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课堂生态系统;信息技术
作者简介:杨易(1988-),女,湖北孝感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贵州 贵阳 5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4-02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1]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2]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3]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5]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6]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系统会出现失衡,在教学部门和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课堂可以逐渐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平衡会因为技术间的磨合、地位的改变或者新的信息技术的进入而再次失衡,由此课堂生态系统就在平衡与失调之间循环往复,这将贯穿于整合过程的始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研究人员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这种“平衡与失调”规律,理性有效地处理课堂的失衡状态。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确保教育技术用到实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0.
[2]张天保.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3]姚远峰,齐礼良.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2).
[4]周振宇.共生课堂——?一种基于教育生态学的新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6).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2
【关键词】教学;信息技术;实践;技能;思维;应用;评价
今天,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那怎样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呢?
一、注重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更多去实践练习,才会更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尽可能的把表现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去玩、去实践,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1.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有了问题,然后再动手去尝试,去探究。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满足于知道对一个命令的一种操作,而是了解多种解法,进而能够比较出它们的优缺点。例如: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图标的方法有三种,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比如:你现在所使用的鼠标有几个按键?功能各是什么?存在什么缺陷?你能否设计出更好用的鼠标?
三、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四、加强实践应用,学有所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当场让学生操作。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应用与实践,尤其对于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实践应用。当学习完Word文字处理系统后,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份贺卡,使他们将所学的Word知识学习贯穿使用,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力,设计出封面精美、布局合理、吸引力强的祝贺语等,当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设计成果时,就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并经过同学间的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要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转变。在如今民主、开放、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瞬息万变,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和了解,并及时解决,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讲解完知识点后,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后,就坐在自己电脑前,等到下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不做任何的评价,这样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巨大,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了而有些学生才刚起步,要求老师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勇于尝试,大胆突破。
【参考文献】
[1]孙启美.《信息化的教育技术与模式》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3
关键词: 信息化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语文知识,感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将多媒体、计算机等逐渐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舒适、轻松的课堂环境,并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语文教材实质上就是教学案例,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不仅能给予学生直观的阅读感受,还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写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语文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完善。
我国教学资源整体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教学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发达城市信息化技术发展快,信息化技术与教学事业能够保持同步发展,但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化技术才刚刚起步,一些更落后的农村,信息化教学无从谈起。因此,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让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显得十分必要。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开展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中国教学受到巨大的打击。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相对偏低。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创造个动态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实践
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中的信息资源、内容等进行有机整合。应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的整合过程如下:
2.1合理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前提,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熟练掌握课件设计软件与技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语文课件的制作需要多媒体素材的支持,素材是完成教学课件的基本元素。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语文课件的制作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图像、声音、视频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2)语文教学课件应该具备很强的科学性,无论从课件布局、内容分布,还是课件的视听形象、人机界面等都需要仔细安排、周密考虑。(3)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素材类型的选择和描述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恰当、有利。恰当的素材表现形式是制作好课件的基础,是多媒体素材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保障。要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哨,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
2.2合理规划信息化语文课堂
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技术与产品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与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信息化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当指挥者、组织者,其应该以人为本,熟悉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应用,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
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注意事项
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语文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人文、工具等特点,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现代性,还要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2)在课堂教学中要在遵循学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消除疑点,对个别的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方式、特殊手段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学生的听课效果。
4.结语
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教育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中信息化技术及产品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并提出了语文课堂这种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注意事项,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凡与.让信息化走进语文课堂[J].电化教育,2012,25(7):125-126.
[2]戴笠.让语文课堂插上信息化翅膀[J].课程教育研究,2013,32(12):369-370.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4
现代信息化技术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的重要产物,在教育改革与教学模式改进不断推进的情况下,信息化技术引进并深入到现代教育教学中,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方向。为实现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实现教学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其主要应用模式是依靠信息化技术对教学中的现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同时还应当利用信息化技术下发展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展开。
1 《电磁感应现象》的总体教学策略
《电磁感应现象》是高职物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较为抽象,学生学习存在困难。在展开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明确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对“楞次定律”的初步掌握,并能依靠该定律实现电流方向的判断。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另外,教师还应当明确该部分课程教学的重点为楞次定律探究,而难点是磁场与元磁通量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n程展开之前,教师还应当积极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总体策略的制定。这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空间限制,尽量在学校机房内完成教学,将电脑与实验相关仪器进行个人或小组分配。之后在正式教学过程中,将理论、实验以及信息化技术进行结合完成教学。同时,在课下利用微信APP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实验视频或者模拟动画的制作,实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变,最终实现在信息化技术引导下的该课程学习。
2 高职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2.1 课前知识内容预习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空间的创建,为教学开拓全新的方向与实现方式。在进行《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将与课程相关的“小铝环之间的神奇现象”这一实验视频上传至教学空间中,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视频观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这一教学空间中,教师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实验讨论区,让学生在对该部分课程内容进行预习之后在该空间内进行进度汇报。同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视频观看后及时发表想法,就实验原理进行探讨。
2.2 教学引入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课程理论正式讲解之前,教师还应当再一次地在课堂上进行小铝环实验的操作演示。之后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方式主要以在教学空间中针对该实验观点不一致的学生为一组。然后让小组学生进行观点探讨,并制定相应的总结PPT。之后教师再邀请学生分组上台进行PPT演示,最后引导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点评与问题提出。由教师进行观点总结,推出该课程主题。
2.3 楞次定律探究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首先,教师应当在网上找到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进行上传,让学生首先进行实验视频的观看。之后教师再将实验所需的条形磁铁、线圈以及导线等分配到学生或小组手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视频进行完整的实验操作,并就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就感应电流的流动方向进行探究,并进行相关的问题提出。在这里学生大都会就磁场和元磁通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疑问提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一疑问进行分析与探讨。
之后,教师还应当让学生观看实验的模拟动画,在这一模拟动画的设计中应当满足学生能依靠鼠标进行感应磁场与电流等的自由选择,并在学生选择后将原本抽象的磁感线与电流标识出来。同时学生在进行磁铁移动的过程中也能将磁通量的实际变化情况进行展示。在学生自主操作后已经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还可应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快磁铁移动速度,对电流变化进行观察。这主要是为之后学生进行电动势学习铺垫基础。
另外,在以上实验操作与探究结束之后,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该定律的原理总结,并从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方面进行方法传授。例如“来、据、去、留”这一口诀的运用以及右手定则的运用等。
2.4 知识巩固环节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课后的知识巩固阶段,教师应当在教学空间中进行概念例题的上传,让学生完成例题并上传,以此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同时就小铝环实验要求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总结,并就预习时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由于物理课程的学习始终是服务于生活实际,所以教师还应当在课后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来进行知识应用与发现。
2.5 教学评价环节中的信息化技术应用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反思与教学质量优化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当在课程开展之前就进行相关的评价问题准备,并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前统一就评价问题进行在线完成。其主要包括了学生自我学习评价、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对于教师教学的建议。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中职英语 课堂教学 现状 实施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经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中职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去,不仅构建出了动态的教学活动,而且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扩展和延伸,使得课堂教学方法得到丰富的同时也使得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总的来说,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也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就信息化环境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中职英语的课堂教学现状并不如意,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了新的突破,但是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暴露出这样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不够高。受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和既有的学习习惯,致使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传统的教学方法又很难激发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整体来说,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二是中职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更多的中职英语认为英语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所以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
三是一些中职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知识学习方法,认为学习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学习成也是不够理想。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建议
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了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如何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力度,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一个我们一线教师需要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研读了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实施性建议,愿意抛砖引玉,也希望能够对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以说,要想提高中职英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中职英语的学习。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使其能够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将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这一载体搬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明白英语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以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中职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微课、慕课的形式将国外与之年龄相同的学生的生活呈现出来,在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有效满足的基础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Weather”这个主题时,教师就可以以一首歌曲和相关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即播放着“How is the weather”这首歌的时候,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缓缓升起的“sun”,蓝天中不时飘过的“cloud”,头顶荷叶在“rain”中奔跑的兔子……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完全的沉浸其中,自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所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而这就需要中职英语教师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形象。也就是说通过信息技术形象将原本抽线的英语知识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在使得学生和英语的距离得到有效拉近的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理解英语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对于自己来说比较陌生的语言和文化。例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这个时态时,教师就可以用Flas为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场面:一位女同学在跑步,几位男同学在打篮球。这时候教师可以问“What is the girl doing? What are boys doing?”此时,学生们能够自然而地回答:“The girl is running. ” “The boys are playing basketball.”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将动画画面与语法知识的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现在进行时这个时态认识的印象。
第二,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声音。也就是说,在对中职学生开展英语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所学习内容与声音的形式呈现,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例如,在学习一些交通工具的单词时,就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不同交通工具的声音来帮助学生理解;在学习其他内容时也可以通过声音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以此来帮助其更好地学习。
第三,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色彩。也就是说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来为学生构建更为鲜艳、生动的画面,通过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利用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可以说,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泛的资源。所以,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利用信息技术自主研究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例如,同样是对于“Weather”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己查找一些与天气相关的单词,并进行读写背诵,并且到网上查找一些有关天气的补充资料和课本范围之外的国家城市的天气情况。同时可以以“Weather”为话题让学生写相关的作文,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放到班级的群里进行交流。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今天,在中职学校开展英语教学的活动中,就需要将课堂教学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风格,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体会到英语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从而真正地爱上英语知识的学习。而这就需要一线中职英语教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同时,也善于从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案和优化建议,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的中职英语教学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学科教学; 有效强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5-100-001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它要求广大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信息收集、筛选、加工、输出“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知识的能力。这种知识的获取方法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从被动接受转换到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这种对信息的获取和内化的能力,我们理解为“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学习者有更高的素质,在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原先那种“知识积累”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而“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出现,正是顺应信息时代到来的产物。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界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构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这需要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弄清“教”与“学”的辨证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多媒体计算机以其信息的大容量、超强的处理能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生动形象的人机交互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具吸引力。且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体会到事物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软件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同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交互式的计算机教育技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二、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
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应用场合,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每位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计算机及其辅助教学的主要模式有:
1.个别化学习
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友好、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优良的个别化学习环境。教学软件采用超文本结构,呈现的教学内容要系统、全面,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使学习者既能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又有充分的选择空间。
2.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类课件的作用主要是用来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媒体表现一些口述、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和动态演变过程,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这种软件可以在配有多媒体投影机的电化教室中使用,也可以在具有多媒体演示功能的计算机网络教室中使用。
3.实验模拟
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如亲临实验室。模拟实验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高级的交互活动,通过计算机的提示、检查、指导,可培养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整合的最佳形式
1.建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原则
小学生要学习简单的计算机使用,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非常自然地接受训练和教育,把计算机知识融会贯通在各科学习和课外活动中。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描述教学互动进程,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部关系。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以及传统学科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时间作为约束变量。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要比能力弱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时间越少,能力就越高。只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并且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去学习,就能达到规定的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一堂课的时间有限,它无法为没有达到掌握标准的学生无限制地延长学习时间,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只能采取其他手段,例如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学生之间的协作等来相对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使这一部分学生达到掌握标准。
2.建构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学习模式
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