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在促进汽车“后市场”发展的同时,也给相关行业带来很大压力,一方面市场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高素质从业人员数量又严重不足,形成巨大的人才缺口。为此,国家在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把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列为优先确定的四个专业领域之一。这对设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院校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合理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及采取何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专业英语作为维修人员必备的一项专业基本技能,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满足新技术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职教工作的经验,结合我校汽车类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从学习汽车专业英语的必要性、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及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汽车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加入WTO以来,汽车市场日益国际化,大量的进口汽车以及国外的先进维修设备和维修技术进入我国市场,在汽车维修过程中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大,而且经常会遇到用英文显示的汽车故障诊断设备,不懂专业英语就不能掌握和操作这些设备。许多维修企业进口设备使用率极低,原因就在于缺乏既懂英语又懂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对以“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己任的职业学校来说,不仅有必要进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而且要给予足够重视,不能流于形式。另外,对于维修行业从业人员个人来说,英语水平低下,无疑会限制自己对国外
汽车新技术的掌握,影响自己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往往是文化基础比较弱的学生才进入职业学校,而汽车专业中又以男生居多,英语往往成了他们的弱中之弱。此外,多数学生对汽修行业的认识仅限于传统思维,对社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应必备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了解不多,因此,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业学校是学技术的,而不是来学文化课的,学习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学生主观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必然导致学习动力的减弱。
由于汽车专业英语没有统一的纲领性要求,职业学校专业英语教材有的是将本科教材略加修改,删繁就简,有的甚至就是本科教材,教材内容大多选自国外原版教材及某些外文刊物,这带来教学中两大弊端:一是语法偏难、词汇量偏大,对于英语基础本来就差的职校学生来说,很难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二是很多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实际需要,更不能达到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来与国外新技术接轨的目的。
目前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学中基本上采用的是教师阅读和翻译原文,容易把重点放在词语讲解等语言技巧方面的训练上;另外专业英语课大多由基础英语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往往没有什么专业背景,难以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英语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学习兴趣,不能体现专业英语为本专业服务的特点。
可行有效的汽车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突出对职业岗位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英语教学的专业特点国家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在《关于确定职业院校开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及其相关文件《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均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英文能力的要求分别是: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专业外文技术资料;能够阅读、翻译汽车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外文技术资料。目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基础英语安排在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专业英语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时间安排上一前一后,教学内容上自成一体。个人认为这种安排不很合理,一是不利于学生认清学习英语的目的,二是不利于强化专业特点。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才能学好专业英语,学习专业英语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满足岗位工作需要。因此,可考虑减少基础英语教学课时,淡化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界限,以突出专业英语为本专业服务的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上,注重对句子、段落及全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终得以提高。
注重专业英语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学校在排课时,应把专业英语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后,至少与专业课同步,专业英语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也要注重交流,只有在充分理解专业英语讲授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去掌握专业英语的主要词汇和表达方式。尝试对专业英语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英语知识的积累。
尝试开发与实际维修、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校本教材鉴于目前汽车专业英语教材难度、所需授课时间与学校课时紧以及教材内容陈旧与汽车新技术更新快等多种矛盾,职业学校可尝试开发与实际维修、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校本教材。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增加职校学生毕业后将会接触到的内容,如维修仪器设备的英文说明书、操作说明、维修手册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职业学校对企业需求的反应能力,体现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相关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导向作用职业教育是面向全社会的,也需要全社会、全行业,特别是劳动部门的支持。可以考虑在相关工种的高级职业资格(如技师、高级技师)鉴定中及在省、市组织的技能大赛中,加入需用汽车专业英语解答的考试项目,使具有行业指导作用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与职业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逐步接轨,以使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邓贵达,徐达.汽车专业英语(第1版)[M].北京:中国交通出版社,2003.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笔者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提出:英语教学专业教学也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在教材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等方面来服务于就业,以此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目的,从而开创高职英语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新局面。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工学结合”这一重要思想,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要求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各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局面。但是,在对“工学结合”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实际操作上,绝大部份院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从而导致操作上的失误,比如说大幅缩减理论课程教学时数、删除或简化基础文化课教学,致使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受到限制,针对中外、合资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量大,但由于英语实际基础原因而导致高职学生入中外500强企业录用率低,故对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份高职院校把外语课视作知识课,英语教学不兼顾职业特色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因而提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与专业及职业相合的特点进行教学,把英语教学作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观点。据调查,大部份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只有部分专业是工学结合的,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和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课从教学内容、方法、要求和测试等方面来看,对提升实际英语的应用能力帮助不大,致使公共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软肋。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
1, 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我院所在地区的企业问卷调查得到以下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和与用人单位有关负责人进行交谈,客观地全面了解到:目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特别是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很高,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中有星级酒店、旅行社、邮局、重点医院、商场、银行等。求职学生反映:如果你英语学得好,你的就业空间就比别人大,你的升职机会就比别人多。从就业的实际需求看,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侧重点不同:汽车、建筑、电子类专业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强;物流、电子商务、旅游、营销的专业要求学生的表达、写作和理解能力强。但是口语交际能力应是各专业学生都应注意培养的能力。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在对涉外企业实际调研中,97.5%的企业表示:他们所需要的专业岗位负责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日常英语(包括工作、生活和休闲等)交际能力;必要的专业英语知识;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等。可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都是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和实施的。先是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基础能力培养;接着开设专业英语。根据对毕业生的问卷表明:80%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还是感到英语能力差,在工作中不够用。究其原因,还是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面对就业市场的选择,市场对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大趋势。如何结合各专业特点,让英语能力成为一专多能中的“一专”或者“多能”中的“一能”,这应是我们进行英语课程调整的方向。由此,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
2、突出就业能力培养,适当调整高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据教育部统计,2007 年高职毕业生有 180 万,截止2007 年 9月 1 日,就业率仅为 61%,而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 3000 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技师,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此外,一些学校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使高职学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进行英语基本素质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1 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的模式;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2 强化就业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地就业,还要培养学生其他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与合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当代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肯定;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成为过程考评的资料,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发展的目标,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2.3 增加应聘训练内容。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比如,应聘前,及时有效地组织模拟招聘现场,通过模拟使学生学到各种应聘技巧,从容应对招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前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3、以能力为本位,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从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的提高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转变。对现有教材进行整合,采取模块式教学,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的训练。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整合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根据《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课课程。但这些知识和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知识空缺现象,造成了前面提到的“手拿英语通级证,无力胜任岗位需求”的情况。“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口语”中,“行业英语口语”包括各行各业常用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内容。这个内容涉及面广,更贴近学生的就业需求,满足了高职层次学生的就业需求。主要目的是解决学生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 转贴于 3.2、确立合理的培训时间:根据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的内容,将英语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期:第一学期内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打好公共英语基础关;第二学期巩固期内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指导学生参加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有关的英语口语考试,以此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第三学期提高期内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口语”的培训。这个内容连接了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的断裂带。它也是学生们就业面试时的第一道门槛,同时还关系到他们就业后是否能胜任企业工作的问题。实践表明,学生对此内容非常感兴趣,效果也很好。
3.3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将职业能力培养的“行业英语口语”培训可以安排在专业英语课时内完成,学期末单独进行口语考核,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将专业英语与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把“行业英语口语”培训设定为选修课。学生在就业之际,英语知识得到了适时的复习,无疑对学生就业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4、增强学生竞争力,把英语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与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5、实现学校——就业岗位“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为了实现校企就业岗位的“零过度”,对学生进行岗前英语实训培训,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周济部长在2002 年
湖南永州召开的会议上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方向。”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学科型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是它最核心的内容,脱离了这个核心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职业技术教育。
总之,笔者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还需加强多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同时,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础课与“两课”。 从而才能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1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Z],2002
3.中国教育报,2005
4.黄孝珉.就业市场需要与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及教改对策的研究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6.12
5.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
6.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Z],2006
7.金启东.试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当念.职教论坛,2007.10
汽车职业教育论文范文3
论文摘 要: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从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目的着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方言的国家,普通话是现在国家大力宣扬的标准性中国语言,它能使我们国家各个地区的人民更好地进行沟通,从根本上使我们国家形成一个总体,促进经济、文化和各方面的发展。普通话水平的高低更是成为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上岗条件和师范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条件。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学生,不光是要会说普通话,还要能说,说得得体、恰当。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说好普通话的必要性入手,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一)就业的需要
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将来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将会接触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比如面向社会最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行业,如商业、铁路、民航、航运、交警、公共汽车、出租车、邮电、银行、保险、医院、旅游场所、影剧院、文化馆、博物馆等,均是普通话语言环境的重要领域,普通话的使用是工作中与服务对象进行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就业时,如果能将普通话应用自如,将会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占有优势。
(二)便于沟通交流
中国现在人口流动频繁,南下轻工业,北上重工业,西部支援,东部淘金,人群各种各样,方言形形,如果不会说普通话,简直寸步难行,金口难开。如果坚持说普通话,你会发现普通话越说越标准。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时,对方听得更清楚,意思表达更准确,不易产生歧义。
(三)更能体现个人修养
中华民族的语言非常丰富,普通话是中华民族共同语言库中的精华部分,它不但是由中华民族和各个民族的共同语言组成,吸纳了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的语言的精华部分,甚至还吸纳了外国的词汇,并且根据外来的语言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词汇。学好普通话,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大大加强,而且扩大了个人的知识面,体现了个人修养。近几年来,人们的语言规范意识逐步提高,因为普通话更能体现公务活动的庄重性,所以许多公众人物在公众场合尤其是在广播电视里说普通话还是说方言,普通话说得好不好,都常常成为人们的话题,可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可以有力地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出个人美好的形象和优雅的气质,甚至会影响个人的公众形象。
二、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语言情况复杂
各高职院校生源遍布全国,招收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域,各地方言情况差异较大,以湖南为例,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查证,方言多达9种,语音面貌差别很大。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情况参差不齐,导致在日常的普通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大,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不重视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高职学生认为普通话只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他们甚至觉得学好英语比学好普通话更重要。在学校里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要过的专业证书已经够多了,普通话“不学也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兴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上有要求,课外无所谓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使用普通话,可一下课就忘了,不管是教师和学生讲话,还是学生之间聊天,方言土语,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就出来了。语言的学习需要好的环境,需要在这个环境中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好的语言习惯。良好的语言环境是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去营造的。
(四)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培训的力度不够
抓语言多,抓文字少,比如活动的安排更多偏重于普及普通话宣传教育而对用字规范化教育尚显不足。
三、高职院校学生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高职生对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认识
对于认为学“普通话无用”、“不学也会”的观点,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将学习使用普通话的作用、意义、国家关于推广普通话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学生进行全面介绍,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使用普通话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如果学生们意识到,普通话不达标会影响今后的就业,普通话不标准会影响到工作、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影响到将来的发展,他们自然会重视普通话的学习,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训练。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了普通话的重要性,可随着年龄增大,再加上自身的语言天赋较差,有较重的方音,因此羞于开口,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讽刺、笑话。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生活中更不敢练习,所以便干脆“方言到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来把握课堂气氛,调整授课进度,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由粗至细的原则,如果学习材料远远超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样的挑战就失去了乐趣,而只是让人感到丧气和痛苦,材料不恰当,破坏了学习者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鼓励学生敢说普通话,让学生情绪饱满和信心十足地去学习普通话,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进行教材建设,根据高职专业特点编写普通话教材
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是“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普通话课程在高校可能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但在高职院校,应该成为一门基础技能训练课。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围绕专业技能训练而展开。这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在各自职业领域内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要在明确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定位的基础上,突出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性与针对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普通话课程时,通常会自行选择本省语委编写的《普通话训练与测试》。这类书是专门针对普通话测试的编写的,偏重于语音的基础训练,对口语表达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相对较薄弱,更谈不上与学科专业特色相结合。学生固然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学习,掌握普通话的正确发音,但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口语课程不是专为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而设置的,因无专业特色,学生学起来缺少职业性和针对性,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普通话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有理想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既要包括普通话语音的基础训练,又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编写案例进行实训,比如文秘专业的教材可以选择办公室内与领导、同事的场景对话,或是在接听电话时的口语表达;法律专业的教材可以编写模拟法庭的案例。总之,就是要将普通话的基础训练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编写对学生更有用处的指导用书。
(三)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提高高职生的普通话应用能力
1.分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形式多样地开展教学
高职院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开设了普通话训练这一课程,进行专门的普通话应用能力培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多种形式教学。情景模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设置职业场景,结合角色扮演,不但训练了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还对专业技能进行了实训。比如文秘专业,可以设计一个领导来电交待工作的场景,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领导和秘书,这个模拟一方面要求双方普通话发音标准,语速语调恰当,同时对秘书人员应具备的语言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礼仪礼节进行了实训。另外,故事接龙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由老师先说一段故事的开头,交待故事的背景、人物和开头,然后让学生接着往下编,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很喜欢参与这样的游戏,这样,师生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参与者,学生受到学习基础或所处方言区的影响,普通话的水平会有差异,甚至可能两极分化较大,因此,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为提高效率,可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益于在课后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形成良好的语言环境。
2.以语文课为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除了专门的普通话训练课以外,语文教学也是进行普通话训练的主要课堂,对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听、说、读、写四合一的,全方位的语言练习。因此,国家语委要求语文老师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甲水平方能上岗。学校应要求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要使用普通话,板书字迹应工整清晰,写规范的汉字;将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贯串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作业中要有字、词、句练习及背诵、写作等内容,不论对何种语文作业的批改,教师都要在字、词、句或语法方面作出正确要求,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辅导,让语文课成为学校普及普通话的主要阵地。与此同时,其他课程的老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运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在上课、板书、教案、作业、试卷、评语等教学活动中,坚持语言文字规范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四)丰富社团活动,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学习语言,要有好的语言环境,需要天天听,天天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坚持使用普通话,不能上课“普通”下课“方言”,更不能只要求学生不要求自己,要身先垂范作表率。其次,通过课外训练,辅助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一是以宿舍为单位,成立普通话学习互助组,同学们之间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对方的语音错误,让使用普通话交流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是借助学生社团。学校有许多社团,它们多多少少均会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发生联系,比如演讲社团,是对普通话语音语调、文字使用的综合性演练;合唱团,可以练习普通话的发声和用气;话剧社,不但能够学习发音,还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艺术表演,更加考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他的还有书法社、文学社等等社团,他们的活动都与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训息息相关。通过社团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特长,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通过他们影响带动众更多的学生讲好普通话。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演讲、征文、诗朗诵、讲故事、编小报、找错别字等系列活动。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们自觉地进行普通话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令.对高职普通话口语教材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5):19-20.
[2]袁钟瑞.关于城市普及普通话问题[eb/ol].asyywz.gov.cn/next.asp?lsh=1119.
[3]梁焰.提高高职普通话教学效果的“四法”[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23-25.
[4]江倩.浅议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j].才智,2009,(30):210.
[5]左晓丽.浅谈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通话教学[j].科学教育,2009,(4):18-19.
[6]顾晶.浅谈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