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半截蜡烛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范文1
一、 驱情入境
阅读情感是读者的主观感情和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双向交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阅读的“内驱力”,有了情感的参与,阅读劳作的艰辛会化作愉悦,阅读过程会变得津津有味。
情感的产生首先需要读者进入读物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如教《数星星的孩子》中“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句话,教师请数过星星的同学读,并说:如果真数过,那一定会读得很好。学生积极性高,感情很投入,不少同学读完“一颗”、“两颗”都点一下头。而一位学生竟提出再加上“三颗、四颗”,更能突出星星多,很难数。学生人人都成了小张衡,这正是教师引导“披文入情”产生的效应。情感产生还需要读者的情态,即阅读时注入主体情感,就如冰心所说:“作者只能有一个,读者同时便可以有千万。万千种的心境和成见底下,浮现出来的作品,便可以有万千的化身,作品的原意已经片片地撕碎了。”《晏子使楚》中一句话学生有多种读法,表现了他们对楚王不满、傲慢、尴尬等不同心理的体验,正所谓“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读法1: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读法2: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读法3:楚王/也只好陪着笑。
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读出个性。也只有个性化的解读才重构了课文意义。我们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生成出阅读的情感,使阅读活动深入持久下去。
二、 珍视体验。
1. 实践中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忽视学生的阅读实践和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教《军神》一文时,让学生围绕“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军神”这一主题,通过深入体味,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沃克医生的神态、语言,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与文中的主人公对话,在实践中对主人公的品质肃然起敬,产生心灵的共鸣。学习《忆江南》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结合,有的画画,有的写故事,有的查资料……最后进行交流。由于每组都以学生个性为依据,学生的合作、探索、交流就很充分。
2. 思考中体验
从众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遍存在,表现在阅读活动上就是人云亦云,不能或不敢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教《麻雀》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思考“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中的“落”字,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的讲速度“来得快而猛”;有的说态度“真勇敢、坚定、果断”;有的论感情“一心只爱孩子”;有的谈心理“心急如焚”;有的评用词“简炼、生动、形象”;有的议人物“真是个奋不顾身的好妈妈”;有的提读法“‘落’字要读得重而快”。通过思考,学生既认识了老麻雀舍命救孩子的英勇形象,又对“落”字运用之精妙体会得入木三分。
3. 讨论中体验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教学形式上不同。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形式灵活。同时,它又是重感情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不断质疑、解疑,在共同讨论中析疑、解难,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在阅读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讨论。如上《半截蜡烛》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你最喜欢谁?说出理由。学生经过讨论,众说纷纭,有的说喜欢母亲,因为思维与众不同,认为最显眼就是不显眼,把秘密放在堂屋的蜡烛中;有的说喜欢杰克,其实杰克装作若无其事,借抱柴火想乘机拿走蜡烛;有的说喜欢杰奎琳,因为她知道蜡烛点着快烧到秘密了,因此说要睡觉,拿走蜡烛……无论怎样只要有理有据,能体会到人物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就行。
三、 评价延时
《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可能会扼杀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如:教师让学生找出“燕子、老虎、狮子、狐狸”中不属同类的一个词,学生轻而易举地说出“燕子”,理由是老虎、狮子和狐狸都是兽类,燕子是鸟类。教师不忙评价,再问有无其他理由,学生思考后说:“燕子有翅膀,会飞;其他三种没有翅膀,不会飞。”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学生们说:“燕子爱吃小虫,老虎它们爱吃肉。”“燕子是母亲下的蛋孵出来的,另外三个不是。”“燕子只有两只脚,其他三个却有四只脚。”……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而不是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说;悦读;能力培养;把握;品析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9-0038-01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者精心选入了一部分小说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文素养的最好资源。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借助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社会问题,小说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独特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一、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凭借的手段就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相关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小说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小说的深刻内涵。在初步感知文本的时候,要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复述文本情节,这对学生的深度阅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三顾茅庐》,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大家可以自由结成小组,看看那一小组表现最好。”教师的激情引导让学生的竞赛意识被充分激活,纷纷认真地阅读文本,概括文本的主要情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说的是刘备前往隆中两次请诸葛亮出山,但是都没有成功。第二部分是刘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这也是文本内容的。最后写刘备和诸葛亮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样学生对文本的故事情节有了整体感知,为下面的深度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之后进行文本内容的概括,鼓励学生进行复述,这样的环节设计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性的感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品析写法,认识人物形象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人物形象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故事情节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非常丰富。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深入认识人物形象,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应将引导学生品析文本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寻找相关的内容:“同学们,在《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中,作者刻画了非常丰满的人物形象,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作者使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文本中关于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的描写,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例如,学生找到伯诺德夫人智斗德军的动作“急忙取”“轻轻吹”,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以及神态“镇定沉着、临危不乱”等。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深入体会,这样学生对伯诺德夫人的冷静、机智以及勇敢会有透彻的解读。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学生学会品析文本中的写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让小说阅读课堂更加丰富。注重对小说写法的分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组织活动,体验作品内涵
学生活泼好动,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展示自我,主动学习,深入文本体验作品的内涵。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同学们,你们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学生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那么,你想过做一名船长带着一船的人出去游玩吗?”很多男孩子表示做一名船长很不错,可以开阔眼界,还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看见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看一看文本中的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可以鼓励学生选择文本中的一个情节进行表演,并且体会船长的形象。学生喜欢表演,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以及即兴表演的环节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体会。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说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小说的快乐,由“要我读”变成“我要读”,构建高效的“悦读”课堂。“悦读”小说,接受小说文化内涵的熏陶,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小说阅读课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范文3
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落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地追求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而忽视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出现教师与学生角色分工异化的尴尬局面,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益的底下。
一、列举虚假无益的问题
1.思维得到启迪了吗
教学《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展开连珠炮似的追问: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从这些动词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想象老天鹅心中是怎样想的吗?如果有年轻天鹅问起,老天鹅会怎样回答?思考作为读者,你会怎样夸赞老天鹅?学生被教师一连串的追问压得喘不过气来,思维空间也被教师无形填满,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2.训练得到落实了吗
教学《生命桥》时,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了多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圈画动词,按照羚羊逃生的动作复述课文内容,设计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真情告白,以年轻羚羊和读者的角色分别进行告白,为老羚羊撰写颁奖词。这样的设计一味地求多求全,缺失统一的主题,学生如同被赶上架子的鸭子,无所适从。
3.情感得到激发了吗
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哪些语言打动了你;为什么会打动读者的心;从这些语言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想对叶欣说些什么。文本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而教师却以机械僵硬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能有多少感动就不难想象了。
二、叩问理念缺失的缘由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偏离主旨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出现偏差的原因首先在于没有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遴选合适的语言训练点,教师一厢情愿的设计脱离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实际,造成教学设计的脱轨;其次是文本价值取向发生偏离,教师没有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使得课堂偏离了应有的方向。
2.混淆不清的角色定位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材文本进行思维交融、思想碰撞的过程,其间既要强化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旦有失偏颇,就会形成要么教师挑起大梁,使得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要么学生天马行空、肆意发挥,走上不必要的弯路。因而,只有明确师生双方各自的角色和作用,才能确保课堂健康有序的发展。
3.紊乱无序的设计层次
教学设计的层次性是提升阅读教学艺术性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基于学生实际的综合考量。课堂教学只有在不同层次中有序推进,才能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这种秩序一旦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思路必定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中,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导致学无所获。
三、探寻行之有效的策略
1.基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共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工具性的拨乱反正,凸显语文学科的灵动和情韵。工具性是语文之本,而人文性是语文之魂,两者彼此交融,和谐共生。没有工具性的人文性是空无躯壳的孤魂野鬼,没有人文性的工具性是缺失意蕴的僵硬符号。因而,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教师切不可有失偏颇,造成语文教学方向的偏离。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伯纳德夫人的冷静机智,抓住伯纳德夫人所说的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进行品析。教师让学生猜想伯纳德夫人说这句话时,应该将重音落在哪个字上。学生依据当时的情境,说出了各种不同的答案。每个答案学生都言之有理,都起到转移德国军官注意力的作用。这样的引导既让学生体悟文字的弦外之音,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关键:思维体验的强化落实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自身思维体验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体验从何而来?首先来自对文本的朗读。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思想、情愫以及语言本身的精妙唯有通过不断的朗读才能被读者所吸收。其次是依托文本,合理想象。文本是作者客观表述的体现,但难以完全复原作者的情感与价值。抓住作者表述语言的空间,让学生在想象中与作者对话,实现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阿炳在二泉的泉声中听到的内涵,感受泉声对阿炳心灵形成的冲击,并在二胡曲的映照下想象文字与音乐所表达的价值意蕴。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在想象中体验,实现了对文本的解读,课堂被情感与思维所浸润。
3.保证:主导主体的互动交融
强调主导与主体的角色分工其目的在于让师生双方明确在课堂教学的职责,尤其是教师要做到该隐则隐,该出则出:即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意识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隐藏自己,退隐后台,将学生推向课堂的第一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在学生沉默或者偏离之时,教师则要该出手时就出手,凸显自身的主导价值,或给予学生适当的补充,或将学生拉回应有的价值轨道,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课堂呈现出勃发的生机,让学生在健康有序的课堂教学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38-02
“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不同水中映出的月亮都不同。这不也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么?文本是一致的,但它投射到每个人心中却都是不同的,阅读过程本就是学生的自己个体理解体悟的过程,不应该由教师越俎代庖,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通过自身的解读,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张扬。下面我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索与收获。
一、尊重――珍视独特的阅读体验
“我们自己必须先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就是说,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平等谦和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阅读教学亦如此,在教学中,懂得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阅读理解,用宽容之心灌溉学生的个性之花,促使学生阅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时,对于文中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人物勇敢机智的点评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认为杰奎琳最了不起的居多,因为她最小却想出了最有效的方法保护了情报和家人的安全。但也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伯诺德夫人非常勇敢,因为刚开始在两个孩子已经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的举动在稳定孩子心绪的同时无疑又为两个孩子起了榜样作用,这才有后面杰克和杰奎琳的机智举动。还有同学认为杰克是一个小英雄,他的办法虽然失败了,但他在面对德国军官怒斥的时候还依然非常冷静,面对死亡也很勇敢,这样的人就应是英雄。这三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更丰富了学生对于文中人物的认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益的。
二、民主――搭建自由的阅读平台
和谐共生,这应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能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展示自己的平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个性解读,从而体悟文本的精妙之处。在课堂上,学生只有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个性。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教师就必须放下“师者为尊”的架子,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在这样的阅读平台之上,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得到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学生的个性品质也才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牛郎与织女》时,有学生提出:“王母娘娘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她没有顾忌自己与织女的亲戚关系,能公正执法!”面对学生独特的有所偏差的理解,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得出最终的判断。教师问:“这样的人应值得敬佩。那你敬佩她吗?”让学生再读文本思考,同桌讨论,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王母乘牛郎不在家时捉住织女,阴险卑鄙;对自己的曾孙、曾孙女都不念亲情,执法手段冷酷无情,令人生厌。甚至有学生提出天庭的这条规定是否正确。由此,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多么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加强了对文本的感悟,更受到了文本中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自由的平台,课堂上才会出现个性的声音,在舒展自己个性的同时,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个性阅读,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三、重视――文本意义的阅读感悟
每个文本,我们赞同学生有其自己的个性解读,但不可抹杀的是,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不可逆的文本意义,即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作为读者,也应是把读懂文本意义视为阅读的根本目标。因此,寻求个性,并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是可能因为年龄、阅读能力、背景知识等不同而对文本意义产生的深浅不同的个性解读。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不管掺杂多少自己的体验感悟,究其根本还是得从其独特的言语形式入手,才能逐步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因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带有个体独特的见解的同时,老师还应从不同层面去指导,逐步深化不同理解程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解读。
如教学《莫高窟》,文本中心在于赞美莫高窟辉煌艺术的同时,也暗含着对清政府腐败的愤恨,激发学生既为莫高窟的灿烂文化折服,以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为傲,同时也更要发奋图强,不忘国耻。文章的第二、三段及四段的前半部分段主要通过对莫高窟惟妙惟肖的彩塑、精妙绝伦的壁画和曾拥有无数珍宝的藏经洞的描述来展示莫高窟的灿烂辉煌,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此时赞美越深,对莫高窟曾遭受的损失就越痛心。个性化的阅读与文本意义的解读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从文中的四字词语及多处排比等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去体会莫高窟之美,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有关知识或生活经验体会,如:对莫高窟,你还了解多少,是怎么了解的?有关知识与生活经验参与的个性化阅读,能使学生拉近与莫高窟艺术的距离;接着,展示有关莫高窟的图片,引导想象和谈感受。这对缺乏有关背景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同学,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阅读,是非常有效的帮助。对精美图片的欣赏和由此引发的联想,对学生们来讲,既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入理解,又是个性化阅读的一次展示和提高。最后,在通过对如今空空如也的藏经洞的解读了解一段耻辱的历史,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文本的意义也最终呈现了出来。
四、鼓励――倡导个性化的朗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的活动中,无疑,首当其冲的理解方式就是朗读。对于感受能力尚弱的小学生来说,对文本理解和内心感受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朗读。学生无论是细细品读,亦或深情诵读,甚至是夸张地读,这些都是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表现,都是阅读教学的亮点。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范文5
[摘 要]阅读教学中,教师高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逼近文本内核,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高效的提问一定是精心设计的,并选择好最佳的提问时机,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及时理答。
[关键词]阅读能力 高效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46
面对教材中的文本,以儿童现有的阅读能力尚难以准确深入地领悟其核心价值,需要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有效的认知通道。而最佳的通道是教师富有智慧的高效提问。高效提问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中,使阅读教学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境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遵循课堂提问的要点:精心设计有效问题
(一)难易适当,启发思考
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应该依循班级学生的整体能力,难易程度要适当。一旦难度较大,势必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制约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而难度偏低,则容易扼杀学生积极的认知思维,导致学生思维的肤浅。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满足学生认知需求,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伪问题。
(二)力避繁琐,简洁明了
很多时候,教师的问题具有较高的价值,但由于语言表述过于繁琐,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问题本质,结果造成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对问题的阐述要简洁明了,让学生一听就懂,力求避免绕弯子、兜圈子。
(三)不兜圈子,集中明确
为了便于深入思考与探究,教师的问题要从较小的切入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防止假大空的问题导致学生领悟不到位,造成阅读价值的偏失。教师要以文本的特质进行核心问题的提炼,让所有的教学环节围绕着主问题进行,使课堂教学的环节环环相扣,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提升。
二、紧扣课堂提问的重点:探寻提问的最佳时机
(一)在课文核心处提问
文本的核心处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同样也是学生体验感悟的难点所在。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阅读理解状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和节奏,通过有效提问的方式进行引领,让学生潜入文本的内核之中,并以问题为抓手突破重难点。例如,《二泉映月》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在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用心品味这段文字,看看描写乐曲的文字哪些与阿炳的人生遭遇息息相关。请圈画出来,并透过文字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这一问题有效地将文字与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对接,逼迫着学生探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在语言实践点提问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势在必行。教师的提问不仅要着眼于文本的信息内容,更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大到谋篇布局的艺术,小到关键字词的运用都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例如,《船长》一文中哈尔威船长与大副之间的一段对话在言语形式上就非常特别:整个对话言语简短急促、没有任何的提示语。为了让学生感受这种言语表达方式对营造紧张危急氛围的效果,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段对话?请同学尝试着自我阅读,看看你有怎样的体会。”教师这一问题完全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文本的言语形式上,悉心体悟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
三、把握课堂提问的关键:针对学生实际及时理答
(一)根据学生思路理答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潮流,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地位的丧失。如果教师任凭学生自主发挥不加点拨,学生则停留于原有的水平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出他们的思维流程,从而在关键处进行理答。例如,在执教《牛郎织女》一文时,学生对王母娘娘这一人物的认知有着较大差异。有人认为王母娘娘心狠手辣,也有人则认为其秉公执法。教师依照学生的认知思路顺势而导:“王母娘娘秉公执的是怎样的‘法’?”这样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对“天庭制度”的反思上来,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认知高度。学生在教师的理答过程中思绪得到再度提升。
(二)针对意外生成理答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意外生成总存在着一定的误差。面对出现的各种意外,很多教师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慌不择路直接告知答案。这些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严重干扰,同时也成为学生思维惰性滋长的温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外部入手,逐渐缩小问题的包围圈,从而直逼文本的核心点。例如,《半截蜡烛》有这样一句话:“伯纳德夫人说:‘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这句话中究竟蕴含伯纳德夫人怎样的性格,学生一时难以把握,问题也是不着边际。教师则依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策略,缩小认知包围圈:我们可以从人物语言的内容入手,也可以从说话时的语气进行体验。这样,学生真正体验到伯纳德夫人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
半截蜡烛阅读答案范文6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只有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求知欲,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的预期变化,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步步地推向前进。几年来,我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依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语文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尽现语文课堂的内在张力。
一、巧妙设疑,诱发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学习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动机能促进学习。我常从教材实际和学生情况出发,采用多种方法把学生的直接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使之成为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
讲前置疑
如教《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我首先出示鲸火星的投影片,如我所料,学生都喜形于色,小声低语:“地球,地球,好美呀!”我因势利导:“你们为什么认为这是地球呢?”学生齐答道:“它的外表有高山峡谷,还有南极与北极”。这是置疑的好时机,我就紧接着说:“但是,它根本不是地球。”学生大感惊异。这时我接着说道:“为什么说这幅图不是地球,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学了《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你们就会懂得。”(同时板书课题)这样,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要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读起课文来也就变得认真,仔细。
讲中设疑
如教《早》,从教材严密的逻辑性出发,我步步设疑,还引发了学生的质疑。我抓住文中第四自然段的腊梅花:“对,课题是《早》,应该围绕鲁迅的“早”字展开,这里怎么却写腊梅花呢?”让学生质疑,当读到第五自然段 “冰清玉洁”、“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等词,问:这里为什么写梅花的特点?梅花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呢?当学生读到第六自然段 “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学生又问:鲁迅先生的“早”与腊梅花有什么联系吗?当读到鲁迅先生“早”的来历时,学生又质疑道:课文介绍鲁迅先生的“早”,告诉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呢?设疑和质疑悬念迭起,引导着学生饶有兴味地读着课文,阅读兴趣始终很浓。
讲后留疑
如《梦圆飞天》一文,讲到最后,学生讨论归纳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终于成真了!这时我留下一疑:中国人的这个飞天梦想为什么直到今天才实现,在统治时期,改革开放前却没有实现?课文虽已结束,但这个悬念却在学生的脑海里萦绕不息,他们展开了由此及彼的联想,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比较,深深领略到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
二、提供素材,引导思维
少年儿童的思维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特点,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获得充分发展,就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表象积累。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素材,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思维。
从“感受”到“知晓”
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形象材料,因此在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知晓”时需要提供“感受”的素材。如《半截蜡烛》一课,在讲小女儿杰奎琳在最后紧急关头,“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讲到这里,我提示道: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万分紧张的时候吗?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列举了许多感性材料,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推想杰奎琳的“镇定”,从而体会到“镇定”背后的紧张气氛,深刻理解了小女儿杰奎琳的沉着机智勇敢。
从“知晓”到“领悟”
逻辑推理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小学生可借助直观形式加以具体化推理。《郑和远航》一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词语为郑和第一次远航写小标题。为此,我先让学生思考:1、文章最后一段写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课文中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是什么?3、文中重点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反映了郑和什么样的品质?学生根据思考的结果列出了小标题,同时领悟到了列小标题的基本方法:一是概括内容;二是概括段落所反映的思想。
从“领悟”到“活用”
学习是为了运用。我们注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如《音乐之都维也纳》第一小节首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总起全段,以下四句分别以“古典音乐的摇篮”、“音乐装饰的城市”、“离不开音乐”、“世界歌剧中心”分说。学生懂得了由总而分、连句成段的规律后,我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出示了两个总起句:“小如学习可认真啦!”“小涛的体育特别出色。”让学生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由于材料来自生活,方法来自教材,短短几分钟,学生就能写出围绕中心句的生动形象的内容。
三、创设情景,大胆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接受教育过程中必备的心理品质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适当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学用语言中展开想象。
表情朗读
《明天,我们毕业》即将要毕业,面对校园、老师、同学的依依离别情。开头用话别的语气,分别写了难舍美丽的校园环境;难忘丰富的校园生活;难离恩重如山的老师;难断浓浓的师生情意。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并适时范读,从而让学生体会出如何将语句读好,读出情感,随着同学们表情朗读的深化,抒发了作者对即将离开的校园浓浓的眷恋之情。文章内容读起来真实生动,十分贴和学生的生活,表达的感情真挚,说出了学生想说又说不出的心里话。
观察插图
《烟台的海》一文配有一幅烟台海的插图,我让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仔细观察,感受形象。然后让学生借助文中的“凝重”、“轻盈”、“浪漫”、“充实”等词,展开关于烟台海独特景观的想像,此时观察画面获得的表象能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想象。
借助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