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1

21世纪既是知识的世纪,同时也被认为是健康的世纪,健康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健康促进”运动,主要内容是推动全世界对健康的关注和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学校是人类一生中,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习度过,这就使得学校的健康教育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健康教育该开展哪些内容、如何开展,其模式的选择将会对健康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有学者提出了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其中,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研究表明:“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能有效的改进、改善人类的健康行为和水平,并且在现代的临床医疗护理中被广泛应用。以酗酒有害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把酗酒有害健康、酗酒引发的疾病以及与酗酒有关的死亡数字等知识传授给群众;群众接受知识,通过思考,加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酗酒的健康行为模式。

“知信行”模式是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行为主义论综合而成。这种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主要步骤为:首先,充分学生或患者对他们自己当的行为方式感到恐惧和担心(知觉到其危害性和严重性);其次,让学生或患者相信一旦自己不良行为得到改变,会产生非常有价值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好处);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最后,通过一系列的阶段性操作,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努力改变不良行为。

显而易见,在大学的健康教育活动实施中可以充分运用该理论,该理论简单、成熟、易推广,可以有效提高大学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该模式实施过程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 了解和分析教学对象。

教师要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的学习诉求是是什么,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设计、安排教学内容。同时也要了解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产生这些习惯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自己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2 选择教育材料。

若想要课堂活跃,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必须充实、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从学生生活中的不健康行为入手,然后进一步分析其危害性,引发学生反思,继而使他们产生改变的动力。

3 制定教学计划。

任何事情顺利的完成的,都离不开有效的计划。一个好的教育计划,等于健康教育顺利完成了一半。计划的主要内容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根据知信行模式理论,要掌握好安排好各个阶段进入的时机,需要指出的是“知信行”是一个循环往返逐步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直线过程。

4 实施教学计划。

根据教育教学计划,有步骤完成各项工作,并做好各个环节的监督工作,必须动员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其中,确保计划的顺利完成。

5 评价教育效果。

评价不是目的,评价是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在整个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有诊断性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原有水平,也要有形成性评价;给学生及时的反馈,告诉他们哪些地方改进了,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更要有最后的形成性评价,他们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进而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化研究》钱华美 复旦大学 2010

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2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承载家庭、社会和学校热切期望的群体,具有个性张扬、自尊心强、自我要求高、成才欲望强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已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从这个角度讲,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走向成熟的阶段。大量调查表明,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人才素质包括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四方面,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素质的质量,而且还直接关系着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难以圆满的完成学业,更无力承担参与国际竞争和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想上重视不够,目标认识模糊。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发展的教育活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高校领导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模和力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为应付检查部分高校“三不一要”(不给人员、不给经费、不给场地,工作还要做好),分工不明确,管理不到位,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从性质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其中积极性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在工作中,部分高校偏离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功能。第二,专业化程度较低,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提出要求,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依然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整体数量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微观性、超前性教育研究滞后于实际需要,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教育内容存在片面性,教育方法不规范。当前,部分高校在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存在课程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仅限于一般理论知识的传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文化课程和心理健康治疗;有的则简单的开一些讲座或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既无法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也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这种简单化和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仅没有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还造成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抵触心态。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服务和建设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为社会作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时代要求存在偏差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心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时代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偏差。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设法消除或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科学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现实性原则。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仅有横向差异,还有纵向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另外,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发展。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新时期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是能否成为栋梁之材的关键。新时期大学生应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意识。

(2)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社会实践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知识实际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

(3)在社会交往中健全人际心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朋友之间等应多多相互往来。加强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有助于健全人际心理。

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学习能力、思想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新生适应环境困难,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不能与他人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遭遇困境时,不能适时地调节和控制情绪,倾向采用极端方式解决;心理发展状态不符合年龄特征;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等等。这些不仅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正常工作交往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分析

一是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心理断乳”关键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求知与辨别能力、竞争与求稳等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

二是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比有很多不同,注重自学,注重全面能力,强调素质;而大学又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聚合地,中学的佼佼者到大学后可能要失去曾经的拔尖地位,不免要有心理落差;集体生活更需要处处协调,不能随心所欲,时间、卫生和生活习惯都在产生摩擦。凡此种种,都易导致新生患上“新生综合症”。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规的关键之一。除了继续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常规工作,笔者以为,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1.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自我、环境以及自我内部的矛盾运动引发大学生的自主行为,通过自觉接受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心理状态。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大学生的认识偏差,缩短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

2.优化校园环境、创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借助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既包括课外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也包括学校制度、精神文化。”[1]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偷悦身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不仅起着氛围影响作用,而且也是塑造大学生人格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无论是广度还是力度都非常强大,它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调适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选择和行为导向:其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我表现精神,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则可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教化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完成对自身的人格塑造。其二,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律性人格,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参与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积极参与才能把校园文化所承载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并在其心理结构内发挥有效的调控作用。

3.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和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师资队伍,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等在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方法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员。

4.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服务,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具有独特其的优势:一是即时性——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心理知识方便快捷;二是广泛性——网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三是渗透性——网络这一载体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其隐蔽性强,气氛轻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因而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更真实客观地表露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找出心理症结,因此相应地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予以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充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才能做好学生工作。

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5

1.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不高。

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部分高校还将该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纳入了教学大纲之中,但是对课程的质量要求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多数都是兼职教师,主要是哲学教师、社会学教师以及心理学教师等等,还有一些则是院系的辅导员,这些兼职教师并没有对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展开调查,也不具备相应业务水平,课程与学生生活关联性不大,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兴趣;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教学重点不突出,无法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达到同一水平;三是课程的考核方法不科学,多数学校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考试只能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1.2心理健康教育仅停留在课程与心理咨询层面。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仅停留在课程与心理咨询层面,并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之中。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由于害怕隐私被暴露,很少主动的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向老师寻找帮助,更不会在课堂上展露出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表面出现。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渗透到这一层面,无法对他们的错误想法与行为进行纠正,进而导致他们的思想与行为越来越极端。当然,这一问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

2、对策探讨

2.1开展心理普查工作。

曾经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想要全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为了拿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第一手资料,高校必须要每年都对新生开展一次心理普查工作,并且为他们每一个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心理调查问卷在学校的网站上,要求学生填写该问卷,并发送到指定邮箱,学校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对这些问卷进行处理:一是将这些问卷整理入档,以方便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二是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学生,便可约请访谈,这样就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个别同学解决心理问题;三是提炼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将解决措施纳入到心理课堂体系之中,从而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心理问题的危害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学校报刊、学校门户网站以及校园橱窗等媒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比如在校报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的辩论赛、知识竞赛;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心理健康讲座,针对大学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困惑以及就业等方面进行讲座;在新生入学时,向新生发放宣传手册,向他们介绍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学习心理咨询中心的位置以及心理咨询的程序与注意事项,从而使学生们知道如何有效咨询与解决。

2.3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要把握这一机遇,推动自身建设的进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信息化,一方面能够提高教学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比如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发送或回收心理咨询问卷,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用计算机对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管理与储存,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空间;使用心理测试软件,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建立心理咨询群,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建立远程心理求助系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实时解答;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等等。

3、结论

大学生健康教育范文6

健康教育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健康信息传播等干预措施使人群或个体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危险因素,帮助实现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及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全国在校大学生已突破2000万,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7~22岁,处在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青年中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转折时期。由于他们还缺乏丰富的经验,心理发展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一些复杂问题面前还会表现出幼稚或片面,产生矛盾心理,甚至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缺陷:①自卑: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评价过低,对自己没有信心,心理承受力很差,经不起刺激,经常多愁善感,容易产生猜疑心理,瞻前顾后。有报道,某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有57%的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1]。②社交障碍:主要是自我防御心理过强,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有报道,高校大学生中84%存在人际关系问题,其中57%学生存在社交困难[2]。③懒惰:大学生普遍存在懒惰的表现。④狭隘:很多大学生喜欢斤斤计较,对一点小事都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心胸狭窄。如云南大学生物系学生马加爵,因为和同学打牌时被同学怀疑作弊,就对同学怀恨在心,将3名同学残忍杀害。⑤抑郁: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据调查,广州医学院学生抑郁症检出率为80.6%[3]。每年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大学生自杀的报道。⑥焦虑:由于学业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⑦过分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家里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常常以自己为中心,缺乏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包容的精神。

大学生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健康知识匮乏,缺乏心理卫生知识和性生理知识。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存在不良刺激。

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现状

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一直没有被纳入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传授,一直游走在学校的边缘,有的学校把它作为选修课,但也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和计划,随意性很强,教学质量存在很多问题,而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尤其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也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在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还是一片空白。

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我国未来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为国家培养合格、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我国经济繁荣,社会的多元化和两极化,也相应的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心理,大学生也必然受到冲击。他们不仅需要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健康问题已面临严重的威胁,大学生健康教育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各种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葵.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调适.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