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一体化;实施模式
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教师教育”一词,教师教育渐有取代师范教育成为改革的趋势。经过多年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作为教师教育一体化“先行官”的职前职后机构一体化在推行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同时也预示着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渐入深水区。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模式
教师教育一体化实施模式主要是指如何划分高师院校及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校三者之间在一体化实施中的权责,即学者们探讨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机构管理一体化。近十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探索模式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设立高教所、教科所,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二是普通高校(含师范或非师范院校)通过合并省市级教育学院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开展教师职后培训;三是师范院校组建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开展教师职后培训;四是省级教育学院招收普招师范生,开展教师职前培养;五是省级教育学院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其主要对象是中小学教师。[1]关于一体化实施模式,笔者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归纳出有三种主要观点,详见下表。
我国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统一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推行模式,可在具体实施中仍以教育学院与高师院校合并为主要模式。据官方统计,截至2008年,1999年的166所省市级教育学院中,有21所合并到高等师范院校,有10所改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有34所并入综合性地方院校。[8]由于高师院校和综合大学在承担教师培养任务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之中,实际上已成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主体。但是,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进程中缺乏合理规划,对各种实施模式的利弊缺少科学论证,加之操之过急,使得机构一体化过程中衍生了系列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职前轻职后
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作为一体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官”,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虽然通过不同模式的实践尝试初步实现了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但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依旧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概而言之,整合后的教师教育机构及管理体制暴露出重视职前培养忽视职后培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教师教育的质量的滑坡。
(二)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推行的职前职后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中忽视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只是从形式上统整了负责职前培养的师范院校与承担在职培训的教育学院的相关资源。可是,两个机构的内部整合工作并没有做好,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之间如何分工和衔接等方面在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机构中没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现实中的情况依旧是两者各行其是、互不关联。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办学机构的重整,仅是实现了教师教育形式上的一体化,机构一体化的深层次问题,如一体化课程设置、师资配置等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对策
(一)树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目标观
教师教育职前职后机构的统整需要建立在一体化总目标及阶段目标基础之上。通过明确一体化的目标以引导教师教育机构改革的实践方向。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总目标是指最大限度的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职前教师教育的目标是为那些将来准备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员进行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入职教育的重点是关注新教师的适应能力。在职培训的重心则是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因此,教师教育机构整合必须建立在一体化目标的基础之上,既关注职前培养,又重视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环节。
(二)大力推进职前职后教育内容的一体化
为了克服教师教育机构一体化进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教师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职前职后教育内容的一体化。这里所说的教育内容一体化主要是指职前职后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一体化。课程设置上首先要确定目标的一体化,在一体化课程目标的引领下科学合理的构建职前职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职前与职后阶段课程开发的重点,同时也要注重职前职后课程之间的关联和衔接。但是,不管课设设计的多么科学与完美,最终还要落实在实践层面,而教师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一体化所追求的理念最终还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来实现。师资配备的一体化主要是指选择一批既掌握深厚教育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教育实践经历的教师担任一体化机构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蔡丽红.教师进修院校发展现状与反思――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
[2]李建辉.教师教育实行“一体化”模式的探讨――兼谈高师院校在不同模式中的发展策略[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1).
[3]曹士云.高师教育在教师教育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4]敖四江,张劲松.新形势下教育学院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蔡丽红.教师进修院校发展现状与反思――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
[6]张爱珠.教师教育一体化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130-73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多媒体 切入教学 提高效率
随着现代化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已进入体育课堂,它给体育常规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它是常规教学的催化剂。
1 在常规教学中遇到疑难问题切入多媒体。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体育课堂,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大优势,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选用哪种教学手段,关键在于实际教学效果的需要,同时也要看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确定。如:在铅球单元课教学中,反复讲解,示范“挺”、“推”动作,学生观看后有些茫然,其效果远不及学生观看多媒体图像,给学生一个直观演示,学生看动作清楚,兴趣浓,学得认真,动作记得扎实,回到场地练习时效果好。可见在选择教学手段时,应从“学生适用”与“课堂效果”这两个方面考虑,择优教学手段,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高课堂学生学习效果。
2 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切入多媒体。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借助电教手段,它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的记忆点与新旧知识连接点及新知识提升点”上形成动作记忆,使教学循序渐进的展开,给学生良好的认知过程,使学生轻松快乐地获得新知识。如:教学冲刺跑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旧知识起跑后疾跑――途中跑――过渡到新课冲刺跑。通过动作演示各阶段的要领特征及跑法,使学生直观地复习前边所学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切入到新课内容上,教师边演示,边板书讲解,学生对课的内容有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地去完成课任务。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立体化 实践教学课程 设置 实验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15-02
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是连续的系统的一个教学过程。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构建对于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它不是单一的课堂实践教学,也不仅仅是单层次的社会实践,它应由课堂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毕业实训实习四部分构成,是多维的、系统的、层进式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它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立体化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课堂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课堂实践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 实践教学的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开设实验项目的主要有统计学导论、统计实验、投资统计、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计量经济学、调查设计与组织、企业统计等。
2.综合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它是根据相应的统计工作来设置的。SARP和EXCEL统计报表软件实践是根据用人单位统计工作性质开设的实践课,开设统计分析R软件选讲是让学生更熟练地使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开设统计写作和统计制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综合能力。
3.专业社会实践,可以在不拘泥于统计模拟实验室的环境中进行,可以让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分析近在身边的经济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它可以分两个层次去实现:第一层次是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如对金水区外来务工人员计划生育情况的调查,对郑州市主要路通流量的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并形成对事物的实质性及客观性认识。另一层次是让学生进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如郑州市各区统计局、企事业单位等。这种校外实习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4.毕业实训实习,它包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到统计局等单位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将前三个方面的实践与毕业实习以及将来的就业结合起来,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学生实习的岗位中,学生可以将前三个实践中整理的资料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样,实践单位也会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的评价。
二、制约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发展的瓶颈
(一)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立体化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必须由教师来具体完成。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因此要专门成立专业实践领导小组,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同时要形成激励机制鼓励他们要积极研究实践教学问题,主动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切实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一步加强。
(二)要保证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课程设置是核心
笔者认为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强调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统计学专业“工具型”和“协同型”课程体系的内涵。为此,应把“运筹学”和“统计建模”课程增加到专业特色课程中去,从而突出统计专业定量分析和决策对象的特色。为加强统计分析及其应用需要,建议统计软件选讲侧重介绍SAS和R软件编程技术和应用,另外统计学专业还需增设一门数据库课程,一方面有助于统计软件的学习,另一方面可突出统计专业办学定位。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实施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保证
立体化实践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都需要及时而全面地展开。以往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缺少一种受启发和相互激励的环境,无法去思考和分析自己的问题。例如对多元统计分析的实践教学,只重视统计思想和各种数据分析方法的讲解,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却关注得很少,学生缺少这种主动性综合实践。因此我们要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AS,通过大量的国内外经典案例介绍各种数据分析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能较快地进入实际应用的领域。要以社会的经济问题和热点问题项目为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
三、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困惑与对策
(一)对于新升本科院校,立体化实践教学中发挥指导、引路作用的师资队伍却存在严重匮乏的问题
现有统计教师队伍中,理论型教师多,“实践型”教师比例偏低。为此,我们制订了统计实践教师培训的十二五规划,鼓励教师向“实践型”教师发展。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双向机制,及时掌握岗位工作对统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另外,我们还建立了有效激励机制,为实践教师外出访学、调研 、科研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不断提高实践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我们还在企事业聘请了专家教授,到我们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和讲座教授,而且他们也兼任我们统计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指导老师,逐步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
(二)年轻的统计学专业缺乏规范性、系统性的实践教材
统计课实践教学往往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安排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一些实践项目单一、肤浅,缺乏应用性和实用性。这种实践教学不仅破坏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同时也偏离了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初衷。目前我们正组织一部分相关教师和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成员,编写和设计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集,制作和开发多媒体课件,目的是要切实加强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专业基础建设。《统计学导论》、《多元统计分析》、《SPSS软件及其应用》等课程都已经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大纲。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教程也都在加紧编写过程中,相信很快我们的统计学专业就会有一套规范性、系统性的实践教材。
(三)统计专业大学生传统的毕业实地实习存在许多困难
具体体现在:1.大学毕业生多,实习单位不足,实训基地接受难度大;2.院校下发的实习的经费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实习;3.实地实习形式往往岗位单一,实习内容偏少,不能对统计工作全过程进行展开实习。4.实习时大多是观摩,实际操作很少,学生缺乏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实习基地分散不便管理,实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显然这种传统的实地实习方式,已违背我们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初衷。为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也试着开发了形式多样的统计实习规划项目。统计实习规划项目如下表:
郑州航空港实验区是中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中原经济区的升华。它可以形成中原经济区的产业高地、开放高地、创新高地,带动中原经济区快速发展。作为省市共建的一所本科院校,统计学专业必然承载着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中统计人才的培养工作,为顺应各类应用型、创新型、综合型统计人才的需求,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立体化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研究性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我们的实践教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河南经济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剑. 统计学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
[2] 徐龙封.对高等统计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建议[J].理论与实践,2007(6).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32-02
引言:
“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完成了“精细有机合成”和“化工原理”的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综合性实践课程,课时1周,是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四位一体”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构思设计一个精细化学品工艺设计为主的课题。需要经过资料查阅、合成路线设计、反应系统工艺设计、反应器工艺设计、答辩验收等过程,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设计,对学生的知识获取、规划设计、工程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进行系统全面培养。截至目前,该课程已经开设7届,已经成为理论课和工程实践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一、课程的规划
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综合类院校,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应用化学专业的一个专业培养方向是精细化工,所以精细化工工艺学课程设计是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以《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的理论知识为基本点,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技能。
在课程开设之初,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课程设计题目单调,应用型不强,而且学生对工艺和设备的结构与原理认识肤浅,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笔者及所在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对精细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前期课程的内容设置进行了合理衔接,起到了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良好效果。
该课程设计隶属于精细化工方向的教学集合体系,时间及内容安排顺序是同时开设《化工原理》和《精细有机合成化学与工艺学》,前者着重于介绍单元操作、工艺流程操作条件优化和设定,而后者着重于介绍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工艺路线和单元反应的合成条件优化设计。然后开设《精细化工工艺设计》,它是将化工设计知识和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环节,通过设计使学生深刻理解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理论知识,明确所学课程知识的实际用途,并综合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资料查阅、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反应釜设计、流程图绘制、反应釜绘制等内容,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预安排设计内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学习效果更好。
二、课程内容及教学实施
《精细化工工艺设计》的任务设置紧紧结合教学实际。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大多采用间歇操作,多步骤生产,而我校紧靠大庆油田,学生对油田化学剂,尤其是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缓蚀剂、破乳剂等精细化学品的接触了解较为深入。此外,前期课程设置了认识实习,学生对油田用精细化学品的生产流程具有初步认知。所以,在任务设置上,侧重于油田化学剂产品的生产工艺设计。
课程设计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要用于指导教师全方位讲解课程设计的任务安排和设计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备齐参考资料和工具用书,指导学生人数不超过15人。课程设计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并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为督促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按照每组2人进行任务分配。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提交手写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按照章节依次详细写出计算过程,并提交反应釜的设计图纸、反应车间的布局图纸等关键附图说明。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根据学生的答辩情况及平时的指导情况,指导教师可以判断设计任务的完成效果,便于公平公正地进行成绩评定。
三、应用化学专业开设课程设计的教学体会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属于理科,课程体系设置不同于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平时的学习均已理解分析为主,数学计算和工程制图等能力欠缺,工程和工艺基础均薄弱[1]。所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实现对实现应用化学专业的多维度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7届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理科专业因地制宜地开设化工类课程设计,对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有重要作用,具体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 有机化学实验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综合性实验 绿色化学
目前,我校正由师范院校朝应用型综合性大学转型,我们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都作了较大调整。近年我校新办的环境科学、化工工艺、材料化学、食品科学、生物工程等专业更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时数却一再被压缩。为保证教学质量,课程组结合我校课程和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基础、综合和设计”3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并在每一个层面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 整合基础实验
在基础实验中,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删除了“有机化学实验一般知识”这个项目,将实验室安全知识、报告的书写、工具书的使用、常用仪器的使用与维护等内容嵌入了“熔点的测定”实验中。合并了有较多共同之处的基本操作,如“蒸馏”与“分馏”实验。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个基本操作的用途,提高学生学习基本操作实验的兴趣,将一些基本操作融入天然产物的提取实验中,如薄层色谱与菠菜色素的提取、水蒸气蒸馏与柠檬烯的提取。将一些基本操作实验融入有机合成实验中,如溴乙烷的制备及折光率的测定、乙酰苯胺的制备与重结晶提纯。将性质实验融入了有机合成实验中,学生合成、提纯产品之后,再检验其纯度、试验其化学性质,并与同类化合物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在实验前就必须认真预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鉴别、鉴定实验方案。这样的“融合”与“调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将实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有机化学基础实验(60学时)内容编排见表1。
2 增强综合性实验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和简单合成的基础上,我们将综合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了16~20学时。其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将有机物的合成、分离提纯、纯度检验与鉴定等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实验,如呋喃甲醇与呋喃甲酸的合成、提纯、检验,阿斯匹林的制备、提纯、检验、鉴定;二是多步合成实验,如抗菌药物对氨基苯磺酰胺的合成,合成路线为乙酰苯胺对乙酰胺基苯磺酰氯对乙酰胺基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磺酰胺,反应分3步,涉及保护、导向和脱保护等基本内容。又如植物生长调节剂2,4二氯苯氧乙酸的制备,合成路线为苯酚苯氧乙酸对氯苯氧乙酸2,4二氯苯氧乙酸,涉及混醚的制备、芳环的卤化。通过这些综合实验的开设,既加强了基本操作的训练,又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
3 增开设计性实验
近两年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最后阶段,我们增开了8~12学时的设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综合性、创新性合成实验。如胺基苯甲酸肉桂酯的合成,2环己氧基乙醇的合成等。教师只提示反应原理和任务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步骤、装置,经师生共同讨论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最后教师总结、点评。二是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试剂等的改进。如已二酸和环已酮的合成实验,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材采用的HNO3、Na2CrO4/H2SO4、KMnO4氧化法存在污染大、时间长的缺点,可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对氧化剂进行改进;又如溴乙烷的制备和咖啡因的提取实验中,可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方法进行改进。三是实验条件的研究。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反应物的投料比、温度和催化剂种类对产率影响的实验方案,经分组讨论后进行实验,最后对比分析各组实验结果,找到最佳反应条件。四是已知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与鉴定或未知化合物的鉴别。如苯甲醚、苯甲醇、苯甲酸、苯酚的分离、提纯与鉴定,综合利用了萃取、重结晶、蒸馏、熔点测定等操作技术。通过增开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由于这种实验没有标准答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动脑、动手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增加应用性实验
为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让学生明确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增加了一些应用性实验。主要包括一些天然产物的提取和一些药物、农药及香料的合成。如从橙皮中提取柠檬烯、从菠菜中提取色素、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黄莲素的提取、阿斯匹林的合成、氨基苯磺酰胺的合成、2,4二氯苯氧乙酸的合成等。并结合这些物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有机化学实验不仅非常有趣而且“有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热情。
5 引入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为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我们及时向学生传授有机化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如在利用浓硫酸和苯胺制备对氨基苯磺酸的实验中,它在常法下加热反应需要几个小时,而用微波10 min左右便能完成,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实验教学和科研前沿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在超声法合成苯甲酸的实验中,苯甲醇与高锰酸钾在超声波作用下,常温下就能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产率有所提高。我们还开设了维生素B1催化的苯偶姻反应,引入安息香缩合反应的绿色工艺,避免了经典反应体系中有毒氰化物的使用。
6 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随着绿色化学的提出,化学实验的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必须精选和改进实验项目,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内容渗透到实验教学过程中[2]。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尽量减少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挥发试剂的使用。如在常压蒸馏实验中,我们选择无毒的乙醇作原料,且可反复回收利用;在水蒸气蒸馏实验中,我们选用橙皮代替苯胺或甲苯为原料,既训练了学生水蒸气蒸馏的操作,又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天然产物的提取方法,还避免了有毒试剂的使用。二是开设“微型实验”。我们为学生配备了云南大学研制的便携式微型玻璃实验仪器。近几年来,我们尝试着将药品用量改为原教材的1/2、1/3、1/5,甚至1/10,设计了小量、半微量和微量合成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与经费,又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生成。三是加强溶剂和产物的回收再利用。如乙酰苯胺制备后做重结晶提纯,溴乙烷制备后测定其折光率。还有一些多步合成实验,前一步的产品作为后一步的原料,也可避免浪费与污染。对每次实验所用到的溶剂、浴液以及所制得的产品,能回收的我们都要求回收再利用。
7 建立教学反馈机制
开设的实验教学中可能存在诸多不足,如试剂昂贵、有恶臭气排放、污染严重、耗时长、产率低等。为此,我们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反馈机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学习反思,让学生在每个实验后写出课后反思,从中实现信息客观有效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改正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学反思,教师在每次实验后也及时总结实验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并寻找对策加以完善。三是进行教学成本跟踪,尽量采用经济环保的实验方案。如在已二酸的合成实验中,前几年我们选用的是硝酸氧化,后来意识到污染严重,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用环已酮为原料、H2O2为氧化剂进行合成。后为了节省学时,便于训练学生重结晶提纯操作,我们又用乙酰苯胺的合成取代了该实验。又如前几年我们开设有格氏试剂和三苯甲醇的制备,因无条件使用氮气保护,故产率往往较低,甚至有少数学生实验失败,后来我们用苯乙酮的制备替换了该实验。
参考文献
体育教师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86-02
引言
近年来,机电科学与技术发展迅速,机电一体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技术带动性、融合性和广泛适用性,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由此,制造业对机电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高素质的机电工程技术人员。我国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术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以培养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1]因此,高职机电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对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好、学习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一、高职机电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高职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2]众所周知,实验教学不是独立的单一教学体系,它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具有同等地位的教学体系。[3]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模式体系完全不同,而目前真正的实验教学体系还未从根本上建立起来。[3]1.实践教学处于辅助地位,实践课程不完善、不衔接,实验环节没有调研企业需求,实验实施效率欠佳。2.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 教师严重缺乏,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3.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从基础、专业和综合的结构体系。4.机电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没有形成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为了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完善适合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大纲,明确实验教学要求,明确学生经过这种体系的训练后应达到的水平。
二、高职机电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一)进行调研,调整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机电人才培养本着注重能力、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具有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知识,具有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具有机电产品装配、调试和维修等基本知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我校地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企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对需求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经济形式、企业结构和人才供需结构进行调研,确定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软硬件保障体系所构成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二)构建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和综合技能训练的三大模块的逐层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到完整、系统的技能。[4]其具体的能力和实训模块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三大技能模块中,基本技能是后续技能学习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它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所常用的技术,要求学生在实践环境中能运用一项或几项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拓展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4]在表3-1所示的内容框架里,可以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适时的扩充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在电气控制与PLC的实训里,适当的加入变频器和触摸屏的内容。在电工电子技术里面,加入Multisim仿真实训。在数控机床编程和维修能力里,让学生了解加工中心的应用和操作。在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作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的比赛,学习PCB板的设计,学习贴片元器件的焊接技术,学习CPLD等数电技术的设计。将学习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延伸。
(三)完善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必须首先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高校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技术,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设立如:基础数据管理、实验室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开放实验管理、实验室知识管理和绩效评估和综合信息查询等模块构建网络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实行实验中心智能化管理和开放式管理。[5]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是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包括学生学籍管理、选课和成绩管理、综合查询等功能的教务管理系统,和对实验室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管理的资产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实践教学的开放式管理,老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预约自由安排实验时间。
图1 开放实验室结构图
(四)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保障体系建设
1.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素质
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素质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科研工作的进程。因此,实验室建设要选拔有较高业务素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丰富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的教师作为带头人,采取内培外引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的结构,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的稳定发展。[6]一是把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整个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给予实践教师和理论教师同等的待遇和地位。二是支持实践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参加专业学术交流会,设立经费支持教师参加技能比赛。三是有计划组织地派遣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吸取实际工作经验,充实自己。[6]四是对实践教学尽职尽责,积极创新,取得好成绩的老师给予职务晋升、工资奖金等方面的提高。通过建立有效的聘任机制,以科研、教研带动实践教学建设,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营造“舒心、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逐步建立起一支教育与管理理念先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践教学团队。
2.改进实践教学设备设施
学校内部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围绕培养学生具备高技术应用素质的目标,要满足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综合性课程实验、实训的需要,要设立如电工电子实验室、PLC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等实验室。使之主要成为高职教育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成为行业技术、信息资源和培训的中心和产学研的多功能基地。同时,由于企业有广阔的实习基地,有培养人才需要的知识技术,有强大的资金,因此实践教学要充分借助企业的优势,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道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选择专业紧密联系的企业,比如我院机电专业和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了“杭申班(电器班)”“西子电梯班”“万向班(数控班)”等订单班,另外,还建立了华彩电器有限公司和天科教仪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这些实训基地的建立,拓展了学校的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实际工作的现场,让学生在学校就感受了实际工作的环境、氛围和压力。同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到企业实习,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另外,我们还聘请实训基地的企业专家来学校授课和做报告,使得学生和老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
【参考文献】
[1]张平良,何永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践与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6.
[2]马春旭,朱樟明,栾英梅.浅谈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3]阮文韬,郭亚萍.创新教育在《电子技术》课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成都: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27).
[4]郭利霞.建构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