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1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生活水平呈现不均衡,学生所享受的教育条件也不尽相同。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就不齐全,很难达到教学的实际需求。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发展的主要应对策略
1.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分类、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计算机基础,使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具有不同的表现。一部分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很早就为孩子准备了电脑,一些兴趣高的孩子还参加了课外的补习班。这样,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有一些家庭因为条件差,没有给孩子准备电脑,他们的孩子就对电脑缺少认识。为此,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2.初中计算机教学要突显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课程的安排。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课程传授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理论知识给人以枯燥的感觉,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学生掌握得不够娴熟。此时,如果注重实践,反而使学生更加直接地获取知识,在实践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此,为了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效率,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改变以理论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运用全新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最终安排一定量的习题来加深和巩固知识点,实现教学目的。
3.为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实现直观教学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解放,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的知识传授,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和愉快。但是此时期计算机的知识又恰好比较枯燥和抽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内容。所以,教师可以采取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将深奥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清楚,这种方式效果更佳。
4.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进行积极的提问,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初中教学课堂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计算机学习,要适当采取提问的方式来营造教学环境,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充分考虑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程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探索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此阶段学生的普遍性特征,用事实加以佐证,进行说明和讲解,将单调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获取知识。
三、结束语:
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2
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的广泛,不仅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更是有对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随着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掌握更多专业性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为学生参与就业竞争提供有力地砝码。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体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的帮助。在基础教育中将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作为专门的课程规划已经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基础教育中计算机软件技术运用教学实践对策分析
(一)完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课程。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在基础教育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科教学,只是在计算机教学中作为一个主要的教学方面。因此,完善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课程,将计算机软件作为专门的教学内容,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不断地丰富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内容,从基础性的软件应用到实现创新应用领域,为软件应用创造更好的平台,顺应教学改革的发展需求。
(二)提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范围。计算机软件就似乎的应用可以实现和其他基础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以计算机软件作为教学辅助工作,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对计算机软件应用的重视程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以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作为依托,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巩固学科学习的成果,同时提升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使用能力。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实现对基础教育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促进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操作能力。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是实现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的前提,在基础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更多的使用问题,为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提供更多的有效建议。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操作能力更是实现计算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是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想要实践长远发展必须要提升计算机软件在全社会的应用程度,不仅仅在基础教育范围内,而是作为全社会成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进行培养。
三、结论
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3
对策与措施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其他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它是卫生士官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根据我院教学现状,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提出若干思考与建议。
1现状分析
1.1教学手段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教学条件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师资配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存在问题
2.1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授课学时不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3对策
3.1优化教学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构建学习平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3.3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案例为主,少讲多练,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员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渐积累和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和尝试,不断提升教学艺术,让学员真正体会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我们在以操作为教学目标的“Excel”教学中,采用生动形象的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在介绍抽象概念时,用图解法或比喻法帮助学员理解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4
目前部分学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用学生参加国家级计算机考试过关率来衡量,这样将导致教师的授课重点单纯集中在考试内容上,学习这门课程的精力集中在考试的相关内容上,导致学生追求考试合格率。造成与实际应用脱节,如部分学生在写论文,或者社团活动中连简单的排版都不会应用。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一问一答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基本知识点、概念,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能自主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思考、表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在讲信息安全这一章时,采用案例讲解分析、概念分析、课堂问答、幻灯片演示、图表讲解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单元的讲课以案例“不翼而飞的存款”为例引入信息加密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正确概念和对整个课程的兴趣。由每个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整理企业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访问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最后完成给定实验题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
2)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实用性的技术,对于理论等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能够看得见、能够动手试一试的学习方式,而且更加关心这些知识或者技术能否在今后有用。学生们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大学教育阶段除了知识教授之外,还需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设第二课堂教学。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机信息素养,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为此,我们每年举办全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如多媒体设计大赛、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编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设立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组织学生参与课题小组。丰富了校园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我院参加河南省ACM大赛,荣获三等奖。
3)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将会使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阶段就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习中的具体技能,如复杂的文字处理工作等,这些技能经过亲历亲为的锻炼将会更好的掌握。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要更加注重,本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用途,以及如何在灵活的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在保证所讲述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需要注意尽量阐述课程知识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所学知识的被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基础课要系统、透彻,专业课程要覆盖全面
基础课程属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盘,是学生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的过渡。掌握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不断扩展自身知识面。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把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讲述明确,尽量建立起概念和理念,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理性的认识水平。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因此其课程内容可能具有很快的更新速度。课程教学要能够准确地反正这种变化。但是由于其变化的迅速,我们很难在课堂上将每一个变化都讲解透彻。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讲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广,让同学们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具体理性的理解则可以让其在后期的具体工作中继续锻炼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全面性可以包括为两类:一是要覆盖本专业课程所涉及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第二是要尽量把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历程描述清楚,阐述清楚不同历史进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一些比较新的领域,可以对其近似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阐述。
5)要重视提升理论水平高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学们理论水平的提升。理论水评的提升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从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以及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总结和发现问题的感觉。课程学习阶段虽然很难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至少可以提升大家对理论水平提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6)当好导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导向性的专题研究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知识教授很重要,兴趣教学也很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可能兴趣不大。应多举实例,多联系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同时,把知识教授转化为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启发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学习。
7)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前人创新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前人如何在当时的知识框架和一般看法之上,独辟蹊径,取得自己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会了解前人的创新方法和思路,为我所用。鼓励学生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做出成绩。对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最好能够进行鼓励;如果学生思考方向有更深的内容可做,并且符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做下去。平时作业中,设置一些开放问题,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业中的一部分当然应该是锻炼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问题,但除此之外,可以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出自己的答案。
3结束语
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5
1.1课程定位不准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不够准确、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院校认为学员在中学已学过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简单,学不学都无所谓。作为公共基础课,只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导致部分学员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
1.2学员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员计算机水平有明显提高,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学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对广州指挥学校2012级学员的调查,我们发现2%的学员未接触过计算机,51%的学员进行过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网络购物,41%的学员使用过Word排版、Excel处理、PPT制作,6%的学员能进行Photoshop图片处理、Flas制作、程序设计。
1.3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知识也随之更新,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例如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Windows7操作系统和Office2010办公软件,而教材内容还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教材内容的滞后让学员感觉课程与现实脱节。同时,与部队联系紧密的计算机知识很难在市面上找到合适的教材,造成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1.4专业结合不紧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处于知识普及型向服务专业应用型的转型时期,多数院校沿用以“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基本框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在知识分层和专业分类教学方面体现专业应用需求的导向不够明确。部队院校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几乎与地方院校相同,教学内容设置上忽略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造成教学缺乏针对性。
1.5教学模式陈旧
随着信息技术在部队院校的推广,虽然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板书,但教学模式改变不大,学员主动参与教学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学时的关系,学员只是照搬教员讲授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自主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员的可持续发展。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1明确课程地位
《基本要求》提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明确课程地位,对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前导课程,是培养学员实践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其目标是培养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查找、处理数据能力,培养学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其他学科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对学员科学素质的培养起到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部队院校的校领导、系领导、任课教员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员认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2.2转变教学理念
“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由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埃德加•戴尔(EdgarDale)1946年率先提出;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NationalTrainingLaboratories)做过类似研究,提出学习金字塔(LearningPyramid)理论,结论与戴尔相似;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用数字形象显示了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用听讲的方式,学员两周后只记得5%,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的参与度也最低。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都是被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低,学习保持率无法超过30%。从第五种到第七种都是主动的学习方式,学员参与度高,学习保持率超过50%,最底端的学习方式保持率高达90%。从“学习金字塔”模型可看出,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积极参与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员有机会把学习的知识立即应用,或让学员当小教员,效果非常明显。学员以小教员的身份对他人进行教学,不仅要对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逻辑来进行沟通。学员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将内容转化为让他人能理解的表达形式,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潜在智能的发展。
2.3差异性教学
《基本要求》提出不断探索“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由于专业差异,导致各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如果在教学内容上不区分专业差异,容易让学员误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万金油”,对自己的专业课程作用不大,导致学员学习动力不足。在课程规划上,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能力需求和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研,按照“以培养目标为导向”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知识普及型”课程和“专业应用型”课程。“知识普及型”课程是计算机文化基础,面向所有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一授课;“专业应用型”课程是根据专业特色量身定做,面向不同专业的学员,可安排在大二、大三授课。由于学员个体差异,在学习中会产生“吃不饱”和“吃不消”的现象。教员如果忽略这种情况,采用同一起点授课,造成基础好的学员不想听,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机水平无明显提高;基础差的学员跟不上,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动力。在教学安排上,参考新学员计算机水平问卷调查的结果、遵循自愿原则,利用课程测试将学员分为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和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两类。例如利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来测试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如果考试合格即可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如果不合格则必修“知识普及型”课程。鼓励免修“知识普及型”课程的学员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来学习,激发这部分学员兴趣、让基础好的学员有新的学习动力。对不能免修的学员则认真地讲授“知识普及型”课程,通过测试后继续选修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应用型”课程。通过将课程分类来解决学员“吃不饱”和“吃不消”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员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采取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开展差异性教学,既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又丰富课程内容,使学员对计算机课程保持浓厚兴趣。我们在2012年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提高了学员兴趣,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
2.4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约束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习金字塔”模型中可以看出高效的教学模式应建构以学员为中心,由教员组织、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动力,让学员主动、积极、愉悦地学习。
2.4.1加强实践教学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基本要求》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教员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上机实践任务,让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开展以学员为主体的互动式实践教学,做到精讲精练。广州指挥学校2012年通过增加上机实践学时,同时在机房增加辅助教员,让学员能及时与教员交流上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4.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以学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教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任务,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对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并设法完成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任务,要考虑学员的实际情况,只有学员在进行探索、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完成任务,这样才达到任务驱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Word排版时,让学员设计一份个人简历;在学习Excel时,让学员用函数来统计打靶成绩。2.5优化考核模式计算机基础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传统考试不能体现学员真实水平,应侧重于动手实践能力考核。优化考核模式可进一步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避免学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注重培养学员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提高学员综合能力。我们将学员成绩评定分为4个部分:平时成绩、小组成绩、上机成绩、笔试成绩,比例为20%、20%、30%和30%。平时成绩体现对学员的严格要求,让学员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小组成绩体现学员的团队协作、创新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员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综合运用和发挥所学知识,完成一份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作业设计;上机成绩体现学员上机操作技能;笔试成绩体现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3结语
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6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除了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应该突出应用。改革重点在两个方面:计算机原理的教学和培养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该以“利用计算机”和“解决问题”这两点为主线展开。当代计算机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可以多角度使用,它可以像汽车一样,通过简单操作来驾驭;也可以像数学原理或公式一样,需要懂得原理才能深度使用。对计算机多层次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应该定位于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不能只将计算机作为低层次工具开展教学。面对“利用计算机”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该从计算机原理角度组织教学内容,这种定位并非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而是真正将大学计算机回归到大学数学、大学英语同样基础性地位的过程。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进一步展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就涉及到如何抽象问题的计算特性,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教学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2.1课程设置的调整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大学本科一年级的必修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内的课程体系有很大不同,应用型大学注重的是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后续专业课提供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如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是当前热点问题,同时由于学生进校时的个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在学生进校后应进行一次摸查,对确实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其他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分类教学是指在学指导的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不同专业进行的,根据不同专业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素材、教学过程和教学实验等。可以通过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计划的缜密分析,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访谈沟通,特别是学生进入大三、大四后对计算机科学的依赖,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分为社科人文类、理工类、经管教育类、大农类等4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重点强调某些内容,这是面向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分类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环节,不仅体现在课程讲授,也要体现在实验教学环节中。
2.2理论课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它是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一定要主动的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死板与枯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现在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设计好自己的课件,课件要丰富多彩,同时在内容组织上要合理生动,有吸引力,笔者认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而对于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采用渐进式案例教学,每一部分内容设置两个案例,让问题复杂程度从简到难,从基础到综合,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多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总之,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驱动,以渐进式案例教学为线索,以服务专业应用为目标,在高度浓缩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2.3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理论课进行改革的同时,对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就更为重要。实验应注重对已有知识的验证,突出对未理解未掌握知识的再学习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探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应用型本科教学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2.3.1对于计算机组成部分的实验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组装一下,最后让学生去设计一个方案———配置一台具体的计算机。
2.3.2文字处理与文档编排、数据处理与图表制作、报告处理与幻灯片制作这部分内容的实验则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掌握理论课所学的内容。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是让学生使用实验平台,每个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练习题,这些是必须提交的,学生是必须完成的,同时每次实验都设计了思考题和实验相关知识,配置了综合学习与拓展学习。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向更深层次拓展。
2.3.3针对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配备一些虚拟实验,供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做,这些虚拟实验兼顾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训练,考虑到与现行教学内容的关联,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培养基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计算意识,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计算机科学的本质以及专业知识以有效的手段展示给学生,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技术途径。这部分实验可由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