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监测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监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监测论文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1

PCR技术是一种将特异性DN段在体外合成方法,也是聚合酶链式反应。通过PCR技术,环境中的有害生物,包括病毒,病原菌等都可以被监测到。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监测PCR扩增产物、PCR扩增靶序列、提取模板核酸等。不仅如此,环境中的特异性种群也都可以通过PCR进行监测,甚至基因表达都可以以之来测定。同时,PCR也可以用来对环境中基因工程菌株进行跟踪监测。

2生物发光监测技术

大自然非常神奇,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而在其中有些昆虫会发出亮光,比如萤火虫。其实不止萤火虫等昆虫,包括真菌、细菌等在内的许多生物也都可以发出亮光。这些细菌天生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敏感,会根据重金属的多少而发出强弱程度不同的光。只需要通过判断其放射荧光的强度便可以对其所处环境的污染程度完成监测。较之常规监测方法,生物发光监测技术具有监测方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特点。

3生物酶技术

3.1处理功效高

生物酶技术利用微生物和酶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其处理污染的效率,较之通常的化学和生物方法,生物酶技术可对有机物进行快速降解,速度得到极大提升,是传统方法的百倍。将生物酶技术应用到污染物之后,可迅速祛除污染物的臭味,同时也能对水质进行净化处理,甚而降低COD、BOD5、氨、氮等的含量。这也是有些洗衣粉品牌在广告语中强调酶含量的原因所在。

3.2适应性更广

生物酶技术通过微生物和酶的结合,大幅度增加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得微生物可以在多种生存条件下得以生存并逐渐适应多种温度和pH值范围。如此一来,微生物便可以在低氧环境中也能有效发挥作用。

3.3更有针对性

生物酶技术现在拥有多个研究配方,甚至多达四十多种。可在不同领域、不同用途和不同的污染环境中广泛使用;即使碰上处理不了的,也可根据具体治理对象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发出针对性的、最具效力的配方。

3.4治理成本最低

生物酶技术产品投入资本小,但治理效果却十分显著。无需花高价购买地皮建厂,也不必购置大型仪器,在综合治理成本上有着明显优势,非常值得采用。

3.5纯绿色环保

当今环保意识已逐渐渗透到每个人们的心中,绿色产品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生物酶技术产品由纯天然菌种和酶复合后生成,在它的成分内既无转基因,也不包含任何的化学物质,也自不会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是一种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应用上非常值得大力推广的环测方法。

4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起源于速测试试条发明后的次年,亦即1995年,通过这项技术,数以万计的基因的表达情形都可以被自动且迅速地监测出来。依照固定于芯片上的探针种类的不同,生物芯片可分为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以及组织芯片等。近日,国外的一个资深生物学家通过不断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独特的,可提供更多基因信息的组织芯片和细胞芯片。较之基因芯片或蛋白芯片,组织芯片可提供的信息更为庞杂,对于环境监测而言更为有用。因此许多环境科学家逐渐意识到了生物芯片技术的强大,并将之引入到环境科学研究中来。在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基因学研究的新趋向便是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环境基因学。作为科学技术稍显落后的我国,在生物芯片研究上成果并不那么突出。好在国家自然基金委与科技部都对这项新兴技术予以大力支持,并将之列入了前沿课题项目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生物芯片技术也会取得非常成就。

5生物传感器技术

电子科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以及生物技术的研究的持续发力,使得生物传感技术应运而生,并获得人们的逐渐认可。它的特点在于高度集成化、微型化和自动化,能够快而有效地帮助环境监测进行有害物质分析。不仅常被用于环境监测,在食品工业与生物医药领域也都应用广泛。生物传感器通常由转换器和敏感材料(分子识别单元)俩个部分构成,其特点为:测定速度快、成本低、且操作简便。相信在未来会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去,会大有所为。

6结语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目的 通过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的管理,探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相关性,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方法 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素质培养和人员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加强各项监测及再生物品的各环节质量管理等措施,加强供应中心管理,预防院内感染。结论 通过加强管理,供应中心工作质量显着提高,院内感染率下降,加强管理与院内感染的控制之间有相关性。

    随着人们对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的提高,消毒供应站从以往的辅助科室变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科室,成为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防线。院内感染是导致患者交叉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一大原因,做好预防院内感染工作是每个医务人员的责任。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负责全院医疗器械、敷料等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保管、发放等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消毒供应中心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必须转变观念,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全方位的做好消毒管理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发展不仅严重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如何发挥消毒供应中心在院内感染中的工作,是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重要课题,需加强管理,落实各项措施,现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培训及素质培养

    1.1 加强思想素质培养

    通过树立“面向临床,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将该宗旨作为我中心工作人员的行动指南,增强我中心各岗位的技术人员对工作的热情,不断加强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应该不断提高我中心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微笑服务,提升科室形象。

    1.2 加强业务素质培养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岗位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我供应中心人员在预防、控制感染方面的意识;组织学习《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法律、法规,将感染预防知识普及中心的每个工作人员。作为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科室,供应室护士既要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又要有牢固的消毒灭菌观念和相关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预防院内感染的知识及供应室工作流程,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国内、外专业动态,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

    1.3 搞好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监控员应具有护师以上职称,参加过本专业及医院感染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灭菌员必须持证上岗。新进供应中心人员必须经过省消毒供应专业岗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2 下收、下送的管理

    要想确保医疗和护理的质量,在灭菌物品的运输过程中,控制院内交叉感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工作人员应遵守下收下送岗位职责,洁车、污车分开并有明显的标识。使用封闭的下送车,下送后的车辆用含氯消毒液将内、外部环境进行擦拭消毒、干燥后备用。严格遵守下收下送操作流程,下收下送分别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运载,特殊感染的器械与物品先经科室处理后标明感染疾病类型,物品不混放,避免无菌物品污染,保证无菌物品的质量,下送结束,车辆分别消毒处理、分区放置。下收下送分别专人负责,一人负责污染物的回收。另一人负责各病区需要的无菌物品发放,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别使用密闭式专用车运载,特殊感染器械与物品装入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2人不交叉,物品不混放,保证洁污分开,避免无菌物晶污染,保证下送无菌物品的质量。回收与下送车辆必须按照区域分别放置。

    3 掌握正确的灭菌方法

    灭菌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灭菌物品的质量优劣与院内感染息息相关,消毒员应严格遵守灭菌操作流程,灭菌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岗,严格掌握灭菌参数,保证灭菌合格。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必须空锅B-D实验,每锅次进行工艺监测并详细记录温度、湿度、时间。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月1次,每项检查合格方可使用。通过对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操作流程,加强各项环节质量管理,满足各临床需要,确保无菌物品质量,防止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严格遵守灭菌物品存放操作流程,存放环境应洁净干燥,每日用三氧消毒机消毒1h,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60%,货架必须离地20~25cm,距天花板50cm,距墙5cm,按物品的种类、日期顺序排列,固定放置[2]。同时灭菌物品存放区人员相对固定。进入无菌区必须换鞋,戴圆顶帽,着专用服装,并注意手卫生。棉布包装材料有效期为7d,对发出的无菌物品。不论是否使用,均视为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不应再进入无菌问存放。

    正确掌握灭菌的三大要素: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每日灭菌前对灭菌器进行常规检查和卫生清洁,管道内的冷凝水排完(>10min)后方可灭菌处理,灭菌后的物品手感干燥,水分<3%,灭菌合格率应达100%。

    4 加强供应中心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003年4月1日实施了《消毒技术规范(试行)》,至此,消毒灭菌正式纳入国家法规,为避免院内感染及相关的医疗纠纷,消毒灭菌的监测尤为重要,为了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对消毒灭菌过程中的环境、灭菌设备、操作台、工作人员手等进行监测[3]。

    4.1 压力蒸汽灭菌监测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每日灭菌之前必须空锅做B-D试验,进行工艺监测,详细记录时间、温度、压力,化学监测每包进行,生物监测每月1次,每项检测必须符合《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进入临床使用。

    4.2 环氧灭菌监测

    每个灭菌物品包因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物,作为灭菌过程的标示;每包内最难灭菌位置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通过观察其颜色变化是否达到灭菌要求。每锅采用枯芽杆菌黑色变种芽孢菌片作为生物监测,结果呈阴性。

    4.3 脉动真空灭菌监测

    每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灭菌时将放置菌片的标准包分别置于灭菌器上、中、下中间,灭菌后放56℃恒温下培养48h,结果成阴性。脉动真空灭菌器,每日晨做B-D试验,试验图纸由黄色变为黑色,B-D灭菌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4.4 空气、操作台表面、工作人员手等细菌培养

    每月常规1次,做到检查包装区、灭菌物品存放区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3,操作台、工作人员手菌落总数≤5cfu/cm2。

    4.5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对紫外线灯管进行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字的日常监测。新灯管使用前也要进行强度监测,30~40W新的灯管强度不得低于110uW/cm2;使用中的灯管每半年进行1次紫外线灯管强度监测,要求照射强度t>70uW/cm2,不合格者立即更换。

    5 讨论

    通过升级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质量,加强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素质培养;制定严格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及规范,并切实的去执行;加强对再生物品及其他各项监测项目的质量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逐步达到技术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供应物品的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很大提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达到了临床各科室的要求,确保了消毒物品的质量,显着的降低了医院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孙雪莹,王华,宋婉丽,等.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的垒程质控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27(1):1398~1399.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3

周祖基,男,汉族。1942年12月出生,籍贯河南省信阳市,民盟成员。1964年毕业于四川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曾先后担任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森保教研室主任,林学系副主任、教学督导员、研究生教学督导员,现为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79年落实政策以来,周祖基30余年一直在四川农大从事森林昆虫学、害虫生物防治、昆虫资源利用及保护生物学等教学与研究,其间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东京大学(1990年5月~2001年1月)广岛大学(2003年6月~2003年9月)进修和开展合作研究,2007年6月赴捷克国家自然保护区考察学习小蠹虫的控制技术。在校期间先后担任过《森林昆虫学》、《森林植物及产品检疫》、《资源昆虫》、《经济林昆虫》、《保护生物学概论》、《野生动物管理学原理》、《日本语》等本科课程和《昆虫生态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研究方法》、《害虫生物防治》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等研究生课程。与本校同行教师共同建成《森林保护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两个硕士点,《林木培育》和《林学》学科的博士点。2001年《森林保护试验室》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实验室。1994年开始招收森保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生4人。

1982年以来,他主持和主研部省级课题10余项,横向项目若干。先后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三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加5部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如《园林植物昆虫学》(副主编)2003由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概论》(参编 主审)2004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森林动植物检疫学》(参编)2007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园林植物保护学》(主审)2008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森林昆虫学通论》(副主编)2010年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参编学术专著二部;多次获得企业集团在校颁发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4

[关键字]环境监测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11-1

0前言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监测体制体系已初具规模,也有了初步的技术方法和骨架,这种变化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如今的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监测领域、监测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完备现有的分析方法以及体制制度,特别是有机污染、生物监测等,逐步系统化,结构化,显得尤为的重要和迫切。与此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环境监测的标准,逐步系统化,形成更加完善的体系。

1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1参数缺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各行各业的污染物排放的标准相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使用现有的分析检测的技术手段已经渐渐不能应对日趋发展的对环境监测提出的要求,而且现如今的一些分析监测手段陈旧,就比如四川省仁寿县的环境监测甚至部分还沿用了上世纪80、90年代的标准,显然不能满足现如今这样的环境监测所提出的要求的。

原有的一些标准,监测的参数不全、检出限不合标准等情况较为多见,这使得有些被迫要进行新项目、新方法的研发。同时,很多的监测仍以主要的常规监测因子作为主要监测对象,而很少涉及一些特征的监测因子。时代在飞速发展,一些新兴行业雨后春笋般而来,对于这些新兴的的行业采用常规的因子进行监测和评定是不能够很好的反映其污染排放的具体情况的。对于这些新兴的行业,虽然制定和编制了特别的行业污染排放标准,但现行标准不够完善存在诸多漏洞。

现有的国家制定的监测标准涵盖面较窄也不能具有很好的时效性等,也没能很好的对环境污染的部分参数进行监测。好比,在实验室进行监测所得结果与实际在市场上进行监测的产品的结果还是存在差别的,者必须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及时的更正和完善才能达到要求。而这其中,微量的有机等污染物的监测一直是环境监测的盲点区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影响很巨大,一直是重点监测内容。现如今国内对于微量有机污染物等的监测经验不足,也不具备完整和先进的监测仪器设备以及相关技术,这使得最终所得监测参数报告存在很多的漏洞。

1.2方法缺陷

现如今,国内的环境监测以及污水、废气排放等标准和分析技术方法脱节严重,也没有形成有很好的分析体制方法,也没有一个最低要求标准,使得最终的环境监测方法措施的施行存在很大的瓶颈。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则具有完善的环境监测分析的体制制度,以及系统化的监测体系。就好比遥感检测技术的使用,遥感监测技术的使用可以解决在环境监测过程出现的各项瓶颈,具备大范围、连续性、实时性、灵敏性等优势,而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监测人员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都很高,相比较而言,目前国内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1.3监管不力

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必须严格的遵守相关的规定条例,严格监管,最终对所监测的环境进行真实的反映和评价分析,提供可靠的事实数据依据。环境监测部门本是公益性质的存在,可由于当地政府的不重视,投入运营资金较少,以至于这些服务性质的监测站难以维持,从而掺入了一些利益的性质,使得最终的监测数据和评价报表不精准也不足为奇。现如今,国内的环境监测的管理体制制度还不完善,也没有很好的现实可行的的标准约束,使得环境监测管理等工作的开展裹足不前。

2环境监测技术改善的解决对策

2.1强化各机构的交流

环境监测的仪器的充分利用和投入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型的监测仪器设备所需购置的成本高,可其具有的分析、处理等能力更加专业、可靠,对于检测得到的数据的精准性也具备很好的权威。当然,大型的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日常维护也较小仪器更要求监测技术人员的技术过硬,而一些监测站、研究机构虽拥有大型的监测仪器却少有使用,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强化各机构的交流,充分合作,合理的进行仪器的使用、共享所带来的效应明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而且可以充分的节约人力、财力的投入。

2.2强化人才的培养

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环境监测水平的因素。环境变化相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变化迅速,监测难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需要环境工作者具备更好更过硬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注重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改革现有的体制制度,竞聘上岗,强化竞争意识,并有目的性的组织培训,讲述新技术、新方法,充分确保相关的环境监测团队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的水平。

2.3全面完善监测报告

每一份的监测结果都需要最终监测报告得以反映出来,建立相关的数据报表,以备环境监测管理机构的调用、参考。而现如今的各种监测报告所得数据繁杂,缺乏统计、归类、分析,且形式单一守旧。全面完善监测报告是很有必要的,在原有的监测报告基础上,加入统计、归类、分析、评价等环节,会使得所得的监测报告更具有时效性。对于污染程度、原因进行分析整合,动态的进行说明,使得环境管理机构能够及时把握污染的程度,做好预测和处理应对。总之,应该全面的反映监测中所得到的结果,尽可能使监测报告具有更好地可行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3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参数缺口、方法缺陷、监管不力,分析了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总结与归纳。现如今,国民对于环境的保护维护的观念逐步强化了,这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环境监测工作更应该遵守规则,确保环境监测的公益性,发挥应有的环境监督保护的职责,为人类的发展、生存环境负责,提升监测水平,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实时性、权威性。着手改进现有的环境监测部门的软件、硬件设备,提供切实可靠地依据和保障,积极发挥作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水质监测;管理方法;应用;创新;管理

水质,在近年来一度得到水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方面的重视。它在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和渔业用水上都有着不同规定的严格标准。随着近年来人类的活动频繁和水质自身的机制变化,水的性质和组织发生了改变,严重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甚至危害了人体健康。因此,水质进行监测的工作已经在许多相关行业单位中应用起来。

在过去的时间里,水质的监测工作一直都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不仅投资巨大,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聚拢,而且实施过程工序复杂繁琐,加上监测项目的设备的要求,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技术人才开始分析问题寻求新方法,经过锐意进取和不懈努力,他们调查得出新的技术、方法上的应用和研究,终于使得水质监测能够走上更加高效有成果的道路。

为了借鉴更多的经验和方法结论,现在就简要分析一下关于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和研究成果。

1、历年监测管理方式上的改进

针对许多地区都会出现的水源保护区的划分界限不清、使得水质管理上发生混乱污染的问题,仔细分析可知:封闭性的水源地和多功能的水源地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难度,前者相对管理简易,但一旦遇到河流型的水源从而影响了运输行业的运作,或者可移动船只的恶意非法排放污染,那么,监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后者则多为经济利益相关的问题,若是影响建房别墅或者旅游景点的运营,监测管理也是很难插手的。这就是单一粗糙的管理方式出现的弊端。

因此,自2007年起,国务院出台了《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对于更多的出水和经水点,进行了实地考察,绘制了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还分析了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影响条件。对于采样的设置更加科学化,对于采样的频率和时间都有了更加动态的科学规划,分在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分别监测,方式更加精细。除此之外,还重点规划了各个专项领域的政策,弥补了不同领域单一管理的漏洞,使得每个和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用。另外,国家的财政部门还专门拨出了一批关于水质督察方面的经费,用以支持各个地区供水的水质监管的精细工作,使得水质的监管部门工作效率大力推进。

就这样在学习先进和分析研究中,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单一的管理方式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化,完成了粗放式的管理向精细化的过渡。另外,很多部门也将常态的管理延续到包括预警预案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善后恢复机制三个机制相结合的应急管理的方式上,这是一向很大的成果。

2、各种监测方面及其应用

2.1监测前的重要措施——预处理

被污染的水质组分复杂,而且多数含量并不高,但是形态各异,在水样理前,

又衍生出了一些新的方案,希望能够得到要求形态、浓度以及消除共存组分离子干扰的样品体系,这样的手段叫做预处理。

预处理的第一步是水样的消解,可以通过湿式和干式两种方法进行操作。先用的水质处理预处理方法就是硝酸消解法,将适量的水样加入烧杯中,滴入5~10ml的浓硝酸,并在电热板上进行加热至沸腾,并且达到小体积、样品清澈的标准。等近至蒸干,待稍冷加入质量分数2%的硝酸或盐酸。是样品转化为可溶性盐。这样的方法有效的将有机物破坏,将悬浮物沉淀,并且将各种价态的待测元素氧化为单一的高价态或者比较容易分离的无机物。

第二步是富集与分离,这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一般也包括过滤、气提、顶空、蒸馏、萃取、吸附、离子交换、共沉淀、层析等方法,含有多种化学方法,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操作。其中具体来说,萃取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固相萃取法是最新方案,利用水样中组分的作用力强弱不同,使它们彼此分离。例如C18、C8都是很好的固相萃取剂。

2.2 化学检测手段——以水体中的金属化合物测定为例

由于我国水质中离子总量总是呈现出不断的动态增减变化和化学类型的变更的存在,因此水质监测也会涉及到化学领域。对于水质的化学性质一直都有动态的变化趋势,化学上的方法也由此具有其不断的革新的应用产生。

水体中含有很多种类的金属元素,很多是对人体有益的,也不能排除部分是对人体有害的。特别是被三废污染的水体,一旦流经人类生活区,引发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分析金属化合物的方法,这里简单介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个不同的状态,而通过上述的方法则能够使各个状态的金属转变为原子态,紧接着经过电离的方法激发金属原子的特征光。通过定量分析光度的强弱或者定性分析光的波长就可以得到金属物的相关数据,从而检验水体中的金属是否超出标准。

样品需要进行预处理,保证通过0.45微米的滤膜过滤,并加入浓硝酸消解。另外还要注意标准溶液以及试剂空白溶液的配制。在具体测定数据中,我们需要样品的组成、形态以及测定条件等先关系数a,事先了解被测元素的浓度c,还有自吸收系数b,就可以通过相关的公式得出特征光的强度。

2.3创新型——水质监测的生物效应

在水质检测过程中,化学方法固然能够反映水质的好坏和进行评估分析,却无法与现实中人们关注的身体健康和相关的生态系统相连接。另外,我们可以发现,水中的生物个体表现就能够反映水质的变化甚至具体到污染的程度。

随着这些年,科学技术的进步飞跃、生态学的进步与革新以及大学课堂中生物课程的开设。生物对于水质监测相关的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下面来简单介绍,最为年轻的水质监测方案——生物检测方法的一些实例。

首先是生物群落法。根据水中的生物来进行间接的信息获取,它们的群落结构、种类数量变化都能够作为参照得出数据的指标。利用五点采样法、检验就可以得到一些具体的数据,用以评估水的水质状况。

接下来要提及细菌学检验法。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能够在很多环境中自然滋生。所以对于水的细菌数和密度进行统计能够得到一些情况分析。

第三种方法则是水生生物的毒性试验。在监测过程中。大量的实验是不可避免的,在这里我们就采取鱼类和藻类作为实验的对象,它们都是对水质敏感的对象,通过它们的中毒反应程度,可以有效地反映水质,达到测试水体是否符合标准的目的。

最后要介绍的是微型生物监测法,也称为PFU法。这是应用泡沫塑料作为人工基质,自己制作一个小型的生物群落,在培养基上进行观测,从而测定各种参数和记录变化的现象,用以评价水质的污染状况。

近年来,还应用了很多新的生物技术,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家在青海湖的裸鲤的表面,提取了一种发光的菌落,现在,它在上海世博会不仅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同时还是水质监测的一种工具。这不同于冷原子荧光法,不是通过特定的电子价态激发,使得物质产生共振荧光,而是更加有效的新型方案。

3、结束语

当今的时代,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项目。但是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新方案得到实际的应用并成功实施,让我们对于水质发展未来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章亚麟著,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2003

[2]张涵著,供水水质标准及101项水质项目检测方法实用手册,2005-4

[3]洪林、肖中亚等著,监测与评价

[4]曾永等著,水质监测新技术与实践,2006-12-01

[5]奚旦生、孙裕生等著,环境监测,2010-3-18

生物监测论文范文6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contamination of indoor volatile pollutants in air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also causes great damage to the health of human body.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harm of indoor volatile contamination and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toxicity of indoor volatile contamination.

关键词:挥发性污染物;生物毒性;监测

Key words: volatile contamination;biotoxicity;monitor

中图分类号:X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233-02

1室内挥发性污染物的来源与危害

提高空气质量、消除环境污染早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任务,已引起了各方面广泛的关注。在人类活动中,使用燃煤而产生的燃烧产物(IP, S02, CO)等及液化石油气燃烧时产生的CO,甲醛和NOX等有害气体都会导致室内空气污染。烹调过程中[1-2],烹调油发生各种不同反应,诸如氧化、聚合、高温分解及还原等,产生大量有害化合物。部分分解产物以烟雾形式散发到室内空气中,形成油烟,含有致突变的凝聚物。烟草的烟雾成分复杂,其气溶胶态物质主要成分是焦油和尼古丁,焦油中含有大量致癌物质。同时烟草烟雾中甲醛浓度也相当高,每支香烟烟气中含甲醛可达20~88μg[3-4]。

另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技术的办公设备、化纤地毯、漂亮的装饰壁纸的出现,引起了室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但由于通风不好以及不合适的运行和维护使装修中大量使用的油漆、涂料、粘合剂、壁纸、木材等含有的挥发性有机物逸散到空气中,造成了混合污染。一般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多达数十种至上百种[5-6],包括脂肪族、芳香族化合物,而苯系物是密闭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物。胶合板家具、化纤地毯、塑料壁纸、地板砖、粘合剂、杀虫剂等还释放甲醛。研究发现[7-8],地板革、壁纸、涂料这三种普遍使用的装修材料,都不同程度地会导致空气中耗氧量、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浓度增高。同时建筑材料也是氡的主要来源。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建筑、装饰材料以及家具、家用化学品等已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人类活动还可带来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污染。室外空气污染严重时,也会相应地导致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增高。例如,现代化大型建筑物由于密闭化程度提高,通风不好从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特别是在没有很好维护而很脏的空调系统内,细菌、真菌就能存活,当有水时,这些病菌就可能通过送风而传播给建筑物内的人群。

有关专家指出,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角度来看,室内空气污染比室外大气污染造成的危害更严重。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每天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要比室外严重得多,许多主要空气污染物指标在室内的浓度要高于室外,如甲醛、可吸入颗粒物等。据北京市化学物质检测中心报道:北京市每年发生有毒建筑装饰材料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400多起,中毒人数达10000人以上,死亡约350人,慢性中毒的范围更加广泛[9]。近些年来,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室内空气中污染影响日趋普遍,这些污染物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产生毒害。主要可引起人体感官刺激以及其他许多不适症状,长期受其影响对人体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等作用,是产生病态建筑物综合症(SBS)的主要原因之一[10-11]。深入细致地开展室内空气中VOCs的污染研究。对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保护人体健康具有十分紧迫和重要的意义。

2生物毒性测试

现有的化学分析技术包括化学筛选(chemical screening)和一些相关技术[12]尚难对环境样品中各种污染物进行直接或有效的毒性鉴定。例如在室内空气样品中存在多种污染物,即使与污染相关的各种污染物质浓度都能检测,实际上也无可靠的技术来评价污染物中各种组分的生物有效性。另外,生物有效性的问题如能解决,要预测各种污染物之间存在的相加、拮抗或交互作用也是困难的。

生物检验(bioassay)方法[13]能够提供比化学分析方法更直接的污染物毒性测试。然而污染物所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由于许多实验研究不能直接在人身上进行观察,所以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除了直接通过流行病及临床观察外,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以阐明毒物的毒性、毒理作用、剂量--反应关系,确定阀剂量及无作用剂量,为制定卫生标准提供初步依据。因此,其他生物毒性测试实验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时又由于其他生物对毒物的敏感性存在种属差异,而使实验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但是根据人接触毒物的实际情况,用多种生物进行试验,可以预测毒物对人体毒作用的一般规律。

微生物毒性试验[14-17]是基于毒性物质对特殊细菌的生化性质具有抑制作用而进行试验的。它用过测定细菌生化性质的变化,度量被测环境样品中由重金属和其他有机污染物所造成的急性生物毒性。与传统的鱼、蚤和其他水生生物作为生物检测方法相比,微生物法简便、快速、灵敏、适应性强、重复性好、精度高、费用低、用途广,凡是有毒化合物的生物毒性均可测定。因此,它对受污染环境的生物毒性检测进行初筛、监测是一个理想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这种方法更是将对有害物质的生物监测推向了标准化和商品化。

3室内挥发性污染物毒性评价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室内装修热兴起及建筑、装饰材料业的迅速发展,室内空气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空气污染指标样品的采集与快速分析方法的深人研究和完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人们对挥发性污染物的研究至少已有20年历史,然而挥发性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和有关空气中挥发性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价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们对综合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们更希望有一个清洁、舒适和温馨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因而对拥有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健康的愿望也愈加迫切和认真。而我国对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还很不充分,对由于挥发性污染物引起的生物毒性评价技术的研究远不能适应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需要和公众对保护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另外,由于室内挥发性污染物的种类复杂,浓度有时又比较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常常是长期和慢性出现的,在这种污染危害的早期,人群的反应不会立刻出现明显的疾病状态或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在评价人体接触对空气中挥发性污染物的水平时,选择生物毒性效应指标对于监测人体接触未知的有遗传毒性的化学物质或复杂混和物,保障人体健康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挥发性污染物污染严重的各种职业环境中,选择挥发性污染物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来表征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挥发性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进行研究将对研究挥发性污染物产生的生物毒性效应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斌.烹调油烟雾中BaP的采样与分析[J].中国环境卫生,1998,1(3-4):59-61.

[2]张荣新,马金妹.居室的污染对健康的影响[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8,4(4):363-364.

[3]荣海琴,郑经堂,王茂章.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多孔炭材料在其脱除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进展,1999,7(6):104-10.

[4]王菲凤.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3):115-120.

[5]王俊,张景义,陈双基.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污染[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16(3):52-56.

[6] Brooks B O,Utter G M,DeBroy J A, et al. Indoor air pollution: an edifice complex[J].Clinical Toxicology. 1991,29(3):315-374.

[7]秦钰慧.建筑和装饰材料所致室内污染的研究现状[C].第二届全国环境卫生监侧工作研讨会论文集, 2000,10-11.

[8]白志鹏,余欢,燕丽,姬亚芹.室内涂料挥发性污染物的危害和排放规律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4,25(4):8-10.

[9]潘锋.室内空气污染不容忽视[N].科学时报,1999,3,23.

[10]欧超燕等.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的研究现状[J].东南大学学报,2003,22(4):282-286.

[11]马仁民.国外非工业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动态[J].国外技术介绍, 1999,29(2):38-41.

[12]Indorato AM et al. Toxicity screening procedure using bacterial system. Drug Chem. Toxicol. 1984, 1:37-41.

[13]Cairns J JrandPrattJR.The scientific basis ofbioassays. Hydrobiologia. 1989, 188/199:5-20.

[14]闰鹤,李百祥等.细菌发光传感器对污染物急性毒性快速检测的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2,1(2):65-69.

[15]Paul T Charles, Paul R Gauger, Charles H, Patterson J R, et al. Environ Sci. Technol.,2000, 34(21):4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