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欣赏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欣赏教案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1

孔永祥

课题方案摘要

一、课题缘起

从研究的对象——学生,从研究必备的条件等方面考虑此次研究的可行和必要。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⒈理论依据:非倾向性功能的含义,非倾向性功能的存在。在欣赏教育中所处的位置及在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⒉名家观点:玛克斯·德索、达尔文、汉斯立克、纳德尔、奈特哈特等名家对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理解。

⒊目标确定的过程:由现行的素质教育理解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而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欣赏,起点即是非倾向性功能。

三、研究设计

⒈研究背景:相关资料,相关学科,纵向的了解前人研究成果,横向考察近期旁人研究。

⒉研究的目的:了解音乐非倾向性的功能,发挥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使其在学校中为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材、推进素质教育进行发挥该有的作用。

⒊研究的意义:这种研究对于推动音乐教育、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实现德育从说教向情感渗透转变,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会产生深远影响。

⒋研究的内容:理解音乐非倾向性功能在音乐欣赏,整个音乐教学中的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

⒌研究的原则:a.教育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应用性原则。

⒍研究的方法:实践重于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

⒎研究的步骤:a.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   b.调查原有状况,建立原始档案    c.组建实验班初期试验    d.非倾向性的深层研究、拓展    e.总结、鉴定、结题。

四、具体实施

⒈学生音乐基础能力调查分析。

⒉教学设计。根据课题的目的,在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安排—分钟的欣赏,突出非倾向性特点,根据一学年的教时,具体安排为三大部分,共课时,每大部分又分为中、外两部分。

五、效果与分析

⒈研究效果。调查数据列表。

⒉分析。a.结合学生实际,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b.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c.教会了学生如何欣赏音乐。

六、结论与思考

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能唤起学生领悟艺术美的直觉,并培养学生的音乐直觉力,更好的领悟音乐。

⒈课题缘起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初中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吸引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这一任务通过欣赏教学来完成是一条捷径。

音乐欣赏不仅体现在欣赏课,还体现在教唱、理论等不同的内容中,它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无处不在。欣赏中对作品的深层理解情感体验和德育渗透需要较高的音乐、艺术、文学等多方面的素养基础,而农村初中的学生来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在小学根本没上过象样的音乐课,连哆、来、咪都不认识。一下子要进行深层次的欣赏无从谈起。由此想到音乐的非倾向性功能,它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几乎是一种“生理的反应”。只要是个健全的人,这种功能就能得到发挥作用,受条件限制极少。而且通过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学习最有力的动力来源”,为以后的深层学习铺好台阶。不仅在音乐,在所有的艺术教学中,重视非倾向性功能,发挥其作用,都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倾向性功能决定了学生中不存在差生,为我们平等地对待学生、消灭差生提供了条件。这种研究需要具备的条件又不高,只要老师多找作品,精心组织就行,而研究的意义又如此重大,当然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⒉研究的理论基础

⒉⒈理论的依据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对听众来说,它纯粹是建立在感觉之基础上的。听众无需经理性判断,单凭音响对感官地直接刺激,就能直接感受到,这就是音乐的非倾向性。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通过艺术知觉的沟通作用转化为音乐的功能。艺术知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于刺激物的直接的和生理上的反映;第二阶段是一种建立在审美基础上的反应;第三阶段则表现出艺术刺激与人的内心活动融为一体,并从自己主观的感受出发赋予艺术作品以某种个人的东西。

音乐知觉与其他艺术知觉一样也有三个阶段。当音乐知觉处在直接反应阶段时,音乐中的情绪类型被体验,人们对音乐艺术的生物需求能得到满足,于是产生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产生于人类共同的生物需求之基础上,它没有任何社会倾向性,所以称之为非倾向性的功能。

音乐中的基本情绪是一种非社会意义上的情感方式,它几乎对所有机体健全的人来说都是熟悉的。运用前辈(苏)克林列夫、(美)西尼·芬克斯坦、(波)卓菲娅·丽莎、(英)柏西·布克的话说,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反映,为“审美反映”。

这种“审美反映”表现在我们欣赏音乐时,往往在还没有来得及用美感经验去判断它的时候,内心就已经被打动,音乐促使人立即兴奋或松驰。有时会令人烦躁,有时却象微风一样轻抚人们。但这一切感觉并不是人们对于音乐所作的反应的全部终止,它只是一个基础和出发点,是“作为通向作为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所以,音乐中非倾向功能不是孤立的,是作为引导人们的音乐知觉步入沟通阶段的基础,是音乐欣赏的立足点,也是所有艺术欣赏的出发点。

这一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也同样能得到证实。非倾向性即心理学中的无意识亦即是下意识、潜意识,都是指“意识阈”限下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意识阈”的概念,以此来区别与划分意识与无意识的活动。他以为“意识不是全部心理生活,是在意识阈限下,称为无意识的活动”。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抵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必须跨过一道界线,这些界线便为“意识阈”。

以弗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把无意识的活动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把无意识与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及欲望相联系。他认为人的本能需要受到意识的压抑被排斥到意识阈下,但并未消失,仍在积极活动,寻求发泄。这种本能冲动暗中支配意识,成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大力量。他的学说扩大了心理学探索的范围,由外向内进入人类深层的心理结构的研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中非理性主义的倾向,泛性论的主张,以及对无意识作用不适当的夸大,都是我们不能赞同的。

前苏联心理学家罗坚别尔格提出了弗洛依德大相径庭的理论。他认为无意识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产物,越是努力充分发展的人,潜意识就越丰富。这

     

种潜意识过于复杂、发散,难以纳入常规的思维结构,难以用言语表达,因而难以进入清晰的意识形态。这种潜意识理论提供了直觉与创作的基础。

我国的心理学家对无意识的问题也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车文博教授认为,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它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与体验功能。无意识的生理机制是“未被意识的定势,条件反射和高级神经活动,是大脑皮层较弱的兴奋部位,没有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词明显联系起来的活动,是人的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主要是右半球非语言思维的产物”。

根据中外心理学家不同角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无意识是人们意识阈限下一切心理活动,它既包括被压抑的人类本能需求,也包括未被意识到的无意感知、记忆、想象与体验等心理因素。它有不同于意识系统的构建规律与有序运动。当代心理学通过科学实验已证实无意识活动的客观存在。意识与无意识构成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对立统一的双方具有相辅相成、彼此转化的特点。“无意识是意识产生的基础和转化的对象,而意识又是无意识发展的结果和最高的调节者”。(车文博:《意识与无意识》辽宁人民出版社年版)

由此,音乐的非倾向功能不仅是一种生理的本能反应,更是一种超意识的艺术直觉。

⒉⒉前人经验

⒉⒉⒈美学家玛克斯·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还没有听清歌词和旋律,便觉得已深受感动。有些音色使人立即兴奋或松驰,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象微风一样轻抚我”。说明当人们的审美活动处在“审美反射”这一初级阶段时,理性并没有发生作用,它是一种纯粹的感性活动。

⒉⒉⒉达尔文《人类与动物表情》

“表情是人类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动作的遗迹”。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之所以通见于全人类,是由于表情具有一种生物学的根源。可以说音乐对于动物和人所产生的这些功能,是由于音乐中的情绪类型满足了动物和人的某种生物性需要的结果,不必有音乐的理论基础。

⒉⒉⒊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人民出版社年版

它以“听觉印象影响神经的某一特定方式的基础”。所以音乐能够“象一股没有形态的魔力向我们全身神经系统激烈地进行攻击”,并且能够“对于过分激动的心情发出一种安静、愉快的影响”。这些愉快的感受是生理性的,没有美感的基础和出发点的。

⒉⒉⒋纳德尔:音乐感要求一定的生理前提,这些前提并不超出每个正常人的禀赋,由于音乐体验本身直接根源在于人类的本性之中,说明只要正常人就有音乐感,非倾向性功能就能体现出来。

⒉⒉⒌奈特哈特:音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乐音及其节奏,比最好的演说家还好地引起各种激情。在达到这种目的,必须首先让音乐使听者感动,而这种感动是建立在物理基础上的,也就是非倾向性功能上的。

柴可夫斯基:曾经描述过这种状况:“有时,我满足好奇地看着这一种创造的急流,不管我当时可能还在作着的任何谈话,不管当时和我在一起的人们,自动地走进我脑海里划给音乐的部位。有时这是对于手边已经在计划的小作品的润端和旋律的详细发展,有时又会有全新的、从来没有过的音乐思考出现,这我得勉力把它留在我的记忆里,它究竟打从哪里出来,这是一种神秘”。

中国古代《乐记》还对音乐的审美特性作了深入阐述。例如,“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不可变者也”;“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变也”……均强调了音乐所表现的人的真情实感,对于人心具有必不可免的感染力。

⒉⒉⒍此外,国内的王次?荨⒀钜皲!⒄徘啊⒂谌笱蟆⒉讨俚碌榷级源私?辛搜芯俊?BR>上述理论明白地告诉我们非倾向性功能的存在,以及它作为音乐欣赏基础的必要性。

⒉⒊研究目标的确定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这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宗旨。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它是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它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审美去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而这一切审美教育的完成都必须经过音乐非倾向性功能的发挥这一阶段。

举世闻名的法国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尔——论教育》中,通过他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系统地阐明了他的教育理论和儿童观。他的基本观点之一是要“遵循自然法则”对儿童进行教育,也就是应该根据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本来具有的观察、思维能力和感受能力。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认为,人的本性力求生长、发展和表现,时机到来后,人的内心深处会萌发出先天的动力来,他相信每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这种力量的种子。因此,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在于促进人的天赋力量和能力的发展。

德国儿童教育专家福禄培尔把人比喻为种植在花园中的种子,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潜能。因此,教育儿童必须以儿童的兴趣与本能活动为基础,还必须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工具。

我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其学生记下孔子听《韶》感受:“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表现了本能性感性体验的确实存在,以及感性教育的重要。

战国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庄周的代表作《逍遥游》主张复归其自然本性,摆脱束缚,庄子认为“属其性乎五声,虽道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并说“多于聪者,乱五声,六律,金石丝竹黄钟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庄子·骈拇》),庄子讲“中纯实而反乎情”,即要求合乎人之天然本性。

古名书《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不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不与焉——不可变,不可易”。人有欲、恶是合乎天道,不可强变,要遵循自然法则,合乎人道。

而我国现时的基础教育在应试的前提下只重视语言和教学技能的获得,他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只能是从始到终,从因到果。学生学会的是对那些符号体系的信仰,而这种生硬的、传统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只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一个在经验中成长的人与实际生活是割裂开的。“而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受经验,知识的合理来源在艺术看来是非冥想的闪念和顿悟”,对此,音乐在教育中,尤其是音乐欣赏,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给人启示,发人深思,给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带他们遨游世界,认识世界,架起词语与非词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和感悟之间的桥梁,更完美地理解整体世界。这些作用的发挥都必经建立在音乐感动的基础上,即非倾向性功能的基础上,由此可见音乐非倾向性功能在我们的欣赏教育中、音乐教育中、艺术教育乃至素质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⒊研究的设计

⒊⒈研究背景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2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某一音乐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磁带进行快进或快倒,这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影碟机和光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乐素材,但音乐欣赏课分析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乐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机仍然会明显感觉到不便。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系统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通过利用计算机播放器的数字计时和播放进度条可轻松、快速地对任意一个文件进行快进、快倒、片段播放等操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无限次地重复播放,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乐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播放和处理音乐文件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派学生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教室,下课后又得将这些设备搬走。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有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会存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而能够有精力更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细节。

3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地引发同学们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以声音为其物质材料基础,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不可能对某一客观实体或它的运动过程做出规定性的、明确的、不容误解的描述。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语言不可能代替音乐,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对音乐的解释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将音乐与非音乐的因素相结合,就可以实现通过音乐来描述外部世界的目的,它们带给人的认识功能便会大大增强。如:与文字标题、诗歌结合的歌曲,与人体动作结合的舞蹈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歌剧,与电影画面相结合的电影音乐。因此,如果我们利用编辑软件给音乐配上生动的画面、图片或字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单一的听觉感受变为了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思路的拓宽与创造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固然是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尤其是音频、视频素材的采集整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下一轮上课前不必再整理众多文字资料和音像资料,只需打开课件即可快速熟悉讲课内容、完成教案编写,进而轻松地完成备课。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真可谓“一劳永逸”。

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往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会被发现。任课教师只需在课后根据课上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件进行调整或修正,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互动性,使课件设计越来越完善。由此看来,使用多媒体课件上音乐欣赏课可以使我们获得越来越理想的课堂效果。

5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生的学习

一些复杂的音乐欣赏多媒体课件往往涉及图形、图像制作软件(如Photoshop),音频、视频编辑软件(如CoolEdit,AdobePremierePro,UleadVideoStudio等),动画制作软件(如AnimatorPro,3DMAX,Flash等)和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方正奥思等)的操作,单独完成困难较大。这就需要多位老师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使教师们在课件制作中得以相互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一些积件式课件信息量大,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应用于教学。对于拥有校园网络系统的学校而言,可以将这些课件放到网络上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其他内容,使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6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提倡老师们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否则很难体现出自己的意图和教学特点,只能充当“课件放映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终究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非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我们应该根据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和媒体的特性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第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授课进度,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即使是精心制作、功能全面的优秀课件,也容易使学生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第四,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既是课件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件能非常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整体思路,但由于所有的内容和走向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所以它在教学中显得比较被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的播放会使学生变成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讲稿演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课件以外自身主导性的发挥以及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调节。

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很多,但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毕竟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直至成熟运用还需一个过程。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明确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设计出扬长避短的对策,探索出一条高效音乐欣赏课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更新之路。

参考文献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3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来说,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具有较为准确的感觉和感受音乐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我们音乐教师和学生们的喜爱,逐渐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辅助手段,同时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师生互动较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文件播放快捷方便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某一音乐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磁带进行快进或快倒,这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影碟机和光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乐素材,但音乐欣赏课分析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乐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机仍然会明显感觉到不便。利用多媒体系统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比如我在上《唱脸谱》欣赏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国粹京剧的唱腔、板式、行头等,我可以在每种体裁的介绍加上一些图片展示作为教学。当然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乐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播放和处理音乐文件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音乐教室,下课后有的设备如录音机还得要提到其它班级。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非常方便音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有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会存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节省了我们的板书时间,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而能够有精力更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细节。

三、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地引发同学们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在对一首乐曲进行情绪方面的讲解和调动时,教师在讲台前讲得津津乐道,而学生则可能听的无精打采,并没有和老师达成共识,这就是“教”与“学”的脱钩,学生经常处于旁观者的位置,没有积极、主动参加。教师只是“讲”,学生只是“听”,讲与听不能融为一体,这就不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种脱钩现象,我们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践证明,让他们参与其中,如采用多媒体配合教学。就会让学生听课的同时,更能在音乐的情绪、节奏上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唱维吾尔族歌曲《青春舞曲》时,用多媒体展示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文化的画面,学生看到他们优美动人的舞姿,加上观快活泼的旋律,不由自主的就想动起自己的身体,这时让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创作,有的同学唱,有的同学用舞蹈来表演等,让学生乐不知疲!

四、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想象。”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等特点。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向学生进行信息灌输是违背学生心理特点的。如果教师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其进行想象,不断拓展想象空间,他们会迅速“走”进音乐殿堂、亲自参加到活动中去。那么,学生就能够真正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获得音乐的美感,既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又提高了审美感。例如:在教授《夏日泛舟海上》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边看投影,边听录音,视听结合,展开联想,置身于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的河面上,摇起双桨,欢歌笑语,共叙友情,乐观向上。这样,学生们会感到心旷神怡,仿佛身临其境,激起浓郁的学习兴趣。

五、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4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欣赏课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怎样在中学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

1 充分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是经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必定会受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同情绪的反应,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这种情绪的反应,是感性的,它并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过程。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从各种各样的乐声中感受不同乐器的色彩,从不同的音乐作品中感受艺术美的存在。在教授《感受进行曲》一课时,在学生不知道乐曲名称的情况下,让他们仔细聆听乐曲本身,感受乐曲中的速度、力度的变化和节拍的特点,当他们欣赏《中国人民进行曲时》,自然会被激昂向上、威武雄壮的气势所打动,而当听到《婚礼进行曲》时,又会产生神圣辉煌、温和愉悦的情绪反应。

2 培养良好聆听习惯,搭建通往高雅音乐桥梁

聆听音乐是欣赏与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能力,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但欣赏音乐的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浸润、感染、培养。相对的安静是养成良好聆听习惯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分辨音乐,理解乐句结构,感受情绪的变化。如老师在弹奏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要打扰老师,也不要打扰那些听音乐的同学,认真倾听老师弹奏音乐,一边听一边想:这段音乐在说什么吗?我感受到了什么?从上课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试着调整一切感官主动或被动地聆听。另外教师自身的聆听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如:聆听学生的歌唱往往可借学生演唱时去熟悉下一步教案。如果缺乏关注学生,评价起来也就不疼不痒,要么一味说“好”,要么干脆搁置不提了。如果能仔细聆听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纠正指导,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聆听示范,并能体现出对学生表演的平等尊重。再就是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聆听习惯。①选择作品富有感染力的部分,精心设计倾听的重点,如:速度、音乐拍子等,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②初听全曲找出音乐的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③有了初听的印象,还要进一步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声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唱的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范唱、范奏。让学生觉得这样亲切、直观、有感染力,更能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④对比性倾听。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

3 灵活音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5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一门容量较大、知识面较广的课程。除了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外,还需要讲解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乐队组成以及作品的曲式分析,展示乐曲谱例及相关图片等。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的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尤其是为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崭新的局面,极大地缓解了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的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逐渐成为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主流辅助手段。

一、快捷方便的音乐文件播放

音乐欣赏课需要播放大量的音像资料。传统存储媒体是录音磁带和录像带。由于我们每一堂课所需的音频或视频素材不可能恰好在一盘磁带上,即使是,所需播放的顺序也不可能就是磁带上存储资料的顺序。上课时,要找到我们所需的音乐作品或重复播放某一音乐作品,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磁带进行快进或快倒,这往往会因为不能及时找到所需的素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另外,影碟机和光盘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可以快速找到所需播放的音乐素材,但音乐欣赏课分析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播放音乐作品中的某一片段,使用影碟机仍然会明显感觉到不便。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上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通过利用计算机播放器的数字计时和播放进度条可轻松、快速地对任意一个文件进行快进、快倒、片段播放等操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无限次地重复播放,还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对音频和视频文件进行编辑、剪裁,自己制作出所需的音乐片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播放和处理音乐文件是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派学生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教室,下课后又得将这些设备搬走。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展示大量的文字内容,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通过板书和教师口头讲授,但由于板书的容量有限,且书写比较费时费力,有很多内容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尴尬局面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会存在,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较大,节省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授课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字信息,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从而能够使精力更为集中地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细节。

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听觉联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比单一感官感知好。音乐欣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能更好地引发同学们的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对于高中学生应该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想象、去创造。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讨论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提倡教师们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否则很难体现出自己的意图和教学特点,只能充当“课件放映员”。其次,多媒体辅助教学终究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非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我们应该根据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和媒体的特性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补充。第三,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所以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授课进度,突出重点和难点,否则即使是精心制作、功能全面的优秀课件,也容易使学生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第四,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中,教师既是课件的操作者和使用者,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件能非常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整体思路,但由于所有的内容和走向都是事先设定好的,所以它在教学中显得比较被动,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的播放会使学生变成看客,多媒体教学也就成了讲稿演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课件以外自身主导性的发挥以及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调节。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6

关 键 词:多媒体 音乐欣赏 课堂教学

二十一世纪,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是人们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所谓电化教学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在如今讲求效率、质量、速度的时代中,传统的电化教学模式显得被动滞后,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改革并发展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传统音乐欣赏教学的弊端

1.教学形式单一、效率低

传统的教学设备主要是录音机、投影仪、电视机、VCD机等,各种器材的频繁切换繁琐又耽误时间,并且很难使图像、文字、声音、音像等有机结合起来,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流畅性。

2.教学信息结构单一

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教学设备和信息来源的限制,内容口径比较窄,只有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忽视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局限了学生文化视野,使学生的艺术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自由发挥。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老师在一个固定的、单一的模式里教学,学生只是听,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途径和能动性。

二、多媒体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为音乐教学的表述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它所提供的全方位的表述方式,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多以前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无法涉及的领域,在多媒体音乐教育面前都迎刃而解,它以其丰富性、可视性、即时性的教学效果,验证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巨大魅力。

1.教学手段多样化

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影像、音乐、动画、谱例等集于一体,只需鼠标轻轻一击,所需内容就可出现,这样既增加了人文知识的含量,又有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

2.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用Powerpoint和Authware技术做的课件,可以反复观摩,内容检索和重播都很方便。由于课堂所需内容事先制作详备,课堂组织过程流畅严谨,不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也摆脱了上课要带教案、磁带、录音机、幻灯胶片、挂图、CD、VCD等诸多教学工具的烦恼,只需带上一张盘即可,轻松便利。

3.增强人文素质教育

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立体、开放式教育特征,加强人文背景知识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与丰厚的文化土壤,有助于激活学生的艺术思维。而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增大了相关学科知识的含量,加强了信息传递的广度与深度,详细、完备、系统的资料信息都是课前搜集整理的,真正做到了信息量大的特点,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衔接的要求。

三、对多媒体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的探索

1.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节省了板书、磁带搜索等时间,增加了文字、图片的信息量,让听觉和视觉同步提高。

比如在讲解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介绍作者阿炳,可以一边配出文字,一边配上阿炳的图像,加深学生对阿炳的印象。学习独奏乐器二胡的形制与性能时,可以配上二胡的图片和文字讲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所有的拉弦乐器,如京胡、高胡、马头琴、坠胡、三弦等,所有配乐以及图片在课前都已经粘贴好,只需要点击鼠标,乐声就飞扬起来。也可以让学生听辨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改编曲,如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四重奏《二泉映月》。无需碟片交换播放,只需运用VCD切割技术把两首音乐粘贴在一起就可以流畅播放,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耳朵的辨析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比如欣赏普罗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功能,给音乐中的各个角色配上动画图片,效果就会比只有干巴巴的文字解释要生动有趣,增加了感官效果。同时,利用网络让学生观看《彼得与狼》的交响音乐会,既可以观看交响乐队演奏的形式,又可以听主持人生动活泼的讲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及时与快捷的作用。利用电脑里音乐软件MIDI的功能,把各种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音色制作成简单的主题旋律,让学生清晰地辨别音色。比如利用电脑的音频技术,把《土耳其进行曲》的速度变慢,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速度给音乐情绪带来的变化等等。

此外U盘的普及使得大量的音乐文件可以方便地传播、交换,也为音乐欣赏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和立体化的传播途径,快捷地将教学内容多侧面、多角度、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真正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

2.促进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使欣赏音乐的途径广泛、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如电脑里的音乐软件可以把主题旋律单独制作出来,可以让旋律渐强或渐弱,可以选择需要的音色来反复演奏主题旋律。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辨别出音乐的细小差别,从音色的辨别到速度、力度的辨别,从专业的音乐知识到相关文化知识的传达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耳朵的辨析能力和自身对音乐审美的感受能力。

3.加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多媒体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后,整个课堂内容丰富、清晰具体、紧凑流畅、快捷方便,听觉和视觉同步进行。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形式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4.积累了丰富的音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