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型企业论文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1

(一)对于市场营销观念的认识相对落后

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市场营销是从事市场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任何一种市场营销模式都是在其指导理念下进行的,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其是市场营销概念正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一些中小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会遵循推销导向的观念,这些企业认为在企业经营时只要保证产品质量、功能以及特色就会成功的吸引顾客,所以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忽视产品的促销。而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对于产品导向的观念相对较为落后,也就导致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了利益不协调的现象。

(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目标的建立

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其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异,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产品的模式不可能满足全部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产品定位,选择目标市场,在准确定位之后,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建立产品生产以及营销的需求,从而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是,针对现阶段中小型企业来说,其整体资源相对较为有限,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没有选择特定的消费群体,从而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而且,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盲目的选择发展目标,在产品生产之后,会将市场视为一个整体性目标,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从而导致一些产品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也就导致这些中小型企业很难适应市场的基本需求。

(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市场的定位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一旦在市场经营过程中选定了特定的目标,就应该在相关目标市场上进行规范化的市场定位,对于选定的市场已经存在了较为有利的竞争者,因此,通过市场定位可以为企业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同时将这种个性化的发展模式传递给消费者,使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正确的发展方向。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如果其目标定位较为准确,就可以让消费者在进行产品选择的过程中选择该产品,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但是,在现阶段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型企业并有重视市场的目标定位,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定位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也就无法形成良性的社会竞争力。

(四)没有建立健全的产品促销方式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同一种类产品,虽然有不同的企业提供,但是对于产品的质量、性能、包装以及产品的价格而言,没有十分明显的区别,但是在销售过程中其整体情况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最终原因就是企业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营销方式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采用的促销方式可以满足群众需求,而有的中小型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其促销方式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他们没有建立正确的广告宣传模式,并且在销售过程中也没有合理的运用营销工具,从而导致产品在宣传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二、中小型企业优化市场营销模式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先进化的市场营销模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市场向导的观念引导,通过对目标消费者进行需求向导,建立起相关的营销观念。同时,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起优化的营销活动,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发展目标时,就应该为了最终目的而努力,集中企业资源有效利用,为消费者提供合理性的消费需求。而在产品的生产以及设计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基本目标,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优化产品质量,通过对产品定价并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使消费者在产品购买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不同价位的产品,从而建立起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模式。

(二)在市场明细化过程中建立目标市场

对于市场细分而言,其基本内容就是通过市场经营目标的建立,明确市场的基本需求。而在整个过程中市场细分的关键内容就是建立正确的市场细分步骤,这一环节是整个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整个项目的细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确定产品的主要需求者,建立多元化的产品类型,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消费模式,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基本需求,通过对各种环节优化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从而使消费者在产品选择过程中可以实现多元化的选择模式,而相关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要将特殊化的需求进行细分,进而为企业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对于产品需求者而言也要进行明确化的细分,通过市场需求的明细化,将产品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划分,对于同一类需求者划分到同一市场,而针对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要将其差异性进行合理性的划分,从而通过对市场需求评估及分析,优化相关产品项目分析,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

(三)建立正确的企业经营策略

通过对目标市场的选定会使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很多竞争者,其中不仅包括其他的中小型企业,也包含着一些大型企业,因此,相关的中小型企业就应该制定避强定位的主要发展策略,其主要含义是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较为强大的企业就应该改变发展方向,与其他中小型企业进行竞争,从而为自己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企业发展目标的建立,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企业向导模式,满足企业的经济需求,也要全面考虑并满足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从而使企业可以适应整个时代的发展。

三、结束语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渠道,融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各大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较快,这带动了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他们发挥了自身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成功的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这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上有了较为明显的体现。然而近几年,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都面临融资困难的问题,企业自身不能很好的进行内部革新,达到扩大发展的目的。这与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面的融资渠道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只有更好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逆转局势,最终达到发展的目的。融资风险一直是解决银行与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银行的贷款利率也直接影响的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企业,应该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提出有力的解决方案。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面临的困难

(一)中小型企业内部结构问题

1.中小型企业规模小,资本实力弱

既然属于中小型企业,顾名思义产业规模就远远比不上大型企业,无论从生产规模还是经营规模上看。生产上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陈旧,技术不够先进,所以产品质量不能有所保证。那么产品销售就不能打开更大的市场,从而不能为中小型企业积累更多的资金,没有充裕的流动资金和生产资金作为保障,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就不能放心的将贷款发放到这些企业的手中。

2.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管理缺陷

大型企业一般都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和严明的规章制度,而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为家族式企业,这种亲属的连带关系,使其在管理上比较不好下手。人员务工过于随便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其次就是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够透明,信息的真实度不高,商业信用没有保障也是银行不愿意贷款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中小型企业的还贷意识较差,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管理成本比正常的大型企业要高出5倍,这也使得银行不断提高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标准,使得融资的困难加剧。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问题

融资渠道一直是中小型企业寻找融资的主要途径,但近些年融资渠道匮乏,导致融资状况越来越难。

1.直接融资困难,融资渠道窄

直接融资渠道有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和收购上市公司。一般来说发行债券会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一般不超过企业净资产的40%,然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规模提不上来,发行债券的信誉度就没有保证,即使债券得到审批最终是否能筹集足够的资金也是个问题。发行股票和收购上市公司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小型企业是否能驾驭得了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和风险还有待考证,资本能在其中做大做好是机遇,但是无法其带来的风险也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

从表格1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对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渠道的融资情况占了很小的比例。这也说明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不宽广,对于其他方式还不够纯熟。

2.间接融资标准高

金融机构的贷款是中小型企业贷款的主要途径。贷款不足是企业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标准普遍较高,会以高于市场正常的利率水平发放贷款,甚至会拒绝有些中小型企业提出的贷款。这使得本来渠道狭窄的中小型企业更无从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融资渠道,这也就间接的把中小型企业排除在外,金融机构从而也就降低了自己的风险程度。

三、中小型企业贷款的优势

近些年,金融机构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整。

(一)部分银行加强了对中小型企业支持

一些想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已经出不采取了一些可行方案,而且在08年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就超过去年的总贷款额。而且针对国家人民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调查,08年前五个月贷款额的增加量中中小型企业就占到了16.2%,比07年同一时间要高出1.6个百分点。这些银行提供的贷款缓解了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难题,而且以良好的趋势在前进。

(二)票据承兑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保障

贷款和票据贴现是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常用途径,然而近些年票据承兑也有所增加,票据承兑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帮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尽快取得资金保持企业良好的运转,才能够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且票据承兑缓解了中小型企业的部分压力,提供了保障。

(三)中小企业的专门化金融服务

首先中小型企业一般需要的资金额度较小,期限也较短,所以这种贷款也相对也大型企业的贷款较为灵活,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短期的贷款,既可以缓解企业短期之内因缺少资金流动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又可以为银行带来收益。而且部分银行开始专业化对中小型企业的服务,尽量的简化复杂的贷款程序,为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提供高效的服务。这也使得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更为顺畅。

四、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劣势

(一)金融机构进行博弈避免承担高风险

中小型企业本身的信用缺失,让大部分金融机构对其失去融资信心,尤其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在想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时,存在博弈的可能性。金融机构会通过与中小型企业的信贷关系中,用博弈的角度分析,从而降低于中小型企业交易的成本。而在正中情况下,如果有良好的司法制度作保障,那无疑是一种双赢,但是当交易费用昂贵和没有法律保障时,就会增加交易的成本。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小型企业都是不利的。

(二)融资渠道的瓶颈

现在的普遍状况是中小型企业需找融资契机,但是市场供应一直打不到需求的水平。同时给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弹性小,也给中小型企业造成了不小的难题。

由图1可知,当中小型企业想要提高贷款额度时,忧郁贷款供给缺乏弹性,当只有小幅分额度的增加也会带来大幅度的贷款利率增加,如图D1向D2方向移动,最后引起的是小幅度贷款额变化,和大幅度的利率上升。这也就是说现阶段中小型企业融资途径需要不断地拓宽才能得到改善。

五、解决中小型企业问题应对措施

(一)形成信用担保体系发挥融资优势

据09年的统计,在国内拥有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金融机构4800所,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担保资金达到了2500多亿,总共为115万多个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2、6万亿。这些为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机构,给这些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他们的资金流通,也发挥了集体的优势,为中小型企业今后走的更远拓宽了道路。

(二)将中小型企业的无形资产转化成资本进行抵押

现在在银行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抓紧改善信贷财产抵押尤为关键,中小型企业本身资金实力不够强大,加上大部分都跟不上技术创新由于资金的限制,所以将企业的无形资产转化为企业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方面他可以使企业资金的状况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意识,不断地进行技术性的改革,从而加大了自己的信誉,也拓宽了自己其他的融资渠道。

(三)建立适应中小型企业的小型金融机构

小型的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针对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小的金融机构可以针对性的为中小型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服务,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需要资金来时自己摆脱技术落后,小型金融机构能够着实从中小型企业的性质出发,给予更多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双方的合作,所以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四)政府加大完善司法制度的力度

在大环境下,政府是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和良好发展环境最可靠的依托,只有完善的司法制度建立起来,才能使中小型企业融资的客观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这也是对金融机构的一种保障,司法完善对中小型企业的行为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检验,它提高了企业的信誉程度,为中小型企业今后进行融资发展提供了外部的依托。

六、结论

中小型型企业应结合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努力进行技术改革和生产发展,做到真正的自强不息。另一发面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尽量减少外因对中小型企业影响。在充分考虑到外因与内因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与周围金融机构的战略结合。让金融机构更好的为中小型企业服务,为以后的发展做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何雯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及治理对策[J].商业研究2003,(2):79—81.

[2]王婷。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企业研究2003,(2):95—96.

[4]孟菲,段玉峰。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探析[J].企业经济2003,(3):109—110.

[5]黄飞鸣。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J].经济论坛2003,(5):6—8.

[7]杨俊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3,(3):96—98.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制度和经营理念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其中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普及也随着企业竞争程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的依靠内部控制方式的创新来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某种特定的模式下稳步开展,例如企业管理的方式,企业员工的管理,激励机制的维护与创新等等,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对这些内部要素的调配和管理才能最终实现自身的既定目标。另外,内部控制也是企业有效应对外在环境各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的天然屏障。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面临的外在风险和隐患越来越多。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成为中小企业生存的一大障碍,如何对这些外部风险作出反应,如何预测和应对这些外部环境风险成为考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就是要通过对内部要素的整合和调配来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而且这对经济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自身的成熟来说已经成为导致他们在这些方面不利影响的关键因素。

二、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中小型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知程度偏低。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为个人创业,企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非正规性。无论在管理上还是经营理念上都与企业创始人的思想认识紧密相连。简单的说也就是没有科学的经营理念作为指导,其中对内部控制的科学认知不足,且没有意识到应当学习这种控制机制为企业发展服务。这是当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首要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历程中已经发挥了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例如传统领域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相关的人员和部门从事专门的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这造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整合体系或者系统,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直接导致企业组织涣散,经营目标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而且这对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企业在这些方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为不利的影响因素。

2.缺乏灵活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是成就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如果将内部控制比作一个庞大的肌体,那么内部控制部门就是这个肌体的大脑,而信息沟通渠道就是这个肌体的神经线,他负责将大脑产生的指令传送至各个具体的单位和部门,又承担着将各个具体部门的收集信息传送回大脑的重任。因此信息沟通渠道的通畅性和灵活性直接决定着企业肌体的健康程度和敏捷反映程度。如果信息沟通渠道不灵活势必造成企业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反映迟钝,轻则贻误战机,重则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因此企业缺乏灵活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企业的市场反映能力和抗击打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3.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监督机制是当前企业生存和影响的重大问题,也是决定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于监督,对于已经成型的企业控制措施和行为要始终坚持内部控制的影响机制和问题造成非常总要的影响。当前中小型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直接造成企业管理缺乏针对性,不能发现或者正常面对的问题,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以至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隐患不断。

三、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

1.提升内部控制人员素质,更新企业内部控制理念。内部控制理念是影响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基础因素,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内部控制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更新内部控制理念关键在于中小企业家应当首先提升自身对内部控制了理论的认知,通过学习和对其他内部控制成功企业的参观考察认识到这一企业行为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其对内部控制理论的认识,这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另外,还应当组建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通过培训和外部人才引进壮大人才队伍。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内部控制机制若要对企业发挥实际的作用必须将先进的理念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起来,只有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控制理念才是有效的理念。但是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首先对自身的特点特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了解。

2.优化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这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作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优化内部信息沟通渠道首先应当对现有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的灵活性进行综合评估。当前中小型企业的内部信息沟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企业管理人员因为企业规模认为内部沟通本就没有天然障碍。其实这种观点不尽合理,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涉及大量的专业信息和深入的数据分析结果等。这些内容的信息沟通仅靠口头传递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因此中小企业若要提升内部控制效果,必须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内部信息交流机制整合内部信息资源,打通内部控制脉络。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引入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计算机网络管理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重要的机遇。

3.建立与内部控制机制相配套的监督体系。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当前中小企业的内部监督没有独立的职能部门,大多又企业管理部门或者人力资源部门兼任,这种分工造成职能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监督效果不佳。因此中小型企业应当建立独立的内部监督部门,形成规范的内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为内部控制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总结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4

1.构建战略型企业形象管理的目的

(1)明确企业形象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来说,普遍认为企业形象建设是为营销服务的,只是营销的一种策略而已,所追求的是能立竿见影的、短期的经济效益。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很多企业将企业形象管理只作为一种战术在加以利用,强调的是其临时、短暂的效果,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企业形象管理对企业的长期的、持续的影响价值。2007年,Hua-HsinWan&RobertSchell发表了研究成果:认为企业形象与公众期望的一致性对公众行为意向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致性越强,公众产生的认同与支持越强。从他们的研究结论来看,企业形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第一,企业形象的建设能使员工产生更高的组织认同,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自信心、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第二,企业形象建设是构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基础和保证,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2)明确企业形象管理的职能与协调机制。企业形象管理作为企业战略贯彻表达、文化深入落实和品牌塑造生成的手段和途径,其职能与协调机制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形象管理的职能应主要包括形象策划、形象教育、形象传播和形象更新等。企业形象管理职能的实现是企业生存方式和生存意义的重要体现,是维持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企业形象包含着丰富的构成要素与内容,涉及到企业全部职能部门与员工。因此,要使企业形象能够完美地呈现给相关公众,就需要在企业形象管理中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在协调机制中,企业形象管理部门应具有较实在的协调、指挥与控制权,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形象管理职能的实现,才能促进各职能部门间的齐心合作。

2.构建战略型企业形象管理的原则

(1)关注公众心理与感知原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公众心理与感知是企业调整自身行为和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依据。因为,在需求链时代,公众的心理与感知反映出了其对企业的基本看法,体现了公众对企业的产品、人员和企业的评价。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公众的真实想法。如果企业能够从公众心理与感知的基础上来塑造企业形象,企业的形象管理则会取得相应公众对企业的认同,使公众与企业间更具情感与亲近。

(2)战略目标一致原则。战略导向型企业形象管理始终围绕企业战略这个核心,通过形象管理密切配合、支持公司战略实施。因此企业形象管理模型的轴心就是使企业形象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或正相关。换句话说,就是形象管理要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形象管理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始终为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

(3)全员形象执行原则。企业要获得良好的实际形象,并不能简单地依靠企业所设计的自我期望的抽象形象,而是要依靠全体员工通过语言与行为的实际表现来让公众感知企业形象的各类要素。这即是全员形象执行的意义所在,只有全员形象执行的实施,才能使企业形象的塑造达到尽善尽美。

(4)形象塑造持续原则。企业在进行形象塑造时不能以短和趋利的思维来对待它,因为形象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评价并不是冲动的结果,而是一个从认知、情感到行为意向的理性循环的结果。这一结果就能形成企业良好的公众状态:公众与企业间关系稳定、公众对企业具有良好的舆论表达与引导。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企业的形象塑造并不能随心所欲得去实施,而应以持续性和战略性的管理理念来经营它。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获得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才能取得具有难以复制性的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战略型形象管理模型

中小企业战略型形象管理模型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企业形象塑造模块、企业形象执行策略模块、企业形象塑造与形象执行策略协调机制模块。在该模型中,要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核心,用系统性战略思维来管理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的管理与执行应是从企业高层到普通员工纵向的层层交互行为以及层内的点点交互行为,行为的表现应符合公众的利益诉求。

1.企业形象塑造模块

企业形象塑造模块不是简单地定位于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探讨应构建怎样的企业形象,而应从企业相关公众对企业情感、信任和认同角度来考虑企业形象的塑造,这样才不会产生企业从自我期望的角度来构建所谓的形式化的形象。因此,形象塑造模块的搭建首先从公众的角度来考虑企业如何获得公众良好的经历、情感、信任和认同。鉴于此,企业形象塑造模块要以道德伦理为切入点,围绕企业形象要素(企业家形象、管理形象、员工形象、产品形象、视觉形象、社会形象和环境形象等)来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形象制度内化和外在呈现的有机统一。

2.企业形象执行策略模块

企业形象执行策略模块是一个动态的形象执行过程,主要包括形象模范策略、形象传播策略、社会责任策略和形象反馈策略等子策略。形象模范策略是指企业管理层和普通员工表现的对内、对外的形象模范。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要能完全理解企业形象内涵和核心,在与下属、相关公众交往时能够展现企业良好形象,起到形象模范作用;对普通员工来说,要能较好地理解企业形象内涵,对企业产生企业形象认同,以形象模范服务于公众。形象传播策略包括企业内和企业外的形象传播。对内传播而言,不仅要着重于形象的表象化展现,更重要地是让企业所有员工能有效地认识企业形象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并能用言行去实践;对外传播而言,不能仅从企业自身的预期形象要素上进行形象传播,而要着重于外部公众的相关利益要求来设计形象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社会责任策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象执行策略。因为,在企业竞争环境日趋完善及政府与民众对企业伦理道德的更加关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能够更有效地被公众所识别,从而产生更为合理、稳定的企业印象和形象评价,促进企业良好的形象舆论状态。形象反馈策略是形象执行策略动态反映的重要一环,是企业形象执行获得活力的重要保障。形象反馈要求企业形象管理部门能够建立有效的反馈通道,利用这些渠道收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形象评价的信息,并通过对信息进行认真地分类、汇总和加工处理后形成形象反馈建议。形象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形象反馈来对形象的执行进行评估,并做出恰当的执行策略调整,使形象的执行获得更好的效果,产生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形象促进因素。

3.企业形象塑造与形象执行策略协调机制模块

企业形象塑造从企业角度来说是企业所期望的形象表现,而要使企业形象真正体现在公众对企业的良好情感、信任和认同,要利用形象执行策略来实现。因此,要保证此两者的有效统一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维系,这样才能真正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公众环境,获得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企业形象塑造与形象执行策略协调机制模块主要包括制度保障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形象调整机制三个子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包括形象管理职能部门的建立、形象管理制度与规范的制定和创新保障制度的建立。其中,形象管理部门应具有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的独特的权力而又受企业高层的直接指挥,这样才能使形象管理部门在进行形象塑造与执行时做到统一指挥与协调,并保障形象传播的统一性;企业形象虽然是相关公众对企业的产品、服务与行为所产生的评价,但要获得良好的形象评价就必须要依靠完善、系统的形象管理制度与规范,在此制度与规范的统领下,企业在公众的心理才能产生有效的标识效应;企业形象管理是一个持续而又要求创新的永久工程,因此创新保障机制是制度保障机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可以从创新决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约束机制、创新调控机制和创新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组建。沟通是企业管理的高境界管理手段,良好的沟通可以高效地传递信息、理解任务目标,能够促进职能部门间、员工间和企业与公众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和谐的氛围,提高认同的一致性。中小企业在形象管理中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应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层面进行考虑,即企业内部沟通协调机制与企业外部沟通协调机制。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应以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相辅相成而建立,确保企业形象管理的信息、决策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传递,并能促进形象执行的各层次主体间相互配合,提高形象认知的一致性、形象实施的高效性。外部沟通协调机制应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形象输出的沟通机制与形象反馈信息输入的沟通机制,这两者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而存在的。在企业形象的建设过程中,要获得企业内部的认同、外部公众的认可以及这两者的高度统一性还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因为在进行形象定位、形象认知、形象策划、形象宣传、形象评价等一系列形象管理活动中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与分歧。这就需要建立形象调整机制,可从形象评价反馈机制、形象再定位机制两方面进行考虑。

三、中小企业形象管理的运行策略

1.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管理策略

企业形象的塑造作为企业获得他人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的重要管理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然而,要取得持续、高效的形象管理效果并不只是依靠口头上说说、形式化重视而能实现的,而是要依靠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管理策略。由上而下,指的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仅要具有重视形象管理的思维、形象管理的战略眼光,而且还能将企业形象管理进行逐层推进的能力,让企业形象的塑造能被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由外而内,指的是企业的形象管理并不只是在于企业自身所期望的形象塑造,而更重要的是从相关公众的视角出发去定位企业形象的核心价值观,制定形象管理战略,策划企业形象传播活动,回收形象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形象管理方法,使企业的形象塑造能够得到相关公众的高度认可。由此可见,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形象管理策略是一个系统性、全局性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协调一致、奋发拼搏,才能保证战略型形象管理取得预期的成效。

2.全层次、全员形象执行策略

在战略型形象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清晰的认识:要使公众认知、认可企业形象的核心,不是单独依靠形象管理职能部门所能实现的,而是企业全层次、全员形象执行才能实现的。全层次形象执行策略要求企业各职能部门在以形象宣传、企业文化为全局性思维的指导下将形象建设融合于各自的工作内容中去,并做到部门间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致。同时,企业形象的管理要求全体员工树立形象意识,在对内、对外的言行表现时都能将企业形象的展现放在首要位置,使企业形成内部团结、外部和谐、高度认可的企业氛围,以致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价值。

3.重伦理、持续发展的形象塑造策略

企业的伦理道德是一种为社会和相关公众所期望的行为,是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伦理道德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共生共存的,企业要获得良性循环的经管活动,必须要遵守伦理道德的规范。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伦理道德的观念能够决定企业的伦理道德水平,而这又将决定企业的形象是否良好。由此可见,企业形象塑造的过程是一个重伦理道德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在不折不扣地实施,企业的形象管理才能持续发展。

4.基于认同的内外传播策略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传播媒介不断丰富,传播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受企业的重视。公众会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和媒介来获取他们感兴趣或能引起他们兴趣的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理解、认知后便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印象与评价。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形象管理来说,要能够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运用传播策略提高公众对企业形象的认同。而要形成认同的效果就要求企业从不同公众的诉求出发来制定传播策略。如:对于员工来说,他们的诉求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的发展有知晓权、能够受到尊重、劳动价值能够合理体现等,因此,针对于员工的企业形象的传播策略要能够表现出员工就是企业形象的实施主体,他们应该受完全的尊重;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诉求主要表现在消费感受是否是等值或超值的,因此,针对于消费者的形象传播策略则要能够体现出消费的公平和企业的真诚。

5.快速响应的形象维护策略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5

(一)样本数据的选择

从我国上市公司中小板中选取了80家制造业中小企业作为样本,其中20家为ST企业(高风险企业)60家非ST企业(低风险企业),我国制造业中中小企业约占99.08%,中小企业中制造业约占92.42%,截止2010年底,中小企业版上市公司共有531家,其中制造业325家,占61.21%,所以,无论从总体看,还是从上市公司看,制造业企业都占主体,为了研究的普遍性,也为了消除行业因素的影响,80家中小企业都选择制造业企业。并涵盖了食品、纺织、家具、电子、化学、金属、设备、医药、生物制品等制造业行业,所以样本的选取具有全面性。由于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从上市公司中选取了80个样本,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的2013年年报及其他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和讯网。

(二)指标的选择

本文共选择了五大类三十九个财务指标,具体包括: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以及现金支付能力指标,这五大类指标都是与企业违约率的高低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的,具体指标如下表

(三)主要方法的应用

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统计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线性变换把原来N个相关变量指标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降维处理技术。在实际处理中,只挑选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从而达到简化系统结构的目的。本文主要选取了五大类39个指标,而其中部分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消除指标之间的共线性,所以,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一部分指标,最终进入了Logit模型。

2.logit模型

(1)模型适用性分析Logit模型是采用一系列财务比率的变量来预测公司破产或违约的概率,然后根据银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设定风险警戒线,以此对分析进行风险定位和决策。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将违约概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经研究发现,信用等级与违约概率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即较低的信用等级对应着较高的违约概率。所以,采用违约概率度量的方法来度量信用风险存在着合理性。Logit模型是一种非线性模型,信用风险非线性这一特点,使得模型刚好使用。此外,Logit模型不需要自变量符合联合正态分布这一假设,且自变量可以连续、离散、甚至可以是虚拟变量。而信用风险很难进行正态分布的假设,所以,基于这两点而言,此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测量有其适用性。

(2)模型介绍Logit模型是通过最大似然法来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Logit分布函数的公式可以表示为:P=11+e-zP为因变量,z为自变量,e即为自然对数的底数2.71828。在本文中,我们利用Logit模型来研究企业财务状况与企业违约之间的关系,因此,P作为因变量即为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取值在(0,1)之间,这与Logit模型的定义中P大于0而小于1相符合,而z作为自变量,我们将它重新定义为企业财务指标的函数,我们把它表示为Z=a0+a1X1+a2X2+、、、+anXn,这里的X1一直到Xn是上文提到的39个财务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法最终得到的部分指标。

(四)具体应用

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将五类财务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现以偿债能力指标的17个因子为例,其他指标的主成分提取方法相同,只给出结论,不一一列举。通过提取主成分,最终提取了四个主成分进入Logit模型,其解释总方差为82.319%,这四个因子分别为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以及负债结构比率。其余四类指标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验,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最终筛选出的因子分别为: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所以,最终选择了12个变量进入Logit模型,这12个因子分别为x1到x12: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负债结构比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资产的经营现金流量回报率,现金流量结构比率。

二、定性分析法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定量信用风险评级中的应用

除了上文提到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定量评级的方法以外,在对信用风险进行评级时,还需要对宏观、行业、区域等系统性的风险进行研究。因为每个企业都处于一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整体发展快慢以及稳定性对每个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于信用风险评级人员而言,应该随时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受评对象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原料供给、盈利能力、资产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并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获取现金流能力的影响及程度,从而为分析企业偿债能力奠定基础。此外,要关注行业因素所带来的信用风险,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相对联系的紧密状态,一旦发生行业系统性信用风险,就意味着行业内一部分企业将会出现信用风险。要重点关注行业的生命周期,因为处于不同行业生命周期的企业信用风险是不同的。处于起步期的行业收益低,风险高,处于成熟期的行业业务发展和收益相对比较稳定,信用风险相对下面具体阐释一下各项指标的评定标准:

1、宏观因素打分标准国家鼓励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制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智能工程、以及稀有的有色金属行业等等,这些产业的得分最高,相应的也可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相应的税收优惠。例如房地产的开发、污染较强的一般化工产业为国家限制的产业,而对能源过度浪费,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对这类企业的贷款要非常慎重。具体可以参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

2、行业发展周期打分标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一般将行业划分为四个生命周期: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企业的起步期,企业的规模可能会比较小,在这个时期,行业产品的开发相对比较缓慢,利润率比较低,但市场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一旦进入成长期,企业将拥有高的增长率,而在该阶段对现金的需求量也是非常大的。当增长率降到较正常的水平时,企业便进入了成熟期,该阶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相对来说信用风险也相对较低。而一旦行业进入衰退期,市场增长率将严重下降,此时的信用风险将相对较高,因为此行业可能会不复存在或被并入另一行业,所以,一定要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信用风险高度关注。

3、行业进入障碍打分如果一个行业越容易进入,说明该行业的获利能力就越容易被削弱,新进入行业的企业会对现有的行业构成威胁,削弱现有企业产生财务回报率的能力、分割市场份额甚至激化市场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力度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进入壁垒的高度,当然,壁垒的高度与众多因素相关,包括规模经济、客户的忠诚度、资本金的投入、转换成本等等,所以,越是进入壁垒高的企业,其信用风险相对较低,因为其存在的竞争相对较小,存在一定的规模,拥有一定的资本金,财务状况也相对稳定。

4、企业信誉打分银行可以通过函证的方式向其他企业询问该企业在与其合作中是否诚信,并通过银行系统查询其以往的贷款信用记录,以及通过其他平台查询该公司是否有其他违约记录、欠费记录。

5、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对领导者的能力、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打分,这里最重要的是对领导者能力的考察,因为中小企业主要是由所有者自主决策、直接管理,企业所有者在企业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都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决策和信用行为,因此,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较高的个人相关性。应重点关注领导者的能力以及其对风险的偏好。有些企业领导者属于比较保守的类型,他们更喜欢求稳,有些时候为了降低风险甚至放弃了高收益,而还有一类领导者喜欢冒险,他们的原则是为了更高的收益而选择高风险的项目,最后一类是相对风险中立的,他们不回避风险,也不追求风险,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态度。所以银行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喜欢冒险的这一类领导,因为其冒险风格可能会使其面临很高的信用风险。

6、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要看其公司各项制度是否健全、内部控制是否严谨,对内部控制能力的考察主要关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责权的分配是否得当,人力资源的政策、企业的文化以及社会责任。如果一个企业有着自己长久以来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给予激励、晋升的机会,员工将对企业有很高的忠诚度,会更好的为企业带来价值。此外,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其社会责任,即要做到安全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就业、员工保护等等。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拥有好的内部控制,其信用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7、企业的业务关系包括与供应商、销售商与客户的合作情况,这些的指标获取只要可以采用抽查部分供应商、客户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结语

中小型企业论文范文6

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对服务营销理念的认识存在不足、不全面,顾客关系管理不全面,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服务营销环境。

第一,对全面顾客服务理念不重视、认识存在不全面等问题。根据笔者对80个中小型制造企业管理层的调查,在被调查的领导层总,有高达63%的领导对服务营销存在不重视问题,有54%的领导对全面顾客服务理念的认知存在理解偏差。仅仅强调公司实物分销服务,重视对本公司产品仓库可靠性、订单准确性等方面,对全面顾客服务理念理解不到位。还有46%的企业已经将服务营销纳入公司营销体系和政策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贯彻实施,服务营销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因此,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对全面顾客服务理念的认识存在不足、不全面。

第二,忽视企业内部服务营销。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企业内部服务营销不重视,根据笔者的调查,有高达79%的中小型制造不知道何为企业内部服务营销,更不知道如何实施内部服务营销。绝大多数企业将服务的对象集中于顾客群体上,没有认识到企业员工也是企业顾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部服务营销的忽视,造成企业在对员工管理上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和薪酬管理机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归属感不强,对外服务的热情和主动性较低。

第三,客户关系管理问题重重。我国中小型生产企业大部分处于企业的初创阶段,管理层对新客户的开发尤为重视,但是对老客户管理重视不足,在新客户的开发中老客户流失十分严重。公司没有建立客户管理档案,对老客户联系不密切,在产品营销以后,反馈和售后沟通不足,客户关系营销问题重多。

第四,企业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不足。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将市场开拓作为第一开发计划,忽视企业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公司服务的软环境建设不足,企业的服务精神不能深入贯彻的每一个员工行为和思想中,服务的理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化。

二、中小型制造企业服务营销的对策探索

有效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服务营销对策,有利于提升中小型企业服务水平,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1.强化中小型制造

企业管理层构建全面顾客服务的理念加强公司管理层对全面顾客服务营销理念的重视,从上到下逐步实施,让每一个销售人员将全面顾客服务理念深入内心。按照Rakowski关于顾客服务营销的观点,要求员工从与客户接触之前、接触后、产品配送的前、中、后等均坚持“服务”的根本理念。并且全面顾客服务理念不仅仅要在销售人员内心灌输,对于中小型制造企业每个工作员工就要强化灌输,真正从企业内部构建一个良好的为“顾客全面服务”的氛围。

2.重视企业内部服务

营销员工的快乐和满意是其在服务营销中实现顾客满意和快乐前提和基础。一个员工对工作环境、待遇等满意,必然将这种快乐和满意的精神传递给消费者以及同事。重视中小企业内部服务营销,则是将制造企业的员工作为企业的内部客户,利用服务营销理念和方法,让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要增强对制造企业员工的关怀,对工作和生活给予帮助,健全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薪酬待遇,使企业员工在服务营销中真正体会到主人翁的责任感。

3.加强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客户关系

管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服务营销提升了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在网络营销模式今天,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应该逐步从传统的交易理念,传入到关系营销理念中来。在企业营销过程中,强调与顾客之间的关系,重视顾客价值的实现,在顾客的交易中使顾客获取产品的使用价值,在企业让渡公司产品的过程中促进企业获取利润。因此,第一,我国中小型企业首要与顾客之间建立一种系统、和谐、稳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市场营销范围;第二,建立企业客户档案库,将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顾客构建档案,为下次合作提升客户源;第三,更要以打造优质服务为中心,不断拓展新的客户、发现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探索适合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第四,加强与客户的回访和沟通,增强联系,做好售后工作,增强客户满意度,构建长久顾客关系。

4.构建良好的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