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1
(一)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传统的钢琴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目标来开展教学,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开展的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性,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来有针对行地开展教学。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要求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传统教学严重违背了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要求。面对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乐趣与高雅,反而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对钢琴教学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针对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对音乐教学而言,应根据学生对钢琴的认知水平及技能有针对行的制定适合学生的训练方法,以促进钢琴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教学理念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音乐教师主要来自音乐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然而,这些教师不具备教师所有的教育素养,教师师资力量的短缺,阻碍了高校钢琴教学的开展。并且这些教师的教学理念的缺乏,忽视了教学理念在钢琴教学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一些音乐教师仍然沿袭他们所接受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落后,对钢琴教学的改革有重要影响。
(三)缺乏教学实践
在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钢琴技能的训练,却忽略了实践锻炼也加强钢琴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培养钢琴技能的重要途径。面对缺乏实践锻炼的钢琴教学,往往学生在即兴演奏过程中表现对钢琴生疏和拘谨,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因紧张而常常出错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钢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严重影响了钢琴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钢琴教学的相关途径
(一)明确钢琴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深化高校钢琴教学的前提,面对社会发展对钢琴人才的需求,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高素质的钢琴人才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理论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满足新时期下社会发展对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要。然而,在教学课程目标上,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钢琴技能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等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每个学生的钢琴学习目标。在钢琴教学中,首先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结合文化、历史、舞蹈等哈学科,将钢琴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和想象力,使学生在演奏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除此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钢琴学习产生的乐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钢琴教学中,这就要求钢琴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作为钢琴教学的主要任务,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言传身教,充分表现出对钢琴音乐的热爱,通过教师自身的演奏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面对当前钢琴教学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在钢琴教学中,除了开展“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之外,还可以选择班级授课、定期举办教学观摩演奏会等多种教学手段来开展钢琴教学,明确学生在钢琴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特点。科学设置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针对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必要的钢琴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只有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得到了提升,才能为学生的钢琴演奏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布格缪勒钢琴曲集》、《土耳其进行曲》、《快乐的农夫》等课程时,以《布格缪勒钢琴曲集》为例,其分为了“牧歌”、“天真浪漫”、“娇嫰高的花”、“前进”、“行猎”等曲目,在学习这些曲目中,首先教师必须对布格缪勒曲集的历史及来源进行讲解,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争取的弹奏方法,臂、腕、手指的协调训练,准确掌握音乐的节奏、分句、对乐曲有一定的了解,正确分辨不同的力度和音色,为学生的演奏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高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2
根据调查发现,许多的音乐艺术高校由于经费、师资和教学条件等各种原因,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艺术实践的重要性。为此,在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够在一些师范类的音乐学院,学生能够接触到实践主要是通过音乐专项比赛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对于选拔和发现优秀的学生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对于那些音乐水平一般的学生来讲则会很难参与其中。在大学期间,虽然会有很多的艺术实践活动,但大多数还是需要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所以造成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实践能力得不到训练,很难在音乐创作上有所突破。
(二)教师对艺术实践的认识不足目前高校的大多数的音乐教师来自于专业的音乐学院,接受的主要是专业教育,所以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认识不全面,对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传统的高校师范类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教师。所以,大多数的教师很难将艺术实践与课堂的理论和技能的教学同等地重视起来。更有甚者,音乐教师认为艺术实践过多地占用时间,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主要地了解一些音乐常识,教好中小学的音乐课即可了。有了这种错误的认识,艺术实践教学步履维艰。
二、从高校音乐艺术实践教学的优势探讨问题解决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从学生层面来讲,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为此以学生为主题,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调整,简单地介绍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双方产生艺术创作上的互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既能够表现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又能够彰显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为了使音乐实践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需要精心地进行筹划和部署,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积极地配合教师,认真地领悟,在课下也要反复地练习,认真地体会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和风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2.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在每一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扮演编导,有时充当演员,有时候还需要设计舞台等等。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真正地锻炼学生的领导,组织和协调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在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伴有竞争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及时地了解到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21世纪的当代青年,能够体会到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压迫感,从而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二)从教师层面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从教师层面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科研调查工作上面。进行科研有助于教学的创新,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教师很难找到合适的科研项目,即使找到了合适的科研项目,但是由于调研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很难展开。如果把音乐艺术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科研项目,就能够减轻教师的调研难度。比如,教师可以将其中需要的一些科研调查数据布置给学生,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而且在闲暇时间和假期可以参加很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即可作为此课题的信息资源。这样既能够促使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得到了锻炼,又能够帮助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工作。进行科研调查能够使教师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三)从学校本身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从学校本身来讲,对音乐艺术实践教学进行调整主要体现在开办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学生在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过程。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通过排练和表演以及摄影等活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创作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开办各种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校风以及学生的精神面貌,从而丰富了校园文化,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为此,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推进音乐艺术的实践教学。
三、总结
高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观念,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这种滞后与不谐调,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观念之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学生带着业已形成的观念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每天强调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先期形成的观念。从我们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学生宁愿每天在音乐技巧上花更多的时间,宁愿在音乐技巧上投更大的“资“,宁愿在音乐技巧上吃更大的苦,也不愿在综合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上下功夫。因此,原本进校之前文化知识水平就较低,进校之后,对英语、大学语文、大学心理学、哲学、艺术概论等课程,又如何能学进去、学得好?某高校音乐系在每年文化考试中,尽管考前均采取强硬的杜绝考试作弊的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学生抄袭、作弊,领导、教师对此感到非常棘手。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音乐专业的学生,录取时文化课的分数均在不及格甚至更低线上,进校后学校又不单独为这些学生补课,这样的文化基础要想考及格,只有一条路——作弊。
观念之二:重音乐技术轻音乐理论。
学生的具体表现:对音乐技术学习有直接作用的课程感兴趣,对基础理论课,如史论、音乐美学、和声、配器等课程均不感兴趣。有些课程即使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被动学习,也不能真正深入进去。学生们认为,这些课程与所学技巧并无太大的关系,这些课程不能帮他们在毕业后“谋生”。加之教师强调某些专业技巧课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技巧练习方面。
即便是有些学生对某门音乐理论课感兴趣,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仅有纯音乐技术的提高,而没有音乐理论水平的提高,是不能促进音乐全面素质的提高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因此,往往造成音乐技术与音乐理论学习的失衡。实质上这种失衡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会产生潜在的影响。
观念之三:重视本专业轻视相邻专业。
搞声乐专业的学生买歌曲集,搞钢琴专业的学生买练习曲,搞小提琴专业的买小提琴练习曲。
总之,从部分音乐专业的学生购书、借书、存书这一侧面,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有多少学生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同时又注意学习相邻专业知识?“学好本专业知识,考出一个好成绩,就算是一个好学生。”这是我们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现实标准,这是一个无奈的标准,因为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又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一个高级的目标,是一个对大多数学生显得过高的目标。学好本专业是一条通向事业成功道路的独木桥,一些学生的思维往往被限制在狭窄而封闭的空间,他们意识不到借鉴并学好相邻学科的知识,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走向更高境界,向更深层次发展、研究、探索的阳光大道。
观念之四: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开始由以前的学历型、知识型转变为综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技术课,音乐理论与文化知识的选修课,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而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被迫将以前的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的集中实习,变为个体自主、宏观指导的分散教育实习,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其次,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教学能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调查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综合知识贫乏和艺术修养的肤浅,十分渴望重返校园。
前面所谈的几种观念,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既有典型性又有普遍性,其中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对陈旧教育观念的承袭。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有教育创新。要改变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其一,由单一型、封闭性向开放型、综合型人才观念转变。即由只注重音乐技巧,仅从音乐本学科接受知识,转变为以音乐为主、多学科吸纳营养。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任何艺术,虽然都有技术、技艺的成分,但纯技术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问题首先是人生问题,艺术是一种人生观,艺术式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培养音乐人才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化的人生观,才能真正洞彻艺术的奥秘,只有深入理解人生,深刻体验生命,才能理解和把握艺术。生命、价值和意义是艺术的核心所在,文学、哲学(特别是生命哲学)、历史是熔铸智慧、通向艺术殿堂的秘密所在。
其二,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论型人才观念转变。即摆脱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的技能练习,转变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论把握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育以传统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其结果造成技巧课机械模仿和理论课被动重复、记忆的局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技巧练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脑,即:练习对动作的控制。在练习中产生的表演动作的困难,究其原因还是大脑对动作的调节控制产生的困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在进行技能练习时,应展开积极的思维并分析造成演唱、演奏动作困难的原因,以聪明的大脑指挥来排除练习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自动地去开发文化宝库和宇宙的宝藏。”事实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学习,应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现代学生的心理趋向和个性特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摆正文化知识与音乐知识、音乐技巧、音乐理论学习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当今时代,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日益加快,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学到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所需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工作实践中重新学习的,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只是奠定一个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伊曼说:“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十、九十都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事实的能力上。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和运用获得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选择、获取、吸收新知识和总结新经验的思想方法,这是高校音乐教育转变传统观念,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最佳途径。
其三,由培养知识型、技巧型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观念转变。即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艺术实践应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兴课程应纳入常规教学,而不应仅是某一学生或教师的个人行为。
高校音乐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11-1
世界上有许多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保存至今的文化也很光辉灿烂,对世界文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演变出了许多艺术形式。其中,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中华民族众多艺术形式的组成之一,对丰富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育在传授发声基本原理和技巧等知识的同时,应吸收少数民族声乐文化的精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外发达国家的思想和艺术形式的传入,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出现美声唱法主导教学的现象,本土声乐被搁置在一旁无人问津。很多教师以教授美声为荣,学生以学习美声为潮流,本民族很多优秀的声乐艺术受到冷落。声乐学习上“崇洋”思想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的就是要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只有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点才能为世界接受。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声唱法也是国外某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因为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及综合国力方面的优势,造成经济落后民族在文化上的妥协。高校的教师、学生一直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形式深入到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应该把精力放在对本民族的声乐学习上,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感染学习声乐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眼光向外看,学习美声未必适合每个学生,对国外文化的生疏和民族特色的陌生,强行学习美声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比之下,从本民族声乐精华出发是声乐学习的坦途,汲取少数民族的声乐特色,博采众长,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声乐学习的综合能力。
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声乐的意义
(一)提供丰富的声乐教学资源。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有民歌、器乐、歌舞、戏曲和说唱五种类型。民歌构成少数民族音乐的主体。少数民族声乐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很多民族歌唱家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如蒙古族的腾格尔、苗族的宋祖英、藏族的才旦卓玛等。可以说除了汉族,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声乐文化同样光辉灿烂,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声乐资源。高校声乐教育不应该忽视少数民族声乐这个丰富宝贵的资源。
(二)架起民族文化传承的桥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文化、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等,音乐文化是众多文化中的一种,与其他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迅速成熟的阶段,是中华民族的精英群体。从事声乐学习的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声乐文化的传承的重任。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能够健全大学生的知识体系,让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三)提供更多个性选择的渠道。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资源十分丰富,为大学生提供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多种选择。目前,有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结合本地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吸纳各民族音乐的精髓,在课堂上展示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和艺术风格。大学生在各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染下,拓展了音乐视野,提高了学习声乐的兴趣,更加容易发掘自身未来音乐发展的优势,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方法
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受到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
有些少数民族的民歌音乐中包含多个声部,如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多声部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强大、表现手法多样,流传的历史十分悠久,表现内容丰富,高校声乐教学可以大量借鉴和吸收少数民族的演唱艺术。
(二)将少数民族的器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
器乐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声乐的理解和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少数民族乐器种类非常丰富,制作方便,容易演奏,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通过少数民族的器乐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声乐艺术的理解能力,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传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总之,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水平,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翁葵,韦家燕.论构建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以壮族原生态民歌融入为例[J].音乐创作,2012,(11).
[2]王颖.融合与实践――刍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