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1
高深学问的探究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会遭遇多方面的阻扰与责难,因为新发现的知识可能会与人们现有的知识产生冲突,甚至动摇人们根深蒂固的信念,如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的人口论等。在强权政治面前,有的学者被剥夺了知识探究的权利,有的学者被剥夺了生命。什么才能为探究真理之路保驾护航,使学术活动免受政治和外界控制的干扰呢?唯有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指专业上合格的人士在所胜任的学科中自由地调查,讨论、发表或教授他们所认为的真理,而不接受宗教或政治的控制和权威许可,除非这种控制是职业道德的标准或这种权威许可是有关学科中用来证明真理和结论的合理的方法。①学术自由与探究高深学问相伴相生。阿什比(EricAshby)认为,“学术自由是一种工作的条件。大学教师之所以享有学术自由乃基于一种信念,即这种自由是学者从事传授与探索他所见到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须的;也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研究最有效的环境。”②学术自由并非是高校教师的特权,也并非是当权者的恩典,而是探究高深知识者应有的本性使然。独立人格、精神自由者才能在探究高深知识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抵挡住纷争,挑战人类知识极限。学术自由不仅符合大学的逻辑,更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蒙罗说“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他服务的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③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ThomasE.Donilon)2014年7月3日在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发表《我们是头号大国,今后也不会变》,认为美国将长期保持经济优势的三大理由是创新、能源和高等教育。在他看来,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全球排名前20所研究型大学中,有17所设在美国。事实也证明在全球竞争中,国家实力与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一书中阐述了一个国家的高级要素,如知识资源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一个国家的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一定得益于高校强势学科的支撑,如瑞典的机械工程、美国的航天、医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都源于这些国家的高校在该学科领域的贡献。④保护学术自由是国家的应尽之职。德国《高等教育总法》(1976)明确地将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作为三大学术自由进行保护。日本《教育基本法》重申要尊重学术自由。美国为了切实保障学术自由,于1915年成立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发表了旨在保护学术自由的“原则宣言”。其核心主张是长期聘任制度与教授会裁判制度,这实质上是把学术自由视作高校教师的基本权利。法律法规是守护学术自由的外在力量,而高校以学术为业的价值取向是守护学术自由的内在力量。如果高校教师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懈怠学术追求,心向神往升官发财之道,追逐名利,趋炎附势,那么学术自由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二、承担教育教学之责
高深知识既要靠一代代人发现,也要靠一代代人传承。高校既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更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把学生培育好是高校教师的天职。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①教师的教育教学之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心灵成长。高校对学生而言,不是知识的加油站,也不是为职业竞争补充能量。“他们希望和有思想的长者们——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发展个性的教师——进行有意义的接触。”②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在学生心里播撒正直、善良、求真、好学、自由、独立的种子,历经生活磨炼后在人生之旅中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第二,展现学术之美,培育学术志向。北京大学教学名师张祥龙认为教学的要点在于“以教学内容和材料的原真性、内在丰富性来形成难度、高度、突破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和表面上的可接受程度,把它们还原,同时以这样高难度中展现的学术魅力来吸引学生;还要以多种手段来帮助他们涉水渡滩,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来克服困难,入深山探宝藏,得到终身难忘的学习和思想经历;此外还要通过多重的考核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逼他们去跳‘龙门’,让他们在大学学习的一开头就明确学术的优劣之别,将深刻的听课体验和思考体验落实为有形的能力,并且让有些学生形成攀登学术高峰的志向。”③目前不少学生对阅读经典不感兴趣、对实验和研究也不感兴趣,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准备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争取毕业后靠这些证书增添就业竞争力。作为教师有责任通过精湛的教学艺术,展现知识之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术志向。因为知识要靠年轻人传承,知识也要靠年轻人去发现。第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教育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尊重、信任、平等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著名的对话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Buber)在他的代表作《我与你》中富有开创性地构建了对话哲学思想,其核心就是“我—你”关系。在“我—你”关系中,师生双方都作为整体的、独特的个人而相遇与交往,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作对象,而是与对方互相承认、共同参与、密切合作,享受着理解、沟通、和谐的对话人生。①然而,现实生活中,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背地里称导师为老板,这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揭示了导师为了自己个人利益剥削学生的现象。第四,对学生负责。当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方面存在时间竞争时,需要教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毫不吝啬地把时间、精力、心血花费在学生身上,随时回应学生课业或非课业方面的咨询和疑问,精心设计每项作业,批阅作业,并给出令学生信服的评语,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以及继续努力的方向。同时,还需要时常反思教学行为,把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作为自身改的重要依据。“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的主要学术职责。”②
三、高校教师质量要素
关于教师质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学界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学者反而认为教师质量的概念界定是不确定和难以捉摸的,③教师质量是一个多维和难以具体化的概念。④笔者认为,既然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总和,那么高校教师质量就是教师在满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知识、能力和个人特征的总和。从高校教师承担的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职责角度而言,教师质量指教师能促进自我学习,并改善他人学习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情感、个人的学养和教学行为四个方面。
1.教育理念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①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行为的本质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促进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产生积极的变化。高校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承知识,授业解惑,更是传承人格,明道正志,教师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治学方法、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应树立以高尚的品德、宽广的胸怀、严谨的治学作风、谦虚好学的态度、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开启学生智慧、滋润学生心灵、传承社会文明、帮助学生成才的理念,只有高尚的理念,才能外化为高尚的行为,塑造高尚的心灵。
2.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存在于师生关系中,好的教学一定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教师只有常怀有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教学不只是讲授,它还包括启发和友爱(philetic)的方面。②当教师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产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好教师会主动地与学生分享求学经历、人生理想,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对师生关系有过这样的描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走在大学校园里,学生认识老师,但大部分任课老师并不认识学生,教师与学生成了陌生人。教师在课题申报、奖项申报、职称晋升方面忙得分秒必争,而对学生的课业询问却搁置不理。教师为何变得如此冷漠?因为高校中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发表文章的期刊级别与数量决定了教师的学术地位、经济收入以及职称晋升中的竞争优势。“科研是投资,教学是负担”已成为高校中不言自明的现实。
3.个人学养学术研究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所有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应该始终把自己当作学习者。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波伊尔所说,高校教师必须继续学习,并认真地、不断地为拓展知识而工作。③只有自己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改善他人学习。所以,潜心学术研究,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强烈关注学科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发表研究成果等既是高校教师的学术志趣,也是高校教师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只有亲身从事科研实践才有可能将学科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从多学科和跨学科视角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开拓知识边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使其教学更有内容,更有创造性之发挥;同时,也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使其研究更有生命,更有心灵上之冲击。”①布鲁贝克认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只能兼顾一方的两难说是虚设的。这两种活动相互促进:一方面,因与知识前沿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资料决不可能给与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②所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学促进研究。具有深厚学养的教师善于将深刻的理论从实验或自然现象中演绎出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发掘和传授渗透在课程内容中科学的思维方法,用问题的提出和探索,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知识传授者与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不仅传递现有知识,同时还需要传递自己通过科学研究而发现的知识,并建立知识与当前现实问题的联系。因此,教师的学术能力直接决定了所教授课程的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创新程度。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曾说“学识水平(或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是教师业务能力的两翼,须两方面同时提高自己。我们的教学艺术是靠这两翼齐飞而翱翔的。教学艺术的花朵是在教师广阔而丰富的学识土壤上生长、开放的。”③
4.教育教学行为教学并不是靠盲目的一股脑热情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程模块或教学单元,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数,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有机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讲课是师生间的对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反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研究式、案例式等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不仅知道教的方法,还要知道学生学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把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将教法与学法进行统一设计和安排,使学生获得与教法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四、高校教师质量内涵及启示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2
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是研究的热点与实践难点。近年来,以讲述历史的方式,弘扬传播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目标与内容的央视节目《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为高校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作为一所汇集各路精英教师(学者)的“开放式大学”及其“历史科目”,其“教育教学”成功之处在于:
1.合理的定位。以讲述我国著名的历史内容为载体,在专家、学者和广大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2.注重名人效应。讲师们都是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大腕”,通过《百家讲坛》,实现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听到他们讲座的心愿。
3.语言通俗易懂,表达幽默风趣,一改历史语言中艰涩难懂的术语、文言。
4.选题的“可讲性”,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时也突出时代性。
5.多种电视手段的综合运用,讲座提纲制作成课件,演讲时投影演示,图、文、语、手势同步进行,立体感强。
电视节目和历史教育教学固然有区别,但在如何有效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宗旨上却是一致的。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应借鉴《百家讲坛》的有效经验,找准历史教育的目标定位,从课程体系到治学态度、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改革。一是要借鉴其合理定位,明确历史教育的目标。要明确区分非历史专业的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专业教育课程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二是要借鉴其多元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减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引用的材料、图片、文字、声音等通过多媒体设备传递给学生,让历史知识“活起来”。三是要借鉴其“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现在高校的历史教学,限定性的结论太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少,固定的结论又让学生对历史产生逆反心理。倡导学术自由,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允许范围内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构建立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推动高校历史教育发展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开发。因此,要增强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鼓励学生围绕教学难点与社会热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其性格、爱好、知识面等方面差异,自由组合、组建成不同的历史学习小组,注重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学习的高度联动。
2.利用网络技术,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技术具有生动性、即时性等便捷性优点,这种手段在高校历史教育教学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跨越时空提供声、像、文等信息的历史“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中也能领略到声音、图像带来的历史冲击力和历史厚重感,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历史故事会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的历史观、想象力、知识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网络教育为依托,构建历史教育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平台,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
3.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拓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然能让教师更好地传播知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也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大学生历史意识和表达能力不够。因此,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鼓励大学生在历史教学与历史体验中,进行研究型的学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历史沙龙”、“寻根问底”、“以史为鉴知天下”等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研究型的学习,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自身历文献阅读能力、质疑能力、论文写作能力。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3
一、封面
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
二、目录
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章节条目:五号宋体。
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
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
3、单倍行距。
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三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1.1××××(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1.1.1××××(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
(三)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四)插图
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
(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
十、参考文献
(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
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
十一、附录(可略去)
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分层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即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即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呢?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以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在教学中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考,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需要更加的激励和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在下放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努力影响学习的自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第1题全班要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三、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指名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分层是以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运用等层面的不同来分层的,标准不同,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以根据学情做出新的选择。虽然每个层次的划分标准不同,但各个层次都要固守一个原则,即要把鼓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四、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那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的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着差异,直接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评价学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分层激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建立自信心出发的,它的实施是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个性得到最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周亚萍.浅谈小学语文有效开展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8)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情境 交流 课件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读和写上,教师不断给学生施压,课上尽可能的多讲、课下又布置了大量作业。不可否认,这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但这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并且忽略了学生听和说的能力训练。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中小学的语文教育逐渐成为议论颇多的一个话题。
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既要注重语文基础,又要体现语文的文学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这样批评语文教学:学生喜欢读书却不爱上语文课,他们在作文课上文思苦涩而日记却充满灵气。
一、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教师的讲解以及课堂上的多向交流。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能给学生们制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而形成一种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与学生的课前谈话,以及对所学文章作者的介绍、时代背景、写作背景的介绍,就是在为学生创造情境。
(2)语文学习中需要多向交流。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是最直接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指导,还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温和的态度,信任的声音给了学生们一个自由表达意见、轻松愉快的学习研究环境,使孩子们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思想得到释放,体现着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除此之外,学生之间需要交流,学生和文本、教材也需要交流,方式有讨论会、作品欣赏、自由阅读等。
2.利用录音机、幻灯片、多媒体等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现代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工具,是集合了录音机和幻灯片的优点于一身的视听教学工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孩子,现在很少有机会见到沙漠,没见过就很难想象这种北方旷远荒凉的景象。多媒体课件,它能传递语言无法描述的画面,它能更生动、更直观的把学生们带入诗歌的情境,使其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当然了,美景背后的寂静世界,还要老师的讲解和指导。
3.设置一个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的情境。在一段时期的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升学竞争力,老师和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忽视了口语交际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口语交际教学被重视起来,听、说、读、写已成“四足鼎立”趋势。
一个语文的学习情境有多重要,多半体现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教学中。一节口语交际课,老师让学生们以“搭积木”比赛为话题进行讨论。老师给学生们创设一个比赛情境,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比赛的气氛,并且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学生理解尊重同伴、平等地接纳他人、宽容差异,都有明显的作用。
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单靠学校、靠课堂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最早的老师就是父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持久而广泛的。
父母为孩子创设学习情境是最容易的、最广泛的、最有效果的。比如家庭中的小宴会,父母可以让孩子发言,家人一起做过什么事或见到什么现象,家长鼓励孩子发表意见等都可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恰当运用语言。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学习情境,还要改变除了学习,其他什么事都一手包办的现状。我国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指出“教育的起源只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的,而且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孩子是一个自由的个体,给他们一些独立支配的空间,让他们学着与人交往,学着主动学习,使其在生活中感受知识的意义,在学习中品味知识所蕴含的智慧,进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心灵世界。
参考文献:
[1]刘桂芹.语文课堂建设管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6).
[2]胡绍海,万安.让收视课走进语文课堂[J]. 语文建设.2005(06).
小学教师教育论文范文6
当我们同时面对一个没有德性的人和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时,我们会指责前者而同情后者,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德性是人们在后天就能习得的,而先天的自然天赋我们却无能为力。这就说明了我们都是承认德性是后天习得的。[3]然而后天习得又有很多方法,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化等等,但是这三种方法中哪种是最行之有效的呢?当然是学校教育了。为何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最好的地方呢?[4]学校教育的长期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占据了他们成长的大部分历程,就连家庭教育的时间都无法与之比较,而社会的教化又都是在学生成熟或已形成自我价值观、世界观后进行的,很难在对学生的性格或是德性起多大作用的,所以说学校教育的长期性在对学生进行德性教育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主要是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学习内容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进行的学习也是系统进行的。而家庭教育却是遇事而行,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才会去思考解决方案而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社会教化则会根据个人的兴趣不同而影响的方面也会不同,也就不具有系统性。因此道德的教育最好是在学校进行,系统性的教授才会令学生更易接受。学校教育的完整性:学校教育的完整性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时,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有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行为的训练、养成,加之与同学、同伴的共同进步。学校教育的渐进性:主要是说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学习内容都是教学工作者或是专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的,并且学习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层层递进。从以上学校教育的特点的论述,我们了解到学校进行教育的优势,所以就确定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最好的地方。在确定了地点之后,我们就应当来审视内容,即德育是否可教?
1.1人的剖析
1.1.1人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并存。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无暇的,他在成人后所具有的知识或是技能都是通过后天学习习得的,就是说人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人与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接受不接受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所达到的效果是不确定的。1.1.2德性的必要性。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对于没有德性的人,我们会指责,因为德性是一个人自身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这也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品质。
1.2道德的性质
1.2.1道德是一种知识体系。道德是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人们才能有所实践。如果德育缺失了知识体系、思想根基,那么德育的实践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效果了。[5]1.2.2道德是需要实践的。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并且还是需要实践的,并且还是不同于普通的技能。道德的知识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然而质疑者会认为不可在中小学开展德育课程,他们主张在其他课程的讲授中渗透德育内容,像这种含糊笼统的方法确实省却了不少的工作量,但是往往一件事情有多少的诱惑力就会有多少的危险性。[6]由此我们证明德育是可教的,并且我们应当继续在中小学开设德育课程。
2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