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继续教育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1
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的轨迹,从创收型、理论型、单一封闭型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但同时面临着观念滞后、资源匮乏、学习动力不足等困难。为此,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面向市场,在职业情境中培训应用型人才,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教育界对继续教育内涵的界定不一,本文所称的继续教育“主要指除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之外,针对成年人的各类教育服务”。[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30岁以上的人口中,在校率接近于零。同年,全国人口预期寿命达74.83岁,这意味着人生大部分时间的教育活动需要由继续教育来提供。[2]可见,继续教育应有的体量相当庞大。然而,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比如,定位模糊,市场适应性差,特色不明,评价不科学、不规范等。源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必然随之转型。教育界认为,高校继续教育正沿着“学历取向—职业取向—学习取向”(以下简称“三种取向”)的轨迹发展,并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3]那么,沿着上述轨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高校又如何实现这一转型呢?
一、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方向的分析
(一)高校继续教育从创收型转向质量型
高校继续教育经历了学历补偿阶段,其时,招生规模大,主要复制或浓缩全日制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质量并未成为高校与学员的重要教学目标,经济效益则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今高校继续教育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历继续教育的学员更青睐重点、名牌高校,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就业、岗位关系密切,学员非常关注学习实效;作为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学员关心的是文化品位与文化享受,更需要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已从粗放型向内涵型发展,亟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校继续教育从理论型转向应用型
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需求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然而,在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中,应用型人才培训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学员也越来越需要培训岗位能力。在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中,高校组织学历继续教育显得轻车熟路,也应有良好的资源满足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要求;而职业取向凸显应用性,须与市场、岗位紧密结合,这是高校的短板。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小,只占整个培训市场的10%左右,[4]与学历继续教育差距较大,这说明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适应性差。因此,在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中,关键是面向市场转向应用型。虽然理论学习很重要,但高校继续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教学不能满足于“从教材到教材”的理论知识传授,无论是学历继续教育,还是非学历继续教育,都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用性。
(三)高校继续教育从单一封闭型转向灵活开放型
学习型社会要求“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在学习型社会的愿景下,高校继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种学习需求,要向全社会提供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彰显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案、方式、效果认定等灵活多样,将学员需要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因素,使学习方式与手段逐渐满足学员随时随处的学习要求,更加便利地接受继续教育。同时,需要具备强大的网络在线学习技术条件,还需要政府、社会相应的法律、制度支持。如此,高校继续教育必然改变单一、封闭的培训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的“三种取向”都越来越关注“质量”、“应用”与“灵活开放”,连学历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只有转向质量型、应用型、灵活开放型,才能助推“三种取向”的继续教育有序递进,健康发展。
二、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困难
(一)高等教育的不利因素进一步促使高校
继续教育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期望还有明显差距,高校继续教育更是如此,且非一日之寒。其次,高校产学研结合与应用型转向正在推进,然而,继续教育方面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再者,高校管理体制机制的计划经济色彩仍很浓厚,严重影响了办学的自主性、开放性与灵活性。最后,高校没有深刻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地位与功能,继续教育观念滞后。思想观念源于实践,更需见于实践。进一步提高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需要贯穿继续教育实践全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引导、践行,艰辛而漫长。
(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第一,师资队伍。高校继续教育师资一般来自于全日制专业,而且,长期以来,由于继续教育被看做高校的创收渠道与附属领域,因此,高校的优质师资一般很少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另外,高校普遍缺乏“双师型”师资,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更是如此,这是高校继续教育应用型转向的瓶颈。第二,课程内容。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总体上没有针对成人实际需要,课程内容缺乏成人特点和实效性,能力培训与技能训练不够。第三,实践教学基地。高校继续教育有时与全日制专业共同使用实践教学基地,但并不重视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极少根据继续教育特点与需要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第四,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我国远程教育学专家丁兴富教授认为,学习支持服务指“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5]这里主要探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让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通过互联网能够便利、有效地学习。事实上,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继续教育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继续教育中的内在学习需求跟不上转型发展的需要
高校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够、管理不够严格等因素,进一步促使学员在高校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目的归结为获得文凭,接受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动因主要来自外界硬性要求或安排。高校继续教育尚未在“培训”、“成效”与“岗位业绩”之间形成稳定的相关性链接,也就是说,高校继续教育对学员的岗位工作的指导价值不明显。虽然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较大,但是,学员的学习氛围与动力不够。另外,广大社会民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学习与生俱来,学习的需求总是存在的,但社会民众的学习内在需要的方向、内容、强度等与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还有不少差距,这给高校学习取向的继续教育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应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根除高校继续教育观念滞后的顽疾。第一,创新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转型本来就是创新,同时,创新又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第一动力。面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根据区域发展的特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实体应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培训基地,并从现实需要中获得创新发展的源泉。第二,协调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要稳步做好学历继续教育,积极拓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努力增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份额,协调好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协调好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发展关系。通过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开放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以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中。高校资源能否对社会开放?高校继续教育能否对社会变化与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能否与政府、企业、基础教育密切合作?等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高校继续教育的开放程度与水平。开放发展要求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首先,职前教育由于时限较长等原因,所培养的人才难以快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要,这就要求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高校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市场,将重新思考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从而加快消解高校继续教育依附于职前培养的局面,使之更具独立性,并形成自己的专业(项目)培训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评价管理体系等。第四,共享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需要高校向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使之与全社会共享。比如,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在校园的街道旁建立一个科学廊,运用声、光、电子等各种手段阐释一些科学现象,附近的市民可以随时前往参观,在两年内吸引了50万参观者。2010年10月,圣三一学院宣布将所有的学术著作及研究报告等上网并免费与民众共享。[6]可见,共享不只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态度、一种胸怀、一种境界。面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高校继续教育应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与特色发展。
(二)在职业情境中实施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我国不缺少一般的劳动力,缺少的是符合社会多层次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在此,一方面社会缺乏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又难以培训社会适用的人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第一,树立“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重在培训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情境中从事岗位实践是培训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这就犹如要在水中学游泳,要在田里学插秧一样。根据“回归职业情境,培训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区分学科专业,可在师资队伍、教育模式、实践内容、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重构高校继续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第二,构建“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高校为政府做强继续教育,同时,政府也要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在“高校—政府—行业实体”的继续教育模式中,政府要为高校与行业实体的联姻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这里,政府的支持不容忽视,如此,才能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与行业实体形成合作机制。行业实体包括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的原有单位,更包括精心选择的行业代表,而后者中的一部分应成为继续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这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回归到职业情境中实施继续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形成高校继续教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保障。第三,推进多重跟师制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岗位实践出人才。跟师的关键是在职业岗位与情境中学习,这种学习并不局限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对职业的认识、职业情感与信念的形成,是一种全息性的学习。多重跟师不只包括继续教育的学员到实践教学基地拜师学习,还包括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骨干之间的互为跟师学习,其中,实习基地骨干需要到高校学习专业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而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需要到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教师职业之外的职业能力。上述多重师徒关系构成了多重跟师制。多重跟师制需要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深度合作,其中,高校应建立聘用社会人才的机制,让社会岗位专才受用于高校继续教育。这种多重跟师局面不仅助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而且促进高校与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动与双赢。
(三)在区域文化引领中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构造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创造学习条件等途径推动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并切实履行区域文化的引领责任。第一,凝练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高校既成的办学成果与特色是继续教育的基础,但是继续教育不要抱住这些不放,市场需求才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不断增加新的积累,甚至以此更新高校既有的办学思想和特色,并直接反映、衡量高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当前,社会民众普遍对国学、养生、美容等比较有兴趣,同时,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与学习内容连接着当地居民的血脉,深受人们喜爱。高校应调查、明晰地方居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并根据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结合高校优势,挖掘、建设区域学习资源。高校将区域学习资源打造成文化品牌,不仅要有“文化”,更要“本土化”、“大众化”,做到雅俗共赏,让民众“喜欢学”。第二,形成与学习型社会相匹配的制度与氛围。在政府支持与社会配合下,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实施学分制与建设“学分制银行”,构建学分积累与互换的标准与机制,这既有利于当下的继续教育,也为学习型社会奠定制度基础。此外,积极开展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学习者与学习内容,指导适用的学习方法,不断扩大学习活动参与面。通过学分制制度建设与学习氛围营造,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与成就感,让民众感到“值得学”。第三,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广大民众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不仅要让高校内部学院之间、学科专业之间资源整体化,而且要让高校与校外办学资源相互融通,从而使高校成为继续教育内外部资源整合、利用的平台与枢纽。此外,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走近民众,并与政府、社会一道,努力搭建学习平台,使之现代化、便利化,让民众“便于学”。既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高校继续教育成功转型的标准就是看能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促进其发展,其直接标志就是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这也是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旨归所在。
作者:丁晓东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法律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峰,张勇,赵刚.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战略选择———兼谈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基本思路和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
[2]王建.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3(9):97.
[3]编者按.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
[4]张艳超.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趋势:跨界、融合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4(3):69.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2
1.大数据界定维度
当前,关于大数据的界定主要有三种,即分别从数据体量方面、复杂性方面、价值方面对大数据进行界定。在数据体量方面的界定最早由麦肯锡公司提出。2011年,麦肯锡公司发表了《大数据:创意、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领域》一文,文中把“大数据”定义为一些规模大到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无法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和分析的数据集。然而,麦肯锡公司并没有明确说出所谓的“规模大”具体是多大,他们将“大”看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数据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复杂性方面,从复杂性程度来对大数据进行界定是由罗伯特·福来提出的。2012年,罗伯特·福来指出,排列数量巨大的有用数据源使得有效查询变得异常困难,言外之意即是大数据的复杂性程度极高,因此,可以将复杂性视为大数据的第一属性,“大”在这里不仅仅是指数量大,还指其复杂性大。在价值方面,美国人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从价值角度对大数据进行界定。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是人们在大规模的数据上能够完成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小规模数据上是没有办法完成的,通过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挖掘及分析,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价值。
2.教育领域中大数据与传统数据的区别
在教育领域,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存在区别,分别体现在教育信息采集方法、采集过程、采集效果以及人才挖掘四个方面。
3.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深化发展的方向
①继续教育的科学决策需要依据大数据资源。在大数据环境下,继续教育决策信息的把握,不仅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还具有可利用性的特点,其中,及时性与全面性主要体现在数据信息的来源渠道更加广阔、丰富,能够自动追踪和留存教育学习行为,可利用性主要体现在大数据不会出现折旧和贬值,其可以不断的更新,不断的释放自身隐藏的价值。教育决策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对整个继续教育进行检测和分析,寻找继续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1]。通过将教育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形式展现教育结果,使教育决策者进一步了解继续教育系统特征,评估继续教育发展进程,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做出更科学、更具有价值的决策。②继续教育的实践方式需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在大数据的环境下,通过挖掘不同成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存在的有用信息,可以进一步揭示成人学生的行为模式,帮助教育研究者重新审视继续教育的需求,采用高新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找到符合成人学生实际的教育课程、专业教师,指导继续教育的实践方向,进而实现个性化教育。③继续教育的评价思路需要根据大数据时代进行拓展。大数据通过以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为获取数据信息的载体,关注着每一位继续教育对象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微观表现,包括学生重复审题和修正答案的次数、学生实现停留在教师身上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频率等内容,大数据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实地反映出来,数据更为真实、自然。同时,大数据的数据储备与技术理念可以实现继续教育评价模式的多样化,评价对象不仅局限于学生,还涵盖了继续教育课程、教师、高校等方面。
二、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深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1.高新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升级为继续教育带来机遇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端人才的急切需求,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等因素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科研数据、网络数据和感知数据日渐丰富的今天,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也比任何时期要快,传统的“一次学习”的思想已经被社会摒弃,“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深植入每个人的心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重心已经开始转移,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更具有发展优势,可以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学界与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所在,大数据使“数据-教育”逐步走向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也动与转换的空间也在逐步扩大,而全球范围内各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产业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因此,需要广大劳动者及各类专业人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造力,而继续教育作为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更要适应时展的潮流,把握大数据时代下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巨大需求。
2.大数据时代使继续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由于互联网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也因大数据时代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发表动态信息,便会有相应的功能提示“猜你喜欢”“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等方面的内容;在淘宝、阿里巴巴等网站浏览购物信息,便会有相应的功能提示“为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等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提示,是因为大数据能够及时、快捷的捕捉到人们在日常网络生活所感兴趣的信息,包括人们在网站上的动态信息、浏览过的网页、购买过或关注过的商品等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数据集的方式被收集、汇总起来,再通过归类、分析,最后可以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推荐、个性化预测以及个性化建议。大数据的这一项功能也能够运用于继续教育中,例如,在教师完成课堂授课后,可以按照不同继续教育学生的学习水平、年龄特征、专业技能水平等差异,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成人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的兴趣点、关注强度及关注时段、与教师互动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动态的捕捉分析,将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成人学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在成人学生完成相关的作业时,大数据能够充分发挥信息跟踪与信息预测功能,对成人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对不能完全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重新学习或重复练习,对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巩固加深,并且将这些数据统一起来形成个人数据档案,可以让成人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方便其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还能够使教师充分了解成人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3]。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大数据了解每一位成人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技能、职业岗位等内容,随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育,从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3.大数据时代下教育资源的扩充为继续教育深化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在近几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成人自学考试以及电视大学等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蓬勃发展。一方面,我国各大高等教育学府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专任教师的数量、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教师的学历结构等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继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4]。伴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的继续教育演进,受教育者的专业选择变得丰富多样化,而我国人口结构改变也会使一些高等学校陷入生源危机,在现有的高校扩展形势下,扩充高校教育资源,可能会使得高校教育资源过剩,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高校教育增量会由继续教育的学生来填补,这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机遇。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得到很大的改善,远程网络教育、电视大学等继续教育形式的产生,使得线上教育得到普及,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了继续接受知识、接收技能教育的平台。远程网络教育、电视大学等教育平台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传统高等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群众接收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校,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不再是学校课堂,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或媒体接收继续教育。
三、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继续教育的地位面临转变
世界各国纷纷看准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继续教育能给各国的教育竞争力带来的积极作用,发达国家常把继续教育和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继续教育能对活跃在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分子及高技能人才产生巨大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把知识转变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且时间短、效率高、见效快[5]。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还处在效率低、见效慢的发展阶段,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爆炸的形势下,尽可能的缩小我国继续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继续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2.继续教育的学习效率需要提高
在大数据时代下,知识信息的增长及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对如何提升继续教育的学习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数据信息总量的迅猛增长,在此情况下,知识信息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传统学校的一次性教育根本无法满足科学技术对普通大众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的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继续教育与现代高新技术之间的互动在不断的增强,数据信息的发展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短”、“频”、“快”的特点,提升大众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3.继续教育需要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下,现代生活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对如何创新继续教育的发展模式及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下,科技水平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外语能力的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掌握逐渐成为大众的基本生活技能。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大众素质的提高,继续教育面临着更现实的问题,党的十提出了有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构想,而继续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梦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实现“中国梦”人才的摇篮。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样需要以继续教育为依托。由此可见,优化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不断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才有可能达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中国教育梦想[6]。
四、继续教育适应大数据时代挑战的发展策略
1.不断完善继续教育发展规划
国家需要借助大数据的优势,尽可能的收集、整合、分析数据信息,从我国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人才发展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为立足点,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道路[7]。由于继续教育是一项非生活必须性的事业,因此需要具备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详尽的发展规划作为持续发展的条件,在制定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时,国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充分分析特定地区的教育发展潜力,结合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度的超前发展。
2.全面树立开放型的继续教育发展观念
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时,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平台,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实用、更快捷、更有效的知识技能,才能吸引和调动更多的群众参与终身教育的积极性,让更多群众接收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研究者需要通过网络或移动网络平台,实时掌握最新的知识技能动态,并且了解社会各界群众的真实需求,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优秀的继续教育办学经验,不断改革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在继续教育上的深度发展,最终让继续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发。
3.推动继续教育项目的特色化发展
由于继续教育的教育对象与普通教育的对象不同,因此,继续教育可以借助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选取富有教学特色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科的专业优势,为成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继续教育规划。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时,必须将本校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从本校的已有学科和专业特色为出发点,在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方面、教育师资的配备方面、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体现本校继续教育的特色,为高校打造一个继续教育项目特色化品牌[8]。
五、结束语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3
【关键词】 会计继续教育; 国际化; 中国-东盟贸易区; “桥头堡”战略; 人才培养规划
一、中国―东盟贸易区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性
从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到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历了:历史性突破(1992年),建立持续趋同机制(2005年),实质性趋同(2006年),全面趋同(2011年)的不平凡历程,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结果。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持续全面趋同,表明我国会计行业已逐步迈向国际舞台,会计服务市场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在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博弈中具有抗衡实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表现的是跨国贸易和投资额不断增大,跨国资本流动加速,各国之间经济交流和依存度日益增加,这将使会计信息运用范围扩大,对会计信息通用性程度要求不断提高。会计国际化在协调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优化市场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云南省处于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2009年7月主席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就作出了把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指示,随着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我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标志着“桥头堡”战略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为云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重大的机遇,对于进一步提升云南区域经济发展层次,推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培养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已成为我国会计教育和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云南省注册在岗会计人员总数已达20多万人,如何使这支队伍尽快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发挥会计行业在服务资本市场发展和优化经济贸易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是解决问题的及时和关键。会计继续教育是保持和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手段,面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会计人才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把会计继续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作为一项迫切任务来完成。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进行人才培养规划设计之前,对云南全省注册在岗会计人员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7月,调查结果如表1。
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专业技术结构严重失衡,高级会计人才凤毛麟角,中级、初级会计人才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职称人数占据半壁以上江山,主要原因是云南省职称资格考试合格率偏低,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说明会计继续教育和职称考试评聘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学历结构表明会计人员的教育背景,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这一结构水平有提高的趋势,但要达到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中提出的目标,即会计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10年内将达到80%,还需要努力。此外据统计,截至2011年7月,全省会计从业资格持证人员39 2076人,注册从事会计工作人员230 548人,占从业资格持证人员的比例为58.8%。数据表明,会计从业资格准入有待提高。
二、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规划构想
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要把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工程放在战略高度来考虑。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总体要求,财政部制定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11)》,在上述两个规划的总体部署下,针对具体情况,结合“桥头堡”建设,突出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特色化”,在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发展方向上作如下构想。
(一)总体思路
1.培养目标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云南省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精通业务,掌握经济贸易、法律、金融、物流、东南亚语言等专业知识,熟悉东盟文化和市场规则,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
2.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服务市场,创新模式;提高素质,国际认证;高端引领,优化结构。
――服务市场,创新模式。把服务云南省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作为会计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解决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并用经济发展成果检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提高素质,国际认证。树立会计教育的国际化理念,以增强综合素质为基础,提升专业水平,培养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云南省积极推广国际认证的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G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制度,推动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互免与资格互认。
――高端引领,优化结构。以财政部着力推进的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为契机,在云南省培养一批善于管理、精通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以此带动全省会计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和结构优化,使人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上趋于合理。
(二)主要项目
1.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基地
依托云南省各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会计国际化教育,加强与泛亚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共建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制度。
2.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领军人才
加快完善云南省会计行业优秀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机制,为会计行业走向国际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保障,培养出在国际会计界长袖善舞的高水平会计人才(王军 2007),引领广大财务人员不断提高素质,担当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和财务报告信心的重要职责。
3.整体提高云南省会计执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
整体提高云南省会计执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不仅熟知我国市场经济的政策和法规,也熟知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南亚各国语言,对市场风险具有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
4.构建会计人才的市场化国际化配置机制
面向东盟各国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在确立长期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改革用人机制,加快会计人才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发展会计人才合作开发产业、中介服务产业,实现会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时间安排
2010―2015年,是实现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10年规划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将全面启动各个规划项目,有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云南省会计人员国际化水平的普及和提高。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上实现跨越发展,在规模上人才资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20%;在质量上严格准入制度,提高会计队伍整体学历水平,使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70%,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达到1 300人,培养和造就20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在2015年使云南省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4:36:60。
2015―2020年:云南省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10年规划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将形成稳定、长效发展机制。到2020年,在规模上使人才资源总量在现有基础上增长40%;在质量上使会计人员受高等教育比例达到80%,大型企事业单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1 500人。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新增70人,力争使云南省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①
三、云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国际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会计继续教育体制,促进会计职业标准的国际化发展
会计继续教育是实现会计人员知识更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度安排,按照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要不断修改和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指南,研究制定分层次的会计人员能力框架,据此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纲和培训计划,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形成逐级递进的会计人员能力培养体系和科学的职称定级考核评价机制。会计是承担着社会公众责任的行业,会计师精于业务,恪守诚信等职业标准是与社会公众的一种契约,该契约在委托会计师履行其职能的同时也约定了他们所应具备的资质。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会计师执业能力和培养体制的问题,如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为了维护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从教育背景、资格准入、继续教育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培养体制。而我国还存在会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严、后续教育随意性大、不规范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继续教育制度和体制需要改革和完善,如改革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积极推动中国与世界主要资本市场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互免,资格互认。为保证会计后续教育质量,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可定期组织专家对教育机构和培训质量进行评估认证。
(二)整合云南省教育资源,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基地
云南于地缘优势,可立足东盟、面向世界,依托省内各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并进行优化整合,发展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国际化教育,打造云南国际教育产业。云南省在与东盟各国开展人才共建工程,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基地和培训制度等方面,已有一些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与东盟十国的大学及认证机构紧密合作,在培训方式上通过模块教学,进行对等交流、互认资格,在教育培训质量上取得国际认同。要积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国产学研战略联盟,这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云南省一些高校已经着手实施与用人单位合作的人才培养项目,包括为东南亚各国定向培养经济建设人才,与云南省财政厅合作共建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加快领军人才工程建设,优化结构提高会计人才队伍素质
目前,财政部已全面启动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对全国1 200多家上市与非上市公司的调查,对比发达国家CFO的发展趋势,组织研究制定了《中国CFO能力框架》、《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这两项纲领性文件为云南省实施会计领军人才工程和开展会计国际化继续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当前的重要任务是着力在云南省会计行业中选拔优秀人才,实施科学培训,通过10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会计领军人才,以担当云南省会计行业领军重任。其中包括:着眼于提高大中型企业管理水平,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着眼于加快云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并以此带动全省各级各类会计执业人员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尽快改变云南省会计人才队伍职业类型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布局不平衡的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失衡现状,使会计从业人员在人才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上趋于合理。
(四)发展和改革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会计行业日益向国际化发展,我国会计职业标准与发达国家职业标准逐步趋于一致,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亟待发展和改革。ACCA课程全面、完善及先进兼备,已被联合国采用作为全球会计课程的蓝本,从一些发达国家对会计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要求来看,示范课程所涵盖的范围都比较广,包括基础素质教育、管理课程教育和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三大类,培训内容既体现了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体现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强调的是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从云南省的情况来看,与东盟多国毗邻,居于东盟各国多元文化差异,信仰不同,语言多样,币种不一,金融法规参差不齐,贸易结算繁复的执业环境,在组织专家开发和编写培训计划和教材时,要体现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国际化、特色化”,内容除了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外语(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东南亚文化、少数民族学、区域发展史、跨国文化交流、国际商法、国际会计准则导读、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在教学手段和模式上也要有所创新,要积极引入远程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培训方式,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参与授课,学员去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来实现人才与国际接轨,如与一些国际知名的会计公司合作,开展境外实习工作项目,交流经验,切身领悟会计国际化的影响和作用,以尽快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熟悉东南亚国情和文化,具有国际竞争与合作意识的会计人才。要打开国门,加强与泛亚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科技文化和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在确立长期平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发展与东盟各国会计人才合作开发产业、中介服务产业,通过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会计行业通用执业标准,实现会计人才配置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可以采取“走出去”,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拓新的教育培训领域。2006年5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久负盛誉、享誉国际会计界的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启动了“ACA”(英国特许会计师)联合培训项目,为中国会计师取得“ACA”资格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国际教育培训合作范例。云南省一些高校和注册会计师培训机构也已经实施ACCA人才培养项目,以满足向境外开放的会计市场的人才需求。随着教育培训合作项目的不断增多,这一事业将会做大做强,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11).2010-09-21.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4
【关键词】继续教育;转型时期;科学发展
本文的“转型时期”是指我国继续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转变时期;而科学发展是指这一时期的继续教育的发展既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面对世界潮流、民族振兴与教育自身发展三大挑战,冷静思考制约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从教育规律的层面上寻求解决办法,用科学发展来赢得继续教育应有的活力、信誉和地位。
一、我国继续教育的成绩及化解不利因素的“四个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了一个面向全体人民,从初等教育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系统的教育体系,我国的继续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起来,创造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当然,在肯定上述成绩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那些制约我国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而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化解不利因素的突破口就在于认清并满足继续教育发展的“四个需要”。
(一)认识提升的需要。一是对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这集中表现为树立大教育的理念并深化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认识从教育界到社会各界;从一部分人到全体民众都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对继续教育科学性的认识,每一个继续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继续教育特点,总结继续教育规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继续教育之路,提高我国继续教育发展水平。
(二)结构优化的需要。由于继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学习类别、学习层次、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决定了它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但是,其内部关系和整体结构的复杂性,也是一柄“双刃剑”。为了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方面,国家要对继续教育事业进行总体设计,开展宏观调控,进行系统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各个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三)模式创新的需要。从继续教育产生到现在,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经历了几次的发展变化,从单纯的黑板式教学到教室内的电视多媒体式教学、再到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媒介的网络教育等几个阶段,也相继产生了普通全日制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教育教学模式。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更为先进快捷。因此,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了各种教育教学技术的优势互补以及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不断应用,为那些处于各种不利条件下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方便条件,这既是继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长远大计。
(四)质量提高的需要。衡量当前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如何,一定又会引起一番争论,但对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判断不在于对标准怎么看(因为继续教育本身是多规格,多标准的),而在于看实际效果怎么样,在于继续教育学习者除了文凭之外,还有哪些可使其终身受益的东西。使学习者无论是在思想方法上、思维方式上、行为规范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广大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同仁们应该思考的大问题。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管理,端正教风和学风,严格继续教育教学的过程管理。
二、推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策略
要推进继续教育科学发展,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处于转型时期的继续教育,其发展状态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想在未知的领域准确把握未来,形成一大批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必须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一是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念,用科学的理论成果与研究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继续教育事业,正确把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二是勤于思考善于开拓。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准确把握方向性问题;三是开展实践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互动,目标与问题碰撞中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式和新办法,用学习、研究、实践紧密结合的模式,把继续教育引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以“创新”服务“重点”。现阶段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就是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纲要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重点。可以概括为“坚持两个创新”,“突出两教重点”。坚持两个创新,即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把握重点,创新发展方式和办学模式,在把握发展方式的趋势下赢得办学的主动权。“突出两教重点”方面:一是突出农村继续教育重点,二是突出社区教育重点,探索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和教育模式,同时,要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发展理念将成为致胜的关键。
(三)以创新促发展。终身教育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因此,用改革推动转型,用创新实现发展,是继续教育的时代特征。具体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创新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各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多种教学媒介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先进的网络媒体开放灵活的优势,构建适合各种条件下学员学习的教学模式。2.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部门,他们的年龄阶段和个人素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来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学分制管理,为学员创造一个“学其所需,解其所难,尽其所能,学有所成”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
(四)用质量铸造品牌。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品牌,人才培养的生命在于质量。因此,用人才培养质量铸造继续教育的品牌是新时期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目标与努力方向。目前,影响我国继续教育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一些院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二是相当数量的学员学习动机不纯,重学历轻能力;三是国家对继续教育宏观调控不力,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三、结语
要彻底解决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思想,强化学员对社会的使命感,对继续教育的荣誉感,以终身教育思想为统领,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动力,制定出适合不同学习层次、不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宽领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流程,让继续教育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用时代的机遇,国家的支持和我们的努力,用一流的教育质量和社会信誉,铸造一批中国现代继续教育的优质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继平.职业与继续教育发展及政策走势[R].职业与继续院校校长研修班上讲座,2008,10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5
目前,在建材行业的企业开展的继续教育共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建材行业企业可根据各自需要开展的行业内部的培训和行业之间及校企之间的合作和技术交流;第二种是建材行业协会所组织的专业性的技术人员的培训;第三种是建材行业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相关的继续教育;第四种是建材行业企业的员工自主参加学校开展的成人的学历教育。
2建材行业开展继续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材行业企业的数量比较多,由于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发展背景及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经营效益的不同,在建材行业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状况,弄清建材行业企业发展对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的总体需求,也对酱菜行业企业全面实施行业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的决策依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1建材行业开展继续教育的方法近几年来,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趋势,但是我国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与国外一些同行业的继续教育相对比还是显得比较单一。所以有必要要加强建材行业企业内部的继续教育机构的建设,更有效的促进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的发展。
2.2建材行业企业培养的计划和政策近几年来,建材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的计划并未影响到整个建材行业中来,有一部分行业企业完全缺乏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的激励。依据调查统计整个建材行业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养的意识度不高有的甚至都没有这种概念,有效的多样化的激励政策不能长期的发挥作用,由于企业的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的资金的相对不足也成为了企业忽略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培养的主要因素。在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针对建材行业的培训的法律法规。就目前的建材行业培训而言,建材行业企业组织与企业事业组织应该依照法律履行职业的教育义务。2002年教育部曾经提出要充分的依靠建材行业企业发展的职业性的培训与教育,要充分发挥在建材行业教育中的作用。
2.3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的培训人次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在参与我们调查的企业中,这几个行业中的企业人员中技术性的工人无学历教育的人数占绝大多数。根据以往的统计建材行业的内部对技术员工有简单的培训的相对来说比较多,而对待管理人员以及开发人员的继续性教育相对较少。我国与国外的同期建材行业中的继续教育相对比我国的建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的总人次也相对较少,在企业中接受高等学历高层次的人数也是偏低的。
3建材行业的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现状
行业中的继续教育是能够有效的提高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近年来我国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更好的掌握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情况和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的状况,更有助于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的发展以及规划,况且建材行业企业的继续教育也是员工的义务以及权力。
3.1建材行业员工的结构分析
根据建材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的结构分析数据的显示员工的年龄结构所呈现的是正态分布。年龄小于25岁的建材行业企业的从业人员只占不到20%,这一部分的人员的学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继续教育的需求主要是以学历的教育为主线的,在建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在25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这一部分的人员基本都具备了一定的比较专业的行业资历,虽然说这部分人也需要参加学历的继续教育但是随着建材行业企业的人员不断的更新以及工学矛盾的突出,学历教育的需求就会不断的下降,这时非学历的教育就是主要的需求。所以,在建材行业中在员工中开展继续教育就应该与相关的工作的非学历性的教育为主了。
3.2建材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分析
跟据调查统计,现今我国的建材行业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中,具备研究生的学历的员工只有不到1%,而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也只有8%,其中具有技术学校学历以及高中学历的人数比较多大约占有企业的50%以上。企业按照不同层次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及学习目标的差异,只有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层次的人员主要适合接受的技术操作为主的技术性培训等等的非学历性的教育;具备技术学校或高中学历的企业员工对成人学历的教育及非学历性的教育都有需求。大专学历的建材行业的员工对学历的教育只有部分的需求以非学历的教育的需求为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建材行业企业人员以非学历的教育需求为主。根据建材行业企业的人员的学历的分析发现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应该主要与非学历的教育为主,建材行业企业应该注重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性教育的相互协调发展。
3.3建材行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从建材行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频率发现,建材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以及学习机会都太少了,这样就与建材行业的快速发展的技术的更新背道而驰了。本行业对企业的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规模太小并且从业人员的整体的素质及所熟悉的技能偏低,这对企业的继续发展很不利。建材行业的有关部门应该合理的规划并制定提高从人员继续教育的规模,与此同时再提高建材行业人员的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企业更有力的发展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4建材行业的继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继续教育发展范文6
论文摘要:我国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而职业教育发展能为职后继续教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启示。继续教育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做好职后继续教育,不断拓宽继续教育的领域,使继续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200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对构建新时期我们国家的高校和高等、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资助体系做出了全面部署和规定,提出了这个政策体系的目标、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明确了各项具体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许多重要启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实际体现。
一、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背景
2007年起,我国开始在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这对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和因成绩原因进人不了高层次学府深造的学生来说是完成学业和增加技能的良好机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对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古往今来,任何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当社会需要经济人才的时候就指导培养经济人才,当社会需要政治人才的时候就按照需求培养政治人才……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每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国家为了应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大量人才需求而制订的一项利国利民政策。而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必将刺激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
教育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党的十七大后,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发生了的一些改变,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超过80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万人,基本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范围的扩大,为作为职后教育主要方式的继续教育的发展储备了大批可开发资源。
2007年教育部9号文件下发后,继续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尤其是实行“两停”后继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对许多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严峻挑战。“两停”对一部分高校影响较小,主要是这部分高校非学历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得较快,传统的成人学历教育已不占主导地位;也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受“两停”的影响较大,这部分高校或者是尚未开展网络教育,或者是传统的学历教育规模较大,在继续教育中权重较大。加大非学历教育是继续教育的出路,而非学历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于职后教育。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扶持下,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必将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可开发资源。
二、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一)学历教育的特点
我们国家正在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把九年义务教育扩展为十二年义务教育,体现了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学历是考察一个人接受教育程度的考核标准,是再发展的基本前提。职业教育由于是为社会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人才,因此有学历要求的特点。在现代企业用人机制方面,普遍讲求高中以上学历和某种专业,要求学历是为了让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具备基本的读写算及操作技能。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不再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必须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学历教育的特点才会健康发展。
(二)专业化的特点
专业化就是在细分行业学科的专长方面所进行献知识系统性特色,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规模化特征:职业教育要走专业化的道路,不专无以成职业,不专无以成规模,规模是专业化的一个特征。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化更强,而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细分。职业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切实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节奏,扩大招生增长幅度,提高招生规模。不断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明显扩大。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走专业化的路子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人才,不能充分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工业化社会都需要又红又专的技术骨干,这就是专业化的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职业教育必须专业化。
(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
职业教育是学历教育与专业化教育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继续教育主要是指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的专业范围大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学生可以是职业教育后的学生也可以是普通高等教育后的学生,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群体,是对需要继续接受专业或岗位培训需求的群体进行的职后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技术的革新或个人的需求而必须进行的深度学习,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延伸,体现为终身教育理念对个人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继续教育相当于充电器的功能。继续教育体现了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起到了继承和发展的双重作用。
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响应职业教育发展,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继续教育要响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职业教育可以为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生源。职业教育的后续大力发展要靠继续教育来完成,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静止的和孤立的,职业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继续教育的适时教育进行知识补充。继续教育要在职业教育专业化设置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既要体现专业在学科知识上的连贯性,又要体现学科知识的创新性和交叉性。继续教育要具有实践性精神,在应用技术领域大力开发有效资源,让这些资源成为职业教育后续学习的源泉,从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特色人才服务。
(二)实践、学习、推广相结合
继续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阶段,要立足于实践生产应用领域,通过培训学习把新的技术经验和研究成果物化为生产力,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作用。为了保证继续教育的完善性,学习的内容要有新颖性和应用性,学习的课程设置由国家来严格控制和审批,依据国家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在对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开发课程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继续教育要保持与科研部门的紧密联系,通过科研部门新成果的推广来完成知识的创新发展。
(三)注重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发展的社会,市场化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信息的竞争。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体制以及社会发展阶段与一些发达国家不同。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很快,我们也要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结合起来。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还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都对劳动力素质以及人才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对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继续教育要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遍及全国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全国通过教育信息化接受良好的继续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