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1
大胆创新,科研有成效
又是一年芳菲尽,在此酷暑到来之际,一个忙碌而又充实的学期又已进入尾声。回顾一学期来的教科研工作,我们认为可以用两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创新”、“有效”。本学期我们认真领会校长室的工作意图,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在校长室、各部门、各级部组的支持和帮助下,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继续推动学校“情感教育”特色建设;营造学陶师陶氛围;认真组织各项论文比赛,组织并高效高质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总结:
一、创新课题研究工作。
组织并开展课题研究是教科处部门的中心工作。本学期,教科处在开展日常研究工作的同时,在校长室的主持下,在其它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举办了《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情感教育”课题中期评估暨无锡市省、市级课题工作现场研讨会》。学校还顺利通过了滨湖区特色学校A级验收,并在区授牌仪式上进行了特色创建工作情况的交流。学校“情感教育”特色在市、区级层面上再次得到了彰显和肯定。具体来说,教科处在开展课题研究、深化情感教育时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深化内涵,提高认识。
“情感教育”究竟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形态?这是一个引人争议的问题,也是一个时时盘旋在我们头脑中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努力将之与新课程改革融合。围绕这个问题,我们组织学校全体老师投入到相关问题的研讨中来,并三次和部分骨干教师举行了“双基与新课程”、“新课程下的教学质量观”和“教育教学座谈会”等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老师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气氛热烈。通过争论与辨析,大家对“情感教育”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认为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情感教育,“双基”、“教学质量”还是要的,对“双基”、“教学质量”等概念也有了新的明晰的认识,为情感教育与新课程的深化夯实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2、整合课题,大胆创新。
迄今为止,我校各级各类的“十五”课题共有九个之多,这些课题在申报时并没有一个整体的、通盘的考虑,每个课题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由于课题数量较多,因此如何统筹协调,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收到成效,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在上学期对省级主课题的方案进行修订的基础上,本学期,教科处经过认真思考,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经过召集所有的课题负责人进行讨论,统一认识,我们将学校的所有课题归并为课堂教学和德育两大方面,以《小学情感性课堂教学研究》和《小学情感性德育研究》为两个主课题,其余课题不论级别,均作为这两个“情感教育”主课题的子课题。其中省级课题《小学情感性课堂教学研究》就统领了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的多元智能课题、电教课题、语文课题、科学课题和英语课题这五个子课题。《小学情感性德育研究》统领了两个子课题,它们分别是《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小学德育开放体系研究》和《小学情感辅导校本课程研究》。当然,这些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除了立足情感完成主课题的研究要求外,还根据自身特点使各自的课题研究工作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为了搞好《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情感教育”课题中期评估暨无锡市省、市级课题工作现场研讨会》这次活动,教科处在筹备阶段主要指导了语文和品德与社会两堂课的教学工作,编辑了所有活动材料,包括《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情感教育中期评估汇报集》和十堂课的教学简案,并做好了课堂和会场的安排工作。活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我校整合课题的工作思路得到区教研中心领导的高度评价。
3、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使社会信赖学校,群众相信学校,孩子喜欢学校,我校也非常注重对外宣传工作。一学期来,教科处主办了综合性校刊《现代情感教育》第一、第二期,并向上级领导、各部门和友好学校投寄,使他们对我校的工作有清晰的了解。经过改版后的校刊,设计精美,印刷讲究,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好评。在区教研中心组织的区校刊、校报评比中,我校的校刊无可争议地获得了第一名。目前,第三期校刊已在紧张的筹备过程当中。
此外,教科处还撰写了数篇宣传学校“情感教育”办学特色的文章,如在区授牌仪式上进行交流的特色创建工作介绍,发表在《江南晚报》C2版上的《情感因生命而美好》等。这些介绍材料的撰写任务时间紧,要求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一改再改,挑灯夜战、周末加班更是平常,因为我们的心里只有着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学校锦上添花。
二、精心部署学陶工作。
经申请并得到批准,我校被正式列为无锡市陶行知研究学会实验基地之一。教科处在校长室的指导下,认真制订了2004年学校“学陶师陶”工作计划,目的是: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弘扬陶行知精神,把学陶与实施新课程、实施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并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神落实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落实到班级管理中,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我们对陶研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是:把握一个重点,做到三个结合,开展五项活动。即学习《陶行知论课程》为重点;三个结合是指学陶与实施新课程相结合;学陶与实施“情感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学陶与师生成长相结合;开展如下五项活动:即无锡市陶行知研究学会实验基地挂牌仪式、“情感教育”课题研究活动、“陶行知教我怎样当教师”演讲比赛、“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课程改革”论文评比活动、“学陶师陶”先进评比活动。
我们对学陶师陶工作进行了分解,根据分阶段目标,到目前为止,已做的具体工作有:(1)创设浓浓的学陶氛围。在学校原有布置的基础上增加了陶行知语录和陶行知人像的宣传牌,并请各年级组老师在认真学陶师陶的基础上写心得,布置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办公室学陶专栏,整个学校因此充满了浓厚的学陶师陶氛围。(2)组织多样的学陶活动。我们下发了《给全校教师的一封信》,组织教师学习了《陶行知论课程》第四、五、六部分的内容,并设计了第四部分内容的练习卷;下发了一些通俗易懂的陶行知语录,请各位班主任老师利用晨会、班队会等时间组织学生诵读、理解和背诵,使全校师生对陶行知其人其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3)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经过多方联系,陶研会实验基地的授牌仪式终于在2004年4月2日在我校简单而又隆重地举行了。参加活动的有市陶研会的领导、学校陶研工作领导小组的全体成员、各办年级组长和教师代表。沈会长对我校的陶研工作作出了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五(5)班和五(11)班唱陶歌,诵陶诗,更是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此外,我校还向省陶研会递交了申请,希望能早日成为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使我校的陶研工作能早结硕果。
三、认真组织论文比赛。
组织论文参评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通过组织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活动,老师们得到了荣誉,也得到了实惠。由于论文评比活动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结果,所以我们向大家汇报的有一部分是上一阶段的论文送评成果。
在组织参与滨湖区第二届无锡市滨湖区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竞赛活动的时候,我们考虑通过2003年度学校教科研论文评比活动的过程进行选拔。我们请专家对老师们的论文进行评审,并对获奖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再将老师们修改后的论文再送区级参评,以提高获奖率。经过专家们的指点,老师们的论文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年3月,我校老师的论文在区级评比中获三个一等奖,八个二、三等奖,学校也因此获得了区优秀组织奖。
在年级组长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共有数百名学生参加了区里统一发动的第三届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由于老师们进行了认真的组织和指导,有三名老师获江苏优秀指导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分获区一、二、三等奖,我校也获得了市教育学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在参加省教育学会和市教育学会的论文评比活动中,我校分别有十多位老师分获二、三等奖。
除此之外,教科处积极组织了对《滨湖教育》等各级报刊的组稿、投稿工作,获得了《滨湖教育》编辑部成员的一致好评。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2
1、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字上下功夫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论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论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认为: “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 最有效力的法子。”关于“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是这样解释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 的法予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 学生。”实践性是“教学做合一”的基本特点。生物科学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科学。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实施“教学做合一”,努力在“ 做”字上下功夫,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我们的做法是:
(1)以身示范,严格操作,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教人求真,学 做真人”。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验,就是要亲自“做 ”。不仅要求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的“做”是示范, 学生的“做”是学做、是模仿。教师既讲又做,学生的学就有了根据,做起来也就不会感到太困难。例如,显 微镜的使用,包括取放、对光和观察三个环节,共有十几个具体步骤,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由于我 们采取了“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按照实验的操作顺序,一步一步地讲述操作要领 ,进行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比如“取放”这一步,就是由教师先示范讲解正确的取放方法,然后让学 生按教师的要求,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放置在实验桌的适当位置上),在分步骤练习的基础上,又让学生 按“取放—对光—观察”的顺序完整地做一遍,以强化训练,加强记忆,从而在预定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完成 教学任务,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实验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是否规范、准确。所以,在实验中我们还 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严格要求,让学生规范地、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每一 个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力求做到规范,做好学生的表率。实验中还注意教育学生正确对待 实验的结果,成功就是成功,失败就是失败,不弄虚作假,不说假话;教师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也做到客 观、科学、实事求是。
总之,以身示范,严格操作,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紧密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 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落到了实处, 深化了素质教育。
(2)坚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真知。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 书》一文中说:“‘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 )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验、观察,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验 、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够“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在指 导学生实验和观察的同时,给学生提出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进而得出科 学的结论。例如,在“有机物的分解利用——呼吸作用”一节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第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不 仅亲自做,还提前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在布置实验时,还给学生明确一些要求,如瓶子一定要清洁,两个瓶 子中种子的数量要相等以及瓶口不能漏气等。课堂上,教师边演示实验,边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边问学生 :为什么燃烧的火柴放进甲瓶中不会熄灭而放入乙瓶中会立刻熄灭呢?(学生答:因甲瓶中氧气充足,而乙瓶 中缺乏氧气)乙瓶中的氧气都到哪里去了呢?(学生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由此可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 么呢?(学生答:说明了种子的呼吸作用要吸收空气中的氧)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回忆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 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种子萌发为什么需要充足的空气的道理。坚 持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通过“劳力上劳心”,就使学生切实地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是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是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真理。学生通过:“劳力上劳心”获得了真知,学 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更高了,兴趣更浓了,主动性更强了。
(3)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进一步实现“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 物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做去学去创造,去增长知识和才干 。有位名叫何雷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经过长时间对植物叶序的观察,有了新的发现,他发现叶序除了互生、 对生、轮生外还有簇生,并发现叶序有混生现象,银杏的新老枝有不同的叶序,于是写出了《叶序的再认识》 的小论文,这篇小论文不仅发表在学校的《新风》报上,还荣获了首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小论文评选优秀奖。 还有一位名叫黄河的同学,长期坚持制作琥珀标本,取得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写出了《制作琥珀标本》的小论 文,《成都晚报》“苗地”栏目组还专门编发了这篇文章。我们还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距学校10km外的成都植 物园、动物园,并且坚持结伴而行,步行而归,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还锻炼了意志,增进了 团结和友爱。有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城市里,不认识水稻、小麦、油菜等。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些 常见的大田作物,还了解到了它们的生长过程、管理程序,明确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 知道,传统教育是教育与生活分离,劳力与劳心分家,理论与实践脱节,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则强 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定书不可尽信,书不可尽言,问题要在生活里发现、研究和解决,大力提倡“生活即 教育”“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而课外活动,正是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实现“教学 做合一”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生物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使学生在人生里程 中又向做“真人”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2.实行“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互教互学
在教学中,我们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还注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 才能,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我们知道,传统教育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讲台为教师 所独有,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当作“鸭儿填”,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 关系上。陶行知对此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在方法上 提出了“教学做合一”。“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 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 。因此,对教师来说,“既当先生,也当学生”,对学生来说,“既当学生,也当先生”。这就是后来陶行知 提出的“即知即传,自觉觉人”的教育理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著名的“小先生制”。受陶行知这 一教育思想的启发,我们在讲授某些内容时,试用“小先生”的方法,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 ,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讲台上,学生态度认真,板书工整,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楚、准确, 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抽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记得有一位名叫周敏的女同学,她 讲《啄木鸟》时,声音清脆,略带童声,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讲得声情并茂,非常感人。刚一讲完,教室里就 响起了整齐而又响亮的掌声,也令前来听课的教师惊叹不已。后来,我校的《新风》报还刊登了她的这篇讲稿 。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撰写讲稿,精心备课,然后上台讲课,既动手又动脑,还要动口,这种手、脑、 口的系列训练,比起答一道题,读一段课文,来得更具体、更实在,学生得到的能力训练更全面,学生的记忆 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为教而学” ,正如陶行知所说:为了使别人明白,对自己所教内容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
陶行知说:“得到真理的人便负有传播真理的义务。”要“即知即传,自觉觉人”,又仅自己知道了,还 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觉悟了,还要去觉悟他人。因此,把讲台让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讲课,还有一个 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以达 到传播生物科学知识,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生物学兴趣的目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坚持开展的“课前5分钟生 物知识大放送”。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认真听、认 真记,而后给予中肯的评点,及时表扬,纠正错误,补充缺失,把学生带到更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当学 生,也当先生”,教师“即当先生,也当学生”,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当“小先生”,还一改过去教师一讲到底的传统做法,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新 奇之感,而且把过去教师一人的讲台变成了众多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性。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3
依据xx区教育局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从我校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改革,优化组合,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致力于培养和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爱校敬业、真诚奉献、严谨治学、业务精湛、教风优良、团结协作、廉洁从教”的师资队伍,为创建“教育生活化”特色学校,实现办学品位的再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跨越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力争使我校教师具有以下素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树立典型,引导中青年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三、工作要点:
1、抓师德教育,树立师表形象。“教育生活化”创始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含着重要的师德建设理论,陶行知先生本人又是实践师德理论的“万世师表”。学校将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将组织教师阅读《教师的师德修养》《陶行知生活教育丛书》、《陶行知论著百篇》等,使全体教师深刻了解“师爱”的真谛和生活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同时开展以“爱的奉献”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征文撰写等富有教育性的活动来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崇高师德风范,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促进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
2、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即充分发挥我校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各级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讲座和示范课向其他教师传授课堂教学经验、展示教学基本功与教学技能,促进全体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3、继续进行“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式培训。学校要求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写出学习汇报材料,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员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培训可采用作专题讲座、经验交流、讲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4、做好“请进来”工作。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普遍出现的疑难和困惑,尽可能地邀请学科教研员、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制订对策措施,帮助教师解答疑难。
5、围绕不同主题深入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9月份,青年教师汇报课--寻找教育的遗憾,10月份骨干教师示范课--抓住教育的契机,11月份全员参与提高课--享受教育的幸福。着重进行案例研究,使教师从中获得启迪,开拓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式。
6、以学科为单位开展“交流日”活动,通过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我校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
7、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业务技能大赛,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赛、优秀论文或优秀案例评比、课后反思交流、课件大赛等活动,着力打造名师,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业务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8、立足年级组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校本教研。除“同研一节课”之外,各教研组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要围绕课题,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结合课堂实践,把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讨论专题,组织交流讨论,使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真正“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4
一、自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必须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学习进修与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其次要做到“行为示范”,要切实履行教师的职责,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并且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行动上。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尊严,发展其个性特长,不断满足其成长的内在需要,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探索
教育学家袁振国教授认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位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历史是对人类既往生活的记载、认识,历史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历史教材中鲜活具体的史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从“投笔从戎”的班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等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脊梁,看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不懈追求,感受到了熠熠生辉的爱国主义情怀。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伟人高风亮节、胸怀坦荡的人生品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更加端正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将来做一个合格公民,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因为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是历史教师必须把握的良机,而当学生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将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点亮一盏指明灯。
2.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首先,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学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对知识探求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作为教师不仅仅是要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会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也就不再是“教师要我学”等的消极体验,而是感受到“我要学”。这样的教学活动才合乎人性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生志在创造”,“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对于历史学科来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的敏锐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件、处理问题;其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学生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体现之一。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孩子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如可以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制作简单网页等。
总之,教师要吃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把尊重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信任带进课堂。要在欢乐、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足够的张扬,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培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5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49-02[作者简介]沈爱芹(1976―),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教师,中学一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那么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接受教育的时候,有求学之乐趣,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
一、教学做合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引领他们主动积极地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诱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需要,使他们主动学习。生活中“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之宝库,都是活的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来自现实生活、前人科学发现的“现场”、编制的小故事和具体的数学问题等。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图像语言等来表示,让学生考察并逐渐形成认知冲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并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索,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不断获得新知。
如在四年级数学“可能性”的第一节中,笔者采用“摸球游戏”来引入课题,让学生动手去摸球,根据得到的情况体会出什么是确定事件、可能事件。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习效果很好。它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又如在四年级数学“升和毫升”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放学后从超市里选择一些牛奶、饮料的包装瓶去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和归纳哪些容器的容量是以毫升和升为单位,哪些容器的容量是一升或者超过一升。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自主实践和探索发现激发了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价值。甚至,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学生们就带来了他们购买的各种各样的容器,表现得相当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设计出了许多构思巧妙的容量为一升的容器,既为教学作了充分的准备,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和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这是陶行知活教育思想的一部分。陶行知先生认为以活的东西来教育学生,不但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引起他们活泼的精神,而且还会增添学生学习的亲近感,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陶先生思想的启迪下,笔者所在的学校给了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者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学校开展了大课间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快乐DIY社、雨璇呼啦圈社、琳卡漫画社、心语巧手社、SC计算机社、何一象棋社和小何光影社等,每个社都由一个能力强的社长管理。本着让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学校把有特长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活动中玩,在玩中学。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需要被挖掘。教师教给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他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思想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反对把学生视作文化的奴隶,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又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爱好的一种教育。
三、爱满天下
陶行知倡导“爱满天下”。它的本质就是爱和赏识;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有教无类,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作为老师都要同样地爱。记得刚刚从初中来到小学教四年级的孩子时,面对学生吵闹的场景,笔者不知道怎么办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只是恼火地瞪着他们。可是他们对笔者的怒火无动于衷,只顾着聊着自己的话题,气得笔者大喊“不要说话!”,嗓子都喊哑了,他们也只是朝我看了看,继续他们的话题。面对学生每天的“小报告”笔者忙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可是一想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希望得到爱的滋润和温暖,更何况是那些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笔者又鼓起了勇气。在合班老师的帮助下,笔者对在一日常规上做得好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或者在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帮助。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男孩,他在学习和习惯上和其他同学存在很大的差异。认识的汉字都不如一年级的小孩多,每次的语文考试都是二三十分,数学试卷上的答案都是猜的,英语也不及格。开始的时候,其他同学都不愿意和他一个组,怕会影响他们整个组的得分。于是,笔者安排他坐在班长的身边,让班长对他特别关注,利用课上小组交流讨论的时间和课间休息的时间给他进行一些辅导,同时也降低了对他的要求。笔者还经常找他谈心,让他每天坚持写五个汉字,在课堂上读题目,创造一切机会让他锻炼自己,培养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渐渐地,他上课也能举手回答问题了,字也工整多了,也渐渐地和其他同学合群了。
多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就能做到爱每一个学生。虽然在孩子们面前的生活之路并不那么平坦,但老师可以把爱的雨露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做孩子前进道路上的铺路石。
同时,教师也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学习,不断成长并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得到学生们的信任、尊重和爱戴,使自己具有更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教师可用他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师的工作,创建暖暖的师爱氛围,用一颗对工作热心、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领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范文6
朱小蔓:1985年,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31年了,其宗旨是学习、研究、传播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思想与人格。陶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从美国归国后,希望以教育唤醒民众,以教育拯救民族,他相信教育是可以通达人的内心的活动,是教人以自立、自强,培养人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所以教育才可能改造社会。
透过心,通达人的内心,是教育活动的本质。现在,社会出现很多的教育乱象,主要是背离了这个本质。其实,教育没有那么多的新花样,现在教育太喧嚣了,常常让人忘记教育原初的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最主要的是教孩子通过读书、明理,做好人,诚实守信和守法,不走捷径,可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它的目的是朴素的,教育最核心的抵达方式也是朴素的。教师,在其工作场所发现学生生命及其不同,教书育人,也是朴素和常识性的道理。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抵达人心而改变社会。抵达人心,才能改变一个人的能力与态度,进而改变社会。即使不能改变大的社会,也可以改变周围的社会。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今天非但没有过时,相反,在许多方面我们都远远没能做到。他曾说,教育不是要培养人上人,也不是要培养人下人,而是要培养人中人。现在,我们就没有做到,有些被培养的人反而在戕害、污染社会,让价值观发生扭曲。如果陶先生做人中人、教学做合一等思想在教师中有所普及,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一万人、十万人,乃至百万人。
现在,全国在24个省市设有省一级陶行知思想研究会,其中大多数省辖下的地市县也有相应设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有近20个专业委员会,几乎覆盖到所有的教育类型与层次,有的很有特色,如女学生专业委员会、生命教育专委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等,它们以民间的专业研究广泛地服务教育工作者,服务教师,服务教育战线。一些师范院校长期坚持对师范生开设陶行知思想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陶活动,培养千千万万教师队伍中的“陶子”。
各级陶研组织每年会有年会、各种研讨活动,如江浙沪地区每年联手举办“行知伴我行”论坛,不断推出学陶优秀教师。中陶会有课题,理论课题侧重陶行知思想理论研究、史料的再发掘工作,实践方面主要研究教师职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反思经验,提高专业水平。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服务教师与教育,更好地发现和推介典型,搞好教育实验,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在陶行知先生那个年代,还有一大批伟大的教育家,如叶圣陶、陈鹤琴、晏阳初等。可以说,这一代人抱持着教育救国、教育带动中国现代化的信仰。陶行知先生是那个时代伟大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代表。对老一辈教育家伟大思想与人格的回顾、解读、研究和传承,应放在中华民族复兴梦与强国梦的长的历史时段中看它的深刻意义,使今天的教育与百年中国教育的精神遗产有接续,给今天的教师更丰富的精神养料,多一点家国情怀,多一些社会担当。
中国教师:我们知道,40多年来,您一直没有离开教师及教师教育研究,提出过许多相关概念与命题,如教师人文情感素质、教师创造、教师研训一体等。那对教师工作,您是怎么看的?
朱小蔓:从我个人的经历看,我这辈子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师范院校工作的,从南京师范大学到北京师范大学,从普通教师到学校副校长,无论是师范生培养工作还是教育科研活动,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教师,主要关注的就是教师成长。1973年1月,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43年来,教育思想脉络虽然在不同的时间有内容的侧重,思考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对教师与教师职业本性的认识是一贯的。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之处在于,它是长时段地和活生生的生命打交道,和生命处于观察、教养、交往之中,观察生命的变化。自人类文明以来,教师工作或教师职业的定位就非常明确,即具有道德实践的性质,是一项促进人向善、为善的事业;作为教师,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是不变的,是其永远的灵魂。
我一直认为,对教师的培养要关注他们的心灵及内在生命与自身人格,这是教师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任务与使命,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价值取向与追求。从职业的道德本性上关注教师素质:教师可以没有大善,但要向善;可以没有大美,但要尚美。关注教师向善、尚美的发展变化,这是特别重要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一直关注教师成长的“内质性”条件,用这一概念,也即从内在、从质性上考察和理解教师工作,关注教师政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针对应试式的考试,过分追求分数,在90年代初,我提出“情感教育呼唤具有情感人文素质的教师”这一命题,指出由于过分强调逻辑理性与分数,遮蔽了孩子活泼的感性生命,可能会出现感性与理性的失调。而要让孩子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教师是一个在认知与情感方面协调、平衡的人。90年代末,我提出了“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在于发现和创造生命”的命题。当时,国家倡导创新民族与创新精神,教师如何创新?我认为主要在敏感于生命,善于体察和应对不同的生命,这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性品质,应突出教师教学活动中师生的交往关系。而且,教师要成为自主创造的教师,善于在职场中不断学习,从职业中获取成长,主宰自己的命运。
世纪之交,我有一项课题是研究人的道德学习,由此提出“教师道德是在职场中磨砺”的这一命题。教师道德形成主要不是靠管理、靠伦理规范的约束完成的,而是在职场中磨砺形成的。教师需要在与学生,与教材,与同侪、领导、家长、社区等的种种关系中调试、反观、反求自身,形成自我认识。在教师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帮助教师获得职场自主、自在、满足与舒适的情绪感受,满足教师的经济利益固然是重要的,但教师有没有存在的独立感、价值感,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处理好教师与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最近,我们在进行中国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构建”项目,这使我之前提出的教师情感人文素质的思想有机会得以接续。具体而言,是通过观课、工作坊、经典阅读、讲座等方式,观测与发现教师在课堂及日常交往中的情感活动形态,比如课堂教学,推动教师意识到自身情感素质的重要,学会进行情感性的理解与传递,让孩子理解教学内容背后更丰富深刻的含义,从而构成有意义,甚至是深度的学习;学会体察和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关怀的师生关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表达应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丰富的,学生才比较容易介入学习和全情投入地学习,并形成良性循环。如此才能使教师获得价值感、存在感、职业幸福感,创造师生积极饱满的生命状态。
最近,我在思考教育与情感文明的关系。它对个人来说,是指情感素养高不高,情感能力强不强;对群体来说,是指环境,如学校、班级、小组的情感氛围是否满足个体的正当情感需求。以他人为镜,个体与群体相互支持,个体文明与群体文明互建、互构、互相形塑,即情感文明的创造。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条件来解决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它根本在于教师内在的价值感、存在感、意义感和认同感有没有被激发与唤醒,那就需要构成对于教师来说有着正面情感氛围的环境,这个具有情感文明的环境既靠行政管理者的努力,也需要教师自己的情感条件去参与构建。
中国教师:刚才您提到教师具有促人向善的职业本性,强调教师内质性概念,关注生命的发现。“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等发展理念,这与绿色的注重生命教育的价值相吻合。对此,您怎么看?
朱小蔓:“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对此我是赞同的。而且,宏观层面的政策理念应该反映到教师工作、教师发展和教育事业上。世纪之交,教师教育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我们进入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不可能再用计划分配的方式招收与分配学生,师范生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教师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这是随着社会转型与形态变化产生的新问题、新挑战。对此,政府在政策取向、管理方式和评价手段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提高教师工资、授予教师荣誉、实施绩效工资等。但这些都是从外部来支撑教师队伍的稳定,诉诸于外部物化的、外部干预的方式,对难以维系、并不稳定的教师队伍产生了一定的效力与作用力。但从现在来看,诉诸管理、政策、评价等外部支撑来调控和维系教师队伍是不够的,所以要走向绿色,走向创造,走向协调,意识到教师个体的情感素质很重要,要让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主动协调和学生、教学、同事、领导及家长的关系,建设情感文明,共同创造职业幸福感。
本世纪之交,国家明确提倡以人为本,教师开始在乎自己的权利,在意自己的工作是否被认可及评价是否公正,所以局长、校长抓教师队伍建设,应给教师赋权,在管理评价上考虑教师个人权利是否得到保障。教师之所以没有价值感,就是因为没有被赋权。校长要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听取他们的积极合理化建议,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并能开发课程,设计出适合校情、地情、区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善于创造良好互信的教育文化环境,我所知道的,有的学校校长带领全校职工排演老舍先生的戏,戏排出来了,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平等、民主、协调、自由等问题也随之得到好的结果。
人和人是不同的,我们要用多样化的方式,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人感觉到存在感与价值感,焕发出生命力,发挥特长与优势。人的能力是一种需要激发的潜质,不是固化的东西,教师的潜能需要被激发、被欣赏。教师的职业生涯很漫长,这就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反思与调整自己,实现职场中的道德成长与磨砺,而情感表达是一个切入口。
总之,教师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本质上是一个依靠“内质性”支撑的工作,只有内质性才是根本上匹配于道德性的。我个人认为,教育政策取向、教师管理理念方法、教师评价工作等要朝向内质性方面,少一点简单化的评价与干预,让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多读书,多观察、倾听孩子,有更多闲暇陪伴家人和自己的孩子,也有时间锻炼身体。
所说的绿色,其实就是协调、可持续,为了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就要多元与开放。其中,开放是最重要的,没有开放就没有多元,也就不可能协调,谈不上创新。
中国教师:您说过教师创新的关键在于敏感于生命的发现,2015年10月,南京九中90周年校庆“博雅讲堂”活动上,您做了题为“教师素养和学校发展”的发言,希望教师做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您能说说如何才能做一位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吗?
朱小蔓:要想成为有道德敏感性的教师,要通过锻炼和读书来实现。比如,可以通过工作坊、朗诵、观摩、观影等方式,在表演艺术中,进行语言表达和身体动作训练,了解如何才能将情感表达得更恰当。教师要学习识别面孔、体态与内心,了解在课上自己的身姿、语言、表情如何才能最有利于抵达学生的内心,善于思考应对和调适的策略和方法。我们不仅要在知识、方式上培训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开展行动研究,提倡自我研究,调整自己的行为。
现在,师范教育在这情感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职场中也缺少这方面的关注与提醒。微格教室训练会涉及一些,如表情与手势方面,但教师不进入职场,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更长期的锤炼还在职后。
中国教师:“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发展乡村教育,您曾主持“教育与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研究”项目以及相关科研课题,多年来经常深入一线农村学校。对于乡村教育与乡村教师,您有哪些思考?
朱小蔓:我曾多次参加了教育部关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专家咨询,这个计划有几个亮点,其中提到,到越偏远的地方给予的福利条件越有倾斜,而不是说只要到农村就可以多拿。越偏僻越艰苦的地区,教师的福利条件相对更高,这比以往的政策相对公平。对乡村教师评职称不一定要求论文、英语……总的来说,我们要给予乡村教师特别的关心。乡村教育思想也是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与实践的重要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