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环保意识

一、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环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将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把环境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让小学生知道环境保护的意义,让他们体会到社会责任感。我们要开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保护环境的活动,教师制作活动课件以方法、步骤、目的为活动提纲,让环境教学开展得有实效。比如,我们要在平常生活中分类垃圾、不用的旧电池应该回收,在日常生活中不开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等作为每次活动的题材。制订环保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多开展类似的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了解现在的环境问题比较恶劣。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环境教育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引用语文教学材料内容,学习好环境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环境教学的题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材料,更好地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老师教学生学习与环境相关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对环境的美好联想,也能对大自然了解,从而能使学生看到大自然的美丽,对大自然的欣赏,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既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爱护环境。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生产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污染,给我们的身心和生活就会带来不幸和灾难。课本中还有是叙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如何治理的,可以让学生充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环境知识。让学生知道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已经不多了,不允许再一味浪费和破坏,养成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到保护我们的环境。老师在教小学语文的同时,要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课本中还有一些古诗词和散文,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和谐共处的需求。文章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博大的爱国情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此类文章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境,对学习语文更有帮助,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老师应该从平时学到的古诗词、描写大自然的课文中让学生熟读并运用到写作中,把自己对环境的热爱、保护之情表达在自己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文章是写有一些人只顾眼前利益去破坏环境的不好行为,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出自己的一份力,努力学好文化知识,用知识来改变社会问题。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实现现代化教育,使现代化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完善。

三、以环境教学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能力。多看书提高阅读水平,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把环境教育运用到平时的写作练习中,作文题目以环境问题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发现事物不同点的好习惯。关心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四、通过阅读让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籍,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在学习语文课堂知识的同时,更能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好地珍惜和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植树造林,是它们默默付出,为我们净化空气,让我们可以自由呼吸。可阅读关于环境保护的书,如《寂静的春天》《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从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努力。改变从我做起,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爱护环境。总之,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有每个公民都有环保意识,才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就要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小学生抓起,把环境教育作为小学生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为改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动员每个社会公民,为了社会为了我们自己把环境保护这项事业做到最好。我们的责任就是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让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靠大家的力量保护环境,让地球环境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子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学校环境教育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2

一、与科学老师合作,将科学、语文作业合二为一,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少,导致他们谈“写”色“变”,怕写作文,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或无病,或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去硬背死套那些所谓优美的词句,读起来虽然听上去优美无比,实际上却空洞苍白。在科学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由于语数英作业的压力学生有时会无暇顾及科学方面的作业,即使有心去完成,也是力不从心匆匆完成任务,或是语言枯燥似流水账。如果将两项作业有机结合,语文、科学老师布置作业前钻研教材,相互研讨一番,布置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作业出来,相信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会事半功倍,这样,学生的作文会写得丰富而又真实,科学日记也会完成得扎实有效,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夜晚的实验》一文,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实验、潜心研究,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在学课文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科学知识《声音的传播》,并由科学老师结合科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并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做小实验,写三篇观察日记。教学中,由斯帕拉捷的疑问:“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这个问题自然地引入到学习探究中来,斯帕拉捷做的实验由学生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中完成老师针对每一次实验设计的表格。有了前面的实验、观察日记作铺垫,孩子们学习起来轻松多了。小组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原来做一两次科学实验觉得神奇、有趣,但要想像斯帕拉捷那样坚持实验、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境界确实很难,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在了解知识的同时,对学生们的探索精神有了培养,有效地巩固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二、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将课文的趣味性与科学的真实性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如三年级的《石头书》、六年级的《大自然的文字》等文章,在学习这类具有科学性文章的时候,可以事先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观察大自然、请教科学老师并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本来科学知识是严肃的,甚至是单调、枯燥的,但有了语文知识做背景,可以将其优越性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会显得轻松自然、诙谐有趣。

如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文时,首先介绍这篇文章的文体,它承载的科普知识要让学生了解,要了解这些知识,必然要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才能了解得清楚。这篇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在指导学生同桌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知识在心里生根发芽。

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先请学生把从五年级上册科学书上讲到的关于《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减少对土地的侵蚀》作介绍,勾起其他学生对尘封的记忆的唤醒,然后再来学习课文中讲到的地壳运动和石灰石的形成,第五自然段的“变”、第六自然段的“迁”是学生从脚下的“文字”读出来的地质变迁。在体会课文中动词使用的准确、学习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地写出大自然神奇的同时,明白暴雨、冰川、风、波浪等自然现象都会对我们的地球妈妈造成伤害,学习科学知识与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探索大自然相辅相成,要辩证地看问题。

三、学习科学家刻苦求学的精神,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塞内加曾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可见榜样的力量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拟的,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以利用科学书上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语文教材上的课文进行辅助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学与问》一文中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名人的具体事例,向我们阐述“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这里列举的外国人的事例是哥白尼从小喜欢缠着爸爸妈妈问问题,这正是他对科学奥秘不懈探求的开始。导课时,我由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课中哥白尼的“日心说”开始切入,由于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了解了哥白尼的资料,这里我从孩子们熟悉的人物学起,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从思想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哥白尼的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不断探索问题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像哥白尼这样的刻苦求学的名人在苏教版教材中还有很多,如:五年级上册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写到的医学家李时珍、发明家爱迪生,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写到的科学家钱学森、工程师詹天佑等,他们取得的具有国际意义的成功跟自己的坚持不懈、勤奋、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对激起学生探索科学的思想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3

尊敬的冰心奶奶您好,我读了您的作品深深地感动了。

我从您写的《别踩了这朵花》这篇让我感受到了您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小生命仁慈。我从“你们头抬得高,脚下的重,小心在你不知不觉中,把小黄花的生机断送”这句话让我明白了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地球。尊敬的冰心奶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的。冰心奶奶您知道吗?我从您的作品《再寄小读者》中明白了您不仅爱护花草树木,还喜欢孩子。因为我从网上查了您的作品,知道了您的作品大多数是关于我们小孩子的。冰心奶奶我从《只拣儿童多处行》这课看到了春天和孩子的欢乐的笑声。

尊敬的冰心奶奶我从您的文章中知道了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尽管只是小事。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4

关键词:自然色彩;艺术

1 自然韵律的美为设计开辟新途径

1.1 艺术将进入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古代人看来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中国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说法。但到了近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成了一个把世界拆零了的时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该是结束这种局面的时候了,则进入了一个把拆零了的世界重新组装的时代,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盟以及艺术与自然的联盟时代。

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安吉洛·西奥堤教授的作品正是这一时代的体现,他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史前的原始风格,他认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本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常看到大小参差不一的金字塔般长满植被的土堆,还有原始洞穴般的建筑物。通过他的设计,原先杂乱无章的废墟,变成了别出心裁,具有艺术情调的绿郁葱葱的休息胜地。其目的就是让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追求人类和大自然最初的那种感情。

安吉洛·西奥堤教授说,画家是用笔来绘画,而他是用植被表达自己的艺术思维,达到所追求的艺术效果。这些植被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最美最丰富的色彩。他的艺术行为给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带来了清洁、带来了美丽、带来了艺术,同时也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艺术创作领域。

1.2 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开辟了新途径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现代包装设计的观念和理论已日趋完善,但各国的设计家对新形态、新技术是使用材质和处理手法的发展,自然韵律也就是从材质和处理手法上更直接地运用大自然本身的美。

时下,“返璞归真”已成为人们的新追求,时装、饮食都已成为先例,自然韵律的美为包装设计也同样开辟途径。四川美术学院装璜环艺系的一组包装设计就是很好的实例,他们用竹筒包装了调料,用木盒包装了山货,竹皮编成小篓包装了大枣,给人一种亲切的自然美。

2 肌理美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肌理,书面语言原指生物体表面,皮肤羽毛纹理而言。飞禽走兽斑斓美丽的皮毛,花草树木的花纹、年轮等天然纹理。

2.1 肌理美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纹理美是早在人文之实已被人类发现,并运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及民间艺术出现拍打泥坯成型规整的拍打纹、绳索纹等条状、点状肌理,这种无意的制作,却流露出大自然的美,至于古老丝绸、民间的编织物、玉器、金银器皿等实用品色彩纷呈的人工肌理美,无处不在美化人类生活。到了近代,随着艺术观念更新,石木纹理、刀法凿痕、水印油渍、喷滴熏灸等艺术肌理早已突破了“笔是唯一的绘画工具”的传统,这些形式各异的工艺技法,令人耳目一新。

2.2 肌理的包装设计运用的基本规律及其独特意义

肌理美作为一种形式美,运用于包装设计中,如:即产品形象、商品特色、销售地区、消费对象、设计定位为出发点,或选取自然肌理,或设计人工肌理,这都应由设计者对产品研究调查后来决定。

包装肌理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就产生不同的意境、不同的趣味,它的运用正好与千奇百怪的商品相匹配,相得益彰。

(1)肌理美,肌理效果在包装中巧妙运用,是删繁就简、快捷精练地传达信息的促销手段,其中以群体出现的展示商标(或标志或文字)的肌理美,强烈的装饰效果,深刻的记忆力、冲击力,为创名牌创造了条件。如今充满各个大小商店的悬挂pop广告,整体上看重复出现的文字,商标产生一种肌理,使人们增强了对产品的印象,从而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2)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不是单纯附于造型表面的饰物。明快质朴的肌理有利于突出牌号、名称,肌理本身有耐人寻味的意境,远观、色调和谐统一。对主题:有红花靠绿叶扶持之功;近观,肌理之美溢于言表。使得一件貌似敦朴,简练明快平常的包装产生“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效果。

被誉为日本现代玻璃工艺先驱者的藤田乔平,设计的一个首饰盒《海之彩》正是一件“有东西,耐端详”的艺术品。从一个小小的盒面,让人看到了大海那容纳百川的气势,更感到浮动藻类形成的那种自然肌理的美。

(3)借助于肌理的包装画面上的空间作用,可十分容易地调整形象、主次空间层次、色彩关系,一扫过去盲目地在画面上堆砌形象干扰视觉的弊病。

(4)肌理美与肌理效果本身蕴藏的秩序,匀称、韵律、节奏反映了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和谐与大自然的奇险之美。“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界的一切都蕴藏着独特的性格”(罗丹)。人工肌理、设计肌理反映出的音乐美、几何学的比例美有助于包装设计的现代感。诸如亚里斯多德指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恰当而巧妙地设计肌理,运用肌理美与肌理效果,会净化包装画面摈除其形象上的堆砌、琐碎与零乱,获得包装物体形象的一次开花。

3 自然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色彩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共同语言而存在着,在大自然的色彩中,有很多的经验直接影响着人对色彩的感觉,如橙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有橘子,多用于食品类的包装上;紫色在自然界的包装代表是茄子,神秘、高贵的印象使其常用于女性化妆品上;灵感来自于蓝天、大海、蓝色宁静、清爽、冰凉的印象使其都用于药品及冷冻食品上。

4 自然韵律的运用

4.1 品牌上自然气息的流露

关于饰品的包装,包括头饰、胸饰、钮扣等,取名“氏族”,一来代表其品种多,二来让人感到一种最原始的自然气息。

4.2 肌理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饰品多数都被搁置在小塑料袋中,简单的放在一起,与其价值很不相符,于是选用了盒饰,提高了其自身价值。盒子用纯天然木质结构,用其木纹的自然肌理,传达饰品的自然美效果;有采用木盒结构,用人工木纹肌理做其装饰纹样,配以深褐色底盖,再加上银色装饰,使得沉稳、大方。完成后加上精致小巧的标志,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突出了主题。虽然没有过多的文字说明,但那份精巧,会让人对产品产生无尽的联想,你一定挡不住它的诱惑!

4.3 色彩上自然韵律的运用

黄色在自然界中包装代表是香蕉。它有一种光感,给人留下光明、辉煌、灿烂、轻快、柔和、纯洁和充满希望的印象。皇室的运用加强了崇高、智慧、神秘、华贵、威严和慈祥的感觉。在设计中为了达到一种朴实、丰厚、自然的效果,也为了配合那种纯天然的木质肌理便采用了黄色做基调,再加上具有高级感的黑色(文字和标志)以及优雅的银色做点缀,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4.4 材质上

时下正流行粗粮细做,受其启发,选用纯天然产物——高粱杆制作了一组中高档装饰品包装。用大针将其固定在镂空的泡沫板上,外表包装自然,内在饰品典雅,体现了自然韵律的独特之美。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5

关键词:莱蒙托夫;高加索;生态文学;俄国

中图分类号:151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3-0060-03

莱蒙托夫是俄国19世纪著名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四百多首抒情诗、二十多首长诗以及数篇小说、戏剧等。在诗人的许多创作中,有大量的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绘。自然风景的描写在莱蒙托夫的作品里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流露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也传达出俄罗斯文学在那时就已经对自然重新认识。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莱蒙托夫是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情感抒发最浓郁的作家之一。

一、对高加索自然的眷恋和描绘

在莱蒙托夫对自然的描写中,有关高加索景色的描绘是最多的。说到高加索,它北起俄南部的顿河一库马河一带的洼地,南抵亚美尼亚高原,西临黑海,东至里海。其中包括里海沿岸的低地,也有欧洲最高峰、海拔超过五千米的厄尔布鲁士山;既有可以生产茶叶和柑橘的黑海沿岸,也有终年积雪的高加索群峰,景色美丽如画,更是个疗养的胜地。莱蒙托夫曾三次(1818年、1820年和1825年)到高加索矿泉疗养。高加索作为一个雄伟而神奇的地方,很早就进入诗人的视野,那里独特的自然风光激起作家莫大兴趣。高加索成了他“创作的摇篮”。他热爱的是高加索壮丽的自然景观,迷恋这没有喧嚣,没有被城市“文明化”的地方,不惜笔墨地亲近它、描绘它。

在诗中,他曾深情地向美丽的大自然呼喊过:“白发的高加索啊,我向你致敬!……在我孩提时就怀抱过我……你真优美,自由的严峻地方,/而你们,是大自然永恒的宝座。”(《伊斯梅尔贝》,1832)莱蒙托夫总是这样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看到的景象:“还是孩子时候,还不懂得爱情和虚荣的思想,我无忧无虑地徘徊在你的山谷中。……儿时我曾用畏缩的脚步,攀登过你的这些高傲的山峰,他们好像阿拉的崇拜者的头,缠裹着洁白的冰雪的缠头巾。……阴郁的巨人啊,你关怀备至地抚育我,像抚育着一只小熊,幼小力量的真诚保护者。”(《高加索,大帝威严的王者》,1837)诗人回忆自己在高加索见到的一切时,宣称高加索的群山对他来说是“神圣的”,并写下了赞美高加索的热烈诗篇,用诗歌颂它:“向你致敬,蓝色的高加索群峰!你养育了我的童年,把我带到你那粗犷的山岭,给我穿上云的衣裳……这里的一切、一切都是美妙的!”(《高加索的青山,我向你们致敬》,1832)幼年的三次高加索游览给诗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爱上了那美妙的自然,而且这爱日久弥深。

1837年莱蒙托夫由于写了《诗人之死》而触怒沙皇,两次被流放高加索。但他并没有因被流放高加索而抱怨,凭儿时对高加索粗犷的自然风光和土著民族纯朴风俗的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在被流放到那里时甚至还自得其乐。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如果不是因为外祖母,说句良心话,我情愿留在这里,因为很难找到比格鲁吉亚更快乐的地方……说实在的,我蛮喜欢这种生活”。流放期间,他在致洛普辛娜的信中描写了他住在高加索的大自然脚下:“我在这里的住处很好。每天早晨,我透过窗户,望着那连绵起伏的雪山和厄尔布鲁士峰……我还时不时地搁下笔来,瞧一瞧这些巨人:它们是这样奇丽,这样庄严。”他在1838年致好友斯・阿・拉耶夫斯基信中建议他来高加索:“如果你能去高加索,我相信,这对你的身体对你的精神都大有好处:你回去时会成为一名诗人而不是一名经济政治幻想家,这对心灵和事业都有益无害……”更重要的是,对高加索大自然美妙的感受成了诗人描写当地风景的优势,也令诗人成为最好的善于描写风景的作家,甚至是画家诗人。

高加索大自然的美景是莱蒙托夫幻想的翅膀、灵感的动力、创作的底蕴。正因如此,在他的创作中对高加索自然的描写达到了极致。马克思说过:“关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寥寥无几。”由于对高加索自然风光的热爱,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或是小说,诗人大都要先写美丽景观。叙事诗《伊斯梅尔――贝》中就有高加索色彩斑斓的景色:“大自然永恒的宝座,/每当黄昏时,宛如蓝色的轻烟,/从远方向你飞来了片片云朵……而月亮在那蓝色的穹窟上悠然踱过……当太阳突然窥探,金灿灿/道道光束,而鲜花在草原/挺立着它芬芳的小头颅,犹如天堂之花光耀夺目……/傍晚时分,我曾注目观赏/雨云像一幅撕裂的幕帐;/淡紫云片镶嵌血红边缘。”蓝色的青烟、穹庐;金色的太阳;淡紫色的云片和血红的晚霞。一切都是充满色彩的画面。在小说《当代英雄》中,莱蒙托夫对高加索地区景色的描绘更是达到了极致。他在毕巧林身上投射了自己的影子,并且是在大自然的广阔背景上展开了毕巧林的复杂性格。毕巧林这个似乎对爱情升温快、降温也快的贵族青年,只有对高加索大自然的热情是恒定不变的。《塔曼》中,他看到小城塔曼神秘迷人的海边景色。《梅丽公爵小姐》里有美丽如画的五峰城:“五峰并峙的别式塔山”、“高耸的玛舒克山”、“新建的城镇和疗人的温泉”,那里“空气又清洁又新鲜,像是婴儿的接吻;太阳绚烂,天际澄蓝”。无怪乎毕巧林见到“新建的城镇和疗人的温泉”兴奋不已,感叹“住在这种地方真是快活呀!……看来,一个人还能再要求什么呢?在这儿,热情、欲望和悔恨会有何用?”毕巧林与葛鲁士尼茨基决斗前,他面对高加索那清新、欢快的晨景时,已不为决斗而压抑和畏惧,看了大自然的美景,他具有的只是惬意和放松。他心想:“在这一刻我比往常更喜爱大自然了。我是怎样惊喜地去欣赏那在宽阔的葡萄叶上颤动着和反射着千百万虹彩的每一滴露珠啊!”高加索成了毕巧林最值得信赖的、沉默的朋友。

诗人对美丽高加索的情感不但反映在毕巧林身上,而且在叙事者“我”身上也真切体现了这种感情。《贝拉》中的科依沙乌尔山麓下大雪纷飞的壮观景色,这些都是作家流放时亲身体会到的高加索自然景色的魅力。在这里,作家是通过叙事者“我”在路途中所见所感表达的,“我”对高加索的景色总不免留恋驻足。在登古德山时,“我”感慨道:“想到我这样高高地登到世界的顶上,心里自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不用说,自然是一种孩子气的感情。但是当我们远离尘世而跟大自然接近时,大家都不由得变成孩子了;心灵摆脱了后天压在身上的种种负担,恢复了本来面目,或者说,有朝一日会重新出现的面目。谁只要像我一样漫游过荒山野岭,长期欣赏过它们的超凡的雄姿,并且贪婪地吞吸过泛滥在峡谷间的清新空气,谁就自然会理解我为什么要介绍、叙述和描写这

些迷人的景色。”这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切身的体会呢?在古德山上俯瞰下面的柯伊索尔谷地、如银线一样的河流、绵延不绝的山脊和闪耀着玫瑰色光辉的积雪时,“我”发出了“使人真想在这待上一辈子”的感慨。

二、对自然眷恋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莱蒙托夫对俄罗斯南方的大自然驻足留恋呢?是什么样的力量吸引他一次次地描绘和赞赏那里呢?追根溯源,最根本的还是与诗人的个人因素分不开的:一方面,莱蒙托夫是个贵族青年,出生在莫斯科,自幼在外祖母的娇惯呵护下长大,接受的是“文明”的教育,他看惯了喧嚣、“文明”的城市,甚至对城市的繁华不屑一顾,而对仍然保留着原始状态的高加索地区却很感兴趣。当游玩在高加索的山野间时,诗人会有一种超凡尘世、返朴归真的感觉。他写道:“这样的景色我恐怕在任何别的地方都见不到……”莱蒙托夫对高加索地区无比热爱与憧憬。诗人厌倦了现代文明给大都市带来的喧闹与浮华,他那疲惫的心灵只有在高加索的大自然中才能得到完全的休息。另一方面,随着身心的逐渐成熟和知识的积累,诗人的眼界开阔了。在接受和深入了解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莱蒙托夫也对当时社会上的浮华与浮躁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不喜欢上流社会空虚奢靡的生活,这在诗人的日记中曾有记载:“尤其对那个时期俄国人学习欧洲后,有些俄国人盲目崇拜效仿西方的一切,失去了俄国传统的东西”。莱蒙托夫对这一结果所产生的现代文明弊病认识比较多,这一点使诗人对当时俄国文明现状产生了不满情绪。而当时在高加索还保留着一种没有被这种现代文明破坏的原始状态,也就是说,这种原始状态在都市生活中已经寻找不到了。这里的风光鲜明绮丽,不同寻常。这里的大自然没有文明雕琢的痕迹,透着桀骜不驯的气息。因此莱蒙托夫很迷恋没有被现代文明所破坏的高加索,迷恋那里的风光,不时地去亲近它。

三、对“文明”侵占自然的态度

但是,莱蒙托夫对自然的爱只是锁定在大自然的魅力和它对人类的给予上,并没有意识到文明给自然带来的毁坏与灾难,甚至把这种文明对自然的侵略认为是历史的必然,是文明代替落后的恩泽。在《三棵棕榈》中,诗人把自然的美遭到文明的力的破坏视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悲剧,这事实上认可了文明征服自然的历史必然性。虽然高加索“被战争蹂躏,血肉模糊!……/难道在这弥漫的云雾下/你的千沟万壑重峦叠嶂/也都听见了苦难的呼唤,/光荣、黄金与锁链的声响?……/”但这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不!……别指望/祖国会重度往昔的时光:/从前自由神真爱的国土,/眼看就要为自由而沦亡”。(《致高加索》,1830)

关于大自然的文章范文6

作者的想象力可真丰富,把火烧云比作活泼的马、凶猛的狗……还能用一些关于颜色的词,来体现火烧云色彩多的特点。读着读着,我仿佛也随着作者的文笔走到了情景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多么美的文章啊!

多么美的火烧云啊!作者以热情酣(hān)畅的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晚霞美景。

第一自然段中,用了排比句,不仅展示了栩栩如生的晚霞,同时写出了人们欢乐的心境。一个“烧”字,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以“着火”作比喻,多么鲜艳,多么光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