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教学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论论文

数学教学论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探索新时期中专数学教学,以适应新时期中专教学的特点,是当今中专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中专教育作为职前教育以其特有的形式存在。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使其就职后即可成为车间、班组的基础技术骨干。因此,中专的教学体制和形式也必须围绕这一中心来执行。数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更应着重于实践技能的发掘和培养,为其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但就目前中专学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而言,其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以课堂教学为主,没有摆脱老的框框,违背了中专培养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存在的问题和变革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制约教学形式变革的几个主要因素

中专数学教学脱离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几十年来在学校一直实行的那种教师讲课,学生记录;课堂听讲,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中、小学,还是中专和大学。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师备课、讲课到学生作业、考试等诸环节都是几十年一贯制。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这就是正规的教学形式。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规范化教学。殊不知这种规范化的教学形式,不仅使教师陷入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之中,而且也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授理解知识,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

其次,中专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排及课堂教学的环境,也限制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发挥。作为教师,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收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教学大纲、教材的约束和教学环境的限制而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力使自己的授课生动活泼一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些作法因脱离不了总体的限制,往往收效不大。特别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变化往往又显得不能适应,反而事倍功半。

再者,中专学校的学生,一方面要使自己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适应教学环境,排除外界干扰。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所学知识,通过考试。而学生在一节课内完全集中精力听讲是不大可能的,课后还必须去复习、巩固课堂内容。繁重的课程使学生无暇对所学知识做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因此数学课程大多是前面学后面忘,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即使有少部分较好的学生掌握,往往也是停留在表面上。

二、对中专数学教学形式改革的一些看法

第一,应该在观念上有所转变。这里包括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生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与学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应把自己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应使自己的教学手段成为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更应善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决不能仅仅是为了讲授课本内容而上课,那只能使数学课程教学陷入僵化模式。而作为学生更应充分认识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去汲取知识,不能只是被动适应教师。要善于从教师的引导中发掘本质问题,掌握其实质,并能加以引伸,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去探索,做到先入为主。

第二,现行中专数学教学大纲与教材已采用多年,是一套系统性很强的教材,不失是一部好教材。但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教材的编排,使得教师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进行教学。按照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概念应该舍去。应删减必学内容,增加应用部分,缩短整个教学时间,使教师能够根据专业特点选排教学内容,增加灵活性,使学生切实学有所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专业要求和基础理论,对教学的侧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专数学课程作为基础理论课,无须有太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实不然,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从而逐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数学课的理论性较强,但从中专学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应重视其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拱桥形状可视为抛物线,让学生实地测量计算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电路中L-C振荡回路所产生的渡形在示波器上显示为正弦曲线。同学们通过观察不仅能理解正弦曲线的概念,若进一步介绍阻尼振荡和无阻尼振荡,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正弦曲线在电学中表示的波形是一种理想状态。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一分为二,再将剩余部分一分为二。重复这一步骤至无穷,这个过程涉及了多种数学概念,数列、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数列极限、无穷小量及级数等等。教师对这些概念加以引伸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地接受新概念。此外,如今计算机发展速度十分迅速,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计算机软件,包括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些新颖的教学形式和手段,都能起到增强理解、提高兴趣的作用。

数学教学论论文范文2

如教学“图形的运动(一)的平移现象”这一数学知识时,我慢慢地走进教室,站在窗户的旁边,把玻璃窗推到另一边,然后告诉学生:“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随即回答:“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方向。”于是,我马上引导:“像窗户这样的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运动,而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接着,我又一边动手操作给学生看,一边讲解平移的数学定义给学生听。学生的视线移到窗户来,注意力集中了,便可以清楚地听到我的讲解。当学生明白平移现象时,为了巩固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我又拿出一辆玩具小轿车,放在讲台桌上面,向着直线方向上运动,讲台下的所有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我直接问他们这是什么现象?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这是平移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又举例了几个平移的例子,给学生判断,我指向旗杆,这是不是平移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判断平移现象。这说明直观教学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掌握新知识效果更好,使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更高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更为牢固了。

二、在设计有针对性作业中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了一项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训练,并从中反馈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者作出相关的教学策略调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数学作业的难易程度;针对教材特点突出作业的训练坡度;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作业题型等等。例如,当学生学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并了解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于是,我针对学情及教材特点,设计了如下作业:判断下面这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圈一圈。A、B、C、D、E、F、M、N。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判断出A、E、M是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设计这样的题目,一方面体现了“轴对称图形”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其数学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字母学生较为熟悉,分辨起来不是那么难,而且有利于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这节课我教学了图形的运动(一)中的剪一剪。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探索剪纸后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节课中练习剪蝴蝶,学生非常积极,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准备好了纸、胶水、剪刀。我先把准备好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约而同喊出:“啊!我说你们想学吗?”“要。”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我的作品。我先教折纸,要求他们对折时图形与图形要重合,就对折一次可以了,接下来要认准方向,用铅笔画蝴蝶的一半,学生跟着我一步一步完成。我到下面巡视一下看大多数学生是否完成素描?如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就开始剪纸给他们看。我告诉他们沿着刚才画的线条剪,用剪刀慢慢剪下来了,打开图案后一只蝴蝶就展现出来啦!有的学生激动地喊出来:“好漂亮的蝴蝶啊!”学生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中,课堂是有些热闹,为了不打破他们欢乐的气氛,我也和他们同庆!

三、在及时数学小测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论论文范文3

一、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什么是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是什么呢?就是教育的积淀、精华、永远不会忘记和长期起作用的东西。数学教育的最深沉的积淀是什么呢?是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深度地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方可获得的东西,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数学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直至生存方式,以此来体现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唯一学业评价手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几乎成了教学管理和教师们教学的定势的评价行为,极大地束缚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变化和发展的,在青少年阶段接受的知识不是终身够用的。因此,教师应由过去单纯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即以学生的今后甚至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应谋求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习得基本知识和形成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过程中感悟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的策略,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能受用。如在新教材中,第二章的函数应用举例与实习作业,采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和不完全归纳得出目标函数的方法以及利用二次函数处理人口增长和生产发展等有关的增长率的实际问题。这些思想方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琢磨和体验出来的。又如在第三章中关于数列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通过对几种分期付款的问题的社会调查实践和研究活动:确定课题、拟定计划方案、分工协作、收集筛选资料与数据、选择数学模型、处理数据、验证结果和得出实际问题的答案等,不仅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初步形成了一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开拓创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远迁移的积极作用。又如在第十章中通过对随机现象和概率的研究,为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设计方案、制定策略、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分析推断这一整套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有更大的作用,就能实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以演算题目为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状况是:多数教师给学生布置成套的题目进行模式化训练,数学应用的意识不强,即使由某些应用似乎是被迫的,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还停留在口头上。新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反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数学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上来。数学能力一般由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等组成。其中认知数学事实的能力,包括了对数、式、数学符号、数量关系、对数与式变换的认知;对空间图形、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实物与图形的互相转化、图形中元素的认知;对命题结构、论证的一般方法的认知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问题的识别、分解、转化能力、解题的探究和监控能力等。建构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包括掌握已知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来理解与解释客观事物等。新大纲中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隐含在以上的数学能力之中。夯实“双基”固然重要,但要与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进行,不能认为必须有了前者才能进行后者,否则导致二者割裂,不能互相促进不利于二者的共同提高。从数学教育的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重点。

三、由教师的讲解灌输的教学转变为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当用情节、背景真实的问题引导出所学的内容,通过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究,教师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互动学习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通过创设情景、问题探究、合作协商和意义建构等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材中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讲解知识的手段,而是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探究的认知工具。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教学要素都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成为新的角色。

四、教学媒体要从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存在不少弊端:⑴运用目的不明;大多数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很少运用多媒体,甚至根本就没有运用多媒体,但在各类教学技能比赛或观摩评优教学中才运用多媒体,以为这样才能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究其目的是为了获取喝彩和好的评价。

如果一堂课没有用现代教育技术,纵使教师用“新”的教学方法讲授的再精彩、发人深省,也是难以得到认可,获不了奖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次,有的教师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也不从实际需要出发,仅仅是为了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只是形式地表演,而不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⑵用多媒体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力;多媒体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但应当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想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试图利用计算机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该文章转自《中华论文协会》:/lixue/mathematics/200808/lixue_30019.html⑶多媒体被误用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虽不排斥辅助教师的讲解,但其终极目的应指向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它应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辅助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的教学。⑷花哨的课件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和教学艺术;现在许多课件是越做越好,画面内容丰富多彩,甚至于声图并茂,动静结合,像演电影一样,美其名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卡通动画画面。

结果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没有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这样的课件不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冲淡了教学主题,而且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迟迟不能集中到需要关注的蕴涵着潜在数学内容和关系的对象上。加上学生平时没有或很少上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而当花哨热闹的课件突然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更多的是充满新鲜感,好奇感,只注重热闹的画面,而将数学学习任务抛于脑后。其次,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教师只要轻轻叩击鼠标,图形、定义、公式、定理便可一一呈现,甚至连例题的细致分析,具体解答,作业布置也直接显示,大有书本搬家之嫌。⑸用屏幕代替黑板;就目前来讲,黑板是不能丢弃的,它的功能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黑板具有灵活性,它能随时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情况,多方面地去探索问题,并能展现出失败的一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多媒体课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学生的所有思维都反映出来,如果教师仍然严格按照课件实施教学,一旦学生的思路出乎意料,不是你事先预好的,就会显得非常被动。

从而死板的课件排斥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可预知性和动态生成性。⑹功能开发不全;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如图文色彩处理功能、闪烁运动功能、绘制功能、交互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模拟工具功能、符号运算功能、观察规律功能、快速运作功能、直观显示功能。目前数学多媒体运用最多的是直观显示功能,其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把问题的背景、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结构和本质特征等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出来。更谈不上综合地、和谐地、交互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造积极和谐的数学学习情景,谈不上提供合作、交流、发现、实践的学习机会,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平台。

数学教学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实验结论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是时代的要求。这一切构成了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基础。新课程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地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条件、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学习自觉性和意志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目前学校采用“平行班授课制”,实践中越来越感到,对全体学生用“一本书、一把尺子、一刀切”弊端严重,它否认了学生的差异,同时也扭曲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面向全体、分层指导、分类推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从而感到学校教育的乐趣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教学进入了一个开放、快捷而多变的信息网络世界,探索创新也日益渗透在课堂之中,2001年9月我们开始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他强调人自身的发展,把学生看做能动的主体,是着眼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的一大基本精神,就是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的独立学习者,教育者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发展、能力水平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等。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创造和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和爱好、个性和爱好的空间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内在潜能,使其具有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体现素质教育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旨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其能力所能达到的知识,让其尝试成功的喜悦。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对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解决问题——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目标,找到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路线;制造产品的能力——需要获取知识、传播知识、表达个人观点或感受的能力(Gardner,198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1983年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的方式和发挥的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势智力领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人人都有一片希望的蓝天。多元智能理论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它认为,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可以有一种或数种优势智能,亦即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间是可以取得平衡、和谐发展的,这与素质教育理念一样,注重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潜能开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多元智能的教学观强调,由于学生的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以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能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能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偏向吻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实验的过程设计

1、实验假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本,运用信息技术及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分层提高,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高。

2、实验变量

(1)自变量:基于MI理论的分层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2)因变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原由的数学学习水平。

(3)控制变量:

教师方面: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方面: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环境方面:校园网络的建立。

3、课题研究目的

(1)探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探索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与“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的规律,找寻信息技术基本特征和教师、学生主体性的契合点,真正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长处,以点带面,在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得到发展的同时,带动其他智能的协调发展,使信息技术成为培养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促进手段。,

(3)通过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明确使用现代化教育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实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的意识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增强课题研究的能力。

4、实验对象

在三、四、五年级各班中各挑出一个实验班进行研究。

5、实验方法

本课题采取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6、课题研究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1.9.——2002.2.)

①成立课题实验小组。

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实验计划。

③对实验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实验前测。

(2)实验实施阶段(2002.3.——2003.2)

①实验教师把现代教育信息与数学教学相互融合进行提高。

②选择实验的教学内容,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策略,摸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③收集实验数据,检测效果。

(3)实验总结阶段(2003.2.——2003.12.)

①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

②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推广实验成果。

四、实验结果

(一)基于MI理论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1、对科学分层方法的探究

(1)按照学习水平分层

传统的分层方法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做依据的,这也是我们实验初期所采用的分层方法。我们把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到练习等各个环节都分层次安排。这种分层方法层次明显,便于教师的操作管理,学生也非常明确自己属于哪个“层次”。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做法还存在很多弊端:如按成绩分层会给学习心理造成压力,学优生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学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学习兴趣降低等等。

(2)按照多元智能分类

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即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智能学习风格类型和发展特点,他们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及学习方式,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如为了让学生感知1分钟时间的长短,我们让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默写古诗,让身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拍皮球、跳绳,让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练习速算……学生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体验到了1分钟的长短,数学知识掌握了,优势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3)多种分层方法相融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各种分层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各有利弊,单一的分层方法已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摸索、采用了一种多种分层方法相融合的弹性分层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智能发展情况,依据课程特点实施同质分组或异质分组,在练习和评价中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优势智能进行分层、分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练习内容、练习形式,教师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调整分层,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调整。

2、基于MI理论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长期的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构建出了如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图)

该模式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分层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信息技术支持。该模式图只是一个总体的操作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作弹性的,灵动的改变。

(1)分层教学策略

本课题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分层指导”为手段,以最终实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遵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及智能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为了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理念,我们在教学目标、提问、施教、练习、探究和评价等多个环节对学生实施了分层。

①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它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基础、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对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关注。而此课题研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考虑学生差异对知识掌握目标进行分层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我们把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层次。

(“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目标框架图)

三个层次的目标由浅入深,基础性目标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主要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为主,提高性目标对学生数学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发展性目标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及优势智能的发展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是灵活的,机动的,只要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能多起点、多落点,实现分层提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②提问分层

该课题的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分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分层教学目标,我们对学生实施了分层提问,依据学生智力水平的不同,让学生解决自己能解决或是可能解决的问题,依据学生智能发展情况,学习风格的不同,让学生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③施教分层

分层施教必须处理好同步讲授和分层个别教学的关系。一方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材的统一内容在同一时间内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讲授基本的教学内容,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知识、能力及多元智能发展情况方面的差异,采取分层异步教学,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达到群体教学和分层个别教学的和谐统一。在这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的优势,把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利用网络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如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不同,执教者把同一教学内容设计成A、B、C三个不同的学习方案,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A方案适合学困生,在这个方案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很多的帮助提示,可以引领着学生学习;B方案“扶中带放”,适合中等生,通过电脑引导学生尝试、讨论、发现、总结;C方案适合学优生,让学生主动探索,引导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又如根据学生智能发展情况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为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尽可能多的提供视听教材和运用文字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阅读,写学习笔记、数学小论文等一些活动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给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创设一定的虚拟情境,通过动手制作模型、角色扮演等活动实现对数学知识由表象向抽象的过度;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同学充分利用想象、图片、色彩来教学,引导学生的视觉性活动,鼓励学生用画图、制表来表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我们要实施分层辅导。分层辅导的目的之一是查漏补缺,完成教学目标;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促使其优势智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分层辅导的方法很多,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个别辅导;可以是学生间的互相辅导;还可以利用网络的及时评价反馈功能对学生实施辅导帮助。

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需要的帮助和辅导也是不同的,对于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来说,他希望得到的是一些清晰、条理化的问题以帮助其学习;对于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来说他更喜欢看一些直观的文字说明;对于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同学来说,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或是图片资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对于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来说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更能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这一切都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辅导的方式。

④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就是反馈练习的设计和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情况。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成为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练习的编排上努力突出层次性,利用网络的优势,让学生自由选题练习:学优生可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深化题,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等生可完成适量的巩固练习题,学困生可完成一定数量的基础题,加强基本功训练,并鼓励低层次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尝试向高层次练习冲刺,逐步缩小差距。

练习还应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智能差异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练习,如让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和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合作写数学小论文,让言语语言智能强的同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编写成打油诗、绕口令,让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同学建构知识框架图,让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同学制作模型、手工艺品等等。

⑤探究分层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要完成的最高目标。学生因知识水平及智能发展的不同,在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层次上也会存在不同大小的差异。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因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内容的不容对学生实施分层要求。如在学习、探究同一知识内容时,可把同一智能类型的学生分一组即同质分组,这样便于学生的交流发展其优势智能,也便于教师的分层提问、分层辅导、分层练习、分层评价等教学环节的展开,但学生若长时期处于单一形式下学习,其他弱势智能将得不到发展、提高。所以在分组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时,可以把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分一组即异质分组,这样便于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合作互助,在与其他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接触中,自己的弱势智能也得到强化。

⑥评价分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多元智能主张的评价宗旨是:以评价促发展,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发展自身的优势智能,弥补弱势智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再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充分的个性发展。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师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利用电脑帮学系统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各是什么,我们力争通过这种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以教师、家长、信息技术工具评价为辅的,多层次、立体式的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分层指导、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摸索并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选择,分层学习

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指导,解决问题分层评价,共同提高”这五步教学模式。

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可以由复习旧知引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奠定基础,也可以创设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内容和层次上都会有所差异,这样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学件中进行自主选择,分层学习,而教师可以利用传奇2000、LanStar等教学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辅导及适时的调控。在分层练习,及时反馈环节,要求学生在进行必要的基础性练习之后自主选择一些适应自己学习水平,自己感兴趣的练习完成,进一步巩固新知。而教师应善于根据学生的层次,学习风格创设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之后,则可以让学生或独立探究或合作去解决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辅导或提示学生自己去寻求帮助,或现实的帮助或网上的帮助,以实现分层探究,问题解决。在分层评价,共同提高这一环节,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在智力、水平、学习风格等方面千差万别的学生的现象,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这五个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3)信息技术支持策略

对应“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选择,分层学习——分层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指导,解决问题——分层评价,共同提高这5步教学模式,信息分别起着问题情境创设,媒体演示,分层练习任务的程序课件操练,网络协作/媒体综合应用进行探究以及建立电子学档进行过程性评价等支持作用。同时,在实施不同的智能学习活动时,可以整合应用不同的技术工具,见下表:

智能类型教育技术(软件)

言语语言文字处理软件、电子邮件软件、网页创作家、多媒体演示工具、外文软件、故事光盘、打字帮手、台式电脑、电子图书馆、文字游戏/软件等

数理逻辑数学技能指南、计算机设计辅导、电子制表软件、制图工具、数据库、逻辑性游戏、科学程序软件、批判性思维软件、问题解决软件等

视觉空间动画程序、3D建模语言、剪辑艺术应用软件、计算机辅助图像、数字照相机和显微镜、绘画和制图软件、电子象棋比赛、建模工具、研究组、空间难题解决比赛、电子难题包、几何学软件、数字想象/图形程序软件、虚拟课件等

肢体运动

计算机接口的实用结构包、模拟运动游戏、虚拟现实系统软件、眼——手协调游戏、接通计算机的工具、触觉设备等

音乐韵律音乐文化辅导软件、唱歌软件(声音合成器)、音调识别和旋律增强器、音乐乐器数字接口、创造你自己的音乐节目等

人际沟通

电子公告栏、模拟游戏、电子邮件程序等

自我认识个人化选择软件、职业咨询服务软件、任何可自定步调的软件、可下载的多媒体应用程序等

自然观察科普性软件、自然界声音和/或图像文件、植物/动物的分类软件、动物声音辨认软件、地球科学软件等

(二)实验结果分析

1.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实验前现五(3)班数学学科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相差4.9分,下面是该班在实验过程中两年的数学平均成绩与年级平均分对照表:

表一:2001——2003学年实验班五(3)数学平均成绩与年级平均分对照表

第一学期第二学期

期中期末期中期末

2001——2002学年-4.5

(进步0.4)-3.8

(进步1.1)-4.1

(进步0.8)-3.2

(进步1.7)

2002——2003学年-2.6

(进步2.3)-2.1

(进步2.8)-1.7

(进步3.2)

表二:实验班在校、区、省数学学科竞赛中获奖情况

校区省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实验前1人次

实验后1人次2人次3人次1人次2人次1人次

由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在进行了课题实验之后,实验班学生的数学成绩比实验前有了明显提高,尖子生脱颖而出。

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明显改观

①学习兴趣浓厚了,自信心增强了。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学优生学习劲头更足了,学困生也有了明显改善。

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人数百分比

有很大兴趣14875.7%

比较感兴趣3517.8%

感觉一般105.1%

没兴趣31.4%

(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统计)

通过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变化: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率大幅度提高,也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找到讲对和不完善的地方。他们说:“以前我们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现在老师上课提问、考试的内容都能考虑我们的起点,学得会,考出好成绩,就有信心了”。

②学习品质改善了,意志力增强了。学优生在完成了老师规定的作业后,能主动找更多、更难的题目去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以前增多了。学困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延长了。懂得了如何控制自己,课外也能逐渐抵制外界的诱惑,逐渐自觉地学习。

遇到难题

时的表现人数百分比

以前现在以前现在

直接放弃54827.5%4.1%

直接寻求帮助782439.812.2%

思考一会,不

会就放弃395819.929.6%

努力思考,不会

再寻求帮助2510612.8%54.1%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品质的调查对比)

③学习习惯改善了,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人数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独立思考、解决12865.3%

咨询同学、老师、家长10352.6

上图书馆查资料8141.3%

上网查找资料9548.5

(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策略的调查统计)

实验前总有部分学生迟交或缺交作业.实验后,随着成功心理强化,学生普遍地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不懂能主动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平时测验和考查,也能认真、反复检查,力争考出好成绩。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上也比以前跟完善,能用多种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姐姐问题,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办法、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都有大幅度改善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实验老师越来越感受到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否能正确把握每一个学生对其“因材施教”;要切实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就必须广泛、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要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就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及智能发展情况设计教学,大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经过磨练,三位实验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课堂教学、教学论文等各级各类评比中屡获一、二、三等奖。我课题组成员共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3项,市级奖励8项,区级奖励10项。

(我课题组成员公开获奖成果统计)

五、课题研究的分析及讨论

实施分层教学是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是真正“以人为本”,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要真正落实分层教学,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自身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培养一个学优生光荣,转化一个学困生同样光荣。其次,要真正落实分层教学必须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层是浅层次的分层,要真正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因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要对学生智能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组织教学,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帮助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对学习风格及多元智能理论有所研究。再次,要真正落实分层教学,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基础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克服班级教学人多、地方少、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个别辅导分身无术的弊端,惟有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让一切以为是理想的东西变成可能。将来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也势在必行。

在这次的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有一些问题和疑惑,如少数学生偷懒躲在低层次里不愿向高层次递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风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在发展变化中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如何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过程中去找寻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六、结论

数学教学论论文范文5

教师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俗话说“十年树人,百年树木”,说明培养学生不是一嫩而就的。因此培养学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当一名教师不难,但是要当一位好老师,一位名师,那是有难度的。它需要我⑧项士学位论文MAST石R‘STH玄515们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更新,不断的想办法,才能把一个老师当好。首先,我们当老师,大多数是通过师范大学的学习来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然而,由于大学教材有时不能够很好的与时俱进,很多现在我们教育过程中遇见的新问题,新情况,在大学的教材中得不到反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得不断地通过学习,逐步摸索,才能够找到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具体办法。另外,对于新老师而言,学习显得更为重要。教材的不熟悉、教师岗位角色的不适应,这都要慢慢摸索才行。此外,我们老师授课的对象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的。现在这个时代,一切变化得都很快,其中学生也不例外。通过几年的教书,我己经明显地感觉到80后学生和90后学生的区别了。学生群体的变化,学习习惯、学习氛围的变化,都需要我们老师不能按照老理念、老思想去进行教学了。另外,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的家庭,一般情况下,还是一对夫妇带一个小孩(当然特殊情况除外)。可以说,现在的小孩,基本上也都是特保儿。所以,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小孩享受着最优质的教育。因此,他们对老师的要求,可以说是,与日俱增。低水平的教师,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为了适应社会,我们也有必要提高我们老师的职业水准。

此外,我们也知道,教书育人是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教得不好,可能会误人子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历史使命,也容不得我们混日子。我们只有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水平,才能把教师这个职业做好。为了当好一个老师,当一名好老师,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的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5.1培养教师正确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直接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方向、深度和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思想上的根本转变:从重教师权威转为重师生平等;从重单向的知识传授为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从重满堂灌转为重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从重死记硬背转为重理解性掌握;从重讲清讲透转为重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主体的参与:从注重思维的单一性转为重思维的发散性;从注重单一的结论转为重求异思维的发展;从注重一般能力的培养转为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注重结果转为重过程;从注重分数转为重综合能力的发展等,真正做到“不仅要有为学生服务的公仆之心,而且要有更多的公仆之行”。时代在发生变化,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的方向,也有着很大的转变,这要求我们⑧默思sIs老师不断的转变观念,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首先,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讲究人权,越来越讲究平等。从社会的大环境出发,过去的那个讲究师道尊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我们还是和过去一样的理念来进行我们的教学,我们势必会和学生发生矛盾,也必将失去老师的一种亲和力,最终会导致学生不敢和老师交流、学生老师关系紧张。这也和我们现时代所提出的和谐社会相矛盾。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再是那种单一的人才,现时代的人才都是要求那种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为了让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今后在社会中更具备社会争力,我们教育学生,也要与时俱进,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那种会学习的人才,而是那种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历史的使命,也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地转变育人方向和育人观念。从过去的实践经验来看,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模式只能够让少数学生受益。而现在社会家庭的结构决定,我们的每个学生相当于是代表着·个家庭。因此这种只能够适应少数学生的教学模式必将受到淘汰。为了让大多数学生受益,现在我们的课堂是越来越强调互动。在课堂上,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消化,要力争让大多数学生受益。现在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导致了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也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现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只局限于老师讲清楚了,更强调上课的艺术性。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你的课,能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进步;另一方面还要力争让学生能够通过你的课堂,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有继续学下去的勇气和兴趣。现在这个社会,对于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地作用将越来越强烈。我们老师有必要,也有义务,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作用。

1.5.2培养教师发展的人才观

当前教育体制下,一些教师受升学率的影响,急功近利。认为只有正常升学的学生,才可能成为“人才”,而那些升学无望的、社会上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根本谈不上“人才”。正是这种人才观,使我们的教育者走上了“面向少数人”的歧途,在教学过程中,偏爱优生,冷落差生,不尊重差生的自尊心,把差生变成了“遗忘的角落”,等等。教师眼里盯着的只是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即使思想品德一般曝默思sIs也喜欢,但对那些品德好而学习一般的学生喜欢不起来。关键是错误的人才观起作用。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事实上,很多在社会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他们当时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并不一定是十分优秀的。因此,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教学才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学习成绩只是衡量一个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不是全部方面。当然学习成绩好,为学生将来成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是即使学生成绩不好,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学生将来能够成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人所钟爱的方面是不同的。有很多学习成绩一般甚至不好的学生,如果具备了,某些方面的特长也可以成才。学生在离校后,他们的发展同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在我们周围,很多很有成就的人,读书时成绩不一定很优秀。还有很多人,他们在读书时可能不怎么行,在日后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所以我们老师,不能够仅仅只依据学习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一个人,正确的做法是,不仅要关爱优生,还要帮助和尊重差生,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心中有他,老师是想帮他,这样将更有助于老师和学生能够打成一片,老师更加具有亲和力。这对于老师的数学教学也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数学教学论论文范文6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只有在贴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其记忆才会更深刻。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尤其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充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所以,在实际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小学生数学意识和观念,进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使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注重因材施教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合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其创新意识。数学教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愉悦的教学环境,促使小学生能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掌握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

在小学生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远远不够,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在实践锻炼过程中也学到了知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做一个小实验,用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对折1/3,提问学生有几种折法。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