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1
应具备的能力及职业需求分析,提出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准职业能力,为使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石化企业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石化专业 能力 阶段
当前,我国的石化企业与相对应的高职教育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满足不了石化企业的期望,国内约200家高职高专院校也纷纷进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研讨、改革和建设,争取为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一、石化从业人员结构现状
目前最为突出的矛盾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整个石化行业发展的需要。石化企业生产员工占总体员工比例约80%,而真正参与一线生产小班的员工又占生产员工的80%,说明决定石化企业生产水平的人群正是这占总体石化员工约60%以上的一线生产操作者。西南区和西北区的石化企业矛盾更为凸显。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与石化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在德国,职业教育是企业按其要求去制定职业学校的教育计划。 在我国仍有部分职业教育混同于普教,办成了“二等”大学,培养出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职教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为导向。
三、石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复合型技能
石化企业一线员工以具备高职教育经历为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一专多能、一岗多能,而且还要有自主获取知识、可持续发展、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二)注重品行
企业很看重员工的技能,应当具备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和产品质量意识。有能力但心态不好、适应不了环境的聪明人,不如愿意学习,踏踏实实做事的平常人。
(三)潜能开发与创新
现代石化企业较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单纯以资历和经验作为评定人才的标准。企业在劳动安全、敬业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职工有较高的要求。另外企业还需要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特别在一些中小企业,职教毕业生就有可能承担重要技术岗位工作。
四、石化员工职业生涯阶段
(一)入厂安全培训阶段
企业通过厂级、车间级和班组级安全培训,使新入厂毕业生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意义、任务和重要性,懂得劳动保护、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知识,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
(二)学岗、顶岗、转岗阶段
此阶段主要培养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承担、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精神。主副操提高其预判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团队配合意识。同时转岗需要员工有归零心态,谦虚、好学。
(三)班组长阶段
基层领导和管理者更需要有沟通、组织、领导才能,要诚信做人树立威信,能受到班组成员的信任,在熟悉生产过程的前提下有较强的冷静思考和决断能力。
五、职业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模式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以将来就业岗位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较为实用性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其目的是为将来胜任职业工作岗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
(二)专业课程开发
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以企业工作调研为起点,以电话网络咨询、企业研讨、教师下场锻炼等多种形式确定岗位工作内容,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化处理,生成教学做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做到覆盖将来工作岗位涉及的知识点,宽度深度适中,课程之间要有良好的衔接,且不可重叠。
(三)教学方式
专业教师应有企业工作经历,能熟练地将理论教授、实体操作和仿真实训融为一体。教学采用角色扮演、仿真操作、工作任务驱动、引导思维等多种方式;授课地点可以是专业专用教室,或是实训现场,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石化企业的准员工。
总之,以石化员工的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与重构,对课程实施的模式探讨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会使石化专业学生具有企业所期望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使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目标得以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李敏,于葵.关于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27-128.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于祖文,谭维奇,张鹏顺.关于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
作者简介:
杨金尧(1985- ),男,河北承德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化学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石油加工生产工艺的教学和研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2
关键词: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1.高职《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中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生产方法的学习,了解或掌握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料路线、产品的主要应用、产品生产技术进展、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知识,并能举一反三,拓展到其它有机化工产品的工艺参数的确定和工艺流程的组织,以及生产中应注意的安全操作知识,等等。
我院《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采用的是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该教材是按照烃类热裂解、碳一、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系列典型产品和化工生产典型操作技术的顺序编排的。本教材主要涉及的有机化工产品达18个之多,但每个产品阐述得不够详细。教师在上课时假如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形式单调,且内容空洞,进而学生学起来会很乏味,失去兴趣,或是所学的知识是孤立和片面的,不能前后联系贯通,更不能举一反三和应用。这也就无法达到融“知识、技能、态度”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怎么来避免这一现象?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1]-[2]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很有必要的,而教学改革可以从课程模式、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手段等多方面进行探索[3]-[5]。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1重视对学生所学基础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应用
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有些学生前面所学的《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大部分知识掌握不扎实或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中,我们经常涉及《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内容。在讲解“反应原理”时,我们要提到有机反应;在讲解“反应温度和压力等工艺参数的确定”时我们要用到《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相关原理。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应用是很有必要的,及时的复习和应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丙烯羰基合成丁辛醇”时,笔者先复习有机化学中的羟醛缩合反应,虽然教材中的主副反应列举了很多,但学生找到了反应的规律以后,掌握起来就很轻松了。又如在讲苯烷基化制乙苯时,笔者先复习苯的亲电加成反应及其特点,于是该部分的主副反应就非常清晰了,如何尽量避免副反应、甚至工艺条件中的配料比等工艺参数如何确定也已基本说清楚了。再如,在讲解“甲醇合成反应工艺参数的确定”时,它涉及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以及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等大量的《物理化学》中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讲解以后,学生对甲醇合成的工艺条件的确定,以及在工业上采用的高、中、低压法流程等知识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才能加以运用,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2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
对工艺参数的确定、反应器型式、化工操作单元等具有共性的产品我们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即打破教材中各章节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由于本教材各章节的内容相互之间没有理论上的关联性,因此各章节的内容在教学时间上提前或推后是完全可行的。
2.2.1模块之一――具有共性的作用或反应原理
例如:在烷烃热裂解、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等,工业生产时在反应器中我们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加入水蒸气的作用具有共性的是降低产物的分压,促进平衡移动;稳定操作温度,避免局部过热;清除催化剂表面积炭;提高催化剂的选择性,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内容的顺序作适当的调整,并作一定的补充和归类。
某些反应的反应物的配比如何确定是相通的。例如在苯与乙烯烷基化生产乙苯中,因乙苯的活性比苯更大,所以它与乙烯继续反应生成二乙苯,进而生成三乙苯的趋势很大,工业上通过控制苯与乙烯的配比来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在环氧乙烷水合生成乙二醇的生产过程中配比的确定与此类似。在环氧乙烷水合生成乙二醇中,由于生成的乙二醇更容易与环氧乙烷继续反应生成二乙二醇,因而会生成三乙二醇、多缩乙二醇等副产物,生产中应通过增加水的配料比等来抑制副产物的生成。显然其原料配比的确定具有共性。通过采用模块式教学,把上述内容作为一个模块进行讲授,效果显然比孤立的讲解要好。
2.2.2模块之二――具有共性的反应设备
例如:对于气固相强放热催化反应,反应设备主要采用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和流化床反应器。但采用何种反应器,各有优劣。一般来说,固定床反应器转化率较高但温度控制不够均匀,而流化床反应器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避免局部过热,但其主要的缺点是催化剂会受磨损,以及单程转化率较低,等等。
在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教材中未加以提及)、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丙烯腈、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等工业生产中,上述两种反应器或两床结合的型式都有采用。优劣要依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把上述教材中不在一起的内容整合到一个模块中进行教学,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对气固相强放热催化反应采用何种反应器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2.2.3模块之三――具有共性的化工操作单元
工艺流程的组织中涉及很多的化工操作单元,而对于具有共性的化工操作单元,可以采用模块式进行教学。
例如,吸收与解吸操作单元,在乙烯直接氧化生产环氧乙烷、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生产丙烯酸等生产中,都有直接的应用。
又如,教材几处涉及萃取精馏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在丙烯氨氧化生产丙烯腈中,在丁二烯的制备时,碳四馏分的分离过程中,等等。
这样通过对相同的操作单元在不同产品中的应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较扎实地掌握相关的化工单元操作的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2.3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多设置情境,经常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探究,不但可以避免课堂单调,提高课程的活跃度,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而且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上文已提到碳四馏分的分离是通过萃取精馏实现的。工业上根据所用的萃取剂的不同分为乙腈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等,教材上对这两种不同萃取剂的流程都进行了描述,但对两种流程的优劣没有进行比较。在讲解完两种流程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对这两种流程的适用条件和优劣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两种工艺的理解。
又如,苯烷基化生产乙苯的工业生产中,烷基化液中主要含有苯、乙苯、二乙苯、多乙苯等,怎么对它们进行分离?除了书上所提及的分离流程以外还可以采用哪些流程?各有什么优劣?与本课程开始时所学的裂解气的深冷分离进行对比探究。让学生体会化工产品分离的复杂性、重要性和分离方法的多样性,在较为单调和机械的学习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段。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2.4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之一:在讲解完工艺参数以后,在教师适当的提示下,要求学生对该产品的工艺流程进行简单的设计和描述。之后再要求学生体会实际的生产流程是如何布置的。学生进行参与及对照,对提高学生合理设计工艺流程的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之二:可以在先一次课结束时把课程中的某些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预习及准备几个问题,并明确告之下次课请学生上台讲解或讨论。每10―15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选派代表上台讲解或发言,学生讲解完以后,其他同学或提问或补充或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该法鼓励学生相互竞争,评价结果按适当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表现自我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2.5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一门专业课程,甚至可以说是实际生产的缩写。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到学校附近的工厂去看看相同的产品的工业生产流程。把工厂的流程与课本上的内容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我院对化工类各专业的学生都安排有专门的时间去附近的株洲化工厂等大中型化工企业去进行实习的时间。教师可以考虑把教室搬到车间进行教学,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请看以下教学案例设计: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案例:
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学以致用的工作态度,提高其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评价结果以适当的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3.结语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是一门专业课程,其相关内容建立在《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之上,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及时复习和应用,还应通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笔者结合对本课程的教学经历,对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及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与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其沟通与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要我学”逐渐转变到“我要学”,可以有效达到融“知识、技能、态度”于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5-18.
[2]黄克孝.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与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7,(1):37-39.
[3]柳景,李学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党报,2007,(1):132-136.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3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对策
一、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高危险的企业生产加工物质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和天然气本身就是易燃易爆物品,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爆炸,石油化工企业中生产出的产品大多是有腐蚀性的,带有强酸性或者强碱性,这类产品的泄露或爆炸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它的影响范围较大,对企业而言,生产加工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呈现出规模大,连续性强的特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问题都会影响企业产品的生产加工进程,进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上的损失。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石油化工企业涉及到了农业、交通、纺织、建筑、机械等各行各业,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方便,而企业生产安全出现问题也势必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二)企业生产技术方面存在安全隐患
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使得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物理、化学等方式进行专业的加工处理,在处理中很多加工中材料的温度已经超过了自燃点,这时候一旦人为处理和操作不当必定引起伤亡,造成难以预计的严重后果。
(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不完善
现代企业管理中常常提倡进行科学管理,但却很少把它落到实处。科学管理要求在管理中不单凭经验来办事,还要依靠合作,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用最高效的生产方式来代替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1]。基于此,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不应把眼光局限于企业生产带来的的利润效益,还应该关注企业生产的安全问题。另外,企业的监督管理人员也由于管理权限和管理能力方面的不足,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不能把好企业生产安全关,造成安全问题。
(四)安全生产的意识不足
石油化工行业是高危险行业,但企业往往注重员工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忽略了对他们安全意识的普及和宣传。员工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投机取巧,进行违规操作,违章作业等,一旦被发现,企业并不对其进行彻底的调查分析,也就没有从根本上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的处理方式治标不治本,在以后的生产中同样会出现安全问题。
二、加强企业生产安全的对策
基于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安全问题,给石油化工生产带来安全隐患,那么对企业生产安全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在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产设备,注重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同时必须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进行普及和加强,另外企业还应该从制度上强化生产监管,保证生产安全。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生产设备,强化生产技术
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复杂严格,在进行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注意加大资金投入,从设备和技术上都进行改进。在设备上,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企业本身,为安全生产解决设备故障,提供物质保证。在技术方面,石油化工行业作为技术行业还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转变生产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逐渐向信息化,自动化生产转变,不断完善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2]。
(二)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在企业加工生产中,上至管理层,下到企业基层员工,在安全生产上都应该落到实处。针对企业管理层重效益而轻安全的管理理念,管理层应该转变思想,积极做好安全管理措施,把安全生产,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对员工进行普及和教育。作为监督管理的中层,应该加强监督管理意识,积极认真地执行监督管理。而作为基层员工,应该把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规范到每一个环节,从细节上把握安全生产。企业自上而下形成强大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石油化工业所具有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等特点使得“安全第一”成为企业应该树立的首要思想。安全生产必须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在生产中,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只有安全生产,企业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在对员工安全意识的普及方面,企业应该做足功夫,对还没入职的员工除了进行技术方面的专业培训外,还应该进行严格的安全知识培训,树立安全知识不过关,不上岗的思想,保证持证上岗[3]。对已经入职的员工,在业务素质方面能够肯定,但是安全知识的普及决不能松懈,企业应当通过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培训等方式来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
(四)完善企业安全制度
针对石油化工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国家在制度方面必须进行完善,给予制度保障。但往往企业在落实国家的规章制度上存在漏洞,惩处力度不够导致此类情况无法杜绝。因此,企业在安全事故方面的制度实施上应该加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严厉惩处,同时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相关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防止安全问题再次发生。
三、结语
安全生产对石油化工行业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一切的生产都应该以安全为前提,面对当下企业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更应该积极采取对策,及时处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频率。
参考文献:
[1]陈宾雁.浅析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2(04)
[2]张春阳.浅析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J].能源与节能.2011(11)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4
关键词: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构建;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高职院校开展重点专业群建设,是其结合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彰显特色的主要手段。通过积极探索有效的专业群建设机制,可以促进高职院校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社会效益明显、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培养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内目前规模较大、在专业结构布局上具有覆盖石油化工上中下游产业链(采、炼、制、检、销)独特优势的工科类高职院校,肩负为扬州及长三角区域经济和石油化工等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该院现有石油化工类专业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该院目前石油化工类专业有7个,但各专业发展还不平衡,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两个专业规模较大,基础扎实,实力较强,而其它专业服务也面向明确,发展潜力巨大。
如何在坚持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要求,以实现人、财、物统筹为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从专业群建设的视角,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最终达到专业群建设水平整体提升的目的,是值得着力研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以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为建设目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以石化产业链为引领构建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
石油化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经济总量大,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在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石化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主要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石油化工产业进一步明确了以基础石化产业为龙头,向新领域精细化学品、通用和专用高分子合成材料、化学制药等产业延伸的发展方向。
优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我院石化相关专业的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等专业主要是针对石油炼制、大宗化工原材料生产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培养生产经营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各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产业链为服务对向,具有相同的专业基础、相近的专业技能、许多教学资源互为共享的特点。
根据上述专业的特点及其面向的产业链地位与布局,我们将上述五个专业组建成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本专业群将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及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这两个专业为核心专业,吸收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高分子材料技术和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形成专业集合。如此形成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以共同的石化产业链为引领,并且具有基础理论相同、基本技能相近、专项技能有别、专业优势互补的特点。本专业群与石化产业链关系如图1所示:
二、分层设置“平台”与“模块”专业群课程结构体系
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以石油炼制、大宗化工原材料生产及其产品深加工领域为服务目标,目标岗位群紧紧围绕生产操作、产品分析、工艺管理、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生产调度、安全管理等。我们依照基础知识相同、专项技能有别的特点,将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课程结构进行设置。“平台”课程是针对专业群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群中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的,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共性发展课程组成。“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专项技能要求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
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将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然后再分别进行各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了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通过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设置,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与“模块”课程结构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周边各类型石化企业,紧紧围绕本专业群目标岗位(群)进行调研,全方位分析各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必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归并出各专业职业能力行动领域。进而根据知识点的属性,解构并重构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将职业行动领域转化为专业学习领域,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形成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系统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新课程体系(表2)。
表2中前面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课程,后面的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则是打造专业专项能力的“模块”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体现了石化产业链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
三、针对共享与专用,精心打造“平台化”与“项目化”专业群实践教学平台
在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平台”与“模块”分层课程体系结构及“工作过程导向”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和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平台载体的设立必须同步跟上。近年来,本专业群投入巨资建设并完善了众多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建成了15个校内实训基地、80多个实训室和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总资产近2000万元。
在此基础上,我们按照专业群共享型“平台化”和各专业专项技能专用型“项目化”的原则,通过充实完善、分类整合和资源共享,最终将这些实践教学平台精心打造成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平台化”+“项目化”+“综合化”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宽基础,共平台,多方向”的专业群特色,详见图3。
这些实践教学平台功能齐全,许多都是校企合作,自行开发的产物,富有特色。例如:
化工单元技术实训基地内含包括流体输送、传热、过滤、精馏、吸收、萃取、干燥和反应器等8个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生产型、职场化”特色浓郁;
应用化工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有一套完全工业化DCS自动控制的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实训装置,可进行低成本全循环化工生产运行综合实训操作。
石化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是一座占地500m2,高10m,投资400多万元的工业化规模的石油加工炼制生产技术实体仿真实训基地,采用仿真与实物互动的方式进行石油炼制加工专项技能的综合训练。
整个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从基础到专业,从单元到系统,从单一到综合,从校内到校外,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工学交替,有效地满足了本专业群的教学实施和技能培养需要。
四、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加强专业群人才培养配套改革
1.校企共建体制机制创新
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立足行业、企业实际,为此,我们充分依托扬州及周边骨干石化企业,建立健全了专业群校企共建委员会,完善委员会工作章程、运行机制、议事规则及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研究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和石化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进行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按照职业岗位要求修改并完善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等重大课题。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智力、共同进行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在企业中建立“厂中校”等实习基地,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2.“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课程改革
对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专业课程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进行改革。具体做法是依照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设立各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均依据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具体的项目或任务作为情境内容,并按照完成该项目或任务的工作过程来编排教学内容,充分融入职业标准,在完成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兴趣性。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围绕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内“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按照教学标准和实践技能培养综合要求,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同整合并开发数字化媒体教学资源,资源库内容涵盖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实践教学、文献资料、案例共享、网络课程、校企互动、师生交流等方面,形式包括课件、动画、视频、录相、影视、题库、问题解答等。
4.遵循“四互”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走校企合作之路,按照“师资互聘,人员互兼,任务互担,能力互提”等“四互”模式,切实加强专业群“双师”团队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理论提高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新老教师结对、企业挂职培养、校企合作科研、教师赴外深造等手段,分别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建设,切实提高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5.强化实践教学,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教学计划制定中,我们特别注重教学环节中实践性课时的比例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安排,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例提高到51%,分布安排在每个学年各个学期之中实施,形成项目化课程能力训练、校内综合实训、校外生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实践体系。教、学、做一体,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各课程任课教师广泛采用学生主体法、引导文法、案例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工学交替法、网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推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努力促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培养并进提升。
6.实施多元化质量评价
近年来,我们不断推进人才质量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结合职业资格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口试、技能操作、撰写调研报告、答辩相结合的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着重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评价;考核主体的变化,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工作任务考核,主要由学生完成相互考核,要求在课堂完成的工作考核由专业教师完成,两者的合成构成整个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以扬州及周边石化产业链为引领,以岗位群需求为先导,“平台”与“模块”分层设置课程结构体系为特点,“平台化”与“项目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支撑,且具有先进的校企合作共建体制机制,“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专业核心课程,高水平“双师”教学团队,“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多元化考核机制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本专业群毕业生能力强、素质高,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和欢迎,我院已成为苏中及长三角地区高素质化工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或缺的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 顾京.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要素研究[J].职教通讯,
2012,(11):1-3.
[2] 李鹰.高职化工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
论坛,2012,(5):241-241.
[3] 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天津
职业大学学报,2011,(6):3-7.
[4] 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
职业,2012,(17):16-17.
[5] 刘霞.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2012,(3).
[6] 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
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7] 张光跃,张萌.基于产业和行业链的高职专业建设探索
[J].职教通讯,2012,(22):18-22.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5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工作人员都要提高规范化生产的意识,因而需从细节抓起,找到各环节中危险因素出现的根本原因,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之中,将安全防范措施与完善的生产技术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和管理的严密性,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企业的生产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2.1制定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应急预案
鉴于石油化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需要用到具有高毒性、强腐蚀性等特性的危险化学品,则制定基本的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是极为必要的。企业需定期开展系统检查,严防出现重大生产事故,一旦发生爆炸、毒物泄漏等突发性事件,则要极力采取应急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2]。
2.2严格规范石油化工类型企业生产原料的标准
我国行业监管机构对于石油化工行业所出台的政策较为明确,其核心在于实现节能减排,严格控制能耗比指标[3]。与此同时,国家对石油化工类型企业生产原料的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规范,不仅相关的原材料的挑选要符合国家标准,而且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要尽可能选择机械化、自动化的手段来维系生产,避免人体直接与化工硫酸等物质相接触,从而降低人体受到危害的概率,并要合理地使用相关原料及设备,管理者及一线工人要时刻注意生产安全制度的履行。
2.3针对相关的一线操作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化安全教育
石油化工类型企业可以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处理方法,并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以及专门针对石油化工产品泄漏的应急处理设备,以系统内部层级宣传的模式来强化企业安全管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探讨刘鹏(唐山中浩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唐山063611)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类型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来应对实际的生产状况。而且如若必要,企业管理层以及国家监管部门需依据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状况的变动,对规范化安全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文就针对启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以及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进行阐述,并探究如何更好地改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的策略,以期为同质类型企业管理带来有益的借鉴。
3更好地改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
3.1安全管理模式的选用要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实践相配套
通过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危险因素的分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单位采用了HSE管理体系的框架来巩固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并适时根据生产工艺技术的变化来调整安全管理模式,简单来说,我国石油化工企业要与时俱进,采取先进的管理模式来保障生产,其安全管理模式的选用要与石油化工企业当下的生产实践相匹配。
3.2实施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管理与环保理念的整合模式
从各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为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较大的力量。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石油化工行业的负面效益值得管理层深思。基于此,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的调整也要本着顺应国家环保标准要求的原则来执行,坚持“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并重”的理念,将安全管理与环境治理结合起来操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生产管理的效能,还能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4结语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范文6
关键词:石油化工 防火技术 措施 研究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15-01
就目前来看,石油化工生产方式的特点,主要包括高度自动化、连续化以及密闭化。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环节中的产品都具有易燃易爆性,一旦发生燃烧、保障,将会造成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石油化工生产中,在生产有机烯烃、烷烃、聚烯烃等一系列大分子有机物的时候,一般都需要深度冷冻、高压以及高温等相应的化学反应条件,例如:在生产高压聚乙烯的时候,需要在2.95×10 Pa(3000 kg/cm)高压环境与800~900 ℃高温环境下才能够有效的开展生产;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石油化工生产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 石油化工生产发生火灾保障事故的分析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石油化工生产效率与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一些危险系数较大的石油化工产品都被禁止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石油化工生产规模正在逐渐拓展,石油化工生产中大型高温高压设备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无疑给石油化工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风险,引发更加严重的安全事故。
石油化工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柱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控制石油化工生产中出现相关的安全事故,是我国必须充分重视与解决的重要问题。2010年,我国发生了7・16特大型石油爆炸事故,事故中大量的原油发生泄露,并且引发重大的火灾;同样是在2010年,我国北京市大兴区一家石油化工公司中的轻烃罐车在对轻烃进行卸载的时候,突然发生爆炸,引起重大的火灾事故;这些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事故,提醒我们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应当充分重视石油化工防火技术的应用,采取合理的措施。
2 石油化工防火技术措施分析
2.1 重视原料混合的比例配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新物质的产生、化学反应速度的控制以及化学反应进程的推进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对于催化剂配比出现误差状况,特别是催化剂使用过量之后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应当重点对其进行控制处理。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对于氧化剂、易燃物质以及可燃物质之间进行化学生产的时候,应当对催化剂的分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将催化剂的使用量控制在燃烧、爆炸的极限范围内,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氮气、水蒸气等一系列惰性气体,在石油化工生产中起到一定的稀释作用,以此来降低石油化工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
2.2 合理控制投料数量
石油化工生产中,应当对投料的数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不然会引发剧烈的化学反应,严重浪费生产原料,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石油化工生产中,若是放热化学反应,投料数量过多会造成温度升高,当冷却不足的时候,会对化学反应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次性投料生产中,若是投料的数量过多,那么物料的温度在升高之后会出现体积膨胀状况,还可能导致生产容器、设备发生爆裂。所以,应当按照石油化工生产设备的80%对易燃液体、液化气体进行装料,对投料数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2.3 保证物料投料顺序的合理性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规定中的投料顺序对物料进行投料操作,例如:氯化氢合成中,应当先对氢进行投料,然后对氯进行投料;三氯化磷生产中,应当先对磷进行投料,然后对氯进行投料。
2.4 合理控制温度
石油化工生产中,化学反应物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够有效的生成,温度过低或者温度过高,都会影响化学反应,而且温度过高可能会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温度迅速降低或者迅速升高,都会造成生产设备、设施的损坏,还可能会引起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石油化工生产中要对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按照相关规定的流程开展生产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2.5 合理控制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压力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与反应器都有其自身承受压力的极限值,一旦压力值过大,可能导致反应器与设备的损坏,甚至出现爆炸事故。因此,石油化工生产中,要避免高压系统中的压力进入低压系统中,定期对石油化工生产设备、反应器等一系列设施进行耐压检验,并且在生产设备设施上安装压力机、安全阀等安全装置。
2.6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
石油化工生产中,生产人员应当了解与掌握生产工艺流程,熟悉生产原料具有的特性以及生产设备的特点,在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能够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严格按照石油化工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同时,石油化工生产人员还保证存储容器、生产设备以及输送管线等一系列设施的密闭性,避免反应物与原料出现泄露状况,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结语
石油化工企业应当充分重视防火技术措施,根据石油化工生产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预防策略;石油化工生产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熟悉操作方式与流程,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产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石油化工的生产。
参考文献
[1] 汪珂吉.石油化工防火技术的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J].江西化工,2013(1).
[2] 王炳强.石油化工企业火灾危险性及防火对策[J].广东化工,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