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多样性论文

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1

21世纪,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畅通与自然。时间和空间已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每个国家的人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的感受到世界各地各民族丰富而具有特色的文化。由于世界各国谨慎地遵循着历史传统和生产方法,促使世界各国的动画生产也形成了比较独立、稳定的构架。为了满足本国人民的文化需求,各国的动画制作从题材选择的范围、造型设计的风格、故事的叙述手法,到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都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彰显出浓重的异国风情。正是鉴于各国各地区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较大,以下论述中笔者主要选取世界动画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与艺术形式影响下的动画艺术。基于商业追求与多元文化影响的美国动画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首先取决于其政治经济状况,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其文化具有明显的强势意味。作为文化输出最发达的电影传媒行业,美国电影以其强大的经济、科技、营销渠道把全球文化市场整合起来,通过多元的文化竞争策略,占据了全球主导地位。特别是以迪斯尼为首的美国动画行业很早就发现了动画中所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他们将动画片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并通过成熟的营销手段销售出去,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美国动画不仅仅在商业上突显其霸主地位,在故事题材与文化内涵上更彰显其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美国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且各国大量移民促使其文化很早就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观众对异地风情、异域文化的好奇和向往,导致了美国动画从内容题材方面的改变,一种以异域文化为背景,或者直接改编自外民族文化的影片也开始亮相银幕。其中的故事大多是从不同国家的传说和文学名著中提取素材,运用各种的表现技巧与方法,再以美国的现代价值观念加以整合包装,突显人类共有的、最能引起的情感共鸣的主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白雪公主》、《钟楼怪人》、《美人鱼》、《木兰》等。表现形式上美国动画运用了大量的外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从视觉和听觉方面不断给消费者创造出新鲜感,营造出了一个个奇幻美妙的异域场景。例如:来自古印度的故事《森林王子》,来自神秘阿拉伯世界的《阿拉丁》,来自印第安原始部落的《风中奇缘》,来自非洲大草原的《狮子王》等。美国动画之所以能得到全球的认可,其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超越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精神。从商业角度来说,受众群体的准确定位、不同国家新颖的故事题材以及成熟的工业制作体制使得美国动画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内容上丰富多彩,无所不包。正是美国动画的这种制作体系使得其作品很容易被全世界观众所接受,进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追求艺术探索与哲学思考的欧洲动画欧洲作为动画的发源地,其动画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质的短片。欧洲动画创作者从一开始就和美国等商业动画大国不同,他们一直探索着动画的艺术本质,认为动画是艺术的载体,而非商业品。创作者从欧洲深厚的社会文化和艺术底蕴中寻求灵感,在欧洲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借鉴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创造了许多不同风格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画艺术作品。从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看,欧洲动画作品中夹杂着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强调哲理性的思辨和特殊情绪的渲染,进而给人以启示和教益。这些启示和教益不仅仅在人物、故事的表面,而且渗透到对人类的思考、人性的感悟、社会的问题和哲学的反省之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很少有像商业动画中的噱头和荒诞搞笑的感官刺激,但是为了艺术的追求却不乏高雅的幽默和令人回味不尽的艺术美感。代表作有德国Lauenstein兄弟制作的动画片《平衡》、希腊导演NicoleVanGoethem的《希腊悲剧》等。从表现形式上看,由于动画的诞生就是源自一种技术和艺术上的探索,导致其与生俱来就有不断尝试的精神。欧洲动画创作者们在表现形式上不仅仅限制于传统手绘动画,他们利用油画、水彩、木偶、石雕、实物甚至真人,在视觉上追求各种创新与突破,将生活高度地抽象化、象征化、荒诞化,以简练的线条和色块、近乎单一的场景和主体人物来传达概念化的理念,探索动画表现力的可能性。正是欧洲动画制作者们的这种不断尝试与创新,才有了动画现在的艺术性与多样性,从而使得欧洲动画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尊重与欢迎。强调民族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日本动画日本素有“动漫王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之一。在日本,99%以上的人都属于大和民族,种族构成的纯粹性很容易形成文化上的同质性。这种文化的同质性不仅使日本避免了民族矛盾的纷扰,而且使日本在整体上既能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本民族固有特性。这种表现在日本动画上尤为突出,日本动画在题材和形式上大量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欧美文化元素,并将其与本国的国民精神融会贯通,创作出独特风格的动画作品。例如动画作品《三国志》、《七龙珠》、《变形金刚》等。这种做法不仅促进了日本动漫产品在种类上的丰富多彩,而且有力地帮助日本动漫产品在欧美市场的推广,同时也促进了日本价值观和理念的传播。关注人类生存,追求人类幸福,是文学艺术追求的永恒主题。日本作为动画文化产业大国,把教育、商业和艺术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来对待。从题材和内容上看,日本动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注重故事内涵和思想深度,日本动画不像欧美动画那样充满艺术气息和欢快、乐观的气氛,其大多是表现成长、战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现实问题。例如宫崎骏的动画《风之谷》、《千与千寻》、大友克洋的动画《AKIRA》《蒸汽男孩》等。日本动画所具有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不仅仅和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深入思考有关系,而且与日本社会的文化心理、民族的审美习惯以及接受定势等等有关。日本动画带给人的情感体验是多样性的,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成熟与复杂的,正是这样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了世界动画的艺术领域,这也是日本动画片赢得世界各国人民青睐的原因。赋予民族特色与传统意识的中国动画中国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道德修养的国家。所以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内容上强调其社会作用,讲求“诗言志”、“文以载道”、“寓教于乐”。中国动画受其影响在民族风格与思想内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不断与从传统绘画、书法、壁画、年画、皮影、民间工艺和戏曲等等各个艺术领域汲取养料,并结合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故事、神话传说、优秀的民间传统和丰富的童话寓言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画作品。例如:传统手绘动画《骄傲的将军》、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木偶动画《神笔》、动画长片《大闹天宫》等等。中国动画除了与世界动画共有的夸张性、娱乐性等艺术特征之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动画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写意性上。其中以极具浓郁的东方美学特点和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水墨动画尤为突出。代表作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这些极具鲜明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中国文化传统气息的动画样式,促使中国动画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学派”。

动画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动画艺术家们所创作的动画作品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11月2日《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所说那样:“文化由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于不同的人类群体和社会认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作为一种资源的交换,革新、创造及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如同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一样,是必要的。基于这一认识,多样性的文化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我们应该认定、并应该确认,这种多样性有益于人类的当代和未来。”由此可见,文化多元性与多样性是每个社会得以生存和保持竞争力的根源。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渊源和适应范围,有最能够发挥自己功能的社会条件。因此,当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文化如果放弃全球化的视野,孤立地谈自己的发展,或脱离自身文化传统去谈发展都难以面向未来。也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才有了竞争的动力,才给予人类更多样的选择。如果没有文化的多元性也就不可能出现形式上的多样性,更不可能有今天绚丽多彩的人类动画艺术。因此,立足于多元文化的世界观,通过各国民族自身形式多样的艺术,进而促进动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是每个动画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本文作者:赵一鑫张宁工作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2

本届大会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同。中国作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秉承“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理念,对不同文化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必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依存和兼收并蓄。我们希冀本次大会总结和阐释民族、民间和地方性知识,以探索更为健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式,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根本需求和发展的内在含义,更深入地探讨在保障生态安全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发展路径的选择,更积极地发挥人类学、民族学在构建人文与自然和谐的世界方面的重大作用。

本届大会日程安排包括开、闭幕式,主旨发言,分机构会议,专题会议,学者论坛,影视及各类展映、展览,学术考察等,其中专题会议是本次世界大会的主体内容。大会还将借助云南省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组织与会的数千名学者进行学术考察,考察地点既有民族博物馆,也有原生态民族乡村。此外,大会还将展映24部由学者提供的人类学影视片,举办若干场影视人类学学术专题会议,会议进程间隙将安排有精彩演出和其他文化活动。

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在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胡小明教授领衔的学术研究团队的策划下,于2007年初着手申请专题会议,2007年6月“体育人类学的国际视野”与“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人类学”两个专题会议获大会组委会确认并着手征集专题会议论文。“体育人类学的国际视野”专题,主要是对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关注体育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探讨各种身体运动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起源、进化、发展、传播和变异,在人类整个文化制度中的功能以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发展中的中国体育人类学”专题,关注体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及研究成果,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问题,同质化与多样性对民族体育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生态体育与休闲娱乐等。为推动体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开发西部文化资源中的应用,胡教授近期率青年研究人员与贵州民族学院教师组成苗族独木龙舟联合考察队,前往黔东南进行田野调查工作,为专题会的学术交流提供最新鲜的实证材料。

截至2009年4月,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筹备组先后两次征集与会代表论文,共收到日本、韩国、爱尔兰、中国的70余位学者提交的论文议题与摘要。论文经认真评选,并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审核,确定本次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将邀请正式代表30人、非正式代表10人参加。根据大会组委会安排,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将于7月27日参加会议开幕式及主旨报告,28~29日将安排参观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与博物馆。与会学者还将商讨筹建东亚体育人类学研究会等事宜。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Georgia Southwestern State University,GSW)校长、世界第一部体育人类学专著(The Anthropology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1985)的作者肯达尔•布兰查德教授(Pro. Kendall Blanchard),得悉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即将召开的消息后,欣然发来贺信。

专题会议相关信息可登陆本届大会网站(省略)与体育在线论坛“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板块()查询。会后,我们将选择优秀的学术成果,出版会议论文选集。相信本次世界体育人类学专题会议,定将在加强东亚体育人类学学界的联系,促进世界体育文化交流,推动体育人类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素质

 

从新媒体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变革由技术领域逐步扩展到内容生产,逐渐动摇传统媒介(出版、广播电视等)的制作播出秩序。作者通过参与国家广电总局课题中子课题:新媒体发展对广播电视节目制播机制的影响(编号:GD0851)中对广播节目与新媒体结合情况的调查,分析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广播节目制作的影响程度及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制作制作人员提出的要求。

1.新媒体的特点简述

新媒体,主要是指区别于电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手机、户外媒体、移动媒体等新兴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其主要有:信息的多样性、接收终端的多样性、信息的非线性等特点。

信息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信息人在新媒体的平台上,通过普及化的设备(手机、电脑等)提供信息,相对于主流媒体播出机构和出版机构,不其信息提供者存在多样性。理论上,任何一个人利用手机或电脑,就是能够成为一个信息者。

接收终端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信息终端接收者,不在依靠单一的设备接收单一形式的信息。例如:收看电视接收电视节目,阅读报纸接受文字信息等。信息接收者可以通过一个终端接受多样的节目。

信息的非线性,主要体现在信息接收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者),可以通过主动选择来获取信息,而非被动地接收。

2.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制作的影响

当前,由于信息化迅速发展,广播节目制作播出的发展环境,不但面临数字化技术设备(自动播出和硬盘播出、节目集成平台)的使用,在节目制作与传输中也面临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合作与竞争。

2.1节目素材获取渠道的转变

在我国广播播出机构中,传统的节目制作素材获取渠道主要是:上级提供素材、记者现场搜集、其他新闻机构或单位组织提供。然而由于数字设备的普及以及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通过对40位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问卷调查发现,新媒体对于广播从业人员获取节目素材渠道的影响范围更大,程度更广。例如:音乐类节目的主要素材由于需要紧跟时尚前沿,除了专门老歌曲栏目和歌手新歌推介活动之外,76%的节目直接来自于网络下载,8%的来自于CD,16%来自于本台提供的硬盘素材(图1-1)。

图1-1 广播节目素材获取渠道

2.2节目播出渠道的丰富

2.2.1在线直播

从本世纪初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播电台开始逐渐自己的网站。并开始在自己的网站进行广播节目直播。例如:中国广播网在线提供《中国之声》节目直播;河南广播网提供交通广播、音乐广播、MYradio等频率直播;北京广播网也提供17个广播频道。

2.2.2互联网直播软件

如PPlive、PPS网络直播、深度电视直播等流行软件插件在直接提供电视直播业务的同时,也可以收听广播节目,而不用登录网站。

2.3广播节目的延伸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除了在电台本身的渠道之外,还利用新媒体将自己的节目延伸,通过博客、节目网站、播客、QQ群,论坛等形式和听众进行交流。其中:开设了节目博客的75%,播客的8%,有独立节目网站的25%,有节目论坛的50%。并且在音频节目的基础上,有些广播电台还提供播音间的视频直播,极大改变了传统的节目播出。

2.4面向不同受众的节目制作

音频节目制作人员需要考虑到新媒体的播放特点。在传统的广播制播出流程中,节目往往是按照播出的要求来制作的。节目的制作要充分考虑广播线性播出的特点,时间段、频道定位等因素制约着制作人员的制作。音频和视频节目的创作人员,除了要遵循广播的线性化、单项传播等特点外,还要开发能够被主动搜索、非线性、满足点对点传播方式的新的音频视频节目。

3.新媒体的发展对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素质的要求

3.1加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广播节目制作人员要认清信息的负面影响,趋利避害。科技论文。目前,网上新闻的播发者多数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新闻机构,它们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向不发达国家输出其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文化冲突会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特别是获取素材时,要避免信息垃圾乘机渗入。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由信息过滤和加工的能力。科技论文。

3.2 培养适应新媒体特点的技术能力

基于新媒体的广播节目制作,有了必须的硬件设备,还需要能够掌握这些硬件及软件人才。广播节目制作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编辑软件的应用,包括在新闻采录的时候对摄像机、照相机的运用都是必不可缺的技能,需要的不仅是新闻、编导、播音等专业技术,还需要掌握非编、线编等编辑软件,要懂得使用3d和flash软件,特别是有些节目还需要掌握音乐编辑软件。因此,广播节目制作人员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3.3 基于新媒体的节目创新能力

基于新媒体的受众人群,接收方式的特点。在制作广播节目时,我们可以看到如图3-1所示:节目的制作要同时适应新媒体和广播的播出方式。科技论文。完全依靠原来的节目在新媒体上播出(特别是音乐等直接可以从网络下载的节目)是不可行的。这样就要求广播节目的制作人员增加原创节目的能力,这些节目还要适应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终端的应用习惯及文化形态。

图3-1广播节目的播出形态

参考文献

[1]范以锦,董天策主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4.

[2]熊澄宇.新媒体与创新思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吴信训等.现代传媒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4

北京考试报讯 在成人高校文史中医类专升本考试中,除必考外语、政治2门公共课外,还要加考大学语文。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要求,2009年大学语文试题材料80%为纲内篇目。

大学语文《复习考试大纲》对考生提出了4点要求:学习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质;能准确地阅读、理解现当代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并能解释常见的字词和语言现象;能够较准确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常用的文体写作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

考试大纲规定,汉语基本知识部分,考生要掌握文言文词语、修辞格等汉语基本知识;作家作品知识部分,要掌握中外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代表作,了解主要思想倾向、文学主张、艺术成就、所属流派(社团)及在文学的贡献;要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5类文体的基本知识;要掌握文章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内容;要了解课文的题材,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结构特点,掌握表现手法,体味作品的语言及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表达能力。要求考生阅读的篇目为60篇,其中议论文14篇,记叙文13篇,诗词曲赋25篇,小说戏剧8篇。35篇为精读篇目。

根据《复习考试大纲》规定,大学语文试卷总分为150分。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比例为3∶5∶2;选择题占27%、文言文阅读占20%、现代文阅读为20%、作文占33%。

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人民视角

一.引言

生活在北京的普通市民大都有出行难,交通拥堵,生活不便,以及市民社会萎缩,社会联系疏离的感概。是什么造成了今天的境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京近年来进入了一种加速的“超城市化”进程,但城市规划多为应变式的物质蓝图规划,难以适应和制约超城市突变中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和“人民视角”的深刻冲突。

二、城市规划中的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

城市规划建设的“国家视角”是指在建设社会工程的过程中,国家的采取一种简单化、清晰化和标准化的方式,以便于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控制等的一种宏大的极端现代主义视角。于此相反的是“人民视角”,面向人民日常生活,“以人为本”,强调过程、复杂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基于局部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演化主义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

表一、城市规划国家视角与人民视角的比较

 

国家视角

人民视角

对城市秩序的理解

注重视觉秩序

更重视功能秩序(经验秩序)

城市规划的目的

便于控制、管理,表现国家的权力

以人为本

对科技的态度

崇尚技术

技术的运用以人为尺度

城市美学

简单、功能单一、热爱几何图形

复杂化、多样化

街区形成方式

大规模规划设计和建设

渐进的零星的生成

城市与自然地关系

城市是自然的对立

城市是自然的一种形式

城市治理

单一中心权力管理

多中心自主治理

1.环状道路阻断路网系统。北京市城区的路网结构以矩形环状为主,道路多以此为依托,与经纬线平行网状分布。先后依托城市扩展,建设了二、三、四、五和六环路。这些道路被定义为城市的第一等级道路,无论是宽幅,还是隔离措施,都是往极致处做。所经过之处,行人、附近道路、建筑一律为其让道。这是一种道路的特权和等级化,所到之处生硬地斩断原有自发演化出来的细密毛细血管似的道路系统。这种人为强加的秩序界定了城市的边界,环里环外形成了不同的等级。环线还压缩了非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空间,使周边社区对道路的分享程度大为降低。环路结构封闭,出入口少,容易形成让交通动脉流动不畅的“死结”。

图2.北京环状特征道路系统和上海网状特征道路系统对比

以丰台南路来具体分析,原本是北京西南部一条完整的区域性重要通道,四环修通后,生硬地将丰台南路从中截断,紧靠四环的北部一段,已经废弃,仅樊羊路与之交叉点往西尚没有“去功能”。截断丰台南路的后果是,在当地几公里之内,凡是往南越过四环的交通流,必须绕道东边马家楼桥,或西边花乡桥,两座桥之间,无意中形成城市死寂地带。由于死寂地带无法形成交通流。大量的交通流量,无论越过四环向南,还是越过四环向北,还是试图上四环东行或西行,都必须绕道,形成东部京开路和西部樊羊路的越来越密集的流量。

图3南四环花乡-马家楼桥间被阻断的交通

2.城市隔离栏剪除地方性知识。正如罗杰.特兰西克说,现代主义运动和当今规划的趋势最具破坏性的方面在于,设计师过分的夸大自己的角色和对人性需求过于简单的臆断。[1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由于人们手中掌握的地方知识(局部知识)被人忽略才会导致城市的活力不足,人性缺失。北京到处可见隔离栏的建设,正是设计师理性僭越的结果。隔离栏设立的初衷是保障双向道路的通行不受横穿行人和车辆的影响。无疑,通过隔离栏的建设,的确能够起到这个作用。然而,这种隔离栏的滥用在北京达到了疯狂的状态。举例说,以北京大学东门前面的成府路为例,这条道路是东西双向四车道。北边是清华大学、语言大学、科技园区,南边是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科技大学,这个区域的商业和生活气息原本很浓,不需要南北隔离;第二,这条道路的车辆流量不是多到要隔离才能缓解。现在的成府路被隔离,极大不利于南北两侧的人流和物流流动。当然,不能静态地分析一条道路的情况。有人肯定会说,成府路本来已经超流量利用了,一旦撤除隔离栏,肯定交通瘫痪。其实不然,如果把成府路四周的道路毛细血管联通好,撤出隔离栏交通将更畅通。第二例,北京南站。北京南站的南广场,地铁出口出来以后,可以看见南广场公交枢纽被隔离。隔离地区的宽幅大致就是六个车道。这种隔离既不利于旅客搜寻自己需要的公交车,一旦走错地铁出口,得绕道很远。其实隔离只是逼迫人流改道而已,它并不旨在疏导人流车流。第三例,北京奥运大厦西边南北道路被人为封锁,装上隔离栏。可以看见,北京奥运大厦的西边,原有一条南北向较窄的道路,两边整齐的林木仍然清晰可见。但是,一道隔离栏阻断了这条南北向道路,使花园桥西边向北的车辆和人流必须东行到立交桥地下再向北行使。好端端一条分流南北向车流的道路被人为封锁了。

以上三例充分表明,隔离栏隔离栏试图建设快速城市通道的代价是截断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宽窄不一的道路系统,阻碍了街区的交往,阻碍了原本可能的繁荣,阻碍了街区内市民出行线路的选择可能性,反而造成交通流阻滞,或者把一地区交通流阻滞转移位置。隔离栏背后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单向思维模式,忽略多样性和动态性。隔离者只是静态地想到从某地A到某地B的快捷可达,而没有想到在一个地理区域,分布着无数个点,无数种点点连线通行需求。设计者隔离出来的道路并不能代表那种方向的通行具有头等主要性。隔离栏以隔离者的专断替代了无数城市居民出行线路决策。这是一种独断,一种单一中心秩序取代多中心秩序。这样做的后果其实是删除了大量的局部信息和本地知识,代之以设计者的独断命令。

3.街道多样性和活力的缺失。街道和人行道是城市的主要公共区域,是城市最总要的器官。多样性的产生在雅各布那里有四个必不可少的条件:(1)地区以及其竟可能多的内部区域的主要 功能必须要多于一个,最好是多于两个;(2)大多数的街道必须要短,在街道上要很容易拐弯;(3)一个地区的建筑物应该各色各样,年代和状况各不相同,应包括相当比例的老建筑。(4)人流的密度要到达足够高的程度。[11]然而北京城市规划中只注重物质空间和建筑空间,强调美学秩序,将大部分精力用在不断拆毁旧的建筑环境,新建单调的公共绿地和大型的商业用地,忽视了真正象征城市本质的多样性,违背了生活的逻辑,忽视城市真正功用和人性化目标。用统一取代了差异,用数量取代了质量,用经济取代了文化。车行干道一再拓宽,步行和自行车空间一再被挤压,使城市的人性空间和活力不断受到侵;一个个活生生的“城中村”是如何被无情地“铲除”消灭,街边针扎着生长出的小摊小贩们,或者是形形的特色零售街、艺术家村,被警车和推土机当作有碍市容的垃圾,被周期性地铲除,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无不在美化和净化的名义下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断受到遏制;一个个居住小区被围困在各自的铁栏围墙内,与城市和街道分的清清楚楚,充满活力的街道生活正在被抛弃,隔阂与冷漠正在城市中滋生。[12]

四、回归人民生活的视角

城市是个活的有机体,城市规划本身也是一个富有生命的活的过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多样而复杂的需求。要挽救大城市的活力,必须体验真实的城市人的生活,必须理解城市中复杂多样的过程和联系,谨慎而精心地,非粗鲁而简单地城市的改造和建设。

(一)孵化多样化、有生气活力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第一要旨在于如何实现多种功用的混合、为各种功用提供足够的空间。城市功用的丰富多样性,才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

首先,有生气活力城市的关键在于选择多样化,街道用途多样化,建筑形式、年代多样化,允许形形的人存在。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必须做到每个地区最大程度地在形式上和数量上刺激和催生各种城市用途,规划者要做的像医生一样给缺乏多样性的地方做出诊断,具体到每一个地方毕业论文ppt,研究到底是哪一个环节上缺乏多样性。然后对症下药的提供缺乏生发多样性的条件。

其次,城市的经济基础在于交易活动的存在。交易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是城市有活力安全的保障。正如雅各布所说,城市秩序不是由警察来维护的,而是由一个相互关联和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的。[13]这个非正式的网络如何形成?首先,我们要在沿着人行道的边上三三两辆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或其他公共场所,这些小场所在人行道边上,给人们提供了使用人行到的理由;尤其是在晚上或夜间能开放,比如商店、酒吧、咖啡厅和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等,它们能够以综合的不同的方式维持街道的安全和活力。第二,一片城市区域中的商业应该频繁分布,应该有不同类型的小企业,小商铺,这样可以使没有公共场所的地方也能拥有很多行人,并让人们可以有理由横穿街道。第三,店主和小企业主本身也是典型的安宁和秩序的坚决支持者。第四,人们上街办事和买食品饮料本身是很吸引人的”[14]。例如,在我曾住的育芳园小区街道它不是很宽,但人行道的两边有很多小餐馆、干洗店、小便利店、水果摊、报刊厅、咖啡厅和酒吧等。路上总有很多买东西、卖东西和看热闹的行人,即使是到了夜间,路灯加上咖啡店和酒吧里总会传出一些欢闹声和人声,让你不再觉得夜行是件恐怖的事。而一个相反的例子是,国贸那边到处高楼密布,街道很宽,白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可是,当你下了夜班回家的时,它却变成另一张面孔,零星的小店,三三两两的行人,在路灯的照耀下,倍显孤独和寂寞。这会使你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繁华和热闹,而感觉到那是一个让人多么不安全的街道。

(二)区分艺术与生活,遵循“经验秩序”

城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包容了动态的、丰富的生活。城市不会是一件凝固的艺术品。艺术是生活的抽象,与真实总有一定差距,而城市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则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和认识到城市的这种 样化、复杂性甚至是矛盾性。那些“大师”、天才”笔下描绘的非凡的城市蓝图、乌托邦式的城市理想,是试图把城市当作终极的完美的艺术品去创造,也许在“天赋神权”或“天赋皇权”的时代这种理想有可能实现,但在今天这种人权、民主的时代。永远只能是也仅仅是一张美丽的蓝图。

城市规划设计者们要做的不是试图用艺术取代生活,而是回到一种既尊重和突出艺术又尊重和突出生活这样一种思想上来。“秩序”要由所达到的目的决定,而不是由纯美学的表面秩序决定。

(三)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

城市规划不是简单的项目建设问题,而是关涉到一个城市发展、城市生与死的问题。从行为主体上看城市规划虽是一种政府行为,但其根本的立足点则是公众,因而城市规划的本身应该尊重和体现公众的意愿。公众是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被服务的主体,对一方的服务设施与环境最知情,具有相当的发言权。城市规划不应局限于学院派的专家,而是人人都有发言权。正如斯科特所强调的那样,“如果没有正式项目所忽视的那些实践知识的参与,正式的规划是无法立足的。”[15](斯科特,2004:p8)

召开听证会,允许公众参与。首先,公众参与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日夜在城市中为生计奔忙的市民,肯定对北京的交通情况有切身感受。民间智慧绝对不容忽视。其次,公众参与能够避免官僚回应性缺失,增强政策的认受性。

城市规划者,重要的是在城市设计中关注居民的需求,让居民更能从中感受到幸福。这就要求搞城市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士必须倾听民众的声音,尊重生活的逻辑,注重地方性知识将来自“民间视角”的意愿传递给决策者。

(4)尊重历史,保护传统文化

历史不仅仅为设计提供灵感和评判,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 城市是记忆的剧院,怀旧和积累可以作为创新的来源。如何让城市建筑富于地域文化的内涵?要让城市建筑具有个性同时又丰富多彩,城市建筑设计及建设就必须有历史的观念、生态的观念和文化的观念。一个地区的人类活动,有其风俗习惯,有其丰厚的人文历史,更有其建筑的特色,这些都是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只有将这些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之中,城市的建设才会具有个性。

五、结语

城市的本质在于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正是那些远离真实生活的城市规划理论、乌托邦的城市模式和机械的、单一功能导向的城市改造工程,毁掉了城市的多样性,扼杀了城市活力。他们否定了历史和传统,没有尊重居民的逻辑,忽略了人民生存的智慧,没有认识到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而这一切又归因于在这种极端现代主义背后的理性的自负。

在这种背景下,勒.柯布西耶和尼迈耶的那种时代似乎已经悄然退去,在我们今天的城市生活中,那种极端现代主义国家视角应该退去回归到一种人民和生活的视角,从大跨度和悬挑技术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建设一个动态的、多样性的富有人情味的城市。如何克服这种理性的狂妄,把权力还原给人民;如何克服迷信主流城规师和城市规划理论,打破这种傲慢的、害人的与城市社会生活相违背的伪科学,还给人民安全、生动有活力的城市,这是每一个市民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活动主体;活动内容;活动方式

1竞技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这是文化特质对作为亚文化体育的兼容。不同角色会形成不同的体育文化形态。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活动目的是通过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获得社会认可,同时获得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收益。而观众则是以运动员、教练员等的活动为媒介,将这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作为自身宣泄情感表达好恶的途径。对于体育比赛的组织者来说,体育活动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工具。在体育商业化韵味日渐浓郁的今天,这种目的彰显无疑。还有一种形态就是竞技体育在商品社会发展下的附属品,那就是经理人对运动竞赛的操作,球员转会实际是运动员作为商品的买卖,大型体育活动至少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更多的则是商业利益。像举办巴西、意大利甲级足球队来华访问,其根本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一定的商业价值,其次才是对中国足球队的所谓在丰富国际比赛经验上的“帮助”。从这一点上说,竞技体育中的不同角色都直接地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中的主体,因为在目的上和运动员大相径庭,于是就有另外一种形态的文化内涵。他们将体育作为一种简单的工具或方式来对自己的身心产生影响,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标志,反映出他们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反映了因为不同角色以,不同目的或价值取向以及参与方式而形成的文化形态。显然,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是与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分不开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态,经过体育文化的开放性的作用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下民众所接受,于是就有了不同的活动内容。活动主体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不同的内容从而达到其目的。

不同的内容也具有特殊指向。运动员进行的活动是由国际奥委会及其相互组织所规定的活动内容,而普通民众则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不同的活动。在这一点上,后者活动内容的选择面要远远大于前者,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其中体育所谓“竞争性”也就褪色不少。所以说,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也对活动方式的选择产生作用。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是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因为活动目的与内容的不同,活动主体就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运动员是以一种专门的过程即运动训练和竞赛来实现的,而普通民众则是一种自发基础上的组织来实现的。

2竞技体育文化的互动性

文化是一种集合。体育文化中,首先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然后才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意识、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积淀。这种积淀只有在活动的主体,即人与人在特定条件下的互动中才可以实现。活动主体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参与人员与参与人员之间的互动,如运动员与运动员之间的互动,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运动员协会,球迷协会就是这种互动的组织产物,球迷骚乱则是这种互动之中的角色冲突。金牌战略、举国体制、职业化等也是这种互动下的社会适应。如果说活动内容之间的互动是它们在形态上相似而使迁移有了可能,倒不如说是活动的主体在其互动过程中对活动内容认识后的结果。不同的运动形态有其项群特征,也有其发生学的规律。乒乓球与网球的关系,篮球与橄榄球的关系,排球和篮球、手球的关系,橄榄球和足球的关系,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3竞技体育文化的规则性

主体的规则性表现了一方面自身制定规则,同时又接受规则的制约。不同的活动主体在参与到体育之前就必须接受一定的制约,否则就不能够把握这种特殊游戏的运动进程。这是物对人的制约,也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体育竞赛是把人们心底深处的战争因子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发泄出来,但是又必须受制于特定的规则限制之下而不至于产生战争后遗症那样,这不能不说是人的睿智。

活动主体的规则性是自我约束机制的产物,是体育不同于其它活动方式的准绳,也是体育文化内部多种形态的基础,否则,体育就会是如战争一样的社会形态了。啊怕是最能够体现与在和谐的活动内容都有人工加工的痕迹,如登山运动。而当今几乎所有的运动形态都已经被活动主体进行了刻意的加工,也就是赋予它们特定的存在方式,以便于人们一边高唱着“绿色奥运”中回归自然,来彰显“人文精神”,实则是通过“科技奥运”为保证人自身在合理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各种活动。这种加工很大程度上是活动主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而这种保护是以活动内容的某些属性的丧失为代价的,如项目自然属性的消退,人文社会属性的增强,也有对环境的破坏。活动内容的规则性区别了体育活动与它种活动。

4竞技体育文化的渐进性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是不同的。作为体育文化,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这是体育文化的渐进性。活动主体的渐进性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纵是活动主体实施体育后在身心发展方面的渐进,横是主体在实施体育后所形成的不同层次主体。不可否认两个方面在历史上,在今天都依然如故。

从游戏到竞赛,从生活手段到运动手段,从一活动内容到另一活动内容都表现出体育文化的渐进性。战术的演进、技术的变革、方法的更替;学校学生体育教材的变化,一些简单的,不切合青少年学生实际的教材被删除代之以更新的教材;大众体育中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活动内容也呈多样化这些更新与多样化都是逐步实现的,不可能逾越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这一模式。

活动方式的渐进性是活动主体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如何进行体育总结与归纳,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运动器材的革新对主体活动方式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合金材料使用使器材更加轻便也能够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激光电子产品的问世对运动成绩的评判更加客观准确;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主体对动作技术的合理性有了更加清醒地认识。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中个体活动向群体活动的转变也不断改变主体在其它领域的活动方式。

5竞技体育文化的选择性

活动主体的选择性实际上是人与体育活动双向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社会角色从事体育活动有其选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活动内容对不同角色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活动内容与活动主体社会角色之间相关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参加高尔夫球、一级方程式赛车活动的。老年人不会像少年儿童那样进行较多的娱乐竞技活动,而是专注于适合个人特点的秧歌舞、太极拳等等,反之亦然。就像活动主体的选择性一样,活动内容的选择性既取决于内容本身,也取决于主体角色。残疾人体育中的活动是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形态,这是由于活动主体角色的特殊性造成的。运动员选择的活动内容在形式上虽然和其他人群相似,但是他们更加体现了一种专门性。尽管有些运动员也具有全面的能力,如飞人乔丹既是篮球高手,在棒垒球上也不逊色。活动主体、内容确定后,与之相适应的也就是活动方式的选择性。不过有意义的是,尽管可能会出现不同社会角色进行同一活动内容,但是活动方式在质量和数量上仍然是有明显差异的。对于球类运动运动员的活动方式是全然不同于中学生的,纵然也有竞争性、竞技性的色彩,但是反映这些竞争、竞技性的方式与过程是不同的。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是用“更高、更快、更强”为标准来检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种族) 不同地域人们竞技体能的,而且仅仅局限在一定年龄范围的人群。而东方中国则是以气功、养生等形式来标的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6竞技体育文化的功利性

功利性是不同社会角色探索自然界成果,同时也是进一步改造自然的驱动力。体育文化的功利性是促进体育活动主体向自然、自我挑战的源泉之一。是人类身心陶冶后的愉悦,征服自然后的快意。不同的社会角色也有不同的功利性。普通人群体育活动的功利性表现在与自身角色相适应的基础上。为革命工作五十年是他们的政治功利,也是他们生存的功利性。而运动员的功利首先是自身价值的社会认可,然后是生存手段,即谋生的工具。功利性是和活动主体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运动员是将获得社会认可与自身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名高于利,如中国女足;或者利高于名,如中国男足;或者名利双收,如NBA的大牌球员。中国女足异地比赛可以是经济舱或者硬座,住三星级宾馆,甚至是招待所;中国男足则不同,不仅可以在出行上阔绰,就是在私人生活中也远远攀高的。运动员的婚礼可以惊动各级领导,普通市民,可以空巷。从目前看还不见哪位女足姑娘婚礼有如此待遇。不同的体育活动内容也表现出不同的功利性。在当前世界体育文化中,不同的体育形态就表现出不同层次的功利性。足球是第一运动,田径是运动之母;职业化,商业化的运动不仅得到普通人群的认可,更是得到政府官员、资产者的青睐。普通人群从中领略到运动的无穷魅力,政府官员从中展示个人的才干,资产者则从中谋取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