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情为话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情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你还好吗?
或许这样问你,很傻很傻,可是我好想念你。不知不觉,你已经不在近一年了,可是我依旧想念着你。心中的话,多的不知从何说起。理一理思绪,让记忆重新荡起。
不知道应该恨你还是念你,你知道吗?你的走,使我们整个家族失去了往日的快乐,笼罩上了一层暗纱。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也变得杂乱无章起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家里发生了好多好多事,多到我不能理解。你刚走的那几天,就像一场噩梦,我不敢去想,可是它就像一根针一样,一针一针地刺在我的心头。刺得我好痛好痛,看着爸爸像机器一样,我更是苦不堪言。
2009年的某一天,我们还在一起开玩笑,只是那却是我们最后的见面,那一刻,你曾说到,“丫头,好好努力,不要像大伯一样,你们都要努力,大伯还要享你们的福哩!”对不起,我没有做到。小时候,你总是宠着我,只要看着我们,你就心满意足了,然而我却不能理解。为什么人总是到失去时,才会珍惜呢?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我是多么想回到过去。想你爱我疼我。
世事无常,那一天我哭尽了眼泪,我只能哭,可我的泪水真的毫无用处,我目睹了,人生中最悲惨的事,奶奶在你的灵前像你诉说着,不知道你听到了没有?你知道吗,她哭得好凄惨,哭得我心碎,她年事已高,你却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你于心何忍?你的死因更让奶奶痛的撕心裂肺,我好怕好怕,好怕她……爸爸和你感情最好,他在你走后就没有哭过,我知道他比谁都痛,但是他知道他的担子有多重,他不敢哭,他怕我们担心,他的泪水的味道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尽管没有哭,但是他的白发、与消瘦更加显示了他的痛,直到奶奶哭过后,它才放开声音哭,那一刻,我的心碎了,我就跪在他面前,可我无能为力,你知道那是什么感觉吗?我好想帮他,可是又能怎样呢,你们可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啊!
那一刻我就跪在你灵前,我告诉我自己:我会在你灵前哭尽我所有的泪水,之后我不会再哭,我要坚强,即便是为了爸爸我也不会再哭,因为哭,是最懦弱的。它一无是处,又会使人消沉。所以我会在你灵前把眼泪哭干,以后我一定会坚强!你知道吗,大伯,我真的懂了很多很多,人生在世,什么坎坎坷坷,坑坑洼洼,都算不上什么,只要不放弃,勇敢的面对,总会过去。只要生命还在,希望就还在。生命是多么可贵呀!天有不测风雨,你的死为哥哥们造成的遗憾,我想他们会悔恨终生,只希望现在我的悔悟还不晚,我一定会好好孝敬奶奶爸爸他们,我不想让自己悔恨终生。什么长大后卖大房子,老人们最需要的不是这些,只要我们健康,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在此之外,我们才应该为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你看,我真的长大了,你有没有为我高兴呢?
即使时间在流逝着,但是对你的那份感情不减反增,时间不会让感情淡漠,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洗礼中让它越来越神圣。这种感觉好微妙。不只你,就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你让我懂了这麽多,又给了我这麽大的动力,每当我不想再坚持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你。想起那两个字“坚强。”
以情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语文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正在成长,逐渐走向成熟的中学生,他们大多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随着所学知识量的增加,他们对教师的从教能力,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该怎样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学到更多的知识呢?我觉得,要学会改变自己,能做到常教常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亮出自己独树一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爱学、乐学、肯学。与此同时,还要有督促,制约学生学习的相应方法,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运用“分组联动”的教学模式,以点带面,激励学生求知,让他们爱学
所谓“分组”,就是把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的不同层次及学生个性,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在组内设置组长、副组长的职位,其他学生均有各科课代表的头衔。担任组长、副组长的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力,成绩要优秀;课下,督促同组的学生学习,增强本组的竞争意识。“联动”,主要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组间竞争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劲头,激发学生潜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下面我以“分组联动”教学模式中的2个板块为例如何让学生爱学。
1.让学生在前奏板崭露头角,体验表现的快乐
在每上一节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我都会布置好展示的内容:(1)如果是讲新课,就安排一个主持人,让他提问各组成员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诸如基本的文学常识,生字音、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等;或针对将要学习的课文的主旨,设置一个话题,根据这个话题,主持人告知各组围绕这个话题说一说名人名言;写一组排比句;讲一讲相关的名人事例;或名著的精彩内容等。在知道所要展示的内容后,各组成员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争取在主持人提问时能够流畅地表达出来。被提问的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就会为本组赢得宝贵的分数,待对所有组提问结束后,要根据各组员答题情况评出优胜组。(2)如果是习题课,安排某一主题的作文,让学生提前准备好,上课就把这篇自己写的,或从其他材料上选取的美文背诵出来。在七年级上学期,在讲《三峡》一课时,我布置学生以“景物描写”为话题完成前奏板。主持人王露自己负责写主持的串词,安排各组准备以“景物描写”为话题的成语,诗句,排比句,美文,拟写作文题目等内容。上课伊始就开始了展示活动,学生的表现真的令我眼前一亮:内容精彩,表达流畅自如。
2.让学生融入核心板比赛竞争,体验参与的快乐
在上课的过程中采用给小组加分的形式上课,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了更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竞争中来,我制定了组间竞争加分项细则:每组学生课前都准备好书和练习册、都能完成作业、都能纪律好、都能在课上回答问题一次、都能认真完成学案、哪组学生有明显的进步等都列入加分范围,这样学生逐渐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了遵规守纪的意识,端正了听讲态度,锻炼了独立自学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努力方向,在某一方面做好了都可以为小组做贡献,为小组争光,自然而然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甚至把竞争的气氛延续到课下,竞争的方式让学生你追我赶,最大限度地激活了课堂。记得在讲《日出》一课时,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课本剧表演,需要3名学生分别饰演黄兴三,李石清,潘月亭。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表演并不是强项,为了鼓励他们来个自我突破,我提议如果能表演的,将三倍加分,表演时惟妙惟肖的,五倍加分,“重分”之下,必有勇夫。学生争先恐后的表演,由于时间有限,没表演上的学生意犹未尽,课下找我说还要再下一节课表演。
二、坚持以情感人的教学理念,保驾护航,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乐学
情感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语文课教学中,我总是保持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创设出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思考,以便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语言的运用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除了在课堂上运用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架设一座师生情感之桥教师。“爱屋及乌”“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就同样会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这就是情感的迁移,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情感之桥的建立需要尊重、关爱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不能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在提高学生的成绩方面功效最为明显。我曾教过一个叫汤春雨的孩子,他从小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父母照顾的孩子多有自闭的倾向,这个孩子也不例外,上课不爱发言,即使是被提问了,也一言不发。成绩自然是低的可怜。我想这样的孩子在内心深处,也是很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的。于是课下我有时亲切的询问他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和他聊些家常,上课提问他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鼓励他。逐渐的他在上我的课时,有了改观。更出人意料的是在一次前奏板背作文时,他所选的文章篇幅较长,文质兼美。他背完后,我先鼓起了掌,随之教室内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三、采用“地上与地下工程相结合”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意识,让他们肯学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知识点繁多冗杂。要想让学生夯实基础,多些收获,除了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外,还需要课后布置一些“地下工程”。所谓地下工程,就是只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布置完任务还要去检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由于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很多,单靠我们自己检查,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我们可以责成组长、副组长、组内的语文课代表共同检查,在移交本班的语文课代表抽检,再把作业交到我们手中再检查。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浑水摸鱼、敷衍作业的情况。
以情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一、优化创新环境
1.创建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其目的是得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看法、新产品。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有外因和内因两个要素。创建这种环境,是给它提供一个外因。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的民主性,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互相讨论,互相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各抒己见,学生的新观点、新做法、就容易出现。对发“怪问”的同学,老师也要加以肯定,以保护他的积极性。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方法。或以讲评导路,或以范文引路,或以比较探路,或以情景铺路,或以训练指路;或先导后做,或先做后导;或室内、室外进行,等等。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开始。
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作文题目的内涵,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作文课上动脑、动笔、动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作文教学要体现创新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努力克服形式单调、手段单一、教学语言平淡枯燥等不足。通过推陈出新、新颖生动、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层层推进,引导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改变作文课的形式和内容
1.作文课要标新立异、灵活多变。在作文课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对学生作文的立意、选材、谋篇等能力进行有计划、分阶段的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2.作文训练形式应趋向多元化。比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囊中探宝”等。实话实说,就是侧重真情实感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焦点访谈,就是通过开展各种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囊中探宝,就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在开展尊老敬贤“争做孝顺好儿女”活动期间,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给父母洗脚、洗衣服等。在作文课上,让学生口述做事的经过,并畅谈亲身感受。大多同学能用朴实无华的辞藻,娓娓叙述自己的作为,有些同学以诗歌朗诵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忏悔……结束后,引导学生根据叙述内容,把内心真实感受写成文字。这样完成的作文,肯定充满浓郁的情感和发自肺腑的话语,语意流畅,情感真挚。多数作文显得深刻、独特,充满个性心灵语丝的自然流露。为此,作文课上要有意为学生设置肯定、热情、欢愉的情感体验情境,点燃学生作文灵感的火花。
3.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提高想象、构思、选材等能力。在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课上,可以设置这样的开头:“同学们,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你们已经生活了十多年,所看过或感觉过最美的是什么?请写出答案。”收集答案后,在学生期待的目光中播放经典名曲,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所见所感的最美的事物。通过有意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潜藏在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发挥想象和调动语言词汇的过程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增强写作的自觉性,提高写作水平。
4.学生写作的才能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激励和唤醒。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使作文命题灵活多变、内容丰富。除体验日记的训练外,还可以采取片段作文、综合训练、想象作文、作文填空、口头作文、编写短剧等训练方式,学生写作兴趣和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唤醒。
四、从鼓励求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情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 同课异构 课堂有效教学 教材处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33-02
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是明确的目标、充足的准备、科学的组织,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高效利用时间来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教学有没有效果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和学得好不好。高中英语学习,是使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阶段。任何一种形式的有效教学都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依然是个难题。
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深入到高中英语课堂。通过对两节同课异构活动来反思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观。
一、研究背景
1.教学内容
两位老师上课的内容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八模块第四单元Sharing的Using Language综合语言运用课部分。综合语言运用课一般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综合性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这部分虽有一些单项技能训练,如speaking或speaking或writing,但多数是两项或三项技能综合运用。本单元以Sharing为话题,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世界上很多地方依然很落后,从而懂得同情,学会分享。Using Language是对Reading的延伸。通过阅读,参与“Give anunusual gift”的活动。本单元的Listening and Speaking通过Jennifer Wells的采访介绍了Mary Murray作为MSF的一个volunteer的工作经历,而且针对这一话题展开Speaking。 Writing 根据Listening and Speaking话题运用时间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教学班级和教师简介
“同课异构”就是针对同一个课题,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独立备课,根据各自设计的教学方案分别在两个平行班上课,听课后进行比较研究。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所选取的班级是福州某区一所学校高二年级二个平行班,其中一位是本校老师(教师A),教学对象为她本班学生。另外一位老师为外校老师(教师B),为借班上课。两位授课教师学历相当,但是教师B的教学经验、职称明显优于教师A。
为了探讨这次同课异构中有效教学的落实情况,笔者从教材处理、教学策略两方面对这两节高中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课进行了对比研究。
二、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和反思
1.不同的教材处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语言学家Marley认为:“合理使用教材资源意味着要协调好三个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教材、教师、学生,而这三者同等重要。”由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水平各个地区都存在着差异,所以需要教师在了解教材的组成与配套资源的前提下,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与学习习惯,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得教师成为教材的主人。
教师A完全跳出课文,选取了有关志愿者话题的听力阅读材料。其听力材料为该校毕业生Bella对其大学老师Renaele做的关于其志愿者经历的视频。第一遍听后设置了三个问题分别问:where did Ronae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第二遍听后的练习设置为以听力文本为基础的抠词填空。完成听力任务后,其进入到了阅读阶段。阅读材料为其自选的147字的关于志愿者的文本,阅读文本后设置了二个问题分别为: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this passage ? What different kinds of volunteer work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 进而通过对三个汉译英句子,进去到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are volunteer? Why? 的讨论之中。根据讨论内容进行写作任务,布置课外作业。
教师B首先开始的也是听力任务,她选取的听力材料为课本中对于志愿者医生Mary Murray的采访音频。设置了三个步骤的听力任务,第一个听力任务是通过对What to do?where to work?whom to help?三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得到文章大意。第二个听力任务是通过Why did Dr. Mary Murray join MSF? What did she do in Malawi? What was the effect of her experience? What was her plan for future? 四个问题的扣词填空来实现对文章细节的考察。第三个听力任务为 What qualities does Dr. Murray have? 从而进行头脑风暴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you were a volunteer? 讨论部分。其选择该地一年一度的橄榄节为活动载体,要求学生讨论作为橄榄节的志愿者你会做些什么。讨论结束后自然而然进入到写作阶段,并在课堂上检验了学生的写作成果。
【反思】
在一堂综合语言运用课上,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读和听作为语言输入影响着说和写的语言输出质量。所以,在对于阅读和听力材料的选择和处理上对教师提供了更高的要求。NSEC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三篇语篇和三个听力活动,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全部内容是不现实的。教师A选择的听力材料由学姐介绍其志愿者经历,贴近学生生活。但是这个听力材料模糊而且存在大量的口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听力的效果,而且完全跳出了教材中的听力材料。且阅读文本比较简单,设置的多为陈述性问题,没有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B根据教材的听力材料根据学生情况自行设置问题,不拘泥于教材,实现了教材的第二次开发。在讨论环节,将志愿者活动与学生们熟悉的橄榄节联系在一起,增加了话题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听说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行云流水。
教师A、B对于教材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既不宜按部就班地遵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也不宜完全抛开教材自行安排教学内容,才能逐渐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材处理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产生不同的发展潜力
教师A在课文导入部分展示的是志愿者活动图片,自然地将话题引导到了志愿者这个主题上来。教师B首先播放了一首earth song歌曲来以情入境,让大家感受世界人民的困难,引入无国界医生的话题。
教师A在watch the interview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的环节提出了三个问题:Where did Roneale serve as a volunteer? What did she do there? How often did she go there? 后进而简化为where, what, how often 这三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抓住了题目的主旨。教师B在听力之前在PPT上展示了Listening strategies. The first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main idea: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Dr Mary Murray. The second time you liste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get the details:note down the answers (4 questions). 帮助学生明白了任务的目的。
教师B在speaking 环节也给学生提供了 tips on interview: an interview is not like a chat; questions should stay on the topic. 而且列出了在采访之中能够用到的表达方式,例如because I want to share with…, the reason why… is that…, First… Second…等。而教师A的处理方式是在翻译任务完成后直接抛出问题: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as a volunteer? Why? 并没有给学生进行相关的提示和指导。教师B在学生进行speaking环节的途中,还给有困难有需要的学生递了小纸条。里面就是一些表达提示。如学生想要Help with the language可以用到以下的表达方式:I’m proud of…, improve English through the activity, make friends with foreigners,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practice my English, It’s my duty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where to eat delicious food, introduce the history of our hometown.教师A的writing 部分是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而教师B的writing 部分是做为课堂任务来完成。并且在完成后给优秀作文获得者颁发了制作好了的志愿者证书。
【反思】
在listening , speaking 和 writing 部分两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不同的学法指导,在保证学生完成学生任务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授之于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B对于课堂和学生的监控和掌控能力明显高于教师A,特别是营造学习气氛方面。教师B根据学生学情,采用了适当的教学策略和任务难度,使学生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最后的说和写的输入质量。教师B用志愿者证书作为奖励,在课堂上作出了及时反馈,增加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时间的有限性,让我们更加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争取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果。这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通过对这一次同构异构的两节课的对比发现,对于教材的不同处理和教学策略的不用使用将会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产生显著的差异。这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能力,合理规划设计教学程序,增强对课堂的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