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文1

2.当爱情不在的时候,请对他说声祝福,毕竟,以往爱过。

3.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4.人间还有很多很值得的事情。

5.我们每个人是可以被打倒的,但任何人也阻止不了我们从地上爬起来,亲爱的朋友,让我们把心态调整好,积极面对内心与外界,重获新生吧!

6.人生得耐得住寂寞,也得忍受得住孤独。

7.没事多照照镜子,很多事你都会豁然开朗。

8.送你一首歌:初恋是开头,恋爱是,失恋是插曲,婚姻是片尾。别把失恋挂嘴边,其实我也经历过;恋爱若是没失恋,爱情道路多乏味。希望你早日走出失恋的阴霾。

9.你没有采到的只是春天的一朵花,整个春天还是你的,不要灰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10.时间会告诉我,那段难挨的日子我是如何走过来。时间也会告诉你,你是如何失去一个愿意用生命爱你的人。一个男人最大的失败不是没有女生喜欢他,而是喜欢过他的.女生觉得自己当初瞎了眼。

11.失败教会了我,吸取经验下次取得成功;失恋教会了我,没有他我照样可以活得很好。

12.不要轻易为一个人改变自己,你要知道,他连你本来的样子都不爱,又怎会爱你面目全非的模样。

13.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早安!

14.世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不管遇到了什么烦心事,都不要自己为难自己;无论今天发生多么糟糕的事,都不要对生活失望,因为,还有明天。

15.我也很难过,我能帮上你什么忙吗?如果什么时候需要我,尽管打电话给我,好吗?我会陪着你,也会让你有个可靠的肩膀能够伏在上头哭泣。

16.别为枯萎的爱情哭泣,别因虚伪的甜言沉迷,不懂珍惜你的人又何必在乎,你是公主,终有一天会找到属于你的王子。

17.你说我们现在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一句话划分了几年来的距离,熟悉的只是距离,还是距离陌生了熟悉,爱在天涯,人在咫尺,彼此相望,读的随时都是爱怜与酸楚,读不懂是熟悉了,还是彼此陌生了。

18.在任何时候,也请不要觉得自我寂寞,你的以往或许只是在对的时候遇见了错的人,而分开后的你们也如平行线般再无交集。而他(她)的离开也不能证明是你的不优秀,优秀不优秀不是爱的理由。看看你的周围,其实还有很多爱自我的人,你从来没有孤单过。你要学会的是要勇敢的应对勇敢的放下勇敢的重新开始,给自我一个重新生活,重新去爱的机会……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文2

关键词: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古典诗歌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经过历史长河沉淀而来的诗歌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情画意。但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内蕴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教学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果象以前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就会兴趣索然了,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所凝聚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大胆让学生自主诵读,从诗歌的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感悟与启迪,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一、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拓展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经典的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人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经典诗歌都有很深的意境,诗的意境美又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与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它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图,而它要表现的则是游子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内在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典型事物特征来感悟到的,这一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去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从而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渐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当然,古诗中的想象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译出诗文,达到学生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的目的,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的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括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百花争艳。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一个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云舒云展,贴近湖面,黄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早燕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如果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反复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在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第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最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很讲究韵律,而且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而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形式不一。初步朗读,要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容易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穿插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方面的文学常识,以便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从而感受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浓厚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佳句成诵,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浓缩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是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随风潜入夜”的“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和借鉴。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而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勿做儿女情长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生命不息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伟大志向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和动力源泉。学生熟读成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法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倍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引导,在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同时,力求让学生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较深地领悟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达到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的教学目的。

当然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形式不一、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中学古诗教学的目标,所以古诗的诵读、体味与感悟,应贯穿古诗歌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诗词鉴赏词典》江苏古藉出版社

鼓励人的经典语句范文3

论文关键词:密尔;自由主义;积极的自由;中国新闻实践

一、密尔自由主义基本观点及时代语境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密尔的自由观是西方理性传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在代表作《论自由》中强调了思想自由和个体情趣的自由,其第二章题为《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其言论自由思想的集中体现,被誉为“英语世界里最经典的关于新闻自由的辩护词”。…对于思想讨论的自由,他围绕真理和真理的利益进行了辩护。首先,他认为这种自由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保证;其次,这种自由是我们确信真理并使真理保持活力的手段;再者,自由讨论是使不完全的、片面的真理得以变得完全、全面的条件。此外,密尔在书中还强调了个性的自由发展。他在把人的行为划分为涉己和涉他两部分的基础上,提出伤害原则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的权力界限的准则。他主张“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

每个思想家都是他们时代的孩子。密尔所处的时代,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根本的转变: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古代社会以纵向的政治统治权力和等级次序为特征的社会结构,正被现代社会水平方向的政治经济生活所代替。政治上,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建立,对于政治统治者暴虐的防御需要已不复存在。但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密尔认为,当时世界上广泛地存在着一种日益增长的倾向,即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力不适当地延伸。经济上,生产的社会化和有序性使得个人的影响力迅速下降;另一方面,私人生活和个人独立性开始在相互平等的自由贸易中变得重要起来。能否尊重彼此私域的权利,直接决定了以经济生活为中心的新社会运转的有效程度。因此,密尔深切地感到资产阶级民主制社会的建立并不能“自动地”保护个人和少数人的自由,他迫切地感到需要明确地提出一个界定个人与社会的权利界限的准则。

由此,密尔在开篇即明确指出“这里所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他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探讨个人自由,把以往仅限于个人与国家间关系的政治自由扩展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他格外强调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对“多数的暴虐”和“习俗的势力”有着高度的警惕和谴责。

相比之下,现代自由主义新闻思潮自传人中国的那天起,就由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处境与文化背景进行着本土化改造。“立人”与“立国”,“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命题在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始终构成一对张力,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冲突也随着形势的变迁,跌宕起伏地拉锯在现代报人的内心。如果说西方自由主义的主题是“面对国家的个人”和“面对教会的个人”,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因其现代化和民族独立的课题交织在一起,故除了“面对国家的个人”外,还有“面对强权的主权”,而显然后者的任务更为紧迫和严峻。自由主义新闻思潮虽历经风风雨雨,但始终未能成为时代主潮。

再加上日本学者中村正直在翻译密尔的《论自由》时,由于种种原因,将“社会”译成了“政府”,将“个人”译成了“人民”,严重背离了密尔《论自由》的主题。而他的误译则直接影响到梁启超,在梁启超的文章中,密尔的“社会”与“个人”的对立问题,也变成了“政府”与“人民”对立的问题;而密尔的“限制社会暴虐”主题,则变成了“政府与人民之权限”的问题,㈣致使英国式的自由思想在近代中国一直缺乏正确理解的传统。

随后,由于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自由思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被人们简单地当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加以抛弃了。这也影响了我们在道德上、法律上的实践。

二、密尔的自由观对当代有启迪意义的两个方面

当前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早已建立,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也正在深人进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关于人的自由发展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当前我国市民社会日渐成熟,个人权利、民主、自由成为公共领域的热门话题,密尔的自由思想有了切合当下的语境,认真解读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对于当代新闻实践有重要的启迪性意义。其中,密尔的积极自由思想和他对于自由讨论的态度这两个方面是容易为人所忽略的。

1.关于密尔的积极自由。

在新闻自由的理念认识层面,大多数人只看到密尔要求社会对个人实行最小干预这一消极方面,而忽略了密尔对于积极自由的论述。在下面两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思想容易形成认识误区,应该厘清。

(1)自由是和社会联系的,不是纯粹个人的,因此赞成必要的政府限制,反对“霸道的自由媒体”。

密尔的自由主义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的,但他又对边沁的功利主义做了修正和补充。按照边沁对快乐的理解,最终通约成的简单的快乐都是排他性的感官快乐,如何将这样的快乐与共同体的福利联系起来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而密尔通过修正边沁对快乐的理解,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困境。密尔认为,快乐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他认为仅仅从量上考察快乐的做法是荒谬的。人是具有高级官能的,不同快乐之间是不能通约的。精神的快乐远远高于肉体的快乐,所以,“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做一个满足的猪要好些,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总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要好些”。人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人与动物共有的感性肉体的,人有人的快乐。密尔承认人有天生共有的基本感情,即:纯真的私人间相互关爱的感情和对公众利益真诚关心的感情。”而人类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就源于此,人类获得一切高贵快乐的动力也源于此。

由此,自由的价值彰显出来。因为个人最终的价值要体现在对社会利益的贡献上,而社会利益的增长又源于全体精神的进步,精神进步的前提是个人生活在自由之中。只有拥有了自由,才会有人格的健全、生活的幸福,才会充分发挥自身的先天的感情,在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中达到自己最高、最大的快乐,并推动社会真正的进步。所以,社会幸福以个人幸福为基,个人幸福又以个人自由为基。密尔把个人自由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福祉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自由以积极的意义。

正是在此基础上,密尔从涉己和涉他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个人自由的限度。他进一步指出,当统治者与人民合一起来,统治者的利害和意志就是国族的利害和意志时,国族无需对自己的意志有所防御。日㈣在一个自由的国家里,政治权力不再是一种必要的恶,而是一种具有某种积极价值的工具,可以积极地发挥作用,扩大个人的自由机会,增强个人实现自由的能力。如果言论有碍于社会,则应对其加以限制。密尔的新闻思想其实已经包含社会责任理论的萌芽,对今天的新闻实践有着重大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情况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往往错误地夸大了政府和个人自由的对立,也忽视了政治权力对于推进自由的积极作用。有种偏激的说法就认为,新闻媒体和政府是天生的敌对关系,只有跟政府对着干才是争取言论自由的表现。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效应。就业、医疗、房价等多座大山压得民众喘不过气来,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衍生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一些人将矛头直指政府,导致政府的信誉度下降,甚至形成一种对公权力的“原罪”印象。一部分新闻工作者也容易在情感上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不加分析地“大声疾呼”。然而应该看到,当理性思维受到情感的过度影响时,理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言论自由不是新闻媒体的一己私利,不是随意任性的自由,不能把一切不负责任的言论特别是一味的揭丑曝光简单地视为言论自由。媒介不应拒绝政府合法、适度的干涉,在商业化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尤其必须加强自律,谨守职业道德。媒体权力如果恶性膨胀,势必侵犯公民的其他权利。媒介人员应该认识到新闻自由是和整个社会进步和共同体福祉相联系的,只有在推动社会真正进步的过程中,言论自由才能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2)自由也是“做……的自由”,个人积极行动不仅是权利,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鼓励张扬个性,反对“自由而沉默的大众”。

密尔不仅强调自由与权利,同样也强调责任与义务。“凡显系一个人义务上当做的事而他不做时,就可要他对社会负责,这是正当的。须知一个人不仅会以其行动贻患于他人,也会因其不行动产生同样的结果,在这两种情况下要他为此损害而对他们负责交代,都是正当的。”

他不仅提醒人们警惕舆论对个性自由的压抑,也从另一方面指出个人积极行动的必要性和义务。在密尔的理想中,新闻自由不仅包含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还包括那些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论战的人,这些人不仅是为自己而战,同时也是为社会利益而战。密尔认为“至于说真理永远战胜迫害,其实是一个乐观的伪误”,只是因为在悠悠岁月中不断有人把它重新发现,真理才得偶一次幸得逃过迫害。而提出这些当时所谓的“异议”,“这乃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对其同胞的重大服务”,对于公认意见有所争议的人,“我们要感谢他们,要敞开心胸倾听他们,还要为此而感到营晚,因为有人替我们做了否则我们自己也应当做(只要我们对自己信念的确定性或生命力还有所关心的话)而且做来还要费力得多的事。”

由于我国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流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缺乏,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自由对于反抗政治强权的作用,却忽略了个性自由对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和对于社会整体进步的义务所在。我们应该看到,个人行为自主原则不仅具有工具的价值,其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密尔认为,首先它是个人幸福的根本成分,是个体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其次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只有在个人不断的选择中才能得到锻炼,所以个人行为自主也是个体和人类的精神成熟和健康发展的条件。再者,个人行为自主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相当主要的成分和永恒的源泉。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中,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达到自由的手段,而在于人们一般对于这个目的本身漠不关心。这是最大的悲哀。如果人们普遍地没有个性,没有表达自我的迫切愿望,那么言论自由就必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奢侈品,决不可能被全社会公认为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如果政府鼓励人们畅所欲言,人们说出的竟是同一个声音,这样的社会是多么可悲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有个体性和自由精神的张扬。

所以,防止社会多数运用权力强迫个人的行动,只是保卫自由的消极一面。从积极方面讲,还要鼓励私域中的个人按充分张扬个性而又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并提高整个社会对不同生活方式的宽容程度,从而使个人生活冲破狭隘的政治维度,在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内多元地展开,开拓出人类更为丰富的生活维度。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防止权力对自由的破坏,另一方面又保卫了个人的活力和创造性,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的人反过来又成为捍卫自由的战士。在《论自由》的篇尾,密尔就针对政府是否有必要为了人们的好处而替他们办事或叫他们办事提出了反对理由。他的《代议制政府》就是这一主题的进一步阐发:亲身参与政府实践,是个人教育的主要阶段。

在维护积极的自由、鼓励个性方面,新闻媒介应该是身先士卒的楷模。作为公民教育的平台,这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应该积极刊登一些开拓眼界、砥砺思想的材料。同时,它也应当成为公共论坛,承担讨论冲突的功能,鼓励不同意见的交锋。

2.激情、理性与宽容——密尔关于自由讨论的态度。

在新闻自由的实践操作层面,密尔在自由讨论问题上提出了讨论的态度和道德问题。这是容易为人所忽略的,也正是值得新闻界注意的。

密尔对于公众讨论应持有的态度,简而言之,可用激情公正、宽容三个词来概括。他说,要是反对者在题目上表现了任何强烈情感,攻击有力而动听,从而把对方逼得很紧,那不算是一种触犯。日㈣相反,要是坚持一种意见,就必须把我们的情感投入其中。当我们真正执著于某种观点时,我们肯定会憎恨那些持相反观点的人。他宁愿要这种情绪,也不要冷漠的性情与意见。因为没有某种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念。其次,讨论应该遵循理性和公正的原则。下列一些错误做法是算得上触犯的:“似是而非的进行论证、对事实或论据予以压制、把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把反对方面的意见表述错误”。还有一般所谓无节制的讨论,“那是指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之事”。他并且特别强调应同等地建议双方都停止使用它们,甚至应更多地反对得势意见使用这些手法。最后是宽容。他在论证真理被压抑时说到“为知识方面的这种平静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掉人类心灵中的全部道德勇敢性。”这一点源于他对思想讨论自由原则的辩护。他并不要求我们必须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只要求我们试图理解与容忍他们。

这样的讨论态度正是目前我们新闻媒体所缺乏的。如果没有宽容,理性批评和合理责难的条件就会被摧毁。我们可能不赞同、反感甚至嘲笑或轻视别人的意见,也可能带着激情争辩、攻击、拒绝与责难,但我们不能压制或者倾轧异己意见:因为压制和倾轧将毁灭善恶,这等于是集体性的道德与理性自杀。新闻报道与评论中不乏饱含强烈爱憎、吸引眼球的语句,但大部分却是狂欢式的喧嚣以及对于“对立人物”(社会公认的)群情激愤的口诛笔伐。而难以见到的是对于严肃的公共议题的平等理性的讨论,难以见到的是对于思想信念的发自内心的辩护和思想碰撞的鲜活激情的火花。真正富有激情的记者,其激情应该来自于对于信仰理想的忠实追随,来自对于国家社会的“匹夫有责”,来自对于底层社会的“铁肩道义”。这样的激情才能不致使他盲目,不致使他偏激。密尔说对于无节制的讨论,“人们只是在对待得势意见时要限制他们的使用,至于使用他们去对待不得势的意见,则不仅不见一般的不赞成,而且还会让使用者博得所谓真挚的热情和正义的愤怒等类的称誉。”纠㈣须知,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歧视就获得了可怕的正当性,比如对马家爵“杀人魔头”形象的塑造。这也是媒体所必须警惕的假借公众舆论实行的“媒介审判”。美国近年来闭庭诉讼案数量的上升也无不出于这一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