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调查报告范文1
一、开展“村企共建”的动因
一是解决农民青年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迫切需要。我镇青年劳动力资源丰富,部分青年劳动力处于半打工半失业状态,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几个月,农忙的时候就回来,白天干点农活,晚上无所事事。这种状态对农村青年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开展“村企共建”,可以有效解决这种资源浪费,让农村青年到企业工作,参加镇团委与企业共同举办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企业技术工人的转变,既可以解决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有工作、有职业,不再在街上、村里闲逛,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又可以增加农村青年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一举三得。
二是提升企业团建水平的迫切需要。我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总产值连年保持高速增长,但大多数企业不注重加强团组织建设,企业内部团组织不健全,团的配备和建设得不到重视,重经济、轻团建在民营企业中是普遍现象,导致企业团组织的覆盖面不广,团员数量偏少,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示范带头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三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由于新发展起来的规模企业都是私营企业,农村团组织与私营企业之间交流较少。企业的发展虽然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在引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上不强。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生产要素大部分来自农村,为了保证生产要素的持续供应,企业需要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渠道,因此,需要与农户进行合作,这就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为“村企共建”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开展“村企共建”的主要做法
在实施“村企共建”过程中,镇团委积极引导企业团组织和村团组织开展“村企共建”,实现发展同谋划、学习同组织、活动同开展,形成了“以企带村,村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一是精心选配结对子。成立了“村企共建”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成立了专门办公室,组织人员进村入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重点摸清企业经营状况、企业团建开展情况、发展规划和工作需求,摸透村级人口、土地、资源、经济发展情况。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合理选配结成帮扶对子,同步推进工作。经过调查研究,筛选了山源硅砂公司、山琦矿业公司、千荟工艺品公司、有机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8家民营企业,分别与村、黄庄村、村、代庄村等结成帮扶共建对子,开展“村企共建”工作。
二是共学共创促提高。在村企结对帮扶的基础上,鼓励农村团员和企业团员结成对子,定期互访,实现同学习、共进步。
三是合作发展谋双赢。村企依托各自优势,共同谋划、合作开发、加快发展。企业为村级提供资金支持,帮助青年上致富项目。农村为企业提供土地、原材料、人员支持,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三、开展“村企共建”取得的实效
通过“村企共建”活动这个载体,实现了村企的互利双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育了农村主导产业。有机小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机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分别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黄庄村、邢家庄子村、刘家坪村、书堂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种植示范基地,有机小米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有机板栗种植面积达到4200亩,带动了3600余农户发家致富;在石英砂运输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村、代庄村为代表的石英砂运输专业户,全镇仅石英砂运输专业户就发展到220家。有机小米已获得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成为乃至特色农业品牌的代表。
村调查报告范文2
经过这一段时间与乡亲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农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起城市有过之而不及。甚至越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对教育的渴望越强烈,教育滞后的根源不在于观念的落后,而在于经济的落后。
在我们调查的家庭中有70%的家庭的2/3家庭收入用于孩子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到大学。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乡亲们朴实的话语。搞调查时,他们总说:我的孩子能向你们一样就好了,其实我们这么辛苦啥也不图,就希望他们多学点东西,找一条好的出路。还记得有个老汉对我们说:俺孩子能上到哪。我供到哪,就算砸锅卖铁也得上。由此,我们转过头来想一想,一个地区是否重视教育单凭入学率或人口文化水平来衡量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农村来说,判断让人们重视教育程度的标准应是他们用于教育的开支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虽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但也正因为落后他们比城里人更渴望受到教育,更渴望个个都考上大学!当你看到大曲村的乡亲们省吃俭用供孩子们上大学的时候。你还会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还在扳着手指头数有几个失学儿童吗?那么盲目的地给老少边区扣上不重视教育,教育意识淡薄之类的帽子是不是过于武断,是否含有某种歧视成分呢?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农村的学生,我才说这样的话,而这是我们调查的真实情况,而且在这一方面我有过亲身的体验。
从开始调查到调查结束。我的心情经历过一次次的万千感慨,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乡亲们从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乡亲们对我们关怀备至,待我们如亲生儿女,我们体会到乡亲们淳朴的情怀,也感受到农村对知识的渴望,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慎重的情谊。我们都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大曲村的乡亲们做出贡献。但是对于有一些想法的我只是想得到却无能为力帮助他们。然而现今我们只能在宣传大曲村成功的经验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以前该村是连乡村公路都没有通。目前,村民们的收入主要是靠养猪和种粮食,公路通到村公所,这样就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比如,他们可以种更多的粮食,还可以养猪,养牛销售出去。当然,这取得的一切成绩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在我们调查完了以上项目之后。我们还参加大曲村旱灾的调查。自2010年10月以来,持续的干旱,无有效降水。使大曲村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在我和村委会成员参观过程中。我们主要调查了,旱灾对越冬作物的影响,如何应对特大旱情。目前为止,随着春灌的展开,小麦的干旱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
村调查报告范文3
公园旁边有座已经荒废了的祠堂,祠堂的广场全部用条形青石板铺就,一踏上麻石时,脚步声由地
小洲风貌
面往下传送,回音沉闷悠长,让人从心里油然生出虔诚来;祠堂里高高的柱梁,给人造成无形的心理暗示,不能不以一种朝圣的心情面对里面的事物;祠堂的石板缝里长满杂草,里面没有任何摆设,正堂上的雕花素雅自然,墙壁间仿佛写满了光阴的故事;祠堂高翘的屋檐,依稀可见当年雄伟俊俏的风采。这一切都引发着我们对先民们生活的想象,他们在重大的节日里聚集在祠堂中,或祭祀神明祖先,或商议村中事务。
村里最奇特的建筑是蚝壳屋,建筑材料主要是蚝壳,是从沙堤里就地取材的,以两两并排的组合方式,再拌上黄泥砌成,是岭南曾经“沧海桑田”的见证物。蚝壳屋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证明小洲村所处的地方以前是一片。原来这里的蚝壳屋是有一百多间的。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蚝壳已全部外露,坑坑洼洼的,但是整座房屋给人特别的震撼感觉,能从中领悟到古村民的智慧。那时他们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过着冬暖夏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或渔民生活。
小洲村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小洲村河道环绕,巷巷相连,古木郁郁葱葱,河中停泊着小木船,河水经年累月拍打着古码头。只是在这代表岭南水乡特色的小桥流水、青砖青瓦的淡雅画卷里,却跳跃着众多新式艳丽的现代楼房。小洲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南端,南临珠江南河道,隔江与番禺相望,东临牌坊河,峙对官洲岛和仑头,
小洲村礼堂
西北与土华村相接。小洲是珠江几千年来冲积形成的,面积达6013。8亩,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村民世代以种果为生,果树成片,瀛洲生态公园与附近的果林共约2万亩,素有广州“南肺”之称。
小洲村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目前为止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
村调查报告范文4
关 键 词:民间艺术 格亥图村 跑圈子秧歌 田野调查
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工作一般分为田野工作和案头工作两个阶段。在进行民族音乐的调查研究时,音乐工作者很注重实地采风这一环节。田野工作又称为现场工作,指为了获得研究资料,亲自到特定音乐文化发生的环境中去做调查。因此,田野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跑圈子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主要流布于包头市格亥图村,笔者通过对这一民间艺术的实地采风研究,进一步揭示这一地方性音乐文化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
一、调查之缘起
在包头,秧歌是本地最有吸引力的社火之一。每到正月十五前后,不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会出门看热闹。每到这时,大街小巷都围着秧歌队在闹红火。小时候,由于家家户户都是平房,秧歌队容易进入巷子里,所以他们一般都走街串巷地表演,有时到一个大户人家的大院里围着表演,那时,笔者还经常跟着扭几步。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还照样去看热闹,但对秧歌的本身源流有了新的提问。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为调查地,除了考虑到熟悉这里的情况外,还考虑到这里是我国蒙汉杂居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东西,虽然秧歌不是发源于此地,但随着时间的迁移,它流布到此地已经生根发芽。通过初步研究秧歌,为日后调查北方社火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田野调查之路
2004年4月18日,农历闰二月二十九,从包头东河区到石拐区,路途中,从司机那里了解到了当地人民心中的跑圈子秧歌。 汽车在石拐区的镇里停了下来,从镇里到格亥图村子大概还有五里路,笔者和向导一起徒步向村子走去。
来到村子里,我们见到了格亥图村的老村长,老村长见到我们非常热情,讲述了格亥图村和跑圈子秧歌。
格亥图村,包头市石拐区国庆乡的一个村子。格亥图,蒙语为“圈猪的地方”,格亥图村地处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它特有的封闭性。现有居民68户,213人。 据老村长说,是先有格亥图村,而后才有“五当召”的,五当召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 若以此推算,格亥图村的形成,最迟应在1749年之前,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过去,格亥图村被称为李家村。原因是这个村子的村民基本上都姓李。清朝时期,有李氏二兄弟从山西保德州来到这里,哥哥叫李孝,弟弟叫李悌。两人在走西口时,认为这是一个风水不错的地方,就决定在此定居,开荒种地,养猪喂羊,后又开小煤窑。李氏兄弟有四子,他们辛勤劳动,在此繁衍子孙,形成了今天的格亥图村。他们的到来使格亥图村一度中断的农业再次兴起。在汉民族的影响下,一些靠近城镇的游牧民也逐渐转向半农半牧或完全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来自各地的农民、商人、手工者乃至三教九流,根据不同的信仰习俗,审美心理和买卖竞争的需要,分别采用祭祀、庙会、行会、结社等组织形式,将各有特色的秧歌或自立门户,或熔于一炉,在节日喜庆时表演。跑圈子秧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跑圈子秧歌,顾名思义,它是从始至终保持了“跑圈子”的队形,无论圈内表演哪一出套子,外面的“圈”不变。表演中的队形变化,当地人称为“场子”。舞蹈动作的变化是随着表演者的场子变化而变。队形的图案极其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老艺人们也称它为“拉不断”,即就像一根拉不断的线。套子是指在跑圈子秧歌“圈”内,表演者进行表演的一些舞蹈动作。早期的套子,表演者只是简单的扭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他们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表演形式,于是结合自身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编成了一个个新的套子,每个套子反映一个内容。在不断吸收、充实、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它的舞蹈语汇、技巧动作、程式套路日趋丰富。
格亥图村的跑圈子秧歌最早依附于祭祀,其原始风貌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是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和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们的风俗习惯、审美观点分不开的。由于当地生产手段的落后,加之清朝末年蔓延瘟疫,村民死亡惨重。在人们对科学认识不足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这是神的惩罚,于是商量起来闹秧歌,办红火,以此敬神,祈求免灾消难。神,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就是在万般苦难之中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六办红火,闹秧歌,都是为了求神保佑,久而久之,遂成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增多,在格亥图村,这种民俗也就成为村民社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逢年过节,村民便组织起来进行活动。正月十三,村民们开始搭三官棚并迎喜神,正月十六秧歌结束,正月十七人们再把喜神送走,在这几天中间主要是秧歌的表演。每当此时,部分祖孙父子,兄弟姐妹或者夫妻,同在一起演出,并且选出会首,作为办红火的负责人,一切听从他的指挥。在老村长的指引下,我们见到了当地著名的秧歌老艺人:会首李贵,艺人李恩、李华、李润德、李秃子、李富亮、李芳。他们都是当年秧歌队里的骨干力量,在秧歌队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更令人惊奇的是,有几位老人,竟然是笔者收集到资料中的著名秧歌艺人。通过和这些老艺人的攀谈,了解他们当年各自在秧歌队的风采,使笔者真正看到了民间艺术在群众心中的地位,在农村娱乐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次的田野调查过程很快结束了,虽只是一个开始,但它让笔者真实地体会到了民间艺术为什么在农村能够生根发芽,成为民间的一枝奇葩。
参考文献
[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村调查报告范文5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郑璐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新乡市延津县魏邱乡朱寨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在当地人民,老师和政府的配合帮助下,我们的实践队员与孩子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并深入到典型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同时到村里和村民家中走访。通过对留守儿童个案的调查以及网上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的原始资料,我们掌握了他们的一些共性,也对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有了清楚的了解,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本情况、原因、问题、建议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村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调查报告;职业;婚俗;农村金融
一、概况
龙江村下属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县中堡镇,位于兴化市的西北部,与盐城的盐都县大纵湖镇毗邻,整个村子便坐落在大纵湖畔。
龙江村是由相邻的3个村于2006年合并而成。我所在的村子本来叫做南宋村,是中堡镇乃至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村庄,而其他两个村子,一个叫冯家村,另一个叫北舍村,都要小得多。可能是因为90年代以来的外出打工潮导致了村庄的集体没落,为了管理需要,乡镇政府将其所管辖的村庄进行合并,于是有了现在的龙江村。
因为村庄位处平原地带,顾放眼周边几十上百里不见一座山,有的是水和因河网密布而形成的一块块“小岛”。“岛”上可以种植庄稼作物,它的土地功能并未丧失,只是相对分散,因而小船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劳作工具。基本一户人家都有两条船,一条是小一点的,需要人力行驶的,如竹篙、划桨;另一条相对大些,船尾配有一台东风柴油机,它往往担当着家庭出行的交通工具,一般出远门探亲、去城镇购置生产生活必需品时使用。
二、职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理位置使然,村民的职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农业
作为中国拥有土地的群体,从事农业成了很多村民保底的职业。其实这保底职业往往用不上,尽管他们拥有土地,但很多人并不依赖着土地,土地低廉的经济价值和高强度的劳作逼迫着农民改行换业。村里的村民一直在寻找着比农业更好的生产方式,一旦他们发现一种比种植农业更经济更实惠的生产方式,他们便会选择其他行业。所以说农业并非村民们很看重的职业。
(二)水产养殖业
因为位处大纵湖畔,历史上存在很多渔民。有部分是从外面流浪过来的渔民,便在这里生活,进而通过婚俗和交友等方式,慢慢地融入到了该村的生活中去。当然,也有很多村民发现从事渔业比从事农业有更可观的收入,所以他们宁可撂荒土地不种植任何作物也要去从事渔业。尤其是80年代后期开始的养螃蟹热潮,导致了很多村民挖田造塘,将原本就少的土地陆地面积进一步缩小。高峰期时,几乎每户人家都想方设法养殖点螃蟹。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供给远远高于需求时,供给方会亏得血本无归。在经历了几次供需失衡的得失之后,村民慢慢学会理性,不会再一窝蜂地把一年的光景全部堵在养殖螃蟹上。渐渐地,养殖业开始成熟起来,后来跟风进入的养殖者也一个个退出去了,只剩下原先较早养殖有丰富经验的养殖户继续养殖。
(三)特殊职业
包括砖瓦匠,木匠,电工,教师,理发师,泥水匠,和尚,大神,修鞋匠,铁银匠,医生护士,零售商店,小型批发部,澡堂,村干部及其工作人员等等。
(四)企业职工
不得不提的是,村里存在一个中小型加工企业——兴化市新双湖矿山液压机械厂,吸收了村里及周边大概200多的村民作为职工。虽然工资待遇名义上相较于外出务工的要少些,但是除去差旅费用及生活费后的盈余收入要比外出打工多很多,所以该厂的岗位竞争压力很大,没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关系还真不好进。能够在该厂当职工,那是很称职的白领了,至少在周边乃至镇上而言。
(五)外出务工
70年代末,村里的一些不安于土地的村民就开始去上海等周边有活做的城市打工去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始出去的那些少部分村民尝到了甜头,继而村民们纷纷地离开土地,离开故乡外出谋生。然而,随着老一辈出去打工的子女“农二代”,他们的职业比较多样。有些通过读书,在城市找了份体面的工作,做了白领;有些继承了父辈的职业,开拓着父辈们开拓的谋生路子;更多的是游离在城乡边缘,没有固定的职业,或是开个网店,或是学门技术给人打工。80后爱玩、不稳定的特征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不影响外出务工成为全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位。
三、婚俗
(一)婚恋方式
现代社会下,婚恋方式不同于以前,基本不存在媒妁之言了,顶多是谁谁给某某介绍一个对象给他或她认识而已。决定是否恋爱、在不在一起还要看双方当事人自己的意见。某种程度上,父母的意见只相当于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的看法,只供参考。我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那年22岁,人很漂亮,也有气质。与一个电工谈了恋爱,但作为父亲的小学校长坚决不同意,而她也不作任何让步,非要和电工在一起,家庭矛盾无法协调,最后在她未婚先孕后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喝农药自杀了。这种决绝的自杀堪比费老《江村经济》里婆媳关系不可协调而无法忍受的媳妇。所以,现在的婚恋都是自由恋爱,本着人性关怀,喜欢就在一起,不喜欢也不强求,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的主观感受。
(二)婚俗习惯
相较于以前,婚恋方式虽然有了彻底的颠覆,但婚俗习惯基本没有很大的改变。当男女确定结婚后,男方父母便要携着礼金带领一众亲朋好友去女方家提亲,当然提亲前女方家是事先知道的。其实提亲也只相当于一个形式,因为只要去提亲基本没有不成的,这和双方父母事前商量好的有关。提亲完了双方就将婚事敲定,由男方邀请在坐的双方亲朋好友吃酒席,一是作证二是祝福新人三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添点喜气。正式的婚礼往往在一年半载之后举行。当然这只是普遍情况,也存在省去订婚环节直接结婚的。而且即使订婚的也还有悔婚的。若是订婚了悔婚,则女方家庭不仅要原数返还先前男方家庭的彩礼,而且还要负责所有提亲环节中的花费开销,包括酒席吃请的费用。
按正常环节,订婚结婚的,男方家庭要提供好婚房,缺省的一些家电什么的,则由女方家庭提供。女儿出嫁时,父母要附随礼,随礼的份额往往要和男方家庭出的彩礼相当,少了会被村民瞧不起。自由婚恋,双方平等,这与从前的男方家庭包办一切费用不同,村里的男人和女人的待遇基本没什么差别。一些富裕的独生女家庭还会多提供一些费用,以供独生女在嫁出去之后能够有些闲钱,活得好些。当然,这样一来,也有一些女方提供婚房而让男女新人住在女方父母身边的,甚至也有些入赘的极端个例。
不过在婚恋对象选择上,不会再存在近亲结婚、叔嫂婚、填房之类的特殊婚姻了。而且现今的村民当中,貌似年长的妇女也很少听说有小媳妇的。
四、农村金融
当村民因为生产生活在资金上有所欠缺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亲戚。亲戚也分内外,先从身边的至亲想办法筹集,如果行不通或是没法满足,才会向族亲乃至姨亲伸手。倘若亲戚的借助还没能解决资金的亏缺,那就得向非亲熟人朋友或是镇上银行抵押贷款了。银行贷款的利率自然要比亲戚之间的借助利息高很多,而且亲戚之间往往只要还本就行,付息的话就感觉没有人情味了,所以若非迫不得已,一般不会去银行贷款。然而,银行贷款的利率虽比朋友熟人之间的借贷低了很多,但相较于去银行贷款,村民还是更青睐于熟人朋友之间的借贷的。熟人朋友之间的拆借实质上就是东部沿海十分盛行的民间借贷。这是法律意义上的高利贷,但乡里乡亲的,一个愿借一个愿贷,谁都不会用所谓的法律手段来抵赖高额的利息。所以,至今活跃的民间借贷还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