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式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式总结范文1
一、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繁杂,尤其学到化学用语、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为此我就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一些化学家不畏困难危险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讲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和近代的落后,讲中国的崛起也需要化学,多数学生都能感到学好化学知识重要。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高锰酸钾制氧气,固固加热的装置,集气首选排水法,向上排空也可以,操作步骤7个字,”查装定点收离熄”。
“过氧化氢制氧气,固液不加热的装置。常温可行节能源,操作安全又简单:“查装定收”只4字。”
再比如: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较难理解,我将之归纳为“构成物质有三子,分子、原子、和离子,其中原子是根本,3条路径构物质。”“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这3类,都由原子直接构。”“非金属原子先组合,构成分子种类多,多数物质分子构:双原子分子单质,非、非组成的化合物…”等等。
二、开发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兴趣,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在教学中我常借助图片、模型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例如,本学期我开的组内公开课“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生动脑、动手,气氛严肃活泼,取得较好的效果;平时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能得到的各种材料进行小实验。
三、精讲精练,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中我紧扣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利用教材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情境,设疑破难。教学中总是提醒学生学法-----“念”和“练”,这是巩固知识的途径。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学完炼铁的原理是还原时,我让学生书写出换一种还原剂氢气或炭粉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进而明确异同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等。
初中化学式总结范文2
例1 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研究中和反应时,某化学兴趣小组认真观察、翔实记录,进行了一些探究活动。请完成下列问题:
(1)小明同学利用“pH计”测定并绘制了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1所示。
①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根据图示可知:小明的实验是用胶头滴管逐滴将_______(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至过量。
③在加入溶液的质量至5g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在实验进行几秒钟之后,细心的小华同学发现溶液中有少量气泡冒出。经过小组讨论,他们一致认为NaOH溶液在空气中变质了,依据是_________。为此,他们还进一步设计了两个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的实验方案来重复验证:
方案一: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Ca(OH)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NaOH溶液变质了。
方案二: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加适量酚酞溶液,若溶液仍为无色,则证明NaOH溶液变质了。
你不同意上述两个实验方案中的哪一个?简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
解析:要想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清楚酸碱中和的反应,一旦知道了反应就能为解答其他题目打开局面。还必须会读图,只有明白的图的意思才能顺利找到关键点。(1)①由题给物质,我们会发现,酸为盐酸,碱为氢氧化钠,所以两者的反应为HCl+NaOH=NaCl+H2O。②由图可知,溶液pH逐渐减小,所以是酸入碱的操作,也就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③由图可知,在加入盐酸溶液的质量至5g时,溶液的pH为7,所以此时溶质为NaCl和剩余的NaOH。(2)因为稀盐酸与NaOH反应无明显现象,只能与NaOH变质后生成的Na2CO3反应才产生气泡,所以他们认为NaOH溶液在空气中变质了。方案二中因为NaOH和NaOH变质后生成的Na2CO3的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用来判断NaOH溶液是否变质。
答案:(1)①HCl+NaOH=NaCl+H2O;②稀盐酸;③NaCl、NaOH。(2)稀盐酸与NaOH反应无明显现象,只能与NaOH变质后生成的Na2CO3反应产生气泡。方案二因为NaOH和NaOH变质后生成的Na2CO3的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不能用来判断NaOH溶液是否变质。
例2 图2所示是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加入药品之前一定要先检验________。
(2)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
①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装置序号)________。
②产生CO2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③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
④检验集气瓶中是不是CO2气体的方法________。
(3)同学甲为验证制取CO2后剩余溶液中是否含有盐酸(杂质不溶于水且不参加反应,且CaCl2溶液呈中性),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取样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含有盐酸。你是否同意该方案?简述理由。________。
(4)将少量CO2气体通入盛有足量Ca(OH)2溶液的广口瓶中,瓶中溶液的质量与之前相比会________(填写下列各项序号)。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解析:要想解答此题,必须明白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过程。(1)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时,加入药品之前一定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安全现象。(2)①由课本中制取并收集干燥的CO2气体的操作,可知装置的链接顺序为A、C、E。②由所给图示和课本中制取CO2的反应可知,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③C装置盛装的浓硫酸,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该装置的作用是干燥气体或吸收水蒸气或除去水蒸气。④由课本中检查CO2的方法及性质可知,检验集气瓶中是不是CO2气体的方法是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若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是CO2。(3)不同意。因为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CaCl2,不管是否含有稀盐酸,滴加AgNO3溶液都会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4)将少量CO2气体通入盛有足量Ca(OH)2溶液的广口瓶中,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瓶中溶液的质量与之前相比会减小。
初中化学式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化学用语;两级分化;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86-01
化学用语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工具,掌握它是初中化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在经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初中化学虽只经过了短短一年的教学,在中考中,却出现了大面积的两极分化,细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的失分情况,我发现失分最多的便是有关化学用语的内容,所以如何教好化学用语,降低化学用语失分率,成为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课题。
一、化学用语引起分化的原因
1、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内容比较枯燥,需要一定时间去识记和练习,教材安排的又较集中,元素符号还未成熟,接着又开始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加之一些外语学习不过关的学生,更易产生反感心理,极易形成包袱,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形成大脑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兴趣降低。
2、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即使是已经记得很熟的学生,过一段时间后又易造成遗忘,这也是造成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教师这方面来看,对大纲中“熟练地掌握重要的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这句话理解上有两种倾向:一是以青年教师为主,觉得化学用语好教好学,习惯于按部就班,教的枯燥乏味,学生自然没有兴趣,不专心,埋下了分化的种子,二是有的教师“熟练”二字理解的过了头,他们注意的过去的教训、但违背教学要求的阶段性,操之过急,学生尚未掌握书写规律的情况下,一堂课便塞给大量无法理解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从而造成学生负担,违背教学规律,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记住元素符号,才能学会化学式,学好化学式才能学好化学方程式,而化学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关键。化学式学习的不过关也是造成化学用语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强课堂改革,搞好化学用语教学
1、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①采用分散记忆法,培养兴趣。在初学元素符号前,我便从序言部分开始在黑板上的最右边出现“Mg镁”“氧O等”字样,每节课教3-4个,学生既有兴趣,又没有负担,很易记熟。
②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我采取编顺口溜、曲子,开展游戏,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记忆效果。实践证明比教师照本宣科效果要好的多。
2、强化化学式教学。
化学式是化学用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好化学方程式的关键。在化学式的教学中,我用了多种方法来巩固教学,强化教学效果。如根据化合价学化学式,根据化学式求化合价,判断化学式的正误等等。而在以后的全书教学中我都不断的强化教学,特别是在第四单元后,更是不放过每个可以巩固化学式的机会,从而也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总结规律,培养能力。
化学用语并非死记硬背即可的,有的同学认为化学只要到考试背背就行了,这是错误的,这便要求教者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初中化学式总结范文4
一、借助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化学非常奇妙、非常“好玩”,学生初次接触化学非常感兴趣,但当要从表象去理解本质的时候,不少学生又觉得很难,不容易理解许多化学知识中的奥妙,觉得化学知识很抽象很不可思议.但是如果借助实验演示化学现象,抽象的知识就会变得直观易理解,同时实验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所以教师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避免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无法理解,尽量将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比如,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先把一张纸撕碎之后再用火点燃,然后向学生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便可得出纸撕碎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而纸燃烧成了纸灰,称之为化学变化.再比如讲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教师通过演示改变温度和溶剂量后溶液中溶质的变化,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化学概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构化学概念
教学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在教师“教”概念中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基本概念的方法,走向自主学习、自主理解概念.教师如果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将完整的化学概念解构成几个要素,渗透进情境中,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来解析这种情景,总结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同时也能熟练解析概念的方法,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能找出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标,为自主学习化学概念作铺垫.
比如,在学习氧化物这一知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先将学过的化学式进行整理.例如“NO、SO2、CO2、CaO、Fe3O4”等等这些化学式,再根据化学式写出化学名称“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钙、四氧化三铁”这些化学名称,让学生寻找这些化合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都是“氧化”这样的字眼,所以,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引进氧化物这个名称.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总结:像氧化某或者几氧化某以及几氧化几某都可以将其称作为“氧化物”.教师接下来又让学生归纳这几个氧化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就很容易看到,每个化学式当中都有“O”这个字母,而且基本都是在化学式的后边.这样总结之后,学生对于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自己归纳总结化学概念和知识点,最后理解化学基本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提升了.以后再遇到化学概念就可以自己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借生活实际来理解概念,来印证概念,是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师不妨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化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就给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空气当中,存在氮气、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等的气体,因此空气是由很多种气体构成的,是一种混合物;海水的成分有水还有盐,也是混合物;我们经常喝的自来水中也有很多矿物质离子存在,在自来水烧开之后,锅底会有水垢,因此自来水也是混合物.但是冰水不同,虽然是冰也是水,但是属于一种物质,所以说这是纯净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习化学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
四、总结对比,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彼此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为了使初中生学习时不混淆,指导学生对概念总结对比,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式总结范文5
关键词:化学用语;教学策略;内涵;规范;总结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化学语言,其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然而,许多学生因无法利用这些简洁的化学学科语言去表达和交流,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化学学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不能突破难点,形成了瓶颈;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不佳,不知不觉走入了困境。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抓住内涵,有序推进
初中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结构示意图等。其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这三种符号是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同时,每一种符号都有自己丰富的内涵,绝非是字母与数字的简单组合,更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掌握的。它们与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化学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学习化学式之前,学生除了要牢记常见的元素符号外,还必须要适当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的知识(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物质由是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要认识到化学式是一个能表示物质组成,有内涵、有意义的符号。比如,“O2”表示氧气,“O3”表示臭氧。这两种化学式虽然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两者的分子构成情况不同: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而臭氧分子则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这样书写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氧单质,二是为了体现两种单质不同的分子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式的书写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并不是字母与数字的随意组合。
二、注重应用,讲究规范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保留在记忆中的信息需要经常复习,记忆信息才会越来越强。例如,每天课前利用3到5分钟时间针对所学过的化学用语进行适当的提问、默写,或在班级某个固定位置张贴一些常用的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等进行反复再现,强化记忆。然而,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化学用语去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及物质所发生的反应,需要在应用中不断加强记忆,加深理解,逐步形成规范。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用语表示具体的物质、具体的反应,帮助学生将这些物质和反应与抽象的化学用语建立起联系。比如,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色的粉末在高温下逐渐变成了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结合这些实验现象思考该反应过程中生成了什么物质,物质是什么状态的,条件又是什么,然后试着书写反应方程式,再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再如,酸碱中和微观上其实是酸溶液中的H+离子与碱溶液中的OH-离子反应生成了H2O分子,这个反应的微观过程可表示为H+ + OH-H2O。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就不会把化学用语当作“冷冰冰”的化学符号,而是一个“表情丰富”的化学语言。
三、及时总结,提高效果
初中化学用语相对集中,且多而杂,教师在各阶段应及时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增强学生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效果。
其一,刚学习化学式时,教师就要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单质与化合物化学式书写的规律。其实,大部分单质都是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的,只有气态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等少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写成H2、O2;而书写化合物时,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再根据化合价确定原子个数比关系。这样的讲授可以告诉学生:化学式的书写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熟练地掌握元素符号与化合价,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就能用化学式表示出自己所学过的物质,这样不仅让学生看到希望,也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用语的信心。
其二,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的数字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学生经常将酒精燃烧的反应方程式错误地写成C2H5OH+2O2 2CO2+3H2O。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弄清“配在化学式前面的系数其实表示整个分子的个数,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则只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所以,帮助学生总结化学符号中不同位置数字的含义显得十分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右下角的数字则表示分子中所含的该原子个数;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其三,离子所带电荷与化合价之间存在联系。离子符号是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不容易弄清离子带什么电荷,因为学生不可能记住所有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更无法了解每一个原子的得失电子情况。实际上,离子所带电荷及元素的化合价都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若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原子就易失电子,形成的阳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一般就显正几价;若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原子就易得电子,形成的阴离子就带几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合价就显负几价。
……
总之,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灵活多样,既要讲清楚方法,又要反复练习,更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其涵义的基础上去记忆,在规范化书写的训练过程中去完善,在不断的应用中去巩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化学用语掌握好。
参考文献:
1.王天国.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J] 中国科技信息,2005(7).
2.范春玉.化学用语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 教学与管理,2004(24).
3.马朝阳.化学用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实践[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2).
初中化学式总结范文6
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先把一张纸撕碎之后再用火点燃,然后向学生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什么?两者之间存在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观察便可得出纸撕碎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而纸燃烧成了纸灰,称之为化学变化.再比如讲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教师通过演示改变温度和溶剂量后溶液中溶质的变化,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两个化学概念.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解构化学概念
教学化学基本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能在教师“教”概念中归纳总结、掌握学习基本概念的方法,走向自主学习、自主理解概念.教师如果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将完整的化学概念解构成几个要素,渗透进情境中,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来解析这种情景,总结情境中出现的问题.这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概念,同时也能熟练解析概念的方法,在以后学习过程中能找出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标,为自主学习化学概念作铺垫.比如,在学习氧化物这一知识时,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先将学过的化学式进行整理.例如“NO、SO2、CO2、CaO、Fe3O4”等等这些化学式,再根据化学式写出化学名称“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钙、四氧化三铁”这些化学名称,让学生寻找这些化合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都是“氧化”这样的字眼,所以,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引进氧化物这个名称.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总结:像氧化某或者几氧化某以及几氧化几某都可以将其称作为“氧化物”.教师接下来又让学生归纳这几个氧化物之间的共同点,学生就很容易看到,每个化学式当中都有“O”这个字母,而且基本都是在化学式的后边.这样总结之后,学生对于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会觉得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自己探究学习,自己归纳总结化学概念和知识点,最后理解化学基本概念,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提升了.以后再遇到化学概念就可以自己进行概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化学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借生活实际来理解概念,来印证概念,是学生在化学概念学习中乐于接受的方式.教师不妨教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化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基本概念时,教师就给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空气当中,存在氮气、氧气以及二氧化碳等等的气体,因此空气是由很多种气体构成的,是一种混合物;海水的成分有水还有盐,也是混合物;我们经常喝的自来水中也有很多矿物质离子存在,在自来水烧开之后,锅底会有水垢,因此自来水也是混合物.但是冰水不同,虽然是冰也是水,但是属于一种物质,所以说这是纯净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习化学概念,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
四、总结对比,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彼此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为了使初中生学习时不混淆,指导学生对概念总结对比,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元素和原子、原子和分子、分子和离子之间都存在一些联系和不同点;纯净物和单质的异同点,化合物和氧化物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总结并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概念,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别都总结出来,然后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这节课之后,就能借助一些实际例子进行区别: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说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却不能说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我们还能这么说: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但是如果说一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这就是错误的说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将各种元素、原子之间的概念深刻理解,不能随意混淆.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