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应用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四年级应用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四年级应用题

四年级应用题范文1

北张联校 文俊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0页,关于警戒水位的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解简易方程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把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在解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本节课是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时问题产生了,由于这里学生的认知局限性,学生对于什么是湖、大坝,甚至水库,堤坝都不知道是什么,给审题带来比较大的困难,又要重新向学生介绍有关湖泊、水库、堤坝等知识,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还结合学生常见的鱼塘、塘堤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说明,学生才恍然大悟,由此可见,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情境必须是学生真正熟悉的生活情境,要结合当地学生的认识水平,这才是有效的情境。其次备课一定要深入,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教法、学法,还要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这样才能备好一节课,要吸取教训。

在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四年级应用题范文2

关键词:思维导图;九年级;化学教学

图示可视化的工具之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把关键词和颜色、图像、符码联系起来,可激发全脑学习,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记忆、增进学生的创造与想象,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富灵感、更为轻松有趣。

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设计的认知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有:

一、分析教材,梳理教学内容

例如,对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课题3《制取氧气》进行分析教材,梳理教学内容,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二、分解学习任务,设计学生学习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法,教师要教会学生设置学习目标的方法,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明白本次学习活动的目的和内容。例如,我们对《制取氧气》进行学习步骤的分解:

教师在设计好学习步骤后,不是交给学生即可,而是要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它可以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促使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会受制于黑板和纸张的大小,而现今的教学中信息技术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思维导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困难是思维狭窄局促、无序、缺乏深度及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当碰到学生思路狭窄时,思考问题分不清主次先后、思维出现无序时,思维缺乏深度时,对知识或事物的要素缺乏整体把握时,我们就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转变角度拓展思路,搭建认知框架,引导有序思维,启发他们运用分类比较、推论归因、关系描述、程序确定等方法,培养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层次结构,帮助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引申问题,建立组块知识,建构心理模型,从而培养他们系统的思维能力。

四年级应用题范文3

【关键词】 老年人;心肌梗死;针对性护理

随着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步增加,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日益加重的趋势, 由此所导致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该疾病通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且病情较为严重, 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1]。本次医学研究就对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针对性护理的措施和效果进行了探究,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2 方法 两组观察对象均接受辛伐他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感染护理。对于感染造成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 临床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实施积极有效的感染处理和预防措施, 避免心肌梗死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为患者病情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机体条件[2]。第二, 疼痛护理。疼痛是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 且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 但通常发生于安静和睡眠过程中。此时, 患者应适当应用镇痛药物, 以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对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是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 则显示梗死范围较大, 需要入院接受治疗。第三, 原发疾病护理。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原发病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发原因, 在患者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适量应用止痛剂和镇静剂, 嘱患者避免过度屏气, 保持心情放松, 避免疼痛诱发休克和心律失常问题。受到急性缺氧的影响, 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心肌坏死现象, 因而吸氧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在没有慢性支气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情况下 应及时接受持续性的高流量吸氧治疗, 以改善心肌梗死症状[3]。第四, 饮食护理。饮食习惯不良和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 其主要病理学依据为血流动力学, 患者临床治疗后, 心功能和心搏出量会受到影响, 因而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饮食护理方案, 以低盐和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嘱患者多食膳食纤维和新鲜的蔬菜、水果。第五, 心理护理。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常会因担心预后而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此时, 系统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向其说明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治疗和预后情况, 使其保持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情况。第六, 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嘱其转变生活方式, 指导其掌握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措施。同时,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预防便秘诱发的尿潴留、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问题。

1. 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

3 讨论

心肌梗死(AMI)是突然性冠状动脉闭塞诱发的一种冠脉血流阻碍性疾病, 该疾病的发生会致使患者出现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肌坏死症状。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通常发病迅速, 病情较为严重, 因而院前死亡率明显偏高, 所以, 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和护理, 对于患者预后情况的改善, 以及临床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 急性期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应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 对患者呼吸、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保持高流量吸氧, 在此基础上, 改善患者饮食结构, 根据患者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和情绪状态的不同, 采取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 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提高其生活质量[4]。

参考文献

[1] 刘欧华. 98例老年人心肌梗死及其护理探讨.求医问药, 2012, 10(7): 753-754.

[2] 金莲姬,金莲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中国保健营养, 2013,23(2):874-875.

四年级应用题范文4

一、精心选材

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要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通俗易懂。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具体操作中,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紧密地联系着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将会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例如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题材,并进行加工处理。例如以学生的假日购物的事实,提炼出“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可以找回多少钱”的加减法应用题。选取以帮助总务处计算一下二年级教室要装多少台电风扇为题材的乘法应用题。(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每个教室装几台,二年级有几个班)……

二、抓好审题

不会审题是学生存在的严重现象。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加上抽象的特点,学生对理解题意往往产生困难。对此,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到:读准题、找准已知和问题。要让学生搞清楚题里说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了一些什么条件,要让我们干什么?其次,可以借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课件、画示意图等辅助手段帮助理解题意,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生动、丰富,使数量关系更形象直观地显现出来,减缓思维坡度,为分析作好铺垫。

例如,如“工人们修补课桌椅。五年级修补120套,比四年级多修补28套。四年级修补多少套?"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套"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套",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套",也就是“120套比四年级修的多28套",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重视分析

分析数量关系,其实就是找应用题里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时要做到两点:

1、抓住题里的重点语句(表示关系的话。它们有的在题目的条件中,有的则是题目的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题中哪句话是说数量之间关系的?这个关系用图来表示,该怎样画?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该怎样写?例如:

①小明家养了18只鸭,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3倍,鸡有多少只?

②小明家养了18只鸭,鸭的只数是鸡的只数的3倍,鸡有多少只?上面两道题只是第二个条件发生了变化,它们的解法也就不同了。第1题的解法是:18×3=54(只)。第2题的解法是:18÷3=6(只)。

2、加强说理训练,以说促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都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每一步列式的理由,使学生听、说、算、思…….等多元性智力普遍得到提高。

如:“苹果有50公斤,梨子有多少公斤?”题目出示后,学生马上发现条件不够,于是我启发学生:看谁补充的条件又多又新。学生纷纷投入紧张的探索之中,多种条件,多种解法接踵而至。①比苹果少4公斤。②比苹果少一半 。③比苹果多25%。 ④苹果比梨子少3公斤。⑤苹果的重量是梨子的2倍。⑥苹果与梨子重量的比是4:5……学生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巩固了整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起到了一题多练、举一反三的功效。

四、巧设练习

四年级应用题范文5

1 前后知识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每一知识块都处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这样无论从纵的还是从横的联系上都出现了教学上的先后问题,即有起始教材和后继教材之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到教材的阶段性,不能违反知识的逻辑结构;又要考虑教学的连续性,在起始教材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第一步走的稳、走的准,还要注意对后继教材的联系,以减缓后继学习的坡度。

如在应用题这一系统中,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起始教材,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是学习三步复合应用题的过度阶段,也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例如出示复习题“①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②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11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是两道学生已掌握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后,再出示例题“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组装得到新知识。让学生把这三道题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比较解答,明确三步计算应用题是由两步计算应用题扩展而来的。

2 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在阅读课本时要教会学生通过温习旧知识去发现旧知识与新生知识的联系,学会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知识技能的正迁移。

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先完成例题前的一组整数大小比较的复习题,复习:在里填上“>”、“

3 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若不能把新知识很好地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就只能孤立的简单的应用。随着学生所学的知识日益增多,最后只能形成杂乱无章的堆积,而且会造成知识混淆,错误百出。只靠简单的机械重复来记住学过的东西,会影响数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有关的知识归纳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网络,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数学概念有些是在旧概念的比较中提出来的。因此应积极主动地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也就是要充分把握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出异同点,才能将不同的概念分离出来。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有的章节学完后必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如在教学“数的意义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进行数的搜集――回忆意义――分类整理――沟通联系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学生自己通过探索、争议、比较,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区别,构建知识网络,归纳知识网络图。把分散学习的概念联系起来,串成一线联成一片,结成一网,理清脉搏,使概念的层次一目了然,不仅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提高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能力。

4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应用题范文6

一、提出问题进行补充条件的练习。

简单应用题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种形式的练习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补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而且补出的条件的数据要合理。

二、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多个问题的练习。

例如结合已知条件:“同学们参加搬砖劳动,五年级5个班,每班搬砖650块,四年级4个班,每班搬砖596块”。在教师启发下,同学们提出了这样9个问题:

1、一共有几个班参加劳动?

2、五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3、四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4、四、五年级一共搬了几块砖?

5、五年级比四年多搬了几块砖?

5、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搬几块砖?

7、五年级与四年级每班相差几块?

8、四、五年级9个班平均每班搬几块?

9、四年级再搬多少块就和五年级搬的同样多?

以上两种形式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第二种形式的练习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口述练习。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解题思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本人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分别由从问题出发推想到已知条件的逆推思路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想到问题的顺推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口述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初步掌握逻辑推理。实践证明,这种练习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

“从题目的已知数中能算出二年级有多少人吗?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算出?”

“三年级有多少人怎样算呢?”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作综合法来分析,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了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后,可以求出什么?”

“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四、给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正确地选用已知条件。

这一类型的练习,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判断能力。

例如: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一块橡皮擦的价钱的6分,一个铅笔刨子的价钱是3角,一瓶墨水的价钱是1元2角,一支钢笔的价钱是3元8角。问:

1、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2、买3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3、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钢笔多多少钱?

5、买一个铅笔刨子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

五、根据式题编造文字题的练习。

例如:式题248÷4=62从意义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把24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248里面有几个4?

3、248是4的几倍?

从术语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被除数是248,除数是4,商是多少?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48,商是几?

3、已知两个数的积是248与其中一个因数是4,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从读法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248除以4得多少?

2、4除248是多少?

3、248与4的商是多少?

通过这种形式的练习,学生不但进一步理解除数、被除数、商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掌握初步的抽象、概括思维方法。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形式的练习外,经常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这些类型的练习,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