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风险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雷击风险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雷击风险论文

雷击风险论文范文1

做一名敬业爱岗、开拓创新的__气象青年人,为__气象事业走在全国气象事业发展的最前沿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是__市气象局的__同志自20__年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努力坚持的工作方向。

__来自四川宜宾一个普通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从小培养出了吃苦耐劳、勤奋节俭、尊重他人的习惯,容易适应各种环境的生活。__出生于1976年10月,1994年考入石油大学,1998年在辽河油田参加工作, 20__年至今在__市气象局从事雷电防护工作。现任__气象局防雷中心主任工程师。

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与帮助下,__于20__年评为__市551人才,20__年担任省局法规处主持的《__省雷击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的主要编写人,20__年__市气象局考核优秀,同年编写了科普资料《雷电防护手册》、在__各县(市)区发行,20__年参与编写了《__省防雷装置检测实施细则》,并获得“__市气象宣传信息先进个人”称号,积极参与全省防雷服务管理年活动,协助辅导__市代表队参加全省防雷技能大比武取得了好成绩。在国际会议、核心期刊、专业期刊上发表约20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为17篇,多篇论文在国际会议和全国会议上进行了大会交流;《__市雷电灾害特征分析》等3篇论文获得优秀论文奖励。先后主持开展和参与了《__市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区研究》等3个科研项目。

自20__年开始的五年防雷工作历程中,__同志先后从事过防雷业务各个领域的工作,包括防雷检测、技术评价、雷击风险评估、雷灾调查(统计上报)、防雷工程设计、防雷规范制订、防雷宣传、防雷培训、竣工验收、防雷科研、防雷网站建设等。从最基础的防雷检测工作做起,参与了住宅、油库、银行等各类民用建筑物、爆炸火灾场所和电子信息系统环境的防雷检测,长期从事了防雷装置的技术评价和审核工作。20__年完成了__第一份业务化的雷击风险评估报告,先后手把手地指导瑞安、平阳、洞头、文成、泰顺等局开展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开辟了__市的雷电轨道业务新领域。20__年开始负责__市防雷竣工验收工作。在防雷宣传工作方面,积极联系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开展防雷宣传报道,经常在媒体上撰写宣传文章,主动开展防雷科普下乡进社区活动。负责__市雷电灾情数据统计与上报工作,按照要求及时高效的完成全市各月的雷灾统计与上报工作;深入雷灾现场进行调查,对典型雷灾进行全面分析并以的方式予以探讨。雷电监测是防雷业务的高技术含量领域,__编写了20__年和20__年的__市雷电监测公报,在报纸等媒体及时公布有关闪电数据,对相关闪电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表了多篇有关雷电监测的专业论文。__在工作中总是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单位人手紧张,他承担的工作是最繁重的,可他从未向领导提过要求。虽然工作很忙,但是在学习上都丝毫没有放松,不断丰富充实防雷业务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经历了多年来各个防雷领域的具体工作磨练,丰富__的防雷业务工作经验,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增强了适应新时期防雷轨道业务发展的综合能力水平。

雷击风险论文范文2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工程防雷减灾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49-01

雷电,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但雷电产生的强大电磁脉冲(LEMP),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它具有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等特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自动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等微电子设备和电子系统在各行业内外得到日益增加的广泛应用,雷击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此必须要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

本论文主要结合智能建筑的电子设备防雷需求,对智能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1传统的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探讨

由于闪电的电磁脉冲无孔不入地从空间各方面侵袭各种现代科技设备,所以现代的防雷措施必须采取全方位的防护,层层设防,综合治理,把防雷工程看作一个系统工程。考虑到各行各业的不同特点,传统的防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避雷针:我们称为避雷针的装置,其英文原名是“Lightning rod”,又称“Lightning Conductor”,其愿意并不是“避雷的针”,而是“闪电棒”,更正确地说,应是“闪电传导器”,即是指它的功能是把闪电传导入地,这才是富兰克林对它发明的避雷针的作用的愿意。他的这一看法及所采取的措施,迄今仍是正确的,有效的。

(2)接地:防止直击雷害的完整一套系统,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泻放闪电的能量入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接地也是为其它防雷措施服务的,接地不好,电子设备的功能就不可能完善,所以它是整个防雷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一环,特别重要,也是最费钱、费工的一环。

(3)屏蔽: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箔、壳或管子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从物理上看,就是把闪电的电磁脉冲波从空间的入侵通道全部阻断,使得闪电无隙可乘。

2智能防雷减灾技术应用探讨

2.1 弱电系统的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具体步骤

首先,根据电磁兼容理论,提高信息系统自身的电磁兼容性可从控制干扰源和提高信息系统自身抗电磁干扰能力两方面考虑。其次,采用等电位联合接地和屏蔽技术是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最简易最经济的方法。第三,雷击风险评估时,强调雷电磁场分布的预测。为减小雷电磁场对信息系统的侵袭,要求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系统处在雷电感应能量最小区,且不超过信息系统所要求的磁场环境条件要求。第四,为降低各类金属导体间的相互藕合,必须保证相互间的安全隔离距离。信息系统内各类线缆敷设纵横交错,易形成相互间的电磁干扰。因此,综合布线系统的雷电防护也是信息系统雷电综合防护工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最后,选择合理级数和技术参数的电涌保护器(SPD)也是信息系统雷电安全的重要保证。

2.2 直(侧)击雷的防护

防雷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第一道防线就是受雷(或称接闪)、引流(或称引下)、接地(散流系统)。采用金属材料作为接闪装置拦截雷电闪击,使用金属材料做引下线将雷电流安全地引下并泄流入大地,是目前唯一有效的外部防雷方法。而智能建筑大多属于一类建筑,应该按照一类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设计。防直(侧)击雷的完整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避雷针、避雷线、架空避雷网和避雷带都是接闪器,智能建筑大多使用避雷带和法拉第笼作为接闪器。建筑结构内有纵横交错的钢筋,在没有浇筑混凝土前就像一个大铁笼子,可以将屋面的钢筋引到女儿墙以上明装避雷带,利用多根垂直钢筋为引下线,利用基础结构钢筋为接地装置。而且结构内部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钢筋还可以对雷电空间电磁场起到初级的保护作用。

2.3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雷击电磁脉冲(LEMP)是由于雷云对大地间放电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感应到附近的导体中形成的过电压,这种过电压可高达几千伏,对微电子设备的危害最大。它的主要通道是通过电源线路、各类信号传输线路、天馈线路和进入建筑物的各种导体侵入设备和系统,造成破坏。因此,对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应该在入侵通道上将雷电过电压、电流泻放入地,以达到保护的目的。主要方法有隔离、钳位、均压、滤波、屏蔽、过压、过流保护、接地等。目前主要采用各系列电涌保护器安装在各系统或者设备的外连线路中,将地线按联合接地的原则接入系统的地线,避免造成电位反击,从而真正起到安全保护接地的目的。

2.4 智能接地的保护应用

(1)保护接地:保护接地就是将设备正常运行时不带电的金属外壳(或构架)和接地装置之间作良好的电气连接。即将建筑物内的用电设备及设备附近的一些金属构件,用PE线连接起来,但不能将PE线与N线连接。如果不作保护接地,当电气设备其中一相的绝缘破损,产生漏电而使金属外壳带上相电压时,人一接触就引发触电事故。实行保护接地后,设备的金属外壳和大地已经有良好的连接,只要接地电阻符合要求,发生漏电时可保障人身安全。

(2)防雷接地:以防雷害为目的的接地称为防雷接地,主要是为了把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智能建筑内有大量的电子设备(如通信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保安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及闭路电视系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布线系统。建筑物的各层顶板、底板、侧墙、吊顶内几乎被各种布线布满。这些电子设备及布线系统一般属于耐压等级低、防干扰要求高、最怕受到雷击的部分。不管是直击、串击、反击都会使电子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严重干扰。因此,对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设计必须严密、可靠。智能建筑的所有功能接地必须以防雷接地系统为基础,建立严密、完整的防雷结构。

3结语

雷电对于智能建筑而言,其危害性是巨大的,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须要研究和应用面向智能建筑的防雷减灾技术。本论文在分析了常用的防雷技术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智能建筑的防雷要求,详细探讨了智能防雷减灾技术的应用,对于进一步提高智能建筑的防雷减灾水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小青.建筑物内电子设备的防雷保护[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雷击风险论文范文3

关键词:输电线路;雷害原因;防雷对策;防雷措施;防雷能力;电力系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12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63

因为我国地域较广,输电线路分布较为广泛,雷电天气极易对输电线路产生影响,输电线路遭遇雷击并且产生故障的情况较多,通过实际运营经验,电力企业也要及时进行转变,以保障目前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本文针对输电线路雷害原因及防雷对策进行相应的探索,以此提出有效防范雷害灾害、提升目前输电线路抗雷能力的具体措施,从而提高输电线路运行的可靠性。

1 输电线路雷害常见原因及发展现状

我国地域类型丰富、地域辽阔,拥有多样化的地质地形,这就致使我国在建设输电线路的同时也会较多遭遇雷害,雷害现象发生较多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山区。乐山市处于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呈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占幅员面积66.5%。山区由于下垫面较为复杂,且其间的热力状况差异较大,容易产生空气对流。同时乐山区域内河网密布,仅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条主要河流流程达510km,区内水域面积5.3万公顷,占幅员面积4.1%,年均降水量达1000mm,年均湿度达70%,产生的暖湿气流较多。当不稳定的暖湿气流进入山区,受地形作用的抬升,使得山区出现积雨云的几率很大,而起伏的山峦又使得空气流动呈不规则乱流状态,并影响到很高的高空,因而多山地的乐山区域很容易发生雷暴,这一现象在大渡河流域体现得尤为突出。雷击的电压是因为雷云作用放电而产生的,当这种高电压利用相应的介质与输电线路之间建立了相应的输电通道,雷电产生的热效应、机械效应等多种效应综合作用下,雷电活动会致使其输电线路造成线路跳闸甚至停运。

输电线路雷害产生的原因:一是由于雷电自身的高电压,二是与输电线路的抗雷设备及相关装置的基本性能有关。雷击性质在雷电灾害中也有不同的定义,其中包括反击和绕击等,接地电阻过高,并且绝缘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都会产生实质性的灾害,线路上的基本防雷装置与防雷设施不够完善,缺少相应的保护能力,并且在建设输电线路的时候缺少对于地质因素的实地考察,没有将输电线路与其基本实际环境结合起来。针对目前输电线路雷害的常见原因,我们需要在基于明确问题的基础之上,针对发展现状寻求相应的改变,以此促进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的进一步提出。

2 输电线路进行防雷举措的重要意义

输电线路一旦遭遇雷击就会产生跳闸甚至不能使用,由此产生相应的电网事故,影响电网的基本运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输电线路因雷击引起的故障跳闸频繁发生,故线路的防雷工作日益受到各级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对雷电情况和雷击类型分析,研究重点防雷线路和重点防雷杆塔,论证了可行性防雷方案,确定了以接地装置整治、安装杆塔避雷器为主要内容的防雷方案并实施完成。在雷汛期间跟踪防雷效果,数据表明通过本课题研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线路雷击跳闸的概率,起到了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效果。

3 对于输电线路的具体防雷对策

3.1 杆塔接地装置整治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合格是防雷的基础,按《架空输电线路运行规程》(DL/T741-2010)要求对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进行周期性测试,对每基杆塔的电阻值、地网敷设年限、开挖检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视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重新改造敷设地网使不合格地网达到要求;对接地引下线出入土部分锈蚀严重的进行更换;对四腿接地电阻值不平衡的进行开挖检查并修复;对地形复杂、土壤电阻率较高的杆塔可根据需要进行专门设计,采取打垂直接地体、铜包钢接地体、离子接地体等措施对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进行综合整治,以此加强对于输电线路杆塔电阻降低能力。

3.2 科学选点安装避雷器

输电线路附近的雷电活动有许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加强特殊区段管理,通过所维护历年雷击记录分析,雷击故障杆塔均处于多雷区或重雷区、山顶、坡度较大的山坡或山峭、附近有水系(河流、水库、鱼塘等)、周围有矿区、大档距、跨大沟等。同时分析雷电定位系统以输电线路杆塔附近地闪密度为依据分析各区段线路走廊的落雷情况,划分多雷区,结合雷电易击区段确定重点防雷杆塔,为日后扩大防雷范围提供判别标准,科学选点安装避雷器,对直线杆塔和耐张杆塔无引流绝缘子串的一般安装线路型纯空气间隙避雷器,对耐张杆塔有引流绝缘子串的一般安装线路型固定空气间隙避雷器。

结合巡视或安排雷电活动后对安装好的避雷器运作计数器进行防雷读数分析,也可安装避雷器计数器远传装置,对避雷器在该基杆塔的运行工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后期的防雷工作奠定基础。

3.3 从设计入手,降低输电线路保护角或增强绝缘配置

例如在以山地为主的区域中进行防雷设计的时候就需要降低避雷角,保持其处于正确的角度中间。一般情况下,保证其角度处于20°~30°之间就可以明显看出避雷效果,通过公式的基本计算,明确好目前杆塔下的有效保护角,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适当选择负角。不过在雷电灾害频繁区域,有双避雷线线路的时候要将基本角度继续下调。在雷电灾害较多的区域以增加绝缘子片的方式加强绝缘效果,以此减少目前雷击跳闸事故的发生。同时可以建立地区雷电活动情况资料数据库,通过对于其雷电天气的调研工作,寻求其发展规律,从而推动对于输电线路的避雷性能的调整,将后期处理与前期预防有机结合,以此加强对于防雷技术上的研究。

3.4 多手段、多措施综合防雷

根据杆塔所处的地形、地貌可多手段、多措施进行综合防雷,主要有以下手段:一是在杆塔横担两侧安装负角保护针,减少杆塔附近遭受绕击的几率;二是杆塔顶部安装可控避雷针或雷电集接闪器,减少杆塔遭受反击的几率;三是对砼杆将原雷电泄流通道“地线金具砼杆(可能有不通的情况)接地引下线接地体”进行改进,减少环节,减少接触电阻,改为“地线外设圆钢接地引下线接地体”,俗称接地泄流通道“暗引改明引”。

3.5 加强对于输电线路防雷设施的检查维护工作

对于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一般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为了预防雷电灾害而进行输电线路定时的检修与维护,排查相应的风险,增强其抗雷性能;另一个阶段是输电线路遭遇雷电袭击之后进行的后期维护工作。然而在加强对于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过程之中需要将前期的防雷检测维护工作与后期遭遇雷电灾害的管理维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定时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的输电线路维修工作落实到位,检查好基本避雷线的架设以及电气设备的基本状况。综合多种维护办法,以提升对于输电线路维护工作与管理水平的方式促进线路防雷水平的提高。

3.6 加强对于输电线路的基本监测工作

切实将输电线路的监测工作落实下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风险,排查出避雷装置的一些安全隐患。在监测的过程中寻求抗雷性能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明确输电线路耐雷水平以及多种电气设备之间的关系。

要加强监测人员的基本巡检工作,利用先进的监测系统,了解好雷电的基本发生规律,记录好相应的数据,为防雷技术的提升以及防雷设备的完善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时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人员也要在这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进步,不仅要有基本经验,同时也要对输电线路的雷害原因进行掌握,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提前进行紧急预案的准备,这样一旦发生雷电事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明确对于输电线路的处理方式,以多种处理方式降低经济损失,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达到抗雷目的与抗雷效果。降低雷击跳闸的次数,克服自然条件的困难,针对目前输电线路的雷害原因进行处理。施工技术人员也要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课程的开展,促进防雷技术控制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4 结语

在目前输电线路的发展过程中,雷害是阻碍输电线路正常运行的最大障碍,我们要在明确输电线路雷害原因的基础之上,对防雷对策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此加强防雷手段的进步。可以通过更新避雷设施,提升避雷设备的防雷能力、加强对于输电线路所在区域的调研工作,注重避雷基本方法手段的掌握、加强对于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加强对于输电线路的基本监测工作、输电线路的施工技术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提前进行紧急预案的准备等多种方式对于输电线路的防雷问题进行改进,以此加强防雷措施的有效性,积累在输电线路方面防雷的基本经验,降低雷害事故,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会贤,罗标,曹云轩,石孝文.山区高压输电线路 的防雷对策[J].电力建设,2012,(5).

[2] 曹斌,付文光,梁高源,俞乾,刘瑞.基于ATP- EMTP的变电站二次系统雷电过电压仿真[J].高压电 器,2012,(12).

[3] 叶水勇,胡晨成,唐龙江,盛俊英,张峻林.智能故 障监测终端系统的架构及功能[J].电力与能源,

2014,(6).

[4] 王恒山,林建勤,郭建钊.创造条件,有序规范地开 展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A].2009年全国输变电设备状 态检修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 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2009.

雷击风险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保险需求;行为经济学;保险产品

文章编号:1003-4625(2012)02-0013-04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即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保险需求理论遭遇了巨大挑战:首先,前景理论对期望效用理论的覆盖使得对保险需求的解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更多的心理因素和保险决策过程被纳入了保险需求决策模型。

一、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期望效用模型

Mossin(1968)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首次提出了保险需求的基本决策模型,讨论公平保费、偏离公平保费时消费者的保险决策,被公认为是保险需求理论的开创性论文。在此基础上,Ehrlich&Becker(1972)、Cook&Graham(1977)、Doherty&Schlesinger(1983)、Schlesinger(2001)等学者从不同角度优化了基本模型的分析条件,充实了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风险时会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如果购买保险的效用大于不购买保险的效用,人们就选择购买。如果要买,就买到效用最大的那个购买量上。该理论的基本结论是,消费者要么选择全额保险,要么选择部分保险。

该理论对保险消费者有三个前提假定:1.完全理性,即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全面的、一贯的,消费者了解所有的可选方案,能够准确评估自己面临的风险,能够计算出任一可选方案的被选期望效用,进而选择能达到期望效用最大的方案。消费者的所有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的或者随机的决策。2.完全信息,或者消费者收集和处理保险购买相关信息的成本为零。相关信息包括消费者面临的风险大小、同类保险产品及其价格、保险产品涉及的保险公司经营情况、国家相关保险监管法规等。3.潜在地假定保险公司赔付的保险金能够完全替代消费者遭受的损失(Kunreuther&Pauly,2006)。换句话说,消费者只有经济损失,没有任何相关的精神损失或情感价值损失。

(二)新古典保险需求理论的不足

1.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首先,消费者做不到完全理性。由于保险承保的多为“小概率”风险(如火灾、爆炸、雷击、交通事故、癌症、早逝等),人们在生活中很少能够亲身体验到这类风险的存在和影响,所以个体很难评估自己面临的风险,很难得到损失概率和损失额的概率分布,以便计算期望效用。其次,消费者也做不到完全信息。受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很多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保险,更难以无成本地收集购买决策需要的各种信息。再次,保险只能赔付经济损失,无法对没办法度量的精神损失或情感损失进行赔付,所以,保险金并不能够完全替代消费者遭受的损失。

2.模型未考虑人的特性和心理过程。首先,在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的假定条件下,效用理论忽略了人的特性,未考虑人的心理过程,或者将其视为黑箱,有输入就可以计算输出。其次,现实中的消费者很难对自己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效用理论中那样的思考,并进行效用计算和比较。

3.解释力较差。Murry(1971,1972)以及Neter&Williams(1971)在实验研究中发现,根据每个被试个体所测定的效用函数均不能预测其保险偏好。Kunreuther et al.(1977)将洪泛区和地震频发区的被调查者对洪水与地震的概率、可能的财务损失额以及保险费的主观感知结果代入期望效用决策模型时,发现约有30%-40%的投保决定与理论预测不一致。Slovic et al.(1977)通过抽样盒游戏实验和农场游戏实验均发现,如果期望损失相同,人们喜欢为大概率小损失风险投保,不喜欢为小概率大损失风险投保,这一结论与期望效用理论的预测正好相反。

现实中有大量违背期望效用理论的“市场异象”,如我国一些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没有购买任何人身保险,尽管重大疾病或早逝会给其家庭造成极端打击。伊春空难(2010年8月24日)发生后,尽管航行风险会由于风险控制的加强而降低,但购买航空意外险的人数明显增多。在美国容易遭受洪水灾害的地区,即便在联邦政府提供高额保费补贴的情况下,投保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住户仍不到总住户的50%(Insurance Information Institute,2005)。

二、前景理论对保险需求的解释及其不足

人们的保险消费决策之所以会偏离期望效用理论,原因之一是期望效用理论假设消费者可以准确地评估自己面临的风险。但事实上,“风险评估”是专家和保险精算师做的事情,普通公众很少掌握统计数据,大多数情况下必须依靠自己记忆中所听到的或看到的同类风险的情况,依靠数目有限的启发式原则或直觉(Tversky&Kahneman,1974),包括代表性直觉(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易得性直觉(Availability Heuristic)、锚定和调整(Anchoring andAdjustments)等去判断风险的大小,被称为“风险感知”。普通公众的风险感知存在诸多偏差,主要包括否认不确定性(它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错误地判断风险(高估或低估)以及对自己的风险判断过度自信。尤其在面对保险所承保的小概率风险时,由于缺乏亲身体验,人们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偏差甚大。拿寿险所承保的死亡风险来说,研究表明,对于各种致命事件,如各种意外事故、各种疾病、自然灾害、自杀、谋杀等,人们不是高估就是低估死亡频率(Linchtenstein et al.,l978)。举例来说,交通事故被人们认为和疾病一样,导致了同样多的死亡,但实际上,疾病致死人数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数的16倍(Slovic et al.,l979)。

原因之二是,期望效用理论通常假定大多数消费者都是风险厌恶的,但是,Linchtenstein&Sloivc(1971)和Lindman(1971)最早在赌博决策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偏好逆转现象。Galanter(1975)在测量各种财务损失与非财务损失的主观价值的心理学实验中发现,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而凸函数意味着人们不会购买任何保险。

原因之三是维持现状偏差(Status Quo Bias)的存在。相当多的实验证据表明,个体通常愿意维持现状而不是偏离现状,即便在做某事可以使其获

得实质性收益的情况下也是如此(Samuelson&Zeckhauser,1988)。这显然形成了购买保险的阻力。

(一)前景理论对保险需求的解释:高估概率

为了改进期望效用理论的缺陷,对各种背离期望效用理论的市场异常作出解释,学者们付出大量努力进行替代模型的研究。目前非期望效用模型的数量已经达到两位数,其中最著名的是Kahneman&Tversky(1979)在考虑决策者存在的概率估计偏差、偏好逆转、维持现状偏差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前景理论。值得关注的是,前景理论对保险需求的解释与期望效用理论的解释大相径庭。

在前景理论中,与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第一,决策者关心的是相对于参照点的财富变化,要么是盈利,要么是损失。第二,前景理论中用的是价值函数,其盈利部分是凹函数,损失部分是凸函数,在参照点处有一拐点,并且损失部分的价值函数曲线更加陡峭些。第三,人是有限理性的,对于小概率风险,人们会高估其发生概率。对于中高概率风险,人们会低估其发生概率。由此形成了前景理论中的倒S概率权重函数。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对损失呈现出风险喜好,与期望效用理论中的风险厌恶正好相反,这说明人们不会购买任何保险。但是,前景理论的倒S概率权重函数说明“人们往往高估小概率风险的发生概率”,而保险承保的主要是小概率风险,当“高估概率”的影响大过“风险喜好”的影响时,人们会选择购买保险。所以,前景理论用“人们往往高估小概率风险的发生概率”解释了人们的保险购买行为。

(二)前景理论解释的不足

前景理论用S型价值函数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保险承保风险时的风险喜好,通过更加陡峭的损失部分的价值函数反映了人们的维持现状偏差,通过倒S型概率权重函数反映了人们存在的多种概率估计偏差,用“人们往往高估小概率风险的发生概率”解释了人们的保险购买行为,总体上反映了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现实状态。但仍存在至少三方面的缺陷:

1.前景理论没有反映真实的保险决策过程。尽管行为经济学认为个体决策是一个过程,但是经过模型化后,前景理论中所含的决策过程(包括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与实际保险消费决策过程(参见本文第三部分)存在显著差距。

2.概率权重函数无法包罗所有的认知偏差。前景理论通过概率权重函数反映了人们存在的部分概率估计偏差,但仍然无法解释现实中存在的大量忽视小概率风险进而不为小概率风险投保的问题。

3.前景理论假定人们会进行价值计算和比较,但现实并非如此。例如,Hogarth&Kunreuther(1995)发现,在家电维修保证的购买决策中,人们几乎都不会进行期望效用理论中所暗含的成本一收益分析进行决策,而是依据“安心(Peace of Mind)”、“缓解焦虑(Relief ofAnxiety)”等因素进行决策,这些因素都是标准决策模型不考虑的,前景理论也没有考虑。Hsee&Kunreuther(2000)发现,人们对标的物感情越深,越愿意购买保险,而且,事后索赔的积极性也越大。简言之,前景理论假定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但“有限的程度”还是不及现实大。

三、基于决策过程的保险需求理论

前景理论中所含的决策过程与实际保险消费决策过程存在显著差距。关于现实世界的保险消费决策过程,Kunreuther et al.(1977)首次提出消费者投保具有时序特性(Sequential Nature),认为消费者的投保决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体首先必须把风险或灾害视为一个问题;第二阶段,个体必须意识到保险是一种应对风险或灾害的有效机制;第三阶段,开始收集并处理与保险有关的信息,最终做出保险消费决策。

事实上,这一决策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阶段中,消费者对风险进行感知和评价,只有个体认为感知到的风险较大从而必须进行专门处理时,风险才被视为真正的问题。对于保险大量承保的小概率风险,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并非完全像前景理论中的倒S型概率权重函数所反映的那样高估小概率,而是呈现出风险感知的双峰性:一些个体由于过分乐观而忽视小概率,认为风险发生概率低于自己认定的阈值(或门槛概率),从而忽视该风险的存在;其他人由于易得性偏差等反而高估小概率(Camerer&Kunreuther,1989)。McClelland et al.(199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的保险支付意愿分布也呈现出双峰性:一些人强调损失概率,认为损失概率很小,所以不会发生,不买保险;其他人强调损失程度,认为虽然损失概率很小,但损失程度很大,要买保险。

第二、三阶段,消费者必须知道保险可以用来应对自己视为“问题”的风险,然后着手收集相关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决策。这首先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保险知识,还需要承担信息搜寻成本。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搜寻非常困难,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一搜寻成本甚至会直接打消消费者购买保险的念头(Kunreuther&Pauly,2006)。其次,消费者需要根据得到的信息进行购买保险(可能包含多种备选保险方案)和不购买保险的价值计算,可以想象,消费者会认为计算相当困难,不知购买是否合理,或者不知道该选择哪个保险方案。再次,个体可能面临预算约束,鉴于收入有限,穷人会认为,自己根本没钱来购买保险。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他们应该有钱购买保险,但是,他们也可能声称自己无钱购买,原因是,他们已经将自己的收入分配进了不同的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s)(Thaler,1985;Thaler,1999),而且,只给保险预留了很小的账户甚至根本就没有设保险账户。

在期望效用理论模型和前景理论模型中,影响效用和价值的唯一变量都是财富,前者是最终财富,后者是相对于参照点的财富变化量。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发现,情感也会影响保险消费决策。Hsee&Kunreuther(2000)的实验研究表明,个体对物品的喜欢程度影响着该个体购买物品损失保险的决策和事后索赔决策,个体对物品的喜爱程度越大,就越倾向于为该物品购买损失保险,在事后也越有积极性去向保险公司索赔。Loewenstein et al.(2001),Slovicet al.(2004)强调人们在风险判断和决策中的情感因素,提出“将风险视为情感(Risk as Feelings)”的看法。Rottenstreieh&Hsee(2001)以及Sunstein(2003)的实验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发现当人们对某事附加了强烈的情感时,人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糟糕的后果上,而不是事件发生概率上,或者说,只考虑结果而不考虑概率。Schade et al.(2006)认为需要保险的就是那些最关注结果的消费者,这种对结果的关注可能来源于过去的经验。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Kunreuther&Pauly(2006)将更多的决策影响因素如风险感知、门槛概率、信息搜寻成本、情感等融入决策模型中,并且考虑了消费者的实际决策过程,建立了基于决策过程的保险需求理论:

第一步:如果P’

第二步:如果P’>p*,个体可以考虑购买保险。但如下一个或多个原因会打消购买念头:1.信息搜寻成本S太高;2.对标的缺乏感情,或对风险事件本身缺乏强烈的情感(如对地震或癌症的害怕);3.主观损失概率P’和主观损失程度L’与主观保费(个体自己估计的保费水平)相比较低。

第三步,如果个体决定购买保险,将使用价值函数,选择价值最大时的保险数量。max E[V(I)]=p’V(O-L’+I-zI-S,x)+(I-P’)V(O-zI-S,X),其中,I指保险消费数量,Z指保险费率,x表示情感。

该理论与前景理论相比,更加与保险决策现实相符,主要体现在:1.在决策模型中包罗了更多的决策影响因素,更多地体现了个体间的内在不同。2.相对于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而言,模型尽管不太简洁,但确实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真实的保险决策过程,体现出保险消费是“过程决策”而非“一次性决策”。

四、简评

(一)保险需求理论研究的不足

1.无论是效用函数还是价值函数,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外在决策影响变量“营销力”。保险业有一条不变的公理:“保险是卖出去的,而不是买进来的。”营销力是指保险公司和保险销售人员合作对消费者施加的力量,这一力量在个体保险消费决策中往往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促成了大量的保险交易。2.价值函数的计算方法与效用函数无异,又加进了搜寻成本、情感等变量。对于消费者来说,计算价值比效用还难,即便会计算,也会存在较大的偏差。

雷击风险论文范文5

关键词县市地区计算机房 防雷 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机房网络设备对雷电过电压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较好地维护机房网络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最大限度地抑制雷害对机房设备的伤害,减少雷击对机房的危害,就必须对机房网络系统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综合防雷设计。在这方面,曾有无数的专家、学者有较深的研究,并撰写了很多在防雷界有影响的论文。但这些研究均站在省、市级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的层面来进行阐述,所面对的机房网络系统也相对规范、复杂。而在本文中,笔者选取地处西部地区的县市机房网络系统为基础,根据机房设计特点,应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防护技术,针对所在机房雷害的来源,进行防雷设计。

一、县市地区机房设计特点

由于地区经济条件限制,以武定县为例,在笔者所遇到的几例防雷设计、施工的中心机房中,机房面积一般在15-30平方米,有计算机5-7台;电力系统有的是独立用电,有的是非独立用电,三相四线或单相两线制,架空引入;有的有大型UPS稳定供电,有的直接由市电接入供电;多数机房没有自己的服务器;大部分控制终端设备10台以下,少部分单位机房控制终端设备10-50台;数据(信号)通信接入分光纤接入和ADSL接入两种方式;机房所处高度6-12米,大部分有静电地板,无均压环,机房接地分独立接地和建筑物柱筋引入两种,钢门、窗、龙骨架未接地。总的来说,就是形式多样,千差万别,防雷设计须区别对待。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但这些微电子仪器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耐受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一旦遭受雷击、浪涌过电压的冲击,轻则造成这些电子系统的运行中断,设备永久性损坏,重则造成其它相关系统的中断、瘫痪,酿成不可估量的直接与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深远影响。因此,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对雷击的防护要求也越来越高。

但由于县市地区部分领导、干部、群众对雷击灾害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机房网络系统雷击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重建设、轻防范,麻痹大意思想严重,造成防护措施不力,机房经常遭受雷电袭击,灾害频繁发生。以武定为例,武定县年雷暴日数在75天左右,属强雷暴区,每年都有因雷击造成的人畜伤亡、停电、停业、通信中断、计算机网络瘫痪及各种设备损坏事故发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较大。特别是在雷雨季节,部份单位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一些电子电气设备经常受到雷击的干扰,有些遭雷击而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防护要引起足够重视,做到有备无患,必须对机房防雷设施进行整改,做好整体防护措施,才能更好地维护机房的安全运行。

三、防雷设计方案

1.建筑物直击雷防护

按照国家标准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10年版)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县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机房所在大楼为第二类或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一般在建筑物竣工时都按要求安装有避雷带,或按本地雷击概况及客户要求增加了避雷塔(针),并通过大楼立柱基础的主钢筋,将强大的雷电流引入大地,形成较好的建筑物防雷设施。计算机系统设置在建筑物内(一般在2-4楼),受建筑物防雷系统保护,直击雷直接击中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因此通常不必再安装防护直击雷的设备。

2.计算机网络系统感应雷防护

感应雷由静电感应产生,也可由电磁感应产生,形成感应雷电压的机率很高,对建筑物内的低压电子设备造成较大的威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工作重点是防止感应雷入侵。入侵计算机系统的雷电过电压、过电流主要有三个途径,即由交流电源供电线路入侵、由计算机通信线路入侵和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

四、具体的防护方法

⒈电源系统防雷设计

1.1总低压配电室的总配电柜电源输出端配置三相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一级防雷保护。标称放电电流选用50~100kA,预防直击雷。

1.2网络设备所在建筑楼层总配电箱电源引入端配置三相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二级防雷保护。标称放电电流选用40kA,预防感应雷击或操作过电压。

1.3网络设备机房配电箱电源引入端配置单相电源避雷器,作为第三级防雷保护。标称放电电流选用20kA,预防感应雷击或操作过电压。

1.4重要网络机柜或设备端采用模块式电源避雷器,作为第四级防雷保护。标称放电电流选用5kA,预防感应雷击或操作过电压。

⒉数据通信系统防雷设计

2.1服务器100M输入端口处安装单口RJ45端口信号避雷器,以保护服务器。

2.2在24口网络交换机上串联24口的RJ45端口信号避雷器,避免因雷击感应或电磁场干扰沿双绞线窜入而毁坏设备。

2.3在DDN专线接收设备上安装单口RJ11端口信号避雷器,保护DDN专线上的设备。

2.4在卫星接收设备前端安装同轴端口天馈线避雷器,以保护接收设备。

⒊局域网线路防雷设计

虽然局域网线路通常均布在室内,但由于设备接口耐压很低,加上线路的屏蔽、布线距离、布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感应雷击、浪涌过电压都可能通过网络线对设备连接端口造成破坏。考虑到网络带宽的现状及发展,避雷器的传输速率选用100M Bit/S,它可满足将来网络带宽不断升级的要求。

4.等电位连接设计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就是减少信息系统设备所在建筑物金属构件与设备之间,或设备与设备之间因雷击产生的电位差。当雷电引起地电位高压反击时,整个大楼及机房呈现系统等电位,防雷系统呈现工作状态,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4.1在机房做一个均压环或接地总汇流排,使其与建筑物柱筋做1-2点良好接地,并尽量安装在防静电地板下隐蔽处,使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目的是消除各地线之间的电位差,保证设备不因雷电的反击而损坏。

4.2机房内采用防静电地板,并与工作平台、坐椅垫套等一起作防静电处理。

4.3将所有进入大楼的通信电缆及线缆用金属管道进行屏蔽,并将所有的金属管道(包括水管及各种屏蔽管道)在进入大楼之前,就近接地。

4.4将机房内金属门窗、龙骨架、其它设备与均压环作良好连接,共地不共线。

5.接地网制作设计

接地是避雷技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直击雷或感应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引入大地。因此,对于敏感的数据(信号)通信设备而言,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系统是不能可靠避雷的。因此,对接地电阻>1Ω的大楼地网,需按照规范要求整改,以提高机房接地系统的可靠性。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沿机房大楼建立不同形式的接地网(包括水平接地体、垂直接地体)来扩大接地网的有效面积和改善地网的结构。基本要求如下:

(1)接地电阻值要求R<1Ω;

(2)接地体应离机房所在主建筑物3-5m左右设置;

(3)水平和垂直接地体应埋入地下0.8m左右,垂直接地体长2.5m,每隔3-5m设置一个垂直接地体;

(4)垂直接地体采用50×50×5mm的热镀锌角钢,水平接地体则选50×5mm的热镀锌扁钢;

(5)在地网焊接时,焊接面积应≥6倍接触点,且焊点做防腐蚀防锈处理;

(6)各地网应在地面下0.6-0.8m处与多根建筑立柱钢筋焊接,并作防腐蚀、防锈处理;

(7)土壤导电性能差时采用敷设降阻剂法,使接地电阻R≤1Ω;

(8)回填土必须是导电状态较好的新粘土;

(9)与大楼基础地网多点焊接,并预留接地测试点。

以上是一种传统的廉价实用的接地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接地网材料也可以选用新型技术接地装置,如免维护电解离子接地系统、低电阻接地模块、长效铜包钢接地棒等等。

五、结束语

县市地区机房网络系统防雷保护是一个综合工程,防直击雷、防感应雷、防雷电电磁脉冲、防侧击雷、防雷电反击等措施必须综合进行,不可分割,机房内安全地、交流工作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屏蔽地和静电地6种接地必须全面考虑,综合治理,但又必须经济合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借用IEC/TC-81的技术定义将系统防雷工程总结为:DBSE技术,即分流(Dividing)、均压(Bonding)、屏蔽(Shielding)、接地(Earthing),四项技术必须根据机房所在的地理环境进行综合考虑,经过合理的雷电风险分析,针对雷害入侵机房设备的主要来源,进行整体防护,并根据现有的一些成熟的防雷技术经验,采取经济有效的防护措施,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如果从设计阶段开始体现这种综合系统的防护设计原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防护效果。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年版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01.2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

[3] 温伯银智能建筑设计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2

[4] 梁华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6

雷击风险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医院网络;网络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6-0000-02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现代化医院,计算机网络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但把医院的内部医疗和管理信息实现了数字化采集、储存、传输以及处理,还实现了医院各项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运作,大大的提高了其工作效率,在现代医院未来的医疗服务系统规划中,网络信息技术更是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想要网络技术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必须保证网络进行安全、可靠的运行,减少风险的产生,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提供服务,有力的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2 医院网络所存在的风险以及产生风险的原因

(1)网络传输介质的不安全因素。目前进行网络传输的介质主要有光缆、电缆以及无线技术,这几种介质都存在一定的确定,其中光缆比较容易遭到雷击,所传输的信号也比较容易通过非法连接或者是采用非接触方式进行窃听;光缆虽然在传输的过程不易被窃听,但是他的转换器、分路器以及其他的接口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无线网络本身的便利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国际组织在制定IEEE802.11标准的时候,考虑的安全性太少了,以致于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存在一种先天性的缺陷[1]。这些传输介质中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使医院网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2)网络硬件的选配不恰当。整个网络是否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是由网络硬件的质量、配置以及性能是否存在冗余决定的。一些医院在建设的时候,往往会比较注重于投资医疗设备,而忽视网络建设,这就导致在选择网络配置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就是价格,而对配置的性能以及质量不太注意,更不会存在冗余了,从而对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3)网络病毒攻击。医院网络和其他的网络是一样的,都是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一个网络,所以无可避免的会遭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病毒攻击。虽然大部分病毒不会有太大的破坏力,但是还仍然存在一部分能够造成系统崩溃的高危险病毒的存在,这些病毒不但会造成大量机器的感染,导致机器“罢工”并成为病毒感染源,还有占用大量的网络宽带,阻止正常的流量,逐渐的形成拒绝服务攻击[2]。想要完全避免病毒的攻击是不可能的,但是有效的减少病毒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可行,但是由于一部分工作人员不注重网络管理,引起病毒的攻击频率逐渐的增多,对医院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4)计算机软件本身的漏洞。任何一个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如果这些缺陷被不法分子、非法分子或者黑客加以利用,那么就完全会造成机密信息的泄露或者出现一些破坏信息的情况。针对于软件所进行的攻击有:协议漏洞,

3 医院网络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做好医院内外网的隔离工作

相对来说,医院内部的网络所存在的病毒和黑客要比互联网少的多,所以一些承载着医院重要数据信息的内部网络一定要和互联网进行物理隔离,有效的确保重要数据信息的安全。其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进行综合布线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又有针对性的铺设两条线路,其中一条就用于医院的内部网络连接,另一台则就是和外部网络进行连接,那么用户就可以通过调整网线接口自行进行医院内外网络隔离;另一种做法则是针对一些只有一条网络连接线路的医院,那么就要通过购置网闸来进行内外网隔离工作了。这两种方法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出现一网两用的情况,有利于有关部门进行安全保密性工作[4]。

3.2 设计一个医院网络安全体系

网络安全体系的定义是在一个网络系统内对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实现对系统进行多层次的安全保证工作的应用体系。其主要目的就是从物理上来确保系统中的各个硬件的安全可靠,保证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其安全性主要有:(1)有效的限制非法用户利用网络远程访问以及破坏系统数据的方式,来对传输线路中的数据进行窃取;(2)有效的保证网络设备进行恰当的安全配置,这样才能够防止其他的非授权用户来对计算机、防火墙以及路由器进行访问;(3)有效的确保网络通信线路的安全可靠性以及抗干扰能力,防止电磁泄漏以及信号的衰减;(4)有效的防止为网络通讯频繁提供服务的设备对电磁信号进行泄漏,可以在这些设备上安装一个信号干扰器,这样对于泄漏的电磁信号产生干扰,以防他人来对这些电磁信号进行接收。建立一个医院网络安全体系的步骤有:(1)建立一个高可靠性的医疗级网络。医疗级网络上运行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有医院的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以及护士呼叫等,这些系统和病人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医院的收入和声誉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网络的安全性的要求相当高。其中医院网络的高可靠性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进行实现:第一,设计高可靠性的医疗网络结构;第二,一个有效确保医疗级业务可以进行高可靠性运行的独特网络技术;第三、建立一个医疗数据中心以便进行容灾备份。(2)构建一个安全性高的基础网络平台。(3)有效的划分医院网络的安全区域。

3.3 严格进行用户网络密码管理

目前网络用户的身份验证还通常是数字密码,但这些数字时常会发生被一些用户转借他人或和他人共享,对网络的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了确保用给用户密码的安全,首先每个用户都要严格的保护自己的密码,另外还可以在密码上设置一些破解问题,以此来加大破解难度;用户也可以时常更换密码,增加密码的安全性;用户在进行数据输入、保存、修改、删除等业务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身份验证,确保操作的合法性。

4 结束语

医院网络体系进行有效的保护,不但需要管理人员具有相关的系统安全知识,还需要每个网络操作人员进行安全稳定的操作,以此保证医院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医院网络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就是对医院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医院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网络系统中所产生的有效数据就是医院所赖以生存的财富,所以一旦发生数据丢失或者破坏,就会给医院造成一系列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医院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齐卫东.网络工作模式下医院信息系统面临的风险与防范[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75-77.

[2]刘俊,医院网络中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09,28(8),98-100.

[3]冯彦如,医院网络中的安全风险与防范措施[J].山西科技,2010,25(5),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