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具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具实训总结范文1
(一)课程
《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是我校把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结合在一起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共学时112学时,16学时每周,共7周课。课程旨在以项目实训的方式让学生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实验数据下进行家具设计,为“人、家具、环境”系统设计提供整体思路,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提供可行方法。笔者长期从事家具与室内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工作先后收集并整理了十几套相应教材,基本可以归纳出课程包含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概述(介绍家具设计、人机工程学等概念)、第二部分人体工程学基础(主要介绍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角度、方法和范畴等)、第三部分人体测量与数据的应用(侧重讲解在家具设计中常用的一些人体测量数据)、第四部分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人体工程学与家具设计的综合运用,结合案例,比如座椅设计、办公家具设计等)。显然第三、第四部分的内容为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本课程教与学师生调查问卷,我们总结了三大印象:第一印象——杂。课程涉及统计学、设计学、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劳动生理学、环境生理学、工程心理学、时间与工作研究等十多个学科。第二印象——困。课程中需要理解大量的新概念、专业术语,再加上几十组需要学生识记的常用人体尺寸统计数据表,很容易造成“困境”。第三印象——难。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又叫人体工学或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探讨人与环境尺度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人体工程学通过对人类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认识,并将有关的知识应用在有关的设计中,从而使环境适合人类的行为和需求。人体尺度问题是课程的核心和难点。学生不仅要掌握人体自身的尺寸,还要掌握人体尺寸在设计学上衍生的人机尺寸,以及静态尺寸和动态尺寸等等。由于存在学科的跨越和知识点侧重的问题,很多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没有反应在教材上,导致教与学中出现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现象。
(二)教师
1.教师过于重视理论讲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中与学生严重脱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究其原因教师与学生课前、课下沟通较少、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自主研究学习不足等原因。
2.教师过于强调教材,注重理论的全面性,侧重点扩展明显不足,主次内容把握不够准确。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本课程及其前后开设课程了解不足,导致了课堂上内容重复、或者涉猎不足等问题。
3.教师教学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处理不当。常常出现理论与实践环节课时分配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环节不能同步或者错位、实践教学手段单一、案例剖析不到位等问题。
4.教师教学之余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够。凡事浅尝辄止,学术专研缺乏耐心和恒心。
(三)学生
1.积极主动性不够,被动学习情绪明显。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阶段性学习专业深入度不够,设计体验不足,影响其对人体工程学在专业领域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2.无法从理论中联系到实践运用。究其原因是许多学校对人体工程学重视不够,然后错误地反应在教师的教学中,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许多教师把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理论课来讲授,最终以理论考试的方式作为结课考核。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一开始就把精力用在备考上,对相关概念和知识只停留在记忆阶段而不是理解和掌握。
3.基础不足,价值观有余。我国大部分艺术类考生的理科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差,思维方式较感性,然而《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这门课程理科属性倾向较重,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加上大部分艺术类考生自入学前价值观就出现了偏颇,他们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考证书,至于专业好不好无所谓。这样一来《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这种课程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掉,表现为测试作弊、设计作业马虎应付。
(四)课程环境
课程环境对于一个专业、一门课、一位老师、一个学生来讲都是相当重要的。以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为例,在学校专业成立初始,课程环境几乎为零。那时候如果老师上课连多媒体教室都无法实现,那么当量的优秀案例图片改如何向学生展示并讲解。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这门课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家具设计造型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在“适合人的尺度”的思维模式下进行家具设计创作,所以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突出体验教学。这种体验教学,不能局限在学生的想象阶段,不能仅仅依靠手绘或者电脑模拟效果图的制作来完成的。理想的体验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在学习课程的时候能超越识记,掌握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明确设计是为人的设计的真正含义,能够通过图纸把自己的设计很好的表达出来并完成家具1:1模型,然后能充分的调动各感官机能,完成对模型的修改,完善设计。我校地处河南信阳市,2006年艺术系开设了家具设计方向,到今天已经有了8年的光阴。发展八年学校基本建立了美术基础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计算机CAD设计实训室、手木工制作实训室等,应该可以说小有所成、初具规模了。但从我校家具设计方向历届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表来看,凸出问题表现在毕业生岗位概念模糊、岗前紧张、专业能力局限在方案设计和手工模型中、对于家具设计到家具生产过渡断裂等问题。所以学校离培养高度市场适应性应用型人才成功转型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距离,这需要全校师生以及“多方来助”的情况下才能逐步实现。完整的家具设计课程环境处了学校自身软硬件环境以外,还应该包含校企合作环境、校政扶持和监督环境、校与校来往学习合作共荣环境等。
二、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教学有感
(一)缘起藤和竹
我校西邻“长淮明珠”南湾湖,南望“云中公园”鸡公山,校园内山清水秀,花木交荫,绿围翠绕,景色宜人。山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最多的就是满上的竹林和成片的老树古藤。2012年学校土建动土,建设一些新校施,原本山上的野生的满山竹林和老藤,被一车车的拉往垃圾站焚烧殆尽,在笔者的眼里这是暴殄天物的行径。在家具史上,能工巧匠用老藤和竹子编制出了多少会计人口、流传古今的家具,多少作品在今天的世界非物质文化的收藏典籍中成为经典。回想多年前,大学时期到教师阶段,学生阶段最痛苦的是每次家具设计课都要花好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模型制作材料,但制作出来的模型效果多少会让人联想到水晶宫时期的矫揉造作、粗制滥造的感觉。原因是我们制作模型购买的大部分是模型卡、ABS板、KT板、喷漆、石膏等工业模型材料,它们除了能粗糙的表达出家具设计的造型形态之外,别说结构,就是简单的接缝收口都很难到位的。当然这些材料制作完模型之后,本身材料的固有色是很难看的,没有任何保留的价值,所以还得用喷漆给制作好的家具模型赋予“五颜六色”的外衣。一个个原本制作还算精致的模型,披上喷漆外衣之后,俨然成了一个七彩家具王国。最让师生感觉头大的事,喷漆对环境的污染——刺鼻的气味加上斑驳的漆影到处可见。现在教师阶段强烈的责任感在一次次的逼近,告诫自己不能“重蹈覆辙”。回看我们的祖辈,他们用无数的惊世之作一次次的想我们呈现自然材料的无穷魅力和价值。竹子特有的质地、中空的结构、快速的生长率(竹子2-3年可以成才)、竹黄和竹青的特殊性、竹结之美等等,竹子有太多太多的研究价值。老藤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韧度好、质感美、自然古朴形态美。竹子和老藤都不需要喷漆和上色,这也是它们作为家具模型制作最佳材料的优势之一。于是藤和竹的研究首次在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模型制作上全面展开。
(二)果成竹与藤
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在教学上笔者一改传统教学常态,主张以“理论讲解为辅,团队研究为主”的课程教学方案,事实证明效果很好。以其中“人机工程学与座椅设计”环节为例:
1.全班分位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控制在3-5人,落实名单;
2.每个小组至少收集2个较具典型代表的座椅作品,可以市场购买或者家中邻里收集,方式不限;
3.学生陈述作品来源,教师点评,每小组确定2个最典型作品;
4.解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拆解、使用体验,弄清其结构、尺寸、材料、工艺以及作品的优缺点分析,并在A3图纸上表达清楚;
5.完成原始图纸,教师点评,针对优缺点分析,根据人体工程学所学知识,完成设计改良;
6.教师点评,完善改良方案,制作1:1家具模型,材料竹子、古藤。
三、结语
家具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家具设计课程 一体化教学 实践 探索
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家具设计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基于专业的教学体系。通过学生职业素养的不断提升,教师对学生理论体系的架构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在职业教育中,家具设计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过完善。基于现状,我们要深入探究家具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以扩宽学生理论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不断完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家具设计课程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课程,要基于专业特征,从市场以及岗位的需求着手,通过对所需岗位的不断调研,清晰社会对人才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具体要求,再融入职业能力的分析,最终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来完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一定要遵循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设计,制作等环节来总体设置,让学生在总体上掌握家具设计课程的知识框架,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家具设计课程只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讲解,但是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必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前了解问题是什么,通过了解家具设计的内涵、发展历史、风格流派等等方面才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再通过优秀的案例分析,分享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以及思路,让学生动态的了解家具设计课程的所学内容。从启发学生的角度进行学生思维的引领,要让理论教学切实作为铺垫,实践教学细化所学理论知识,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课程设置体系。
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进行图纸的设计之后,要增加实践操作课程,让学生经历前期图纸设计到实物模型制作的宝贵过程,通过这种经验的不断提升,让学生摆脱单一的学习模式,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思路设计,图纸设计,成果制作等过程。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并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
职业教育中的家具设计课程的设置必须要通过对社会发展现状的掌握以及科学的教育观念来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及家具设计的前沿观念来开展课程设置,面对这样特殊的行业要求,我们必须从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切入点。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入到生产一线进行锻炼,掌握家具设计的前沿知识,了解家具设计的发展趋势。在以上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中对学生讲授理论知识以及实际设计过程,才能让学生熟悉现阶段社会岗位所需求人才类型。鞭策学生有目标,有方向进行学习。也让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展开,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以期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要指引教师逐渐向双师型教师转变,通过高校的课程建设以及不断改革,督促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内容的不断反思,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整合课程的体系,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设计课程设置,这样也激发了教师的责任以及教学质量意识,增强教师的进取心,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实用,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也让职业教育的优势在教育体系中体现出来。
不定期聘请家具设计的专业人才到职业学校进行实训指导,要根据专业特色,来进行教、学、研、做为一体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实训环节中,通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必须要与动手能力相结合才能在社会发展中不被淘汰。提升学生对家具设计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程度,让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到企业的工作氛围中,更好的胜任家具设计行业的工作。
在教师的教授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要一味的传授,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的去学习、去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家具设计课程一体化教学建设
知识的不断深化必须要通过实践的引领,专业能力的培育必须要通过实践的检验。脱离实践教学的理论教育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在职业教育中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是否能成为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这也是衡量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所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学生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建设也将成为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将会更加符合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让学生体会到从教师简单的教授知识到教师传授技能,体会到教师引导性学习的转变,体会到由被动的学到主动的通过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教学组织也有传统的固定模式、固定教室到实践基地、实习基地的学习。教学媒介也有单一的黑板转变为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现阶段职业教育所尝试的一体化教学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实用性。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下,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专业素养的形成中接触社会前沿信息,在开放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家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具有其特殊性,不仅要求学生在毕业后要掌握家具设计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掌握在设计家具到制作家具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来不断验证在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首先在教师层面上要统一思想,转变教育理念,通过灵活以及多样的教育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今后的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在学生层面上,要在理论学习之初就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以及操作技能的熏陶以及培训。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断缩减与制作工厂技术工人的技能差距。在学校营造的企业氛围的熏陶下,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综上所述,家具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家具设计课程的专业设置也一定要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此来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相关专家学者还需要在家具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等环节中不断深入探索,通过借鉴外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努力把家具设计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便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总结,以此来推动我国家具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魁彦,马占春.高等职业“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3(04).
[2]桑瑞娟.指间的家具艺术——家具模型设计制作教学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11).
[3]朱忠明,李运之.高等职业院校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一体化教室”建设的思考[J].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家具实训总结范文3
家具设计专业(方向)来源较多,归纳起来主要起源于艺术类的产品造型设计和工程类的家具设计与制造。197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置家具设计专业,后调整为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各林业高校于20世纪80年代初陆续在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了家具设计与制造专科,198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农科、林科本科专业目录》,在“木材加工类”中设置“家具设计与制造”本科专业,后调整为“室内与家具设计”专业。1998年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家具设计专业又以“艺术设计”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的形式出现。随着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出台,家具设计方向调整归于“产品设计”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中,两个专业的家具设计方向各有侧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略有不同。
二、产品设计教育特点辨析
产品设计对象包括机械装备、轻工产品、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从产品设计的共性角度出发,不同设计对象的构思、表达、程序、形态、结构等有着共同的基础和相似的呈现。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为: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色彩、表面加工、结构、构造、形态和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工业设计核心就是产品设计。拓展来看,产品设计的设计对象除了现代工业产品外,也可外延到手工艺品、工艺美术品等手工业时代的产品。产品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工业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具有良好的形态理解与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产品转化能力、设计协作与设计管理能力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产品设计专业培养模式存在以下特点:
1.创新性产品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则必然要求产品设计教育也具备创新性,产品设计教育必须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终目标与价值导向。
2.交叉性产品设计与艺术、工程、技术、管理、市场、心理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产品设计程序中,消费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定位、产品研发、工程分析、市场营销等都与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产生一定程度的联系与交叉。产品设计教育势必体现出产品设计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3.应用性产品设计是一个应用型专业,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培养。产品设计教育的应用性表现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执行判断能力等方面。
4.多样性产品设计教育的多样性反映在多个方面,有设计门类差异导致的多样性,有行业区块差异导致的多样性,有人才培养层次差异导致的多样性等。
三、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通过对产品设计教育特点的分析,可知产品设计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上应做到兼顾学科基础与特色方向。国内外很多高校的产品设计教育也都体现出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趋势,如南京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高校,家具设计方向都是其优势特色专业方向。四川农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面向四川家具产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从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确立了建立在产品设计专业共性培养基础上,同时极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如下基于产品设计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思路和原则。
1.面向产业,办好专业应用型学科专业办学应该满足产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区域经济是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推手。目前,家具产业在四川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以“中国板式家具生产基地”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和以“中国西部家具商贸之都”为中心的商贸体系,家具产业被成都市列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成都成为中国五大家具产业基地和四大家具流通基地之一。四川是实现家具产业创新的重要战场,家具设计人才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从事家具产品创新设计的实践能力。近年来,相关高校对家具设计方向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在深度和广度上往往缺乏整体思考和可操作性,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知识结构体系不完善、产业服务意识薄弱、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匮乏等问题。目前,四川省内设置家具设计方向本科专业的高校有两所,其中四川农业大学的家具设计方向在四川省内设置时间最早,发展起步于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办学以来针对专业性质、市场需求、培养目标、区域优势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诸多成果和经验,在总结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拓进取、不断改革,为四川家具产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家具设计人才。
2.夯实基础,突出模块在人才培养上要以产品设计为根本,拓宽专业基础;以家具设计为抓手,体现方向模块。要在产品设计通才平台上进行家具设计专才的培养。根据此思路,四川农业大学2014级产品设计专业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三个模块,分别是产品设计模块、家具设计方向模块、室内设计方向模块。产品设计模块,以产品设计基础课程和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为主,包括设计概论、设计素描、设计制图、现代设计史、专业概论、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Ⅰ(AutoCAD)、色彩构成、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方法学、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Ⅱ(3dsmax)、产品设计与开发、模型设计与制作、人体工程学。家具设计方向模块,以家具设计方向课程为主,包括家具与室内设计史、家具与室内装饰材料、家具设计、软体家具、家具表面装饰设计。室内设计方向模块,以室内设计方向课程为主,包括房屋建筑学、室内设计原理、建筑技术与设备、公共空间设计、室内装修工程、室内装修工程概预算、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模块设置较好地构建了产品设计(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夯实学生产品设计专业基础的同时,较好地体现出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的特色。然而,模块设置后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目前还处在优化改革进程中,仍有一些不足,特别是家具设计方向课程偏少,体系完整度有待提高,家具设计技术性课程缺乏等。上述不足有待我们进一步革新和调整,继续依据方案实施情况和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持续深入改革。
3.强化理论,重视实践家具设计是一种具有系统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产品创新设计活动。家具设计既需要科学严谨的逻辑思维方法,也需要推陈出新的形象构思方法。家具创新设计需要理论支持与指导,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对于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来说不可或缺。然而,家具设计教育不仅仅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更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级专门设计人才,通过包括实验课程、实践环节、顶岗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内的多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同时,要着重建设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应用型家具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训实习条件。
四、结语
家具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就业导向出发,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为例,总结和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方法。
一、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实施全面的产学研结合,使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一)内涵与职能
专业管理委员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决策咨询机构,一般由7至13名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或管理人员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由相关的行业协会会长或该行业的权威专家担任,学校该专业的专业主任担任副主任,并指派一名专业教师任秘书。它承担着对全部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指导的职责,主要包括:
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标准;根据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专业特点,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审定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课程大纲;根据专业人才规格,审定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的标准及方法;研究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给予及时指导,提出解决办法;协调管理专业的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工作,引导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调、支持或参与专业的科研活动,为专业科技开发活动提供帮助;指导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参与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和毕业资格审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及时收集、汇总来自生产第一线的最新信息,并在教学计划中加以体现,使专业建设紧贴市场需求。
(二)作用
1.需求有数
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都是来自该行业内的专家、实业家和高层管理者,他们对本行业的结构、规模和生产、服务的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社会对该行业的市场需求,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情况十分清楚,这有助于学校有效地调节学生规模,避免出现“产品积压”或“生产过剩”等现象。
2.辐射宜传
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委员能以社会专家、名人的身份,将学校各专业的信息、影响辐射到社会各行业,为学校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声誉奠定了基础。
3.实习基地
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中介作用,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校外实习基地。
4.就业保障
学校与各委员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学生通过实习与各委员单位密切接触,为就业寻得了一个基本的保障。
(三)做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工作指导方针中,明确提出“办学方式要突出社会性,贯彻产教结合原则,与市级企业建立实习、科研协作关系,做到教学计划要与企业共同商定;技能考核要与企业结合公开进行……建立广泛的产教联合办学体制,行业或企业要参加相关专业办学的管理”。为体现这一要求,学院从1995年起,就分期分批成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早期是先设立专业,后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近几年则是在专业设置筹备阶段便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另外,学院为了规范专业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其职能,于1995年10月制定了《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管理委员会章程》,2004年6月又进行了修订,以深职院[2004]115号文件形式。文件规定了组织的性质、构成、任务、成员任职条件、权利和义务等。学院要求所有专业都成立专业管理委员会,实施全面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的深入和持续发展。截至2004年6月,学院78个专业分别成立了专业管理委员会,与深圳市760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密切联系,共有796名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各个专业管理委员会,累计有4000多名毕业生通过委员的介绍或推荐找到就业机会。
二、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
(一)内涵、构成和特点
教学、科研、生产和培训(简称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在传统的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基础上,扩充或建立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融实验、实训、实习、技能鉴定与培训、科技开发和生产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它由实训中心、企业(可以是校办的,也可以是社会的)、研究所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培训中心4个要素(部门)组成,统一于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之中,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统一领导。实践教学基地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为中心,承担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任务,学生在教学、生产和科研3个育人环境中学习、工作和参加科研活动。
(二)性质与作用
产学研培“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将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学校,将现代工厂的生产、经营环境浓缩并模拟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甚至将现代企业的某一个生产、经营环节引入学校,使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一个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三)做法
学院训练中心园区(简称工业中心)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一所融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教师资培训及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园区始建于1995年6月,位于东、西校区,由第一、二、三、四、五工业中心组成,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目前下设28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按技术应用群分类的实训室,内含104个分室,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26819万台(套)。工业中心担负以下重要职能:
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工业中心承担全院 1.6万多名学生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训导任务。
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工业中心下设深圳市第七职业技能鉴定所,可承担42个工种的鉴定任务,其中16个是市劳动行政部门核准的工种鉴定点,8个是中心独家开发、承办的技能考试点,并可进行51种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工作。
职业资格认证与职教师资培训。工业中心是学院的职业资格认证中心和教育部高职、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可承担25个认证项目,并承担了贵州、甘肃、新疆等地的师资培训和深圳市中职师资培训任务。转贴于
科技开发、生产和新技术推广。工业中心作为学院普泰科技公司的生产事业部“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利用制造业的高新技术,从事产品开发、快速原型、快速模具及小批量生产,进行工装夹具制造,已为NEC、格力电器、中兴通信、安科医疗器械、威昂电器、TCL电脑等大型企业及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设计与加工服务,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它还是科技部CAD技术应用示范单位、深圳市惟一的 CAD(机械)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和美国EDS公司华南地区培训中心,已举办了9期UG培训班。2002年9月,深圳市在学院工业中心挂牌成立“深圳市中小企业支援中心”,为深圳市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产品检测、设计鉴定、管理咨询、培训及认证服务。工业中心还与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组建了“深圳市家具研究开发院”。中心建立了以中国家具网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化服务平台。目前,由深圳市家具行业协会出资 3000万元,在学院建造了一座高水准的家具研究开发院大楼,除设有研究开发机构外,还将建设检测中心、涂饰车间、木工车间(新型木工机械)、金属家具车间等多项研发、推广和培训设施。
最近的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有超过96%的单位对于学院毕业生在“思想政治、团队精神、敬业精神”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在“业务水平、实践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方面,有9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强或较强”。毕业生本人则表示,大学期间严格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对自己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全面实施“双证书”教育,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培训,搭建校企连接的桥梁
(一)意义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检验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渠道,也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性质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创建开放性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培训中心。一方面,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一定学时的职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可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
(三)做法
学院一直坚持“双证书”制度,规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专业教学计划指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应证书才能毕业。各专业都选择了本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证书,使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训练条件尽量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内容对接。截至 2004年6月,学院有57个专业、93个方向,建立了职业技能(工种)鉴定点42个,引进国内外权威职业资格证书认证103个。学院工业中心下设技能考核管理办公室、职业资格认证中心、深圳市第7技能鉴定所、深圳职业培训中心等机构。在组织形式上确保工业中心全权履行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认证的职能。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工业中心共承担电工、铣工、数控机床操作、UG软件、首饰制作、汽车维修、家电维修等近百个项目的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数百期,完成培训教学学时2万多小时,培训人数超过1万人,完成技能考核鉴定近1万人次。2003年,培训中心与深圳市经贸局合作,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资助、个人分担的方式,启动深圳市1000名高级工培训项目;同年,培训中心还与深圳市宝安区政府合作,参与宝安区造就百万人才工程。
四、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一)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可在以下方面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设备、师资或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的全方位的预演。
(二)性质
学校与办学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做法
学院要求每个专业至少挂牌建立3个以上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成为该专业学生固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互动互利、产学双赢的原则,确保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健康、规范地发展。一方面,选择那些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优秀、效益良好、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确保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质量;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按照这一原则,截至2004年,学院57个专业均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总数达309家,遍布深圳市的各行各业。专业管理委员会制度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将行业、企业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此外,学校与部分企业合作,如与思科网络公司建立深职院思科网络学院,与深圳渣打银行、现代计算机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他们量身打造人才。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直接录用学院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沈耀泉.论高职院校专业管理委员会的建设及发展[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
[2]吴岩,张炼.产学研合作,解决高职发展瓶颈问题[C].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2004,(5).
家具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主导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221-02
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ZHANG xuning
(jiangme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guangdong jiangmen,529090)
Abstract: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is the main condition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through the research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and dominated by enterprises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explore the dominated by school mode of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amely realizing the re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real products,and meet the teaching needs to fit the current actual construction mode.
Key words:the campus productive practice base school dominan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定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在校内通过新建或改造原有实验实训室、引企入校、创办专业公司和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据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和设备选型,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管理模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实践教学场所。因此,实践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两大基本功能,学生通过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提升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建设模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都在探索之中。在管理和运行中也存在各种问题。
从实践来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建设难度大,建设模式单一
企业在基地建设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缺乏人才战略的长远规划和承担提升人口素质的社会责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往往是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却比较冷淡。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还缺乏更广阔的思路和能够提供借鉴的经验。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还不够;政府和相关部门缺乏法律制度和具体方案的指引。
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资大,运行难度大,目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多以“引企入校”的模式建设,学校出场地,企业投资建设,并组织生产管理,企业人员和学校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造成学校在教学上的被动。
2.2 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引企入校”的模式中,学校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企业注重生产效益;生产目标与实训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实施原则和方法的差异,生产会妨碍实训,实训也会影响生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常常发生,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弱化了校内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对基地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开发不力,导致基地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 基地实践教学的组织水平较低,不能达到生产性实训的目的
(1)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引进的企业生产什么产品,学生就实训什么内容。实训项目安排随意,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对接程度低,实训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缺乏典型性和递进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基地缺乏互补性。
(2)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以单一的生产环节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只重视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时间和耗材的控制,忽视实际生产前的任务分析、设备和原材料备选方案的论证,工艺方法和人员组织的优化、员工素养的要求、标准的制定,也不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与反思以及对产品没计及工艺的改进等。过于顾虑安全风险和时间成本,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
(3)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做、又懂教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的状况,根源在于学校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提升。
该文依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多年来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实践经验,以优化校内实训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基本出发点,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日常管理的各项制度及方案,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
3 改革思路
首先,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有真实的生产过程,就必须有产品。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去动手,并且加工真实的产品,才能学到真本领。比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只有参与到真实生产环节中的工艺准备、毛坯准备、热处理、机加工、测量、检验等各个环节,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想办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加工精度、降低废品率,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上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快速提升职业素养。模拟加工,或者没有精度要求的加工,充其量只能熟悉机床。
其次,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以学校为主导。以多年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和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体制探索,我认为:企业是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学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以企业为主的“引企入校”模式是不能满足生产性实训教学要求的。相比较而言,以前本科院校校办工厂的教学效果比目前的“引企入校”还要好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以学校为主导,教学与生产并重。如果以教学为主,势必影响生产,很难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放弃生产效益来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能依靠企业,要靠学校自己。
第三,生产性实训基地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益。由于投入大,如果没有生产效益,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资金大,投入回报率很小;维持生产、实训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刀具量具、设备维护费用等,如果没有效益,学校是无法承担如此大的费用的。对于学校来说,最难的就是市场开发,有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有效益,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分步骤进行。
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且正在不断地实践当中。主要围绕四个步骤展开,(1)将校内现有资源优化整合,提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能力。(2)选择适合的合作企业和适当的产品,变“引企入校”为“引产入校”,以外协加工和技术服务为主。(3)结合生产安排改革教学设计,改革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4)提高自身能力,支持师生创业项目,自主研发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以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在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有意识的整合资源。
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原有的机械加工实训室、模具制造实训车间、数控实训车间、钳工实训室等实训资源,增加了慢走丝线切割机、中走丝线切割机、深孔机、四轴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等设备,完善功能和管理体制,达到设备、场地优化。结合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适应当前先进制造技术的产品加工需要,新建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和生产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其次,发挥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合作机制,走出第一步。
在学院牵头成立的“江门市职业教育联合会”的框架下,加强与已有合作基础的企业合作。比如:与“引企入校”的智盈五金制品厂的合作,引入该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设计;在承接外来模具设计与制作中,与该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设计、试模可以在该企业进行。加强与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新会天健钢家具有限公司和新会宝力电器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选择企业适合的学生实训的零件或产品作为学生实训项目。
第三,大力推进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满足实训教师需求。
针对实训指导教师对企业核心岗位不熟,企业员工对教学管理不精的问题,与智盈五金制品厂、新会天健钢家具有限公司和新会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融通的人才聘用机制。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实现工作团队的“同一”―― 相同的管理,一样的待遇;建立学校教师与企业人员身份协同融通机制,鼓励校企双方人员的相互聘任和兼职,即企业的技术和业务主管到学校承担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教师在企业担任具体的技术或业务工作,参加企业一线的产品生产工作。
第四,加强服务意识,实现造血功能。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为科研提供设备和加工服务;支持师生创业项目,以校内电工电子实训、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汽车电器实训、汽车空调实训等实训项目为突破口,鼓励老师自主研发实训器材和实训设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服务为开端,逐步发掘自主产品,走向市场。
第五,轮班实训,以旧带新,熟手带新手,解决实训学生不能加工产品的问题。
学生进入实训阶段,不能立即单独操作设备,生产产品。需要将技能竞赛与实训教学结合,在全系范围内选拔成立兴趣小组,日常生产工作由兴趣小组具体负担,从中选拔技术能手参加技能竞赛;实训班级分批分组进行实训,以熟手带生手,逐班轮换,解决生产与实训脱节的问题。
最后,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机制。
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进项目化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应打破原先的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不分是从企业聘用的人员还是校内指导教师,薪酬与学生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数量挂钩,与学生实训成绩挂钩。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实践探索,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机电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基地原来只单纯承担教学任务,年投入刀具、原材料经费约40万元,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基地每年承接社会企业零件加工、模具制造等项目,产生效益20余万元。另外,基地积极服务于教改、教研、学生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目前,一批师生自主研发的教具与设备正在试产中,比如3D打印机研制、桌面数控机床研制等。在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范围,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下一步将要选择自主产品,走自主造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5 结语
对职业院校来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条件,特别对机械、电子、模具、化工等制造类的专业,生产性实训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探索的校企共建模式,多以企业投资为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企业为主导,淡化教学目标,效果不好。以学校为主导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才是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只要创新管理手段,完善考核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能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吴弋,张雪娟.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18-120.
[2] 孟小雷.中职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成果的初步分析研究[J].华章,2011(29).
[3] 田正芳,胡细东,顾曙光.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及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9):35-37.
[4] 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5] 吴万敏,张辉.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模式[J].高教探索,2009(5):88-91.
家具实训总结范文6
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室内设计的教学体系来看,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的要求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传统授课方式属于教师“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课件和落后的章节式教材“灌输”理论知识,这个阶段学生并不知道这些理论知识在后期项目中如何具体应用。所谓“课程作业”也是授课教师自己随便模拟的房型和最终图纸要求,与工程实践的项目任务书要求也相差很大,学生在这种任务要求和教学环境中很难应付企业的面试和适应未来的挑战。
2新课改的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了解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学习餐饮空间室内设计的方式方法和流程,掌握基本的设计理论,加强设计表现的基本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室内设计专业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市场观念,具备实际工作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本课程教学的独特性。前导课程为室内设计基础、专业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室内外效果图渲染与表现、家具与陈列、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住宅室内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后续课程为文化娱乐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
3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餐饮空间室内设计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主要是基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引入室内装饰装修企业真实项目,按照室内空间设计的程序,将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对应设计过程的相应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做自主完成的任务。相关理论知识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提供,同时兼顾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室内装饰装修企业设计师工作流程的调研总结企业设计师的典型工作过程和设计过程,同时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认定针对室内装饰员和室内设计师的技能要求及知识要求,提炼出餐饮空间设计课程总体设计的三点思路:
3.1创新基于工作任务引领“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仿真工作室环境下,项目任务引领课程内容,按照企业设计师承接一个设计任务之后的典型设计过程进行教学进程的安排,按照设计师需要完成一套项目方案图的工作程序推进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
3.2设计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
项目任务选择采用企业实际项目或者设计网站学生竞赛项目,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
3.3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积极促进“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理论问题教师及时补充,遇到设计表现与技能运用等综合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教学进程的完成,设计任务的相关图纸也随之完成,这种项目任务驱动教学进程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企业设计师项目实战中每一个工作细节。“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有利于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去挖掘知识。二是指课程授课教师和学生一同做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时时演示项目设计过程,分析和讨论教师自己在做设计时的思路和图例展示。学生通过观摩教师相关阶段表达的图纸或者电子文件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一个项目从接手到最终排版完成的全部细节和阶段遇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同时,在项目制作过程中还能够接受授课教师对学生手绘、电脑等表现技能方面的提高。
4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通过教师模拟工作环境进行交流性实训,通过项目导入、实训任务、实训基础、工作任务进行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教师采用以项目驱动为主导以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掌握设计能力要在真实项目的设计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逐步提高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项目的练习达到锻炼的目的。在实训任务中,学生会遇到许多设计上的问题,如尺度、空间、体量、材料、结构等,这些问题能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大量的草图到初设方案的建立,再到方案深化的掌握的过程中,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
5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要求进行项目设计的全程记录与总结,课程结束后进行小型的作品展览及分组项目汇报。课程评价除了作品的质量和最终效果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体设计工作的开展与安排效率、工作态度、合作意识等因素作为最终课程的评分依据,使课程不仅全面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课程评分主要包括:(1)项目设计的进程控制(计划与实施一致性等),占总分的20%。(2)作品的设计情况(创意性、功能性、美观性等),占总分的30%。(3)团队协作能力(工作主动性、团队意识、具体分工的完成效率等),占总分的20%。(4)设计表达能力(制图规范性、效果图制作质量、设计说明编写、方案汇报的语言表述等),占总分的20%。(5)制作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占总分的10%。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