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1

一轮复习内容多而且杂,复习进程历时较长,学生容易遗忘,尤其是单靠记忆获得的知识更容易忘,需要在后续复习中不断重现,以强化巩固。复习时,每节课都设计一个复习回顾环节,利用开课前五分钟,内容可以是一个与刚复习内容有关的高考题或经典模拟题,也可以自行设计题目检查复习效果。

例如:针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老大难问题,复习硫及其化合物结束后,在复习氮及其化合物之前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火山喷发时,含硫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解释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及防治;

3.SO2与Cl2按照体积比1:1通入品红溶液中,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黑雪糕”实验中的刺激性气味何来?

可能有的教师认为,这不就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吗?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听写化学方程式。将化学反应设计在情境中,学生想到的不仅仅是死的化学方程式,而且还是鲜活的生产生活实际。

以上环节的题目,可以事先设计在学案上,也可以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答案用实物投影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及时纠错,训练规范书写,效率很高,效果很好。

在2011年高考中,许多题目中都涉及到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例如:

2011年山东卷28题(1):NO2可用水吸收,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011年山东卷29题(1):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Na2S溶液长期放置有硫析出,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二、二轮复习的形式服从内容

具体做法是将专题细化,落实到日常讲评课中。集体备课时,根据试题内容选取合适的拓展点,进行小专题复习。将复习过的专题及时记录,对照考纲设计后续专题,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例题】 A、B、C、X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纯净物或其水溶液,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副产物已略去)。试回答:

(1)若X是强氧化性单质,则A不可能是( )。

A.S B.N2 C.P D.Mg E.Al

(2)若X是常见金属单质,向C的水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则B的化学式为 ;C溶液在贮存时应加入少量X,理由是_____;检验此C溶液中金属元素价态的操作方法是 。

(3)若A、B、C为含有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X为强电解质,A溶液与C溶液反应生成B,则B的化学式为____,X的化学式可能为 (写出不同类物质),反应①的离子方程式为 。

答案:

(1)d;e。

(2)FeCl3;2Fe3++Fe=3Fe2+;防止Fe2+被氧化;用试管取少量C溶液,滴加KSCN溶液,无颜色变化,再滴加氯水(或硝酸),溶液呈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2+存在。

(3)Al(OH)3或NaOH或KOH;HCl(或其他强酸);

Al3++3OH-Al=(OH)3 AlO2-+H++H2O=Al(OH)3(其他正确答案也可)

总结】该题是以连续反应为考查形式来考察元素化合物知识,能发生连续反应的物质,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可以考察连续氧化

X为氧气,则A可以是变价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或者氢化物,若A为C或CH4,则B为CO,C为CO2;若A为N2或NH3,则B为NO,C为NO2;若A为S或H2S,则B为SO2,C为SO3;A也可以是有机物,如CH3CH2OH,则B为CH3CHO,C为CH3COOH;A也可以是活泼金属,如Na,则B为Na2O,C为Na2O2。

2.可以考察“铝三角”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Al3+,B为Al(OH)3,C为

〔Al(OH)4〕-;

若X为HCl溶液,则A为〔Al(OH)4〕-,B为Al(OH)3,C为Al3+;

若X为Al3+溶液,则A为NaOH,B为〔Al(OH)4〕-,C

为Al(OH)3;

若X为〔Al(OH)4〕-溶液,则A为HCl,B为Al3+,C为

Al(OH)3。

3.还可以考察部分多元弱酸(或酸酐)与可溶性一元碱的反应

若X为CO2/SO2溶液,则A为NaOH,B为Na2CO3/Na2SO3,C为NaHCO3/NaHSO3;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CO2/SO2,B为NaHCO3/NaHSO3,C为Na2CO3/Na2SO3;

若X为H2S溶液,则A为NaOH,B为Na2S,C为NaHS;

若X为NaOH溶液,则A为H2S,B为NaHS,C为Na2S。

继续拓展符合以下转化关系的化学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通过以上训练,将元素化合物内容纳入这一框图中,变换形式复习了元素化合物。

三、分类研究近四年山东高考题

对近四年的选择题分析研究发现,八个题目中通常是一个STS内容的考题(2007年第9题,2008年第9、10题,2009年第9题)、一个元素周期表、一个元素周期律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同学设计),一个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考题(必有,主要为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同学设计)。

当时预测2011年也应该有这三类题,果真如此。例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9题、10题、11题、13题。分析发现,每年选择题中都有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2007年15题——多不反应计算;2008年15题——沉淀溶解平衡曲线;2009年——强酸、弱酸PH随溶液体积变化曲线;2010年——沉淀溶解平衡曲线)。预测2011年15题也可能是一个数据和图像的定量处理题,结果出乎意料。

总体看选择题侧重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大,难易搭配合理。第9、10、11、13题相对简单,第12、14题属中等难度,第15题涉及原电池、电解池、金属的防护,思维容量较大,相对较难。第9题以化学与生产、生活为主题,涉及到煤和石油的利用、常见物质的性质及用途、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胶体的性质等。第10题以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为主题,涉及到自然界中硅元素的存在、单质、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与应用等。第11题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第12题考查常见金属的单质、氧化物和盐的性质,并和电化学、盐类的水解相结合。第13题考查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14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第15题着重考查电化学知识,涉及电解池、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化学计算。

四、指导考前回扣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2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五步配平法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由于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情况十分复杂,致使其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也十分困难,因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也成了历来高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题型和难点之一。此题型分值不多,但失分率却居高不下。如何使氧化还原反应方程的配平既不搞“题海战”又省时见效呢?笔者在多年辅导和研究多种配平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种配平方法――五步配平法。用此法配平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不仅速度快,且准确率极高。

“五步配平法”是集常见配平方法(如观察法、化合价升降法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配平方法。用此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最多五步就能达到满意结果,故名“五步配平法”,其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各个元素的化合价。

第二步: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各种元素的原子数目(可用分数)。

第三步:分析、合计反应中化合价升降数目,并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应中得失电子数(“”表示化合价升高,“”表示化合价降低)。

第四步: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系数。

第五步:调整各系数,使达到最简(不带分数,也没有公约数),改“―”号为“=”。

下面通过2个例题来具体叙述“五步配平法”(简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不再赘述)。

例1 FeS2+Na2O2――Fe2O3+Na2SO4+Na2O

解 (1)标出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各个元素的化合价。

+Na22――23+Na24+Na2

(2)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各种元素的原子数目。

2+10Na22――23+4Na24+Na2

(3)分析、合计化合价升降数,并配平。

20―20 20×3

2×2FeS2+3×10Na2O2――2Fe2O3+2×4Na2SO4+Na2O

(4)观察配平其他物质系数。

4FeS2+30Na2O2――2Fe2O3+8Na2SO4+22Na2O

(5)调整系数,达到最简,改变符号。

2FeS2+15Na2O2=Fe2O3+4Na2SO4+11Na2O

例2 Cl2+As2S3+H2O――HCl+H3AsO4+H2SO4

解 (1)2+23+H2O――H+H3O4+H2O4

(2)2+23+H2O――2H+2H3O4+3H2O4

(3)2-2×4

14Cl2+As2S3+H2O――14×2HCl+2H3AsO4+3H2SO4

(4)14Cl2+As2S3+20H2O――28HCl+2H3AsO4+3H2SO4

(5)14Cl2+As2S3+20H2O=28HCl+2H3AsO4+3H2SO4

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必须以化合物化合价变化的正确分析为基础。对有些反应的配平,因其化合价情况特殊,还需作一定的变换处理,再用此法配平。需作处理的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某一化学式中的某一元素呈现了多种价态。如下列反应:

①Fe3O4+K2Cr2O7+H2SO4――Fe(SO4)3+K2SO4+Cr2(SO4)3+H2O

②Na2Sx+NaClO+NaOH――Na2SO4+NaCl+H2O

反应①中的Fe3O4,铁元素有+3和+2两种价态;反应②中的Na2Sx,硫元素有-2和0价两种价态。配平这类反应时,先根据化合价的分析结果,把它们处理成分写形式,如Fe3O4可分写成Fe2O3+FeO,Na2Sx可分写成Na2S+xS,然后用“五步配平法”配平,最后合并即可。以①式为例配平如下:

例 Fe3O4+K2Cr2O7+H2SO4――Fe2(SO4)3+K2SO4+Cr2(SO4)3+H2O

解 原式处理得:

(Fe2O3+O)+K22O7+H2SO4――2(SO4)3+K2SO4+2(SO4)3+H2O

2(Fe2O3+O)+K22O7+H2SO4――32(SO4)3+K2SO4+2(SO4)3+H2O

2―2×3

2―26×1

3×2(Fe2O3+FeO)+K2Cr2O7+H2SO4――3×3Fe2(SO4)3+K2SO4+Cr2(SO4)3+H2O

6(Fe2O3+FeO)+K2Cr2O7+31H2SO4――9Fe2(SO4)3+K2SO4+Cr2(SO4)3+31H2O

6Fe3O4+K2Cr2O7+31H2SO4――9Fe2(SO4)3+K2SO4+Cr2(SO4)3+31H2O

第二类:某一元素反应前一种价态在反应后出现多种价态。如下列反应:

③P+CuSO4+H2O――Cu3P+H3PO4+H2SO4

④KNO2+H2SO4――KNO3+K2SO4+NO+H2O

反应③中的单质磷在反应后出现-3和+5两种价态;反应④中的+3氮元素在反应后出现+5和+2两种价态。配平这类反应,用“五步配平法”进行到第二步后,作分写处理,再继续按步骤进行配平,最后合并即可。以③式为例配平如下:

例 P+CuSO4+H2O――Cu3P+H3PO4+H2SO4

解 +SO4+H2O――3+H3O4+H2SO4

+3SO4+H2O――3+H3O4+H2SO4

++3SO4+H2O――3+H3O4+H2SO4

― 5×6

3-33

6P+5P+5×3CuSO4+H2O――5Cu3P+6H3PO4+H2SO4

6P+5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11P+15CuSO4+24H2O=5Cu3P+6H3PO4+15H2SO4

第三类:多种价态的某一元素在反应后呈现一种价态。如下列反应:

⑤KI+KIO3+H2SO4――K2SO4+I2+H2O

⑥KMnO4+MnSO4+H2O――MnO2+K2SO4+H2SO4

反应⑤+5和-1价态的碘元素反应后生成了碘单质;反应⑥中+7和+2价态的锰元素反应后生成了+4价。配平这类反应,用“五步配平法”进行到第二步后,也作分写处理,再继续按步骤进行配平,最后合并即可。以⑤式为例配平如下:

例 KI+KIO3+H2SO4――K2SO4+I2+H2O

解 K+KO3+H2SO4――K2SO4+2+H2O

K+KO3+H2SO4――K2SO4+++H2O

― 1×5

― 5×1

5KI+KIO3+H2SO4――K2SO4+5I+I+H2O

5KI+KIO3+3H2SO4――3K2SO4+5I+I+3H2O

5KI+KIO3+3H2SO4=3K2SO4+6I+3H2O

由上可见,用“五步配平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您不妨一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无机化学教研室.高等学校教学无机化学下册(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社,1992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3

核心总结

1.考查内容

(1)原料的预处理,包括物质的分离、提纯和检验,沉淀的洗涤等。

(2)反应条件的控制,包括温度、压强、催化剂、原料的配比、酸碱性的调节、溶剂的选择等。

(3)化学反应原理,包括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

(4)绿色化学理念,包括物质的循环利用、废物的处理、原子的利用率、能量的利用等。

(5)化工安全常识,包括防爆炸、防污染、防中毒等。

2.工艺流程

(1)化学工艺流程图:主产品的制备、分离、提纯及定性或定量分析(主线)副产品(分支)循环利用物质(箭头为回头方向),可用图示表示如下:

(2)核心考点:物质的分离操作、除杂试剂的选择、生产条件的控制、产品的分离及提纯。

3.常用操作

(1)原料的预处理

①溶解:包括酸溶(溶解活泼金属)、碱溶(溶解Al、Zn、Be)等,通常酸溶时使用稀硫酸、稀盐酸、浓硫酸等,碱溶时使用NaOH溶液等。

②灼烧和煅烧:灼烧的温度一般较低(相当于酒精灯加热);煅烧的温度较高,常使一些杂质高温下氧化、分解等。

③研磨: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

(2)反应条件的控制

①控制溶液的酸碱性:其目的是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pH的控制。调节pH所需的物质一般应满足:①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增大;②不引入新杂质。例如,若除去CuCl2溶液中混有的FeCl3,可加入CuO、Cu(OH)2、Cu2(OH)2CO3等物质来调节溶液的pH。

②反应环境:有些反应的产物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与空气中的某种气体发生反应、易发生水解等,这时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例如,制取无水MgCl2时,要在HCl气流中加热MgCl2・6H2O,防止MgCl2发生水解。

③加热:一般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④降温: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熔解或为使化学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⑤趁热过滤:防止某些物质在温度降低时从溶液中结晶析出。

⑥有机溶剂洗涤:降低某些物质的溶解,减少这些物质在水洗过程中的损失。(3)分离与提纯的方法

①常用物理方法

方法适用范围实验装置操作要点应用举例注意事项过滤常用于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①过滤操作可概括为“一贴、二低、三靠”; ②过滤后若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除去粗盐水中的泥沙过滤时,不能用玻璃棒搅拌漏斗中的液体蒸发、结晶(重结晶)①固体与液体分离;②固体与固体(均溶于水,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分离①蒸发溶液结晶;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③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①草木灰浸出液提取钾盐;②KNO3和NaCl的结晶分离;③从苦卤中提取KCl①蒸发皿中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②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蒸馏分馏沸点不同的液体组分形成的混合物的分离①按照“先左后右、自下而上”的原则组装仪器;②先接通冷却水,后加热①海水的蒸馏(淡化);②石油的分馏;③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②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以防液体暴沸;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萃取分液常用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混合物的分离①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②加萃取剂、振荡、静置、分液①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②溴苯和水、硝基苯和水的分离①先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②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洗气

(溶解)用于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气体①连接实验装置;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用饱和NaCl溶液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①洗气瓶中液体不能太少;②注意气体的流向“长进短出”升华分离易升华的物质先向圆底烧瓶中加冷水,再点燃酒精灯碘、萘的提纯NH4Cl受热分解(类升华)为化学变化,不同于升华现象渗析胶体与溶液中的溶质分离将要提纯的胶体装入半透膜中,将半透膜袋系好,浸入蒸馏水中除去淀粉胶体中的NaCl①半透膜没有破损;②渗析的时间要充分盐析胶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向胶体溶液中加入无机轻金属盐(或铵盐)的浓溶液,充分搅拌、静置、过滤①硬脂酸钠溶液中加入食盐细粒;②鸡蛋白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所加无机轻金属盐(或铵盐)的浓度要大, 可选用饱和溶液②常用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一般是同时考虑到各组分及杂质的化学性质及特点,利用其差异性加以分离、提纯,常用方法有:

化学方法操作原理应用举例沉淀法加入沉淀剂,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而除去用BaCl2溶液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SO4气化法将杂质转化为气体而除去用盐酸除去NaCl中混有的Na2CO3热分解法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易分解的物质①除去Na2CO3中混有的NaHCO3;②除去NaCl中混有的NH4Cl酸碱溶解法利用杂质在酸或碱溶液中溶解而除去①用稀盐酸分离CuS与FeS;②用盐酸或NaOH溶液除去SiO2中的Al2O3氧化还原法将还原性的杂质氧化或氧化性的杂质还原①用灼热的CuO除去CO2中混有的CO;②用灼热铜粉除去N2中混有的O2直接转化法利用某些化学反应,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①用Cl2除去FeCl3中混有的FeCl2;②用铁粉除去FeCl2中混有的FeCl3水解法杂质存在水解平衡时,可加入合适试剂破坏水解平衡,使杂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而除去除去MgCl2中的FeCl3,可先加MgO、Mg(OH)2、MgCO3等,再过滤体验高考

【例1】(2013・浙江高考)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可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NaOH溶液处理废旧镀锌铁皮的作用有。

A.去除油污B.溶解镀锌层

C.去除铁锈D.钝化

(2)调节溶液A的pH可产生Zn(OH)2沉淀,为制得ZnO,后续操作步骤是。

(3)由溶液B制得Fe3O4胶体粒子的过程中,须持续通入N2,其原因是。

(4)Fe3O4胶体粒子能否用减压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5)用重铬酸钾法(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可测定产物Fe3O4中的二价铁含量。若需配制浓度为0.01000 mol・L-1的K2Cr2O7标准溶液250 mL,应准确称取g K2Cr2O7(保留4位有效数字,已知MK2Cr2O7=294.0 g・mol-1)。配制该标准溶液时,下列仪器中不必要用到的有(用编号表示)。

①电子天平 ②烧杯 ③量筒 ④玻璃棒 ⑤容量瓶 ⑥胶头滴管 ⑦移液管

(6)滴定操作中,如果滴定前装有K2Cr2O7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而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测定结果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命题立意:本题以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的制备流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胶体的制备及性质、溶液的配制、氧化还原滴定及误差分析等知识,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迁移应用能力。

解析:(1)由于“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 用NaOH溶液处理废旧镀锌铁皮,除了除去表面的油污外,还能将镀层金属锌溶解。

(2)由Zn(OH)2沉淀制取ZnO的反应:Zn(OH)2ZnO+H2O可知,调节溶液A的pH产生Zn(OH)2絮状沉淀后,为制取ZnO需要得到Zn(OH)2沉淀,然后要将Zn(OH)2沉淀进行洗涤净化,除去杂质,再经灼烧就可得到纯净的ZnO。考虑到Zn(OH)2的性质与Al(OH)3相似,也为絮状沉淀物,过滤的速度较慢,这里采用抽滤,加快过滤速度。

(3)由制备流程图可知,B溶液中含有Fe2+和Fe3+,由B溶液制得Fe3O4胶体粒子的过程中还需加热,所以须持续通入N2的目的是为了防止Fe2+被氧化。

(4)Fe3O4胶体粒子的直径较小,减压过滤时能透过滤纸,因此不能采用减压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5)称取K2Cr2O7的质量为m(K2Cr2O7)= 0.01000 mol・L-1×0.2500 L×294.0 g・mol-1=0.7350 g。

用K2Cr2O7固体配制溶液时,要用电子天平称量固体质量,并在烧杯中溶解,然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不需要用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筒和移液管。

(6)若滴定前装有K2Cr2O7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而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滴定过程中,读取K2C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大,测得Fe3O4中的二价铁含量偏大。

答案:(1)A、B

(2)抽滤、洗涤、灼烧

(3) N2气氛下,防止Fe2+被氧化

(4)不能胶体粒子太小,抽滤时容易透过滤纸

(5) 0.7350③⑦

(6)偏大

名师点评:分析化学工艺(或模拟化学工艺)流程问题时,要明确整个流程及每一部分的目的,仔细分析每步发生的反应及得到的产物,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思考,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与要点:①要粗读试题,尽量弄懂流程图,但不必将每一种物质都推出。②要精读试题,根据问题去精心研究某一步或某一种物质。③要看清所问问题,不能答非所问,并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

在答题时应特别注意,这类试题中各小问之间往往没有联系,前一问回答不了,并不一定会影响后面问题的回答。

【例2】(2013・全国高考Ⅰ)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1)LiCoO2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

(2)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酸浸”一般在80℃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

(4)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

(6)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到的金属化合物有(填化学式)。

命题立意:本题以回收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的工艺流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元素的化合价、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试剂的选择、电池反应式等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题目的难度较大。

解析:(1)LiCoO2中的氧元素是-2价,Li元素是+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推测Co元素显+3价。

(2)在“正极碱浸”过程中,正极发生的反应为正极材料中的铝箔与NaOH溶液之间的反应,故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或2Al+2OH-+6H2O2Al(OH)-4+3H2。

(3)反应物LiCoO2中加入H2SO4、H2O2后,反应的生成物中有Li2SO4、CoSO4,说明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Co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H2O2中的O元素要升高,即产生O2。另外在酸浸的过程中,H2O2自身也能发生分解,故发生的反应有:2LiCoO2+3H2SO4+ H2O2Li2SO4+2CoSO4+O2+4H2O和2H2O22H2O+O2。盐酸既具有酸性又具有还原性,若用盐酸代替硫酸,则Cl-会被氧化成Cl2,从而造成环境污染。

(4)根据流程图可知,“沉钴”加入的沉淀剂是NH4HCO3,产生的沉淀是CoCO3,根据反应特点即可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H2O+CO2。

(5)根据题意可知,在充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6C+xLi++xe-LixC6,则放电时LixC6是反应物,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而Li1-xCoO2与LiCoO2相比,Li1-xCoO2中的Co元素的化合价较高,可知Li1-xCoO2为反应物,电极反应为:Li1-xCoO2+LixC6LiCoO2+6C。

(6)在锂电池中Li作负极,在放电过程中失去电子变成Li+从负极脱出,进入溶液,经过电解质溶液向正极移动。根据整个流程图可知,回收的金属化合物有:Al(OH)3、 CoCO3、Li2SO4。

答案:(1)+3

(2)2Al+2OH-+2H2O2AlO-2+3H2或2Al+2OH-+6H2O2Al(OH)-4+3H2

(3)2LiCoO2+3H2SO4+H2O2Li2SO4+2CoSO4+O2+4H2O、2H2O22H2O+O2有氯气生成,污染较大

(4)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H2O+CO2

(5)Li1-xCoO2+LixC6LiCoO2+6C

(6)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由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Al(OH)3、 CoCO3、Li2SO4

名师点评:分析化学工艺(或模拟化学工艺)流程问题的技巧:

①浏览全题,确定该流程的目的――由何原料获得何产物(副产物),对比原料和产物;

②了解工艺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并在下一步分析和解题中随时进行联系和调用;

③分析流程图并思考:从原料到产品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每一步操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最佳?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杂质或副产物是怎样除去的?

【例3】(2013・广东高考)银铜合金广泛用于航空工业。从切割废料中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如下:

(注:Al(OH)3和Cu(OH)2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50℃和80℃)

(1)电解精炼银时,阴极反应式为;滤渣A与稀HNO3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红棕色,该气体变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固体混合物B的组成为;在生成固体B的过程中,需控制NaOH的加入量,若NaOH过量,则因过量引起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完成煅烧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O+Al2O3高温CuAlO2+。

(4)若银铜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635%,理论上5.0 kg废料中的铜可完全转化为mol CuAlO2,至少需要1.0 mol・L-1的Al2(SO4)3溶液L。

(5)CuSO4溶液也可用于制备胆矾,其基本操作是、过滤、洗涤和干燥。

命题立意:本题以银铜合金切割废料回收银并制备铜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电解精炼银、Ag与稀硝酸的反应、NO与O2的反应、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计算等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简单计算能力。

解析:(1)迁移应用教材中电解精炼铜的原理,在电解精炼银时,粗银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Ag-e-Ag+;纯银作阴极,电极反应式为Ag++e-Ag,AgNO3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根据流程图可知,滤渣A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了NO(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

(2)根据固体B煅烧后得到的产物中含有Al、Cu两种元素,结合Cu(OH)2和Al(OH)3两种物质开始分解的温度,可知固体B的主要成分为Al(OH)3和CuO。在制备过程中必须控制NaOH的量,一旦过量则会发生反应:Al(OH)3+OH-AlO-2+2H2O。

(3)该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Cu元素由+2价变为+1价,Cu元素被还原,而Al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变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必定有一种元素被氧化,从而判断氧化产物为O2,再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元素守恒可知,银铜合金中Cu的物质的量为n(Cu)=5000 g×635%63.5 g・mol-1=50 mol,根据元素守恒可知,CuAlO2的物质的量也为50 mol,然后再根据CuAlO2中的Cu和Al的物质的量之比1∶1,可知需要硫酸铝溶液的体积是25 L。

(5)CuSO4从饱和溶液中结晶析出生成CuSO4・5H2O(胆矾),由CuSO4溶液制备胆矾的一般步骤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1)Ag++e-Ag2NO+O22NO2

(2)Al(OH)3和CuOAl(OH)3+OH-AlO-2+2H2O

(3)424O2

(4)50 25

(5)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名师点评:本题的考点分布较广,横跨高中化学必修1和选修4两个模块,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基本理论及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落点于Ag与稀硝酸的反应、NO与O2的反应、Al(OH)3的性质及转化等内容。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落点于胆矾的制备。在强化考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的同时,考查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突出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第(3)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确定另一种生成物,再配平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例4】(2013・四川高考)明矾石经处理后得到明矾[ KAl(SO4)2・12H2O]。从明矾制备Al、K2SO4和H2SO4的工艺过程如下所示:

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为:

4KAl(SO4)2・12H2O+3S2K2SO4 +2Al2O3+9SO2+48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焙烧明矾的反应中,还原剂是。

(2)从水浸后的滤液中得到K2SO4晶体的方法是。

(3)A12O3在一定条件下可制得AlN,其晶体结构如右图所示,该晶体中Al的配位数是。

(4)以Al和NiO(OH)为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液组成一种新型电池,放电时NiO(OH)转化为Ni(OH)2,该电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已知25℃、101 kPa时:

①2SO2(g) +O2(g)2SO3(g)ΔH1=-197 kJ/mol

②H2O (g)H2O(l)ΔH2=-44 kJ/mol

③2SO2(g)+O2(g)+2H2O(g)2H2SO4(l)ΔH3=-545 kJ/mol

则SO3 (g)与H2O(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焙烧948 t明矾(M=474 g/mol ),若SO2 的利用率为96%,可生产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t。

命题立意:本题以明矾制备Al、K2SO4和H2SO4的工艺流程为载体,综合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晶胞结构及原子配位数、原电池及电池反应式、盖斯定律及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算等问题,侧重考查考生的读图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解析:(1)分析焙烧明矾的化学方程式可知,明矾中部分S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而S单质在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故还原剂为S单质。

(2)从滤液中得到K2SO4晶体的方法为蒸发结晶,涉及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步骤。

(3)分析题给晶胞结构可知,每个Al原子周围等距离且最近的N原子有4个,故其配位数为4。

(4)放电时,Al作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NiO(OH)在正极得到电子被还原,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及元素守恒写出化学方程式:Al+3NiO(OH)+ NaOH+H2ONaAlO2+3Ni(OH)2。

(5)根据盖斯定律,由1/2×(③-①)-②可得目标热化学方程式:SO3(g)+H2O(l)H2SO4(l)ΔH=-130 kJ/mol。948 t明矾生成SO2的物质的量为n(SO2) =4.5×106 mol,故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的质量为m(H2SO4)=(4.5×106 mol×96%×98 g・mol-1)÷98%=432×106g=432 t。

答案:(1)S(硫)

(2)蒸发结晶

(3)4

(4)Al+3NiO(OH)+NaOH+H2ONaAlO2+3Ni(OH)2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4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水后气体符号;使用条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严格而言,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都必须标注,才能确定反应的各项参数,如实反映反应体系的状态,在化学热力学中就是这样严格规范的。而在现行中学教材化学方程式的生成物中,在生成物水的后面气体符号的标注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标有气体符号的情况。

(1)都是NaHCO3的加热反应,有些教材在生成物水的后面标有气体符号[1],而有些教材在生成物水的后面却不标气体符号[2](NaHCO3等物质的分解,在有些高等教材中也存在着水后标和不标气体符号的不一致的问题)。类似问题在不同的中学教材之间还有很多。

(2)根据资料叙述,NH4HCO3的分解温度为36~ 60℃[3],此温度范围内的水呈液态,但同样出现了生成物水标有气体符号[4]和不标气体符号的情况[5]。

水后气体符号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化学教材及教参中都没有进行说明,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使用未见明确的依据,不使用也没有充分的理由。不仅不同教材中有使用不同的现象,而且同一套教材中的使用也是时此时彼。

那么,水后气体符号的使用条件应该是什么?教师在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向学生做出解释呢?

2 问题探讨

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区域中反应物生成的水是气态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水后才能标气体符号。这应是水后气体符号使用的先决条件。

对于敞开体系中固体物质参加的有关反应,一般可以用纯水的沸点为参考,粗略地以反应区域的温度是否高于100℃为依据,来判断在水后是否使用气体符号。

对于其他情况下的反应,一般可以根据反应区域中生成的水是否直接形成水蒸气,来确定是否使用气体符号。

这就从宏观上对水后气体符号的使用,确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下面将从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反应中,具体分析水后应用气体符号的条件。

2.1 固体物质在空气中的反应

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外界供热。为了讨论问题方便,对于固体物质的反应,把能够使反应在低于100℃时发生的供热叫做微热(例如,用酒精灯轻微的间断的供热、太阳的适度照晒、热水浴等),把能够使反应在高于100℃时发生的供热叫做加热(或高温)。

化学反应涉及到温度问题。在此应该指出,下面会出现的“反应温度”,是指反应能够发生的最低温度(具有不变性),而“反应区域的温度”则是指反应过程中的实际温度(具有可变性)。在本文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的问题。根据反应温度,可将固体物质的反应分为两类。

2.1.1 反应温度低于100℃的反应

这类反应在不供热、微热、加热(或高温)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生成的水的状态随温度范围的不同而不同。例如,NH4HCO3的分解温度为36~60℃,当微热使反应区域的温度在36~100℃时,NH4HCO3分解,但生成的水以液体存在,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当加热使反应区域的温度高于100℃时,NH4HCO3分解生成的水以气体存在,水后应标气体符号。

NH4HCO3 NH3+CO2+H2O

NH4HCO3 NH3+CO2+H2O

结晶水合物的失水反应,有风化和加热两种情况。风化是在空气中很缓慢的自然失水的过程,生成的水的温度低于100℃,由于生成的水相对很少,看不到水蒸气的现象,虽以气体挥发于空气中,但其是一种特殊情况,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而加热失水时,会使反应区域的温度高于100℃,水后应标气体符号。例如Na2CO3·10H2O的失水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 Na2CO3+10H2O2.1.2 反应温度高于100℃的反应

这类物质只有在加热(或高温)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反应区域的温度高于100℃,生成的水以气体存在。例如,NaHCO3的分解温度高于100℃[6],当加热使反应进行到有水生成时,反应区域的温度至少在100℃以上,水后应标气体符号。

2NaHCO3 Na2CO3+ CO2+H2O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固体物质参加的反应,绝大多数是不知道其反应温度的。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常常是用酒精灯连续的加热,不论哪一种反应情况,都会使反应区域的温度高于100℃。所以,用酒精灯加热的反应,不需要知道其反应温度是多少,只要有水生成,水后就应标气体符号。这就为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例如

CuSO4·5H2O CuSO4+5H2O[7]

MgCl2·6H2O Mg(OH)Cl+HCl+5H2O[8] 2Fe(OH)3 Fe2O3+3H2O[9]

Cu2(OH)2CO3 2CuO+CO2+H2O[10]

Ca(HCO3)2 CaCO3+CO2+H2O

又如各种教材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用酒精灯加热固体NH4Cl与固体Ca(OH)2的混合物制取氨的反应,在水后未标气体符号,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观察这种制取氨的实验过程就会发现,在反应区域中生成的水蒸气,一部分与氨一起排出,一部分在试管口附近凝结为液体。故在水后应标气体符号。

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但如果将这两种固体混合后不加热而只进行搅拌时,虽然也能反应生成水,但反应区域的温度低于100℃,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

2.2 燃烧反应

燃烧反应在其反应区域内的温度一般高于100℃。如果在反应物中无气体参加,则在生成的水后应标气体符号。例如,用作火箭发射动力燃料的液态偏二甲肼

(C2H8N2)与液态N2O4的燃烧反应:

C2H8N2(液)+2N2O4(液) 2CO2+3N2+4H2O[11]

2.3 液体混合物中进行的反应

液体混合物中的反应,不论起始是否有固体参加,都主要在液体内部进行。

2.3.1 浓硫酸参与的反应

当浓硫酸作为反应物或催化剂时,生成的水又被浓硫酸吸收,生成H2SO4·H2O、H2SO4·2H2O、H2SO4·4H2O等。当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就是因为生成了这些结合作用很强、很稳定的水合物[12]。说明在反应中,当温度不是很高时,这些水合硫酸不会分解,不会有游离的水分子大量出现。所以,虽然温度高于100℃,但不会有水蒸气逸出,故在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例如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CH3CH2OH CH2=CH2+H2O

C12H22O11 12C+11H2O

2.3.2 水溶液中的反应

水溶液中的反应,不论溶液的温度是否高于100℃,生成的水分子都会进入到溶液中,成为溶液中的分子。当溶液的温度低于100℃时,液体上部不会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在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当溶液的温度高于100℃时,在液体上部会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但这些水蒸气并非由生成的水分子直接形成,而是由溶液中的水分子获得足够能量后脱离液体表面,进入空气中而形成的,是物理现象,与反应几乎无关。在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所以,水溶液中的反应,不论溶液的温度高低,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生成物水后,都不应标气体符号。例如暂时硬水的软化:

Ca(HCO3)2 CaCO3+CO2+H2O

Mg(HCO3)2 MgCO3+CO2+H2O

2.3.3 悬浊液中的反应

由固体与水形成的悬浊液(或固液混合物),固体所处的介质是水。对于这种悬浊液,产生水蒸气的情况与溶液中的反应类似。所以,不论温度高低,水后也不应标气体符号。例如,水中的Cu(OH)2在80℃时分解生成CuO和H2O[13]。若将混合物煮沸时,水后也不应标气体符号。

Cu(OH)2(悬浊液) CuO+H2O

又如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氯气的反应,虽然进行了加热,但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

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3 问题总结

对于化学教材中的任何一个问题的对待和处理,都关系到化学科学的严肃性、严密性,都影响着学生对化学的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形成,也关系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水后气体符号的使用在教材中如此的混乱现状,显然是不利于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所以,对于水后气体符号的使用,应有一个合理的统一的规定。

综合以上具体情况实例,对于有水生成的反应来说,水的状态、其所处的介质,反应温度、外界供热、反应的热效应等种种因素都会对气体符号的使用与否产生影响,这就决定了水后气体符号使用的复杂性。为了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水后气体符号的使用范围及理由可总结如下:

(1)固体物质在加热(或高温)等条件下的反应、无气体参加的燃烧反应,其反应区域的温度一般高于100℃,在生成物水后一般应标气体符号;

(2)固体物质在微热(或不供热)条件下的反应、液体中的反应等,在反应区域中生成的水一般不能形成(或不能直接形成)大量的水蒸气,水后不应标气体符号。

简言之,在化学方程式中标注产物水的气体符号必须同时具备水以气态存在和反应区域的温度在100℃以上这两个条件。这样,对于水后气体符号使用的教学,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了一个统一标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在教材中应明确统一上述问题的标准,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0.

[4]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选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8.

[5]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02.

[6]高级中学化学(必修)·教学参考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84.

[7]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52.

[8]北京师范大学等编.无机化学(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739.

[9]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9.

[10]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91.

[11]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2.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5

一、试题特点分析

1.考查依据

2013年新课标考试大纲中有以下要求:了解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了解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及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考查的知识点

36题“化学与技术”模块试题紧扣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主题,围绕新课标考试大纲中的要求,依托两种锌锰电池的工作反应原理和区别以及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的工艺原理等内容,重点考查了学生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和有关化学知识解释及解决生活与生产实际中化学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学生应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原电池工作原理、电解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化学实验中物质制备和分离的知识、晶体知识、以及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刻意考查了学生对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和特殊电极反应式书写的训练。

3.真题再现

36.[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

锌锰电池(俗称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量很大。两种锌锰电池的构造图如图(a)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锌锰电池放电时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

①该电池中,负极材料主要是____,电解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正极发生的主要反应是____。

②与普通锌锰电池相比,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是____。

(2)图(b)表示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的一种工艺(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金属)。

①图(b)中产物的化学式分别为A____,B____。

②操作a中得到熔块的主要成分是K2MnO4。操作b中,绿色的K2MnO4溶液反应后生成紫色溶液和一种黑褐色固体,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③采用惰性电极电解K2MnO4溶液也能得到化合物D,则阴极处得到的主要物质是____。(填化学式)

4.问题设置及评价

本题共有两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设置了2―3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是基础知识的再现考查。分值为6分。第一小问首先通过观察判断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主要成分,属最基础的识记知识,比较容易。接着要求写出正极主要反应,体现了对电极反应式书写技巧的能力测试。正确答案的种类有7种,因为生成物中的Zn(NH3)2Cl2学生非常陌生且不能正确分析其组成,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能力要求,得分率很低。第二小问比较说明碱性锌锰电池的优点及其理由,一方面是课本现成文字的再现,鲁科版教材上的原话;另一方面也是考查学生运用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来观察比较、分析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标准答案虽然只列出了两种,但是合理的答案有16种之多。

中学化学中涉及到的化工生产知识渗透绿色化学的观点,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节省资源,提高原料转化率和利用率;(2)化工生产中尾气或废料的回收方法和处理装置以防止或减少环境污染;(3)化工生产体现了绿色化学内涵――设计新的化学反应条件,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在36题的问题设计和回答中都能体现。

第二个大问题是通过分析回收利用废旧普通锌锰电池的工艺流程图,一方面推断经分离提纯转化的四种物质的成分和化学式,渗透了物质制备和分离的实验知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知识的考查;另一方面书写操作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电解K2MnO4溶液的阴极产物的判断。渗透了对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和特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训练的考查。能力要求较高,问题难度较大,得分几率较低。

二、试题解析

(1)①【解析】:根据原电池工作原理,失电子的一极为负极,分析普通锌锰电池的电池反应可知,Zn失电子生成Zn(NH3)2Cl2 负极材料为Zn,电解质的主要成分为NH4Cl,正极的电极反应的书写,考虑到Zn(NH3)2Cl2的生成原理是ZnCl2结合了NH3所得产物,所以正极反应应该有NH3生成,那么NH4+参与了正极反应,正极反应的主要反应为MnO2+NH4++e-= MnOOH+ NH3。根据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习惯和要求,电极反应式的其它合理答案还可以是:

1)2MnO2+2NH4++2e- = 2MnOOH+2NH3

2)MnO2 + NH4+ = MnOOH + NH3-e-

3)2MnO2 + 2NH4+ = 2MnOOH + 2NH3-2e-

②【解析】通过观察普通锌锰电池和碱性电池的构造图的不同以及电极反应原理的分析,可以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优劣,总结出碱性电池的优点和理由如下: 1)碱性电池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因为消耗的负极改装在电池的内部;2)碱性电池使用寿命较长,因为金属材料在碱性电解质中比在酸性电解质中的稳定性提高。

其它合理答案如下:1)大电流连续放电,理由是负极也由锌片改为锌粉反应面积成倍增长,使放电电流大幅度提高;2)单位时间所输出的电能多(或储电容量大),理由是电流大能够连续放电; 3)存储时间长(或带电时间长),理由是碱性电池不发生自放电;4)利用率高,理由是锌粉与氢氧化钾充分接触,反应完全;5)环保(或安全),理由是为碱性电池有金属外壳不易发生电解质的泄露;6)酸性电池长期使用会变软而碱性电池不会,理由是酸性电池外壳用锌制成,会参加反应,外壳软。

(2)①【解析】废旧电池经机械分离、水浸、过滤后能溶于水的只有NH4Cl 和Zn(NH3)2Cl2,加入稀盐酸后反应得NH4Cl和ZnCl2,再经过浓缩结晶、过滤得固体仍然是NH4Cl和ZnCl2,加热能变化再冷却的化合物B的只有NH4Cl分解得NH3和HCl,冷却后又结合成NH4Cl,所以化合物B为NH4Cl,那么化合物A就为ZnCl2。

②【解析】熔块K2MnO4溶解后通入CO2,得到紫色溶液和黑褐色固体,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特点,符合紫色溶液的应该是KMnO4溶液,而黑褐色固体可能是C和MnO2 ,因为K2MnO4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不能将CO2还原为C,所以黑褐色固体应该是MnO2,所以该反应是K2MnO4发生了自身氧化还原反应,产物为KMnO4和MnO2,又因为是碱性环境CO2反应得到CO3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离子方程式为:

3MnO42-+2CO2=2MnO4-+MnO2+ 2CO32-

③【解析】电解K2MnO4溶液得到化合物D――KMnO4, MnO42- 失电子得到MnO4-,应该是阳极反应。阴极要得到电子,自然是H+ 得电子生成H2,按照电解原理属于放氢生碱的类型。所以阴极产物为H2和KOH,主要物质为H2 。

三、答题错误记录

在2013年宁夏理综的化学选考题中有3544名考生选择了36题――化学与技术,占全区理科考生的十分之一,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原因是考查的知识点学生不感到陌生,属于主干知识中的一部分。虽然考试范围属于化学与技术,但是知识点的分布都在化学反应原理的电化学知识。而且一上手问题就很简单,要求填负极材料和电解质的主要成分。所以学生敢于下手去做。但是第二个大问题中涉及到陌生的K2MnO4、KMnO4和MnO2的相互转化,学生就不知所云,没了思路。丢分就很多。工艺流程主要是物质的制备和分离的实验过程,左半部不涉及复杂反应的结晶、过滤、浓缩、冷却等简单分离操作,属于基本实验操作的考查,学生还能上手去判,但是有很多考生很遗憾将ZnCl2和NH4Cl判反了。工艺流程的右半部分,涉及两个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考查力度和能力要求马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学生就更难拿到分了。第一问简单第二问难,工艺流程左半部简单右半部难,增加了本题的区分度。

具体典型错误举例如下:

第一个大问题中的第一小问中,①化学式和名称书写错误:Zn写出Ze、Zm ;NH4Cl写出NH3Cl、NH4Cl2、HN4Cl等。氯化铵写出氯化氨、氧化铵、氧化氨、氨化铵、氨化氨等。②电极材料判断错误:Zn Mg、Zn Cu、Zn Fe、Zn MnO2、Zn KOH等等。③把正极主要反应式错答为反应类型。原因主要是题目本身命制有漏洞,没有把问题设置准确,出现歧义。如果改为“主要反应式是_____”,学生就不会误答。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正确合理答案有7种,与7种答案对应的错误主要是不配平、得失电子的“+”“-”写错;化学式写错:NH3+ 、NH3- 、NH4-。⑤Zn(NH3)2Cl2不知怎么改写以及NH4Cl没有拆成离子形式。

第一个大问题中的第二小问中,①写了一大堆优点,不写理由。②优点和理由不相符。③错别字:奈用、环报、完全、代电、污小、染染小、从电多等等。

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一小问中,①化学式书写错误:Zn2Cl2、ZnCl、ZnCl3、 Zn2Cl 、NH3Cl 、NH4Cl2、HN4Cl 等等。②判断完全错误 ;③把ZnCl2 和NH4Cl写反了。

第二个大问题中的第二小问中,①把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②离子方程式不配平。③化学式写错。④完全错误。

四、教学建议

化学与技术这道选考题,并没有老师和学生们关注的工业制硫酸和硝酸、合成氨工业、侯氏制碱、海水的净化与元素的提取、自来水的净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以及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热点知识的考查,而是选择了在平时教学中被老师和学生忽视和轻视的锌锰电池进行考查。在复习中老师和学生对锌锰电池的电极书写总是存在障碍,似曾相识但无法写全,好像知道但无法说清。在复习教学中提出以下建议:

(1)无机化工题已成为近几年理综高考的主要题型之一。在26题的无机元素化合物题和36题的化学与技术题中每年都有体现,师生要加以关注与研究。

(2)能否看懂工艺流程或生产流程图是关键,也是难点。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研究,学会看流程图,寻找突破口,解决新问题。

(3)加强实验复习。物质的制备和分离实验是“化学与技术”这类题经常依托的基础,侯氏制碱、海水的净化与元素的提取、自来水的净化、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以及化肥、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热点知识都有可能依托实验考查知识点。

(4)此类题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应用化学反应规律、化学平衡原理、水解理论、热化学和电化学知识、物质制备和分离的知识、晶体知识、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化学选修方程式总结范文6

本章共三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它们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此,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和化学反应速率、限度及条件控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决定了本章学习的重要性。

初中化学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而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和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原理。因此,本章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是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通过对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学生将对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有更多的体会;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讨论,学生将从原理上加深对化学反应条件的认识。这些都会增进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由于本章内容在初中化学、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体现了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联系,体现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阶段性、渐进性,把握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防止任意拓宽加深,增加学生负担。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能说出中和热的涵义。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实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交流、合作、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和热等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生石灰,加入少量水,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让学生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要求学生回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触摸试管外壁时有何感觉?说明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糊状的氢氧化钙,试管发烫,说明反应放出了热能。

[设问]

热能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除刚才的这个反应,其它的化学反应过程中是不是也会有能量变化呢?其表现形式又是怎样的?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说明]

[归纳小结]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变化通常又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设疑]

那么,化学变化中热量变化的具体形式又有哪些呢?这将是我们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探讨,从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

见教材实验2-1。

[思考与讨论]

用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反应中的热量变化,那么,你将采取哪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来了解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各有什么优缺点?

[反思、交流与评价]

1、实验过程中,你自己最满意的做法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做法是什么?

2、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其他同学给了你哪些启示?你又给了他们哪些启示?

[演示实验]

见教材实验2-2

[思考与讨论]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

2、你觉得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实验中对你最有

启发的是什么?

[小结]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有的放热,有的吸热。

[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燃烧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的,而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是吸热的,那么,作为一类重要而常见的反应,酸与碱的中和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来揭开这个秘密。

[学生分组实验]

建议按教参P22页的三组对比实验进行。

[讨论与交流]

1、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如何解释?

2、通过这个实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3、要明显的感知或测量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减小你与同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的差异?

4、听完其他小组的汇报,发现他们的哪些做法比你们好?哪些不如你们的好?你现在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假如要让你设计一个能较准确地测量反应中热量变化的装置,它的大体构造是怎样的,你可以和同学交流探讨共同确定。

[教师讲解]

1、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2、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氢离

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由于三个反应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量都相等,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所以放出的热量也相等。

3、中和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4、要精确地测定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是要注重“量的问题”,二是要最大限度地

减小实验误差。

[总结]

本节课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实验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初步探讨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主要形式。相信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有许多收获。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必然会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涌现出来,比如: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为什么有的反应放热,有的反应吸热?如何来合理地表达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上进一步探讨。

补充练习

1、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A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B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DBa(OH)2•8H2O与NH4Cl反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放热反应不需要加热即可发生

C需要加热条件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D1mol硫酸与足量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3、城市使用的燃料,现大多为煤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H2的混合气体,它由煤炭与水蒸气在高温下反应制得,故又称水煤气。试回答:

(1)写出制取水煤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是——————反应(填吸热、放热)。

(2)设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为丙烷(C3H8),其充分燃烧后产物为CO2和H2O,试比较完全燃烧等质量的C3H8及CO所需氧气的质量比。

4、比较完全燃烧同体积下列气体需要的空气体积的大小:

天然气(以甲烷计)、石油液化气(以丁烷C4H10计)、水煤气(以CO、H2体积比1:1计)

5、两位同学讨论放热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

反应中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1.D2.BC3.(1)C+H2OCO+H2吸热(2)70:114.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水煤气5.略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初步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能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宏观化学现象,进一步发展想象能力。

2、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变,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初步建立起科学的能量观,

加深对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重点难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在联系及相互转变。

2.从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能量变化观。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反应中

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也了解了中和热的概念。那么,很多同学也许会有这样一些疑问: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不同反应的热效应不同?本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揭示这些秘密,然后介绍反应中热效应的表示方法,最后再谈谈化学在能源开发、利用中的作用和地位。

[创设问题情景]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氢气和氯气的混合气体遇到强光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反应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气体急剧膨胀。

[进一步思考]

反应中的热量由何而来?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从化学键角度分析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

[教师补充讲解]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物质内部微粒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本质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中的H-H键和Cl-Cl键断开,氢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形成H-Cl键而结合成HCl分子。1molH2中含有1molH-H键,1molCl2中含有1molCl-Cl键,在25℃和101kPa的条件下,断开1molH-H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断开1molCl-Cl键要吸收242kJ的能量,而形成1molHCl分子中的H-Cl键会放出431kJ的能量。这样,由于破坏旧键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键放出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

[归纳小结]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练习反馈]

已知拆开1molH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36kJ的能量,拆开1molO2中的化学键要吸收496kJ的能量,形成水分子中的1molH-O键要放出463kJ的能量,试说明2H2+O2=2H2O中的能量变化。

[讲解]

刚才我们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又怎样从宏观的角度来判断一个反应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呢?各种物质中都含有化学键,因而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物质中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不同物质由于组成、结构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化学能也随之改变,如H2与Cl2、O2的反应。那么,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讨论、交流]

1、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于反应物

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2、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思考与分析]

甲烷燃烧要放出热量,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试从化学键和物质所含能量的角

度分析气原因,并说明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变形式。

[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对具体反应的分析,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探讨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化学能和其它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还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把物质变化和热量变化统一地表达出来呢?你可以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表达方式作出评价。

[教师讲解]

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朗读和书写的注意点

[练习反馈]

乙炔(C2H2)气体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形成高温火焰,可以用于焊

接或切割金属。已知0。5mol乙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会放出649kJ的热量,试写出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并计算1Kg乙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教师讲解]

乙炔是一种重要的烃类,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各种烃类,它们在燃烧

时都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煤、石油、天然气在能源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促进

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相关图片、资料或播放录像]

[思考、交流]

根据你的经验体会,谈谈你对当前能源利用、开发及能源危机的看法。

[总结]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它

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

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补充练习: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物质燃烧和中和反应均放出热量

C分解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D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决定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和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2、已知金刚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石墨是放热的。据此,以下判断或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3、有专家指出,如果将燃烧产物如CO2、H2O、N2等利用太阳能使它们重新组合变成CH4、CH3OH、NH3等的构想能够成为现实,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消除对大气的污染B可节约燃料

C可缓解能源危机D此题中的CH4、CH3OH、NH3等为一级能源

4、已知破坏1molNN键、H-H键和N-H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946kJ、436kJ、391kJ。试计算1molN2(g)和3molH2(g)完全转化为NH3(g)的反应热的理论值,并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