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新教师;教学习惯;高中数学教学

作为今年刚入职的老师,通过几个月的高一数学教学,我得到了一些很深的体会,其中主要是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好的习惯,并进行反思

一、上课时直接进去就上课,不喊“上课。起立”

反思:很多老师认为高中生都已经接近成年人,感觉没有必要向教小学生一样去强调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其实就我自己的体会,上课之前行上课礼最大的作用倒不是提升学生尊敬师长的意识,尊敬师长需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慢慢地渗透,而不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我觉得它的最大作用在于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转变下课休息时那种散漫的状态,让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不用课本上出现的数学符号

反思:就数学学科来说,符号作为一种代号,用哪个符号对处理问题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莱布尼茨说过:“我们利用符号的目标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需要阐述的含义,而不至于产生逻辑上的混乱。”所以用什么样的符号只在于如何表达简单。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对课本进行了简单的预习,最先进入他们脑海的是课本中的符号,如果在上课时用一个其他符号来阐述问题,就会让学生浪费一些完全没有必要的精力。另一方面,课本中的符号一般都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在长期的学习和练习中使用最多的还是课本中的符号,这也为以后的学习省了很多事。

三、对于在上课时出现的预期之外的难题轻描淡写地带过

反思: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又不能立刻解决,一般的常见做法是:这个涉及我们以后学习到的知识,今天不讨论。其实,我觉得这样很容易扼杀学生求知的动力。既然这个问题在课堂中被提出来,说明它的产生是合理的。如果确实要用到以后的知识,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指出用到以后的哪方面知识,可以查询哪方面的资料等等。另外,如果老师压根对这个难题没有足够的了解,那完全可以向学生指明:备课不充分,以后再解释等等,这样做并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

四、不按课本布置作业

反思: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可以反馈其接受知识的程度。一般来说,课本上的内容是最基本的内容,仅仅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和练习课本上的作业是完全不够的,但是学生要同时掌握多门功课,并不是只学习数学,其中分配在练习数学习题上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所以应该在课堂结束时出题练习,巩固知识。而课本中的习题融众多教师的经验,应该属于效率最高的一类习题,所以以课本为纲的练习是效率最高的,老师让学生多学习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并一定不对学生都有利。

五、讲课时对内容太多的展开

反思:现在教材里面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一些数学思想、基本运算都包含在内,如果老师展开得太多,虽然会让学生练习时比较轻松,短时间内可能会提高分数,但从长远来说,未必是件好事,因为从课本到练习,实际上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即使刚开始不太适应,但从长远看,应该对学生帮助更大。

六、写解答过程时太草率

反思:高中内容相对初中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跳跃,同样学习写解题过程也应该从头开始。解题过程反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老师从更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自然觉得很轻松,但是学生初学时很生疏的,老师应该有耐心,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快。

在新课程的教学体系下,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因此教师更多的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尤其是刚入职的数学教师,对教学的把握力还不够完善,有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样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有助于自己更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智慧,教学习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J].江苏教学研究,2001(5).

[2]常自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必备的几种教学习惯[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5).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2

当我们走下讲台,尤其是夜深人静之时,静静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会重新审视教学的得与失。何处精彩,何处还需增删改进;哪些学生一点即透,哪些学生还需多做激发鼓励。教学设计导入是否精彩,是否与本堂课教学重点相吻合,从而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教学难点是否做到了巧突破,师生互动情况如何,对于课堂上学生的突然发问和疑义,自己的应对是否合理到位且游刃有余。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回顾、分析和审视,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实施教学反思,要分三步进行。

一、课前反思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当今最新的教育理念,熟悉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结构,做到以学生为本,还要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综合利用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教学设计。只有预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预先设定应对的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驾驭课堂才能游刃有余。

二、课中反思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要敞开心扉、积极交流、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彼此欣赏,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及时、自动地反思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的最佳方式。教师备课时,要预设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灵活应对学生的突然发问和奇思妙想。课堂上,教师要冷静地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调整”“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进而摸清学生的思维过程,耐心理智地把学生引导到思维的正路上来,切忌“霸权主义”,让学生口服心不服,教学效果不佳。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就是所谓的课后回顾,这在我们学校是强烈要求的。课堂实施过程的得与失,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差,灌输教育理念的多与少,以及随堂小测成绩的高与低,这些都在课后回顾的范围之内。细致有效的教学反思,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步骤、程序自发学习,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到书本课堂之外更多更精彩的东西,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3

一、统筹兼顾,把握整体,反思教学的合理性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表现为自然、顺畅,体现出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各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等细节上都会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显现出闪光点,比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精彩导言、突破重难点的别具一格的智慧火花、对学生进行赏识的激励性评价等,这些都应成为我们反思的内容。

当然,每节课下来,也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自己不太满意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启发点拨不是精确到位、环节设置欠合理、方法选择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等。教师只有从整体上宏观把握课堂,认真反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对今后的教学产生较强的指导与借鉴作用。教师要静下心来,冷静思考,认真分析学生,反思自我,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不断进行改进,从而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二、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反思教学的人文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意避免对学生进行言语上的伤害。事实上,教师对待学生学习的冷漠、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则更是对学生更大的伤害。教师在教学之余,更应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在无意间中伤了学生的情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经常反思自己的这一行为,在课堂上就会关注学生的存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潜力。例如,对于2009年高考广东理科卷:已知向量a≠e,│e│=1,对任意t∈R,恒有│a-te│≥│a-e│,则A.ae B.a(a-e) C.e(a-e) D.(a+e)(a-e )

在求解这道题时,学生如果没有仔细研究题目已给条件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会直接从不等式│a-te│≥│a-e│着手,进行计算,这的确也不失为一种解法,但运算量显然很大。而我们如果仔细思考题中的条件,向量a≠e,且不等式│a-te│≥│a-e│对任意实数都成立,则完全可以借助向量本身的意义来进行思维,这样,运算量大为减少。在解题过程中,有的学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在课堂上展示之后,其他同学也给予了肯定。我抓住这一机会,对该生大加赞赏和表扬。针对这一事例,在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感觉到在课堂上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维,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当然,这一过程,必须体现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纵观以往的教学,由于受高考升学指标及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和教师,习惯用统一的模式去要求每一个学生。而事实上,不同的学生由于其学习基础、态度和能力不同,对他们统一模式,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在各个环节上下足工夫,特别是针对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

另外,分层教学也体现在作业的分层上,教师完全可以将作业设计成不同层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让力不从心的学生吃得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推进。

四、认清自我,不断提升,反思教学的时代性

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如何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数学概念,运用学生易懂的方式讲解,让学生领会其本质,是对广大数学教师的挑战,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使自己的业务能力紧跟时代的脉络。另外,教师还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方法,不断吸纳先进的组织和管理课堂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本领,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民主、人文的课堂。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与同组教师的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切忌以自我为中心,故步自封。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4

一、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反思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只有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相关的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学生智力、情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主体性获得生长的土壤.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觉得问题的存在,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必须加强备课的预见性,做好课前的反思,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有些课本的情境创设不适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充分体现过程的发现,为此教者应通过反思,重新调整设计思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反思后的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知识的结构化,更须弹性预案.

数学知识是结构化的知识,所谓数学知识的结构,就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即数学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的认知结构网络,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离不开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见,更须要课前的反思和弹性预案.

教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生成可变,教师在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因此,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的预案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利于课堂上教师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随时调控,实现课堂过程的最优化.

在教学前反思,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的新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做好课中反思

1.教师要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尽管也会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但学生是动态的、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常常有意外的情况出现.他们在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无法估计的,它导致了设计好的教学与实施之间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教材,必须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克服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思维定势.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适应课堂发展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鼓励探究意识.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当学生与自己的见解不同时,教师要给予最大的鼓励和赏识.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当课堂教学出现意外,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成功经验受到冲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敢想、善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高亢的探究情绪.教师在课中主动反思,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抓住契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总结得失,师生共勉,做好课后反思

1.勉励学生在课后反思中熟悉、领悟思想方法

我们要勉励学生在反思中领悟思想方法,因为我们要使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领悟,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反思,这堂课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技巧 ,或者发现了哪些错误,原因在哪里,记住哪些经验教训,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的领悟.如学生1:我知道了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学生2:这堂课我学会了猜想等等.

2.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5

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教师这一方,通常听到的是对学生的抱怨,抱怨扩招导致学生素质普遍比较差,没有学习的兴趣,对于素质课或者非专业课毫不重视。抱怨学生把音乐只当作弹琴、唱歌、跳舞,至于文字的东西,他们压根就没有兴趣,认为那和音乐没什么关系。而学生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在考进音乐系之前,我们给他们灌输的音乐概念,就仅是视唱、练耳、乐理、唱歌、弹琴、跳舞而已。因此,对音乐的错误认知,似乎并不在于学生,他们是无辜的。在学生这一方,看到的是旷课、睡觉、说话、发短信。他们认为,就业时单位只要他们弹琴、唱歌、跳舞啊,这些搞不好怎么找工作?这也是事实。那么,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如何改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如何解决艺术素质课在就业方面对学生有所帮助?

形成这种局面,首先是学校对音乐概念的理解不全面,影响了学生对于艺术素养课的认识。学校招生考试时,除了专业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少有院校设音乐史论常识科目考试。这样,从高中到大学就没有音乐史论知识的过渡,进校后有些知识衔接不上。因此,学生的音乐概念,就是视唱练耳,以及唱、弹、跳。音乐是技术不是学术,这是高师学生甚至很多教师的音乐观念。艺术素质课的教师引导学生树立音乐不仅仅是技术,也是学术,更是人生艺术这种音乐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学生通过音乐技术训练达到对音乐艺术的人文理解,树立人文关怀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这样,我们即使培养不出艺术家,至少也能培养出具有艺术修养的教师以及听众。一个国家的艺术水准,不仅仅取决于创作者,也决定于高水准的音乐受众。

其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厌倦艺术素质课的原因。很多学校的艺术素养课不能在多媒体教室授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现代及后现代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已经变成了视听艺术。没有可听可视的教学手段,文字是没有力量的。音乐史,应该是听觉的历史,音乐美学虽然是音乐哲学,是关于音乐的哲学思考,但也是借助于音响的翅膀在思考。没有作品解读,哪有思想迸发?再比如艺术概论,作为各门艺术的综合课程,对于各门艺术要有感官的体验,没有听觉、视觉经验和阅读经验,如何理解艺术?因此,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音乐素养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基本保证。当然,除此之外,还得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教师以及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淡薄,也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大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担负起自己该担负的那部分责任,给学生以自由、平等的权利,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包括主流价值观念承认的健康的形象,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流利的普通话,娴熟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按时上课,准时下课,在课堂上平视学生,不能以居高临下或者权威者的语气与学生交流或者讲课。面对学生的质疑或者诘难要有足够的承受力,要有理有节,不能情绪化地大发雷霆,训斥学生,甚至讽刺挖苦。

大学生是一个成人群体,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可能超越教师。教师要以相互沟通和分享的姿态站在讲台上,而不是一个权力拥有者和道德说教者的态度面对学生。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最富有激情,最容易冲动,精力最旺盛,思维最敏捷,求知欲最强,最富有理想情怀,情感最想奔放,情绪最敏感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他们需要的不是婆婆妈妈的关怀,唠唠叨叨的说教,他们需要新的思想、观念与他们对接、碰撞,需要被尊重和平等的交流。如果每一个教师都具有让学生进入思考世界的能力,我想课堂上的风景会美丽很多,师生间的抱怨也会少很多,我们的艺术素质课课堂也会成为艺术与思想的世界,而不是说话、睡觉、发短信、发愣走神的场所。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范文6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94-03

一、艺术生时间利用问题的产生

高中艺术生(本文特指美术、音乐类艺术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选择的方向不同,注定了他们是高中校园的特殊存在。近年来,广东省美术、音乐类考生维持在5万人左右,尽管仅占每年高考报名总人数的7%左右,但是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各高中学校中,尤其是生源组靠后的学校,如笔者任教的高中为广州市第六生源组学校,即最后一组。

我校(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下文同)近年来艺术生维持在40至50人之间,恰好构成一个艺术班。这样的班级在靠后生源组学校普遍存在。对于这类生源学校和学生而言,选择美术、音乐不仅仅是兴趣与专长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们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的一条“捷径”。但是这条“捷径”并非坦途,他们既要参加统一的文化科高考,又要参加统一的术科高考,还要参加各艺术类院校自行组织的校考。面对文化科与术科的双重压力,他们要比别人更努力,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如何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是一个既关键又难解的问题。术科训练与文化科学习同时进行,使他们在二者衔接与转换之间产生了很多碎片时间。尤其是到了高三上学期,绝大多数术科生都将参加术科高考培训,直到下学期3月初才重新返校,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科高考备考中。在术科培训与术科高考结束前有近半年的时间,要想学习文化课,只能利用一些闲暇的零散时间。时间对于术科生来说太重要了,如果有时间,他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兼顾文化科学习与术科训练,取得更好的成绩。术科生只有充分利用零散的碎片时间,才能比别人学得更多。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时间就成为艺术生和科任老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微博辅助教学――解决问题的良器

近年来微博的兴起和流行,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契机。微博即微型博客,它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等特征。利用这一平台可以随时上传视频、图片、文字等内容,还能进行文字交流。微博的这些属性与特征为艺术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和一种可能性。那么,以微博辅助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行得通呢?

就目前已经具备的条件而言,硬件不是问题。首先,互联网的高度发达,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已经不成问题。其次,信息呈现与硬件如何配合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也因智能手机的普及而迎刃而解。最后,学生会不会用手机上网,有没有使用微博?这在信息时代显然不是一个问题。

那么,作为软件的学科学习资源是否适合呈现并为艺术生所接受呢?笔者所任教学科为高中历史,有6年任教艺术班的经验。从学科属性和学生特征来看,笔者对微博辅助艺术生的历史教学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笔者在2015届毕业的艺术班中做了利用微博辅助历史教学的尝试。

三、微博辅助教学在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2014年高二下学期,作为艺术班的班主任,为了便于与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离校培训期间联系和沟通,笔者建立了一个班级的微博平台。在微博的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它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互动平台。为了帮助学生利用零散的闲暇时间有效地复习、记忆历史知识,笔者想到了在班级微博平台上历史学科的同步复习资料,可能对他们会有帮助,于是就有了以下尝试:

1. 利用微博平台复习用的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有效性,笔者主要了视频、知识结构图和典型例题三类资源。视频主要是针对艺术生普遍反映很多历史概念不理解而作出的选择。因此,笔者收集了许多解析历史概念的视频精简片段(多数在5分钟以内,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君主立宪制等),根据复习的进度到微博中,供艺术生在课间或饭后等零碎时间观看,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单元知识结构的主要是针对艺术生反映的历史史实记忆混乱,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知识结构零散不成体系,没有逻辑链条,造成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状况也使得他们在考试中无法迁移知识。因此,有必要使艺术生先熟悉各单元的知识结构,再熟悉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利用微博中的一个个知识结构,艺术生就能在自己的手机上随时随地的自主复习,利用闲暇的片刻检验和巩固所复习的知识点,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 通过微博平台即时解决和反馈学生在复习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艺术生晚上一般要术科训练,因而在上完课后,文化科老师与艺术生之间很难再有时间交流与沟通。这样在常态下艺术生及时解决复习中遇到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难题。但是,微博平台的使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艺术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提问,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老师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及时看到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师生课后问答中一对一的模式。在微博上一个艺术生问题的解决,可以呈现给所有艺术生,使有相同问题的艺术生都可以解惑。

3. 利用微博的互动性使每一个学习个体成为历史学习的中心

师生之间、艺术生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在微博上轻而易举地实现。例如,一个艺术生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何区别”这一问题,并不一定要老师来解答。学得较好的同学完全有可能解答,并且因此获得同伴在微博中的点“赞”。对年轻的高中生而言,获得同伴的点“赞”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 借助微博平台帮助艺术生积累历史学科的复习资料

艺术生在高三上学期均在外培训或参加术科考试,不可能携带大量的复习备考资料外出培训。在高强度的术科培训下,艺术生剩下的仅仅是一些吃饭、午休、晚睡前的零散时间,不可能拿起厚厚的复习资料进行复习。但是作为注重史实记忆的历史学科来说,充分、有效地利用零散时间同样有助于提升成绩。例如,一个单元知识的结构的回顾,一个概念的复习记忆,亦或一条时间轴的回顾等,都能在几分钟内自行完成。这些学习资源都可以由教师精心准备后到微博平台,供学生随时随地开始复习,使艺术生在紧张的术科训练之余积少成多,以备将来厚积薄发。

微博辅助教学的使用,使艺术生的历史课堂得以延伸,使历史知识的学习成为随时可以开启的“进行时”。这样能够为艺术生争取一分一秒的宝贵复习时间,为他们回校全面投入备考复习打好基础。

四、微博辅助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反思

就本班2015届艺术生的高考成绩而言,全班仅4名学生没有通过艺术类文化科本科线。但以此评判微博辅助历史教学是否有效显然不科学,它的实际效果实难评估:一方面因高考文综成绩没有单科公布,无法比较;另一方面也因没有严格的实验设计和对比的参照无法客观评估。

可以做出客观评估的是,微博辅助历史教学因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一部分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部分艺术生学习历史的动机水平。微博辅助教学使艺术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由被动变主动。无论是观看历史视频,还是自主提问,亦或参与解决问题的互动都是艺术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教师的干预。这一点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来看值得肯定。但经过这一尝试,笔者深感这一教学辅助手段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艺术生的基础差,如何让学生自主看微博就能看懂学会的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是否与艺术生的学习能力匹配。如历史视频的选择,如果视频的解说过于抽象就不适合艺术生;又如试题的选择,就艺术生的水平而言,要精选典型试题,紧扣教材,且要避免偏题怪题。否则将大大打击他们阅读和参与微博教学的热情,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复习目的。

二是艺术生的个性强,个体差异较大,导致使用微博的差异明显。其表现就是艺术生在微博教学的参与度上明显分为三类:少数表现欲强的学生非常活跃,是常看常说型;多数表现为相对活跃,是多看少说型;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异常安静,是典型的“资深潜水员”。前面两类通过阅读或参与比较容易融入微博辅助教学,也较容易从中获益。但是第三类可能因为没有上网习惯或兴趣,亦或个性原因,参与度偏低。因为这一差异的存在,使得这一辅助教学模式的成效在个体体现上会有很大差异。这是否会对不习惯(或不喜欢)和没有条件使用手机上网的艺术生造成学习资源分配与共享的不平等值得商榷。

三是艺术生在微博上自主互动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由于艺术生的整体水平较差,因而学生在互助解决问题时很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甚至错误。例如,一个学生在微博上问:“一国两制是因何而提出的。”马上就有同学回复:“香港问题。”这样简单的史实性错误在艺术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得他们在自主互动中经常产生各种错误,这些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就可能因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而造成更普遍性的错误。因此,教师的及时关注与纠正反馈就成了关键,否则这样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