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1
企业规章制度基本概述
规章制度是指企业在履行职能期间,根据不同主要内容,从而制定的具备一定约束力的制度与规范,比如,结合界定管理责任、规范工作流程、开展检查考核工作等。企业的规章制度与我国法律法规相类似,法律法规主要是用于确保国家各项事务能够正常运作的重点,而规章制度的核心是促使企业能够更好实现经营发展目标,在履行企业管理职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不仅要针对外部要求制定相应文件,同时还要在不同要素基础上,实现对文件统一管理,这样才能使得各个工作流程能够在完善制度体系下展开。在企业管理工作落实中,对于管理责任要作出明确,确保不会出现重复叠情况以及遗漏情况等。针对规章制度,采用一体化、结构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规章制度对于企业的引导作用与规范作用发挥出来,推动企业更好发展。
信息化过程中规章制度对企业的重要作用
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不仅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发生诸多变化,对于企业发展也能够起到推动作用。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而且更加轻松完善数据信息收集工作,提升数据信息利用率,增强企业在社会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对于信息化过程中,规章制度对于企业之间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与分析: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企业各个管理工作中,在具体工作落实期间,要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数据信息全面记录,同时在信息数据处理中具备高效性特点。保证数据信息真实性与有效性,为企业领导、管理者的正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参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做好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不断提升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提供更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管理对象属性信息、行为信息以及操作信息等进行收集,并根据相应逻辑设定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得出的最终结果,可以为企业领导工作以及企业决策提供更多帮助与保障。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将决策信息,直接传输给管理对象。在此期间,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以及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安全性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防止认为干预等情况出现。企业信息管理工作可以为企业高层提供高质量服务,促使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安全风险来自于不同方面,比如,不法分子的有意破坏、病毒入侵等。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信息管理工作没有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通过规章制度可以为信息系统使用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因自身利益而对系统内容造成破坏,或者篡改其中的消息。在得到规章制度的保障后,才能使得信息管理工作能够将自身价值发挥出来。在信息化时展当中,企业需要拥有完善规章制度,在合法、合规、科学管理的环境下展开各项工作,为企业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信息化过程中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与管理措施
加强信息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
信息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企业更好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在不断发展期间,对于不同方面,比如,组织方面、财务方面、人力资源方面以及资产方面等,已经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安全稳定运行的重点。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对企业信息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类先进技术手段、信息管理技术都会被广泛应用在企业各环节工作中。企业加强信息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为信息化管理做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各类管理制度规范信息管理具体的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管理架构与管理流程,要及时做好优化整理工作,通过加强对先进信息处理方式的应用,将其纳入到系统当中进行管理。这样传统抽象的规章制度,可以确保其精确性,能够被更好应用在企业各环节工作中。在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之下,使得管理制度的创新性与完善性得到保障,促使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能够得到提高。例如,在不同管理表格的填写中,以往需要采取人工填写方式,在填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误差等问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都无法保障,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借助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选择最为合理的方式,实现对数据信息的规范填写,能够与系统之间实现直接通讯,落实数据加工处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表格关系到企业规章制度,那么就要根据这一信息化特点,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确保规章制度能够符合企业发展。
实施规章制度信息化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管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将管理制度信息数字化。每项管理制度的都会经过企业内部决策机构的集体审议、制度等环节,这个过程中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应进行准确的收集和登记,借助信息系统,搭建制度信息管理平台,将每一项制度的基本信息、审定会议类型、审定会议纪要、发文通知、制度文稿等传输到信息系统中,形成可供员工查阅的信息台账,一方面方便企业全员查阅、学习、使用规章制度,为各项制度落地实施打基础;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规章制度的更迭,逐步将规章制度信息积累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做管理信息数字积累,为日后企业管理发展演变分析、常规审计等提供信息资料;最后也为企业规章制度规范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平台。
明确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分类
企业信息管理规章制度一般分为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两类。企业管理制度纳入信息化管理要求,是规章制度的一个新形式和要求,要让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展开起到促进作用,需将其贯穿到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具备强制性特点,将其深化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中。企业各项管理措施的信息化过程往往会反映具体操作当中,例如,不同系统维护操作规范,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进行约束等等。在管理制度、流程的编制与修改,同样要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企业信息化发展,对于规章制度提出更高要求,要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与管理,为未来企业更好发展提供保障。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信息管理规章制度分类有全面认识与了解,这样规章制度构建的完善性与合理性都可以得到保障,为后续工作展开打下良好基础。
遵循工作原则
企业在规章制度的构建与管理中,需要遵循相应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章制度构建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具体的规章制度构建中,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遵循效率性原则。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得企业能够更好、更快适应市场发展与企业发展,从而推动自身的进步。规章制度建设期间,要保证合规高效、工作人员易于理解,这对于规章制度的落实能够起到很大推进作用。遵循精确性原则。精确性原则也就是说,规章制度内容要保证精确,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落实,在每制定一条规章制度中,都要对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完整性原则。规章制度在构建过程中,要保证能够覆盖到企业各个层面与各环节工作中,那么其完整性需要保证。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提前对企业各方面发展进行了解与分析,避免在规章制度中出现遗漏情况。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2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以人为本
1.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统一于企业文明体系中
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始的。因此,在企业管理方面,很大程度上参照海外企业摸索企业制度。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引进”就可以在企业生根发芽的,它要通过员工的认同,内化为员工的思想意识才能生效。多年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仅仅注重企业文化层面的营建,忽视了从制度层面的建设。根据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共生并存关系,任何企业都与企业文化与生俱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引进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中国的企业才开始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企业文化才开始起步。我们目前倡导的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在什么文化真空环境中进行的,而是在对传统企业文化的创新,是要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2.企业制度之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导向和推动的作用
企业文化由倡导到内化为员工的行为,是每个员工个体的思想转化过程。受制于每个人的经验和思维等方面的个体的差异,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倡导企业文化的目的,最终是要求全体员工认同的,达到这一目的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员工的自觉性。制度具有规范行为和强化认知的功能,对企业观念的形成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由企业领导层倡导的企业文化观念,要在企业生根发芽,仅有宣传鼓动是不够的。企业文化精神要内化为员工的思想,最终成为员工行为的精神支柱,才能发挥其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但,这不是预设的前提,不是仅有宣传就可自觉达到的目的,而是企业实行制度化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只有将企业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通过规章制度或职责规范予以公布,敦促所有员工遵守,才能使各员工对企业精神和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行为,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从而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即使员工接受了观念,而如何化为行动,则需要制度规范来告诉员工该怎样做才是企业精神的表现。离开了制度规范,就难以把企业精神内化为行动,文化观念就仅仅是空头口号而已。比如,“服务至上,追求卓越”出现在许多企业的宣传资料中,而只有在制度层面严格产品质量和管理、规范服务细则,并配之以严格的落实措施,才能使这一意识最终成为规范员工行为的约束力,从而成为企业追求的现实目标。
2.2强化和保证作用
新的企业文化被员工接受以后,制度起到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从被员工认同接受,到成为企业长期乃至永恒的精神支撑,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企业有持之以恒的制度约束。如要推广“日事日毕”的理念,既要宣传和引导,使之对员工达到“入心入脑”的效果,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但如果离开了相应的制度作保证,非但使宣传和教育的成本不断增大,也难以确保这种企业行为持久下去。只有刚柔相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要推广下去,要使之潜移默化为企业和员工的自觉意识习惯,需要企业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对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贯彻与支持。如果缺乏制度力的支撑,就难以把企业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转化为广大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即使一时被员工所接受也难以持久。
3.在企业制度创新中提升企业文化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1企业制度建设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往往是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企业员工的集体意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是企业文化思想的沉淀,具有惯性和持久性。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与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每一种企业制度模式形成和发展都根植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对待国外企业制度模式,不能简单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而应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之中加以考察。对海外企业制度建设经济的吸收和借鉴,要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创造出适应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的中国特色的企业制度。中国海尔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立足于世界制造领域,与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分不开。海尔“真诚服务到永远”的理念,反映出德、信、人尊、人与人之间亲和的中国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延续。虽然许多传统的东西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得不合时宜,但当代社会发展毕竟不可能割断历史传统,社会的进步本来就是在继承传统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企业文化》一书中指出的,“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因此,在企业在制度建设和创新过程中,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3.2企业制度建设要注重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企业和企业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企业不但面临着国内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又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这使得企业制度创新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许多杰出的公司,正是以此不变的企业文化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千变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捷径之一是学习其它企业的优秀文化。国外许多著名企业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在国际市场中有突出的地位,他们有较远大的目标,其企业文化也历经锤炼,这些不是短期内照搬可以学来的。相反,许多国外优秀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入乡随俗”,如佳能、松下、惠普等国际知名企业成功在中国立稳脚跟,无不与其将本企业长期积淀的文化“中国化”密切相关。他们在进军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没有把它在本国和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直接搬过来,而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力求使本企业的文化与中国文化整合和再发展。比如,国外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侧重于以理服人;而东方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是以情感为本。
3.3企业制度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观念是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新的观念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可能通过确立新制度,促使人们在理解和适应新制度中形成新观念;一是外部灌输,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两种情况都强调“人”这一主体。制度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包括:一是规章制度的制订充分体现广大员工的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由企业上层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含“以职工为本”的精神,体现员工利益所向。同时,做到“以人为本”要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它是否拥有一批具备了竞争力的人才资本,而企业家则是最关键、最重要、最具有活力的人力资本。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家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对当代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理解,以及企业家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观念和素质。企业家这种能力一方面来自对社会生活的深厚积累,另一方面又要依赖对企业家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人本理念,努力构建有利于挖掘员工的资质和潜能、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企业制度。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3
关键词:发票协查;信息利用;完善内部控制
所谓“增值税发票协查”,就是企业应税务机关要求,将企业开具的、录入了“增值税发票协查系统”的有关增值税发票信息提供给税务机关,以利税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形。一般情况下,导致增值税发票进入协查系统的原因,大多是购货方未在发票开出的认证期内及时进行增值税发票的认证。协助税务机关做好“增值税发票协查”工作,已经成为企业财务人员必须完成的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增值税发票协查获取的信息以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则可以帮助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般情况下,对进入发票协查系统的发票进行检查后,企业可能存在的实际情况大致有以下三种:
A. 公司确实已按规定开具了信息所示的增值税发票并进行账务处理,且,发票所列款项已经收回,但无收票人签收记录;
B. 公司确实已按规定开具了信息所示的增值税发票并进行账务处理,且已确实交付发票,但货款尚未收回;
C. 公司确实已按规定开具了信息所示的增值税发票并进行账务处理、已确实办理了发票交付手续,并已经收回相应货款。
对于情况A,应检查企业内部是否存在发票后续管理的控制制度。对于内部根本不存在发票后续管理的企业,建议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内部
控制制度。因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相信任何一个客户都不可能接受非因已方原因造成进项税额不能抵扣所致的购货成本上升。所以,一旦购货方发现问题的存在,肯定会要求供货企业给予弥补。对此,作为供货方的企业,不仅要承担由于内控不健全而带来的实际经济损失,而且,还要承担由于内控不健全而带来的企业信用损失。由此,及时完善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程序设计,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可能承担的实际经济损失,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可能的信用损失。
而对于存在发票后续管理的企业,则应关注制度执行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除评估可能由此带来的损失外,还应于必要时及时调整、完善企业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常为串货行为的存在与杜绝,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企业来说,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有用性以及有效性检查,可以明确企业是否存在,因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不当抑或销售管理控制失效,导致销售人员无视公司利益、进行跨渠道销售,最终造成企业利益流失的行为。
对于情况B,则可通过对购货人的付款情况分析,帮助企业降低坏账风险。
具体来说,对于已超过信用付款期的,除应加大货款催收力度外,还应及时对购货方的信用情况进行再次评价;对于尚未到信用付款期的,则应该密切关注购货方的经营状况是否恶化、信用评价是否合理。当发现购货企业存在经营状况恶化迹象时,应及时提请收款人员启动应急收款程序,以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风险。
另外,即使对于经检查未发现购货企业存在经营状况恶化迹象的,也应及时知会客户。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双方的合作关系,为双方的长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通知方式,提醒对方及时处理相应问题,避免问题的激化。
对于情况C,则应高度关注现金进行结算的客户情况。特别是结算金额较大,超过现金支付限额,但仍以现金结算的。因为,一般情况下则该购货企业在经营中肯定存在高于其他企业的经营违法风险。由此,该购货企业将来的违约风险肯定也会有所放大,进而导致该企业的坏账损失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应该对购货企业的信用进行重新估计。
除对上述大额现金结算客户给予关注外,还应特别关注享受特殊销售政策的客户。特别是应更多地关注每笔收款金额均在现金结算限额以内、但以多笔现金支付结算方式进行结算的情况。因为,这很可能是公司销售人员存在舞弊行为的一种迹象表示——销售人员利用自己掌握销售政策不同这一优势,以高于优惠价的价格将企业产品卖给不需要开具发票的购货人,然后又以享受特殊销售政策的优质客户名义开具销售订单,并以现金进行结算,从而将销售差价部分收为己有并通过收取现金方式将销售差价部分据为己有。
因此,将增值税发票协查工作做好, 不仅可以协助税务机关做好税收征管工作,而且还可以把该项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延续,有效地提升的企业内部管理力度及有效性。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4
企业信息化通俗地讲,就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具体地讲,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企业信息化 企业管理 联系 发展
一、概述
(一)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会计软件将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是用电子计算机对传统的人工记账以及算账、报账等工作进行代替,会计电算化的目的是要在实现企业会计工作现代化的基础上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会计电算化的特点首先是能使企业会计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及时,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用能减少企业会计工作中记错、算错会计数据情况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企业会计结算的周期。其次会计电算化的运用给企业会计带来了数据处理流程上的变化以及全新的会计档案、会计资料的形式。另外电子计算机及电算化会计软件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在可靠性、时效性、可比性、相关性等方面得到了提高,进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企业信息化
简单的说,企业信息化就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在企业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是促使企业信息流通的及时及高效以促使企业电子商务及全过程信息管理的实现,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需要重视的是对企业管理的促进。
企业实现企业信息化最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来提高企业经营以及企业管理的效率,一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通常是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网站,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通常是通过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以及对企业技术管理的规范来促使企业信息化,另外还需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使用信息手段对企业业务模式进行改进重组,进一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从而确保企业信息化的成功。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1、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形式产生影响
传统的会计数据输入形式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原始凭证,而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这一输入形式通常被电子数据所取代,比如通过超市收款机所采集到的销售方面的凭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产生的交易凭证等等都是电子数据。另外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中,原始会计数据输入的地点也从财务部门扩展到产生数据的部门,比如采购、销售等部门。其次一些凭证将不需要输入而由软件自动产生。以上改变将对企业设置会计岗位及会计处理流程等带来变化。
2、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内容及处理流程产生影响
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统一而事先确定的,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来说没有不同,都是综合性而单一计量的。而在企业信息化的环境之下,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共享整个数据库信息,在这一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系统能够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强其在整个企业治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远程处理、实时监控等等也扩大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时间及空间范畴。另外,会计数据处理的流程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也有很大的改变,其流程起点即凭证输入点被扩大至企业业务的源头,其部分日常数据处理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完成,在输入正确的情况下,其处理、输出正确就几乎有保证,省去了部分的核对及试算平衡处理工作。
3、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数据的生成与治理及会计数据处理组织产生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记账凭证的数量可能因为信息系统以最基本的交易事项为处理单位而有所增加,记账凭证跟原始凭证也可能难以保证完全的书面匹配,另外在传统的书面资料会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应产生的生成与治理办法,会慢慢过渡到在电子信息会计数据基础上产生的生成与治理办法。另一方面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数据处理组织也会产生变化,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很多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会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必然使得人员配备、组织形式发生相应变化,特别是会计信息化系统慢慢融合进企业整个信息系统过程中,数据处理职能界限愈加模糊,进而使企业会计甚至整个企业的部分岗位不得不产生相应变化。
4、企业信息化会对会计内部控制产生影响
日常业务及其治理工作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流程变得更加规范。在这一环境下,会计数据表现的多为电子数据,且以部门控制为主的传统的控制模式不再那么有效,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过渡到以保证电子信息安全为重要目标。为此必须建立新的凭证传递制度、凭证审核制度、软件治理制度、硬件治理制度以及新的岗位职责分工制度,且内部控制措施也必须慢慢过渡到更多地采用计算机技术来实施。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
现在在很多企业,会计电算化都走在了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前面,而且会计电算化本身也是企业信息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先行者,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成功无疑会给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以及启示。会计电算化过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如下启示:
1、必须重新构建企业整体数据库
类比会计电算化成功的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要建立全面共享的数据模型,必须在对整个企业采购及运输、库存及生产、财务及人事等各方面需求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各部分信息资源进行完善及重组。这种整体数据库的构建不是原有模块的简单堆砌,也不仅仅是数据简单的传递或者简单的系统转换,重新构建企业数据库必须是以数据为中心建立起全局共享的整体数据库,以此来提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良好的信息交流。
2、应促使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繁荣
会计软件市场的繁荣对会计电算化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开发适合我国文化及使用习惯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必须注重建设一个完善而成熟的信息管理软件市场,使其能够给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技术、管理、培训等全方位的支持,以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3、应注重培养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
从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部从1994年就开始全面要求会计人员必须通过会计电算化培训,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无疑更加复杂,更需要具有较高素质及创新思维的技术人才,因此要确保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必须加强企业员工电子信息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及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现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未来要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及适应新的环境,要使会计电算化能融入企业整体信息化中,就必须使其做出一定的改变:
(一)应渐渐扩展为财务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要求的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会计电算化,更要求必须达到整合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扩大其功能,渐渐扩展至财务信息化,应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企业整体的财务信息中建立相应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使企业的整体财务信息得到充分开发及利用,服务于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及企业发展目标。
(二)应加强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应用会计软件改变传统的手工会计处理模式,主要的需求是对技术的需求,因此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较为落后。而会计电算化要扩展为财务信息化,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结合非常关键,这也是财务信息化甚至整个企业信息化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此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必须加快加强。
(三)应加大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
这一点很多的财务软件公司已经开始注重,使其会计软件工作模块渐渐覆盖到企业采购、固定资产、库存、销售、往来账款等更多的工作领域,并且添加了很多管理上的功能。会计软件在为企业财务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必须加大对其信息及管理方面的开发研究。
(四)会计电算化如何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是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实现,使会计电算化覆盖企业整个业务流程,使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满足企业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促进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其次通过加强会计电算化对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真实性、充分性、及时性、主动性的“四性”要求,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另外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信息,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整个企业的信息,包括财务方面的信息,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能使财务信息与其他各部门信息保持一致,实现无缝连接,共同构建整个企业完整的信息系统,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服务于整个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华丽.浅析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J].中国会计电算化,2010
[2]张凌云.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方向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1
企业信息化制度范文6
随着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的建立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首要工作和基础平台。一方面,企业信息化规模的增大促使其逐渐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如何在战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对信息系统进行定位,如何正确认识本企业信息化的绩效,如何了解本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水平,以促进企业的信息管理绩效,这些已经成为企业所日益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对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的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在信息化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外进行了一些分散、独立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软件质量的测量,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获取利润,减少和避免投资风险上,而他们对信息化评价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作用的关注和研究的较少。国内评价方法和体系都是处在战略管理的层面,是对社会信息化的宏观评测。对大型煤炭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评测体系如何与管理职能、方法联系,如何全面掌控企业的信息化状况和绩效,如何指导企业深入应用信息化,如何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2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理论依据
2.1 考评体系的设计原则
考评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一性、整体性。考评体系应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反应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2)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3)引导性。通过考评体系设定,能指导企业信息化发展路径和前进方向。
(4)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企业信息化环境与效益的定量评价非常困难,一次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是客观评价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原则。
(5)稳定性。考评体系将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局部可根据具体情况作一定调整,从而使该体系真正对企业起到指导作用。
(6)简明性。评价指标应简明,交叉少,覆盖面大,指标设置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7)可延续性。所设计的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8)灵活性。评估专家根据可能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可对指标灵活运用。
2.2 考评指标的权重方法
2.2.1 指标权重理论基础
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2)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2.2.2 权重指标分配
考评体系设计四级指标,一级和二级指标为各企业指标体系的共性指标,三级和四级指标为企业的特性指标,也是量化考评打分指标,即数据采集项。其中四级指标是企业重要应用系统的特性考评指标。
企业信息化考评指标总分计算方法:
I=Σ(Pi*Wi)
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得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3 大型煤炭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构建
3.1 考评体系总体设计
考评体系设计四级五细则,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 86个三级指标,5个应用系统考评细则,包括财务系统、资金系统、医保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和人事培训系统。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共性指标,三级和四级指标为数据采集项。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保障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水平。
3.2 考评体系指标内容
3.2.1 信息化保障环境
信息化保障环境占考评权重的10%,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和支撑环境。包括4个二级指标:组织领导工作机制(40分,占总权重4%)、信息化规划及投入(20分,占总权重2%)、信息化工作执行力(30分,占总权重3%)、信息化教育培训(10分,占总权重1%),和9个三级指标。
3.2.2 信息化管理制度
信息化管理制度占考评权重的15%,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制度、日常业务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包括5个二级指标:规章制度(20分,占总权重3%)、技术资料(20分,占总权重3%)、工作记录(20分,占总权重3%)、网管资料(20分,占总权重3%)、业务人员(20分,占总权重3%),31个三级指标。
3.2.3 信息化基础设施
信息化基础设施占考评权重25%,总分100分,反映企业信息化在硬件设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包括4个二级指标:机房系统(25分,占总权重6.25%)、网络系统(25分,占总权重6.25%)、服务器(25分,占总权重6.25%)、信息系统安全(25分,占总权重6.25%),33个三级指标。
3.2.4 信息化应用水平
信息化应用水平占考评全总50%,总分100分。反映企业在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方面的水平,考评体系以应用为本,因此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四大考评指标中占比重最大。包括3个二级指标:企业通用系统(60分,占总权重30%)、专用系统(30,占总权重15%)、系统集成水平(10分,占总权重5%)。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设置三级指标。另外,企业可根据应用系统的战略性、重要性设置某一应用系统专用的详细考评指标,即四级指标。本考评系统以煤炭行业为例,列出了13个三级指标,5个四级指标。
3.3 考评体系运转保障
面对信息化建设日趋重要的大型煤炭企业,从战略层面,探索并深化信息化绩效和管理水平的精益管理模式和方法,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信息化运行监管和效能监察,已非常重要。
企业信息化考评体系的有效实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需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考评制度体系来保障。
(2)企业需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组织考评,形成统一的、全面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
(3)考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反映企业信息化现状,数据采集要真实准确。
(4)评价办法公开,评价过程透明,评价结果公正。
(5)考评方式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