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1
一、认真准备教具和学具,为学生感知图形的特征做准备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在教学认识图形时,笔者特别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如教学生认长方体时,在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准备好两个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积木、模块等,教师还准备了三个可以拆开的长方体(一个是6个两面都是长方形的,一个是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和正方体。
教学时,笔者先出示两个长方体(一个是实物盒子,一个是可以展开成平面图的长方体),让学生认识它是长方体。然后让学生摸摸、看看、数数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有几个面,学生数的方法有几种,有的是先数实物周围一圈,再数上两个面,得出共有6个面。有的是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的左右顺序数,有的是没有规律的乱数。这时,笔者肯定了前两种比较有条理的数法,在学生初步感知到长方体有6个面之后,再让学生观察哪些面是相对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接着,笔者再演示把长方体拆开,将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表面图贴在黑板上,让学更清楚地感知到它的特点。再出示两个面是正方形,四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表面图,并把它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就比较直观地感知到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两种情况。随后,再考虑学生是否真的辨认清楚了这个图形,既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长方体实物的面是属于哪种情况,并让同桌相互看看、说说,学生兴趣很高,辨认得也很快。
笔者再用类似的方法教完正方体特征后,拿出两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的长方体、蚊香盒,让学生区别它与正方体的不同,由于教具实物都比较直观形象,学生都能正确地辨认出蚊香盒是长方体及它与正方体的不同之处。
二、注意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笔者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答后,笔者又问:“我们认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几个面?相对的面是怎样的?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他们的言语说出他们感知到的形体的特点。简单的对话,把所学的知识较有条理地口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采取对比区别方法,初步感知形与体的区别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能建立一些对图形的初步认识。为此,笔者认真钻研教材,从认识直观图形入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教新课时先复习旧知,出示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在学生弄清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后,又有意识地把长方体实物与长方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是一个平面图,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6个面围成的,占一些位置(空间)。这样对比、区分,学生很容易接受,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形”与“体”之间的区别,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1.进行联系实际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对形状有了上述感性认识以后,让他们举例说出在实际中这种形状的物体。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学生就举例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学完了长方体,学生能够说出方菜板、方砖、冰箱等。当有的学生说出洗衣机时,马上有学生补充:“洗衣机要去掉上面的开关部分和四个小轱辘。”通过列举实例,学生提高了辨认形体的能力,也初步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2.进行“摸一摸”的练习
在课堂上让学生从盒子里或书包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一方面利用触觉,另一方面也凭借已经建立的形状的表象。例如:让一个学生从书包里摸出一个长方体来,他脑子里就要出现长方体的形象,一边用手摸,一边在与长方体的形象特征对号。一般地说,长方体好摸,而正方体就比较难摸些,当摸到一个面是正方体时还不能判定是正方体,要摸到其它面就是正方形才能判定。学生闭着眼睛摸物体,有助于加深对形体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3.进行物体分类的练习
练习前,笔者准备了大量的教具,让每个学生上课桌前拿一样物体,然后按类分好,放错了时引导学生进行鉴别、讨论,直到放对了为止。
4.进行“摆一摆”的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优质课;思维能力;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66-03
1 前言
笔者有幸于2015年参加了黄岛区优质课比赛的听课活动,其中有7位教师展示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课。这7节课,亮点迭出,精彩纷呈。同时也引发了思考:数学课应怎样以生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下面就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为例,略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1)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主要是面)。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形状接近正方体的物体,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认为它是正方体。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形状为长方体的物体,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体。
2)由观察实物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图形。提问:我们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面上固定不动,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你觉得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如果把它们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依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不带看不见的面与棱)。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形状接近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
2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本,提升学生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在生活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接触。在第一学段,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也已有了初步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简单介绍正方体、长方体,自然而然地引出面、棱、顶点的知识,顺利地实现从长方体、正方体的感性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教学。同时由实物图抽象出几何图,再由几何图形想想生活中还见过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这样,由物到形,再由形到物,丰富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 以学生抽象图形的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是学生思维的一种飞跃,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必须历一定的过程。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或者没有抽象几何图形,或者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几何图形。在此处,笔者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简单地认识面,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认识到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这样水到渠成地就可以抽象出几何图形。由于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在此处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几何图形同时抽象出来,自然而然。
同时,由于在此处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长方体的特征,对长方体的立体几何图形还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因此,笔者在这个环节并没有把长方体的立体几何图形完全抽象出来,只是出现不带隐藏的面与棱的直观图。在学习棱的特征后再通过棱的平移出现完整的立体图形,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及空间观念形成规律。
认识一般长方体棱的特点
1)提问:用小棒搭1个长方体,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是12根?给你16根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6根小棒不一定能搭成长方体;12条棱里每4条棱长度应该相等。
出示表1。
2)小组讨论:哪袋小棒能搭成长方体?哪袋小棒不能搭成长方体?学生分组拼摆,展示由1号袋学具搭成的长方体框架。
教师提问:选择了怎样的12根小棒?搭建时发现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①分成3组,每组4根;②同种颜色的小棒相等,位置相对;③同种颜色、同种长度的小棒是互相平行的。
让学生有规律地数长方体的棱。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结论理解因每种小棒需要4根,而5厘米、3厘米的只有3根,所以2号袋不能搭成。
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 引导学生从顶点处观察,发现每个顶点上有3条长度不等的棱。教师总结: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
完善长方体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中长宽高应各有4条,而原来的长方体几何图形长、宽、高各只有3条,还有1条长宽高应在哪里?课件动态平移得出隐藏的长、宽、高。
进一步理解长宽高的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在长方体几何图形中,假如把其中1条、2条……隐藏,还是原来的长方体。只要保留同一顶点的3条棱就不能改变原来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使学生明确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认识一般长方体面的特点 教师出示长方形图形:1
号,9×9的正方形;2号,9×5的长方形;3号,9×3的长方形;4号,5×5的正方形;5号,5×3的长方形;6号,3×3的正方形。说明每种型号的纸片若干张。提问:要在刚才的长方体的框架上粘贴一些长方形纸片,围成完整的长方体,需选择哪些纸片?你想用几号纸片做长方体的哪一个面?为什么?根据刚才的选择,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上下两个面应选用
长、宽分别为9厘米、5厘米的长方形,前后两个面应选用长、宽分别为9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左右两个面应选用长、宽分别为5厘米、3厘米的长方形,因为每两个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所以它们的大小、形状一样,就是说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认识特殊情况下的长方体的面、棱的特征 3号袋学具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搭不成(5厘米的小棒只有3根,应为4根);搭成(9厘米的小棒4根,3厘米的小棒8根)。出示搭成的完整的长方体框架,并让学生拿出手中的此种类型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此长方体比一般长方体的特殊之处:宽高相等,两个面是正方形,前后左右四个面是一样的长方形。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长方体是在原来长方体基础上宽缩短到3厘米得到的,由于宽变得与高一样,因此左右2个面变成了正方形,上下前后4个面变成了长方形。
4 以学生自主反思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面、棱、顶点的个数时,大多笛生习惯于“一个面4条+一个面4条+其余4条”的数法。在优质课比赛中,教师都优化了“按水平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竖直方向分成3组,每组4条”的数法,而为什么要用这种数法,学生心里还没有真正明确。在让学生初步认识棱的条数时,并没有对棱的数法进行筛选,而是让学生在后面学习棱的特征后(分成3组,每组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再让学生数棱的条数,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优化。
5 以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应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应抓住事物最本质的东西。同时,数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应得到充分的落实。长方体的长、宽、高(即棱长)是长方体中最本质的要素,它们决定着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也决定着长方体的面的性质,决定着长方体表面积与体积大小。在优质课比赛中,多数教师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让学生同时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研究多个方面的内容,有点儿显得研究内容过多。
同时,学生在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时,往往只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凭想当然得出结论,很少经过诸如重叠法、测量法等严格的数学方法的验证。而对于测量法,即使学生通过测量得出长方体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学生很少测量),也没有扩展到面,没有认识到由于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而使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从而使数学课少了点儿数学味。
在教学中并没有让学生同时研究面、棱、顶点的特征,而是在教师引导下从棱开始,让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框架,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搭建框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棱的特点,同时又认识到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在长方体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宽相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推理得到面的特征,这样逐渐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逻辑推理,使建立起的数学模型更清晰、更准确,使教学更有数学味。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由变化得到正方体。让学生思考:在特殊长方体基础上怎样继续变化得到正方体?让学生明确4号袋学具也可以搭成长方体,只不过是一特殊长方体――正方体。
2)认识正方体特征。
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图形的变化过程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出示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图。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6 以学生整合知识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优质课比赛中,多数教师在研究完长方体后再研究正方体,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使学生知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研究正方体特征与研究长方体似有重复之嫌,也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有深入研究。同时,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在此环节让学生在选择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过程中,随着棱的改变而巧妙地引出3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这样自然而流畅地将长方体与正方体有机整合,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1)判断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2)猜一猜,想一想:上课用到的一种长方体物品,长是24厘米,宽是17厘米,高是0.6厘米,这个物品可能是?如果这个物体的高变成0.01厘米,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当高变成0时,这个长方体又会怎么样?
7 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特点为本,提升思维,发展空间观念
在练习环节,学生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后,及时引导辨别物体的形状,有利于巩固和加深长方体与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并且通过“高”的变换和图形的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长方体和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3
1.回顾已学过的长方体特征,认识正方体
师:刚才同学们课前一分钟展示的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长方体的特征。(生汇报,师填写表格)
师:想一想,我们从几个方面对长方体进行了研究?(出示三个方面:面、棱、顶点)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汇报前置性作业中的“课前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认识正方体。(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2.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齐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明确导学指要
(课件出示)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认真观察这个正方体,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导学指要自己尝试学习。指名读导学指要。
出示导学指要1:
(1)正方体有几个面?面的大小有什么不同?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正方体有几条棱?棱的长短怎样?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完成下表)
2.思考
小组合作交流:
(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表格)
(2)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自己尝试着解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想法。开始吧!
三、小组汇报,点拨引导
1.展示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人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点拨,小结
师: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的全部特征,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方体中包含了正方体。
课件出示关系图:
3.练习
看课件中的题,并回答。
四、当堂检测,反馈提升
1.练习五第2题
同学们,你理解正方体的特征了吗?光说不行,我们得用实践来证明,先来看教材,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8题
3.完成检测卡
师:请同学们拿出目标检测卡,完成检测卡。
4.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4
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进行集成处理,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它能够具体地再现各种事物,不受空间、时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起到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深化认识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几何形体,并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了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培养小学生初步空间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从而逐步培养空间观念,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下面以“长方体、正方体、圆、直线”的认识,谈谈如何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
一、多媒体的运用,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多媒体教学不但界面好,而且信息反馈及时,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为让学生真正理解“同圆里,半径有无数条,直径也有无数条”这一特征,便设计了这样的动画:首先由多媒体画出一个圆,然后再由慢到快再到特快,分别画圆的半径与直径,并要求学生跟着演示一条一条数。图像越画越快,学生越数也越快,直到无法数清,紧接着我提问学生:“在同圆里,圆的半径、直径各有多少条?”学生回答道:“我们数不清了,它们有无数条。”由此得出“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的结论。多媒体的演示可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可见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住学生,并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是学习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立体图,因而一般不会看教材中的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一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教具,亲自摸摸长方体或正方体,初步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是教师将文中的插图组合成一框抽拉式课件,如火柴盒图,静片:一个长方体。动片:火柴盒的颜色、图案。先在多媒体上打出火柴盒图,然后慢慢拉动片子,舍去图中非本质特征的颜色,图案,抽象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再把实物与立体图对照起来,使学生逐步学会看图,逐步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三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看立体图,建立长方体的表象,让学生进行图形变式练习。教师可设计一副旋转动片,帮助学生从不同方位认识长方体,获得对长方体的正确认识。
二、多媒体的运用,可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
学生在基本建立长方体表象后,紧接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中,我将收集的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长方体实物发给学生,先学习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让学生摸摸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数面、棱、顶点的数目。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长方体相对棱的长度和相对面的面积的关系。静片:长方体图。动片:长方体的相对棱、长方体相对面。先演示相对棱的长度,使每组相对棱移动后完全重合,让学生清楚看到每组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然后将前、后两面,上、下两面,左、右两面分别移动后完全重合,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课件演示可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帮助学生把抽象的几何形体概念具体化,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正确的长方体概念。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概念后,可制成长方体旋转片,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再如:“直线两端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这句话,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也无法用教具演示“两端无限延伸”的情境。但如果利用电脑课件,就可以清楚地演示直线两端是怎么可以无限延伸的,很直观,学生一下子就都理解了。电脑课件还可生动地演示三条线之间的关系,即从直线中截取一段,就是线段。清楚地反映出“线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这一层关系。对此,学生极感兴趣,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入了。
三、多媒体的运用,能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学中,为突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使学生明确正方体的概念,真正理解“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作正方体”这句话的含义,我设计了一组复合片。先出示长方体图(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然后再演示将长方体的长向内逐渐缩短,随着长的缩短,就逐渐盖住长方体的一部分,当长、宽、高都相等时,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这是一个正方体。再问:什么是正方体呢?
由于进行了直观演示,学生不但建立了正方体的空间形象,而且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沟通了,学生对“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的理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化的。当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后,再引导学生按照认识长方体特征的过程和方法,自己找出正方体的特征,并且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这样可逐步培养学生按知识间的关系和联系,运用推理方法学习有关知识的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5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共17题;共18分)
1.
(1分)
看图填空
上图是________体,它的棱长是________厘米,棱长的和是________厘米;它有________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是________平方厘米.
2.
(1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是:都有________个面、________条棱、________个顶点.
3.
(1分)
正确的说法是(
)
A
.
圆柱的形状
B
.
长方形形状
4.
(1分)
把48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________厘米
5.
(1分)
把一个棱长是a的正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________.
6.
(1分)
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9.6米.
正方体的棱长是________米。
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
7.
(1分)
判断下面的说法的对错.
在长方体中,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相同.
8.
(1分)
4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
9.
(1分)
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
10.
(1分)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面。
11.
(1分)
(2019五下·仲恺期中)
至少要用(
)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A
.
2
B
.
4
C
.
8
12.
(1分)
选择题
(1)
下图中(
)是圆柱。
A
.
B
.
C
.
(2)
下图中(
)是球。
A
.
B
.
C
.
(3)
下图中(
)是长方体。
A
.
B
.
C
.
13.
(1分)
(2018·贵阳)
至少需要(
)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A
.
2
B
.
4
C
.
8
D
.
9
14.
(1分)
(2019五下·长春期中)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表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倍,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倍.
A.2 B.4
C.8
15.
(2分)
(2019五下·河西期末)
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
(1)
(2)
16.
(1分)
下列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小正方体搭成?用算式表示.
17.
(1分)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24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二、正方体展开图
(共4题;共4分)
18.
(1分)
(2019·东莞)
沿下图所示的粗实线和粗虚线剪开正方体纸盒,得到的展开图应该是(
)
A
.
B
.
C
.
D
.
19.
(1分)
右图是一个无盖正方体的展开图,①号面的对面应该是(
)号面。
A
.
②
B
.
③
C
.
④
D
.
⑤
20.
(1分)
下图是由四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每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涂着红、紫、黄、绿、蓝、黑六种颜色,判断相对的面所涂的颜色.
黑的对面是________,黄的对面是________,紫的对面是________.
21.
(1分)
找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用不同的方法把它们展开,看能得到哪些不同的形状.
三、长方体表面积
(共7题;共8分)
22.
(1分)
(2019五下·峄城期末)
一个长方体相邻的3个面的面积分别是6cm2
,
8cm2
,
12cm2
,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
23.
(1分)
(2019五下·龙岗期中)
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扩大到原来的3倍,表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倍。
24.
(1分)
(2019五下·法库月考)
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等于这两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
)
25.
(1分)
(2019五下·海珠期末)
如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所有棱长之和相等,那么它们的表面积相等。
(
)
26.
(1分)
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
27.
(2分)
(2019五下·潘集期中)
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
(1)
(2)
28.
(1分)
(2019五下·浦东期中)
已知一个长方体的一个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的周长是10厘米,高6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四、正方体的表面积
(共7题;共9分)
29.
(1分)
把三个棱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________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________立方厘米。
30.
(1分)
用一根长9.6米的铁丝焊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如果在它的表面包一层铁皮,包铁皮的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
31.
(1分)
一个正方体棱长是2cm,把它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现在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____
.
32.
(1分)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厘米,它的表面积是________平方厘米.
33.
(1分)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
A
.
30平方厘米
B
.
125平方厘米
C
.
150平方厘米
D
.
180平方厘米
34.
(3分)
将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
A
.
体积相等,表面积不一定相等
B
.
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C
.
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35.
(1分)
将一个长12cm,宽9cm,高6cm的长方体截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共17题;共1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2-2、
12-3、
13-1、
14-1、
15-1、
15-2、
16-1、
17-1、
二、正方体展开图
(共4题;共4分)
18-1、
19-1、
20-1、
21-1、
三、长方体表面积
(共7题;共8分)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7-2、
28-1、
四、正方体的表面积
(共7题;共9分)
29-1、
30-1、
31-1、
32-1、
33-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范文6
一、巧用多媒体,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一般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立体图形的教学中必须注意直观教学,教师的演示和指导操作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一位老师上公开课,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先用多媒体演示把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分别摆成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和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长方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每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操作:4人一组,每人用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一个长方体,要求同组的同学摆出的形状尽可能不同。最后指导学生讨论:每人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发现,摆出的长方体形状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含有12个小正方体,所以体积都是12立方厘米。摆出的长方体所含的单位体积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而长方体中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长、宽、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自己动手操作和思考讨论,学生亲身经历了长方体体积的推导过程,从而加深了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建立了长方体这一空间概念,也为后面学习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巧用多媒体,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空间概念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很抽象,尤其是把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或把两三个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问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大多数学生根本无法想象这类题空间的变化。而形象具体的多媒体课件则弥补了这一缺憾,给教学带来诸多方便。如教学“把右图的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5厘米][10厘米][15厘米]
学生看到这题,马上就会想到:先求出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三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再用三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计算繁琐且容易出错。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分割的过程,同时展示增加的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长方体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增加了哪几个面?这些面的面积怎样求?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4个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面积就是木块表面积增加的面积。列式:10×5×4=200(平方厘米),比前面的方法简便得多。这样的演示教学既优化了计算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谓恰到好处。
三、巧用多媒体,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