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1
1.1史志记载穿青族早期被称之为“土人”,或者“里民子”,后期才称之为穿青族。称之为“土人”,有“居土日久”和贵州土著民族之意。“里民子”在于他们的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后期称之为穿青族,是因为他们“衣尚青”的服色特色而得名。光绪《镇宁县志》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载入史册,另《平远州续志•地理志》记载当中提到“穿青夷民”一词,当是作为官方对这一尚在形成中的人们的集团的称呼。此后的光绪《平选州续志》、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清朝康熙年间的唱本《水西传》中也都出现了关于穿青的记载。在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穿青人保持了与周围民族都不同的习俗,例如节日、婚丧等,而其中流传最为悠久而牢固的是庆五显坛这一独特的傩文化事象。这些习俗加强了穿青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但穿青人的起源,却是贵州民族学界争论较大的问题,关于他们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土著说,即穿青人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与当时的彝族、苗族、仡佬族等八个民族统称为“九种蛮夷”。第二,分支说,即穿青人是汉民族的一支,源于明朝朱元璋征讨云南时随军从外省迁入的汉人。战争结束后,这些人留居当地,和当地的土著民族通婚,从而形成穿青人。至于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个准确,还有待相关的学者再进行考究。但假如穿青人真的是汉族与土著民族融合而成的,这就形成了一个与今天的民族融合恰好相反的情况。当时因为土著居民在人数、生产力、生产资料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因而当时占有少数的汉人便被同化。
1.2法规规定1981年12月9日贵州省公安厅、民族事务委员会(81)黔字63号文件规定了居民身份证填写要求:“对国家尚未正式认定为少数民族,解放后一直未填报为汉族的,其民族成份过去怎么填写,现在仍怎么填写。如穿青,应填写为穿青人”。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以118号文对贵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指示:“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对你省革家人、穿青人按照‘凡已按照少数民族对待的仍按少数民族对待,填写民族成分时原来怎么填写仍怎么填写’的原则,在办理居民身份证时,采取一种过渡办法,可填写为‘革家人’、‘穿青人’。”
2.1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元素长期以来,穿青族人世居农耕,以稻作文化为主。在生活中,穿青族人以糯米糍粑为主食,逢年过年皆打粑,或“供祖”、或待客、或送礼等,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打粑成为了当地极为流行的一种体育文化活动。打粑方法分手打和脚打,手打方法是“:在一块石头中间用利器打一个凹槽,然后用一个丁字木槌反复敲打,使得里面的糯米碎茸在一起,打得越久,劲道越好”。用脚打的方法是:仍然需要一个石头凹槽,然后做一个丁字木槌,木槌的柄比较长,用绳子吊在树或者房梁上,然后打粑的人就坐或者站在高凳子上利用杠杆的原理,用脚打;打糍粑开始了,主人高高地举起粑粑棒(打糍粑用的锤),一边狠狠地往槽里砸,一边念念有词:一打口嘴远家门,二打财源涌进门。三打日子如火旺,四打贵人来帮忙。五打空手出门去,六打抱财归家来。据了解,打糍粑也叫打口嘴粑,刚开始的六锤必须用尽全力,打掉来年的官非口舌和一切不顺心的事,这六锤象征着来年六六大顺。同时,打糍粑必须要在天未亮之前打,象征着辞旧迎新。最好要在“鸡不张口”之前打好,才是最好的今天,穿青人打糍粑过年依旧盛行着。现在,这个单纯的体力活,也逐渐成为一种旅游体验时尚,逐渐成为当地体育旅游的一个项目,外地游客自己体验这个打粑过程,在劳动中创造自己的作品,品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而且不少外地游客,到这里肯定是要自己体验一把打粑的,不管自己体验,还是家人一起参与,在愉悦的旅游中体验此种快乐,个中风味只有体验的人才可以知道。另外,据考证,它的传承价值也在不断扩展。例如现在重庆地区的打年糕、牛轧糖采用的大多数打粑方式就是从此得以传承的,这一种极富锻炼价值的生产、体育活动技能,已经和人们的休闲体育体验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为休闲体育的内容充实了新的内容,具有不小的贡献。
2.2婚俗礼仪中的体育元素穿青族人的结婚风俗从结亲到结婚后的回门,风俗颇多,民间通常有十八礼数之说。仅仅只看完整结婚仪式的话也需要四天才能完成。如姑表联亲、背鸡认亲、打亲闹亲、砍亲路和照亲路、草鞋、陪嫁、披露水衣和戴雨帽、讨奶母钱和送梳头油、井边回门等。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需要新郎、新娘有足够的耐心和体力来完成。“挑水试新娘”。由于穿青人世代以农谋生,因此新娘的劳动能力,操持家务的能力对一个家庭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古代男女双方结婚以前是没有一点了解的,如何尽快地了解新娘的劳动能力呢?勤劳的穿青祖先想出了挑水试新娘的办法:“试新娘在婚礼结束后第四天举行。在当天婆家送走娘家亲人后,婆家便找来一担木桶给新娘,由小姑把新娘带到井边,由新娘独自打水、挑水回家,不管有多远,中途不能歇息,最好是不换肩,还不能让桶里的水泼洒出来,婆家亲友站在路边观看,大家主要观看桶里的水是否泼洒,如果水没有洒,就说明媳妇是一个能干,能操持家务的好媳妇,也会是个好当家,得到全族人的认同和好评。”因此,在穿青人中间,男孩子自8岁开始就要跟父辈上山打柴,父辈就在此教会男孩子怎样才能更好地用镰刀砍开一条合适人们通过的道路。16岁以后男孩子必须要在族人的监督下,独自外出到指定的地点把柴打回来,经过这样的考核以后的男子才能在婚礼中担任砍亲路的重任。而对于女子来讲,自12岁开始用扁担,母亲会在孩子学用扁担以后教女儿怎么样独自挑着水换肩,以保证两个肩膀交换挑水。到16岁就开始正式独立挑水做家务,通过这些锻炼,到出嫁的时候,一般都会成长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好媳妇。而此民俗的存在,促进了穿青男女积极投身相关锻炼中,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屈的个性品质,从而为提高整个“穿亲人”身体素质打下基础,经过这样的锻炼,穿青族人不论男女,都有一个从小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是美德的品德塑造,他们不仅知道婚姻的不易,也知道劳动的艰辛。如此一来,他们的婚姻结合是牢固而美满的,他们的结合是坚固而和谐的,是婚俗和劳动及人类美好道德品质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也为中华文化宝库添砖加瓦,锦上添花了。
2.3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元素
2.3.1穿青族跳菩萨中的体育文化穿青族人以猴为图腾,供五显坛、请五显神,祭祀时间为每年农历9月26到28,祭祀方法是,请一帮称道士的穿青人(只限男性),头戴多种面具,假扮各路神仙和鬼怪,边歌边跳边舞,做一到三天的跳菩萨(傩戏),一共有15场包括“起坛、发功曹、交生、淌白、齐兵、合会、太郎殿、云霄殿、二郎殿、四府殿、五岳殿、灵浮殿、山魈殿、南游殿、水魈殿”,比如在这15场傩戏中“二郎殿”充满了对祖先的崇拜,用纸做一些男性生殖器的形状用来请神,伴随道士的特色舞蹈,唱一些的歌词,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发达,因此穿青人的“跳菩萨”也被称为祀。明代以前祭祀都是采用庙祭(很多群众聚集在一座寺庙里集体祭祀),明代以后因多种原因,改为家祭(分别在各家祭祀),庙祭已不多见。但供五显坛、请五显神、跳菩萨在穿青人心里占据着神圣的地位,是维系他们精神的纽带。由于家祭的出现,每家的孩子学习跳菩萨也成了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夏天晚饭以后,各家都会在院子里由长辈教孩子们练习“跳菩萨”,对于悟性特别好的孩子,长大了才有机会在特定的节日里,被大家推选出来组织庙祭。这对于培养穿青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3.2穿青族七月半中的体育文化穿青族人过七月半,祭祀祖先时间为七月十三,因为穿青人认为七月十三为阴曹地府的法定黄金假日。每年到这个时候,几乎所有能回家的穿青人都会赶着回家,祭祀祖先。六月下旬,穿青人就准备过七月半了。每逢赶集,都赶路准备香烛纸钱。每晚还要把种子放到露天,吸收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祖先的意愿,以祈祷来年禾苗长得茂盛、谷物收获丰富,有足够的粮食和牲口的饲料。到七月初七,各家开始挂祖先牌位。挂祖先牌位的时候,全家所有人集体聚集到祖先牌位前,由一位长辈诵读祖先功绩,然后给祖先供上祭品,再由晚辈在祖先牌位面前作揖、鞠躬,戴上面具歌舞祈福,祈求祖先保佑,歌舞祈福一般会和学习跳菩萨一起传授给下一代(歌舞祈福是男女老少都必须参加的)。初十封包(封纸钱),用毛笔写上祖先名讳。到十三日早起点香,合家一起动手,准备一天的食物,晚饭以后将封好的包挂在驮马上,又准备一些祭品随马带上,主人以草谢马,表达对马匹一年来辛劳的感谢,然后由长者牵马绕房子一周,表示请所有包上有名讳的祖先一起聚集到早已经在院坝划好的圈周围,然后在圈内把包(纸钱)、祭品烧掉,由各祖先领取,长者说一些祈求祖先保佑的话,小孩则在燃烧的包堆前作揖,表达各自的意愿,妇女们则倾诉死者的恩德,哀痛生死离别。14日早上孩子们将灰烬扫起来,倒入小溪,把祭品带给远方因故未能到场接受晚辈香火的老人。
2.4游戏娱乐中的体育文化元素在穿青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乏极具游戏娱乐特色的休闲体育活动。此类体育活动一般为两人或两人以上进行,根据游戏娱乐体育的运动特征,概括起来,有秋千类、滚翻类、输赢类等体育游戏,其中以输赢类体育游戏娱乐活动最为丰富。其中秋千类主要以打磨磨秋和高秋为代表。打磨磨秋也叫打丁字秋,为双人秋千,可旋转和上下交替摆动。而高秋是在高架或树上挂绳,绑一横板,人踏板扶绳,进行荡秋千的娱乐游戏。滚翻类体育活动主要以滚坛子和翻羊马为代表。滚坛子是孩童放牛时的嬉戏。其形式是两人背对背坐下,双手抱紧膝盖,然后两人向左右不同的方向让过的同时,向后方翻滚。一个翻滚结束后,在不同的位置上保持最初的背对抱膝姿势,又再次进行翻滚。在此过程中,谁的手离开膝盖或者翻滚中碰到对方则为输。在游戏娱乐体育活动中,以输赢类体育娱乐活动最为丰富,主要有打抛、打岗、放茅草、撵母猪窝、打鸡儿棍、打架等。其中,打抛是穿青人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抛是一个圆球,制作过程简单。先用棕丝搓成细绳,像绕线团一样绕成拳头大小的球,再用麻绳在外包裹。这样缠绕出来的圆球,有弹性,可以拍打,谁拍的个数多谁赢。也可以像打篮球一样,分组进行,先抢到线球的一个队员,在手中拍打后迅速传到自己队员手中,来回往返,否则犯规。这样球体可以拍,也可以抛“,打抛”由此得名。此外尚有翻(划)豆腐干、打风车、跳四门、摔跤、抢鹅蛋、扯皮蜂、打麻辫等多种活动。
3结语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2
在12年课标卷中萧燧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萧燧,宋朝人,才华出众,本可前途无量,然秦桧当权,想让他秋闱舞弊替儿子打开方便之门,面对权势滔天的宰相,萧燧断然拒绝,丝毫不为所动。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仁政爱民施惠百姓。国家不仅需要有安邦定国的武将,亦要有济世安民的文臣,不屈从权势,能直言进谏,能把百姓放在心上。萧燧给百姓带来的不仅有做人的品行,也有做事的准则:做人则坦荡无私、刚正不阿,做事则尽心尽力,为官则泽被百姓。煌煌二十四史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详实的史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是先贤的光辉成就和高尚德行。
二、实用类阅读中的传承
带给学生良好教化的不只有圣贤,还有现当代那些前辈,他们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或躬耕田亩、为民谋福,或寄情山水师法自然……
《寻找教育的曙光》记录了中国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以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生命力开拓中国教育这块沃土的事迹。陶行知践行“学博为师,德高为范”的最高教师标准,在他的引导下,聚集了大批热血青年,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实验热潮,演绎了一段教育史上的佳话。
《杂交水稻之父》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为全世界人谋福利却自甘贫苦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科技成就使每年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国际声誉日隆的袁隆平依然风趣、幽默、像个农民一样朴实。
在《画之大者———黄宾虹传》中,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位艺术界的大家,人生路上的先行者黄宾虹,与齐白石齐名的黄宾虹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家,他的绘画艺术与选文题目一样“下笔不觉师造化”,艺术成就不可估量。可做人却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一生力避卖画,过着清寂的生活。
三、结语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鄂伦春;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226-02
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不仅要从物质层面的运动项目、运动器械、设备、服饰、壁画等着手,也要研究制度与精神文化,更要深层次地研究人们在民族传统体育中价值观念及规律。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研究其文化内涵时,也要从这三个层面着手。
一、鄂伦春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对自身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的深入,不断地将这种认识物化于各种物质制品中,它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橱窗和标志。主要应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器材、器械及设备、体育服饰、体育书籍、体育象征物以及雕塑、壁画、出土文物等几个部分[1]。据此,鄂伦春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鄂伦春传统体育项目
射箭:《魏书》载:室韦人“用角弓,其箭尤长。”《隋书》说,“饶獐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旧唐书》称:“室韦者,契丹之别类也……兵器有角弓,裕矢。尤善射,时聚戈猎,事必而散。“拍兰地然(射箭)”是鄂伦春成年人和儿童都喜欢的一种竞技性体育项目。在节日里和氏族集会上都要进行射箭比赛[2]。
划桦皮船:鄂伦春语称为“木沫沁”。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河流纵横、多桦树,人们利用桦树皮轻柔防水的特性将其制作成桦皮船,它是鄂伦春人重要的水上工具。在夏季,儿童和青壮年经常进行划船比赛。
滑雪:入冬后,遍地积雪,少儿取两块长条形木板,拴在“其哈密”(皮靴)上,底上包有狍皮,在雪地上滑行,常常是几个孩子在一起比赛,看谁滑得快,滑得远。鄂伦春人称“格音那”。
野猪皮雪撬:大人为孩子拿一块未加工熟制的野猪皮当滑雪工具,孩子们坐在上面,2人或3人为一组,坐在前面的孩子用脚当舵,后面的孩子抱紧前面孩子的腰或者肩膀,从山顶顺着雪道急速滑下。鄂伦春人称“特更色帕然汉”。
(二)运动器材、器械设备
在鄂伦春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项目在进行时,需要借助一定的器械、器材来完成。如活物品有马、狗、驯鹿等动物。经过鄂伦春人创造的器材有:弓箭、滑雪板、野猪皮雪橇、冰车、桦皮船、嘎拉哈、鹿笛和狍哨等。这些器材是经过历代鄂伦春人的实践创造出来的,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凝集了无数鄂伦春人的聪明才智。
弓箭:“弓箭”是在猎枪传人以前鄂伦春族最先进的狩猎工具。早期的鄂伦春弓箭是“木弓,桦矢。低答弓以黄瓤木为之,形直不弯,长五尺,盈握为度,用麻绳或皮作弦,驰则直,亦如矢。矢以蜂桦为之,长视左手至至左肩。镞长视食指,本窄末宽,约四分。低答弓以木为之,长七尺余,头贯利刃如枪”。后来的鄂伦春弓箭改进不大,弓是用富有弹性的落叶松或榆木制作,箭杆是用比较轻的桦木制作,弓弦是用犴皮条或用鹿、犴的筋线搓成,箭簇或木制、或骨制、或石制、或铁制。
滑雪板:鄂伦春族游猎、居住的地区属于寒温带,冬季漫长而严寒,封冻期可达六七个月以上,积雪很厚,为了在冰天雪地里通行,鄂伦春人很早就借助滑雪和滑冰用具,掌握了高超的滑雪和滑冰技能。滑雪板,鄂伦春语“亲那”,用桦木或樟木子松制成,板宽18厘米~20厘米,长约2米,板分薄厚两种,在深雪中行进用厚板。滑雪板用皮筋绑在鞋底下。撑竿,用没有节子的柳木等做成,杆长按身高,下端削尖或安上铁尖。
桦皮船: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河流纵横、多桦树,人们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利用桦树皮轻柔防水的特性将其制作成桦皮船。桦皮船是鄂伦春人重要的水上工具,它船体轻盈,迁徙时把船驮在马背上或肩扛即可,非常适合游猎生活。2008年6月7日,桦皮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嘎拉哈:鄂伦春语称“阿尤汗”或“毕劳黑”。“阿尤汗”是狍子前腿膝关节上的膜骨,去掉筋肉,干燥磨搓后,就成了小巧玲珑的凸凹有致可爱。它有四个不同形状的面,分别叫作“木切”(背)、“初克”(坑)、“它阿”(轮)、“卷”(珍)”,是鄂伦春儿童进行游戏工具。
鹿笛和狍哨[3]:鄂伦春人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发明了鹿笛和狍哨。用这种工具诱打犴、鹿,很见成效。鹿笛称“乌力安”,用松木削成牛角形,然后纵向锯开,将木心挖开,合上后用绳扎紧。使用时猎人将“乌力安”细端放在唇边用力吸吮,发出的声音很像雄鹿的鸣叫声,群鹿循声而来,便可射杀。狍哨称“皮卡兰”,即将一条一厘米多宽的薄桦树皮叠成扁圆形含在口里,发出狍崽样叫声,母狍或仔狍欢蹦乱跳跟随来,即可举枪射杀,也可将闻声而来的猞猁等物射杀。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有效保护,放下猎枪的鄂伦春猎民早已转产。“鹿笛”与“狍哨”已派不上用场。
(三)民族体育服饰
民族服饰,属于服饰文化。在举行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往往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分不开。为适应寒冷的气候和狩猎生活,鄂伦春族妇女掌握了狍皮制作技艺。《黑龙江外纪》所记“以狍头为帽,双耳挺然,如人生角,又反披狍服,黄蒙茸”,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其服饰风貌。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繁多。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艺术的向往和执著。在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时,他们着上节日的盛装,尽情的欢乐。
二、鄂伦春族传统体育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它属于文化结构的内层,是最稳定、最保守的层面[1]。我们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研究,也要抓住精神层面的内涵。“闯绰哈仁”游戏规则规定,“谁要是最先到达终点,谁就是梅花鹿;谁要是半路逃跑,谁就是兔子;谁要是跳到一半就发笑,谁就变成稠李子;谁要是落在最后,谁就是又胖又笨又懒的树鸡!”从三种动物的象征意义中,我们可以看出鄂伦春人崇尚勤劳。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是自发性的群体活动,没有专门的组织者邀请。他们的体育比赛以比技巧、比耐力、比速度、比力气为主,弱化竞争,大家注重的是团体活动的参与。因此,鄂伦春人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意识,体现了鄂伦春人勇武、勤劳、团结一致的内心追求,表达了鄂伦春人团结、友爱、和睦、和谐的社会关系。
三、鄂伦春族传统体育的制度文化
体育的制度文化主要指人们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各种风俗习惯、传统礼仪、社会组织形式、禁忌、民间体育活动规范、民间体育开展形式、民间体育竞赛制度、竞赛规则与奖励方式以及各民族特定的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时间、场所等[4]。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中也蕴涵着深深的制度文化,在鄂伦春族文明的传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鄂伦春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凭着勤劳、勇敢、乐天的性格,以其智慧和独到的审美眼光,创造出了内容丰富、造型多样的图案,装点和丰富着自己的生活。不仅服饰上装饰有大量的图案,在各种生活生产用具上也存有大量的图案。但是,鄂伦春人把表现人物的图案当做神像,所以除萨满的服饰和鄂伦春人的神画像外禁止使用,原因是鄂伦春人信仰萨满教。这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来说,对有形记载的束缚使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客观上影响了鄂伦春族人们灿烂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和传承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 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2] 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吴有刚,等,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4
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和特征
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人类社会活动。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交融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
1.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分类主要是以活动内容与形式来划分。以歌舞伴乐为形式的称之为娱乐类;以对抗竞争为形式的则称为竞技类。娱乐类。
1.2.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受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制约。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民族传统体育如同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一样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同样受到政治、经济的制约。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哪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振兴,那么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就得到发展。
1.2.2 民族传统体育集文化、娱乐、体育于一体。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不同,它的活动内容涵盖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这些体育活动多在喜庆节日或丰收农闲、恋爱社交、宗教祭祀中进行。因此它具有多方面特点。
1.2.3 民族传统体育古朴粗犷,独具特色,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因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生活,来自民间。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不断交流、传承并逐步发展,它反映了生活,锻炼了身体,得到了保留。
1.2.4 民族传统体育简便易学,对器材场地要求不高。场地就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随手拿起农具或生活用具即可加入到活动行列中。可见其简便易学易于开展。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之间的比较分析
2.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当前世界文化体系中两个重要的体系,它们是随着历史发展先后出现且并列平等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在1840年以前,两者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和国际间往来不断加剧,国际间的合作及交流更为频繁,特别是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日益冲突和斗争。由于这两大文化本体及其存在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它们在交流中的对立是绝对的。具体表现在:
2.1.1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
2.1.2 在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观上。
2.1.3 在体育形态、内容、手段上。
2.2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互补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需要丰厚的历史积淀、浓郁的人文气息,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积累、选择、变异、冲突、交融、定型的过程。由于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存在,所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势必会互相吸收融合其文化中的精粹部分,这就是文化的不自觉内在的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伦理道德观念的追求。
2.2.2 中西方国家对优秀的运动项目都有所相互移植。
2.2.3 在长期的发展与整合过程中,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中国所认可。
三、两种体育文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认识
体育文化的冲突是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等多种类型的综合,认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对立统一就应在此入手,认识两者是政治经济地理等生存环境差异下的矛盾存在。这种矛盾存在体现了人类体育文化的丰富和世界体育文化的非成熟发展状态。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5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传承,一方面锻炼学生体魄,另一方面可以得到学生内心的文化熏陶。具体操作上需要正视现存教学模式问题,积极的做出教学模式的改良,注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价值,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与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化传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构建
当下我国大力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则是一种相对中国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改良,有效的让体育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构建我国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明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定位。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培养更具特色的高校大学生。
1.当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常见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本身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条件、教学方案上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积淀,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上,对于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在实际的落实还缺乏重视程度。首先,在常规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缺乏从意识层面去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更多的依赖与非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甚至导致传统民族体育内容教学缺乏特色性,也无法达到有效提升。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扩展,也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投入足够的热情参与,不能有效的吸纳传统体育内容的精髓,相关民族文化无法得到展示。在教学方式上,更多的注重理论性研究,缺乏实践的大量积累与操作,更多的学生进行形式的模仿,缺乏对体育项目内容核心精髓的探索,久而久之让学生缺失相关体育学习的热情,体育项目的要领也无法有效掌握。甚至部分教师自身在教学上都缺乏深入的探究,缺乏专业经验与技术的积累,或者在教学传授上缺乏技巧,无法有效的运用语言与行为去阐述体育技巧与文化。或者部分教师更多的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积累,缺乏实践操作上的提升。特别是长久的教学模式呆板化模式下,教师缺乏专业上的精进,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时展所需。在传统民族体育教学内容上,缺乏多样化的选择,学生选择空间少,提供的教学内容学生兴趣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却没有对应提供,教学与学生诉求不匹配。
2.基于文化传承视野下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革新教学理念
在体育教学上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要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挖掘其文化价值。需要在教学方面管理上设定对应的评估要求标准,让教学理念能够落实到制度层面,提升对教师教学的促进激励作用。同时在配套的教学资源上提供支持,例如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教学材料工具的配备,同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与改良,对于教学改良建议积极的吸纳并投入实践运行,做好实践评估工作的汇总报告,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做好教学情况反馈评估。
(2)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
对于我国高校适宜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4个类别:武术、养生功法、少数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等不同类型。武术类在各高校运用广泛,主要集中在长拳、简化太极拳与有关器械套路操作等;养生功法则集中在五禽戏、八段锦等;少数民族体育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毽球、木球与珍珠球等活动;民族体育则集中在舞狮、舞龙与赛龙舟等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不仅要教学生套路与技法,更需要说明相关套路与技法背后的原因与文化内涵。例如,武术领域有不同的门派,不同的风格特色,同时注重习武要尊师重道,需要通过武术修为来提升个人品德,而后是个人的武术水准。而养生功法则是更注重人们通过一定科学方式达到身体的锻炼与养生效果,其中有较多的医学与养生理论知识,甚至会涉及到人们生活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知识。同时需要积极的吸纳中西体育技巧,对传统民俗体育内容进行对应的分析,提升教学的科学理论内涵。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同的内容安排上需要做好优化配置,可以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需求、不同时代特色进行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可以依据不同年级开设对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硬性学习任务,让核心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有效的传承推广,其他的非核心体育内容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组队学习,或者纳入到选修课当中。总体来说,要树立核心普及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联合兴趣选修的形式相结合,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够得到延续。
(3)优化教学形式与方法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对传统,但是可以运用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来让教学内容焕发生机。如果单一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有效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学内容呆板枯燥,学生无法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极大的下滑。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师生互动性,@样可以减少师生矛盾与冲突,让教学更加清晰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多采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做有效的烘托展现,提升教学指导的明确性。教师更多的在技术辅助下,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旁观与纠正,这样有效的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提升了教学因材施教的效果。传统一般由教师表现,学生模仿,教师需要花较多的精力去展现具体细节,从而没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学生与指导学生。而借助于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很轻松的获得教学有关信息与技巧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通过相关素材来与学生具体沟通交流。其次,可以在教学中纳入更多的游戏化教学,让教学过程趣味化,增加一定竞赛元素,提升学生参与兴趣,有强烈的学习目标感。
(4)科学化教学评价
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工作,需确保其科学性。例如要展开教师随堂测试,测试学生体育操作演练掌握状态,主要是体育项目的实际演练实操能力,非体育专业学生不进行笔试理论部分;其次,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做评价,让师生做双向互评,这样可以达到双向监督的效果。此外,需要有第三方评价渠道存在,主要是指派专业人员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做随堂听课,对教师教学情况做观察,同时接收学生的反馈情况。还可以对教师做额外的教学评估,包括学术研究、课程创新建设、学生社会性体育活动成绩等都可以纳入到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体系中要丰富性、多面性,这样才能有效的对教学情况做全方位的监督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同时在评价上需要放宽一定尺度,避免过于严苛或者过于的上纲上线而抑制了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改革热情,让教师有充分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其教学创新与优化提升的行为应该给予对应的鼓励。
3.结束语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要积极吸纳中外教学新理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做改革创新。要多了解学生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形式与内容,从而有效的达到教学模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刘娟.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体育时空,2015,(19):45.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6
22日上午9∶00,论文报告会开幕式在郑大体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与会的领导有: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陈国荣,河南省体育局局长、党组书记、河南省武术协会主席彭德胜,郑州市副市长刘东等。出席报告会的还有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郑州市体育局的部分领导以及全国知名专家学者。
刘东在欢迎辞中首先介绍了郑州的基本情况。她指出,少林武术起源于郑州登封嵩山少林寺,是中华武术大家庭里的一朵奇葩,以风格突出、特点鲜明、内容丰实、文化内涵深厚而驰名中外。她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广泛交流少林武术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商讨少林武术的未来发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少林武术的发展,为新时期少林武术的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科技支撑。
彭德胜在致辞中指出,1991年以来,河南成功举办了8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比赛规模、规格和办会水平不断提升,彰显了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优势,为弘扬少林武术文化,中国武术对外交流、传播普及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和应有贡献。他表示,河南省体育局将以此次报告会为契机,与诸位一起共同开拓进取,以实现河南武术事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为传播武术传统文化、加快河南体育强省建设、推动国家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