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1
1学术信息资源发展趋势
学术信息资源是指通过学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各种相关信息,也指从事学术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著、标准、专利、研究报告、演示报告、实验操作说明等多种文献类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近20年的时间里,学术信息资源的发展便经历了纸质文献资料、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学术信息、到目前电脑手机可随时随地下载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数字化和开放获取成为学术信息资源管理和传播的两大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更高效地保存、传播、利用学术信息资源,很多学术信息的产生便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即使是纸质文献也大多转为数字化的形式.数字学术成为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和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术信息数字化的环境下,资源形态、用户服务、发展模式等都正在发生改变[1-2].开放获取是在学术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开放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海量增长,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数字学术环境下,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理念、出版机制和资源获得方式在研究机构、图书馆、学术社群等的积极推动下不断拓展和深入.
2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取运作模式
当前,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多.学术信息资源的存取运作模式主要有四种:1)传统或数字图书馆模式,其中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的网络模式,它们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或社会公众等特定目标人员,一般是公共服务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模式;2)机构知识库模式,供机构内外用户共享的学术文献数据,并具有协助教育科研机构知识资产保存和知识管理;3)各大数据库模式,包括CNKI、万方、维普、超星等单独发展的数据库,一般是以营利为目的企业发展模式;4)互联网公司创办的文库模式,如百度文库、道客巴巴、豆丁网等;5)期刊网站模式,一般是单本或多本期刊的网站,可自行上传论文资源,供目标读者阅读下载.图书馆和机构知识库模式一般是由高校、科研院所支持和管理,而且机构知识库是由高校或科研院所图书馆进行组织建设[6-7].它们具有经费来源稳定,学术信息资源针对性、实用性较高等优点;缺点是服务对象相对单一固定,访问人员数量有限,存在着学术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全文数据库是广大学者获取学术资源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是我国的三大全文数据库,收录文献类型包括期刊、博硕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全文数据库并不意味着收录了全部期刊文献,而且其报道时效比纸质期刊有所推迟.对于购买了数据库资源的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下载文献仅限于在单位IP范围内,而没有购买数据库资源的单位科研人员,更需要自己付费才能下载.在文库模式下,用户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多个领域的资料,同时可以上传平台所累积的文档,供其他网民分享[8-9].该模式的一些作品版权问题存在争议,另外,其信息检索功能较弱、学术信息资源的可信性无法保证也导致文库模式无法成为主流的学术信息资源利用模式.期刊网站对于固定读者是最实惠方便的学术信息资源使用模式,一般更新迅速,但是资源单一,仅适用于少数科研人员.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公共信息就是公共领域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是知识单元应获得性的社会符号体系。公共信息管理就是人类借助于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公共信息进行引导、指挥、控制、协调,以提高公共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信息效用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近些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大量的研究工作关注描述和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演进的过程,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舆论传播,就是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并且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既包括舆论形成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也包括舆论形成后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
舆论传播最早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舆论学研究,之前的研究范畴也多限于此,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多是新闻传播和党政宣传领域,但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的日益普及,舆论传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情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世界已经进入了突发危机时代,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则给突发危机的实时、全面呈现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公共话语权由相对集中向相对扩散发展,由此,由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引发的集聚突发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给社会系统与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也蕴含了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值得重点关注与深入研究。舆论传播原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多是基于逻辑分析与定性推导,而当前的舆论传播已逐渐过渡到公共信息管理的研究范畴之内,其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演进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多种理论方法多种技术工具交叉集成的研究方向,吸引了众多学科领域大量的研究注意力资源,呈现出蓬勃迅猛的发展态势。
虽然之前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舆论传播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过探讨和分析,但由于近些年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及,其研究对象的依存、演化的环境与条件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在新情况、新问题、新背景下已不能较为全面、真实、详尽地反映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应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受到文献的启发与帮助,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视角出发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舆论传播的最新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论文为依据,以此科学客观地了解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探索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景,并从舆论传播的角度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视角出发对2001~2011年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舆论传播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由于各种因素,本文实施的这次检索一定会遗漏部分相关论文,但可以视为一种大规模抽样统计,是能够较大程度反映该领域状况的。从本次检索结果看,2001年只有67篇论文,但2002年文章总数达到了104篇,数据增幅55.2%,在随后的几年里,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的研究持续得到发展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此间文献数量迅猛增长,体现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根据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著者的公式为:m?艿0.749×■(式中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著者论文数,m为核心著者最低发文量),统计得到核心著者已达到60多名。由此可见,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已具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核心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资助力度最大,资助文献达到了78篇和75篇,居各种资助来源之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紧随其后。其他国家级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也给予了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较大支持,近几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受益于这些基金项目的资助,而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仍需要各大基金项目更大力度的支持。
三、讨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共信息管理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其涵盖信息管理、公共管理、通信传播、党政宣传等众多学科领域,成交叉化集成化发展,在当前高速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其研究空间与研究价值巨大。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则在当前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焕发出新的光芒,尤其是当今社会突发事件频现,而网络则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发挥出令人惊讶的能量,给众多学科领域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年载文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文献量每年的总量持续高走,并且近几年更呈现出区别与前些年的高速率增长,这正是一个研究方向蓬勃发展、日益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具体表现,当然也反映出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者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与关注,从当前的数据可以判断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一个研究热点,其在公共信息管理的视域下更具包容性与交叉性,势必引发更多的学科领域以及研究人员与机构的介入,其蓬勃之势可以想见,而且根据知识管理与计量分析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大量研究资源的进入之后,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也会由渐高而变得渐大,有可能从舆论传播或舆情传播这一单一论题而逐渐扩展,从多个角度层次对该研究方向进行论述与刻画。而发文著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方面做出较多工作的个人,同时也反映出这些人员在该研究方向上的重视与实力,是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主要力量的代表。
另外,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舆论传播从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传统研究方向进而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逐渐成为众多其他学科领域关注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更彰显出其巨大的研究潜力和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理论、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对研究对象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和细致,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共享互通的舆论场,而公共信息管理也把舆论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超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的研究场域,众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在这里碰撞交汇、互补协进,势必带动整个学科领域的飞跃发展与质变突进。
但从中我们也发现,相当数量的文献结论具有相似性和表面性,且多为定性主观判断,尚缺少相关的数据支持与仿真呈现,这应该是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工作的方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偏移,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集成的研究态势,既不泛泛而谈,也不囿于技术工具,定性与定量研究两者协同共进,促进该研究方向的良好发展。研究资助来源分析体现当前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的来自科研领域的主要推动力与支持者,现在的丰硕成果得益于这些资助,而今后更大的发展仍需要相关项目课题的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数据计量是以科研文献为对象,科研文献的资助来源多为纵向项目,资助者多以各级政府或事业团体为主,从资助来源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各级政府与事业团体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但应看到,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在坊间,尤其是应用方面的发展也同样蓬勃迅猛,舆情监测软件和舆论公关公司近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些机构或个人也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未必能较为明显的反映在科研文献上,但他们的工作和成果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对公共事务与自身权益的关注与表达诉求愿望的日益提高,都使得公共信息管理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公共信息,管理好公共信息,使得公共信息的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通过公共信息管理促进社会系统稳定、和谐、有序的发展都是需要我们研究与考虑的问题,公共信息管理关系到社会各界的利益,因而其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实时的大信息化环境、大信息系统、大信息网络中做到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似乎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可以看成复杂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流的扩散与传播,其中夹杂着社会各界的诉求与愿景,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构建的共享交互信息场域中或汇流成巨或相互消抵,将网下态势反映为网上情景,将想法、情感成具为信息,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舆论传播的引导与管理出发对公共信息管理进行优化,即对公共信息流进行合理的处理与管理,减少公共信息的沟通障碍,减少和对冲有害公共信息波涌的形成,增进良性公共信息的交流融合,促进公共信息的合理有序流动,使公共信息如同我们社会肌体的血液一般,以和谐有序的流动带走危害与损失,带来发展与共赢,终而实现公共信息生态的良好构建与健康发展。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文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70-01
现下在得益于3G等无线宽带技术发展带来的无线网络速率的提升,和手机用户规模(特别是使用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规模)的日益庞大,使得移动互联网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摩根斯坦利认为当前已进人50年以来的第5个计算技术发展周期――移动互联网时期。在此背景下,分析国内移动互联网络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趋势,是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概述
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通过手持终端,用移动无线Modem通过各种网络(WLAN,BWLL,GSM,CDMA等)接入互联网。Web2.0之父,美国IT业界“开放源码”概念的缔造者Tim o' reilly在今年Web2.0展会的主题演讲中指出,移动计算与Web2.0商业应用、云计算共同列为Web2.0的二大机遇。在中国,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增长,目前除了语音通话意外,58%的成年用户在使用移动E-mail下载,地图查询等移动互联网类应用。移动用户数已经远远高于PC用户,手机上网用户数也增长迅速。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和互联网发展下,相互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不是另外建设一张新的移动网络或者互联网,而是在现有移动网和互联网基础上,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网络与服务体系。它为移动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互联网提供移动的接入方式,移动互联网整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计算功能,伴随着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融合的扩大和深入,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具移动特性的、更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的网络与服务体系。移动互联网从第一展到目前的第二代,现将往第三展。不论那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都是包含移动节点、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和互联网几个部分核心网通过网关节点与互联网相连。
二、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环境
(一)经济环境角度分析
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在开放性增长的同时对外依存度逐渐提升。人均收入的提高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消费和使用提供了经济保障。国内手机终端保有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持续上升,具有网络业务和智能终端的手机终端的普及率正在不断提高。移动增值产业的媒体化、娱乐化趋势正日趋明显。电信业、广电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彼此渗透和介入将有效刺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良性竞争。
(二)技术环境角度分析
投入商用的3G网络将进一步拓展现有平台上的多种增值服务,3G带宽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将为其增加各类移动互联网娱乐与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使得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认知迅速扩展到移动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平台开发和普及,成为推动手机第二方应用快速发展的引擎。此外,随着移动运营商对手机上网资费进行普遍下调,降低了用户对手机流量高资费的顾虑,多种包月低资费的套餐组合在为用户提供丰富选择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用户对手机上网的使用度。
(三)市场环境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巨大的,作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产业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既涵盖原有的互联网运营所必须的业务,以及改进后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与网络化的通信(包括增值)业务。大多数网络用户较早地认识到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共通性,了解到移动数据业务的付费服务。对逐步改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既需要继承固有的互联网的收费模式,也应该对商业模式(例如较大规模的应用下载付费与增值)进行改革和创新。
三、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一)业务发展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也由最初简单的短彩信业务,发展到如今的移动游戏、移动网聊、移动微博、移动视频和移动定位等新型业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第二方手机应用的逐渐丰富,手机用户对手机多媒体化、多功能化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移动互联网正在一步步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应用程序商店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导
应用程序商店慢慢成为移动互联网业界的各方积极促进的一个大的方面。如Android Market,因其开源的特点以及应用免费的优势,有超越苹果App Store的态势。当然,目前由与还难以解决终端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等问题,我国企业在发展应用程序商店方面与苹果和谷歌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根据艾瑞咨询的《2012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93.1亿元。其中,移动增值业务占比最大,达到了46. 5%;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最为迅猛,占到了29.2%的比例,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14.6亿元,同比增长了416.2%。与此同时,移动电子商务在2012年有望超过移动增值业务,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络市场里最大的细分行业。
(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移动”特色
在移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阅读、移动搜索等业务和颇具移动特色的手机阅读内容形式,包括新闻早晚报、手机资讯、手机动漫,视听类的手机阅读形式逐渐成熟。在世界移动社交的网络中,共同兴趣爱好的移动网络使用者,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形成虚拟社区,方便彼此沟通交流。移动搜索包括短信搜索、WAP搜索,也涵盖音乐、游戏、视频影像、图片、聊天工具等内容,服务引入了个性化、垂直化移动搜索产品。
四、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一)要加强业务互联互通
如果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业务,假如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如即时消息互联互通能够像当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短信互通一样。它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同时,也能为运营商带来更好的利润。因此,建议政府能够有效督导业务在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互通,同时建议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能够通过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合作,这样可以实现共同发展,并且最终实现共赢,这将是一个有利于自身不断发展,业务不断丰富,市场不断扩大的策略。如果只专注于自己本身,不与其他平台互通,早晚将会让自己的市场越变越小,最后只会将自己做死。要时刻记住如何服务大众,让大众得到较大的实惠与方便,这样才能不断吸引更多的大众,使自己得到广大市场,得到最大的利润。
(二)新商业模式和积极转型
电信运营商积极探讨并做到与运营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等产业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达成共赢,促使移动互联网向着健康的方向的发展,并能更好的服务大众。
(三)建立适合网络和支撑系统
在选择设备的时候,需要考虑设备的后向演进和前向兼容,使网络逐渐平滑向全IP构架过渡。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网络融合通信业务提供给用户集话音、视频、数据、无线等为一体的通信。为支持融合业务实施整合,运营商需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现有市场、客户群体以及增值业务和捆绑产品组合,建立合适的IT支撑系统构架来更好的适应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终端、网络的不断发展,实现技术、商业模式及参与主体的不断多兀化。联通运营商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与产业链密切合作,完善商业模式,分析终端用户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的核心体系,使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真正走向融合,并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三网融合新媒体 平台化 终端 传播内容 经营管理模式
现代社会是在两种技术的推进下发展的,即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信息方面,关于生产、传播和信息的接收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一些传统的信息性行业正在多个层面、多种纬度上走向融合。这些传统的信息性行业,像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与新闻出版业等,传统产业界限也从曾经的界限分明变得日益模糊。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这场信息业革命的规模是绝无仅有的,它催生了各类新的媒体形态,比如在电视方面有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广播方面有数字广播、卫星广播等;报刊方面有电子报刊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些新的媒体形态,这些新的媒体形态成为一支让人们无法忽视的力量,其有着传播技术上的革新与传播形态上的颠覆,并且搅动着传统传媒格局。三网融合对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了全面而且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三网融合是一种新的革命,并不仅仅涉及某些传播介质在信息中的更换交替,它还牵涉到三网融合中的两个全方位的革命――内容生产和管理体制。对于这种情况,本文从运营模式、接收终端、传播形态、经营管理等层面进行分析。
在大众传播时代,在三网融合中媒体商业模式和运营平台的重建是运营模式平台化的根本意义。传统媒体根据各自不同的传播媒介,在技术的限制下为大众提供界限分明的产品。“媒介融合”通过三网融合的发展进而促进生产、传播方式的融合。在这种融合而成的大传播格局下,“全媒体”就成为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
平台化建设是在全媒体传播别值得重视的。相对于使用者而言,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在媒体向荣的趋势下通过同一个平台实现。此外,从某些角度来看,媒介产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必然演化形态是媒体融合,也同样是一种以融合为生产方式的新型生产形态。
三网融合是一种纽带与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样的模式才可以在传媒产业中更具有竞争力?显然这种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平台模式”,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提供多种信息类型。“平台”是一种交互装置或交互空间,并在海量端点和通用介质基础上建立。它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通用介质(网络)聚合后连接海量端点来提供内容和服务,在满足用户的需求上,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提升海量端点之间的交互效率。由此观之,三网融合为平台化的趋势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这种平台化趋势将产生颠覆性影响,主要对象是媒体的生产和运营模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很多方面将发生改变。首先,在资源的观念上,开放将取代封闭;其次,利益观念上,从前的独占被共享所代替;再次,在具体组织上,对等协作替代了层级控制。就国外和国内方面来看,英国成立OFCOM,以及美国的兼并和联盟方式,都是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及市场调节两个方面来实现广播电视和电信的双向准入,从而使技术和业务两方面互相融合,最终实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IPTV作为平台的运营方,也在我国的发展中初步体现出这种转变。
在中国,对于三网融合的进程,接收终端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是不言而喻的。主导权经历了从“内容为王”“渠道为王”到“终端为王”的论争,而数字技术的推动成为新媒体接收终端发展的开端。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各类新媒体为用户实现了更多的服务,例如语音数据、音视频、远程教育和娱乐服务等。它们通过采用数字化的制作传播手段,以及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等渠道来实现。另外,它们有可能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利用彼此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的目的,而数字技术给他们提供了各类媒体相互融合的接口。
同时,在三网融合中,实现了最大化的传播覆盖。产品的差异性以及平均成本分别实现了最大化和最小化。信息可以产生多种价值的传播产品,也正是由于这些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充分整合运用各种传播途径,扩大了经济规模和范围的传播。同时,在接收终端中促成了多样化和多功能化。移动化的体现是当下最为典型的。新媒体的接收终端进一步多样化,可以说正是由于向移动化方向发生的转移。近些年,互联网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来源于互联网的延伸,这一次浪潮与新型的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相结合。此时的移动互联网在手机上体现了最典型的应用。在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手机已经成为强大的媒体终端,然而,曾经它只是一种单纯的移动通信工具。现在各类型的融合新形式也纷纷呈现。这些融合的新形式,有手机中的报纸、出版、视频、APP等应用方面。各传统媒体也纷纷向手机媒体领域迈进。并依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发挥出手机的传播特点。移动媒体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例如,在3G中,用户的一些需求在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和资费下降的情况下被极大地刺激,我国用户通过手机这一媒介上网的数量急剧增加,在2013年1月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截至2012年12月底已经有4.2亿,远远超过网民整体增幅,年增长率达18.1%。另外,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在网民中的比例也达到了74.5%,此时,在网络的使用中,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已逐渐上升并变得更加稳固。三网融合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的传输渠道,它的发展还将继续推动新媒体的多功能化。三大网络及其终端给用户带来了便捷的体验,也实现了功能上的更好融合。通过相应的软件,可以满足用户在电话、电视、网络等多种需求上的“一条龙服务”,这种方式极大地避免了资源方面的浪费,支持用户所需的各种特性、功能和业务。曾经有学者指出:“对普通百姓来说,手机、电视和电脑最简单地实现了‘3屏’的相互融合,手机可以看电视、电视可以上网打电话、电脑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也相互交叉出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局面。”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项目论文;项目编号:12532184)
参考文献:
[1]黄春平,余宗蔚.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内容的监管难题与解决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5
关键词:3G,通信,产业运营
一、3G时代下的中国通信产业运营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产业,无线通信产业经历了由lG、2G向3G技术的发展过程,3G是当今无线通信系统的最新最成熟的产品,也代表着我国当今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3G,(3rd-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科技论文,产业运营。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业务是3G技术的最大特征。相较1G和2G而言,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发展趋势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实现wap与web的完美结合。3G的到来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从而使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朝向个性化服务、细分市场和差异化竞争的方向发展。而软件服务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终端厂商等更多商业主体的加盟,更是不断加大分割原本电信运营商垄断的价值链系统,从而优化了整个信息产业链条的运营方式。3G通信是移动通信市场经历了第一代模拟技术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引入,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中被引入日程的。在当今Internet数据业务不断升温中,在固定接入速率(HDSL、ADSL、VDSL)不断提升的背景下,3G移动通信系统也看到了日益崛起的市场,益发为电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普通用户所关注。科技论文,产业运营。
而就中国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大国,3G通信在中国包括企业、行业、产品、服务和贸易等功能,是中国乃至外资企业在3G网络上实现wap网站建设、移动商务运营、行业新媒体传播、无线及时沟通的集成型系统服务平台,还包括其行业联盟的推广思路和全新的3G网络无线通信营销模式,从而整合构筑成的3G无线信息网络。它的所有功能设置和增值服务,都为使用者提供完善、高效的3G体验,完美体现3G时代强势商务内涵。科技论文,产业运营。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消费国,2008年中国移动通信用户已经超过6亿,居世界首位,消费能力惊人,手机新闻、手机收发邮件、手机博客等系列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和新发展得到普及,然而这一切尚处于应用于个人的阶段,而对移动商务的消费需求则越来越迫切,让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并由此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应用是今天企业的最大需求,伴随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3G在中国已经成为下一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产业创新模式。科技论文,产业运营。
二、中国3G营销模式及其问题
同质化是中国营销模式的一贯思路,也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信息产业滞后国家的必经之路。而如何实现个性化服务和差异化战略,则是中国企业从制造向创造的根本。而当前中国的3G营销策略尚处于捆绑式模式,即“预存话费优惠购机(与用户约定预存话费额度、最低在网期及最低消费额,给予用户一定金额的购机优惠)”,“缴存押金优惠购机(与用户约定押金额度、最低在网期及最低消费额.给予用户一定金额的购机优惠)”等模式给予购机优惠,或者其他的简单捆绑销售业务,如“2G手机+通信服务”、“3G手机+通信服务”、“3G无线上网卡+上网服务”、“3G无线上网本+上网服务”、“电脑+宽带服务”等。捆绑经营的本质是一种差异化、异业联盟思维的营销方式,其实质是一种应对同质化的比较有效的营销策略。科技论文,产业运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营销绩效。伴随着差异化的遍地开花,消费者是否认同这样的差异化、差异化能否带来利润最大化、互相之间在抢夺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同时,由于过分的差异化而自身丢失市场份额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三、如何优化中国3G营销模式
(一)更加主动的抢占市场
抢占市场,首先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对特定的用户进行挖掘和培养,3G时代更是要细分市场,要向家庭、商务市场延展,要对所有的用户需求进行细分,提供个性化的各种业务产品,包括传统业务和创新的融合业务切不能以2G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手段来主导3G业务的目标客户一定要明确,3C业务要带着终端一起销售,通过宣传、演示等引导手段,让3G用户都能把3G业务用起来,体现出3G优势,同时再辅以适宜的资费政策。通过“融合业务”的开展,一方面体现出对不同客户群的服务差异化,根据个人、家庭、商业、集团的不同,来实施不同的个性化服务。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同一客户群内的市场挖掘,必须要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较为配套的服务标准体系,并伴以不同策略的整合式、差异化融合营销,因此就要紧紧围绕客户需求,组合构筑出相对应的“融合业务”,结合强力的网络整合优化工作,出台适时合理的营销策略,最终,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科技论文,产业运营。
(二)打造3G品牌化经营策略
品牌是产业的灵魂,信息产业也不例外,且更重视于此。对于手机用户,尤其是新用户而言,品牌印象将直接对用户的直观感受和选择动机产生直接影响,与2G时代简单的GPRS或WAP不同,3G带来的是更加深层和丰富的使用模式和思维,因而必须对应用品牌使之有利于推动改变传统手机上网习惯进行有效的推进,使用户的注意力不再专注于流量,而自觉地转移到个性化服务体验上来。同时,好的应用品牌不仅能够稳定用户而且便于推广和易于宣传。3G通信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其品牌战略包括企业形象品牌、市场客户品牌、产品业务品牌、服务价值品牌等等。企业形象品牌,在品牌战略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而市场客户品牌、产品业务品牌则是企业形象品牌的主要支柱。服务价值品牌,则是维系企业品牌价值的剂和粘合剂,融汇于整个品牌体系之中。同时,服务价值品牌是企业面向服务的环节或者流程中形成的品牌,例如客服热线、会员俱乐部、免费体验新业务等等。服务价值品牌贯穿于运营商的经营活动之中,对提高满意度和建立忠诚度,对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承担,对企业其它品牌价值的长期积累,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永毅,3G时代中国通信运营商的“捆绑销售”[J].北方经济,2010(3)
【2】陈俊勇张博吴彬,中国3G通信市场的发展竞争浅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张宁,面向3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价值链竞争与商机[J].世界电信,2010(5)
【4】王佳轶陈军,论3G初期联通市场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互联网发展趋势论文范文6
1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现状
自由开放的移动网络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业务运营成本的增加,给信息的监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同时使用户面临着经济损失、隐私泄露的威胁和通信方面的障碍。移动互联网由于智能终端的多样性,用户的上网模式和使用习惯与固网时代很不相同,使得移动网络的安全跟传统固网安全存在很大的差别,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威胁要远甚于传统的互联网。
⑴移动互联网业务丰富多样,部分业务还可以由第三方的终端用户直接运营,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引入了众多手机银行、移动办公、移动定位和视频监控等业务,虽然丰富了手机应用,同时也带来更多安全隐患。应用威胁包括非法访问系统、非法访问数据、拒绝服务攻击、垃圾信息的泛滥、不良信息的传播、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的泄露、内容版权盗用和不合理的使用等问题。
⑵移动互联网是扁平网络,其核心是IP化,由于IP网络本身存在安全漏洞,IP自身带来的安全威胁也渗透到了移动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互联网。在网络层面,存在进行非法接入网络,对数据进行机密性破坏、完整性破坏;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利用各种手段产生数据包造成网络负荷过重等等,还可以利用嗅探工具、系统漏洞、程序漏洞等各种方式进行攻击。
⑶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终端也越来越智能化,内存和芯片处理能力也逐渐增强,终端上也出现了操作系统并逐步开放。随着智能终端的出现,也给我们带来了潜在的威胁:非法篡改信息,非法访问,或者通过操作系统修改终端中存在的信息,产生病毒和恶意代码进行破坏。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面临来自三部分安全威胁:业务应用的安全威胁、网络的安全威胁和移动终端的安全威胁。
2 移动互联网安全应对策略
2010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通信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办法》第11号政府令,对网络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客户需求和政策导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的新挑战,运营商需要紧紧围绕“业务”中心,全方位多层次地部署安全策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加固,才能打造出绿色、安全、和谐的移动互联网世界。
2.1 业务安全
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传统互联网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复制;第二类是移动通信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上的移植,第三类是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相互结合,适配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创新业务。主要采用如下措施保证业务应用安全:
⑴提升认证授权能力。业务系统应可实现对业务资源的统一管理和权限分配,能够实现用户账号的分级管理和分级授权。针对业务安全要求较高的应用,应提供业务层的安全认证方式,如双因素身份认证,通过动态口令和静态口令结合等方式提升网络资源的安全等级,防止机密数据、核心资源被非法访问。
⑵健全安全审计能力。业务系统应部署安全审计模块,对相关业务管理、网络传输、数据库操作等处理行为进行分析和记录,实施安全设计策略,并提供事后行为回放和多种审计统计报表。
⑶加强漏洞扫描能力。在业务系统中部署漏洞扫描和防病毒系统,定期对主机、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控件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确保拦截来自各方的攻击,保证业务系统可靠运行。
⑷增强对于新业务的检查和控制,尤其是针对于“移动商店”这种运营模式,应尽可能让新业务与安全规划同步,通过SDK和业务上线要求等将安全因素植入。
2.2 网络安全
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包括两部分:接入网和互联网。前者即移动通信网,由终端设备、基站、移动通信网络和网关组成;后者主要涉及路由器、交换机和接入服务器等设备以及相关链路。网络安全也应从以上两方面考虑。
⑴接入网的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方式可分为移动通信网络接入和Wi-Fi接入两种。针对移动通信接入网安全,3G以及未来LTE技术的安全保护机制有比较全面的考虑,3G网络的无线空口接入采用双向认证鉴权,无线空口采用加强型加密机制,增加抵抗恶意攻击的安全特性等机制,大大增强了移动互联网的接入安全能力。针对Wi-Fi接入安全,Wi-Fi的标准化组织IEEE使用安全机制更完善的802.11i标准,用AES算法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代了原来的RC4,提高了加密鲁棒性,弥补了原有用户认证协议的安全缺陷。针对需重点防护的用户,可以采用VPDN、SSLVPN的方式构建安全网络,实现内网的安全接入。
⑵承载网网络及边界网络安全。1)实施分域安全管理,根据风险级别和业务差异划分安全域,在不同的安全边界,通过实施和部署不同的安全策略和安防系统来完成相应的安全加固。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区域可分为Gi域、Gp域、Gn域、Om域等。2)在关键安全域内部署人侵检测和防御系统,监视和记录用户出入网络的相关操作,判别非法进入网络和破坏系统运行的恶意行为,提供主动化的信息安全保障。在发现违规模式和未授权访问等恶意操作时,系统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断开网络连接、记录用户标识和报警等。3)通过协议识别,做好流量监测。依据控制策略控制流量,进行深度检测识别配合连接模式识别,把客户流量信息捆绑在安全防护系统上,进行数据筛选过滤之后把没有病毒的信息再传输给用户。拦截各种威胁流量,可以防止异常大流量冲击导致网络设备瘫痪。4)加强网络和设备管理,在各网络节点安装防火墙和杀毒系统实现更严格的访问控制,以防止非法侵人,针对关键设备和关键路由采用设置4A鉴权、ACL保护等加固措施。
2.3 终端安全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安全包括传统的终端防护手段、移动终端的保密管理、终端的准入控制等。
⑴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移动通信终端生产企业在申请入网许可时,要对预装应用软件及提供者 进行说明,而且生产企业不得在移动终端中预置含有恶意代码和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和修改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也不得预置未经用户同意擅自调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和信息泄露的软件。
⑵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样本捕获和监测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技术平台。移动通信运营企业应具备覆盖本企业网内的监测处置能力。
⑶安装安全客户端软件,屏蔽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监控异常流量。根据软件提供的备份、删除功能,将重要数据备份到远程专用服务器,当用户的手机丢失时可通过发送短信或其他手段远程锁定手机或者远程删除通信录、手机内存卡文件等资料,从而最大限度避免手机用户的隐私泄露。
⑷借鉴目前定期PC操作系统漏洞的做法,由指定研究机构跟踪国内外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漏洞信息,定期官方的智能终端漏洞信息,建设官方智能终端漏洞库。向用户宣传智能终端安全相关知识,鼓励安装移动智能终端安全软件,在终端厂商的指导下及时升级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
3 从产业链角度保障移动互联网安全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整体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待,需要立法机关、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通信运营商、设备商、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价值链各方共同努力来实现。
⑴立法机关要紧跟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立法调研工作,在基于实践和借鉴他国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法律。在法律层面明确界定移动互联网使用者、接入服务商、业务提供者、监管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范信息数据的采集、保存和利用行为。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厉打击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护这一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⑵进一步加大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和处置力度。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移动互联网监管专门机构,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形成“事前综合防范、事中有效监测、事后及时溯源”的综合监管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移动互联网安全认证和准入制度,形成常态化的信息安全评估机制,进行统一规范的信息安全评估、审核和认证;要建立网络运营商、终端生产商、应用服务商的信息安全保证金制度,以经济手段促进其改善和弥补网络运营模式、终端安全模式、业务应用模式等存在的安全性漏洞。
⑶运营商、网络安全供应商、手机制造商等厂商,要从移动互联网整体建设的各个层面出发,分析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联合建立一个科学的、全局的、可扩展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框架。综合利用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保护各类软硬件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内容安全,并对安全产品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配置各相关安全产品的安全策略、维护相关安全产品的系统配置、检查并调整相关安全产品的系统状态等。建立安全应急系统,做到防患于未然。移动互联网的相关设备厂商要加强设备安全性能研究,利用集成防火墙或其他技术保障设备安全。
⑷内容提供商要与运营商合作,为用户提供加密级业务,并把好内容安全之源,采用多种技术对不合法内容和垃圾信息进行过滤。软件提供商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变化,提供整合的安全技术产品,要提高软件技术研发水平,由单一功能的产品防护向集中统一管理的产品类型过渡,不断提高安全防御技术。
⑸普通用户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加装手机防护软件并定期更新,对敏感数据采取防护隔离措施和相关备份策略,不访问问题站点、不下载不健康内容。
4 结束语
解决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断提高软、硬件技术水平的同时,应当加快互联网相关标准、法规建设步伐,加大对互联网运营监管力度,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综合防范,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才会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