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话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热点话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热点话题

社会热点话题范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的问题引入到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现代学生明显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满足学生对于现代社会的猎奇和关注需求,并实现高中化学的应用型、生活化教学过程,增强了化学学科与社会实际之间的结合,激发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实践能力.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虽然教学改革已经推进数年,素质教育等新型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地推广和实施,然而面对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很多教师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以传统的教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讲式学习状态.由于高中的化学课程有众多的理论知识点,使得整体的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进行化学考试之前,对大量的化学公式和知识点进行背诵,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成为很多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模式,虽然能够满足考试的需求,实现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但是却难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无法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题思路进行拓展,有悖于教学改革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同时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性需求.

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

1.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高中化学元素学习.化学元素是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入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加深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常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生活环境安全以及食品安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来水就是利用含氯元素物质进行消毒的.例如,在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氯气的基本性质了解到氯气本身是有毒的.为什么还要采用它来进行饮用水的消毒呢?这就涉及在其消毒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2.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高中化学理论知识学习.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基础理论性知识点的学习,这些知识貌似泛泛而谈,实则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知识,更是一门生活科学,只有了解化学、合理应用化学,才能够让化学知识为人类的生活服务,而不合理地应用只能够给人类造成损害甚至灾难.例如,在讲“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时,教师可以将2015年天津港发生的火灾爆炸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向学生解析对于化学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或者不遵循化学规律的应用,都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与此同时,其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无法用金钱价值來衡量的.人类只有遵循化学规律进行化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才能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的效益.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化学与人类以及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联系.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高中化学习题训练.高中化学课程的习题训练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习题训练能够实现对学生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以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在进行习题训练时,也可以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例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有很多高中“学霸”的励志学习故事被人们通过手机进行广泛转载和关注,而其中就有很多“学霸”的成功经验,思维导图学习模式便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习题训练时间与学生一同进行高中化学思维导图的构建,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形成完善的化学知识架构,以促进学生能够对这些知识点实现更好的综合应用,完成综合性化学习题的解答.

社会热点话题范文2

热点话题一:兴趣爱好

基本词汇

favorite(最喜欢的)

taste(爱好,志趣)

read novels(读小说)

surf the Internet(上网)

chat online(在线聊天)

collect stamps(集邮)

make e-friends(交网友)

climb mountains(爬山)

enjoy pop music(喜欢流行音乐)

亮点词汇

develop an interest in(在……方面培养兴趣)

be fond of(喜欢)

be keen on(对……着迷)

have a taste in(喜爱)

hobby(业余爱好)

be interested in(对……感兴趣)

have a great love for(非常喜爱……)

热点话题二:友谊

基本词汇

make friends with sb.(和某人交朋友)

a strong personality(个性强)

personal matters(私事)

friendly(友好的)

a close friend(一个亲密的朋友)

trust each other(互相信任)

share ... with sb.(与某人分享)

keep in touch with sb.(与某人保持联系)

stay best friends with sb.(和某人保持很好的友谊)

a friend in need(患难之交)

亮点词汇

get to know sb.(认识某人)

know sb. very well(熟知某人)

precious(珍贵的)

worthy(有价值的)

understanding(善解人意的)

be loyal to(对……忠诚)

keep sb. company(陪伴,做伴)

热点话题三:求职招聘

基本词汇

employ(雇用)

full-time(全职的)

part-time(兼职的)

well-paid(薪水高的)

be paid by the hour(按小时发工资)

subject(课程)

working experience(工作经验)

health(健康状况)

present address(目前的地址)

graduate from(毕业于)

degree(学位)

scholarship(奖学金)

good grades(良好的成绩)

be good at(擅长)

experienced(有经验的)

confident(自信的)

English and computer ability(英语和计算机能力)

亮点词汇

requirement(要求)

resume(简历)

schooling(学校教育)

qualification(资格,学历)

transcript(学生成绩报告单)

apply for(申请)

be skilled in/at(在……方面熟练)

major in(主修)

minor in(辅修)

热点话题四:健康

基本词汇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身体与精神状况)

strong(强壮的)

Healthy/unhealthy(健康的/不健康的)

fat(太胖的)

thin(瘦的)

nearsighted/short-sighted(近视的)

normal/abnormal(正常的/不正常的)

energetic(精力旺盛的)

eating habit(饮食习惯)

eat too much junk food(吃太多的垃圾食品)

stay/keep healthy/fit(保持健康)

enough sleep(充足的睡眠)

good living habit(良好的生活习惯)

lose weight(减肥)

nutrition(营养)

亮点词汇

build up one's body/improve one's health(强身健体)

ease the burden(减轻负担)

be/go on a diet(节食)

overweight(太胖的)

take regular exercise(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proper diet(合理的饮食)

be good for/do good to(对……有益处)

热点话题五:学校生活

基本词汇

school rules and regulations(学校规章制度)

behave well(表现良好)

be neatly dressed(穿戴整洁)

respect one's teachers and parents(尊敬师长)

be on time(准时)

keep the environment clean(保持环境干净)

break the rules(违反规定)

spit(吐痰)

cheat in the exam(考试作弊)

get in line(排队)

fight with sb.(与某人打架)

punish sb. for(因……处罚某人)

亮点词汇

observe discipline(遵守纪律)

civilized(文明的)

be expected to(被期望)

be of no good to(对……毫无益处)

热点话题六:环境保护

基本词汇

pollute(污染)

cut down trees(砍伐树木)

waste water(废水)

throw rubbish around(乱扔垃圾)

protect the surroundings(保护周边环境)

protect rare animals(保护稀有动物)

improve the environment(改善环境)

save energy(节省能源)

亮点词汇

do great harm to(给……带来很大危害)

热点话题七:和谐社会

基本词汇

harmonious(和谐的)

honest(诚实的)

credible(可信的)

balanced(平衡的)

social order(社会秩序)

peaceful(和平的)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help each other(互助)

care for each other(互相关心)

have a liking for (喜爱)

build(创建)

cherish(珍惜)

public morals(社会道德)

亮点词汇

devote to(献身)

be public-spirited(有公德心的)

社会热点话题范文3

微博拥有的用户人数令人惊叹,如此庞大的用户人数,自然会在网络上,通过微博这样一个平台,产生出强大的力量。在中国,不论是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网络用户,都感觉到微博这种信息传播工具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这样的表达自由让人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并且说起话来可谓“畅快淋漓”。但是在大家为微博的表达自由齐声喝彩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份自由背后的利与弊、得与失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之前众多学者的研究,将微博上这种“畅快淋漓”的表达自由称为“乌合表达”。借助本文,笔者试图站在更加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下微博上的这份“乌合表达”。

微博表达带来的“乌合表达”

这里所指的“乌合表达”,是将“乌合之众”和“表达自由”两个概念结合,但是绝不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普通意义上“乌合之众的表达自由”。

“乌合之众”的本意是指像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用来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在这个概念里面,还有一点是值得大家注意的,那就是所谓“乌合之众”的这种暂时性。在网络上、微博里,大量网民对于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也带有这种暂时性――即便当时讨论得很激烈,即便当时参与讨论的人数众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集聚在一块儿的微博用户们便纷纷散去,等待下一次的“临时重聚”。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乌合表达”的概念,是借鉴了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对于“乌合之众”的表述。在勒庞的这本书里,他所说的“乌合之众”主要指的是集合为群体的人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勒庞指出,聚集成群体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心理。②可以看出,这样的特征在现今的微博表达中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对于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微博用户们往往借助微博这样一个新兴网络平台加以热议。

截止到2011年5月26日,笔者在腾讯微博中输入“药家鑫”,显示微博数量为1379556条,在新浪微博输入“药家鑫”,显示微博数量为1202038条;在腾讯微博输入“食品安全”,显示微博数量为986948条,在新浪微博输入“食品安全”,显示微博数量为374865条;在腾讯微博输入“大S婚礼”,显示微博数量为173102条,在新浪微博输入“大S婚礼”,显示微博数量为29294条。由此可见,不论是关于社会安全的问题,还是娱乐八卦的新闻,都会在微博上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大量的网民、微博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认识,而且即使在网络上也不曾有过交集,但是当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其进行共同的关注,进而互相评论对方的观点――这样一来,那些原本陌生的人们,在微博上便形成了一个群体。

“乌合表达”与制造社会热点话题

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微博用户善于运用微博媒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并对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笔者看来,实际情况不仅仅如此。也就是说,微博用户不单单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而且会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制造或引发社会热点话题。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自上而下”的结构,大众传媒自然处于这一结构的最顶端。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关注的,往往由大众传媒决定。这种由大众媒介决定事情重要性主次排序的现象,也被传播学者称为“议程设置”。

但是,在现今的信息时代,过去那种大众媒介说了算的情况似乎有了很大的变化,议程仿佛不再由大众媒介单方面来设置。拥有微博的用户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不少后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事件,最早都发自于微博用户的发掘与。有文章将微博上自由表达的特点概括为:表达的无边界、表达的匿名性、表达的平等性、表达的公共性以及表达的即时、互动性。③正是因为微博表达的这些特性,带来了笔者所称的“乌合表达”。

有人将大众媒介形象地比喻为一盏聚光灯,社会现实隐藏在隐隐的雾中,媒介聚光灯将光束投向社会的何处,何处就会被照亮,从而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微博的力量现在虽然还不及大众媒介那般强大,但是也不可小视。相比之下,“乌合表达”可以被看作是一束来自手电筒的光芒,也可以照亮其所指的方向。同时,“乌合表达”的指向也有自己的特点。因为微博表达群体的成员绝大多数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知识精英,而是普通百姓,所以其关注的话题范围并不限于事关国计民生的传统意义上的重大事件,有时一些诸如地方法律纠纷、明星婚恋状况之类的内容,也会由于“乌合表达”的关照成为社会热议的对象。曾经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的“五道杠少年”正是“乌合表达”制造社会热点话题的一个典型例证。毕业于武汉市江汉区滑坡路小学的黄艺博是武汉市华师一寄宿学校的学生,作为少先队员,现在是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学生本来不会进入大众传播媒介的视线,也不会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但是,由于黄艺博佩戴特殊的五道杠袖标的照片被放到微博上,他便成为了社会话题中的热门人物。享有“乌合表达”的微博用户围绕这样一个小学生进行了长时间、高密度的关注和议论。至今,新浪微博上关于这个话题的微博条数早已过万。

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一些事情一旦被放到微博上,就很有可能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尤其是一些过去被瞒报甚至不报的负面新闻在微博面前似乎无处遁形。于是,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有了微博,很多事情你想瞒都瞒不住。”这种制造热点话题、引发舆论热议的现象,正是由于微博表达中的“乌合表达”所带来的。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聚光灯效应到现在“乌合表达”情形下的手电筒光束,受众能够感觉到,自己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自力。

“乌合表达”催化并发酵盲从现象与极端情绪

笔者认同很多学者以及微博用户的观点,即认为微博带来的表达自由是积极的,在自由民主的进程中是有着重要的进步意义的。但是,微博表达的这种“乌合表达”真的就可以带来网络表达的真正自由吗?用户个人的声音真的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引起共鸣吗?笔者认为,这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在《乌合之众》里,作者古斯塔夫・勒庞反复强调关于群体的一个观念,那就是个人一旦进入某一个特定的群体之中,就会立刻失去自我,变得盲目从众并且其头脑中会充斥着极端的情绪。勒庞甚至说:“只要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群体,就算他们全是博学之士,在他们的专长之外同样会表现出群体的所有特点。他们每个人所具有的观察力和批判精神马上就会消失。”④在心理学研究中,从众指的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一旦作为个人网络使用者被裹挟进入微博用户群体,那么就会由于这种种原因表现出从众行为。

继勒庞之后,还有很多社会学者进一步指出,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误。⑤而微博用户群体的这一特征也很明显。他们往往使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逻辑思考问题、处理事情,他们在微博上形成的强大舆论压力,经常是把议论的对象要么捧上万里高空,要么打入十八层地狱。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带来的后果要么是“捧杀”,要么是“棒杀”,总归会给对方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乌合表达”做出的极端情绪表达,往往还具有传染病般的影响力,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引来大量用户的加入。这种现象在社会学上被称作大众歇斯底里。大众歇斯底里是当人们发觉他们处于模糊不定、危险和令人焦虑不安的情形中时,偶尔产生的一种集合行为类型。在迫在眉睫的危险中,流言在扩散、被接受,并导致怪诞想法的产生。⑥日本福岛核电站出现问题后,在微博上受到极大关注的“抢盐风波”,正是这种大众歇斯底里的体现。食盐供应紧张的谣言已经出现,在很短的时间内,微博上就出现了多达数十万条信息,可见“乌合表达”的威力何等强大。

当个人的表达陷入群体声音之中的时候,看上去自由的表达并不能给用户个体带来真正的话语权。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说法是“网上怎么怎么说”或者“微博上面怎么怎么讲”,这恰好反映出,“乌合表达”并不能使群体中个人的意见凸现出来。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微博大合唱”之中,掩盖住了那一个个原本美妙动听的声音,并且用自由的表象不断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大合唱的队伍中。微博上的“乌合表达”终归不属于个人,而其带来的也似乎更多的是一些转瞬即逝的极端情绪与发泄而已。

注释:

①凤凰网:凤凰资讯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fuzhoubaozha/content-3/detail_2011_05/26/6651292_0.shtml。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1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③王君超、郑恩:《“微传播”与表达权――试论微博时代的表达自由》,《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第81页。

④[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27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⑤[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第36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社会热点话题范文4

关键词:大学课堂;师生互动;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05-02

一、问题提出

目前,大学课堂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大学生在课堂上患上“课堂沉默症”。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许多时候大学课堂都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没有任何的互动和回应[1]。一堂课自始至终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基本都是你望着我、我看着你。这种互动严重匮乏促使教师开始关注互动,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例如将平常的师问生答改进为生生问答,还有对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学生给予考试分值的奖励,等等,然而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2]。所以,师生互动的有效模式和途径的探寻应该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摆脱“大学课堂沉默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找到适合学生特点,适合不同年级特点的有效师生互动模式,改善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是如今大学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问卷设计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校学生进行调研,问卷设计如下所示。

1.下述互动行为中,选择出上课过程中经常被老师采用的两种行为( ),如果选项中没有,请在“其他”项中列出。

A.老师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点名回答;B.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C.老师通过放映一段声像或讲述一个故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讨论回答,老师作最后点评;D.老师提前布置内容,学生课下完成PPT,课堂上由学生讲,老师作点评;E.老师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回答;F.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场辩论,让同学们发表不同意见;G.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充分了解各种角色的内涵;H.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话;I.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J.针对某一话题或论点,让同学们自己找资料,并进行消化吸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K.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L.其他

2.对于上题中所选择的两种互动行为,同学们的态度如何,最终效果如何?

(1)第一种行为( )(填写上题中的标号,即最经常发生的互动行为)。

同学们的态度( )

A.积极参与;B.被动参与;C.简单应付;D.不参与

互动效果( )

A.非常好;B.一般;C.不好;D.非常差

(2)第二种行为( )(填写上题中的标号,即第二位经常发生的互动行为)。

同学们的态度( )

A.积极参与;B.被动参与;C.简单应付;D.不参与

互动效果( )

A.非常好;B.一般;C.不好;D.非常差

3.下述互动行为模式中,你喜欢哪个或哪些模式?可多选( ),如果选项中没有,请在“其他”项中列出。

A.老师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点名回答;B.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C.老师通过放映一段声像或讲述一个故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讨论回答,老师作最后点评;D.老师提前布置内容,学生课下完成PPT,课堂上由学生讲,老师作点评;E.老师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F.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场辩论,让同学们发表不同意见;G.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充分了解各种角色的内涵;H.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话;I.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J.针对某一话题或论点,让同学们自己找资料,并进行消化吸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K.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L.其他

4.对于英语、数学、政治等基础课,你喜欢哪种互动行为模式?可多选( ),如果选项中没有,请在“其他”项中列出。对于专业基础课,如经济学、材料学等课程,你喜欢哪种互动行为模式[3,4]?可多选( ),如果选项中没有,请在“其他”项中列出。对于专业实务课,如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你喜欢哪种互动行为模式?可多选( ),如果选项中没有,请在“其他”项中列出。

A.老师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点名回答;B.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C.老师通过放映一段声像或讲述一个故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讨论回答,老师作最后点评;D.老师提前布置内容,学生课下完成PPT,课堂上由学生讲,老师作点评;E.老师讲授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F.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一场辩论,让同学们发表不同意见;G.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充分了解各种角色的内涵;H.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对话;I.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J.针对某一话题或论点,让同学们自己找资料,并进行消化吸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K.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L.其他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师生有效互动模式选择调查问卷中,我们获得95份有效样本,具体结论如下。

1.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两种课堂行为,一是老师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点名回答;二是老师提前布置内容,学生课下完成PPT,课堂上由学生讲,老师作点评。对于第一种课堂行为,81%的学生对于这种课堂行为都是表现出“被动参与”的态度,82%的学生认为互动的效果一般,12%的学生认为互动效果不好,只有4%的学生认为效果非常好。对于第二种课堂行为,67%的学生的态度是“被动参与”,分别各有17%的学生是“积极参与”和“简单应付”,有80%的学生同样认为互动效果一般,17%的学生则认为效果非常好。两种课堂行为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课堂行为的教学效果相对理想,互动有一定的成效。

2.现有的师生互动模式,学生们的态度都是“被动参与”,较少的去主动参与。调查表明,61%的学生所喜欢的互动模式主要集中在4种模式,首先是“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22%),其次是“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17%),第三是“老师通过放映一段声像或讲述一个故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讨论回答,老师作最后点评”(11.3%),第四是“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10.9%)。

3.教师对于互动方式的选择也需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征来确定。调查表明,对于类似于英语、数学、政治等这样的基础课,约半数的学生倾向于3种方式的互动,分别为“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老师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并点名回答”。对于专业基础课,50%的学生倾向于3种方式,分别为“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对于专业实务课,50%的学生集中倾向于3种方式,分别为“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综合分析表明,学生喜欢的互动方式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有一定的差别,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务课则基本一致。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目前课堂上教师的互动方式主要有两种,效果一般,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够,属于被动参与。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互动方式是另外4种方式,即“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老师通过放映一段声像或讲述一个故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讨论回答,老师作最后点评”和“老师提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讨论并汇报”。其中,“老师每一堂课都与大家交流最近发生的与课程有关的报道或所见所闻”,和“老师邀请专业人士给大家做专题讲座,然后进行讨论”这两种模式是学生最为喜欢的,而且无论在什么类型的课程上,都受到学生们的肯定。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互动的恐惧和互动本身的匮乏都是阻碍他们积极参与互动的原因,所以除了要找到合适的互动模式进行实施以外,还需要教师对于互动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对学生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不足的地方进行适时的补充,加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孙伟.论“师生互动”教学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

[2]英雄.课程改革中师生互动的发展模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2).

社会热点话题范文5

我国的网络舆情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一方面,政府投入资金鼓励研究,建立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舆情的采集和分析缺乏相应的制度,同时舆情的应用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目前只有人民网的舆情监测室和一些企业开发系统研究,在农业方面则更加缺乏。在国外,网络舆情研究比较早。刚开始的研究都与政府有关,特别是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型选举活动的选情分析和研究。此外,针对舆情规范部分国家已经上升到行政制度层面,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农业网络舆情研究已经广泛发展,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对舆情的研究技术相当成熟。

2模型设计

云环境下的农业网络舆情监测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即舆情信息采集层、舆情分析层和舆情服务层(图1)。为了对主流媒体、门户网站、资讯平台、知名论坛、搜索引擎、博客、贴吧等网络载体的监测,全面掌控互联网上与农业相关的人、地、物、事、组织,不漏掉有价值的舆情信息,通过收集相关网页信息,并对其过滤、分类;对已经处理与农业相关的舆情信息进行动态分类采集、智能化分析,及时发现隐藏热点舆情、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事件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农业网络舆情监测的信息都在云数据中心计算和存储。

3系统功能模块

3.1舆情信息采集

舆情信息采集模块是整个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的信息源[6]。舆情信息采集主要是由网络爬虫来实现,系统采用NUTCH采集信息,从给定的一个初始集URLs出发,依次按顺序出去URL,获取该URL指向的网页,同时将页面中的新链接加入到URLs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所有的URLs全部被采集完终止。为了提高网页的采集速度,系统设计了多个采集器并行采集,同时在将采集到页面中的链接进行过滤,除去重复的、过时的URL(图2)。上述流程的输入是给定的URL,URL过滤规则和页面过时判定值,而输出的是网页的正文内容。当进行信息采集时,由于整个互联网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在消耗系统资源和网络宽带的情况下,采集有效的页面率却不高。系统对舆情主题进行规划,使用主题网络爬虫,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图3)。将采集得到的信息存入云数据中心,进行舆情信息预处理。信息预处理主要实现的功能是解析网页正文内容、进行中文分词、特征提取和关键词提取、删除停用词[7]。

3.2舆情分析模块

舆情分析模块是系统中最核心的处理模块,利用信息技术对预处理后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实现舆情信息的热点发现和话题追踪等(图4)。本体是通过某领域内诸多知名专家协作共同构建该领域概念体系、公理和体系关系集合体,以计算机所能理解的语言和形式描述、表示和组织知识,促进知识重用、知识共享和知识服务。而农业本体是通过农业与其他领域(如农产品加工、经济管理等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协作,从而构建的以机器能理解的形式化语言表示和组织的农业知识和模型[8]。构建农业领域本体,能够更好的发现舆情信息,提高预警能力。敏感话题识别主要是分析在不同时间内的某一主题关注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话题关注度也会出现一定的波动。敏感话题不等同于热点话题,涉及范围比较广。敏感话题主要处理过程包括对网络舆论内容进行分词,并针对当前社会形势,总结出目前较为敏感的词汇,建立农业敏感词库。其具体实现是将根据分词后的结果与敏感词库中的敏感词匹配来完成,从而实现当前网络中敏感话题自动发现。热点话题是文本聚类分析的结果。其主要流程是将预处理的文本信息归入相关的话题中,文本聚类就是将话题按照文档进行聚类,从而发现新的热点。话题追踪是得到的热点话题与用户感兴趣的进行比较,若判断是用户感兴趣的则交给用户,这里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地向用户兴趣进行修正,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此外,热点发现还可以通过对用户的访问日志信息挖掘。用户在浏览网页时,网页日志中会记载相应的IP地址、浏览时间和URL地址等信息,通过统计分析日志得到某地区某时某刻的热点信息。另外,还可以通过统计用户在某段时间内搜索的关键词量,来描述网民关注点的产生和变化过程,甚至可以追踪到舆情产生和变换的源头。

3.3舆情服务平台

舆情服务平台是系统和用户的交互界面。系统在经过舆情分析之后,将产生的结果结合可视化技术呈现给用户。同时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将农业舆情报告提供给舆情监管部门或者决策者,决策者或者监管部门在进行舆情报告评估基础上产生新的舆情需求,进行舆情采集主题规划。舆情服务还包括敏感话题的趋势分析、热点话题排行榜等,当这些超过了系统预先设定好的阀值,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应对。

4结束语

社会热点话题范文6

“概念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体现产品设计的未来趋势与设计师自身的独特设计理念。随着产品设计对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概念设计成为了企业产品更新的风向标、社会消费变化的趋势,以及技术变革的动力。无论是哪一种设计,都是以相应的社会情境作为其立足的根本。放眼当下,市场需求造成的产品同质化,以及技术变革带来的产品更新速度加快,都要求设计师设计出对未来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因此前瞻性即为概念设计的第一个特征。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发展速度,对人文的、历史的呼声不断出现,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在设计功能的同时,注重对精神方面的关怀、对人文情怀的表达,将主观世界对人性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作为一种原创的概念表达在设计当中,这是概念设计的另一个特征——人文性。概念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进行,在产品设计程序、方法、语意学等课程之后,一方面用来验证学生对前期基础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设计课程本身的开放性、前瞻性、实验性等特点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设计自由度,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运用习得的设计知识,通过设计实践放眼产品设计的未来趋势。

二、有效提取设计概念的步骤和方法

设计师的思路往往是开阔而多元的,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板书教学不足以适应设计专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教材提纲整合成为明确的行动目标,将理论知识点整合成为驱动学生进行设计操作的步骤,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逐层深入地内化课程内容,将具有独创性的设计展现在课程实践之中。

(一)获取热点话题

1.案例视频启发

在了解概念设计的基本特征后,大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一特征的设计倾向。但由于学生从未真正实践概念产品设计,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视频案例引入教学,一部分是概念设计或先锋设计的广告视频,让学生了解对未来技术的运用和对生活方式的大胆设想;另一部分是设计思考的演变过程,这类视频尽量选择实际项目中的设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设计步骤的递进过程,内化为自己设计的思考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实际,如哪一部分是自己较为薄弱的环节,哪一个流程的演变能够启发设计灵感等。提问式的教学在此环节能够引导学生跟进课程内容,主动思考,也能够让教师迅速把握不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所在。未来的答案在过去。随着科技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学生需要知道如何通过分析历史以把握未来趋势。在引导学生探索未来设计的无限可能时,梳理历史是必不可缺的环节。例如在以“随身听”的发展变革作为历史启迪时,教师可播放纪录片的片段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观看,探索如下几个问题:(1)“随身听”出现的“SET背景”;(2)“随身听”与之前其他音乐播放媒介的异同之处是什么?(3)“随身听”与其后出现的MP3之间有什么关联?有什么异同之处?教师经整合而成的提问实际上就是对整个课程框架的一种构建,在学生思考时对于问题的拆解分析就成为对课程知识结构的主动分析、主动学习、主动总结。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专业术语详尽回答,一方面引导学生实践设计表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梳理出了已有设计的共性和方向,丰富学生脑中的设计“资源库”。

2.热点问题探索

在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框架、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后,教师继而引入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多媒体、图书馆等多平台去挖掘的探索基于SET模型的各种热点问题,梳理制作成为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PPT调研报告,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陈述,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解描述和强化热点话题的关键问题,启发其他学生对其热点产生兴趣和提出新的问题,以加速概念提出。同时,教师结合“事理学”的设计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将热点通过整合以“人物、环境、起因、经过、结果”为条理的“事件”的形式表达,未来的使用者是“事件”中的“人物”,“经过”乃是借助概念设计完成事件的工具。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使用者”与“产品”的具体关系,有利于将热点问题转化为设计问题提出。

(二)提出问题、建立概念

在进行热点话题的获取之后,让学生对其他人提出的热点话题进行投票,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几个关注度较高的话题(以20人一班为例,确定4-5个话题比较合适),随后将提供话题的学生和关注此话题的学生编入其中,形成4-5人的组,热点问题的提出者即为组长,担负启迪创意的责任。分组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更有项目组的真实感,依据兴趣加入的组员目的也会更明确,有利于更投入地展开创意思考。产品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事”而做,而每一组的热点话题即为事件本身。因此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将事件根据“5W1H”等设计提问原则,研究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技术支持、事件中的核心受益人,应怎样通过设计的途径去最大化受益人的利益,以及概念将以何种形式呈现在未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三、展开概念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一)根据学生兴趣点确定设计方向

在分组后,同一组的学生都是对相同的设计概念有研究兴趣的,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侧重点不同,从大方向可以分为“技术型概念设计”倾向和“人文型概念设计”倾向。对“技术型概念设计”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会更加关注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方式、产品材料的表现形式以及产品结构变化所导致的使用上的变化或是外观造型的变化。在针对这类学生的设计方向探索时,教师通过对比已有的未来概念设计与当今市场产品设计的差别因素进行指导,要求学生通过多媒体平台自主查询资料,总结未来可能的设计趋势,做出有理论根据的前期调研报告。而有一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表现比较突出,他们往往阅读了一些设计流派的资料,或是对某一类或某一位设计大师的风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教师将可他们划分为“人文型概念设计”方向。例如有的学生通过自身知识积累提出日本文化特征影响下的人文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图例对比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其中的设计差异。如教师可以将日本设计师坂茂设计的立方体有芯卷纸与市售产品并列对比,让学生通过试制原型去思考其中的差异,并提炼和总结出设计师概念设计所反映的人文内涵。

(二)找到一个产品的多种设计可能

此时,学生已有较清晰的思路,脑中浮现模糊的设计原型。为了让学生快速呈现设计灵感,可以通过“指甲图”的形式,在纸笔之间感受视觉图像与想象之间的差别,同时激发学生通过结构、形态的变化产生出更多种设想。之后,将较为合理的设想转化成为3-4张设计草图。在绘制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马克笔速写的形式表达光影关系,用结构线的勾勒展示产品的体块及结构,在保证灵感表达流畅性的同时,让学生对未来设想的产品不停留在“扁平化”的平面视觉,而是具有体量感的三维产品展示。接下来小组探讨每个人的设计草案,在此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设计沟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通过向他人阐述设计理念,吸引他人关注自己的设计,很多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设计漏洞甚至产生新的灵感,一边讲述一边修正。而聆听讲解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出改进建议的同时也能够发现他人亮点来弥补自身不足,大大地促进了设计方案的产出和完善。最终,教师要求每一个小组确定出两个设计方案进行深化。

(三)展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