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1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第二次、、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2
一、重视中考前历史备考复习
无论之前我们是否重视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但是中考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历史复习的重要性。作为开卷考试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在思想上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制定复习策略,主动复习,投入其他学科一半的复习时间或精力,那将会使我们的中考总成绩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行动上做到重视历史复习呢?笔者认为,同学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课前,做好预习和知识点梳理,为课堂上理解老师的讲解做准备。2.课堂上,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根据老师制定的教学方案主动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做习题,在老师安排的自由时间内积极讨论。3.课下,归纳历史知识,选做历史测试题,总结历史主观题答题方法,进而复习好历史这门课。
二、制订计划,明确方向
在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备考复习后,我们还要有章可循地复习历史。一般来讲,中考前的历史备考复习,大致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回归教材抓重点,专题复习抓难点,综合测试(训练)抓考点。
1.系统复习教材知识
在本阶段复习中,要把课本作为依托,围绕课本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具体来讲,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要做到突出“全”,加强“联”,做到“活”。突出“全”:即知识要全,不放过任何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复习到位;加强“联”:即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做到“活”,即能用掌握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每一章节复习完成后,要理清该章节的历史线索,并能根据历史线索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内容,对照教材章节进行复习,该识记的务必识记,该理解的务必理解,该会运用的务必要会运用。另外,我们不能为了加快复习进度而遗漏知识点。在复习时要注意,只要求识记的知识点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去理解,而要求理解的知识点必须要理解并会运用,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就可以大胆放弃。这样,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历史复习效率。
2.专题复习
在进行完教材知识系统复习之后,我们可以把学过的历史知识纵向联系起来,建立对应的专题知识体系。这样做能系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弥补前一阶段复习中的缺漏。对于专题复习来说,我们可以采百家之长,自己总结历史专题,将历史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有机地串联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
3.模拟考试训练
在考前的冲刺复习阶段,我们要尽量做一做历年的中考试题,以适应中考的题型和题量,并进行总结分析。注意在做历年的中考试题时,可以按照中考的答题时间要求等要求自己。做完后,要对照参考答案找出自己所给答案的不足之处,总结答题规律,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找老师答疑解惑,力求达到做一套试题,就有一套试题的收获。
三、“抓小放大”,背诵重点
虽然说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从阅卷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出,学生在识记类试题上的答题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在中考历史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加强历史知识的识记,背诵知识点。但我们在记忆历史知识时要懂得“抓小放大”。“抓小”,即记忆教材中清楚标出的或隐含的重大而零碎的知识点。在复习完一个单元后,我们就要将必背知识点总结出来。“放大”,即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教材中的大段内容。这样,通过“抓小放大”式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答题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四、有侧重地做练习题,中考时轻装上
为了轻松、自信地走进中考的考场,同学们有必要做一些练习题,进而总结解题技巧以及注意事项。要注意,我们做练习的目的不是去猜题,而是通过练习,使自己可以自信满满地走进考场参加考试。
临近中考,不仅家长找来各种辅导资料让学生练习,学生自己也会找大量的习题来做,而这些试题却不能完全派上用场。因此,在复习备考时可以将资料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必备资料,即最重要的资料,其中可信度比较高的资料有:六本教材、校内模拟题、专题复习资料、热点归纳、考前集训试题等。这类资料需要多翻阅。第二类则是平时做练习的试卷和课堂练习题。我们只有确定试卷上有类似的题目时再去翻看,但尽量少翻。第三类就是考前刚搜集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排在第一类、第二类资料的后面,前两类找不到的时候再使用。
五、同学之间交流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3
《中考说明》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中考复习参考资料,其中的“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考试形式”都对中考作出了明确的界定。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依据,也是中考的依据。而近两年的中考试题,是我们模拟的范本,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能清楚历史中考题型的特点、了解试题所考查知识点的分布、明晰试题考查的思想和能力要求、明白中考试题的评分标准、考查热点知识的走向,预测今年有可能出现的创新题型、把握今年中考历史命题的趋势,还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此外,每年教研室也会召集各中学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开展一些中考的研讨,我们也必须充分借鉴这些研讨的成果,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挑选一两套质量较高的教辅材料,并善于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将其复习应试的策略和反思作为我们中考复习的有益补充。
二、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能力
跟学生谈起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他们似乎一点也不陌生。但是,他们所了解的知识是比较零散的、孤立的,他们还不能将这些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谈不上对一些规律性的、本质性的东西进行准确的把握。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历史线索梳理得一清二楚,将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揭示得明明白白。历史复习不仅要让学生将史实记得更加牢固,还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并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智慧来解决现实的问题。如果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如果只专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终对能力的训练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所以,一定要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三、教会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角度把握,力求事半功倍
中考历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涉及中国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也涉及世界的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如果我们在复习时,不能掌握正确的看书方法,一味地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忆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记忆那些干巴巴的历史知识,那么这样枯燥无味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学习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我们所说的学会看书,是指从宏观角度把握,融会贯通地看,不能走马观花。1.学会看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这个所谓的“眼睛”去寻找线索,以了解每一课的结构。2.学会看标题的提示,从提示中寻找本课中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3.学会看课内与课后的思考题(可以先看思考题后读),这样我们就能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书,就能迅速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示。我们还应要求学生做到“边看、边划、边问、边写”(边看内容、边划知识点、边找出疑问、边写出疑问),这是对学生复习历史的硬性要求,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会学生复习方法以及记忆的技巧
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凭借的是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凭借的是更多地翻翻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要求记录的重点内容,凭借的是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复习知识点时,有的内容最好是讲究方法。比如,我们在复习“北美独立战争”时,可以将1775年、1776年、1777年、1783年所发生的事件,利用“一线穿珠”,即把时间作为主轴,将各年发生的历史事件,穿成一条历史演变的线索,加以记忆。我们可以把历史事件的性质作为中心点,将“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这些同类性质的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以记忆。我们还可以在先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对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先弄清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再找出各个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最好能够把历史与马列主义的方法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方法论作为指导,对每一个历史事件给予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用这些方法来掌握历史知识,不但能大大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还能大大提升其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4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效率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13
复习课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它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九年级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吃力、学生厌倦,致使整个复习陷入到“高能耗、低效益”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分析,想出更好的应对策略,以期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一、转变观念,助推学习动力
一直以来,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学科都存在着以下两点误解:1. 思想上不重视。不少学生认为,社会学科反正是开卷考试,其中考分数在总分值中所占比重又偏低,没有必要太重视和花太多时间;2. 认为历史与社会比较容易学。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考前下点功夫,背一背就能取得好成绩,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不屑一顾,其实不然。实践证明,每年中考下来,学生们经常有一种感觉:历史与社会虽是开卷考试,但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根本没有时间查找资料,考题大多都与现实热点有关,注重的是能力考查及实际运用。于是有学生感叹:开卷考试还不如闭卷考试好。
有鉴于此,我们应首先让学生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使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社会课也是一门主科,若没有考好,必然影响到升学。其次,要端正复习态度,踏实努力地去学,越是开卷考试,越要熟记基础知识,越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越要掌握解题的技巧。
二、解读考纲,把准命题动向
从近几年我省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来看,命题都严格依据《浙江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所确定的考试范围。因此,考纲是复习课教学的灵魂和方向,是复习的总指挥和统帅。作为毕业班教师,我们应研究考纲、吃透考纲、紧扣考纲,对其中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命题要求、考试方式、试卷结构、考试目标均要了然于胸。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复习计划,适度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此外,还要研究当年的《考试说明》与往年有什么变化,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命题的方向。每一年考试目标都会有微调,有的是增加、有的是删除、有的是升级、有的是降级。这些变化往往就是命题教师的关注点,也是我们毕业班教师必须引起重视的地方。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变化在哪里,还要去领悟变化背后的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命题的方向,把握复习的重点。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1. 夯实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目标的基础,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编织知识网络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的根基,而能力的发挥是对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中关键的关键。每一年中考的实践都可以证明,基础知识不扎实是失分的关键所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来源。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复习的有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反之,学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把基础知识讲活、讲透。教师要把深奥的内容讲通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课本的条条框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2)重视学生的理解巩固消化。教师要根据内容精心编制一些习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在编制习题时,不能对学生搞题海战术,而是自己要下题海,进行比较、归类、重组,使选题力求做到“以点带面”、“以精带全”,既避免了学生因题海战术带来的疲倦不堪,又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复习效率。
(3)巧妙设陷,修正学生对某些知识的错误认识。在编制习题和讲解试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先抛出错误的观点,再让学生修正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2. 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不是以往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以再现、提高、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因此,在总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全面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和重组,理清教材的脉络,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用学科思想把具体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所学知识作具体地迁移和灵活地运用,这样才会增强复习的有效性。所以,构建好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复习课实效性的关键。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图表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把各单元、课、框、目的重点知识进行归纳、重组,画出知识树或思维导图,以图解的方式直观、简约地呈现各知识要点间的联系,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使学习、记忆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例如,借助八上《历史与社会》后面的历代王朝更替年表,可梳理各朝代重大事件,感知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使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又如,讲中国近、现(当)代史,可用以下思维导图进行复习:
(2)关键字归类。按照相同的关键字,让学生制作关键字归类复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类比和联想,便于学生消化、吸收。例如,“关键”类、“根本”类、“第一”类等。
(3)专题复习。依据专题,将同类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审视知识,综合分析,进而构建起知识网络。下面,笔者例举几个自己曾采用过的专题:
①思想专题(中外的思想家,百家争鸣,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五四、马克主义思想)
②文化专题(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汉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
③农业专题(各时期重视农业的政策,当前的惠农政策)
④改革专题(封建社会的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⑤巩固统一专题(唐朝,宋朝,清朝的民族关系、历史上对台湾、、新疆的管理)
⑥对外关系的专题(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新航路的开辟,唐朝、元朝、清朝的对外关系)
四、关注时政,贴近学生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历史与社会课的生命所在,也是中考命题的基本原则。中考绝大部分试题都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在备考时,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要捕捉与学生生活贴近、与教材重点知识密切相关的时政信息。
1. 关注时政热点。反映时政热点,透视社会焦点是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的显著特点。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引导学生关注一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挖掘与时政热点相关的乡土材料,突出地域特色,通过本土化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这样做就能把乡土问题与热点、考点、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进而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 贴近学生实际。考试源于生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也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教材内容生活化。近些年各地中考试题的选材都非常注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近三年衢州历史与社会卷中就可以看出:每一年的最后一道压轴题都是落实在解决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将时政热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身边事物中认识和体验所涉及的道理。
五、解题指导,提升答题技能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为此,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从近几年中考答卷的情况来看,考生答题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题不清,答非所问;二是盲目堆砌,不得要领;三是答题不规范,找不到要点。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规范答题的指导。不同的题型,不同的解题方法。下面,笔者就以材料分析题为例,谈谈如何解答。
1. 认真审题。从历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材料分析题考查的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回答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现象;(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3)根据提问在材料中找有效信息,也包括比较几则材料的异同;(4)依据材料提炼、概括出观点;(5)联系实际,谈谈启示。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问题的类型,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图,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 读懂材料。先浏览问题,再依据所问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划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筛取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方面的现象和问题。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材料反映了什么观点。要注意材料的边边角角,有时它就是解题的关键部分。
3. 回归教材。材料分析题的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量捕捉与教材“貌离神合”的信息,找出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明确答案要点。
4. 规范答题。答案要分点作答,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组织。文字表达要有条理,要言简意赅,要使用学科术语。卷面要整洁,书写要清楚,尽量避免涂涂改改。
总之,解题时应牢记的原则是:“审题要仔细,解题要全面,会做必得分,不求快只求准,先易后难,先简后繁,书写清楚,分点作答”。
六、心理疏导,缓解应考压力
由于中考的重要性,考生压力很大。适度的压力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压力过大则容易出现心理过分紧张,情绪失控,考试焦虑等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家长在考前应对考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一是请专业人员教给学生一些解压的方法(如,找人倾诉、把压力写出来、亲近大自然、分散注意力、投入到一件事中);二是任课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找学生谈心;三是班主任要提醒学生劳逸结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发现心理问题要及时疏导;四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力求在中考中发挥出最好水平。
总之,端正学科态度,把准命题趋向,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联系时政热点,提升解题技能,强化模拟训练,注重心理疏导等是实现历史与社会高效复习的有效途径。只要我们抓实抓细这些举措,在中考中定能有一份满意的答卷。当然“教无定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视考点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3] 武文主.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5
分析近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开放性试题的比重与分值在不断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历史课程学业考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并实现均衡发展。”在复习备考中,许多师生均感到开放性试题很难对付:复习时“猜题”猜不准、“押题”押不中;考试时一看题目,感觉“(题干)面孔很熟悉,(提问)嘴鼻变了样”。这些开放性试题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今后中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具有借鉴作用。
一、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开放性试题是相对于有明确结论的封闭性试题而言的,开放性试题通过提供材料、创设情境等,采取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等方式,考查相关知识、能力。其“开放性”,集中体现在试题命制的开放性、学生答题的开放性和教师评价的开放性方面。具体来说,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
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突破了“一问一答”的传统试题的设问方式,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往往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留有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相关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解答问题。它能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学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例1: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导致出现了核泄漏。该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得人们对核能的研发和利用重新进行全面思考。
为实现核能的安全研发与利用,请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答案:①切实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努力。②加强相关立法和监督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能安全开发与生产能力。④努力寻找新的能源,研发获取能量的新技术。(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
回答开放性试题,学生要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还必须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多种方法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
例2: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合上述材料思考,我们该如何将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落实到行动中去?
参考答案:既要提倡多元化并存,又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抢救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遗产;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减少隔阂;坚持学习、借鉴和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只要紧扣“和而不同”的主题谈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答案设置多元化。
即答题无固定模式可循,无现成答案可搬,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不唯一,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思路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截然不同却正确合理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在组织一些试题的答案时还需体现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一般不给出具体答案或具体评分标准,但要求观点符合要求,事理结合,逻辑性强,言之有理。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例3: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科技革命与日本”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面对是否继续发展核能产业,同学们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继续发展,另一种认为应停止发展。你支持哪一种观点?并说出你的理由。(只答观点未说明理由不得分)
参考答案:第一种:继续发展。因为能源的需求量大,核能是新能源,潜力大;坚持安全、创新、和平利用核能;加强国际合作和环境保护。第二种:停止发展。因为这种产业危险性非常大,可能会造成核灾难;发展其他新能源进行替代;很难规避自然灾害对核电的破坏。(答任何一种观点,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
4.阅卷标准多元化。
阅卷老师不须像以前那样硬套答案,而是采“意”不采“点”,即在评卷时着重看观点是否正确、运用的知识是否恰当、条理是否清楚、论述是否符合逻辑。另外,在答案多元化的基础上,一些阅卷标准增加创意加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多元化是根本保证(可参考上例)。
二、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解题策略
基于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以上特点,要解答好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除了要系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外,还要有正确的解题思路,掌握科学的答题技巧。
中考历史答题技巧范文6
关键词:中考历史; 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38-001
初三中考历史的复习工作,因为分散在六本书中,考点多,复习时间又短,因此难免仓促。那么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制定目标,实施计划
(一)根据《中考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明确中考考试范围和复习目标,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应解决的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潜质和潜力,不随意加深和拓展内容。
(二)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2月10日-4月24日,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阶段是“专题训练”。时间是在4月25日-5月19日,把中外历史知识专题化,打破知识点的时空界限,归纳分类,集合成一个个专题,理清头绪,便于分析比较,加深理解。将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0日-6月10日,根据模拟测试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阶段是“考前指导”。现在中考是网上阅卷,考前指导尤为重要。应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分配、利用时间,防止后面的材料题来不及做,造成失分多,得不偿失。还要提醒学生把字写端正,写在规定的答题范围内,杜绝乱涂乱画的现象,选择题答案一定要在卡上涂标准。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所侧重。我把本年度初中历史考查范围的知识要点归纳好打印给学生,让他们平时能熟读要点。此外,我又把要点一一分解,按照七(上)-九(下)的顺序,用训练题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训练题既有提示又有答案,这样学生读来方便,时间长了,反复读了,这些要点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他们做起试题就能得心应手。你还愁学生考不到高分吗?
附示例:八年级上册中考历史训练题(节选)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为了纪念近代史上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 。 林则徐
2.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 。
《》
三、关注热点,强化专题
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是时代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之一,命题者往往从当今社会某一热点问题入手,将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挖掘,多层次地展示这一方面历史的全貌。如我对温总理报告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经济发展是基础、改革开放要坚持、民生和谐是重点、三农问题特重大、科教兴国是战略、政府职能要优化,这些要点在九年级下册中都有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或隐性的联系,复习中要对与这些热点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渗透,才能触类旁通。
近年来中考试题都着意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所以我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样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是纪念100周年,那么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国共合作等问题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清楚。我们要预测可能考到的历史内容,对学生加强训练,努力与中考命题趋势合拍,提高中考成绩。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取舍,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如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我把有关的历史事实按时间顺序串联好,由(分封制)-郡县制-推恩念-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废除宰相制度-军机处,条理清晰地讲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注重应试,提高能力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如题目问你是何时,你不能答成何事。
(二)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平时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答后分析自己答错的原因是什么,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答标准,扣住中心。
(三)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因为历史考试虽然是60分钟,但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用时要均匀,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
(四)加强训练,正确写字。我平时把重要的历史概念用语文词语缺词填空的方式来训练,这样反复练习,力求减少错别字。
附示例:
⑴人文( )祖 ⑵炎帝和( )
⑶西周( )制 ⑷商( )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