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1
关键词:焦虑 挫折 自卑 自信 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职专毕业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从宏观的社会结构方面看,职专学生就业难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是历史遗留性问题,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知识回报社会,更是为职专生提供实践舞台、增加锻炼机会。但是,目前很多职专生在传统择业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1.焦虑与恐惧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升学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了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了就业恐慌。过度的焦虑对职专学生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职专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职专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影响职专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职专毕业生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3.自卑心理。自卑是指职专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部分毕业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和不良因素,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悲观地认为自己不如其他同学,埋怨家庭和环境,在求职的时候一味地选择退缩性的自我防御,丧失了很多好的就业机会,结果不能顺利就业,陷入了自卑的泥淖。
针对职专毕业生就业心理的上述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适:
一、客观认识自己,搞好自身定位,不能好高骛远
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职专毕业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 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要从兴趣出发,不要过于看重工资待遇或其他条件,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关键的一步。职专毕业生择业起点不能像大学生那样高,更不能停留在美妙的设想上,脑子里不能只有成功而没有失败和挫折。职专毕业生一开始不可能办一个大公司,也不可能做个大老板。幻想一夜成为世界名人、成为百万富翁,那是不现实的。为了积累资金,默默地做些别人看不上眼的工作是值得的,没有苦就换不来甜。为了当老板就要创造当老板的条件,从小老板干到大老板,向大企业家发展。这样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三、学校支持
在就业心理教育实施方面要强调系统性,通过学校专业的成长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整合与优化心理教育的各种途径,包括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学校有关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等,积极开展职专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职专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和团体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测量,建立职专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从而帮助职专学生排除心理困扰,提高职专学生心理素养,促进职专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四、树立自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它是一种勇于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职专学生在择业求职时必须树立自信心,就是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大胆地推销自己。当然,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因此,职专毕业生在择业时要自觉培养自己敢于竞争、敢冒风险的心理素质,要敢于向社会挑战,扩大就业成功的机会,使自己成为竞争社会的强者。
总之,职专毕业生在校期间,如果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具备高超的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那么,职专学生的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本溪市商贸服务学校 编写 《职业指导教材》。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2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专升本后对本科学校文化不够了解;参加学校活动不够积极,愿意参加专科院校活动和校外活动,不愿意接触新同学;专升本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信任度不太高,总认为自己是“后娘养的”孩子,和高考进入本科的学生有距离;专升本学生在校成就感一般;专升本的同学来自不同的高职专科院校,为了加强专升本学生的归属感,本科院校也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建设具有良好班风班貌,有团结精神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鲜明特色的班集体等,在客观上对专升本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一定意义,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也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教育上,本科院校的软硬件建设都发展很快,发展成果共享原则的指导下,专升本学生与原校本科生在饮食、住宿、授课、娱乐、升学、就业、医疗、接受抚助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校园服务。但是,专升本学生还是没有表现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对本科院校的热情。当然,这里也有个历史原因,在专科院校学习时,有部分学生一心只准备专升本的考试,既不担任班级干部也不关心班集体,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没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锻炼,这种消极行为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笔者曾对近几年升本的156名学生进行过调查,认为法学本科课程设置较好的占76%。认为本科课程与专科课程衔接较好的占52%,认为学生管理和就业安排较满意的占49%。
二、法学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现行教育制度是法学类的专科生专科毕业时要发专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升入本科院校后成绩合格的颁发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专升本学生的本科毕业证书与高考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所持的毕业证书有很大区别。普通高校“专升本”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误解,有时甚至是歧视,很多招聘单位在用人时直接就写明拒绝接收专升本学生或者写明要求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变相拒绝专升本学生,还有些单位的人员不太清楚学校的一些情况,将专升本学生与函授本科、自考本科学生归类在一起,忽视人后续进步的可能性,认为高考没考好,没读上好学校、好专业、正规本科的学生都存在些问题,带有个人的偏见;法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还与其他专业有所差别,法学毕业生瞄准的就业单位多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而进入这些机构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媒体也多次报道过,很多公务员岗位都是几百人选一人,多的甚至几千人选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也是人们心中认为法学专业不好就业的现实表现,与之相对比的是依法治国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单位甚至基层的执法单位多少年甚至从来就没有过专业的法学毕业生。
职业教育应定位于本科层次,同时构建高职法学专业学士学位相关事宜,使高职教育有自己的独立学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法学类专业高职教育体系从专科到本科的模式,高职法学教育能够通向法律职业;积极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得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普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生方面知识的学习,由应用性转为应用研究型人才。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意见》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现有的专升本制度,是高职院校向普通院校输送生源,学生由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过渡,但是,从专升本的学生很显然大部分缺乏研究型人才的理论功底,高职专升本学生升本之后的两年原有技术不能进一步提升,逐渐倒退,理论研究无明显进展,结果成了“四不像”既不是熟练技工,也不是初级理论研究者,这是不恰当的转型带来的问题,最后只拿走一个本科文凭而已,达不到专业培养的技术要求;对于高职理论研究还是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践设备配备以及高职技术研发,高职院校都优于很多本科院校,对于法学类专业也是如此,法学类的专科院校多为行业办学,专业相关资源优于普通院校,师资队伍不逊于本科院校,唯一缺点就是不能颁发本科文凭,而本科毕业又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进入法律职业需要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报考司法考试的学历要求最低就是本科教育。为了使法学学生能在优秀的法学学习环境下多受到熏陶,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法学高职院校直接攻读本科。高职教育独立设置到本科,既巩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也促进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3
【关键词】电气信息专业 人才结构 失衡 对策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巨大,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日益壮大。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为此我国也付出了很大的发展代价。现如今,急需加快以“扩内需,调结构”为宗旨的经济转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工业信息化进程。在此背景下,就急需大量的适合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高职中的一些急需的且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却遭遇了就业“冷门”的现象。急迫需要寻找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得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的结构失衡现象得以修正,高技能人才真正适合实际企业生产,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助力。
一、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年招生超过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10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职普大体相当的格局基本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与决定性作用。高职2011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89%以上。但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职教育相对较难,甚至出现了专业热就业“冷”现象。
高职教育中的一些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冷”现象,从2006年之后已经逐渐显现,在电气信息类专业中就有很明显的显现,据麦克思公司的《2011年就业蓝皮书》统计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数控、模具等热门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就业率低、薪资低。笔者对河北省石家庄、秦皇岛、唐山和廊坊等四个地市的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高职专业进行实地调研,对于用人单位也进行了访谈和调研,同时针对毕业生也进行了网络调研,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在有些热门的高职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就业情况较好,用人单位对于新入职的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也不太满意,需要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培训,方能适应企业的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企业调研且显示,在学生就业状况不好的情况下,而不少企业还找招聘不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这些专业仍在如火如荼的招生,专业规模仍在扩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人才供应的总量的供应已经得到初步缓解。但高职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凸显了高级人才资源的供求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而出现结构性变化,高职人才结构出现失衡。
二、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的原因分析
针对高职电气信息类专业所出现的专业热却就业“冷”现象,通过调研和企业走访,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失衡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时没有认真做社会需求调研,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好就业就办什么专业,只追求招生和办学的短期收益,导致热门专业的人才培养迅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由于跟行业发展、企业生产的联系不紧密,也没有积极寻求相应行业机构和组织的帮助,有不少院校对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结构的把握,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准确把握。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不达标
在高职教育中,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行业指导和积极的社会调研,使得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高职院校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真正来源于社会生产一线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太少,且缺乏必要的培训机会,使得在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出现短板,课程结构甚至出现因人开课的现象;而企业兼职教师数量较少,且由于体制制约、观念约束、教育培训缺乏等原因,限制了其在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能力发挥;由于产业更新快,教学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践条件和社会生产实际向脱节,人才培养适应不了社会生产实际;而高职培养的人才,在企业入职时得不到应有的培训,也加大就业的“冷”度。
三、解决高职院校的专业热与就业“冷”现象的对策
(一)强化高职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提升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能力和水平
针对高职人才结构失衡问题,首先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利用行业协会、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及时对因经济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作出科学决策,指导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结构作出调整,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前,国家已完成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重组工作,涉及59个行业和部门,基本覆盖各行业门类,会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等各方面的专家3100人,其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占21%。
(二)充分发挥行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增强高职办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办学中,应当积极发挥行业指导机构(如劳动部门、科研院所、咨询公司)的作用,邀请他们参与办学决策,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践的科学性,避免办学的盲目跟风现象;对专业发展做出精确分析,形成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深挖本校、本地特色,办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开设具有地域色彩的特色课程,培养出高技能的特色人才。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一般专业知识比较系统,理论功底比较厚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比且与企业生产一线的联系较少,对于生产需求的变化的反应不太敏感。因此,就需要通过产学结合、企业顶岗、专业培训等形式,强化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使得高职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家和各个省市已经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计划。
(四)加强高职兼职教师的培养
企业兼职教师对于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技能技巧方面经验丰富。对于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适当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加入,健全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的机制。但是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比较弱,需要强化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素养的培养,建立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与职中研修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网络化的培训体系,使得兼职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好的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
(五)积极拓展企业培训师作用
在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主要的工作时间还是在企业。其经过培训,强化教育教学能力,不但成为合格的兼职教师,还可以作为企业的优秀培训师,可以更好的针对企业的特点,开展对新招聘的高职毕业生职前强化培训,也可以对老员工进行高新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为企业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积极的助力。
(六)深化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与产业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企业生产环境是最真实的能力培养环境,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条件,强化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能实现高职教育的长效发展;开展校企合作定点式培养,开展订单式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也能增强企业参与高职高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卢德生,敬鸿彬.专业热,就业冷,出路何在[J].教育与职业,2012,(01).
[2]马思,王雅丽.高职教育学生就业信息调查分析与研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4).
[3]林知秋,林如丹.高职电子信息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刍议[J].职教论坛.2011,(35).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4
论文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业同样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就说明高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提高了信誉度。否则,就会影响高职教育的信誉和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将这项_L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强化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把“四个教育”抓实了,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一、专业教育
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通过对专业情况的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及发展前景、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觉性和土动性。
从日前高职学生的思想状况看,专业教育必须从开学之初抓起。就高职学校的生源来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高校扩招后仍没能进入本科院校而选择高职,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了解,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日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甚至是为了应付父母,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毕业时,到了「作岗位方知自己当初学习不够功夫,技能较差,但是时间已过去,后悔晚矣。搞好专业教育应该注意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讲清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都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急需人才的专业,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与依据,了解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前景十分必要。就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设立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而言,应该向学生介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正在我国兴起,目前国家对软件人才侮年的需求量是20万人,而高校每年毕业生只有5万人,急需大规模培养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与软件技术应用人才。学生了解产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对白己所学专业充满了希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使学生找准自身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蓝领和灰领人才。由于专业不同,具体培养日标也不同。譬如,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软件蓝领,即初级程序员。因为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人批急需的高素质的企业软件蓝领止是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日标,也是该专业学生为白身发展应该做好的准确定位。
第三个环节,讲清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在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把高职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讲清楚,进而把教与学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确高职教学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土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精化知识基础,强化应用能力,深化素质教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要掌握软件开发、数据库开发和网络编程的技能。让学生明确高职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经过理论、实践、考证三个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了解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特点,就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从思想到行动上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
二、职业教育
职业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而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做好就业指导作中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
1、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两课”教育必须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职业人员必须遵守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并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热爱本专业,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认真负责。职业教育还要与实训课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职业的本职要求出发,规范白身的行为,在实践中进入角色,逐渐养成适应职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践操作现场感受和体会职业道德和从业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事业发展以至个人前途的重要性。
2、职业技能教育是高职教学的主线
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爱好,帮助学生选择不同的技能方向,以通过选修技能模块的方式,让学生的选择符合自身兴趣爱好,使其能够充分发挥白己潜能,进而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互动,边学边练,边学边干,.早实践,多实践,让学生真正掌握1至2种技能,做到顶岗就顶用,为他们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3、职业素质教育就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高。高职院校以培养人们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本位,因此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高职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因为事业的成功、项目的实施、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体会合作是一种有价值的行为,去体验只有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有可能取胜,进而增加合作意识。二要培养学生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踏实、肯干、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严格的质量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细节做起,保证细节不出错,保证各环节不出错,保证整体工作质量。这样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后顶岗顶用,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三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现在,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己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可阻挡的趋势。原来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而现实是“学不到老就活不到老”。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白学能力,把授之以鱼变成授之以渔。引导学生自觉学、主动学、用脑学,养成自己提出问题,白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学生就业后就能够坚持在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这也是教育的成功之所在。
三、就业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就更大。因此,在为学生多方开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就业观念教育
高职院毕业生存在种种就业观念问题:有的认为自己接受高等教育不应该再从事体力劳动;有的认为只有到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有的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了,想一步登天当老板;有的这山望那山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除了安排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召开以就业观念为主题的班会等,让学生做到“四个了解”,“四个树立”。即:了解国情、国家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改革制度现状:了解国家各产业与职业的分类情况和发展前景;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产生、发展、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及待遇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现实状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树立先实践逐步积累经验的观念;树立诚实守信、扎实肯干、吃苦耐劳的观念;树立“低看自己、高显才”的观念。只要高职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坚定理想,树立勇于吃苦、勇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白己发展的位置。
(二)应聘技巧教育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双选洽谈形式己普遍采用。高职院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应聘技巧的教育和指导。这主要应该注意三点:
1、把握求职简历的填制原则
填制求职简历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实事求是:既要精心编制,又不可过分花哨。通过求职简历能表现出学生的爱好、特长,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技能特色等。用人单位通过阅读求职简历,可对该毕业生有个初步了解,并能够分析其工作及生活态度。
2、学会自我推梢
自我推销的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过程,学会自我推销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一门技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该采取模拟场景等方式给学生创造表达、展示和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对学生的培养过程。
3、自我推销应该抓住三个要点
一是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要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意向和岗位要求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自己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和素质。如果自己自信心不强,底气不足,这种自我推销肯定会失败。二是表达方式要落落大方。在招聘者面前展示自己,要注意语言精练,朴实无华:在工作待遇上要提得合理、适度,不要在谈薪论价上多动念头,应该重在工作,缓谈薪酬。三是注重自身的人文素质。许多高职毕业生由于不注重人文素质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许多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只想着把简历送到用人单位面前,却忽略了自己的举止,给用人单位的第一印象不好。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除了简历外,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社会礼仪等人文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内化,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进而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创造条件,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力度
强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多实践、早实践可使高职学生获益,并利于能力养成。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增加教学见习次数,加大教学实习力度;另一方面要安排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充分利用岗位实习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岗位工作的实际过程,提高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就业时就会形成水到渠成、得心应手的效果。
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人们把高职院校真正办成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为此,我们要:
1、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观。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中遇到困难、问题时,敢于鼓励他们具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支持其付诸实施,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会学习”与“会做事”的高度统一。更注重培养人的“三自”精神,即“自学”、“自教”和“自做”。前两者反映的是个人的主动学习精神,后者反映的是个人的实践能力。把技能培养贯穿教学始终,把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整合,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教学整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就业 就业基地建设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有着明显的区别,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它的招生对象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生,基本学制为三年,实际上在校学习时间也就是2.5年。高职教育是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或者是五年一贯制的教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强的一线人才。
实际上,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国内我们讨论得比较多的高职教育一般就是指专科学历层次的教育,事实上一个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该由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构成,高职教育比较完善的我国台湾地区就是如此,不仅仅有高职专科,还有高职本科和高职研究生。我国大陆地区当前的高职教育正处于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的过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发展高职研究生教育。
二、高职院校就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就业基地建设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就业工作、校外顶岗实训工作的重点地,就业基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又显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同时更为学校的校企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院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不断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可以完善和提高就业基地的质量和数量,是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和高职院校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对做好就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就业基地的建设是省就业工作评估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高职院校就业基地建设的原则与要求
就业基地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学院,服务学生,将就业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就业、校外顶岗实训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基地,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就业基地建设应以学院的培养目标为依据。要充分考虑到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及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对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所了解。核心课程是以人类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系统,在实质上,它是活动课程的发展。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后再去找企业。
2.就业基地建设应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参照。就业基地的建设一定要本着“双赢”的理念。从学校这个角度去考虑,是想将自己培养的学生更好更快地推销出去。但是在发展就业基地时我们不能仅从为了学生的角度去着想,还要从企业的立场上去考虑,或者说要从长远的基础上去考虑。如果说我们和某企业达成了就业基地建设意向,但是学生来了以后,不是企业要的人才,会给学校的声誉,以及以后的就业基地建设工作带来影响。
四、高职院校就业基地建设的方法
在原有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基础上,不断扩展就业市场,积极拓宽就业基地的专业领域,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建设机制。
1.多跑就业市场,特别是大型的综合招聘会,以寻求与企业有更多的交流和接触机会,邀请他们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
2.加强与各地人才市场的联系,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开展就业基地建设工作,达到拓展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的目的。
3.加强与毕业生的联系,从毕业生那里得知更多的企业用人信息,在此基础上寻得就业基地建设的机会。
4.加强与各地校友会的联系,从各地校友会了解当地的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主动拜访,努力构建就业基地建设的良好空间。
5.从学校内部的教学职能部门了解相关企业信息,通过专业老师的引荐,积极配合,为建立就业基地做好铺垫。
6.从兄弟院校中获取信息,每所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尽相同,比如说某企业需要汽车专业,营销专业的人才,但是和企业联系的学校没有汽车专业的学生,同时附近的兄弟院校有汽车专业的学生。在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设置汽车专业的院校要主动去和企业联系。
总而言之,就业基地的建设一定要寻求更多的企业信息。另外对就业基地建设负责人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如沟通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
就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院校的就业工作部门应该是最合适的部门。这个观点可能和传统概念中不太一样。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分开来较好。由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就业基地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就业基地协议的内容也很有讲究,制定的条款对企业方不能太苛刻,也不能太约束。即使双方都很有意向,但是协议文本起草得不行,最后也会以谈判不成功而告终。
就业基地协议的内容既要明确双方职责与权力,同时又要结合双方的立场去考虑制定,下面的协议条款就很有参考性。
一、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2.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好的就业观念。
3.甲方根据乙方要求提供订单式培养及毕业生生源信息,优先安排乙方所需毕业生。
4.邀请乙方为毕业生开设宣传讲会,进行就业指导,同时加深毕业生对乙方的了解。
5.甲方在本单位的网站上通过校内宣传,积极宣传乙方的基本情况,及时乙方的招聘信息。
6.甲方根据乙方的具体需求,优先推荐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并为乙方来校招聘提供便利条件。
二、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1.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单位自身对人才的要求,及时向甲方提出人才需求建议。
2.在自身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为甲方学生提供安全的就业环境。
3.在等同条件下,乙方在有用工需求时优先考虑甲方的毕业生。
4.积极向其他用个地区或单位推荐甲方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对甲方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
5.为甲方在该区域或行业内开拓就业市场提供帮助。
6.向甲方毕业生开设有关宣讲。
7.义务为甲方提供乙方相关信息,招聘岗位,并同意在甲方网站、校内公告栏公布。
三、基地建设
甲乙双方定期举办“就业基地”联谊活动,加强甲乙双方的沟通与联系。
五、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切实做好高职院校就业基地建设工作,将学生更好更快地输送到就业基地中去,是缓解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主要办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于永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2.
[2]杨镇光.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
[3]冯钟宁.浅谈实习实训基地在高等院校建设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
好就业的高职专业范文6
关键词:就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我国重视对外关系,与多个国家实现了经济往来,对外贸易成为加强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随着我国经济实体的不断壮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型人才极为短缺,为了更好的满足国际经济的需求,高校应以此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就业前景做好规划。目前,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所欠缺,要采取措施予以完善。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概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大学专业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国际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对象为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流程、政策等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多个国家建立友好的国际贸易关系,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课程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要求专业人才要具备专业的操作能力和国际贸易的分析能力,同时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在高职专科、本科都有专业设置,可见教育对国际贸易型人才的重视。
二、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实践操作机会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环境中,要具备足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是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像商务单证的制作、国际市场的分析等课程内容,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且缺乏实践条件,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就业中占取先机,是教学模式落后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2.对英语教学不重视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精力大都集中于对经济类课程上,而忽视了对英语的学习,导致英语水平不高,尤其是商务英语口语。该专业所开展的英语教学,大都以听、读、写为主,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力度小,也是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致命伤,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英语商务谈判会受到严重影响。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1.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成为困扰大学生的重要问题。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迈向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会对未来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必须谨慎选择。为了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其一,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意愿和个人需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的积累专业经验。其二,对人才的培养要充分结合职位需求和岗位的特点,充分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应的培养出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保持传统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行的,且国际经济类知识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创设情境式教学,模拟相关的国际贸易情境来增强学生的课程实训,要求学生能将书本中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转变到实际的应用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而言,商务谈判是关键的一环,对整个贸易协定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4]。教师可以设定商务谈判的情境,让学生分别代表中美两国双方谈判代表,针对我国出口服装贸易进行谈判,双方对商品的详情、价格、运输、关税等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从中体会谈判所蕴含的智慧,为学生就业积累经验。
3.建立课程实践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操作平台
为了更好的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性人才,应建立课程实践训练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操作平台,做好就业前的国际贸易实训,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的一体化,对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商务谈判、外贸制单、外贸跟单、租船订舱、报关报检是外贸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为未来工作的开展提前预热[5]。
4.加强英语师资力量建设,加大英语课程教学力度
英语是国际贸易开展的重要基础,应重视对英语课程的学习,加强英语师资力量建设,加大英语课程教学力度。国际交流要具备沟通工具,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能与合作伙伴进行正常的口语对话。作为英语教师,应意识到在国际环境中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将英语口语的训练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提倡采用小组合作、创设情境等模式开展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将职场英语与商务英语紧密结合,增强对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德云,艾莹莹.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贺州学院学报,2013,02:107-110.
[2]崔鸽.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探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86-188.
[3]张裕晨.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为例[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1:94.
[4]黄芸.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文学教育(中),2012,0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