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1

让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一种分率、一种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从而区别百分数和分数的不同,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该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一幅关于“一堆煤”的线段示意图,并标上两个分母是100的分数,一个表示煤的总吨数,一个表示已经用去了百分之几。然后教师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区别?哪个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个不可以?”学生在回答后一个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虽然教师考虑到了知识点(一般是重要的知识点)的教学,但由于缺乏智慧地去拓展和提炼原有的教材资源,所以只好人为地设计“切中要害”的新素材,以达到“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在整节课(以下称“原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找到一二,这也是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课后在与大家一起反思交流中,我细细品味,并思考着: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如何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感悟教学素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机智地拓展主题资源,丰富百分数的内涵,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然平实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应该努力让数学活动散发自身的魅力,遵循学生渐进渐悟的数学认知活动规律,而不是为了获得结论突兀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轨道。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对这样的课堂状况做出实际性的回应,于是我有了重上这一课的冲动。

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主题图的基础上,任意选择一个百分数说说它在自己心中表示的意义。然后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引出百分数意义的范例,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再自由说说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这样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来个性化地解读百分数的意义,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印象深刻。而且,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不同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在同样的时间内,丰富学生了解的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里,有一个细节教师要予以关注:在小组讨论交流前,经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有了表述百分数意义的范例,说起来就能把握知识的要义,防止学生小组交流时因失去正确的方向而以无果告终。而在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发给学生的练习纸上先提供了一个范例,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填空,写出每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因为教师人为地替学生设计好了统一的学习轨道,致使原本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单调乏味、齐整划一。

二、联系现实生活,感悟百分数的意义

在理解主题图中各百分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百分数,这会是很多教师不约而同的设计。原课堂教学中也有学生举例的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百分数,从而揭示课题,但它削弱了学生对百分数表示实际意义的理解。对学生自我收集的教材资源这样处理,显然使用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于是,我做了以下调整:“昨天老师让大家收集自己生活中出现的百分数,现在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时说说这个百分数在你心中表示的含义。”然后请3~4位学生发言,我随机和学生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因为有了自己收集的素材的加入,他(她)们对百分数意义的感悟更生活化、多元化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调整,数学交流从原来单调的举例变得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于无形中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和活力。

三、丰富概念内涵,拓展百分数的意义

前面提到,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自由选择百分数说说它表示的意义后,进入集体反馈交流阶段。这时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教师不能局限于“就数论数”的解读上,不能停留在说得“对”与“错”、“好”与“不好”的评价上,不能束缚在原先百分数意义范例的方框中,而是要顺势而为,积极引导,层层推进,拓展百分数意义的内涵,利于学生对百分数意义全面、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基于对原教材的拓展解读,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变得更丰富、更灵动了。请看改进后的课堂教学实录。如下:

生1:图中的合格率为98%,表示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98%。

师:请你简单评价一下这批产品的质量情况。

生2:质量从整体上说还是不错的,当然还可以更好,因为还有不合格的产品。

师:那么,合格率100%又表示什么呢?

生3:表示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100%。

生4:也就是说,各个产品都合格。

师:如果合格率是105%呢?

生5:合格的产品占这批产品的105%。(有个别学生笑出声来,师当作不知)

师(指着其中一位笑的学生):你为什么笑?

生6:合格率最多是100%,不可能超过100%。

师:为什么?

……

四、重视提炼深化,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2

一、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整合所教教材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和发展,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成人随意图画,他们有着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在学校所学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学生接受,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因此,数学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有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例如:《百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我在十几年前上的和前两个月上的,处理就大不一样。

十几年前教《百分数的意义》:1、我为学生提供许多百分数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来获得有关百分数的知识。2、我提出比较某小学六年级哪个班的三好学生多来诱发学生研究百分数。

在那个年代,我重在我的主导作用的研究,忽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生活经验的沉淀,让学生在我的指引下,步步被我牵着。

前两个月教《百分数的意义》:1、让学生课前收集大量有关百分数的信息。2、通过比较、交流、整理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的读写百分数,感受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通过解释百分数的实际意义,体会百分数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4、经历材料收集、交流和表达的过程,促进个性化的数学理解和表达。

教学片段:

师:百分数同学们在哪还见过?

生1 :在商店看过。生 2:在衣服的标签上看过。……

师: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用的非常广泛,同学们在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已了解了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1 :我知道百分数怎么读。生2 :我会写百分数。

师: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你们还想知道哪些呢?

生1 :什么是百分数?生2 :百分数有什么用?生3 :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

生4:百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在课前,每位学生都搜集了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分析,让他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创造充分研讨的机会,不仅分析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谈一谈自己对某个百分数的情感。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看来,在指导学生学习之前,我们应当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生活经验、学习进度、学习方式方法等都作一番研究,再设计出贴切的生活情境和在生活中研究数学的活动。

二、向美国学习,让学生经常切实参加数学的实践研究,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实践的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践活动,操作学具既可以开发利用右脑,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又能让学生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技能的提高,从而达到智慧的生长和创造力的凸现。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暑假培训过程中,专家们不约而同地举了“高考天才,生活蠢材---张非”的例子,还谈到:“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项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它的原因每一位老师都清楚:就是中国学生的学习中,真正动手实践的时间太少了。想到这,我更要坚定自己的决心:向美国学习,让我的学生经常切实参加数学的实践研究,增强我的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实践的能力。

例如:《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在八年前的教学与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也是大不一样。

八年前的教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那时的教坛上特别流行用多媒体的课件来上课。我也顺应潮流,做了表现甲和乙学生分别从家到学校,在学校门口相遇的课件。课堂上,学生看着课件,一下就明白了相遇路程=(甲速度+乙速度) x 相遇时间。当时,我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可是不久,我发现,部分学生不会灵活解决有关的相遇问题,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居然经常忘记怎样解决一般的相遇问题。我与好些数学教师交流,他们发现也有学生与我的学生很相似,我们当时都认为这是学生本身的智力的问题。现在想来,其实是当时的课件替代了学生们的亲身经历相遇问题的过程,从视觉上是给学生了一定的刺激,所以,学生在当时是理解的,但久了,学生忘得也快。

今年上半年的教学《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1、我没有用课件来上课,却把学生带到了楼下的大操场。2、我用体育的终点和起点标杆给学生设定为a、b两地,让两位学生扮演甲、乙两人由我发出指令,学生同时面对面地行走,同时让位学生用秒表为他们计时。这样反复让两组这样的演示后,我又让同桌学生分别扮演甲、乙两人的相遇演示。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真正实践已经基本了解出发地点、出发时间、运动方向、运动时间、运动结果等相遇问题的要素。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再思考他们行程中的各个要素的变化,并用线段图表示。由于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甲、乙两人的相遇演示,线段图很快就绘制成功了,紧接着,等量关系式子就水到渠成。在后几天要研究的追击问题,学生居然能自己发现解决的办法了。由于,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亲身经历了相遇问题的实践过程,学过几个单元后,他们依然记得相遇问题的基本解法。

反思着自己二十年的数学教学,在课堂上,试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做法好象不少,但仔细想想,能够真正让我的学生切实参加数学的实践研究的却不多。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一定要适当、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得的数学知识的眼光来看世界,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而今的生活与数学存在密切的联系,小到电子数码产品,大到航天飞机升空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每一样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事物,多少都与数学有一点关系。更何况数学的基础知识是人们必须的生活能力,数学的思维方式又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方法。数学正在逐渐成为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一种技能。

既然数学与生活有如此千丝万缕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生活也就越来越依赖数学。那么我们的数学教育就应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服务,传授给他们有价值的数学知识,传授给他们数学的思维的方式,培养他的意识,让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世界。

例如:教学《扇形统计图》之后,我给学生的思考题:如果你是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一场球类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像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必须先调查收集喜欢看篮球赛或足球赛或排球赛数据,然后用数学工具(如统计图)对数据做出分析,最后才能做出决策。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能看到数学帮助人们分析数据,并对最后决策做出贡献。

又例如:教学《粉刷教室的墙壁》中,我故意出现两种规格的包装的涂料:大桶(6千克 57元/桶)和小桶(4千克 40元/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千克,如果刷两遍,怎么买涂料是最省钱的呢?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3

一、读懂学生的生活,引导他们去思考

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培育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日常生活与数学课程的联系是紧密的,它为数学教学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教师要从读懂学生的生活开始,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教学,学生会觉得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与理解。同时,由于数学教学的生活情景化,学生会更感兴趣。

二、读懂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理解断层”

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失调会激发学生坚持去探究。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理解断层”,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认识”时,课前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有一个宝物藏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请大家猜猜,宝物可能在哪里?”学生听到这个有趣的问题,都跃跃欲试。我用点表示出小明左脚所在的位置,用铅笔长度代表3米的距离,让学生上黑板摆放“宝物”(吸铁石),同时一直在追问:“宝物还可能在哪里?宝物放的位置可以有多少个?放宝物的位置所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随着摆的“宝物”逐渐增多,学生渐渐明朗:原来宝物所在位置的轨迹构成了一个圆。在课的结尾,我对学生说:“马上要下课了,但我们对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课后请大家继续去思考: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操场上,没有大圆规,该怎样画圆?宝物还可能在哪里?……”课已结束,但研究并没有停止。认知冲突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引领学生接受新的思维挑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读懂学生的认知,诠释数学教学难点

数学的概念、意义等教学存在一定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区分百分数和分数时,我都是抓住了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进行学习的。在巩固练习、深化意义的第1个环节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问还剩下68.75%是谁和谁比的结果?那220%又是谁和谁比的结果呢?呈现素材有意识地渗透了“表示部分量与总量关系的百分数”和“表示两个不同量之间关系的百分数”。以此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其解读过程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建立了较完整的和科学的百分数概念体系。

四、读懂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勤于反思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老师们的反思多是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少有老师去反思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

我在讲授《字母表示数》时,我让学生用字母表示青蛙儿歌,一个学生说:“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全班哄堂大笑。课后,我问他,“你怎么想到的?”“不是说字母表示任何数吗?这里的a就可以表示。”学生仍坚持自己的想法。显然这位学生上课是听了课的,但是在理解上仍然存在差异。只有常用反思的心态去读学生,去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去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去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我们才能谱写出师生和谐发展的美妙乐章。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问题导学 “大问题”导学 偏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参加到各种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去证实或否定这种假设,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只有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才能促使认知发展;通过活动实践探索,新知识才能产生,才能稳固地形成。为顺应学生认知规律,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围绕问题教学,形成了“问题导学”“以问导学”教学模式。对于实用、高效的问题导学,有专家提出以“大问题”为导学。而如何以“大问题”导学,在此本人浅析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先说“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可以看成“问题”“导”“学”这三者的有机结合。“问题”是依据教学目标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能够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使学生最终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导”即教师通过引导、指导、辅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问题得到解决,完成学习目标。“学”则是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学会方法、掌握技能、获取知识、得到经验。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 “学”是教师“导”的出发点和归宿,“问题”是连接教师“导”和学生“学”的纽带。这三者的紧密结合促成了“问题导学”, “问”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问题导学”的出现不仅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参与面,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推动学生的自主探究、团队合作。“问题导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是现时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数学课中的“大问题”

“大问题”:在数学上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称做“大问题”。 在一些“问题导学”的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实施者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他们设计的问题和课堂上的提问缺乏整体的框架与布局,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存在着问题繁、杂、小、碎的现象。因此,在“问题导学”的策略之上,我们将所有的问题去杂除冗,找出直指教学目标,涵盖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分清主次,构成一个整体的框架,做一个合理的布局。这样,我们的课堂脉络才更清晰,更明确,学生获取的知识更系统,更全面。“问题导学”与“大问题”导学的区别与联系在于“大问题”导学是建构于“问题导学”基础之上,其必是“问题导学”,而且是有着合理布局、完整框架的“问题导学”;但不是所有的“问题导学”都属于“大问题”导学。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存在着繁、杂、小、碎的“问题导学”不能叫做“大问题”导学。

三、“大问题”的设计

大问题既是直指教学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的问题,那么“大问题”就要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如《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内容包括: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其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则是教学的难点。而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之基础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这节课的“课眼”所在。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课眼”以学生熟悉的篮球比赛作为情境创设,设计出具有探讨空间、想象空间的“大问题”:谁是神投手?学生通过探讨、交流、反思、辨析,在寻找“神投手”的过程中,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去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他们会发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表示的不是一个数的量,而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个“大问题”的解决,可能还需要学生去解决另外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但这些问题应该为“大问题”服务,即在“大问题”的总体框架之下。派生出来的问题不能太随意、太琐碎,要有价值,不可存在那些“对不对”“是不是”式的“满堂问”。

四、用“大问题”来导学

大问题提出来以后,我们不能急于得到预设的结果而剥夺学生的思考。面对“大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探讨的时间,交流的时间,我们必须学会等待。我们要以“大问题”为起点,组织学生去探讨研究、交流思辨。比如,当学生面对三个不好直接比较的分数,有的学生会想到通分,有的会化成小数再比,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孰优孰劣,应该让学生自己在交流思辨中去发现,去体会,而不应由老师去强加指导。

其次在围绕“大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时,我们应侧重于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生个人的单独思考、冷静分析是必须的,但当学生进行了必要的个人思考研究之后,应留给学生在小组内充足的交流、探讨的空间。这样有的学生会在小组内获得其他成员的帮助,有的学生也能在别的成员身上借鉴到好的方法,学生在小组内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也能获得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得到加强。

再次是学习过程应以展示交流为主轴。小组内各成员的展示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展示交流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广大学生的思维得到呈现,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的张扬,广大学生的方法得到借鉴。

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围绕“大问题”,引导学生整合自己的知识,运用自己的经验,借鉴别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去获取知识,学会技能。“大问题”犹如黑夜里的一座灯塔,是课堂里的终极目标。教师在教学上点亮“大问题”这座灯塔,引导学生向着“大问题”一步步靠近。

【参考文献】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纠正错误;抄袭现象;有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3月21日周一天气晴

像很多个周一一样准时醒来的我,仍感相当疲惫,好像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一季,完全没有双休日之后的轻松与清醒,这都是昨晚的恶梦惹得祸!梦境又一幕幕在眼前闪烁:只见自己拼命地在阻止学生抄作业,可学生们却都置之不理,任凭我嚷着、跑着,顾了这边又顾不了那边……好累呀!因为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累。

原来前几天连续发生的事一直惊扰着我、左右着我,使我心如乱麻、忐忑不安!我只是不愿意相信罢了,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

记得上周四数学课后的课间十分钟,我让课代表发下刚批改好的课堂作业本,随即走进教室,只见好几堆学生在“互查”刚发的课堂作业本,对我的闯入一丝感觉都没有。针对这一现象,我抽了几分种时间不点名地批评了几句,并简单地说了说抄袭的危害性后,就如往常一样开始组织学习活动了。

不料周五下午数学课安排第一单元测试时,一男生公然把自己的答案拿出给同桌抄袭,旁边的同学发现了,一丝都没有制止和汇报的意向,对这种坏现象的冷漠态度绝不应该发生在六年级学生身上的,而且抱漠然态度的竟然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可现实是不该发生的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我震惊了!对当事者进行了严肃地批评和教育。

今天是星期一,数学课代表汇报完收缴情况后,我找到那名没交作业的学生了解不交的原因,他的回答又深深震惊了我:“周日那天,某某同学在我家,我作业做完后被他拿走了。”正因为那位拿别人作业的同学今天因病请假,才暴露了这一事实。这不禁令我心寒:这就是我全身心施教的学生?我又在为谁辛苦为谁忙呢?这不是事倍功半又是什么?该我采取措施的时候了。

以上是我有感于执教班学生抄袭现象而写的博客日记,经过对本班与其他班学生、其他学科的观察了解,发现抄袭现象比我预计的更为严重。

二、思考与分析

学生抄袭作业的这种行为一直困扰着我,使我深感不安,侧面了解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的惰性心理严重,动脑筋实在太累,独立思考总不如抄写现成答案来得轻松。第三个原因是学生怕出错:怕错了教师要批评,怕错了之后还要订正。

学生订正作业时抄袭现象更加严重的原因也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学生怕再次出错。这个“怕”有两层意思,一是因为怕再次出错感到难为情,二是因为又得再次订正,太麻烦,太费力,所以抄抄对就算了。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的懒惰思想明显占着上风:独立订正必须要经过反思和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这个过程太累,不如一抄轻松。第三个原因是纠错意识淡薄,根本不明白纠错的重要性,始终抱着不被教师发现的侥幸心理,这是发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三、实践与反思

针对以上原因,为了成功实施有效教学,我首先运用身边的成功与失败事例、家长与老师的期望、及对当前形势的分析等,配合其他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循循善诱的思想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则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来缓解、消灭学生的抄袭现象,尤其是纠正错误时的严重抄袭现象:

策略一: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应该出错的

“教室,出错的地方”这个理念又一次震撼了我!因为这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我大声地告诉学生: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你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学习的成功。每个人都要努力摒弃影响成功的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掘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你们才会有创新、有成功。这席话不仅要让学生明晓求真重于纠错,知道纠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晓面对错误时,能及时认真修正的那种观念,将影响自己的一生,因为那是一颗求真、务实的心。有一句话说得好,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敢于面对错误、勇于纠正错误的勇气和习惯将终身受益。

策略二:让学生感恩错误,在不断比较与修正中体验成功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6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司马光砸缸图)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他不会直接从水缸里把小朋友捞出来吗?

生1:因为司马光还小,他没有那么大的力气。

生2:因为那样做很危险,弄不好司马光自己也可能落入水中。

师:司马光的过人之处在于,变直接从水缸里捞人为砸缸放水救人,他所使用的策略就是转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出示例题图:

师: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交流结论与方法)

生3:我们可以把第一幅图上半部分的半圆平移到下面,可以把第二幅图中的两个半圆分别旋转180度,这样这两幅图就都转化为长方形,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所以这两幅图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4:我们小组也是采用转化的策略,将它们变为长方形,发现两个长方形的长相等,宽也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追问):还有不同方法吗?(学生一片哑然)

师:你们都是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的吗?

生(齐答):是。

……

【反思】

教学中课题揭示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开门见山式、课末点题式或课间揭示式等等。片段中,教师选择的是导入后直接揭示课题,笔者觉得有些早,策略主题的教学,应当推迟揭题的时间。

1.过早揭示课题,会对学生产生过强的牵引。

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课题我们多半采用导入后揭示甚至开门见山式揭题,以给学生较为明确的心理定向。但策略的教学内容有别于一般的内容,过早揭示课题,会对学生产生过强的牵引。以“认识百分数”与此课“转化”内容为例,同样采用开门见山式揭题。在板书“认识百分数”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学习需求: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是什么样子的?百分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学习百分数有什么用?这些都是当课的核心内容,这样的认知需求也是我们所希望的,能够对学习起积极作用。如果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学生也能产生一些疑问:什么是转化?怎么转化?转化有什么用?由于策略的使用必须依赖于具体的题目,并且这些题目要具有一定的特征,即并非所有的题目都可以使用转化的策略。学生的这些疑问对学习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可带来的消极的一面也很明显,由于学生对这一策略充满好奇与期待,加之我们提供着合适的题型,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尝试,这就带来策略教学中,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离开解题,解题的策略无从谈起。事实上,过早揭示课题,学生对适合使用某种策略加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就会缺乏认识,某一策略对学生而言只是一个模糊的指示,也就缺乏对行为实际的指导意义。

2.过早揭示课题,会弱化学生体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