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政治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政治经济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1

【关键词】SKIP 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作为“两课”课程教学之一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改革的时代背景而在高等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国际风云的变幻莫测,理论的博大精深,这些决定了这门课程本身特点的复杂性与教学方法的多元性。因此,基于对这门课程特点的认识而进行教学研究不仅仅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不同学科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新型综合性的人才,这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SKIP理论是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熊江鹏老师首创并提出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当作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构建其知识体系的载体,其根本目的是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变为“吸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渐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SKIP理论将教学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story(故事),主要通过与相关内容有关的故事的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第二个方面knowledge(知识),主要是在对故事讲解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关课程内容的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第三个方面idea(思想),即通过前两个方面得出学生自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总结出有关课程学习的一些理念。第四个方面problem(问题),是SKIP教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检验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关键一步。它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回答或者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的实践形式使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在SKIP教学法中,教师能够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概念与具体生动可观的案例事件结合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通过SKIP教学法学生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吸收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实践常识,而这对于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思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上好一门课程,不仅要了解他所授课对象的特点,更要首先能够了解这门课程的特点。从笔者从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活动的实践来看,笔者拟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中透视着很强的理论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不断变化的国际舞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决定了其实践性的课程特质。但是这门课程又并非仅仅着眼于国际舞台的某些特定的政治经济现象或事件,而是希望透过这些现象了解到当今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这门课程又是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很多大学生因为看不到其实践背后的理论性特质,而将这门课程与时事政策或国际形势报告相混淆,认为不用认真听课,多看些新闻,多读些报纸也能学好这门课程,没有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和常识去分析和理解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经济问题,所以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把握这门课程的精髓。

2. 内容新颖且更新速度较快

顾名思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内容涉及二战后至今的世界经济和政治主题,以及相应的外交、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有的发生在20世纪中期,有的发生在20世纪末期,还有的就发生几年前甚至几个小时前。而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照搬教材,罗列观点,而要结合最新发生的事件,体现出该课程中的新问题和新信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新问题信息进行相关分析。

3. 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不仅涉及世界经济、政治与外交等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地理、文化、教育、宗教、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门课程是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综合性课程。它从一些经济政治现象入手,分析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指导实践,使得这门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现实性。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多学科理论和多现实维度出发,既熟悉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外交学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要了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常识。

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等其他高校理论课程有所不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内容变化性相对较大,章节之间的联系也较为松散,不如其他理论课程逻辑体系上的严密性,这就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加之其高校公共选修课程的性质,使得授课对象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知识结构,因此,在具体授课实践中,更需要授课教师“有教有类”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而针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综合性强、教学面宽、课时量少的课程特点,也为了能够充分实现和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达到知识教育、理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当前新的文化课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笔者在基于SKIP理论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流程:

1. 设立专题,依据专题展开故事教学

设立专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的主要逻辑线索,以便很好地开展和实践SKIP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因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内容的宽泛性和复杂性,使得很多学生在初次接触这门课时都会有“一个头两个大”的感觉,因此也很难对课堂产生兴趣。所以,怎样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便成为授课教师的首要任务。这里,对照SKIP理论中的“S”步骤并结合教材的内容,笔者将教材化为“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当代世界的政治发展”“当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当达国家的经济与政治”“中国的外交与政策”五个大的板块,每个板块下设立两个相关专题。例如“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板块下可以设立“当代世界经济秩序与运行”和“全球化”两个相关专题;再如“当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板块下可以设立“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以及“第三世界民族思潮”两个相关专题。这样一来,就可以相对集中地以一个到两个与专题有关的故事为起点展开课堂教学,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意识也因此可以完全集中到相关专题上。

2. 设置问题,以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问题的设置以课本的知识为依托,以能够引导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走向趋势持续关注为目的,其内容应当建立在学生已经对课程相关内容有了一定兴趣和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积极主动性。这个过程对照的是SKIP教学方法中的“P”步骤,主要是考验学生对教材的接受程度。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问题的设置必须结合相关专题的讲解,必要时要让学生也提出问题,进行相互探讨。教师要根据问题的设置侧重某一个方面的分析、讲解和总结,力争使得对问题的探讨具有现实性、新颖性、可行性和具体性,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3. 划分小组,分组对课堂问题进行总结

与分组总结对应的SKIP理论是“I”,其目的不言而喻是要让学生通过问题形成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问题的理解、讨论和总结中,划分的小组中人数不宜过多,以8到10人为宜,并确定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做总结。最后每个组的总结心得要由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由全班同学对该总结进行评价,再由任课老师对相关总结和评价进行把关,对有一定创新性观点的可以进行扩展,写成相关论文向媒体或者报纸杂志推荐,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充分和高效的展示。

4. 课后研究和思考

这一块是很多公共课老师,甚至大学老师都没有重视的地方。许多大学老师认为,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并不可同日而语,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还是接受能力上都远远强于中学生,因此没有必要强制性地在课后布置学习任务。这就使得很多任课老师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学习情况。可以说,课后的研究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SKIP理论中“K”方面的一个具体实践。课堂专题设置和相关讨论得出的知识能不能被学生主动地吸收和消化,课后的相关检验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针对课堂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问题的解答是让学生真正获取并稳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说,基于SKIP理论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教学能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共建共享的课程文化。它不仅让学生充分发挥了积极主动性,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同时也实现了在师生共同探讨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周长峰,刘燕.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专题式研讨[J]. 高教研究,2010(9).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2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当然不限于产业结构调整,它还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内容。

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国有资本分布结构的调整。从形式上看,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表现为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原有布局的变动,但就内容而言,它是国有资本的流动和再配置。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是由国家制定的,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是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主体。同时,国有资本是以企业为载体、配置于企业之中的,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企业的资产重组活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或企业)是结构调整的行为主体。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存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两级产权主体,这是由国有资本经营中的委托―关系所决定的。

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其生产经营及资本运营目标一般来说有别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对于分布于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来说尤其如此。问题的实质是:怎样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下,使国有企业资产流动重组的方向同政府结构调整目标保持一致?或者说,怎样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维护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其在资本运营中的主动性和活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双重身份,由此,政府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中可以发挥两类职能作用。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政府的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通过行使这些职能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政府行使这类职能作用的对象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的,这些职能不仅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平台。政府职能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是基础性的,也是外部性的,是结构调整目标实现机制形成的非主要影响因素。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政府的基本职责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其中内含了推动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内容。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专职机构,负有对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进行规划、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有效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机制的形成,首先,依赖于国资委制订(由政府批准)的结构调整规划和目标是否科学可行;其次,依赖于能否发挥国有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行为主体作用,保证结构调整决策与国有企业具体行为两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趋同。这是实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预期目标的两个关键环节。

科学可行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决策和规划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结构调整规划和调整目标要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实际,调整规划本身具有科学性;二是结构调整规划和调整目标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兼容性”,两者方向一致或接近,调整规划本身具有可行性。为满足上述要求,以下几个问题十分重要:第一,在结构调整规划和调整目标制定中,应当采取自下(企业)而上(政府)的方式,一般应在企业提出发展战略或重组意向的基础上,由国资委依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研究制订本级政府的结构调整规划。第二,所制定的调整规划和调整目标应当是方向性的、指导性的,要为企业的资本经营运作留有一定的余地空间,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自。第三,结构调整规划应当根据本地经济社会环境和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适时修订,实现经济结构的滚动调整。不仅国资委可以对规划提出修订意见,企业也可以提出修改要求,保持调整规划动态上的科学可行性。第四,调整规划既要有明确的重点目标,也要有统筹兼顾的考虑,使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与推动科技进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3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都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King和Levine(1993 a, b)开创了实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先河,通过跨国回归分析证明金融活动的水平、银行发展程度以及证券市场发展程度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717-737Rousseau and Wachtel(1998)针对过去一个世纪5个主要发达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论为金融发展是导致经济增长的原因。Xu(2000)运用改进的VAR方法使用了41个国家1960年-1993年间的面板数据,证明金融发展对长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在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面,刘伟和王汝芳(2006)通过动态模型实证,对比分析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提出要不断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陈双和王庆国(2012)对金融内生增长模型进行改进,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研究直接融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张灿和习节文(2016)基于协整理论构建VECM模型研究了直接融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本文根据我国2002年-2016年直接融资及经济增长数据,构建OLS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为促进直接融资拉动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直接融资一般指股票和债券融资,这里运用增量法计算了我国2002年-2016年直接融资总额X,即直接融资为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与企业债券之和。另外,运用国内生产总值Y的增长来代替经济增长。设定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Y=B0+B1X

利用EVIEWS软件,采用OLS方法估计模型参数,可得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该模型R2=0.9471,可决系数较大,F检验值为232.8419,明显显著,Y与X的相关性较强,并且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较强的正向关系。下面对模型进行检验。

1.模型异方差性的检验

运用White检验,可知nR2=1.7203,当α=0.05时,χ20.05(2)=5.9915,同时X和X2的t检验值并不显著。再比较计算的χ2统计量与临界值,因为nR2=1.7203

2.模型自相关性的检验

因为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所以模型OLS估计法得出的初始模型:

Y=156321.1053+15.5622X

该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显著,运用DW检验,在样本为15,解释变量为1,5%的显著水平下,dL=1.077,dU=0.361,DW=1.3620,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通过对模型进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可知模型能较好的反映直接融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直接融资总额每增加1%,则经济增长15.5622%,显然,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明显。

三、政策建议

1.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

经过分析,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股票融资是直接融资的一部分,提高股票融资发展水平能促进直接融资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不够成熟,如果能够进一步发展股票市场,扩大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将会发挥其自身巨大的融资作用。当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股市规模还不够大,需要扩大股市规模,从而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经济进一步增长。优化股票市场结构,不仅要扩大股市规模,还要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积极发展创业板市场。除此之外,降低股市交易成本也是促进股票市场良好发展的一大要点,让投资者更积极地进行融资活动,进一步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也需要加强对股市的监管,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形成有序的股票市场有重要意义。

2.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

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尤其是要注重企业债券的发展。作为直接融资的一大组成成分,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相对股票而言较小,收益也比较稳定,大力发展企业债券,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总额,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监管体系。我国的债券市场起步较晚,制度及市场体系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而复杂的监管体系使得不同的市场以及不同的债券品种在发行流程和制度流程上都存在差异,这更加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我国债券市场尚未成熟,监管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促进债券融资有序进行。目前,我国企业债券信用评价主要通过信用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展,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信用体系。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对发债主体进行信用评价,筛选出合格的发债主体,确保投资者获取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求投资者有对企业债券投资的风险意识,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4

关键词:财政不平衡;收支结构;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11-05

引言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是用于满足地方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其平衡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公共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即“统收统支”、“分灶吃饭”、“分税制”,地方政府收支平衡状况表现差异性。

学者们分别从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状况,已有文献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地方财政收支是否平衡和原因分析、收支结构在地区间是否平衡以及各自对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徐涛(2011),张伦俊、陆建华(2001),李永友、丛树海(2005),王军平(2005),申嫦娥(2006),林颖(2009),陈志勇(2005),张明喜,(2007))。鲜有文献对地方政府收支结构对收支平衡的解释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本文旨在研究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和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地区财政收支分配差异对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否会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为政府从地区间财政收支结构出发,平衡财政收支,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提供新的视角。

一、理论分析框架

财政平衡,即财政均等化(Fiscal Equalization)是指具有相似状况,每个人从公共产品获得的回报与所承担的税负都相等,即要求无论居民位居何处,均能享用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Jeff Petchey,Sophia Levtchenkova,2004)。换言之,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相匹配。

根据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的发展趋势是扩张的,即公共支出的增长表现为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表现为图1 。

20世纪60年代初Peacock and Wiseman在瓦格纳原则基础上提出替代—规模效应理论,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是财政支出规模的约束条件,当外部冲突暴发时,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财政支出的比重会增加。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用经济发展阶段解释财政增长的原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是不同的。

本文从税收理论来分析税收的发展规律。税收追求兼顾公平与效率,在税收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下,税收还应体现中性特质,即一方面尽可能不带来外部负效应,另一方面不能干扰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基于税收原则和中性物质,税收发展规律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拉弗曲线和马斯顿的经济分析体现了不同国家税负状况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且不同地区,税负对地方政府财政平衡的影响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拉弗曲线表现了税率、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税率为横坐标,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为纵坐标,税率从O到B的数值为0到100%。当税率在OC区间变化时,税率越高,税收越高;当税率超过C点,从税收的供给角度来讲,纳税人因税负太重而工作意愿减弱,直至B点,无人愿意工作和投资。阴影区域则为税负太重而导致的税收收入的减少。

根据财政收支理论与已有文献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1)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力能否满足财政支出需求,即财政是否平衡?(2)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不平衡度的贡献如何?(3)如果财政收支结构差异是造成财政不平衡差异的因素,那么财政不平衡通过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力度如何?

二、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选择

根据相关文献与理论研究,针对本文提出的三个问题,本文拟运用以下测算方法与模型。

1.地区间财政收支平衡分析

Hunter(1974)提出的财政不平衡度计算公式为1减地方财政收入中来自中央转移支付的比重,为了能够正向地反映财政不平衡度的大小,我们将财政不平衡度的计算公式调整为以下形式:

财政不平衡度=1-(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

运用变异系数度量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度差异。

2.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和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分析

本文构建财政收支不平衡度(D)、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E)两者分别与一般公共服务(X1)、教育(X2)、科学技术(X3)、文化体育与传媒(X4)、社会保障和就业(X5)、医疗卫生(X6)、环境保护(X7)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一般预算收入(X8)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采用混合面板数据,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出回归系数显著的自变量,以求解筛选出的自变量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度,以及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模型公式分别如下:

D=αiXi+ε

ε表示随机误差项。Xk如果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令αk=0。

E=βiXi+ε

同上,如果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Xk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则令βk=0。

(二)样本选择

1.区域划分

按经济带划分地区,中国通常被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如表1所示)。三大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地区间财政状况也表现出不同。本文按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状况,分析地区间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2.数据来源

鉴于1994年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实施,为保证数据平稳性,本文选取从1995—201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财政收支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本文数据来源于1995—2011年《各省财政年鉴》。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地区间的财政收支平衡

根据财政收支不平衡度测算方法得到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不平衡度的结果。从图3的计算结果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且中部和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具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高。再从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度发展趋势来看,自1995—2011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中部、西部地区财政不平衡度分别从1995年的39.25%和58.17%上升为2011年的57.67%和65.63%;东部地区的财政不平衡度从1995年以来一直低于30%,并且呈下降态势,到2011年,东部财政不平衡度仅为18.99%。

(二)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分析

本文选用最近五年面板数据,运用Eviews软件,通过逐步回归法筛选自变量最优子集的方法,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1.财政收入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度的贡献

从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宏关税负差异对财政不平衡的贡献度为正1.1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税负差异是造成地区间财政不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2001—2011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宏观税负与其生产总值来看也反映出税负是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表3所示)。

2001—2011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宏观税负为8.44%、6.42%和7.72%,三大地区分别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8.59%、23.69%和17.72%。东部产值高但税负较低,西部产值低但税负较高。

2.财政支出结构对财政收支平衡的贡献度

本文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关键性的财政支出,即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科学技术、保障和就业和医疗卫生。

具体从上页表2的回归结果来看,一般公共服务在西部地区是缩小财政不平衡的根本因素,对财政不平衡的贡献为负。东部地区教育支出为正,加剧财政不平衡差异,而西部教育支出为负,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科学技术支出总体上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东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缩小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小于西部科学技术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社会保障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为正,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医疗卫生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差异的贡献为正,虽然东部、中部和西部在医疗支出对财政不平衡各自贡献不显著,但总体是显著的,表现为该项支出是造成财政不平衡差异的原因之一。

(三)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同样,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财政收支结构视角,分析财政收支不平衡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力度,结果(如表4所示)。

1.财政收入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宏关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度为正,表明税负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其中,东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说明东部税负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西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负,西部税负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缩小起到一定的作用。

2.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从表4的回归结果来看,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表明公共服务支出差异是造成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解释显著为正,表明教育支出差异会对经济发展差异产生影响。科学技术支出总体上缩小经济发展差异,东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缩小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小于西部科学技术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这一现象体现了科学技术支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为正,东部最为显著。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并不显著,但东部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显著为负,医疗卫生在东部地区内是缩小地区内差异的原因之一。

结论

本文分别不同地区财政不平衡度进行测算,并分析财政收支结构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以及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显著,且呈扩大趋势;(2)地区间收支结构不同对财政收支不平衡的贡献度有着显著差异;(3)财政收支结构在不同程度上解释了财政不平衡差异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解释。

因此,基于财政支出与税收收入理论,结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阶段,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结构,有利于实现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平衡发展,同时对缩小经济发展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涛.分税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实证分析——基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的分析[J].经济视角,2011,(10).

[2] 张伦俊,陆建华.地区税收负担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3] 永友,丛树海.中国地区税负差异与地区经济差异—— 一个横截面时间序列方法[J].财经问题研究,2005,(9).

[4] 王军平.关于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8).

[5] 申嫦娥.中国地区间税负差异原因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6,(11).

[6] 林颖.中国区域间税负差异原因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9,(8).

[7] 陈志勇.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8).

[8] 张明喜.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税务与经济,2007,(3).

[9] Jeff Petchey & Sophia Levtchenkova.Fiscal Capacity Equaliza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J].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5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并发小关节错位 按摩治疗 美式整脊 龙氏正骨手法

1临床资料

患者罗某某,女性,23岁,是某大学三年级学生。于2010年3月23日在推拿手法课上和同学相互练习颈椎手法时不慎扳伤,自觉头晕,非旋转性,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且渐加重。4月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颈椎正侧位及双斜位片(片号248776)示:C3椎体稍向前滑移,C3-4椎节段性不稳未排。在门诊“复位三次”,效果欠佳,头晕、恶心、颈痛仍明显,偶有头痛,双手指麻木,于2010年4月23日遂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入院后行颈椎MR(片号248776)平扫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椎间盘轻度膨出。经予川芎嗪、长春西汀、西比灵、复方血栓通胶囊、法莫替丁等药物配合中药封包治疗,并每天早、午、晚各做飞燕式功能锻炼20次,带颈托保护颈椎。住院8天后上述症状稍缓解出院,出院后继服颈痛颗粒、复方血栓通胶囊、西其汀口服液,坚持带颈托及飞燕功能锻炼,1个月后头晕、头痛加重。严重时伴恶心、呕吐,颈部僵硬,活动困难,偶有双手指麻木而到我科治疗。专科检查:颈前屈20°,后伸25°,左旋35°,右旋40°,左侧屈20°,右侧屈25°,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侧Hoffman征(-),颈椎间孔挤压试验(±)。用龙氏触诊检查法:拇指指尖向上,按于乳突部,沿耳背下滑致拇指尖达乳突下方(翳明穴),作前后轻触时可探查到右侧C1横突右移并伴压痛,将双拇指尖向上方向改为向后转并向前按,到达C2的横突后侧(指腹处于横突尖,指尖靠在关节突部),作上下触摸,可触及C2右侧向后隆起,C6左、右两侧同时触及隆起压痛;用美式整脊手法检查可发现枕骨左后上,C2右后隆起。X线示:齿状突到寰椎侧块距离左右不等,颈轴稍反弓,C1仰位,C3稍向前滑移,C3-4椎体失稳。MRI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6椎间盘轻度膨出。诊断:颈椎椎间盘突出并发小关节错位(外伤性颈椎关节功能紊乱型)。

2治疗

2.1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使颈椎旁肌肉充分放松。

2.2美式整脊手法先用侧移枕骨法调整左后上的枕骨,病人仰卧,头转向右侧,用左手掌按在左颧骨上,肘部稍屈曲,右手掌捂着右耳部,手指兜着枕骨,右手向上兜拉时,左手掌同时垂直向下短速发力调整枕骨左后上;再用拇指旋转颈椎技术法调整c:右后隆起,患者头部转向左侧,用右手拇指压着c,颈椎的关节突,左手掌捂着左耳部,双手用力把颈椎向上牵引,右手把头向左侧旋转,同时用右拇指向左后方发力纠正C2颈椎右后上的错位。

2.3用龙氏低头摇正法调整颈椎小关节错位,病者右侧卧,用左手轻托后颈部,左拇指按于错位C3横突隆起处略下方作为“定点”,右手托扶患者右面颊部,以枕部作支点,将头颈部向左转动,当摇至最大角度时,右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稍加“阻力”,使C3关节在运动中复位。然后反方向再重复一次;再用仰卧推正法调整颈轴反弓,患者仰卧,用左手拇食二指夹持棘突两旁椎板,右手托其下颌,将其头作前屈后仰的伸屈活动,从C6棘突两旁椎板到C2棘突两旁椎板,依次推正一遍,重点放在C4、C5棘突两旁椎板。

3结果

治疗1次后患者无恶心,3次后头晕减轻,10次后头晕头痛基本消失,无手麻,颈部活动正常,再巩固治疗5次,结束疗程。

世界政治经济范文6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宽知识面,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

1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和情感的交融。

搞好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研究授课对象(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案和方法的设计。研究性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完结之后进行后续研究,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研究性教学建立的基础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1 授课是科学研究性教学实际上是由授课的科学性决定的。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不同的专门人才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一组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得到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每一门课程就是一门分支或亚分支科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授课的科学性。每一门课程体系的形成都是经过若干年、乃至上百年(有些更长)的研究和积累才形成的,授课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性教学首先必须将授课看成一门科学,进行科学授课。1.2 能力是目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授课的任务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欲达此目的,必须采取研究性教学。1.3 育人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研究设课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2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2.1 注重学习过程传统的普通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后可量化的评价结果,研究性教学则不同,它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不是具体的分数,也不一定是具体的制作成品,而是更注重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的知识有所启发,进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甚至由此发现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2.2 注重体验教学传统教学过多强调让学生记忆,理解,__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宽知识面,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理念强调: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构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1 研究性教学的理念教学是科学、文化、艺术和情感的交融。搞好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学科发展和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研究授课对象(学生)、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在此基础上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案和方法的设计。研究性教学通过教授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去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沟通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完结之后进行后续研究,从而达到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研究性教学建立的基础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1 授课是科学研究性教学实际上是由授课的科学性决定的。大学培养的是专门人才,不同的专门人才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一组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得到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每一门课程就是一门分支或亚分支科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授课的科学性。每一门课程体系的形成都是经过若干年、乃至上百年(有些更长)的研究和积累才形成的,授课教师必须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性教学首先必须将授课看成一门科学,进行科学授课。1.2 能力是目的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授课的任务不再是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欲达此目的,必须采取研究性教学。1.3 育人是关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都会有形或无形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从教书育人的角度,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研究设课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以渊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投入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2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2.1 注重学习过程传统的普通教学,只重视学生学习后可量化的评价结果,研究性教学则不同,它将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不是具体的分数,也不一定是具体的制作成品,而是更注重让学生在收集资料、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其所学的知识有所启发,进而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甚至由此发现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2.2 注重体验教学传统教学过多强调让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