各企业进行公允评估,再加上行业龙头企业的评判,实现信息的高质量传递。(5)保险和担保企业在本平台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获取融资时很可能需要使用无形资产作为质押。平台可以在为放贷企业提供信用信息的同时,也向保险和担保公司提供相应的信息,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更加稳定的金融环境。3.融资平台构建思路首先,由政府牵头通过招标的形式,建立政府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共同参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公司”(以下简称“平台公司”)。在平台公司中,政府占股不超过35%,其余由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经招标后参股。同时,平台公司的业务应按照行业特点进行模块划分,在每个模块下都形成行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咨询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其次,平台公司在政府的牵头下与各政府部门进行对接,了解各部门的信息要求。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数据挖掘、分类和分析形成基础数据库,并定期对这些数据进行动态更新。再次,平台公司对政府部门所需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形成统一的电子申请表格,从而规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时所需填写的内容,整合、优化各政府部门的资料索取内容和过程。之后,平台公司将承接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帮扶请求,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分析,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要求进行匹配。完成匹配后,资金需求和供给方自行接洽、自主签约。同时,对于需要担保的企业,可由平台公司帮助其选择担保或保险公司,担保和保险公司也可以利用平台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决定是否担保。另外,外界信息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平台公司应当根据外部动态数据的变化不断调整。平台公司应定期更新各政府部门的资料需求,定期向资金提供方、保险和担保公司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还款情况,每半年或一年调整一次数据需求。整体的平台设计方案和各方职能如图1所示。4.平台的优势(1)简化融资程序平台公司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信息共享,从而简化融资和帮扶政策的程序,使得资金需求、资金供给以及保险、担保方都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寻找到合适对象。(2)消除非市场化机制和权力寻租平台公司不仅能够促进政府支持政策的公开和透明,而且公开被帮扶企业的信息,从而避免产生非市场化机制和权力寻租现象。(3)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缺乏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在产业集群中必须首先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平台公司可以帮助龙头企业快速搜集信息,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4)推动产学研相结合自从国家制订“2011计划”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促进高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建立适应产业、区域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本文所提出的平台引入高校教授作为参与方之一,也是出于此方面的考虑。(5)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平台公司不仅能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而且对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的作用。①丰富风险控制手段。目前,互联网金融业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是引入第三方(第三方律师事务所、银行和政府等)监控,但是由于这些主体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缺乏利益关系,风险监控能力有限。将国有企业引入平台公司之中,可减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水平。②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形成。在平台构建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遴选,挑选出具有良好资质、历史记录和发展前景的企业,帮助其逐渐成长、形成规模,提高在行业中的地位。机会成熟时,政府可以引导这些企业形成行业协会,通过设立行业公约、行为规范等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四、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发展策略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空间形象;“实”“虚”

室内设计是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环境设计。物质的需求在于可供自然与人为环境系统所运行的物理空间的建造,即为“实”,精神的需求在于室内空间形象的合理塑造,则为“虚”,既需要建筑工程师专业的工程技术,又需要室内设计师无限的艺术创造力。室内设计师在一定程度上也需介入一部分构造和环境的技术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从艺术角度出发的空间形象“虚”与“实”的结合是设计师的主要工作。

一空间形象的确立

空间形象是以人的感官所感受的室内空间实体与虚体所反映的全部信息,即空间总体氛围的表象概念,是在“感觉与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对于室内设计师来讲,不但涉及空间形态的审美,同时与时空的功能形态有关,需要通过空间形态表象的传递,即通过各种技术的手段,运用不同的材料、按照艺术设计的规律、用图形思维的方式,最终完成空间形象的创造。空间形象的艺术氛围则需要通过一定的物化方式进行表达,即针对室内空间实体形象的设计,或通过对这种实体形象设计所产生的虚空意境的再创造。

二空间形象中的“实”

空间形象中的“实”,即空间的实体要素,室内空间的实体形象是由建筑的结构、围合的界面、软装陈设品所组成,具有可视的实际空间表象,其造型、材质等都能显现出其风格特征。从而实现空间形体的形象设计。空间的实体要素是以其自身的合理定位,实现其整体空间审美价值的。如何进行实体要素的空间组织,是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1整体形态

每个室内空间总是呈现一定的空间形态。要实现实体要素空间组织,首先就是要根据限定的形态决定装修的整体形态。由建筑限定的室内空间一般呈现两个方向,即水平剖面方向和垂直剖面方向。其中最基本的形态有圆形、矩形、三角形,这三种基本的形态造就了室内的整体形态。如图1,用曲线造就了化妆品店的空间形态。通常情况下,在建筑限定的原有剖面形态来决定室内装修的整体形态容易使建筑结构和设备达到理想的配合,但是往往缺乏审美的个性。如整体形态与原有形态完全不同时,应考虑构造与设备条件、面积、比例等各方面的因素,如果应用得当,则能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空间整体形态。

2空间构件

空间构件在实体要素中非常凸显,特别是暴露于空间中的建筑构件。近年来,工厂化装配式构件应用越来越多,机械加工的构件本身外观设计美观,工艺精巧,在比例恰当及空间氛围相符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于室内装饰,从室内设计的角度看,添加空间构件,大多数是为了空间形象的美观,很少是功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整体形态的设计时,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审美的优点对于功能的需求,实现更多的审美价值,使构件产生的视觉效果突出。通常一些特殊的空间,也可以利用加装构件来装饰空间。

3界面构图

界面是室内空间实体要素中的主题,影响着空间的整体氛围,墙面的定位是根据房间功能需求来确定的,既是平面布局的设计内容,也是墙面本身的空间构图。房间整体的墙面空间构图可分为四种类型。

(1)单面整体构图

此构图方式最为常用,适应性也最强,通常除了踢脚线或顶角线作为过渡界限外,主要靠门窗等必备构件的工艺处理来达到调节构图装饰空间的目的。灯具及设备管口往往与顶面形成完整的几何构图。

(2)水平分格构图

水平分格构图,可采用材料接缝手法处理,改变分格的间距,营造舒展的视觉空间。水平的线性与顶角线、踢脚线保持平行,形成统一完整的墙面效果。

(3)垂直分格构图

垂直分格构图,可采用材料接缝手法进行上下线性的设计,营造稳定与活跃的空间氛围。在接缝处可以添加相关的灯具、构件等,以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

(4)散点自由构图

散点艺术构图比较容易出艺术效果,设计感较强,没有特殊规定,既可平面画作,也可用不同材料点缀装饰,线条和图案灵活应用,根据空间要求塑造丰富的界面造型,营造不一样的空间氛围。

4软装组件

软装组件包括家具、灯具、布艺、绿植、工艺品等软装产品,其选择与摆放也是室内设计空间形象重要的一部分。家具在界面围合的室内陈设空间中,是体量最大的实体,也是室内空间的主体,家具的选型直接影响到空间的整体造型。因此家具的尺寸选型与风格选型至关重要。另外工艺品、艺术品、绿植花卉等陈设组件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在空间的总体构图中具有平衡作用。就像是天平上的砝码,一直达到空间的平衡。在摆放的过程中要考虑好平面与立面都能够兼顾的最佳位置。平面位置需要考虑交通与使用功能,立面位置是人的视点与视域作用于陈设物和墙面的垂直景象选择,以及人的视点变换所引发的四维空间效果,需要设计师反复权衡。

三空间形象中的“虚”

空间形象中的“虚”,即空间中的虚体要素。究其室内空间设计的本质,我们最终所需要的是这个虚无意境的“无”而不是围合界面的“有”。“虚”的存在给予了“实”的更多内涵和个性,同时也是一种对实的丰富与扩充。在空间形象的塑造中,光、色、质是空间系统中虚拟形态表达最重要的部分,通过控制光照的强度,改变光照的投射方式,室内色彩的合理搭配以及各种肌理和特性的变化对比,都会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意境。

1光影组织

光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塑造虚空间的有力手段,通过空间的变化合理利用光影的变换或通过光线的强弱,形成空间形态虚实对比。照明配光的光影组织通过光线投身于界面的凹凸层面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阳光则透过窗户经过窗框的遮挡会在室内产生相对的影子,通过窗帘的样式或窗框的分格,能产生丰富的阴影,如罗马万神庙,光线通过巨大穹顶上面的圆形顶顶窗照射进来,所产生的巨大光斑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使人有种置身于宇宙之中的感觉。光影作为界面构图的一部分,能够产生非常突出的空间视觉感受,可以根据界面构图需要减少与增加光影,通过光影的变化或通过光线的强弱,形成空间形态虚实对比,从而增加室内空间的立体感和艺术感。视觉感受在室内系统的空间形象设计中处于首要位置,进入任何一个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肯定是光与色的印象。色彩是表达空间形象视觉感受最直接的要素。色彩所反映的表象,对空间大小、轻重、虚实的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色彩具有丰富的生命力,不同色彩所唤起的人类情感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色彩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根据色彩本身具有的特性可以更好地表现在室内设计中。室内设计的空间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色彩表现方式。室内空间是一个完全包容人活动的空间实体,由地面、墙面、顶棚所构筑的实体组成了最大的着色界面。人的色彩感觉来自于这些界面,室内的主色调就是由这些界面的色彩倾向所决定的。除了一些特殊的空间场所或个性需求空间,会使用纯度较高或色彩倾向明确的颜色,一般室内界面色彩主要以明亮的、中性的、有一定含灰度的色调为主。通常利用家具、织物、装饰品的色彩倾向来协调与界面的关系,对比或者统一。利用高纯度色彩的器皿和艺术品摆件突出主题,通过色彩营造视觉中心。在空间色调的处理上,应该先界面,然后是家具与装饰织物,最后是陈设饰品。同时要注意色彩本身的一些特性。

(1)色彩的距离感

色彩的物理性能和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空间尺度、比例、分隔、渗透空间,产生不同的距离感,从而改善空间效果。一般暖色系和明度高的色彩具有前进、凸出、接近的效果,而冷色系和明度低的色彩则具有后退、凹进、远离的效果。如居室层高过高时,可用近感色,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收缩色。

(2)色彩的年龄感

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功能合理,因此色彩和形式要满足功能要求,才能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如居住空间的设计首先应该在功能上分析家庭成员的各方面要求,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工作需求、学习环境以及年龄、性别等,根据具体分析给每个家庭成员准确定位,设计出合理的色彩搭配空间,充分发挥其功能性。

2质感

室内装饰材料的质感、纹理等,对“虚”空间的意识及意境的营造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选择不同质感的材料体现于空间形象的表达,能够协助形体与色彩达到所要表现对象的特质。质感除了视觉感知外还表现为触觉感知。通过各种材质的肌理特性,形成相互对比,同样可以产生虚空间。同一空间中用两种不同的材质,能够在无形中划分空间,如客厅的茶几周围铺一条地毯,会使沙发周围围合成一个独立的空间。一些表面光滑,反光性强的材料也能使室内空间感觉上具有通透性,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在一定层面上也是虚体的表现。如巴塞罗那展厅的空间设计,玻璃和大理石构成的薄片,纵横交错,形成奇妙的流动空间,灰色折光玻璃与透明的水面,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

四结语

室内设计中所有过程都是围绕着空间形象来进行的,空间形象主要靠实体要素与虚体要素的有无相生来实现的,即所谓“实以形见,虚以思进”,实施具象的,易被感知的,而虚是抽象的,飘忽不定,不易被人们感知,虚空间依附于实空间存在,同时又是实空间的延伸,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做到虚与实、情与景、主体与客体的审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论文:黄绪甜.建筑设备作为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研究.设计.2016.(2)130-131

[2]论文:杨曙光.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美学思想之“虚实相生”观念浅论.硕士论文.2008.(12):8-10

[3]专著: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0):229-235

[4]论文:甘璐.论“虚实相生”理念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2014.(5):27-30

[5]论文:齐红艳.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艺术时尚.2014.(3):118

形态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粉煤灰,混凝土,性能,配合比

 

随着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近年来混凝土的高强化和高性能化,矿物细掺料已成为制备高性能混凝土必不可少的组分之一,其中,粉煤灰是一种具一定物理性质和经济效益的材料。而我国目前煤灰的年排放量为 3亿吨,因此积极推动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可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粉煤灰的三大效应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根据文献资料,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发挥作用主要依靠三大效应:即形态效应, 活性效应,微集料效应。此三项效应主导着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此三项效应主导着粉煤灰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其他作用大多源于这三项效应。

形态效应是指粉煤灰的颗粒形状、细度、级配等物理特性的综合作用,在新鲜混凝土的和易性、需水量、含气量等性能方面有显著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级配合理,颗粒形态良好的粉煤灰,会降低混凝土集料的空隙率,同时由于其细微颗粒在混凝土中起一定的作用。相反,颗粒形态不良的粉煤灰,通常含有杂质煤并且结构疏松,其颗粒形态不良,表面粗糙,致使混凝土单方用水量的增大。形态效应较差的粉煤灰在早期混凝土的硬化过程中使水化反应迟缓,故而骨料周围的间隙不能够充分填实。

活性效应是指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据资料表明,粉煤灰中有些成份具有胶凝作用。粉煤灰的活性效应,主要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尤其是长龄期的强度。因此,混凝土的设计龄期应采用较长龄期。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主要是要求28天龄期与基准混凝土等强度。试验表明,与基准混凝土等强度的28天龄期的粉煤灰混凝土的其他性能,基本上与同龄期的基准混凝土接近。基于上述的活性效应的试验表明,这种28天龄期等强度的粉煤灰混凝土处于非成熟期,其后期强度潜力巨大。粉煤灰混凝土 90~180天龄期的后期强度可提高 25%~30%;180天~360天龄期的强度可能增长55%~70%。若按后期强度设计,采用添加粉煤灰的混凝土可节约20~50kg/m3水泥用量。

微集料效应是指粉煤灰玻璃微珠分散于混凝土中,起微细骨料的作用,对新鲜混凝土与硬化混凝土均产生影响。粉煤灰的形态效应和微集料效应,共同对新鲜混凝土的和易性、泌水性产生一定影响 ,在硬化混凝土中,玻璃微珠在混凝土中起到骨架的作用 ,同时因其表面的水化凝胶与其紧密结合,强度远远超过凝胶与普通骨料,即微集料效应。

2.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据文献资料,粉煤灰的掺加明显抑制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在水胶比不同的情况下 ,粉煤灰的对混凝土徐变的抑制程度与影响规律也明显不同。论文格式。总的来讲,水胶比为0.3左右时,大体上趋势是随着粉煤灰掺量越大,其抑制混凝土徐变的能力越强。试验表明,粉煤灰掺量为35%时是最佳掺量,但是因旧规范所限,导致最终掺量一直限为30%。考虑粉煤灰的最大掺量问题,应当在考虑粉煤灰的形态效应的同时,考虑其火山灰活性效应。粉煤灰的最大掺量及最佳掺量的确定依据,应当由混凝土所要求的性能及环境、使用年限所决定。

粉煤灰掺量和水胶比影响混凝土徐变的机理为:粉煤灰颗粒的弹性模量较高 ,因此可通过发挥微集料效应抑制混凝土的徐变,但微集料效应的发挥程度与粉煤灰和基体界面结合情况有密切关系。水胶比越小,界面结合情况越好,粉煤灰抑制混凝土徐变的能力越强;水胶比较大时,粉煤灰与基体界面结合情况变差。粉煤灰掺量较高时此种效应更加明显。

3.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的宏观作用

3.1增强混凝土的耐久性

粉煤灰的应用,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减少了骨料与胶合材料间的收缩变形,同时粉煤灰的掺入减少了水泥用量,从而减少水泥水化过程中的硬化收缩,这对混凝土的抗裂性非常有利。粉煤灰二次水化的产物填充了混凝土的毛细孔,减少了混凝土中的游离水的数量,阻断了泌水路线。这就大大减小了因泌水和水分蒸发引起的失水收缩。粉煤灰的掺入改善了混凝土中砂子级配,填充混凝土的部分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增强了混凝土的抗渗性,最终使得混凝土的耐久性得到提高。

3.2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粉煤灰的活性是在碱性环境下产生的,它的水化速度比水泥慢,而粉煤灰和水泥水化后产生的氢氧化钙反应形成硅酸钙凝胶,改善了水泥石和粗骨料间的界面结构,消耗了强度和稳定性都较差的氢氧化钙,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再者,粉煤灰水化速度较慢,使得水泥的水化更充分。粉煤灰水化产生水,促进水泥继续水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为解决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低的问题,可以同时加入粉煤灰和活性较强的的磨细矿渣粉,两者在混凝土强度发展上可互补,能适当提高粉煤灰混凝土早期强度低。

3.3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

粉煤灰俗称飞灰,即燃煤电厂烟囱中灰尘,经过高温燃烧后极速冷却的过程中形成表面光滑的球状玻璃体,具有很大的活性。主要化学成分氧化铝、氧化硅,在碱性环境下极易生成凝胶,水泥水化过程产生的氢氧化钙提供了少细骨料对运输管壁的摩擦。粉煤灰对水泥颗粒起到物理分散作用,使它们分布的更均匀,阻止了水泥颗粒的粘聚。微观环境以球状玻璃体状体现出来的粉煤灰填充了骨料的空隙并包裹它们形成层,故而改善了混凝土的流动性。粉煤灰可以明显减少塌落度损失,满足混凝土运输浇筑的要求。论文格式。

4. 现行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修正

据有关文献,当配制大体积混凝土时,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采用超量取代法;当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时,可采用外加法。论文格式。此类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简单易行,却不能正确反映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的内在规律。超量取代法的实质,是将粉煤灰看作一种胶凝材料,而外加法的实质,则是将粉煤灰当作细骨料使用。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综合发挥着三种效应,故粉煤灰绝不等同于水泥,也绝不相当于细骨料,所以目前这种配合比设计的思想存在明显缺陷。

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可按照传统配合比设计得出一个符合规范要求的基准混凝土配合比,然后选取一个取代系数,重新计算水泥和细骨料的体积,通过试拌、调整得出最终配合比。

总之,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潜力巨大,要从理论根本上解决粉煤灰混凝土的应用和理论配合比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试验分析、经验积累、探索改进,进而寻找适合我国实际施工情况的粉煤灰混凝土的简单快速的配合比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庆新,孙伟,郑克仁等.水泥、磨细矿渣、粉煤灰颗粒弹性模量的比较[J].硅酸盐学报, 2005,33 (7).

[2]张振.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断裂研究.大连理工大学.2000.

[3]李益进,周士琼,尹健,等.超细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J].建筑材料学报.

[4]赵全胜.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00.

[5]侯桂华.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混凝土,2005(9).

[6]钱觉时.粉煤灰特性与粉煤灰混凝土.科学出版社,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