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思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1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和创造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亦贯穿始终。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论是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数据的测量、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模型的抽象、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目标的归纳和科学理论的建立,还是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参与。如何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思维更有效,更具有科学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课前做好探查,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因此,科学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思维原点,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原点,搭建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建立在学生思维原点上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教师就要做大量的探查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都需要在课前完成。访谈是探查的一个重要方法。访谈前,教师要在访谈领域、访谈目的、访谈步骤、访谈方法和访谈问题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精心策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访谈计划。访谈时,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访谈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顾虑,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采用比较亲切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借助实物或器材。要挑选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作为访谈地点,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如选用学生经常上课用的实验室,因为这个环境比较安静、学生熟悉、空间较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访谈尽量做到一对一,以免受其他学生思维的干扰,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拔高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认知的原始基础和初始想法对科学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基于学生思维原点基础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始终被教师尊重和关注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主动深入到更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利用图画展示,暴露学生的原有认识

学生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顺应活动,在此过程中对许多事物和现象建立了自己的认识体系,构成了学生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原有认识。学生的原有认识往往是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上形成的,往往与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不一致,很难反映科学概念的本质。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学生隐性化的原有认识暴露出来,准确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找准科学教学的起点,优化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转化。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笔画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的方向。整理后学生画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

通过画图,把学生隐性化的思维展示了出来,暴漏了学生的原有认识和初始想法。可见,小学生对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流动的方向的认识是多样的,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并修正自己原有认识中的错误之处。

三、适时顺学而导,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

所谓“顺学而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科学学习的需求,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多变的、发散的,甚至会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学生那些灵动的思维,不断追寻思维的根源,顺学而导,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要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首先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即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部思考。科学课上的学情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应关注这些生成的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背后隐含的学生的真实思维,通过追问、变通、扬弃、比较等策略适时顺应学生的思维,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恰当指导,使这些细节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研讨、思考的切人點,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四、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表达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大脑内部思想“图谱”的外在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内部思维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序、完整。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准确判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变化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的思维活动情况,把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条理化。在科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让学生把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信息绘成思维导图,能使每个小组成员专心地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集思广益,把小组成员的思维充分暴漏出来,使科学探究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2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地方。同时小学科学课包含的知识内容比较广,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想让小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好知识,小学科学教师必须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提供借鉴。

一、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思维本身具有广泛性,当我们在对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应该从全方位、多方面的角度去思考答案,而不应该墨守成规,局限于条条框框里,也就是说我们要能够用发散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去注重观察,去运用这种思维去解决某个事情或者某个问题,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小学科学课《身边的材料》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物品放在讲台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这些物品时用何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教师还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引а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如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鱼鸟虫蝶,观察生活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观察我们所吃的各种食物,等等。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当想象能力丰富之后,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灵活、敏捷,进而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就会更强。

二、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有效的问题被提出,就如同在学生的脑海中扔下一枚石子,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应该善于设置问题,并且通过问题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趣味性,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教师所设置的相关问题去进行不断思考。例如,在讲解《土壤保护》这一节自然课的时候,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塑料袋与保护土壤有关系吗?随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走街串巷地去领孩子们拾捡废弃的垃圾袋,然后将这些塑料袋进行收集。在收集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更加迫切地想从教师哪里知道收集它们跟保护土壤有什么关系呢?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到真正的答案,教师带领同学们去埋有很多塑料袋的地方,发现只要地下埋有塑料袋,上面连小草都不长,由此可见,塑料袋对土壤所带来的伤害。在这次教学情景构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切实地知道了塑料垃圾对于土壤所带来的危害。在此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学生提出:“在了解到塑料袋所带来的危害之后,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去做呢?”学生们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有的学生说以后买菜用篮子,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将塑料袋循环使用,等等。总而言之,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答出问题更重要得多,因为提出问题,然后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由此可见,只有我们将问题发现并且提出来之后,才能够去努力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一旦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能沉默不语,而是应该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在无形之中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课堂。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作为教师,想要能够将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首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课堂。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而不是以成人的角度去要求他们,命令他们去执行。只有当教师将自己的宽容、理解、关爱和信任都给予孩子的时候,孩子内心智慧的种子才能够发芽。因此,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都能够获得进步和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刻,教师都要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上,将课堂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氛围内,学生才能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3

关键词:数学教学;高效课堂;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具有摸不着、看不见以及非常神秘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地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数学学科在培养思维能力中具备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属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追求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教学情境当中真正地深入进去,最终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展开各种思维活动。总之,在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良好的教学情境,并且与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地考虑,从而最终将科学合理的问题提出来,让小学生开展思考。

二、将民主的课堂氛围营造出来

如果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思维活动和成果并不符合教师的期望或者预先的设定目标,这时候教师要避免将小学生的思维强行地导入预期的轨道中。小学生提出来的一些设想或者思路可能会出乎教师的意料,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干扰作用,但是其正好是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必须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小学生能够体会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就能够使小学生的信心得以增强。尤其是一些小学生原本基础比较差,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可能就会变成小学生学习的转折点。

三、对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进行培养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为根据,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及由表及里的设置课堂问题,保证课堂问题的阶梯性和多层次性,这样就能够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其能够逐渐地将问题的本质找到。同时,教师还要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利用阅读问题的方式对问题不同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那就可以使小学生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迅速地抓住。

四、对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小学生“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多问”的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对小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能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求异创新,从而能够对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选择多种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小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开阔和灵活。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自由审题,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小学生将自己的解法说出来,随后再进行练习,这样很多小学生可以列出很多关于这个题目的解题方法,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据,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强化,并且将小学生思维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使其能够将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通过这种方式除了能够对小学生的逻辑判断、空间分析以及数学推理的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还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4

一、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各学科的知识可以相互沟通并紧密联系起来,数学知识更是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也会渗透到科学技术中。所以,数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延伸,而不仅仅限于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或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不仅要依靠逻辑思维,还要结合形象分析以及直觉思维等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与数学逻辑思维。

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注重启蒙教育

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及时根据所学知识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将知识融入生活,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时,可以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问题当中,亲身感受遇到问题的情况,然后通过数学知识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样的练习,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等,实现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探索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年龄小,但这个阶段正是求知欲望很强的时期,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还没有形成定性思维,是启蒙的最佳时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理,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将会慢慢转化为学习动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与发展相结合

我国在1992年实行的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划中规定了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并在2001年的《新课程标准中》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增加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结构的改变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数学课程也在不断的变革中;人们对于数学课程的设计理念和理解也在发生变化。而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小学数学的教育,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现代技术和统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提高课堂练习环节的效率

对于课堂教学,最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加强练习过程,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将老师讲授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整理到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框架,综合各个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练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课堂练习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采取鼓励的政策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五、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设计课后作业

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留的作业量大,且内容陈旧,缺乏趣味性,并且要求结构的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作业会扼杀学生的童趣,不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才能促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数学作业,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身上最大的潜能,创新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然而,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震天动地的科学技术上的创造发明,只要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或机械模仿的,而是经过学生思考,得出的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想法和策略,都可以看作是小学生的创新。作为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创新的学习。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课堂教学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怎样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我带着这些问题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思考,真正做到读中有思、思中有悟、行有所思,深深认识到课堂中应体现新的理念。①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方向,与学生一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去探究,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③要转变评价标准。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多采用鼓励性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学习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

二、在课堂上要善于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设立“引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环节,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问”可在课始,让学生面对课题或教师提供的具有一定数学结构的现实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也可在课中,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还可在课末,让学生在对本课总结反思。

例如在教学“圆柱”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由此引导学生进行一节课的探索和学习。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根喝饮料的吸管。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吸管是圆的而不是方的呢?”学生们感到很奇怪,是啊!为什么它是圆的,是方的行吗?这个问题学生进行了思考、讨论,把他们带到了丰富的想象之中。有的说:“古代的时候人们用芦苇做吸管。”有的说:“方的不如圆的方便、圆滑。”还有的说:“圆的比方的有劲。”说法各异。这时候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圆柱体,为什么它们都要做成圆的呢?”这时候学生们都希望研究这个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学生们经过研究、讨论、测量、计算,最后发现,同样体积的圆柱体和长方体相比,圆柱体更节省材料。学生经历了这样一种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上充满了体验和感受,探索与发现。

三、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培养学生好问是极其重要的。爱问“为什么”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好问”的天性,要不厌其烦地去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其提出的问题再天真,甚至与此节课内容毫不相干,教师也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嘲笑或讽刺学生,以免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应充分肯定学生积极动脑的优点,及时表扬,引导学生分辨哪些问题的思考价值更大,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一连串问题随之而来:①一年有几个月,有多少天?②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③我在听天气预报时,经常听到上旬、中旬、下旬,这是什么意见?④听邻居一个十二岁的小朋友讲,他只过了三次生日,这又是什么回事呢?然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能从书上找出答案的让学生主动回答,较难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鼓励所有学生大胆发问,养成质疑的习惯,提倡学生给教师提意见、找岔子,并诱导学生善于提问,不断提高问题水平,发表独立见解、寻根刨底,多给学生提供发问的机会。这些想法或策略我们先不论其对错与否,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表示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已经在开始闪烁。

四、在实践中运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显示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才能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正地显示出数学水平。只有动手又动脑,手脑联合去发挥,才会有发明、有创造,才会日日新、月月新。小学数学知识虽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取知识也不失为“新发现”,是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空问,多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究、创新。

小学生科学思维范文6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好学的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较于常规的教学类型,小学生更容易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产生共鸣,如表演、观影。这类教学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具有更强的带入感,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在教授三年级下册《检阅》时,孩子们在上课初始就提问:什么是检阅?一番疑问在学生中间引起共鸣,此时,笔者播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大阅兵的视频,雄壮豪迈的阅兵场景让学生们霎时明白了什么是“检阅”,并对文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课外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上课时自顾激情澎湃,说得再动听,学生听久了也会索然寡味,因此应该利用其他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性因素。

如执教二年级上册《“红领巾”真好》:

师:小朋友们,那树林里谁最活跃呢?是啊,小鸟很活跃。

(此时学生略显疲态,回答问题不积极)

师:那这群小鸟飞来飞去,忙忙碌碌地在干什么呢?(没有学生回答)

师:小鸟说,它想让你们知道它的一个小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呢?

生:想!

(学生回答响亮,积极性变高)

师出示资料:杜鹃一个小时能吃100多条松毛虫,山雀一天能捕食400多条害虫,啄木鸟一天能吃掉1500多条虫子。

(学生发出惊叹声,眼睛放光,思想集中)

如此看来,循序渐进的数字震撼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这几个课外小知识适宜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3.增强教师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独具匠心的板书设计,恰当运用的教具课件,恰逢时机的课堂展示,都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时,笔者将准备好的金鱼和鱼缸摆在讲台上,随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一起去做实验,更证明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从而唤起了孩子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二、掌握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随着教材的深入和知识的积累,指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应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思维定势,可使学生迅速、正确的解决问题。

本文列举帮助学生记忆的思维方法之一,即联想法。其实记忆的关键就在于组织和理解,对信息思考得越多,就越容易记住。在教学形近字“酒”和“洒”时,笔者利用了联想法:酒喝到了肚子里,于是多了一横;水洒出去了,被太阳晒干了,这一横就消失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心理上引导学生,孩子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以点及面的思维方法。

三、积累运用语言,是体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良方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

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来源于积累,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学生的积累量远远不足。那如何积累呢?主要抓好两个字:写和背。

写――每人一本“采蜜本”。让学生在每周固定的时间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

背――背精华,终受益。积累的多少就要看背诵量。学生背诵文章中的精华部分,目的在于将文本化为自己的筋血骨肉,从背诵中体味作者的匠心所在。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运用

写是大脑总结、归纳、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语言形成知识块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勤练笔,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情况, 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现状,并在不断扩充知识面, 增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提高对字、句、篇章的阅读、表达, 以及与同学和教师之间表述、沟通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开启思维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范 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学的结合[J].小学时代(教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