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机实训个人总结

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职高 电机与变压器 教学 能力培养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必须学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因为绝大多数的自动化设备都会用到电动机,电能的70%以上全用在电动机上,电动机控制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自动化设备的性能的好坏。因此,掌握电机的控制技术,对我们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机的控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各种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如果这些原理掌握不好的话,对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是很不利的。比如,学生如果不知道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原理,他就看不懂类似的原理图,对电动机的调速就束手无策,学好了《电机与变压器》,再学习《电力拖动》等后续课程就比较轻松了,而且学生能从比较高的层面掌握电动机的控制技术,提升了他们的能力。

《电机与变压器》这门科理论性很强,很抽象,同时需要的基础知识多,比如,要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必须对电磁感应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有些甚至还要求具备高等数学的知识,而我们中职学生往往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这使他们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慢慢的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老师在台上费劲的讲,学生台下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实训阶段,由于没有与理论知识同步,过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可能已经忘了,因此,实习老师往往还得讲解原理,这样效率很低。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本人有以下的几点想法。

一、确立目标,树立信心

职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动机的培养贯穿始终。要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明白《电机与变压器》这门课在整个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参观,让学生明白电机控制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同时,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些技术并不是很难学,只要按照老师提供的方法,认真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学会,让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才可以开始进行教学。

二、进行课程改革

将《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以及相关内容的实训合成一个课程来进行,比如,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什么要进行降压启动及星——三角降压启动的原理和方法,那么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线路让学生进行安装和调试,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三相异步电动机转子回路串电阻进行调速的原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20/5t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线路进行分析,在《电机与变压器》中讲了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有关知识后,马上可以将《电力拖动》中的串、并励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电路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可以减少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学过的理论马上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验证,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很高,效果也很好。为了达到以上的目的,老师必须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电机与变压器》、《电力拖动》等有关教材进行重新编辑,编制出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教材。

三、加强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电机与变压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光在课堂上讲理论,很难学好,尤其是对我们职高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有好的实验实训设备很重要,如果有条件可以请专门生产教学仪器的企业设计制作一些适合实验实训设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学校专门建立了的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并购置了20台电机及电气技术实验装置,在这个装置上可以进行各种实训实验,如直流电机实验、异步电机实验、步进电动机等特种电动机实验,还可以进行各种电气控制实验,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的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控制,还可以进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如正弦波同步移相触发电路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和实训,学生对电动机的原理和控制方法有了很深的理解。有了这些实训设备后,我们老师上课积极性也高了,因为本来很复杂,很抽象的问题,现在通过实验很容易得到解决,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学效果大为感观。

四、适时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有必要的将自己搜集或制作的flas以及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根据课程的内容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实现素质和技能双重培养,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将电动机控制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之中

电机控制含盖电气自动化的许多方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引入与之相关,在企业中比较常用的知识,如PLC、单片机、触摸屏、各种工业组态软件,以及各种工业中常用的传感器、电磁阀、气缸等,在教这些课的时候,尽量接近或模拟实际的应用例子,比如由PLC、触摸屏等组成的料灌控制系统,由PLC、触摸屏、变频器、压力传感器等构成的恒压供水系统,由PLC、触摸屏、步进电动机、伺服电动机等组成的定位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通过这些项目的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的到很大的提升,而且学习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很有成就感。为了做到这些,老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水平,有机会多下企业,了解企业最需要哪些技术,最需要怎样的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开设紧跟社会形势,培养出社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训;整合

作者简介:张欣波(1970-),男,辽宁辽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常雪峰(1975-),男,湖北荆州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510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6-0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目前,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受训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这样只重操作,难以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对CAD/CAM软件、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等数控技术核心进行研发的部门很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这都导致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培养出集机械、电子、电气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性数控技术人才,还需要从高校做起。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秉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发展,在大陆第一个鲜明提出了“创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因此,整合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校在“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数控理论课程整合

学校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数控技术”课程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脱节;原有体系中,过分强调数控机床的加工与工艺编程。而对数控控制原理的涉及内容不多,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中。

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数控技术”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了传统制造工种的学习,又增加了数控控制原理的应用、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的内容,形成从“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铣、钻等)数控设备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数控设备改造(再制造)”一条龙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见图1。

二、建设数控技术试验室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维护的相关内容。目前我校机械工程系也建有数控实验室,主要装备只有VMC-2002B数控加工中心、TH-DNC-Ⅲ型多功能数控教学机床和模拟编程器等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数控编程及上机操作时训。而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也做一些“数控技术”实训而用,学生通过这些机床完成“加工程序”的编制,并在机床上进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对数控机床本身的控制在理论课、实践课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市场上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利用我校目前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数控技术的实验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成型的数控设备其数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相对固定,不能进行随机的系统参数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深入了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及测量反馈等模型的理解;另外由于数控实验室配备的数控教学机配置的数控系统在实际大中型企业中所占份额极少,不是市场主流,也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数控技术的掌握。现有的设备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机制、机电等相关专业学生在数控方面课程的实验及培训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当前市场占有率高的数控系统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实验室,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全面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及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我校建设了FANUC 0I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实验台、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实验台。这些数控系统多为当今市场流行数控品牌,每个实验台均采用开放式、工业级配置。见图2。

三、改革实训内容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强化数控实训中的机械加工工艺与编程,另一方面增加数控维修维护内容。在数控技术实训体系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1.在实验机房中增加了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的实际内容

根据最前沿的专业原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排故等过程进行模拟,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工具。利用仿真软件对各类故障现象进行设置,使学生可以针对出现的故障现象利用仿真软件模块查找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尽快地掌握和提高数控机床的维修技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2.编写《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教材

由于厦门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所以在“数控技术”人才方面既有重点大学的博士也有从一线企业招聘来的具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人才。编著者在企业常年从事数控机床的维修工作,并多次负责或参与数控机床的改造工作,所以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排除办法比较了解,总结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并加以归类。

3.编写辅助教材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数控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编写了适合学校的的实际教材,例如编写了《FANUC 0i数控系统连接调试》、《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连接调试》等多项实训教材。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数控项目实训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数控机床的再制造和维修维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厦门理工学院一方面广泛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为企业数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带动兴趣小组参与维修实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针对过去的老式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将所学为所用。例如,我校XK713型数控铣床采用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是由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其结构是在个人PC计算机(286以上)安装控制软件,通过并口与数控控制板相连接,并由控制板向步进电机的脉冲电源方向及脉冲指令来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机械传动链完成机床的进给运动。主轴采用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机械换挡,满足不同加工需要。但由于此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链符合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具有机床改造的先决条件,故可对机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和性价比选择了采用武汉华中世纪星HNC-21MD数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原来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可直接与原有机床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相连接,即不更换驱动系统及步进电机。图3分别为改造前后的数控机床对比。

通过对教学镗铣床XK713型镗铣床的数控化升级改造,带领学生完全做到了从硬件连接到软件调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构成的几大部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动链的数学模型,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电机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直流控制系统和交流控制系统、PLC的编程技术及技巧、测量反馈的原理等,彻底达到高等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

五、总结与反思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重点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加入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维护内容,力争在实践体系内,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强化了技能训练,增加实训项目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机电类数控技术方向的本科类学生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全面理清了课程体系。

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尽管“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是在全局范围内,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终究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展开。为此,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是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新国,刘宏伟.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3,(13).

[2]齐文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8).

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机床改造项目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61-02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基础知识,并训练数控机床电气系统安装调试的基本能力。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擅长抽象思维和演绎式为主的学习方式。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导致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面对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的高职学生,应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载体,采用“行动导向”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通过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有效培养。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实训中心拥有20多台数控机床,既有近年新购的设备,也有服役了10多年的老设备。其中3台于1999年购进的数控车床经过多年使用,数控系统及电机驱动装置出现故障,并且无法找到配件,导致机床已经不能工作。为了保证数控机床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并节约设备经费,学校决定对这3台数控车床的电气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该院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师曾多次参与企业的数控机床改造与维修项目,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有能力完成此次数控车床的升级改造任务。本次机床改造项目也为推进数控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提供了一条道路,即以机床改造项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控车床电气系统的升级改造,训练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能力。下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一些总结和探讨。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本次改造选用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SK980TB系统替换原有KENT-10T数控系统,并更换新的交流伺服驱动装置,仅保留原机床的主轴电机和电动刀架。因此数控车床的电气系统要根据GSK980TB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和安装,要通过教学过程由学生来完成机床的改造任务,达到预定的功能要求。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因此根据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改造的工作过程,将课程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电气系统功能设计、电气系统安装和机床功能调试。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工作步骤(见表1),每个工作步骤作为一个工作任务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完成。

在电气系统功能设计阶段,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指导学生分步完成数控车床各项功能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展开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例如在主轴功能设计中引入变频器的应用知识,在坐标轴功能设计中引入伺服电机的驱动技术。让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任务作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既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又能训练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能力,并掌握相关的应用知识。在电气系统安装阶段,训练学生绘制电气系统安装接线图的能力,掌握电器设备安装、接线的工艺知识。在机床功能调试阶段,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通电调试的步骤和系统参数的功能,训练根据机床性能要求正确设置系统参数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的组织要以学生为主体,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行动起来,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也不是看老师表演。在知识传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好比是“演员”,学生的角色就像是“观众”;而行动导向式教学要求将两者的地位进行提升,学生升格为“演员”,教师升格为“导演”。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应按照“完整行动模式”组织教学,尽可能要求学生独立获取信息,独立制订计划,独立决策,独立实施,独立检查和评估,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主轴设计任务为例,本次改造的数控车床主轴采用变频器进行调速控制,因此主轴功能设计要解决CNC、变频器和主轴电机之间的电路连接以及变频器参数设置的问题。“主轴功能设计”工作任务的教学组织过程如下:第一,教师用实训设备演示数控系统对主轴电机的控制过程,学生总结主轴电机运转的特点,通过铭牌了解主轴电机的类型。第二,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异步电机转速公式,讨论异步电机调速方法,得出异步电机可以通过改变电源频率的方式进行调速的结论。第三,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变频器调节异步电机转速,使学生了解变频器的功能。第四,教师介绍变频器外部接口的功能,讲解变频器基本工作原理。第五,教师指导学生操作CNC控制变频器工作,同时测量模拟量输入端子的电压值,通过电压值与频率值的比较理解CNC与变频器信号接口的功能。第六,学生设计CNC、变频器和主轴电机之间的电气连接图,教师进行讲评。第七,教师介绍变频器常用参数设置方法,指导学生设置参数并观察变频器运行状态的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上述几个步骤的工作后,不仅训练了变频主轴电气线路的设计能力,還掌握了变频器的应用知识。

分组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不进行分组教学,一个教师在面对几十个学生时,必然造成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同时也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可将一个40人的班级划分成8个小组,以小组作为直接的教学对象。每个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施,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成果。分组教学有如下优点:第一,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分组后教师的指导对象由40个减少为8个,教师能更有效的指导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第二,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交流与协商能力。第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在分组的时候要注意均衡每个小组成员能力,要让先进学生与后进学生搭配,男生与女生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行动的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好的考核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本门课程采用以能力本位为目标的课程考核体系(见表2),考核方式的特点如下:一是将能力测评与知识考试相结合,在课程总成绩中,项目完成质量占70%,理论笔试占30%。二是项目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分阶段进行,在完成一个阶段的某一项工作任务后,教师根据任务的完成质量进行评分,然后以该阶段所有工作任务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该小组在这一阶段的成绩。三是对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后,采取个人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测评。四是激励学生构建荣辱与共、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在小组项目考核成绩中,任务完成质量分占70%,答辩分占30%。答辩由教师对小组中随机抽取的成员进行提问,根据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分。这样的做法促使学生不仅要主动完成任务,而且還要积极帮助其他组员学习。

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直接叙述;厌学;紧迫性;选取;集思广益;高效

一、大环境的指引及问题的引出―为什么要编写电机调速校本教材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在大刀阔斧的进行中,为使学院发展的更好,我们也一直在不断的思索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通过我们不断的企业调研,毕业生的毕业答卷,企业专家的论证,教师的讨论等形式对电机调速这门课程进行了整改,认为电机调速教材已经不适应当前的职业教育特点,需要结合社会的需求,我校的特点及实际进行调整。

原因:

(1)传统的教材部分内容已经落后社会的发展,不适应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基本上用不上,另外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编排,脱离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过多、难度偏大,理论性太强,与实际脱节。

(2)传统的教材内容以直接叙述知识为主要编写方式,基本没有与工作情景、岗位任务相关的内容,不能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的目的,明确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领域,学生对企业工程过程的认识较为肤浅,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对企业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一种职业思维,缺乏过程空间思维。

(3)教材中的内容理论的比重过多,技能训练的知识点较少,使得知识不能很好的和实际对接,虽然知识系统符合传统教学习惯,但缺少行业发展现实性和前沿性实例,不利于和现场“接轨”,学生进入现场角色慢,影响教学效果。

(4)教材内容体现职业素养的点较少,而这也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软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综合职业素养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包括现场的清理、材料器件的整理,任务完成情况、评价等都应穿插在教材及技能训练中。使学生养成好的职业习惯,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组织与实施

教材内容如何选取,内容与实际工作如何对接,如何编排,是否能够适应当下的技能要求,为破解这些问题,课题组教材编写人员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进行教学改革需要理念先行,课题组教师们认真学习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人社部《电机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文化等知识。并安排多名教师到全国其他兄弟院校学习取经,为保证教材编写的实用性,准确性奠定了师资基础。

(2)广泛调研,论证取资

课题组教师们参照课程的教学标准,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企业进行专项调研,了解企业对该专业的应用领域的广度及深度,了解企业对该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从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三个维度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3)企业实践、集思广益

团队教师通过企业现场实践等方法及时收集教学内容,参与编写校本教材的全程,以自身独特的风格完善对国家统编教材、校本教材的整合与补充,为学生提供行业发展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超前性和灵活性,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

(4)组织编排、试点运行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编排,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典型工作项目任务为载体,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在技能中渗透理论,在理论中穿插技能,应将知识性强的材料化繁为简,化深为浅,化难为易,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材的内容要结合着学院的实训设备实际情况进行编排,这样我们的实训室才能有效地利用。

将整理成册的教材通过专家讨论通过后试运行,选取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反思,积累经验,找寻不足,通过企业专家帮助,教研讨论最终找寻最好的解决办法。

(5)查漏补缺、投入使用

将试运行的教参进行最后的论证,验收是否符合企业的岗位要求、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的课程标准,是否能引领专业方向,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等,在此基础上将校本教材正式投入使用。

三、收获

校本教材的开发提高了学院的教学质量,拉近了与企业间的距离,紧随专业发展的最前沿,培养了技能过硬,职业素养较高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科研能力。为学院良性发展,树立职业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反思

虽然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收到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1)如何处理好与其他相近课程的关系?

(2)如何发掘校企合作的企业?

(3)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动性?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种短期的个人计划,而是一种长期的集体设计。校本教材只有在开发过程中,注重教材所体现出来的专业特性,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使教材在修订中不断加以完善,才能真正体现出校本教材的“本校”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

[2]张跃西.论中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J].2005.

[3]赵明仁著.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为企业培养素质与技能并举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具体策略: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注重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项目的规划中把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为典型的教学项目,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近年来就业市场对高学历人才的追求已趋于冷静,企业需要大量“素质好、技能强、会干活的职业人”已成共识。从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来看,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在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可通过专业核心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来培养,但职业素质的量化不易把握。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通常采用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二是在实训课中穿插一些必要的训练。由于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没有进行有机的融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分别通过不同课程的成绩给出,而非通过考查个人在同一门课程中的总体行为作出评价。客观上形成重技能、轻素质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

职业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养成的最佳实践场地是企业。因此,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引人,没有职场环境的渗入,没有工业化教学项目的实施,没有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内容是无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

如何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是高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从教学理念、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活动实施三方面着手,融企业文化于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课堂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

学校教学团队与海天精工电气组合作,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人专业核心课程中,按照突出职业性、体现普适性的原则,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为了在训练技能、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该课程明确提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些目标作为教学文件在授课计划中得以体现,教学督导据此检查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以《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根据给定的电机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能使用万用表进行控制电路电气故障的排查;能实施典型机床控制电路(T68/X62)的模拟排故;通过强化训练,能通过中级维修电工的考级。

知识目标:熟悉交流电动机、变压器、典型控制电机的构成、原理以及工业用途;掌握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电路识图,能对典型的机床控制电路进行功能分析;为中级维修电工考级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素质目标:遵守作业时间,保证环境整洁(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能根据工作项目进行合理分工,互相协作,故障互查;能对所进行的教学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存档;项目完成后能进行任务总结并发言。

(二)在教学项目设计上,注重把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为典型的教学项目

在具体实施中,面向地方经济,考虑就近就业,把海天精工机床所用的电动机、常用元器件、典型电机控制电路作为案例引人教学。为兼顾行业的专项知识与技能要求,同时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普适性与岗位迁移性,课程内容涵盖电机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典型电机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排故,(海天)数控机床、注塑机电气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

全课程由5个典型的教学项目引领:电动机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正反转/双重互锁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一起动带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的规划与实施;X62W万能铣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T68镗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

教学项目由学校教学专家与海天精工的技术专家经过充分研讨确定。这些教学项目源于实际,高于实际,是由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而来的典型教学项目。每个训练项目侧重点不同,目的明确。

(三)在教学项目实施中,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遵循认知规律,在循环递进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由单一到综合。每个教学项目(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归纳与总结,最终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实现由初级到高级的递进。

利用考核引导学生关注职业素质的养成,是教学实施与考核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上,按照简单项目关注职业素质养成训练,综合项目注重技能与知识应用的思路进行规划。

电机实训个人总结范文6

论文关键词:融合;递阶式;五线谱;多元化

湖南城市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基础环节薄弱,实验实训设备能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试点,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本文主要就“我校”实训中心在电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一、课程、专业之间加强融合,淡化界限

实践性课程体系与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紧密联系。我校实验实训中心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了“三淡化”:一是淡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二是淡化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三是淡化了软件实验与硬件实训的界限,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实践效果。将电工电子实训课程设立成多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结构,有助于不同专业进行优化组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扬弃了传统实验内容,系统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工程性实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实训中心开设的电工技术等7门基础实训课程,实训项目78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占60%。电子产品组装、设计实验室、创新性实验室长期对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的空间和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如完成“大学生创新性、研究性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级2位同学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湖南赛区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立强调课程之间和专业之间的融合、个人能力培养与团队协调发展的融合,从电工电子实践初步、电路基础实验、电工技术实训等八个方面开设实训项目,并先后编写出版相应的实训教材和自编实训讲义。

在修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量,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电子技术的理论课学时为56,实践学时为16,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为1∶3.5;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的理论课学时为56,实践学时16,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为1∶3.5;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理论课学时为32,实践学时为32,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为1∶l。

二、教学方法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递阶式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上,我校实验实训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将实验依附于课程的教学体系,建立了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培养、设计能力训练、综合技能提高、创新人才指导的“五级递阶式教学”新模式。

基础知识教育指在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内进行为期1周的实习,包括基本工具的使用、基本焊接技术练习、基本的继电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电子小产品的安装调试、交直流电路的常识、安全用电知识教育等。这项教育每年面向全校电类专业的学生,受益面广。

基本技能培养包括电工技术实训、电路基础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等,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训占60%以上,主要培养实践技能和实验的分析方法。该级实训同样面向全校电类各专业的学生。

设计能力训练主要面向电类各专业进行电子课程设计和单片机课程设计,由给定题目或自选题目到设计、安装、调试全过程,采用项目式进行系统的训练,各门课程的设计训练时间为1周。

综合技能提高是指电子综合实训和课外自主创新性实训与研究:电子综合实训包括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实训、PLC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训、电路板制作、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等。课外的创新性实训与研究包括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等,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通常2个人组成一组,老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创新人才指导主要是指培养“三创”人才,即创业、创新、创造性人才,利用课外时间(含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电子设计比赛及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竞赛、“挑战杯”创业竞赛、老师的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一至三级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实训课尽量采用1人1组,可减少学生依赖性,增加主动性,体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第四级和第五级是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的环节,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如步进电机控制器、简易汽车信号控制器、简易数字频率计、低频数字式相位测试仪等实训项目都融入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尤其是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研究成果,如三相应急电源、智能综合继电保护装置、电子节气门智能控制器等。

在实践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部分多媒体课件放在系部的网站上,供学生事先浏览和预习,为进行实训做好准备。此外,还实行实训室全面开放、学生网上预约实训,形成以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自主式、合作式、开放式、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提供条件。

三、加快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实践教学人员多样化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训中心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实训技术人员,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参与到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来,以整体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针对过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多次召开实践性教学研讨会,广泛听取意见,探索符合新时期办学规律的队伍组成模式,形成了由五部分人员构成的动态稳定的队伍组成模式,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目前活跃在实训中心的人员实行“五线谱”,有五个部分:实行八小时上班的专职实训人员、兼职教师、涉及实训教学内容的任课老师、新进中青年教师、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对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任课老师,学校要求必须保证实训课时在现场指导,要求新进中青年教师必须在实训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安排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在实训中心协助工作。

学校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实训人员进行培训,还将专职人员派出去培训、学习和交流。目前学校实训中心现有专职实训技术人员7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者硕士学位,平均年龄35岁,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

四、考核方法上,实行考核多元化,并形成了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实验实训考核方法上,实训中心建立了多元实验实训考核体系。根据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的不同,考核设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制作等多种方式,不同的实验实训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数电和模电实训采取平时实验实训成绩和考试实验实训成绩两部分组成的记分办法,而且考试由笔试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操作部分的内容是随机的,在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室后由学生自己从题卡中抽出什么内容就完成相关内容的实验实训测试;又如电工电子实习,成绩由电工和电子两部分构成,每部分都由多个子项目构成,并有详细的评分体系,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如实地评定成绩,激励学生认真进行每个子项目实训。这样的考核既激发了学生实训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