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工作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育工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育工作论文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1

摘要:网络媒体在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后,因其包容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征成为“第四媒体”,在网络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显得尤为特别,如何才能正确积极做好网络媒体环境下新闻舆论引导工作,使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媒体;舆论;舆论引导

1网络媒体的兴起及舆论的界定

在当今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步伐中,新闻传播活动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随着新闻传媒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网络迅速向新闻传播领域渗透,网络媒体作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闻传媒崛起于当代传媒的花园之中。在传统三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以其独特的特点迅速成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这个名词也开始出现并流行。中外学者针对网络媒体的定义也随着时间以及自己的出发点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见解。

薛瑞汗在《论网络媒体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一文中指出网络媒体即互联网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但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媒体不再被置于报纸、广播、电视媒体之后冠以“第四”之名,而被正式命名为“网络媒体”。汪苑菁在《网络媒体的道德危机和社会责任》一文中从法律的角度指出网络媒体是指“根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并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授权或承认,在国际互联网上依法从事新闻信息的选择、编辑、评述、登陆和链接等服务的专业网站。”这种定义明确了网络媒体的主体,即网站。

那么,何为舆论引导?首先,“舆论”一词,何梓华在《新闻理论教程》中认为,“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体对某一事态的大体相同的看法。”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雷跃捷在《新闻理论》中提到,“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新闻舆论则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传媒对最新事态的意见表达”。而舆论引导,则是“通过报道、分析当前形势,研究改造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途径在公众中形成和新闻媒介立场相同的强大舆论,把公众的意志统一起来。”不难看出,要进行新闻舆论引导,新闻媒介是其中重要的载体。

2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的发展,新闻信息的出口越来越多元化。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在传播活动中有其独特的特征。

首先,信息来源的多样化。网络的广泛应用,决定了其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几近为零。在网络环境搭建的平台中,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意见与看法,“全民记者”的时代正逐步到来。

其次,多媒体化:网络媒体传播手段多媒体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单一的传播手段,而是集报纸、广播、电视三者之长于一体,实现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用图像,而网络媒体三者皆用,融合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报道手段。

第三, 实时性: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广泛,网民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者;网络媒体制作、新闻简便,同样可以现场直播。因此,其时效性常常胜过传统媒体,尤其以报道突发性事件见长。

第四,互动性:网络媒体能实现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传统媒体虽然通过问卷调查和读者来信来电等方式与受众沟通,但本质上新闻机构对受众的单向传播。网络媒体通过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和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给公众提供一个交换批评和评论的场所,使网民能够直接参与新闻报道,产生良好互动。

最后,广容性:广容性是指网络媒体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就传统媒体而言,报纸苦于版面有限,广播、电视限于时段固定,不得不对许多材料忍痛割爱。网络媒体则一改传统媒体线性述事的方式,采用超链接的方式将无限丰富的材料立体式地。

3 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

“网络媒体是网络新闻宣传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力军。”舆情局副局长曾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最活跃、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新兴媒体,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性机遇。要正确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舆论的引导,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全面认识网络传播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如前所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着许多相同的属性,同样是社会舆论的工具,同样具有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同样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这就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坚持新闻“三贴近”原则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

其次,网络媒体的公开性与低门槛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但网络媒体不能只作为公众的意见发表台,而要紧紧围绕其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和意见,做好引导。

第三,要包容多样,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而对于那些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少数杂音噪音,则应该加以“过滤”和“屏蔽”,用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媒体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网络媒体中的大多数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里发展壮大,已成为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但应该始终牢记,网络媒体与所有新闻媒体一样,都具有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和引领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职能。网络媒体要带头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那些唯利是图,为争取网民的“眼球”,增加点击率,不惜用不健康的内容去取悦网民的网站终将遭到广大网民的唾弃。

参考文献

[1]雷跃捷:《新闻理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2

为全面提高书法艺术教育教学品质,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校长和各部门条线的工作部署安排,本学期书法组将以校内“书法节”为主线,优化书法课堂教学、全面提高书法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校园文化。按计划推进市教委直接委托课题“书法课程对提高学生汉字习得水平的作用研究”,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搭建平台、建设资源、打造机制,结合书法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书写兴趣。以“书法联盟”的开展为契机,做好莘庄联合体特色课程交流互动,推动书法特色内涵建设,使书法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目标】

管理目标

1、书法教师素养管理。

(1)提升教师书法书写专业技能。组内教师利用课余、空闲时间研究书法书写技能,相互交流书写经验。

(2)结合美育联盟教师篆刻培训,提升组内教师书法篆刻技能。

(3)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提升组内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2、书法教育质量管理。

(1)不断提高学生书法修养水平。完善书法课程设计,推进书法艺术进校园,提高学生的书法艺术素养。在普及教育基础上提高区级以上比赛活动成绩。

(2)强化常规书法课堂教学五环节管理。本学期重点抓好辅导环节,要以教学五环节的常规管理为基础,推进教学质量评价的改进,不断提高书法学科教学质量。

质量目标

1、做好本学期四项书法重点工作。

(1)办好校第十届“书法节”活动。

(2)按计划推进2021年度上海市教委直接委托课题“书法课程对提高学生汉字习得水平的作用研究”。

(3)组织好闵行区第二轮美育(书法)联盟工作。

(4)做好莘庄联合体特色课程交流互动。

2、贯彻落实本学期两项书法常规工作。

(1)做好书法优质化课堂教学工作。

(2)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重点工作】

1、办好校第十届“书法节”活动。

(1)认真做好本次活动的宣传工作!

(2)在开幕式、内容、形式等方面争取有所创新,优化活动品质,不断提升莘城学校书法教育特色品牌。

(3)按照书法节的传统特色,继续开展第十三届校园“莘城杯”书画大赛、“名家讲堂”等一系列活动。旨在走进经典、传承文化、弘扬传统、完善自我。

(4)组织、落实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各项书法活动和比赛,给予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让全校师生对书法进一步认识了解,培养大家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展示书法素养的舞台。

2、按计划推进2021年度上海市教委直接委托课题“书法课程对提高学生汉字习得水平的作用研究”

(1)2020年6-9月,完成申报书。

(2)2021年3月,完成论文《学校书法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3)2021年7月,完成论文《影响学生汉字习得水平的因素分析》。

(4)2021年10月,完成论文《怎样提高学生汉字习得水平》。

(5)2021年11月,完成论文《中小学生书法学科素养研究》。

(6)2021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书法课程对提高学生汉字习得水平的作用研究》。

3、组织好闵行区第二轮美育(书法)联盟工作。

(1)按照美育联盟要求,继续组织并落实好本联盟各项活动,组织好联盟校积极参加各类书法比赛。

(2)邀请书法名家进校园,提高师生的书法鉴赏水平。

(3)结合区教工书法沙龙开展一系列活动。

(4)组织好篆刻进校园活动,并将经验、成效辐射到联盟学校,推动联盟校书法工作进一步发展。

4、莘庄联合体特色课程交流互动。

(1)按照莘庄联合体特色课程要求,继续组织好我校送教的书法特色课程活动。

(2)对有辐射作用的特色交流互动予以宣传,扩大辐射影响力。

【常规工作】

1、书法优质化课堂教学

(1)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开展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认真贯彻市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写字》的要求,积极参与相关教材培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书法课堂教学。

(2)以带教、磨课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书法教师积极参加书法比赛、积极撰写有一定质量的论文,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2、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1)通过自学、培训等形式不断充电。丰富专业知识和修养。

(2)精心备课,设计精彩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学习书法产生持久兴趣。教学相长,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3)定期参加书法沙龙等交流活动,通过参展参赛等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加强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促进书法团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行事历】

周次

日期

主要工作

1

2.22-2.26

根据学校工作要点拟定本学期学校书法教育工作计划和方案。

2

3.1-3.5

筹备书法联盟、书法沙龙活动内容。

3

3.8-3.12

备课组计划、行事历、三定上交备课组教研活动“三定”申报;

4

3.15-3.19

美育联盟教师篆刻培训活动。

5

3.22-3.26

教学常规检查。

6

3.29-4.2

“书法沙龙”活动

7

4.5-4.9

期中考试

8

4.12-4.16

书法节系列活动

9

4.19-4.23

4月教学常规检查

10

4.26-4.30

组内研讨课

11

5.4-5.7

5月教学常规检查

12

5.10-5.14

教学研讨课

13

5.17-5.21

学生作业展示

14

5.24-5.28

6月教学常规检查;

校本训练调研。

15

5.31-6.4

五年级质量抽查。

16

6.7-6.11

书法学科成绩输录。

17

6.14-6.18

备课组工作总结交流会。

18

6.21-6.25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等特殊教育:审美教育: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美育对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和实践能力,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本篇论文将就高等特殊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研究特殊审美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以促进特殊审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育研究

机构和地域调查自1987年我国成立第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大学生的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经基本成型,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有近20所高校开设残疾人本科和大专专业,主要针对“三类基本残疾”,即视障、听障、肢障学生(近年来,还包括越来越多的轻微智障者),每年招生名额达到千人。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目前大多是依附在普通高校下设的特殊教育学院,或是合作开设特殊中等职业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目前只有一所,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升为本科院校,现改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集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教师资培养、特教专业人才培养于一身。

作为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至关因素之一,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无疑是直接影响高等特殊院校专业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1986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业以来,我国已有40余所高校设置了特殊教育培养的相关专业。而且,从办学层次来看,特殊教育拥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个学历层次的教育。但整体而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还不尽如人意,不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有极大的提高空间。截至目前,特殊教育研究的主要机构数量有30余个,研究地域呈现出分布广,相对集中的特点。不过,从数据来看,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京、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是特殊教育研究较集中的地区。而且,除了国家项目外,这些省份和城市都为特殊教育研究设立了基金,这也反映出这些地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

调查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执行的,主要根据残疾人学习和就业的双重适应性,以不同障碍类别的特点来设置不同专业。比如,肢体障碍的学生以医学、计算机、会计类的专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政策调整,专业限制已经放宽),视障学生的专业主要有针灸推拿、英语、音乐表演、社会工作、特殊教育学等。相对而言,招收听障学生的学院在专业设置的数量和范围上是最广的,包括了艺术设计和计算机应用两大类,可细分出美术学、服装工艺、摄影、动漫、园林、编辑等30多个专业方向通过表格可以看到,在为残疾大学生设立的所有专业学科中,艺术类专业拥有中流砥柱的地位。由于视障和听障学生主要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听知觉和视知觉的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以音乐为主的听觉艺术审美教育和图像为主的视觉艺术审美教育正好契合这种特征。

高等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也是参照和依据普通高等教育,一般围绕专业知识技能教育、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三大领域展开,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位置。尤其是对于艺术专业的视障和听障学生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与艺术教育息息相关的审美教育理所应当应该成为这类高等特殊教育的重心之一。美育不能停滞在以往死记硬背、晦涩难懂的传统美学教学上,应该与知识技能课程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让美育更加深入生活,更加具有实用性,这也是当前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所要面临的艰巨挑战。

三、理论研究现状调查情况

中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所以,对近30年公开发表的相关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不仅能总结出理论研究的情况和特点,还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该领域学术的最新发展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所涉及前十位的学科包括了高等教育,其载文数量所占比重约为3.3%,排在第四位。检索从1989年到2016年间的所有来源期刊的论文时,剔出与研究主题无关的论文后,以“高等特殊教育”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可以精确检索到352条,其中,期刊论文296篇,硕士论文16篇,博士论文两篇,会议论文四篇。

从来源数据库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期刊论文,约为总量的84.1%。公开发表高等特殊教育主题论文的相关期刊有146种,«中国特殊教育»作为特殊教育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收录了35篇相关论文,占总量的11.8%。对的作者身份进行统计后,可以发现高校专业的研究人员占总量的88%,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他作者主要是来自中国残联、特殊教育中心等残疾人服务机构。在文献类型中,理论研究的数量最多,实践类型的研究比重略次,调查研究排列第三。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有关高等特殊审美教育的研究都相当单薄。笔者在搜索结果中精确检索“审美教育”,结果只找到两篇论文,而且皆为十年前发表的研究。

也就是说,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特殊教育快速发展,不仅基础教育体系日渐成熟,而且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其研究范围分布广泛,渐成体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变化趋势来看,期刊和硕士论文等高端成果逐年递增,而且还设立了不少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课题项目,甚至某些研究近年来成为是中国教育的热点。但是,目前,针对高等特殊教育中审美教育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教学实践活动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空白和不足之处。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些现状的调查,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个尚困难、单薄的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文军.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5(6).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4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

利用校内艺术馆,营造浓郁审美氛围;从美的体验走向美的创新,打造活动型课程模式;架构各学科相互渗透的审美教育联动链,创新渗透型美育课程群;以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造就传播并传承高雅文化的公民群体。总而言之,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开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孕育独特的精神气质,培养独特的创新潜能,从而塑造学生,朝着“科学与人文兼收,道德与审美并蓄”的方向前行;发展学校,打造最具中国人文情怀的学校。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

1.学校层面。创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将南菁高中建成美育(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课程的展示基地、鉴赏基地、研讨基地和创新基地,建成校本课程开发和学生成才、师资培训的实践基地。

2.学生层面。为学生创造亲历美、感悟美、表达美、交流美、创新美的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创新的平台和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以个性发展、特长培养为前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面对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以审美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开通培养高校专门人才的直通车。

3.课程层面。分三个阶段进行课程研究:一是对艺术形式和呈现方式的研究。这是对器具本身的形态研究,以凸显科学精神。二是对器具产生的环境即文化背景的研究,包括时代内涵、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以挖掘人文精神。三是审美鉴赏、审美实践的个性化研究,以得到美的陶冶和熏陶。

以此构建三类课程:一是了解和鉴赏型的课程,如,在“书画鉴赏”课中享受艺术美,在“南菁建筑环境的文化烙印”课中领悟自然美;二是实践和活动型课程,如,在“古陶瓷欣赏和陶艺制作”“欹器的探究与复制”课中学会追寻;三是特长和发展型课程,如通过“考古”“工艺设计”课的学习,直接与高校对接。

我们通过由若干门学科组成支撑“美育”的学科群,开展对客观事实“真”的认知,对道德行为“善”的选择,对生活世界“美”的品味。拓展审美现有途径,健全和完善普通高中课程群,进行文物的考证与鉴别,达到“求真”(知识价值);探究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精神,达到“求善”(道德价值);体验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达到“求美”(审美价值)。

4.教师层面。课程开发与实施,为教师构筑了提高自身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的平台。通过理论导航、专家引领、案例反思、沙龙交流、论文提升、课题历练等方式,创造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通过构建自主式的“实践反思型”的教师专业发展范式,创建教师自主发展、能动发展与创造性发展的推进机制。

三、课程建设在推进

课程实施以来,一方面,因课程需要,添置了一批新的设施设备,如,可供临摹书画作品的电脑触摸屏、书画装裱工作室、艺术品布置工作室、陶艺吧等物质载体,直观、动态地显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以学生喜欢为第一要素,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生本教育,满足人的成长需要。

(1)教学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技能的训练,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建设――审美能力的建设,转移到学生的未来的幸福生活――由真落善,由善引美,以美启真,以美引善。

(2)教学手段。高效、便捷、互动的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操作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觉性。

(3)教学目标。不再仅仅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的高分考生,而重视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趣、懂生活的高素质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奠基人文,人文导向科学。

在美育课程基地的建设中,我校立足学校的自然资源开发应用课程;立足学校的历史资源丰富文化课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学科优势拓展综合课程。我校开设了如下门类的美育课程群。

同时,开发高质量的审美课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美育课程基地的开发过程就是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等方面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化学金牌教练从学校的文化氛围里走出,凭着智慧与热情,大胆开设了陶艺课,从泥土里嗅到了“厚德载物”的特有气息,从专业的理解走进了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带着爱,传播美。就这样,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提升着自己,从而为学校打造出一支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5

(一)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虽然高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但是目前,学生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对美育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注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忽视或无暇顾及人文素质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对学生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往往是无可奈何。

(二)美育教育内容少,课程专业性太强

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校美育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强调以艺术审美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其他审美教育形式。艺术审美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艺术专业教师兼职开设,虽然在给普通学生上课时有意识地降低了难度,但专业教师的专业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专业教材章节框架深入头脑,对公共美育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使得课程的备课不充分,专业性依然太强,与普通学生的原有学习经验难以衔接,致使学生普遍对此类课程兴趣降低。

(三)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

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科学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美育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单一,重视艺术尖子学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水平评价,忽视了更高层次的学生审美要求的内因动力水平评价。

二、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高校美育教育必须遵循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美育教育的规律,改变学生现有思维方式,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创新美育教育的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提高。

(一)加强大学生对美育教育的思想认识

美育教育作为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大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这些作用、认可这些作用。

1.美育教育对构成大学生的完美人格起着关键作用。著名教育家先生早已指出美育教育具有“辅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导善”的作用。鲁迅先生也指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艺术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和观念,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升华。比如屈原的《橘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学生在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染和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教育对于构成完美人格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美育教育能促进智力的开发。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开发右脑功能对于人的智力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而美育教育在开发右脑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爱因斯坦十分珍惜时间,但练琴、听唱片有时长达几个小时都毫不可惜。他说:“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这些都说明专业教育和美育教育没有冲突,反而促进专业素质提高。

3.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艺术素养高、形象思维发达的人,不仅具备对美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而且还会把形象思维运用到本专业,在不同专业之间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天文学家开普勒在民歌《和谐曲》的启示下发现了行星的运动定律;18世纪德国著名的数学家莱布尼兹看到八卦排列图,联想到自己的数学研究,创建了数理逻辑学。可见,创新思想往往在审美中受到启发。

4.美育教育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把美育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的关系联系起来讲,能够较好解决学生美育学习动力问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其中环境竞争力与学生个人所处环境相关,基本上是确定的,而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经过努力是可变的。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高低又与自身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美育教育又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在,从各种媒体上的广泛报道来看,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已经不是以专业成绩为唯一标准,招聘人才往往要经过初试、面试,甚至三次面试、四次面试,多轮面试的目的就是要考查应聘者的全面素质。这些道理使学生真正听瞳了,想通了,学生自然就有了美育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开阔视野,扩展美育教育内涵

除了艺术审美,美学教育还应该包涵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高校开设的审美课程,如西方美术欣赏、音乐鉴赏课、声乐理论与实践等,偏向艺术审美层次,需要专业基础的支持,这对非专业学生来讲难度是很大的。从现有普通大学生的认识经验和接受形式来看,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的形式很适合他们的审美要求。所以应该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加强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工艺审美、生活审美和自然审美的教育。

1.工艺审美。工艺审美其实就是人和物相结合,并使人产生心理愉悦,工艺审美的基本表现是实用性要求与审美性要求的相互融合。诸如笔记本的配置和外观造型相结合令自己满意、学校的建筑设计与实用性结合令自己感到满意、课本的内容和装帧自己觉得舒服等。由于_T艺审美不脱离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因而也是大学生中普遍性的审美形式之一。如果每位大学生都能够提高工艺审美水平,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与精神内涵,那么审美才算是最大限度地融入了生活,提升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在高校审美教育中重视和发展_丁艺审美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极具理论与现实意义。

2.生活审美。生活审美是人类以自身现实生活为对象的审美模式,它主要指人们对自身现实生活能起一种满足感、享受感,能起到一种即时l生的感性精神愉悦。让大学生在生活中审美,以审美的模式肯定自身的现实生活,是帮助大学生获得人生幸福感,实施人文关怀的基本途径,我们应充分发掘现实生活的审美价值,倡导大学生的生活审美。因此,高校审美教育中可有意识地开设诸如“形体训练”“礼仪”“幸福人生”等课程,使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自然美、健康美。让大学生在现实生存中充分地肯定和享受现实人生,提升自己对生活的满意度,激发自己发自内心的人生幸福感,是生活审美课程的意义所在。

3.自然审美。自然审美就是人对自然界各种对象与现象的欣赏,这种形式之美,可以使大学生从五岳名川I、小桥流水、雪域高原、黄土高坡、西溪湿地等大自然风景中接受美的浸润,获得审美的体验。因此,高校可开设“旅游地理”“世界各地”“探索发现”等课程来提高学生自然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大自然是人类艺术创造的启蒙老师。历史上,无论儒、道、佛,思想家们都从大自然现象中获得了广博深厚的人生智慧,大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导师。对于心智发达敏锐的大学生来说,大自然中正蕴藏着取之不尽的人生真谛。因此,审美教育中的自然之美,又关乎人生之道,欣赏大自然,同时也是获得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

(三)改变单一的美育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的任务是检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开展美育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美育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是单一而是多元的。

1.知识技能评价与审美观念评价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比掌握几门审美教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知识、技能可能忘记,但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的养成却可受益终生。对学校美育教育进行评价的时候,少盯着成果展览和汇报演出,多听听普通学生是否喜欢上美育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是否令学生感到审美活动的愉悦,学生们参与艺术活动是否是兴趣使然。评价要多肯定、多鼓励,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在评价情境中应当重视学生自我意识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中具有主体性,而不只是被动的、供他人评价的对象。只有学校评价结果和学生自我评价结果都令人满意,美育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达到。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6

关键词:女大学生;生命美育;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生存危机,面对恋爱、婚姻、家庭和事业等诸多问题时,长期处于边缘地带的女性常被社会潮流和传媒文化所左右和驱使,陷入迷茫。高校,作为知识女性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场域,必须承担起正确引导的职责。但由于高校生命教育、女性教育等的缺失,当女大学生脱离象牙塔走向社会面对一系列问题时,极易处于认知的困境中。如何弥补这些缺失,解决这些问题,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由于性别和民族身份的特性,她们往往处于边缘的边缘,面对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如何能够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弥补教育缺失带来的遗憾?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下面的论述将呈现在以云南本土女大学生为分析研究对象,利用云南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实施生命美育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生命美育构建有所启发。

在针对云南本土女大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利用云南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更易帮助本土女大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事业观;更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去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去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脆弱与无助。究其原因主要可总结为三点:

首先,上世纪80年代大量涌现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思辨性以及广泛的社会生活特色,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切入材料,利于女大学生由感性体悟升华到理性思辨。

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涌现浪潮,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创作类型不断丰富,创作影响不断在业界扩大,已涌现不少代表之作。比如景宜(白族)《谁有美丽的红指甲》获得“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董秀英(哈尼族)《最后的微笑》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白山(回族)《血线――滇缅公路纪实》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作品集奖”,黄玲《李乔评传》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一等奖”,袁智中《最后一封情书》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人新作奖”。这些优秀的作品体现了女性的感性表现方式,情感强烈、感受细腻、视听灵敏、思维具象,是女性解放自身和建构自我的体现。

其次,由于民族身份认同和女性身份认同的影响,云南本土女大学生更容易从云南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中自主吸取所需养料,通过独立思考,渐渐走向健全的审美的人。比如云南本土女大学生在阅读体验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作品《女人是蜜》时,会了解纳有文化“情死”,以全新的角度思考“情死”,思考女性生命的本质,思考女性在爱情中所付出的代价。

在体验感悟具体作品的过程中云南本土女大学生会培养建立起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拥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炽热的理想追求。当她们在阅读黄雁(哈尼族)《胯门》时,会对哈尼族传统婚俗“钻胯门”有新的审视和切入,唤起她们对女性生命本质的思考,这是传统文化对哈尼族妇女生命的沉重压抑。女大学生们往往在阅读体悟之后,会不由自主的思考如何在现有的可贵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展现自己的个性魅力,保有自己的自由精神。

最后,关注和研究云南女性文学及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学者也越来越多,研究成果涵盖文学史的梳理,如黄玲的学术论文《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创作与发展》和专著《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也有针对个别创作者的研究,如李松的硕士论文《云南女性文学视野中的景宜作品研究》。研究中既有对其现代意识、民族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肯定,也有对其主题、表述和思想中存在的局限性的分析,如张直心的学术论文《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论略》。这些研究,可为高校展开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相关的生命审美教育教学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也可引导本土女大学生独立思考“生与死”这一生命本质问题,使她们“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那么,如何将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有效运用于本土女大学生的生命美育中呢?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进行构建:

首先,在生命美育视野下对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进行梳理研究。可从以下三点切入:

1、分析其所具有的审美特性,在审美品悟中实施潜移默化的美育影响。七彩云南为生活在此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各民族彼此依存、彼此融会的同时展现着自己文化中蕴含的可供人们欣赏、借鉴的东西。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就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出多彩之美,“各美其美”。作品中会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风貌,而这些是深蕴于本土女大学生生命中的养料,她们对此的审美共鸣不需要施加任何外在的引导,这将实现审美教育的于自由中给予自由的境界。

2、分析其具有的性别属性,在性别身份的认同上树立“双性和谐”的性别观。性别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自我言说、自我表现时,其作品鲜明的体现了各民族妇女的生活、情感和心灵,是女性的感性表现方式,是女性解放自身和建构自我的体现。这对帮助云南本土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爱情、婚姻和事业的观念;帮助云南本土女大学生树立完善的性别观念,树立“双性和谐”的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分析其具有的民族属性,通过民族身份认同落实生命美育。在云南这个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方,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大学的身上流动的民族血液使他们心灵深处对母族文化有着倾斜和回归的渴望。他们在母族文化和汉文化的边缘游走,努力寻找着心灵的平衡。当他们看到少数民族女作家创作的作品时,会在无意识间调动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心灵深处与生俱来的东西会被唤醒。所以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文本中的人物故事、情感,更容易与文本传达的作家的生命体悟产生共鸣,更容易沉静下来反思民族叙事语言、民族历史和文化,实现对民族身份的超越。最终认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伟大与崇高,于生命中获得“生命”。

其次,构建利用当代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进行生命美育的有效途径。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赏析课程可作为生命教育的融合课程,增加生命教育类通识课程的样式,实现跨学科生命教育系列课程的设计或者多学科渗透的生命教育体系。这是对生命教育资源新的探索和挖掘。建议可从以下四种方法着手:1、“案例教学法”:在入学教育中可以开列阅读书单下发给新生,并提供生命教育理论下的作品导读资料。2、“专题讲授法”:在全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课程以专题研究形式开设,重点在于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3、“读书讨论法”:举办课外活动。如举办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作品的读书征文活动;鼓励女大学生从事文学创作,并在创作中凸显生命审美意识。4、“影视欣赏法”:在课堂、课外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影视作品,营造校园环境氛围,让学生自主思考、感知和体验生命。

综上,在生命审美教育理论支撑下,融汇民族教育和性别教育的相关理论,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综合运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女大学生的培养中,实现了跨学科理论的融汇及理论交叉运用的有效实践。这样的实践应该也适用于的云南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性别教育、审美教育和生命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曾云莺、王东红:《后现代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1;

[2]汤丽芳:《近20年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研究述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