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的弊端

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薄弱环节。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其应有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还没有明显的显示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上定位缺乏全面性。对于认识上定位缺乏全面性,主要是指对实践教学这个概念认识不到位。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理解为校外教学,或者把校外的一切活动都归结为实践教学,是不全面的。实践教学应理解为在社会实践中的教学,如果不明确界定其内容,极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视为组织学生们参加课外活动,或做几次演讲报告即可。(2)教学上程序缺乏规范性。教学上缺乏规范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计划的制定不完善。一些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并没把实践教学列入其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混成同一种模式进行讲授。第二,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依基本教学程序据课堂课堂不同而巧妙执行。(3)管理上缺乏有效实时性。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比一般的课堂教学要负责许多,它一般是在校外或者课外进行,这就对其要求要比一般课程严格的多。在实施过程中,要全体学生都要参加,这就要求学校多个部门要做好配合工作。但实际上是一些高校往往没有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其组织方式和配套设施也是很随意、临时的,在具体安排上也表现出不规范,这就导致实践教学很难全面、深入的开展下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弊端的成因分析

(1)管理部门的权责不明确,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体归哪个部门管很不清晰,出现问题了,往往不知道该找谁,或者领导部门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不少高校缺乏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对正式课程缺乏步骤上的明确规范,对诸如教学大纲、课程进度等要求没有细分化,容易产生分歧,在实际中,实践教学的有效有序展开连贯性欠缺。(2)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持续开展。一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由侧重理论教学的教师来承担,而很多高校的理论课教师本来就少,他们自身课时多,工作量大,还要承担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就会有所会打折扣。(3)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部分人追求着自我利益最大化,这就很容易使人们滋生出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这将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出现拜金主义倾向,导致一些大学生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某种程度上讲,会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阻力。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存弊端的对策分析

(1)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活动领导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认知程度,决定了这门课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展,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老师和领导要统一认识,纠正对其不正确的认识,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学生在理论课的学习中让实践和理论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2)培育质素高有觉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实力,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教育者要热爱自己的事业,信奉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人到事业的发展中去。其次要要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再次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掌握了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总游刃有余。(3)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队伍管理。对于教学内容来说,需要老师依教材为蓝本,注入实践认识或因素,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这并不是说全部内容的统一,只是要求基本内容的统一,才能在其框架下,有效展开与此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在教学进度上,老师要做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内容上要达到基本统一,这样既可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实行,又可保证在实践中强化对理论的认识。(4)生动形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才能吸引学生,便于教师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多样化的实践内容,逐渐形成属于学生自身的素质修养。教学方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发挥出来。

参 考 文 献

[1]莫武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探析[J].民风.2008(9)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007(7)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4]潘伶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需要与时俱进[J].企业导报.2010(4)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2

[关键词]高校隐性德育 德育途径 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210-01

一、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逐渐完善的过程中,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和从总体型向分化型的转变,社会成员的群体人格向个体人格演变,突出了个人的自主独立趋势,由此产生了非组织观念的增长,组织纪律的约束力客观弱化,精神价值的贬值与人格操守的失范。社会分层、分化、分工复杂且转换运动频繁,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群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相应具有新的特点:更应强调隐性德育资源的利用。

二、隐性德育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类型

隐性德育建设是现代学校德育适应在特定历史阶段道德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阶级性与社会性、主导性与普遍性、稳定性与变动性共存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它所具有的隐蔽性、变动性更利于在保持适当张力的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

(一)场景资源

高校德育场景资源是指校园物质环境,是指由校园物质设施、建筑等组成的物质载体。高校校园的物质设施在功能上主要遵循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应体现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体现出尊重一切主体需求的平等精神和人文倾向。建筑设计反映出设计者对所处时代精神的理性思维和感性解读,景观文化则展现出大学经久传承的文化特色和国家主流价值观,令学生受到情感上、视觉上、思想上的冲击与思考。

(二)制度资源

学校制度环境是指高校的课程设置、规章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以及观念层面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对学校成员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自然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可以体现德育的神圣性,这也是高校德育所普遍遭遇的神圣性危机赖以解决的途径之一。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面对知识的广博、真理的崇高激发起来的追求真理、勤于思索的探索精神和勇气、毅力对学生形成坚韧、积极的人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接受相关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的教育中所必然涉及的专业内容的社会伦理内涵、学科发展历史的介绍和评价也会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类等富于整体性的外部世界的关怀。

目前在高校中普遍开设的大量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以其深厚的人文魅力构成了隐性德育的特殊领域,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总量,构建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深化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观念资源

从狭义上说,是指学校历史上一直奉行且至今普遍被师生接受的价值、审美、文化观念并由此形成的校风;从广义上说,观念资源还包括社会风气的内容,本文采用狭义的说法。校风是指高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成的学风、教风以及学校运转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体系,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秩序、求知欲望等内容。

三、隐性德育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的途径

在资源类型分析和基础上,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可以运用的资源类型,就会发现其教学效果提升的途径。

(一)物质资源建设体现服务性、人本性

由于物质设施对学生的影响超过了他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要注重大学的教育特性和文化特性,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保证德育效果。具体而言,通过转变观念和管理方式,强调服务意识,使学校的物质设施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中渗透德育观念

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建设中要注意渗透德育目标的要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规范设置和管理。一般说来,各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根据各校师资情况和学校特点自行设置。为此,应该增设丰富多彩的历史教育课程,重视在教学中体现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突破以政治国家史和军事斗争史为主的传统内容,增加民族发展史、城市发展史、文物演变史、服饰演变史等教育内容。综合利用大学所在各地方的历史教育资源,促进历史归属和民族认同。同时,进行旗帜鲜明、规范系统的国家成就教育。同时,还应加强自然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培育完善的职业伦理和敬业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3

一、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学长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和道理。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以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而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经历实践后,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很匮乏,综合能力还有待提升。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的培养非常的重要。同时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用知识武装自己,用书本充实自己,为以后服务社会打下更坚固的基础!

10天的实践,我感觉自己长大不少,终于认识到校园其实还是很小的,虽然它占地千余亩,但它仅仅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仅仅是一个引导人的机构。在学校,我们学的是理论,讲的是道德文化,而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我们学的便是素质与能力,讲的便是气质与内涵,但两者还是相通的,为的都是顺利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求的都是出类拔萃。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更应该不断增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二)

1、调查目的:

大学,众所周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可能成为影响人们一生的重要时期。广大莘莘学子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努力,终于踏上了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大学。但是,当学子们纷纷踏入大学校园时,又会感到迷茫。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亚社会”,也就是说,大学是人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时期,在大学的校园里,你会看到许多社会的影子,于是就有人说,大学,我们就是来锻炼自己能力的,学习就不那么重要。于是两个争议也就产生了:大一,在大学里,你毕竟是一个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第二,大学是锻炼你人际交往和提升能力的重要时期,学习是次要的,只是辅助作用。对于初入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这两种说法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影响都会比较大,究竟该如何选择,会成为困惑他们的主要因素!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情况,也为了给大一新生以较好的参考作用,我利用暑假期时间,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纸质问卷结合网络问卷的形式,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毕竟这些学生已经在大学里待过两年或三年了,对大一新生也有一个很好参考价值。

2、调查对象:在校大二、大三学生

3、调查经过:

1.调查时间:8月15日到9月1日

2.调查地点:河南理工大学

3.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以及网络问卷

4.调查过程:分发一个关于大学生暑假是如何安排的调查问卷,请同学参与调查;将调查表发到网上,请网上学生调查;然后通过统计得到调查的结果,最后分析该结果得出结论。

4、调查结果:

一、大家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1、大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55%)

2、大学生应该以社交为主,以提高自己的能力(45%)

在暑假之初,我对在校的一些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当面发问卷和询问的形式,最后又通过网上调查的形式,最终将这两种观点汇总,得到上面的百分比。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大家还是认为在大学里还是应该以学习为主。毕竟,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不可能像社会上那样主要为了提升自己的为人处世能力。大学里,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将自己的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学好,试想一下,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不可能找一个什么知识都不会的人。所以对于一些新生来说,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首要任务!

二、有没有参加学校的社团

3、参加(80%)

4、未参加(20%)

社团,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大家都知道,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地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会参加学会生社团。但是,在当面调查时,大家都会说,这肯定是在自己学习之余,挤出时间来做社团的事。社团,的确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但是在很多同学都是在学习之余吧!

三、如果你参加了社团,你会不会不顾学习而去做社团的事

5、肯定会(10%)

6、有时会(15%)

7、不会(50%)

8、看情况吧(25%)

从那些参加过社团的学生那里,我得到以上数据。大部分同学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去做那些所谓的“提高自己能力的事”。也就是会说,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大家还是感觉学习应该是最重要的!

四、如果参加聚会,会耽误学习,那这样的聚会你会不会去

1、必须去的才会去(55%)

2、大部分情况下会去(35%)

3、一定会去(5%)

4、一定不会去(5%)

对于所谓的聚会,应该是社会上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吧!但是,我们能看到,虽然95%的人都可能会去,但是大部分都是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才会去!

从以上这份调查中,我们能够看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大家在学习与提高能力这两个问题上,感觉两者都比较重要,但更多人是更加偏重于学习方面。大家也都知道,对于社团以及同学聚会,这些都是很能够提高大家社交能力的,但是只有少部分同学愿意放弃学习时间来提高所谓的能力。大部分同学都愿意而且赞同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来更好的提高自己。毕竟,大学生,来到校园里你就是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学生,你的天职就是好好学习,你就更应该偏重于学习,只有当你在大学里面认真学习了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这种有用的、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生毕竟不是初中、高中生了,我们也应该试着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例如交际能力、为人处世之道等方面。从以上数据,我们也能看到,大学生也是相当注重社交方面的处理,因为大学也并不是只注重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只会学习,那么你很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淘汰的!只有当你学会了这些方面,你才能在踏入社会之初,能够做到应对自如,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大学生活很精彩,在大学这个大舞台里,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各种提高自己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正如开头所说“大学就是一个亚社会”,你如果不能适应它,那你只能被它淘汰。但是,在大家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要同样认识到,大学毕竟是给我们提供学习的地方,必修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大学生活过得更加的精彩。以上调查报告,希望能对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起到一个一个参考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报告(三)

半学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我感悟到,思想政治确实是我们一生都不能丢的,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在老师把我们的课后实践学习材料发下来后,我们就开始准备,组队,讨论实践方向;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确定做关于08届农学院90后女生的恋爱观的实践学习;实践方向确定后,我们小组开始收集材料,编制问题,制作问卷调查表;然后我们在农学院女生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

我在调查以及分析问卷中有如下情况:

同学们积极配合,在问卷过程中我们不小心丢失了一份,因此有效问卷为45份。

现我对我们问卷的部分问题作分析。

第二题:你有无恋爱经历?其中有24人曾经有恋爱经历,有一小部分还恋爱了多次;对于恋爱,大家都很看得开,表现出大家心理较为成熟。

第三题:当看到别人有男朋友时,你也想交吗?绝大多数有点想,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女生需要我们大家呵护。当然这与恋爱校园环境有关。

第四题:假如在你渴望爱情时,刚好有位从未受你关注的人追求你,你会?有26人作出了“先不理睬,观察一段时间”,说明我们农学院的女生都比较理智。她们多信奉“因为爱,所以爱”,而不是“因为无聊、寂寞而恋爱“的恋爱观。

第八题:你心中最喜欢的异性类型是(限选两个):得出如下结果:

正文:活动内容,基本情况:

经验体会

理性思考

问题和建议

从相关数据发现:我们农学院90后大一女生比较实在,有自己的主张。

第九题:假如你爱上一个异性,你会?其中有7人敢于表白自己的感情,占总样的17%,可以得知:我们女生趋于开放,不太压抑自己的感情,这从心理来说这是一种叫好的现象,她们会为自己减轻心理压力。

第十题:如果失恋了,对你意味着什么?大多数选择认真学习。这也是非常好的事。

简答题:“大学生是否可以结婚”的问题。她们也表现得较为坦然,同时她们也注意到了结婚需要一定的基础。

最后,我得一个较为全面的结论,这也是我们这次实践的总体结论:

对于我院90后来说,大学恋爱是很为正常的。她们的恋爱观更独立、更自我,自控能力很强,不易受周围的人和事打扰,见多识广的她们更专注倾听心灵的声音,她们信奉“因为爱,所以爱”,而不是“因为无聊、寂寞而恋爱“的恋爱观。她们的恋爱观念方面(所能接受的亲密行为,恋爱可能带来的影响,恋爱对象的类型,表达方式以及失恋):较为开放,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易接受一般的亲热方式;同时她们注重学习,爱情可以服从学业、促进学习。她们在大学校园空闲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中需要他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失恋会有一定的痛苦,但痛苦之后还是能更好的自我调节,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恋爱心理方面(恋爱的动机,失恋等):她们爱情心理稳定,较为成熟;爱情心理承受较强,有自己的主张。但还是缺少恋爱方面的相关知识。

从这次调查中,我学会了很多,如何独立做事以及团队怎样合作,ppt制作过程中我也学会了相关方面的知识。

小组总结: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一共发放了调查问卷46张,收回有效问卷45张。大多数同学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做了认真的回答。下面就此次调查的细节做一下报告。

这次调查所用的问卷由十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组成,问题覆盖到08届农学院90后新一代女生的思想观念和恋爱心理方面的大部分。

调查结果表明:我院90后女生的恋爱观更独立、更自我,自控能力很强,不易受周围的人和事打扰,见多识广的她们更专注倾听心灵的声音,她们信奉“因为爱,所以爱”,而不是“因为无聊、寂寞而恋爱“的恋爱观。

首先,我们从90后恋爱观念方面(所能接受的亲密行为,恋爱可能带来的影响,恋爱对象的类型,表达方式以及失恋)调查得知:90后的女生爱情观较为开放,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易接受一般的亲热方式;同时她们也注重学习,如果拥有爱情也希望爱情可以服从学业、促进学习。她们在大学校园空闲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中也需要他人的关怀与照顾。对于失恋有一定的痛苦,但痛苦之后还是能更好的自我调节,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然后,我们在90后恋爱心理方面(恋爱的动机,失恋等)调查发现:爱情心理稳定,爱情心理承受较强,有自己的主张。

最后,我们从简答题分析可知:对于90后来说,大学恋爱是很为正常的,但对要结婚之事,她们也表现得较为坦然,同时她们也注意到了结婚需要一定的基础。

结论:我院90后女生心智较为成熟,没有被“缺少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恋爱表象所误导,更独立自主,较为现实,但还是缺少恋爱方面的知识。

建议:

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总结对90后女生的建议是:

1、端正恋爱态度,明确什么是真正的恋爱;

2、摆正爱情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

3、加强爱情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4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探究;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教师引导、释疑,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及其问题,从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中,已经开始应用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采用编辑及具体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研究,其教学成果正在显现。

1精挑细选,建成案例资源库

该校近几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中,首先着重案例的选取,选取新颖、丰富、真实的案例,选取富有实效性、感染性、针对性的案例,多方面挖掘“案”源,建成案例资源库。首先,选取具有真实性的案例。柏拉图在谈到用讲故事塑造学生心灵时就特别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他指出,“为了培养美德,他们(年轻人)最先听到的故事应当是最优美、最高尚的。”因而我们选取的案例:一是引用有证可考的古今中外典型事例,选择可信度高,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的案例;二是节选相关的影像资料进行整合加工,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震撼性;三是把参观考察等方式获取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整理、剪辑和技术加工等,制作成新的教学案例,使其保持“本色”,真实可信、形象具体、说服力强,受到学生的喜爱。同时,教师在叙述案例时必须客观公正,真实可信,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的案例教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在思考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案例的选取和运用重在为教学目标服务,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要牵强附会,生动不是好案例的唯一标准,好案例的第一标准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因而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内容为主线来选择案例,使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达到目标明确、事实充分、说服力强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爱国主义教育”专题时,我们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讲述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爱国主义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列举出举我国历史上屈原、文天祥、岳飞等著名的爱国英雄,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来说明爱国主义的概念、意义及其形成过程,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学生,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正是由于案例选择恰当,现实性、针对性强,同学们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教学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选取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绝不能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东西,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审美需求出发,更要在基本观点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案例选择要贴切准确,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想性,必须用课程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案例一定要有典型性和启发性,不能随信拈来,而是筛选有代表性、针对性、时代性并且能揭示矛盾、反映问题较为典型的实例。这样,才能让学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和分析事物,提高认识水平,纠正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达到教书育人、用理论武装思想的目的。

2探索“专题式案例教学”的新思路

思政课教材是国家统编教材且本专科通用,对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理论性太强,实例偏少。我们在不打破教材基本体系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实行专题化教学,将大量贴进社会、贴进实际、贴进生活的相关教学资源整合进专题教学中。根据“05”方案各门课程综合性较强的特点,该校发挥在案例教学、专题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研发的各自优势和整合效应,以激活课堂教学、提炼和活化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着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的新尝试——“专题式案例教学”的教学思路。首先,在“专题式案例教学”中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不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相结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在“专题式案例教学”中,教师围绕每一个专题,收集大量相关教学案例,运用多种手段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倾听他们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选用贴近学生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素材,不断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再次,在“专题式案例教学”中,我们从教材现实、社会现实、高职学生现实出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选取学生关注的有关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案例,如在讲“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这一专题时,我们将本专题的主线、重点、主题与高职学生关注问题相融合,选择反腐败案例、选择马加爵、林森浩等大学生犯罪案例,加深学生对法律概念与历史发展的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样,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了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同时也实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美转化。

3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案例教学模式

坚持案例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求,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主要由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案例教学模式,即教师展示案例、学生讨论分析案例、教师引导释疑。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教学中,根据不同的专题,不同的内容,展示不同的案例。如在讲述“思想”这一专题时,运用了不同时期的诗词,介绍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伟大历史意义,加深学生对及思想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从而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同时,不同的案例在不同的环节展示。如那些内容复杂、时间跨度大的案例,在课程结束后展示给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加深对案例中人物和事件的理解;那些耳熟能详、耐人寻味的案例,在课前展示给学生,易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那些教育意义大、感染性强的案例,要穿插在授课内容中,在给学生带来惊喜和震撼的同时,引发他们的讨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其次,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在学生分析讨论案例环节中,要高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问答、模拟体验等方式参与其中。对于那些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如古今中外耳详能熟的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等经典案例,让学生自学或自由讨论,加深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对于那些复杂的、不易理解的案例,开展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参与讨论。如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等案例,集中讨论,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教师引导释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引导、点睛、释疑格外重要。教师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来研读相关案例;教师要采用即时点评和总结性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分析解读案例,发挥答疑解惑的作用;教师要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采用案例教学,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已引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实现了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今后,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在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4):31-35.

[2]武建国.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几个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4):79-82.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5

关键词:《论语》; 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5-0077-03

“重智轻德”是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一般说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把我国道德教育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归结为考试制度,因为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失去了对教育本质的正确认识。但如果我们透过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不合理”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采取一种一体化的、富有意义的态度……人们不能清楚地区分不同的行动和不同的领域”。[1]在这种社会,“我应该如何生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人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种基于美德伦理的道德诉求使人们不会也不可能仅仅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完善生活和完美人格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所以他们对教育要求也必定是全面的――真善美(智育、德育和美育)统一于教育体系之中而不会发生分裂。

启蒙运动昭示了人的理性的回归。但在尼采主张“上帝死了”的同时,人们并没有再次重新建构起伦理一体化的生活世界。理性的回归导致了世界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但同时也导致了理性自身的悖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分化。更为重要的是,理性分化的两个结果并没有得到平行的发展,而是工具理性逐渐统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具理性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就是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有益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属于价值理性范围之内的美育和德育则受到了智育的侵蚀。如果说国内一系列的考试制度是其直接原因,那么实际上,现代社会价值领域的分化,也使得教育不可能再承担起全方位的教育职能、实现对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的功能则是其根本原因。因为现代社会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必然会导致学校教育对智育的倾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具体措施是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从长远来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二级学科是与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向一致的,因为目前条件下想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智育)之中,既不现实,也与当代教育制度不符。但是,思想道德教育仍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自身的职能仅限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或者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课视为知识传授性课程,忽略了课程本身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这就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只有接受感,没有认同感;思想政治理论课富有理论性,缺少实践性。因此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切实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职责,让学生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而我们认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能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基于此,我们可以考察传统教育模式,从传统教育理论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资源。实际上,《论语》中的“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理念。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学”最初的含义主要是“教”。郝大维、安乐哲等人甚至认为,“学”就是“教”,即从实践和知识上让人“觉悟”,“在先秦,‘觉’的意思是,当时力求学有所成的学者在教和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获得深刻认识”。[2]现代意义上的“学”的概念,只不过后来对知识学习这一意义片面强调的结果。

孔子在《论语》中对“学”认识和理解就具有“上所施下所效也”的含义,比如在孔子看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所“学”之德行必然会对庶人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但是《论语》中的“学”已超越了其原初含义,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上行下效”,而且还具有了很强的认知意义和社会功能。

在认知方面,“学”能够让学生习得作文之道,让他们认识客观世界。孔子认为,通过学习《诗经》,可以培养想象力、提高观察力、锻炼合群性和学习到讽刺的作文方法,如果这些目的都没有达到,还可以对鸟兽草木等客观知识多多认识,他诘问自己的学生“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实际上,解惑只是“学”的基本目的,而传道授业、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之功能才是“学”的根本之所在。一般说来,我国的传统社会是社群主义的,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一个由各种各样“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这种“关系共同体”主要依赖共同的道德规范和礼仪制度来约束。在先秦儒家那里,这就是“学”的主要内容,即从社会道德规范角度对经典文献进行解读,并将对文献的道德认识应用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孔子督促自己的弟子“学夫诗”,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能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颜回之所以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因为颜回对所学知识进行了伦理性解读和道德性实践――颜回之“好学”,在孔子看来,在于他能够“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学”赋予了文化传承的职责。道德习惯和社会风俗会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只有通过“学”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学”的这些功能使得孔子能通过“学”来教育学生,实现自己继承已有文化制度、改变社会现实的理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而《论语》中所谈及的“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本文这部分将从学之对象、学之方法、学之目的和学之结果等角度进行论述。

1.“学”之对象――“伟大的书”

《论语》中,孔子把“学”(亦即“教”)的对象主要集中于“伟大的书”――“诗”。笔者认为,《论语》中的“学”有其两端,一端为“艺”,它是“学”之始;另一端是“诗”――《诗经》,为“学”之终。孔子认为,首先应该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能够学习《诗经》。如果说六艺的学习是提升教师自身修养的开始阶段――因为学习每一项技艺都需要依照规范行事,完成了对六艺的学习,人的基本行为道德规范也就养成了。[4]《诗经》的道德意蕴使孔子赋予它重要地位,让其作为自己“教”和“学”高级阶段的学习文献,原因就在于《诗经》能够被进行道德化解读,让思想性、政治性和知识性合而为一。比如,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因为子夏能够对《诗经》从道德修养角度进行诠释,所以孔子才说“始可与言诗矣”。

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意遴选学习的对象,选择高雅的、对人格发展有利的“伟大的书”――经典作家的著作――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学生要学有所获、课堂要内容丰富,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提高道德修养过程中对自我德育素材的撷取。国外大学的人文教育部分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他们所选择的课程教材就是一些“伟大的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者,两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需要学习“伟大的书”――的经典文本,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学”之方法――思与省

“学”作为一个获得知识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反省(“思”)自身,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身道德修养方面得到提升。“思”为“学”提供纠偏功能,否则学习仅仅是盲从,不能与时俱进。“学”必须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通过“思”和“省”,才能真正做到“见贤思齐”和“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如果不“学”不“思”,那么人对道德条目的把握就很容易走入歧途,“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要承担德育职责,应该在“学”中结合“思”和“省”,尽可能避免思想行为上的偏差对自我人格发展的不利影响。古希腊的柏拉图把智慧作为“四美德”之一,主要是因为智慧本身内在的判断力,它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理性反思以期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智慧之所以有时候与“审慎”同时使用,就在于它能够指引人们进行正确的道德实践,即告诉人们应该在什么时机实践,也指引人们如何实践,并帮助人们面临不同的美德发生冲突时进行平衡。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之所以能够吸引人、说服人,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反思和批判。作为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真精髓,要对形形的文化思潮采取一种理性和审慎的批判态度,这是教师能够政治上与时俱进、思想行为上“为人师表”的保证。

3.“学”之目的――真、善、美

“学”既要注重过程,最终还应该有所旨归。前现代社会的价值领域是统一的,所以真理一般包含着善和美,或者说“学”的目的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论语》中,“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学”六艺和《诗经》追求“真、善、美”。上文已述及,六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某种技艺,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技艺的学习达到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即合于礼。而通过学习《诗经》,不但可以“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求真),而且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能够培养对家和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求善),甚至还“可以怨”,即学得作文的讽刺方法(求美)。不难看出,“学”《诗经》是手段,而培养完善的人格(真善美的统一)才是“学”的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本身蕴含着对真、善、美的追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为“两课”教师融合真、善、美的“整合式”教育提供了便利。毕竟无论是《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还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都包含着真、善、美的内容,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挖掘、去提升。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仅仅从知识角度讲授“两课”,笔者认为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狭隘理解,从一定程度上,这也将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

4.“学”之结果――君子

“学”的目的达到以后,最终在“学”者身上要有所体现。在《论语》中,“学”的理想结果是培养出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的君子,能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但这并非唯一结果,实际上,只要人们能够在加强修养的同时又不失自己的质朴品质,那么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子。但不要过于追求“文辞”之美,因为那样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而君子之学,绝非为了炫耀,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在表明求学之士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自身道德品质提升。进言之,君子的“为人”之“学”,应该在“修身”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别人,通过“修身、齐家”达至“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同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通过“学”把自己和学生培养成为“君子”――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成一个知荣辱、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才能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既严肃又活泼,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进而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正确认识。虽然不能要求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做到让学生觉得“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最起码要做到“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教师是一种权威,在某种意义上,他能够被学生认可就在于其道德人格的完善,在于他对待自己事业和信仰的态度。只有人格健全、政治正确、品行高洁、信仰坚定的教师,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才能够真正取得实效,因为“身教”之于“言传”,其作用更为明显。

冯友兰先生经常说“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就是指我们应该不断继承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批判性地吸收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和形式。中国传统一直讲“教学相长”,这实际上是在要求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学”这个概念所蕴含的原初含义不可能完全适合现代社会,但是“学”的理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升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钟 磊. 解魅、分化与现代性[J]. 现代哲学,2003(1):129-134.

[2] [美]郝大维. 通过孔子而思[M]. 安乐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胡必亮. 关系共同体[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收稿日期:2011-08-12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实践;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67-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校生的必修课,是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验,着重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有关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分析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教育阶段是作为基础性的必修课而开设的,其目的在于“坚持和巩固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之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直面学生的各种疑虑,才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论教学模式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实践教学使学生变成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 总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这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建构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每位高校学生都十分在乎自己的前途,尤其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从业素质训练结合,从而确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指向,最终要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而实践参与和探究,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的基本条件或重要途径。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课中涉及到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修养、法律制度等许多教学内容学生大都感到“耳熟能详”,因此从求知的热情和欲望来看,就不会象学习其他课程那样强烈。,在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条件下,来自社会各方面特别是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增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析、引导不力的矛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一个现实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与形态的深刻变化,要求建构相应的条件保障机制,具体包括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规范的实施过程与方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实条件保障机制仍处于缺失状态。

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反思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创新性少;二是理论高度不够,没有从更深层探讨清楚该类课程的实践价值,也没有把握好这一教学活动更实质的内涵;三是有些文章提出的建议操作性不强,比如将该类课程实践与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但实际操作中有困难,课程成绩难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的好坏也不影响他的成绩,学生没有动力。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从教师配备这方面可以看出来,思想政治课总是上大课,一个老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如何开展讨论,又如何能让学生有良好的教育。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和运用中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除了在理念上要有明确的认识外,还需要在实践基地和场所的选择与营造、教学计划和课时的安排与保障、教学考核和评估的实施与反馈等方面开展研究和试验,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窦凌,金丽馥.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2]刘红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浅析[J].经营管理者,2009,(14).

[3]左晓林.浅谈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