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再别康桥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1
一、在教学中“讲出情趣”,引出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较师应该充分利用课文讲授环节,发挥其课文讲授的作用。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选择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课文,并在讲课中满怀热情与激情,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讲述。教师要引入丰富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中哲理性的思想、深的刻智慧或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从而深深的融入到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中,获得一种艺术享受。教师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讲出课文的情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自然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再别康桥》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表现出荡漾在康桥水中及诗人心中的眷恋,讲课用带有感染力的语言:“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以此引出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思考与喜爱,让学生感受康桥的美,融入诗人的情境,进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在阅读中“讲究个性”,鼓励创新
每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形象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尽相同的,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进而在其思维与情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是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其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更是有效获得幸福感受的方式。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进而在享受创新的乐趣时激发对阅读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去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或对诗文中意象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分析,不应该局限于教案中描述的内容。在小说教学中则应该对其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进行创新性解读,例如《边城》中,翠翠这个天真淳朴的女孩是如何表现出情窦初开而不被祖父理解的样子,又是如何表现出边城生活的质朴与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创新解读,并通过对小说人物与主题的解读联系到当代学生自身及生活实际。
三、在指导中“讲求科学”,注重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保证,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使用科学的阅读方法。首先,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精读、略读和速读的阅读方法,并教会学生如何合理的选择其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应该有目的并有计划的推荐读物。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以发挥学生的个人专长。再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优良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妙语佳句、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其阅读的读物内容和体会其深层内涵,体会阅读带来的幸福与喜悦。例如,季羡林先生所写的《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表现出来,通过对家乡清凉的月夜、门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描写,表达出对家乡的爱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摘录月夜描写的优美的细节语句,写课文读后感,并引导学生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其他作品,学习其写作方法,并运用在自身平时的写作中。最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平日阅读书刊并统计阅读量,积极组织阅读座谈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并相互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以此加强学生的阅读交流,分享阅读快乐,并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四、在生活中“优化阅读”,提高品位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的阅读时间与阅读量都是非常有限的,要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兴趣,使高雅的作品最终成为学生获得幸福感的源泉,更多的需要教师把目光投向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摒弃低俗的读物,改善学生阅读的期待视界,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将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激发的阅读兴趣转移到课外阅读中去,例如,教师在讲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教师要对作者海伦・凯勒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强大感召力。海伦・凯勒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因此其作品是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的。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当代散文大家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科普读物及其他外国著名作家作品等,通过课外阅读的优化,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2
摘 要: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人们加强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关注。中学语文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和教育事I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为此,结合人教版初中七、八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深化改革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需要。为此,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实现对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满足新时期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是大纲教案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被动听讲。这种生硬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也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为此,迫切需要语文教师结合新课程标准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
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现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2.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
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不懂得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二、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而且需要教师改变原有完全遵从课本的教学模式,确定语文教学新思路,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将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实现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化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对《观沧海》的学习。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向学生讲解诗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有关观沧海的图片,在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教师向学生介绍曹操到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之后再借助诗歌的伴乐朗
诵,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最后,教师跳出诗歌本身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境界,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拓展,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体验领会曹操博大的胸襟,并对照反省,思考自己的胸襟如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欣赏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必要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课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以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入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害怕天黑吗?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通过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纷纷思考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学生思考之后和周围的同学展开交流。在此之后,教师正式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
3.通过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开始注重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再别康桥》的学习中,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柳树”所代表的意向,通过合作交流丰富诗歌文化内涵。“柳”的谐音是“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杨柳代表的是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杨柳”在《再别康桥》中的应用,结合徐志摩诗歌创作的背景,可以看出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作者和新婚妻子依依不舍的情感。学生的自主化语文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此,在倡导语文教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语文教育人员为学生营造交流合作的自由化语文课堂,在交流合作中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师需要尽快适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潘美君.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渤海大学,2015.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趣味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35
一、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的原则
高中语文所树立的趣味性目标,有着推行和实施的教学原则,主要表现在灵活性、知识性、实效性三个方面:
1.追求灵活性
高中语文趣味目标的实现,对于促动和确保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动灵活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高中语文是否生动富有内涵,是否能够实现针对性和灵活性,主要取决于高中语文教案编写的质量。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趣味教学首先要从高中语文教案准备入手,在准备上必须要做到思路清晰,要做到资料丰富,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些都要做好做实,积极地将新知识,新观点融入教案中,增强高中语文的时代气息和灵活性。
2.追求知识性
高中语文教案的组成还要融入知识性,也就是说,高中语文在确立知识和趣味相结合目标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有法,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让智慧推动高中语文发展,让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要选择适用于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手段。而高中语文知识和趣味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是知识性得到灌输的最佳路径。
3.追求实效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切忌高中语文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如果不能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实践,就会导致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应用性大打折扣。那么,要想保证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就要用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和生活事例来剖析理论问题,让高中语文可以通过实践理论来指导实际,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高中语文知识具体化,让所学习的高中语文知识在实效性、应用性上得到双重保障。
二、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的策略
成功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1.让知识性与趣味性高度融合,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在高中语文的趣味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就是要设计好高中语文的内容,这一点不能回避的,而这时就是质量要求较严的时候,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要增强时代感。要明确地按一段时期内的语文学习重点进行,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回答好。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要重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灌输,要增强高中语文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在确定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的同时,尽可能把辐射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就可以把更多知识融合进来,让高中生在趣味中学习,比如梁山好汉的绰号,通过“豹子头”林冲引出更多的人物,诸如“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入云龙”公孙胜、“智多星”吴用、“混江龙”李俊等,这就是知识性与趣味性高度融合的最好例证。
2.让灵活性与趣味性合理组合,在拓展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打造,关键在于搞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拓展,针对所学习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更多的辅助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来,这同时也就可以让更多的趣味性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来。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可以灵活一下,通过该篇文章引出《红楼梦》,再联系其他诸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名著;通过曹雪芹引出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蒲松龄等诸多的著名作家,从而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确保趣味性的同时,知识范畴得到有效的拓展,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用。
3.让多样性与趣味性集中统一,在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媒体上下工夫
要想成功打造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课堂,就要从丰富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入手。要将媒体结合授课,多样化教学,课外实践和第二课堂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求突破。例如,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这两首诗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和美丽的视频画面呈现给学生们,这些都是多媒体、多样性教学为高中语文创建的趣味性教学。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4
当代中学生对色彩词的理解能力较弱,无法领会传统文学中的文化意义,所以,高中语文应该着重进行色彩词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进行传承。
一、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色彩词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类型
苏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摘录的色彩词一共有813条,按照类型可以分为单纯型和复合型。
1.单纯色彩词
单纯的色彩词只有一个语素组成,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见一些,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有:白、黑、红、黄、蓝、绿、褐、丹、青等等。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是从单纯色彩词开始的,单纯的色彩词通过互相组合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色彩词。
2.复合色彩词
复合型的色彩词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丰富起来的,由其结构形式不同可以分成多种:组合式,两个单音色彩词组成,如“朱红”;形容式,由表达感觉或程度的形容性语素和单音色彩词组成,如“惨白”;比喻式,前一语素含有比喻意味,如“银红”;重叠式,由单音词和重叠后半部分组成,如“白茫茫”。
(二)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的色彩赏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引用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中色彩词的使用让学生充分领略了曹雪芹先生描绘的世界,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透过书中人物的眼睛展示贾府的华贵环境,领会由色彩带来的美感。
1.红楼人物服饰的色彩词运用
曹公在描述红楼人物时着重描述的各人服饰的色彩,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以贾宝玉的服饰为例,介绍作者的色彩描述。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穿花大红箭袖”、“等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如桃瓣”、“项上金螭璎珞”、“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厚底大红鞋”等等,都是对于贾宝玉的服饰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贾宝玉的服饰以红色为主,显示出一派贵族气。色彩能够反映人物的心灵,红色象征着贾宝玉这个人物的人性和心理。首先红色象征着活泼、热情、希望,代表贾宝玉天真活泼、热情友善、自由开放的强烈个性。再有,红色是一种暖色,表现出贾宝玉的高亲和力和在女性群体中的备受喜爱。另外,红色还象征着火焰和鲜血,代表贾宝玉追求自我解放,反抗封建,是兼备振奋性和刺激性的颜色。透过这些颜色,我们就能充分领会作者的心思。
2.红楼环境的色彩词运用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色彩描写有:“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大紫檀雕螭案上”、“乌木联牌”、“珠玑昭日月”、“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等等,综合表现出贾府的浓重高贵意味,并表达出王夫人对于权力的追求。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色彩词教学
高中教师在进行语文色彩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色彩美。
优化教材内容。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色彩词的统计数量并不多,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色彩的需求,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应该尽量在教材中增加色彩词汇,让学生领会作者的艺术联想。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教会学生感知诗人对于灵魂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紫色有三重含义,第一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人、仙人的代表颜色,表示高贵,在封建社会中也表示帝王的住所;第二种表示悲哀和不幸,多为诗人引用抒怀;第三种则是兼备以上两种含义,同时表示高贵和悲哀。教师通过教授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色彩词的引申义,在以后自己进行阅读或是创作的时候,便能放开想象,丰富文学色彩。
教师教授学生色彩美。作为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色彩感知的角度带动学生学习色彩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比较受到喜爱的颜色,而白色意味着死亡贫穷。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应该将教材内容吃透,对教材中色彩词中蕴含的自然和艺术美仔细品味将之融化在准备教学用的教案中,结合学生的年龄和生活设计教学课程,激发学生对于色彩词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递进式的思考,在教学课堂上教授学生如何领略美、发现美。
让学生自我感知色彩美。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语文教学学会感知色彩美,进而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社会中进一步领会美好,获得感性认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为了画出真正结合大自然美丽的蓝色,亲身到山脉中寻找想要的颜色,文学家歌德为了写出更加美好的作品,在黄昏时分观察打铁时的火光。学生们在生活中要用心地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景观,时时体会生活中的色彩美;反复阅读诗歌,让学生在关注色彩词的同时充分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例如教师在教授徐志摩的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时将重音放在色彩词如“金、青、艳”等上,逐渐将诗人描绘的美丽景色在脑海中构建出来,并涂上鲜艳的色彩,领会诗人的眷恋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色彩词能够生动细致鲜明的表现人物情感、景观特点。例如《祖国山河颂》一文中“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描绘出一幅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壮美。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5
【关键词】朗读教学;诗词朗读;情感世界
近久,刚好和学生一起鉴赏了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中也颇有些感受,借此机会也谈谈自己的一些陋见。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诗歌本身就是感情与认识的统一,没有感情的投入是无法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当然也不可能真正的去理解诗歌。因为,诗歌可以说是抽象的,基本没有具体的现成的概念去让你把握。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多些感性、少些理性很有必要。既然如此,教师何不做个“导路者”,引导学生在诗的国度漫步呢?
诗词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不是靠讲解条条框框让学生去明白一首诗,而是让学生在反复的“吟”或“唱”中去揣摩她,去感悟她,从而达到去感悟生活的目的。作为一个“导路者”,我一直跟我的学生重复着“你们进入不了我的内心世界,是没有办法学好我的语文科目的。”“你们朗读不好一首诗歌,同样也是学不好这首诗歌。”等等这些话语。说这话可能说过了点,但我相信我是用情感去教学的,无论是诗歌还是文言都是如此,朗读在我的课堂上一样得到体现。我是通过自己的情感吟唱去感化学生。诗词课堂,是通过吟唱让学生进入她的意境的。通过诵读进入诗人的时代(写作背景)、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的人生经历)。
就以的诗词《沁园春・长沙》为例,来谈谈我对这首词在教学中的一些朗读教学法。上课铃响了,在高亢而有激情的朗读的《沁园春・雪》声中,我大步迈入教室。学生先是一愣,马上明白过来,他们自然而然的就跟着朗读起来。(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很是熟悉,且对该诗词感悟过)声请并茂中,我的课堂自然过渡到《沁园春・长沙》,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在对本诗的朗读中,我没有让学生坐着齐读,而是全部起立。黑板上是两幅素材图片:一为“独湘江图”,一幅为祖国“山河如此多娇”图。每一个炎黄看到一代伟人的风姿,“看”到祖国大好山河,心中那份豪壮之情油然而生。在朗读中那种高亢和激情自然就出来了。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叫停了。给学生留了个问题:如此多娇的河山,又是那样的一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感慨呢?同学们从“问”字开始尝试朗读,反复的揣摩中,一种山河尤在,国家破碎的感觉逐渐被体会出来了。重游橘子洲,“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再让同学们联系自己的意气风发,那种要报效祖国,勇担大任的豪情读出来了,自然也达到我朗读的一个目标。到此,只是片段朗读,同学们可以根据所分析的感情起伏变化朗读全诗。在我的朗读指导和适时的穿插讲解中,一堂课完了,留了的是学生的无限的感想。
上面是我对诗歌朗读教学的简单的案例分析。当然,课堂上具体的授课的流畅和课堂组织的合理性,我们每个老师都可随学生的感情变化而变化,“教无定法”嘛。在这里我只是把它作为我理论上的一点支撑而已。
也许,每个老师都会注意到朗读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诗词的朗读。但在朗读教学中,很多时候可能都无法让我们感到满意。具体说来,在诗词朗读中,我们可能会有很多的不足。以下草拟几点,大家一起探讨。
朗读时间把握不好,只是教案上的安排式的朗读。一般教师可能是在介绍了作者,作品背景后就放录音或者直接就叫学生朗读。如果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而这样,那何不先给学生一个朗读的氛围再进入朗读呢?哪个的效果好,大家一看便知。再者,中途为了活跃气氛而朗读,这种朗读的动机上就不妙,怎么能让学生带有感情去朗读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一开始就没有带动他们学习本诗词的积极性,进入不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又怎么去读好她呢?更有甚者,可能是为了填充课堂时间强加的朗读,这种方式我不便多说。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课堂上诗词朗读的实效性呢?在上面的案例中,大家也可能已经看到我的陈述。在我的课堂上,特别是诗词鉴赏课上,我是在有“情”的朗读中进入课堂,进入诗词学习的。在我的课堂开始之前,我和我的学生已经一起奠定了这一堂课的基调。从朗读 情感跌宕,音调的起伏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去理解诗的意境。我是从来不去安排什么时间去读,什么时间去讲的,暂且我把它叫做“读讲合一”吧。所谓的“读”是感情式的朗读,而“讲”是一种穿插试的讲解,我可不想破坏已经有了的课堂氛围。至于说到一堂课上要朗读多少遍才算够呢?这要取决于我们的这堂课上师生情感调动的程度。朗读应该是没有功利性的,应该完全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在这种情感的释放过程中渐渐的走入诗人的心田,从而达到感悟诗词的目的。一堂很好的朗读课应该是师生相互揣摩交流朗读的过程,在这种朗读中师生之间可以交流揣摩,从而提高师生生朗读水平。在老师的朗读中,可以让学生走入我的情感世界,那么你还会担心学生不专注你的课堂吗?同样,我们也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心与心的交流中,有师生的感情交流。当然最终我们也和诗人的心有了交流,这样去理解一首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毕竟,去感悟诗词才是我们上一堂诗词课的初衷。
再别康桥教案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校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26-02
央视节目《赢在中国》以其独特的方式和魅力征服了众多的观众,而我就是这众多的被征服者之一。每当听到那首主题歌《在路上》,感动在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如果说那是一个个创业者的人生输赢的真实感想,那么我们一线教师每天奔波执着于课堂,是否也应该“赢在课堂”?
河北省推行新课改大约已有几年时间了,面对新课改、新理论、新教材,我们这些走在新课改路上的一线老师,如何赢,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向一片海阔天空?
爱是教育的主题,是成功的秘诀。教育之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我们要努力成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将自己的爱心与真心献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热爱,让全体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与雨露下,以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来换取学生对教师的热爱,以这种积极的情感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进而转移到对学科的学习态度上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相处。
学生拥有巨大的学习潜能,需要教师细心挖掘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因此,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学生的认知就只能停留在某个层次上,而是要对学生充满期待,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不断督促学生进步。
教师在明确学生当下的学习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之外还要明确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任何教学手段和方法都需围绕这一目标,但是切记不能偏离教学宗旨。可以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探讨,但是最终都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服务对象。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顺着教师引导的方向顺利发展,所做的学习功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孤立的,不是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在设计教学时我们不能将三维教学目标强行放在一起,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契机,渗透三维教学目标无形。
语文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许多著名文学艺术家在语言的运用上都非常讲求艺术性。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所营造的文学学习氛围对学生会起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离不开他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学内涵。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到作者波澜起伏的感情,体会文章中语言运用的独到之处。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提问艺术,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提问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准确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艺术,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在提问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语言本身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准确性,也就是说语言要精练、准确,不可模棱两可,存在歧义,使学生无法弄清题意,无法进行解答。
2、问题的探索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避免那种是非判断型题目或是可以直接从文中提取信息来解答的问题,而是在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提出富有思考价值、探索价值的问题,并留出更多思考的空白。这样,学生才可以展开充分的思考,才能突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问题的启发性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且会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不断解决来促进自身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挫折,阻碍学生的思维。此时,我们不可轻易地抛出答案,而是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进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学艺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与艺术性,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行为。
1、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互动,以一系列富有启发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使学生积极调用知识储备、挖掘潜能,发挥学习的主观性与能动性,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来。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内容与方向。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传输媒介质的飞跃,将原本用单一的文字来表述的内容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形象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与精彩的视频,将学生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这样更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思维转移到教学内容本身上来,而且能够准确而形象地传递文本信息,具有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
3、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中最为流行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生间展开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基础上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学习过程,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与喜悦。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更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性的展现、潜能的挖掘,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个体行为,成为精神上的享受与情感上的愉悦。
语文是开设其他课程的基础,因为无论是在何种学科的学习中,只有完全理解了题干的要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或者研究。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就是要拓展学生不同方面的视野,以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使之能够游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教师在进行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延伸一些课外知识,如本文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故事等。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拓展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再延伸到林徽因、金岳霖等著名人物的一些生活阅历上。这样的课外延伸式教学会对高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延伸性教学,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便捷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获取课外知识的平台。
反思是未来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