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印贸易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显然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对此,该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关应对策略。
1中美贸易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
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04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
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
(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
(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
2.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
2004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l3.1%、46.2%、40.7%。显然我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8%、23.4%和73.8%,到2005年则分别为23%,22%和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2.3.1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
2.3.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1949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如商业管制目录CCL、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USML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
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术贸易上对华贸易顺差,且在电子电机和航空技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然而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美国却一直存在着对华贸易逆差。特别是在信息与通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了521亿美元,这些举措不仅未消除美中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反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3应对策略建议
3.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3.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3.3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
如上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转口贸易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或跨国公司。外资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以及以转口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实际获利小而两国顺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国应当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加快对相对滞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环保、住房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促进内向型经济发展。
3.5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
在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进;实施“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适当放大浮动区间;同时配合其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调整。这样不仅淡化给予美方在其国内定价过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5).
[2]张璐,刘增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服务贸易;中国;印度
一、前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世界服务贸易出于萌芽状态,主要以商品贸易的补充或辅助形式存在。随着世界大市场的行程以及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国际服务贸易在极大地促进商品贸易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一战和二战时期,服务贸易的发展是比较缓慢,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贸易理论的发展,各国政策对自由贸易的推动,服务贸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95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独立于货物贸易的单独领域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重要成果――《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将服务贸易的分为4个部分:(1)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即在一个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2)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在一个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3)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个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商业实体提供当地话的服务;(4)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即一个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提供服务。
目前,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凭借服务业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服务部门良好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现代技术变革中的优势地位,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体地位,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凭借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政策上对服务业的重视,其服务贸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印度。作为一个和中国一样的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服务贸易的飞速的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方面和值得中国借鉴的方面。
二、中印服务贸易现状及分析
(一)中印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举世瞩目;印度的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但是直到90年代,印度迫于外汇危机,开始大范围的改革,走上了市场经济改革之路。与中国不同的是,印度对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一开始就大于中国,在取消了众多的许可证制度之后,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印度。在政府的支持下,印度发展起来不少著名的服务业的信息技术公司,如著名的Wipro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和信息系统科技公司(Infosys)等。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中印两国服务贸易在进入21世纪后有了快速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基本上一直小于进口额,印度的服务出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一直领先于进口,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中国的服务贸易净额基本上为负,印度的服务贸易处于盈余状态。
中印服务贸易出口/进口额比较
根据中经网数据整理
中印服务贸易净额比较
根据中经网数据整理
中国的市场开放以后,主要以招商引资发展,发展加工制造业为主,印度由于受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制约,加工制造业一直不能如意的快速发展;相反,服务业,如服务业外包,IT却发展迅速,得到了“世界后台办公室”称号。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比较中(从下图可以看出)中国服务业出口占GDP的比重不到4%;印度从2003年开始此值就超过了5%。但是由于服务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服务业对缓解就业压力的起到的作用仍是很有限的,远远比不上加工制造业对就业的贡献大。
中印服务贸易出口占GDP的比重比较
根据中经网数据和联合国统计司数据整理
(二)中印服务贸易差异的分析
中印作为世界上的两个人口大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处亚洲,均是发展中国家,在服务业上的差异主要由以下的原因造成。
1.高等人才要素方面。首先印度较中国具有语言优势。印度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对其接受西方国家的服务外包业有着不同于中国的优势。其次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改革开始,印度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业的发展,在教育和研发方面投入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中国,政府兴办大批高等院校,一流的高等教育使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人才资源库,据世界经济论坛统计:2005年,印度工程师名列全球第三,数量九倍于中国。印度的人才资源和研发环境发挥出巨大的吸引力,IBM、英特尔、微软、惠普等近200家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印度也因此有“世界科技实验室”的美誉。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印度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出口额在GDP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服务产业也是印度的第一大产业,贡献率大于第一、二产业。
2.政策支持。印度政府在产业政策上采取的是“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思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也就是先发展了第三产业,再发展第一、第二产业。而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采取的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印度则部分地采取后一种经济增长的道路。印度在第三产业上的大作为是其服务贸易增速大于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基本要素方面。印度和中国在基本要素方面有用比较多的共同点。首先印度与中国同属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神秘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土资源及多民族、多宗教等特征,构成了印度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一资源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同样会成为印度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项目。其次印度具有在总量上与中国相仿的廉价劳动力,目前已有10亿人口,适龄就业人数与中国相当。但是由于印度崇尚“精英教育”,其人力资源呈现出极端的两级分化态势,相伴340万名精英的是近5亿文盲,这无疑制约了印度人力资源潜力的充分释放。这是印度和中国在发展服务业中具有的比较优势,对服务贸易的的出口具有正向作用。两国不同的在于,对服务贸易的需求不同,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口远大于印度的服务进口。中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于印度:首先从人口规模来看,虽同为人口大国,中国人口多于印度;其次从收入水平来看,中国高于印度;再次从消费结构来看,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0%左右,印度仍在50%以上,说明印度的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服务需求滞后。
三、对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服务业的现代化是一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也有重要的作用。伯格斯(Burgess)于1990年指出,既是服务部门的服务产品,服务技术的国际扩散也会对收入分配和贸易条件产生影响。由于服务贸易可以通过“干中学”和外溢效应促进国家制度创新,可以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和一般的对外贸易一样,可以扩大市场规模,且制度创新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发展服务贸易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目前服务贸易相对商品贸易来说较弱的发展状态,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政策方面的加强:
1.必须重视教育投入,解决人才瓶颈。印度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科研的高额投入应能够对我们形成启示。印度的“精英教育”和英语优势,为印度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服务业中,印度人承担了类似纳税申报、会计报表分析、投资分析,甚至医学CAT扫描的影像分析等服务业务,中国在高层次技术和知识型密集服务业上与印度相比很大差距,人力资本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加大教育投入。
2.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目前中国服务贸易的内部结构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基于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基础上的现实选择。中国要想使服务贸易有更好的发展,必须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跟上世界服务市场的步伐,在发挥自身原本优势外,分阶段、有重点的发展高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密集型服务行业,在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中实现服务贸易的现代化。
3.强化政府的作用。印度政府制定了软件发展的长期战略,在全国建立17个软件技术园区,对进入这些高科技园区的内外公司实行优惠政策,如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放宽中小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允许外商控股75%~100%,BPO公司进口的资本货物免关税,全部产品用于出口的软件商可免除所得税等。中国政府应逐渐减少对部分服务业的干预,对具有战略意义和处于幼稚期的服务业实施适当的保护,为服务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力度,在与外国同行竞争与合作中迅速提升服务水平。
4.促进服务贸易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在重视工业化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生产市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消费业向生产行业转化。通过使企业内部现存的大量内在化服务不断外在化,来增加生产需求,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建忠,刘莉.国际服务贸易教程[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8)
[2]陈贺箐.《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理论,路径和收益分配》[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3)
[3]姚玲玲.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
[4]联合国统计司网站(unstas.省略)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3
民间信仰的“现实”基础与逻辑前提
漫谈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
庆阳民居室内装饰品纹样构图研究
数字化技术对云南剑川木雕艺术延续和发展研究
岳麓书院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论我国男女应否同龄退休问题
原始儒家伦理政治的范导功能及其当代检视
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方法刍议——以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为视角
论刑事法律的社会团结功能
试论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本质区别
规范重复司法鉴定制度的构想
文学是“心理状态”的表现——钱钟书论文学的本质
“竹帘”背后的中国——1949-1971年《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评析
论网络影评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伤痕、反思文学中的暴力叙事
论刘勰对曹丕《典论·论文》的接受
管窥艾米莉·勃朗特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缘起
语言接触与傣族亲属称谓的演变
试论毕摩与梯玛的现实基础及合理性
土家族婚礼中“讲礼行”的论辩内容及其意义浅议
土家族占卜习俗述略
论人的多维属性
希腊二元精神之下的模仿说
老子“无名之朴”的和谐管理思想
论检察权的外部配置——以司法权力结构的平衡为视角
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立法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律师自治的制度分析
论我国危害列车运行安全犯罪的立法完善
论社会死刑废除意识的塑造
当今我国离婚妇女合法权益保障现状及对策
国际贸易组织对社会规章影响理论模型——以欧美农业多功能性为例
基于VAR模型的我国GDP与M2对CPI的影响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探悉
营销主管授权管理分析
共生理论视角下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战略的基本路径探析
更新农民落后观念,建设湘西州新农村的思考
论凤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阳羡词僧弘伦及其创作探略
土家族“收神疯”傩仪的象征人类学解读
武陵山腹地廪嘎人当代薤露歌艺术性略论
女性人类学视野下的侗传统族社会
彝族祭祖仪式及社会功能
试析侗锦中的鸟文化
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形象定位
论清代湘西苗疆的“边墙贸易”政策
湖南本土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路径
论非常态领导意识
澄清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误解
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印关系
浅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认识论特质
汶川地震后捐款从众现象分析
国际经验与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
城乡统筹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与创新——从比较法的视角
我国名人广告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从邓婕的三鹿奶粉事件引发的思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阻滞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4
最稳妥的方法是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首页>办事服务>便民查询>新闻出版机构查询>期刊/期刊社查询,输入期刊名称,从“媒体名录查询详细”能看到期刊详情,包括媒体名称、单位地址、刊号、类别、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语种等详细信息,从主办单位判断就知道了。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国家级期刊同时又入选了核心期刊目录,比如《商业时代》,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连续六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如果能发表在此类入选了核心目录的国家级期刊上,更能体现作者的学术能力,但发表难度比较大,如果论文的创新点不够新颖,论证方法不严密的话,是很难录用的。
二、常见问题
提防假冒的国家级期刊
有的非国家级期刊在征稿启事中声称是国家级期刊,并煞有介事的在期刊封面中印有国家级期刊的字样,对此,作者们一定要注意,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各省的新闻出版局、中国记者网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上查询该刊物的准确资料。
三、个别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好区分
举个例子,《文理导航》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乍一看以为是国家级,但仔细一看,其主管单位是内蒙古科学联合会,而内蒙古科学联合会显然不可能主管着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只有一种可能,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是一个省级机构,所以《文理导航》是省级期刊。
四、国家级期刊目录
教育类国家级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博览群书》、《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建筑类国家级期刊
《中华建设》、《工程建设与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城市建设》、《建筑遗产》、《铁道建筑技术》。
医学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实用医药》、《健康大视野》、《中国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工程》、《当代医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卫生产业》、《中外医疗》、《中国保健营养》、《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华眼科医学杂志》、《亚太传统医药》、《中国医学创新》。
生物技术类国家级期刊
《生物技术世界》
经济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贸导刊》、《中国经贸》、《现代商业》、《中国集体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财经界》、《商场现代化》、《中国连锁》、《中国外资》、《房地产导刊》、《中国科技投资》、《科技创业家》、《经济视野》、《消费导刊》。
物流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市场》
会计类国家期刊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交通财会》、《国际商务财会》、《商业会计》、《中国总会计师》。
旅游类国家级期刊
《旅游纵览》
质量、监督类国家级期刊
《商品与质量》、《轻工标准与质量》。
管理类国家期刊
《管理观察》、《管理学家》。
计算机类国家级期刊
《信息安全与技术》、《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农业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农资》、《中国果菜》、《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园艺文摘》、《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农业与技术》。
林业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林业》
交通类国家级期刊
《交通世界》、《交通标准化》、《公路交通科技》、《交通建设与管理》。
图书档案类国家级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中国传媒科技》。
电子类国家级期刊
《电子制作》、《电子世界》、《消费电子》、《中国电子商务》。
机械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机械》。
综合类国家级期刊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与企业》、《今日科苑》、《中国科技纵横》、《中国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社会科学类类国家级期刊
《今日中国论坛》、《祖国》、《神州》。
艺术类国家级期刊
《艺术与设计》、《中国艺术》。
水利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水运》、《水利技术监督》、《水利规划与设计》。
化工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中国化工贸易》、《化工管理》。
思想教育类国家级期刊
《现代企业文化》、《东方企业文化》、《中国职工教育》、《政工学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体育类国家级期刊
《文体用品与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运动》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云南省产业;一带一路;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11-02
引言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底,“一带一路”战略写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中央一直在扎实有序地推进该战略。2015年的两会,总理在政府报告中三次提到“一带一路”战略,这充分说明了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一带一路”战略。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质内涵
“一带一路”的内涵实质上是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源于亚洲、依托亚洲、造福亚洲。并通过互联互通为亚洲邻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一带一路”要兼顾各国需求,统筹陆海两大方向,涵盖面宽,包容性强,辐射作用大。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最重要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东部的小康也不是西部的小康,不是片面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经济,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只有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为西部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环境至关重要。“一带一路”战略根本目标是促进各沿线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睦共赢,缩小国内东西部地区差距,有力推进西部再开发战略,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焕活力。
二、当今云南省特色产业发展的问题
云南省特色产业主要具有地域性和稀缺性。如,生物资源(玉溪烟草加工产业集群、昆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普洱茶产业集群、云南糖产业集群等)、矿产资源(个旧市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曲靖煤化工企业集群等)、气候优势(呈贡花卉产业集群等)、旅游资源(丽江、大理、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旅游产业集群)等;或是依赖当地人文和经济资源,如民族手工业(大理喜洲扎染蜡染手工业集群)、悠久重工业基础(昆明机床制造业产业集群、玉溪钢铁企业集群)等。但产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特色农业在农业发展中起步较晚,竞争力较弱。特色农业是云南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和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云南的烤烟、甘蔗、制糖、茶叶、橡胶等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专业化和区域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特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只强调生产,忽视了技术的推广、市场化开放程度低,大部分特色产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基于经济发展的急切要求,尤其是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兴起,云南各地都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力度。在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一些开发者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不同程度地丧失了民族文化构成中深厚的民族性、系统性和原有特色,到处可见的是过分商业化现象。把民族文化活动当成一种吸引消费的手段,为了吸引旅游消费,越来越倾向于走低俗、庸俗、媚俗的三俗宣传模式。
三、云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自身定位
云南背靠中国西南腹地,北上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下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东向连接长江经济带,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开放,云南的开放发展空间从未如此海阔天空。云南应把服务“一带一路”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功能定位,主动作为,努力发挥好“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省份的作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它明确提出,云南要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要继续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在“一带一路”中的建设性作用。
2014年1月21日,李纪恒做云南省政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云南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务实参与打造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拓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2014年12月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云南省加入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的消息,并发表评论称区域通关一体化作业模式实现后,云南省进出口企业办理跨关区货物通关的时间成本、通关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将显著降低。“一带一路”及“印中孟缅经济走廊”的口岸优势将进一步提升,为云南省加快产业梯度转移、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云南地区产业在政府政策主导下,自身也应明确定位、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特色农产业转型升级等跨越式发展方式,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云南省首先应明确区域与产业定位,结合优势和区域经济考量来设定目标。
云南是一个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依托这些资源,云南省在烟草工业、旅游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烟草业的跨越式发展,云南省现已朝生产专业化如优化种植结构、增加特色品种种植面积、推进烟草收入模式改革、增大集约化育苗、揭膜管理方面实现烟草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旅游业要打造旅游+走融合发展的路子,在辐射中心中发挥“迎客厅”的窗口展示作用。在生物医药方面,优先发展特色优势中药、民族药,加强对现有创新药、民族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及新药用资源和食用资源开发,重点打造云南白药、三七(文山)、灯盏花、天麻系列及藏药、彝药、傣药、南药(西双版纳)等系列,研发一批自主创新生物药物和生物仿制药,培育一批健康产品知名品牌。在农特食品加工方面,提高食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健全标准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打造茶、酒、糖、油、核桃、咖啡、果蔬、食用菌8类过百亿元特色食品加工业。在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新材料方面,以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为重点,加快新材料工业发展。针对东南亚、南亚国家农业发展迫切需求的,云南有优势和特色的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花卉、蔬菜等粮经作物新品种以及配套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初深加工技术和标准化集成技术,通过整合资源,集成创新,在境外开展研究与示范推广,不断优化农业走出去产业链,不断提升农业走出去企业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老挝合作,在老挝北部联盟的橡胶示范面积现有80 000多亩,联盟下一步将以老挝、柬埔寨为重点,以橡胶产业、甘蔗糖业技术的境外集成创新和应用、橡胶产业技术的境外集成创新和应用、建设优质非转基因境外大豆生产加工基地、太阳能光伏取水与蔬菜高产栽培新品种新技术境外示范等为发展的重点。
总之,云南省特色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的低级化,二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些年来,云南省政府坚持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布局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培育发展大生物、大能源、大旅游、大制造、大服务五个万亿元大产业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例如2014年12月10日云南省工业信息委员会公告称为充分发挥规模以上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市场份额和竞争力,带动产业健康发展,着力从制定精准政策措施、完善服务、搭建平台等3个方面入手,实施中小企业达规培育工程,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总量。云南煤炭产业也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3月19日云南省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要求加快推进煤矿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煤矿发展水平;科学研判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2015年云南省科技工作会议中获悉,我国首个自主培育的三元杂交肉牛品种――“云岭牛”育成。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促使云南省持续快速发展,也使云南产业转型发展成为可能。
云南省特色产业应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打铁还需自身硬,云南省特色产业自身需夯实产业基础、转变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充分抓住发展机遇享受“一带一路”政策红利,走出一条科学、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云南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穆艳.桥头堡战略下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495-496.
[2]杨虹.中国―东盟自贸区背景下云南产业结构优化及对策分析――从区域分工的视角[C]//加强公共政策协调,促进泛珠合作发展――2012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社科专家论坛(第十届)论文汇编,2012.
[3]刘尔思.承接与转移的再思考―云南桥头堡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1(2):141.
[4]田丽敏.中国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产业价值链治理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中印贸易论文范文6
根据中德两国政府间的《关于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合作备忘录》,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德国经济技术部合作,设立了“中德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简称MP项目)。第二期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于2009年7月3日到8月1日在德国举办。为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切实了解德国工商业,促进中小企业管理和国际接轨,培训项目在培训对象、课程设置、培训方法、行业考察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让我们倾听一些学员的心声,了解他们精彩的跨文化学习之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收获。
陈跃(宁波同和机电有限公司)
本次赴德培训团的成员筛选非常出色,代表性强。我们19位团员来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每个地区的企业运作、成功模式、管理理念都有强烈的地区特色,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吸收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和思路,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不同地区企业文化在各位老总身上的体现,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公司的管理。大家在培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团员们遵守外事纪律,努力学习,积极和德国企业沟通,我们在整个行程中充分展示了中国中小企业的素质与风采,使我感到很自豪!
培训项目的设计和安排非常出色,考虑非常周到,在德国一个月的时间,从日常生活的安排到工作学习,都让我们无后顾之忧。我们学习了中德之间的文化差异、企业管理上的差异。无论公司规模的大小,在德国企业中时刻能体会到管理的严谨和现代化。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那种清楚认识公司实力、明确把握公司定位的能力。除此之外,德国人的务实和对国家的自豪感也让人欣赏。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德国和德国的企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在30天的接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德国人对待事物的严谨态度和高效。高素质的企业员工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也让我感触良多。在很多地方我也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这让我备受鼓舞。总之,这次的赴德培训让我获益匪浅,感觉不虚此行,给我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卫中(杭州易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我有幸参加了中德合作年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项目的第二期学习班,感受颇多,集中在两个方面:
1 进一步加深了对德国的了解
(1)德国人对“德国制造”的自豪感和尊重。我在多种场合都体会到了德国民族对德国制造意味着高质量、高品质的这个内涵的自豪感。他们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尊敬和维护这种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工作以及如何与德国企业合作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2)汽车工业在德国的地位相当重要,如果说美国是个车轮子上的国家更多的是指其对汽车代步的依赖,而汽车工业对德国则更像是工业命脉。
(3)德国人对于计划和时间的尊敬。这一点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都深刻体会到了,对我们提升未来与德国企业合作的能力大有帮助。
2 学习了相关管理知识和技能
由优秀培训讲师主讲的多个培训课程涵盖范围广,包括如何做商业计划书,如何和德国企业做生意,如何做PPT以及企业介绍,如何组建创新结构进行创新管理,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等各个方面,许多内容对未来工作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我还参加了人力资源研究小组,和刘顺芳、陈跃、王梅等同学一起,利用所学知识并进行相关调研,完成了《中国中小企业如何创建开放性文化》的英文论文。
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国内外的新朋友,这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顾洪宇(浙江华港染织有限公司)
自己在企业管理、企业规划发展、企业国际化等各方面有了提高和新的思路,同时也认识了同团中来自各个行业、富有朝气、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家朋友。我们学习了团队管理、德国各州经济政治情况、在德国投资与商贸、如何作好企业PPT演示、商业计划书等许多课程,实用全面,思路非常新颖,授课也很生动。
在德国的企业考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Dm的物流中心、METRO超市、德雷斯顿的汽车配件工厂,先进的管理方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高效的工作效率,实用的会务交流方式,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我还参观了位于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工厂,我来自印染企业,属于污染大户,德雷斯顿的污水处理虽然不是最先进的,但非常有效率,建筑设备合理,我们工厂也准备今后做一套简单的污水前处理设备。
个人拜访是我最有收获的课程。去德国前我事先联系了德国朋友,和他们一起去拜访了一个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TREGEMA公司。这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成衣企业,主要产品是针织类服装,与国内服装企业不同的是,这个公司控制了从面料生产到印染到成衣制造和销售的全部渠道。坚持德国制造和产业链整合是这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的服装工厂目前绝大部分只做贴牌加工,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TICEGEMA公司的商业模式是我们公司今后发展的方向。
德国之行收获颇多,我将把所学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郭伟(台州市黄岩申吉磨具工业有限公司)
我的感受和体会可以概之为“跨文化”。
跨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德国国情和德国人的特点,为中德年轻一代的友谊和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有机会看到德国人的严谨和求实,德国工人的奉献,大部分德国人的友善和良好的英语交流能力,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神秘向往和惊奇关注。有理由相信双方的交往和友谊将大大加深,而我参加的这种培训正是推动双方相互了解和连接的桥梁。
跨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德国的商业习惯和管理理念,对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向德国及欧洲市场都非常有益。德国的中小企业始终围绕核心产品,不断研发和改善,做专做精,持之以恒,并通过专利来保护,内塑管理,外塑品牌,最后成长为行业顶级产品,变成德国知名,世界闻名,产品畅销全球的同时,获得超值利润,企业繁荣,百年不倒。此种成功模式很值得学习与借鉴。
跨文化的学习,了解了德国部分私营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为摆脱家族式的占位管理,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思路。
跨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英语工作能力和在国外的生活能力,增强了信心,并与全班同学加深了友谊!
洪子昂(广东中山品上照明有限公司)
这个课程,但中国确实存在这方面的非常大的潜在需求。
最后一点,我认为我们出去一定要有我们中国人的气节。我们在出发之前,接受了很多关于中德文化差异的培训,包括礼仪方面的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能了解到这些方
面的差异,并不是要放弃我们固有的文化而去盲从他人的价值观。我们这些中国中小企业的代表出去,是代表我们中国企业的形象的,甚至是代表中国人的形象的。遵从国际礼仪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
我认为最有用的是了解到中国和德国两国文化差异,尤其是商务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对于我们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视野非常有帮助。在德国学习生活的一个月我有几点特别感触:
佩服德国人的做事态度,绝对值得我们学习!德国人的严谨、认真、执着、守时、守秩序等职业习惯,简朴的生活习惯,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尤其是我们中小企业管理者。
德国社会的管理规范、成熟。德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整体社会的管理规范和成熟。羡慕归羡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重视科技、重视创造,走科技兴国之路。德国能迅速崛起,除了既有的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重视科技,重视创新,重视新技术。科技兴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讲,莫不如此!
我为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自豪和荣幸,为生长在这个年代而感到幸运。今天的中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我们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中国的发展给了我们太多的机会。发自内心地讲,真的是很幸运。
拜访德国客户的过程中我也在跟进具体业务。尤其是最近一直在联系德国的一家教育机构,希望能把他们的灯光设计课程引进到中国。国内还没有哪一所大学和学院开设
刘琳(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
短短一个月的学习培训使我有机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德国民族精神中的勤奋创新和自律精神,我认为是促进德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德国的环保节能意识深入人心,延伸到各个行业。从普通家庭的帆布购物袋到垃圾分类收集,从工业材料的再利用和风能发电的广泛运用,从易水河边的污水处理厂到政府对家庭用太阳能设备的支持,环保在德国不仅仅是先进的科学发明或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是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中国一度被称为是“自行车的国度”,但是如此巨大的市场正在让位于电动车、摩托车和汽车,众多自行车厂家纷纷倒下。而在大洋彼岸,我们看到了设计新颖的新一代折叠自行车,拥有量随环保观念而回升。这种反差折射出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消费观念,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我们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不够强。
我从事日用陶瓷业。硬瓷这个瓷种的诞生是德国人民不断尝试和实验的结果,麦森瓷器更是以精湛的技术、丰富的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点跻身奢侈名品之列。中国景德镇瓷器虽然远在西方发明瓷器之前就远销四海,但如今竟还没有一个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令人痛惜。
宛平林(温州迈利达轻工制有限公司)
短短的一个月学习培训,我感悟最深有以下几点:
在离开中国之前,主办方给我们一个非常详细的行程安排,具体到几点几分。当时想怎么可能会按照这个行程表执行呢,咱们的经验告诉我绝无可能。然而一个月行程完成,一切一切都是按照数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的。印象:非常震惊!
在我们行走的德国城市里,人们在生活、娱乐、商务等企业活动中都按照约定的规则执行一切事务,社会各领域相对公平公正。印象:规范公平。
参观德国的工厂,没有超出想象以外的东西。欧洲从工业革命到如今的发达的工业体系经历了百年历史,因此德国工人的客观情况是:熟练,规矩,在工厂工作年限长。这在中国是非常罕见的,尤其在我们温州更是不可能。印象:工人熟练。
文化差异。欧洲的德国、亚洲的中国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化,都继承了历史文化发展中的精华。我认为在文化上不能说谁好谁不好。但是我们整体的国民教育程度比较低,教育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印象:成熟的教育体系。
王梅(天津鼎成机械贸易有限公司贸易部)
虽然做了很多年的外贸工作,但是我接触的都是亚洲国家,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能有机会去了解、开拓德国市场,为我们公司的发展又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培训课程设置很有层次,从跨文化交流到团队管理,到中德经济关系,再到如何与德国人做生意等等,授课采取互动形式,学员充分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层层递进,很快就掌握了同德国企业洽谈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很快便在接下来的客户拜访中得以实践。
尽管培训学习很短暂,这段经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令人难忘,培训仅仅是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工作。愿我们这个项目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中德中小企业受益。
王铭(张家港市宏康纸业有限公司)
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有过这么好的一次经历,出国似乎不再是那么复杂。能结识这么多全国各地的精英同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同学的交流中我也更清晰地看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在获得人生坐标的同时,对工厂的事业也有推波助澜的效用。我们的产品是专供西方社会的一次性中低档消费品,跟紧市场尤为重要,这次一去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真的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我德国之行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产品和伙伴,其次是感受德国。
勤俭节约的国民素质。只要看看德国人在工厂工作中的认真劲和在职业培训中的学习态度,你就会体会到这是一个勤劳的民族,老年人如此,中年人如此,青年人更如此。德国也是一个节约型社会,虽然德国是汽车制造王国,但德国人的家庭用车仍以经济型轿车为主,德国人富有但不奢华,很节俭。
注重环保。德国的公共交通很发达,尤其使用有轨电车,既没有尾气污染又载客量大,很多德国人都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在郊外会看到很多大型风力发电机在不停旋转,既得到电能,又不污染环境。
职业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有相当深厚的历史传统。现代德国职业教育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全方位高素质的人为出发点。行业协会支持职业学校的建设并参与其中,为学生工作技能的锻炼提供了实践场所,在职业教学中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萧宇恒(广东中山市立创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德国效率。对自己冲击最大的是高效。这种高效建立于事前有充足的准备,全面的考虑,以及可控的计划上。无论是我们在当地参观的企业,还是进行商业拜访,或是培训课堂上的组织安排,乘坐公共交通等等,无不体现了德国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计划性。
企业发展观。对德国企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德国企业比起我们国内企业有较长的发展历史,特别专注于企业优势领域的发展和如何在优势领域中做得更强,中小企业更是如此,而不是过分追求发展规模。
中国企业发展信心。作为中国企业的一分子,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有了更大的信心。首先是国家的开放让我们能有机会去创一番事业,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地方更多;其次,我们中国企业发展的历程远比发达国家的短,有不足和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国家还有
很大的市场容量没有被发掘出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让我们去尝试。在德国的学习让我发现了自己企业发展中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人员培训、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等。从别人身上的长处找自己企业的短处,对今后的发展会有非常大的裨益。真实地感受到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自身企业的差距,也给了自己追赶的目标和动力。企业在发展初级阶段如何做到细分行业,专注发展是最为关键的。
徐春涛(徐州一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用培训老师的话描述,是“小政府,大企业”。德国经济是以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提供的就业机会都占全德国的8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是中小企业发明的。德国大企业只有很少的几家。这得益于德国的企业制度安排。在德国成立公司时可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非常多,如无限责任贸易公司、两合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这样的制度安排给德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借鉴德国的企业制度,扩大人们的投资选择形式,有助于我们扩大创业、就业,解决三农大问题。如果我们有多种供人们选择的公司法律形式,低门槛的准入条件,十个农民创业有一个成功了,其他九个人的就业问题就解决了。
徐明玉(天津市华林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对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和民用企业,理应补上“科学化管理”这一课,踏踏实实做好基础。企业如此,社会也如此,同时将中国文化精髓、基础道德教育深入下去。
德国人口8000万,能做到国民生产总值居全世界第三,与德国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重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远远大于普通高校,强调的是实用和实践、高技能,我个人认为我国过分培养太多大学生,好像出来都是做“大事”的,社会企业基础工作没人做。很多企业反映高级技工有断档危险,可大学生都想从事脑力劳动,技工没人做。结果,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几乎什么也不会做,如此发展下去是很大的资源浪费。
杨建军(常州市伟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通过参观考察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市的开发区,以及政府投入的企业孵化基地,了解到德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法主要有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援助(包括担保、贴息、低息、保险、风险投入等)及鼓励直接融资和开辟直接融资渠道等。我国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先后出台了若干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效果十分明显。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地位与国企、外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还应根据具体国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赵旦(常州五月纺织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