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1
一、调查目的
1、了解小学数学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情况。
2、寻求小学数学教学对策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调查形式
1、听:随机抽听数学教师的数学课及数学公开课。
2、谈:谈访教师。主要谈教师对新课程的看法或体会在实施新课程中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备课、上课、反思等在新课程中有哪些经验、体会与问题等。
三、调查对象及内容
1、调查对象:特克斯县小学数学教师。
2、调查内容:调查涉及数学工作业绩情况、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及课堂教学情况等内容。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数学教学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1、数学教学的变化
(1)师生关系的变化
通过调查,我发现如今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知道自己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到目前为止在我听得的课中,没有发现一个教师是板着脸孔、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的。
(2)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案例如:三年级“有余数的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康之源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支,每盒96元(每盒7支)。天地同仁药店的药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学习方式的变化
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创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观念逐确实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
案例如:二年级“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2、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85%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听课中发现,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缺少针对性,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2)合作形式滥用,缺少实质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是确实有合作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节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五、反思与建议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2
数学组一直在思考该怎样提高师范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兴趣,为此,对苏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9级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其效果如何?学生认为的自学又是什么?我很想搞清楚。所以我们就针对学生如何自主学习进行了调查。数学自主学习不论对社会发展,还是个体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灵魂工程师,师范生的自主学习不仅对于学生个体在校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也是关系到走向社会后能否持续发展和引导祖国的未来的关键。因此,客观分析影响师范生自主学习的因素,积极探索促进师范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或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师范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主要研究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与师范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讨论影响师范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促进师范生自主学习的相关教学管理策略。此报告首先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归纳与概括了导致结果的原因。
二、调查对象
苏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9级部分学生。
三、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封闭式(不仅提供问题,还列出答案)答案的满意度如下表:
四、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
我看到这个调查结果后,感觉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学生自主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在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习惯于一切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习惯于“师讲生听、听师由命”的被动式学习,习惯于在“赶鸭、填鸭、考鸭”的“鸭子三部曲”中,被老师赶着走、扶着行、喂着吃。总之,习惯于老师的传授,不肯动脑筋思考,不愿花时间自学。
2.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
目前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通过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而自主学习不仅要求教师,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熟练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的能力,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借助网络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等特殊的学习技能,从而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而目前的学生绝大部分缺乏甚至不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是影响和制约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影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的实现。
3.教学观念难以根本转变,对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不适应
虽然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认同并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但这并不占主流。相当多的教师认为通过老师更能传授和接受知识,特别是外聘专家对于采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普遍感到不适应,有的甚至不清楚所教课程究竟有多少效果。
4.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中学习经验不足,容易“迷航”
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否则自主学习的效果将受到限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容易“迷航”:一是受多种因素的约束,一些学生还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体,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观念的根本转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二是学习者受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的限制,还不能完全自主选择学习媒体,如,采用网络学习媒体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如果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运用。
5.教学支持服务不完善,满足不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
(1)由于我校以技能课为主,从领导到教师都认为学生应以技能课为主。特别是数学的地位非常尴尬,传统的观念认为数学非常重要,但在教学课时的安排和教学内容上都明显说明这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这为学生的自学又平添了一道屏障。
(2)许多技能课(舞蹈、健美操、琴法等)要花费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应如何学习数学。
(3)图书馆、阅览室中与数学相关的书籍太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上述几个方面都对学生的自学意识和习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概括起来表现在师资队伍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设施、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也就是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五、总结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3
活动的原因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发现,现在课外书对我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我们到底还要不要读课外书?我们的读书情况如何?在妈妈的带领下,我在小区中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数据分析
我根据小学生课外书阅读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是否喜欢阅读?(2)你在读课外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3)平时读的课外书中种类最多的是什么类的书?(4)课外书的来源?
1.小学生喜不喜欢课外书
从我调查的情况来看,有95%的同学选择了喜欢读课外书,只有5%的同学选择了不喜欢,选择不喜欢的同学都是语文成绩极差的。“为什么喜欢读课外书?读课外书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比较含糊,大部分是“多读课外书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等,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读课外书同样是学习。其实,健康有益的课外书也能像语文、数学书一样增长我们的知识。如果把学习比做吃饭,语文、数学等学校里学习的科目是主食,课外阅读应该是副食了,我们难道能只要“主食”,不要课外阅读这一“副食”吗?
2、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发现同学们不读课外书的主要原因是:看电视比读课外书有劲;没有课外书可读;老师没有要求;家长不给钱买课外书。
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小学生放学后做完作业就是看电视,热播的电视剧如数家珍,但是有益的课外书却甚少。有37%的同学认为“看电视比看书来得有劲”;有45%的同学说自己家中没有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家里基本没有书,有书的同学也反应家中大多是幼儿读物及小学生作文、奥数之类的教辅用书。从中可以看出中高年级往往看重的是学生在校的成绩,一般不重视课外阅读。
3、课外书来源渠道:
从我的调查情况来看,从学校图书室借书的占40%,同学相互借的占30%,家长买的占21%,学校中订的报刊杂志占9%。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课外书阅读不够重视,没有主动给孩子买书的习惯,更不可能在孩子的阅读上进行有益的指导。大部分同学的课外书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图书馆与同学处借的。但是,学校图书馆书籍也有限。同学互相借书,往往属于口袋书,没有多大好处。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4、同学们对课外书的涉猎
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所读课外书籍涉及面较广,有小说、散文、诗歌、科普、科普读物、报刊等。但结构不合理,小说类占65%,诗歌占5%,科普读物占10%,报刊杂志占20%。从阅读情况来看,小说类偏多,占总量的65%。同学们的读书随意性强,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碰上什么就读什么。我认为小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4
【摘 要】 初中数学学案的编制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要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水平,学生根据学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案的编写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一概而论。要遵循学案编写的原则,逐一进行编写。在使用学案时也不能盲目使用,要灵活地针对学生突发的情况决定学案的使用过程。
关键词 苏教版;初中数学;学案
在新课程改革下,学校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再沿用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正在慢慢地向自主式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模式转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为了使学生能更好接受新知识,学案教学模式在整个学科当中得到了广泛地推广。笔者在本文就初中数学的教学浅谈学案编制与使用的方法。
一、初中数学学案编制的原则
初中数学学案的编制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要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水平,所以在编写学案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学案在编写时,要分课时编写,在每节课在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并且要把这些内容分成若干个任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般来说,每个大的学习内容要分成1-2个课时完成。
2.目标化原则。目标是预测学生在学习时的结果如何。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学案的编写要教学内容的目标出发,要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目标来指导学生如何探究、如何学习,如何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质量进行评价。如果教学的目标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3.引导性原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下,而不能盲目地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所以学案的编写要有引导性,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学习,如何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受发现新问题的惊喜,验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
4.梯度性原则。在编写学案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等多个因素,在问题的设计上、内容的讲解上、练习的编写等方面都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能梯度性。让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逐级摘到学习的成果,尝到学习的“甜头”。如果让学生“一口气”吃成一个“大胖子”是不可能的,并且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二、初中数学学案的编制
1.学案内容的设置。学案内容在编写时一定要围绕着教材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并且要和学习的目标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自由地探究, 才能顺利开展学习。另外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现有情况,把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分析之后,再“因材施教”,编写学案内容。
2.学习目标的编写。在学习目标的编写方面,也要和三维目标相关联,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来撰写。当学案编写完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此学案可以明确所应学习的知识体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明确自己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要用到哪些方式方法等。
3.情景问题的编写。情景问题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总结出规律、结论和方法而设置的问题,所以在情景问题的编写时,不能脱离学习的目标,而应紧抓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来编写,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难度太大,否则就很难达到学案编写的有效性。
4.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达标检测题一般是在课堂上完成,检测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掌握程度如何。所以达标检测题的编写要和学习的目标、难点以及重点相关,要注重双基训练,难度不能过于偏难,也不能偏易,务必要循序渐进。并且数量不能太多,最好是学生能在课堂时完成,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其有效性。
三、初中数学学案的有效使用
学生根据学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案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讨论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形式,以助初中数学学案的有效使用。
1.课前预习。在教授新课之前,老师可以提前把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内容提前预习。了解本学案的“学习目标”,去学习教学内容,从而发现“学习问题”,思考“情景问题”,从而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老师在授课之前把学案收回来,经过检查,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哪些问题进行指导。
2.课堂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学案内容进行讨论,因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讨论时非常主动,教师只要适加引导,学生就能在讨论和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再用达标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检测,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3.课后练习。授课结束后,老师应要求学生把未做完的达标检测题完成,或者另外布置一些课后练习,对课堂上所探究出来的结果进行巩固训练。同时老师也要及时地对学习的练习进行批改,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所出现的问题,对错题进行分析整理,在下一节课堂上统一讲评。唯有如此,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解题技巧,规范自己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学案的编写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一概而论。要遵循学案编写的原则,逐一进行编写。在使用学案时也不能盲目使用,要灵活地针对学生突发的情况决定学案的使用过程。
参考文献
[1] 徐明怡.《浅析初中数学学案设计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建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4)25—26
[2]魏群.《对于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5—16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5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摘要:文章以江苏A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他们的学业情况、在校发展、生活状况等,旨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应情况和实际需求,为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并提出要及时为少数民族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扶,丰富校园文化,鼓励各民族学生交流融合,营造和谐校园,增强民族团结。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69-03
收稿日期:2014-12-16
作者简介:傅园洁(198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审计学院泽园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江苏A大学的招生范围覆盖了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份,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约占全校学生人数2.4%。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需求,特开展此次调查,调查既深入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学习与发展状况,也为高校领导、教师和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服务与支持工作,增强民族团结,营造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以江苏A大学2014年5月在校的517名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发放问卷517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4.39%。除了问卷调查以外,还采用了访谈法,召集了两场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并从教务委员会、学务委员会等部门搜集了相关数据。利用spss18.0、eviews6.0等统计软件,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效调查问卷及有关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分析
(一)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概况
1.民族来源。学校共有少数民族学生517人,其中男生158人,女生359人。来自26个少数民族。回族人数最多,有120人(占23.2%),其次是满族、蒙古族、藏族(各占约11%),傈僳族、傣族、哈尼族等7个少数民族各有2人,纳西族仅有1人。
2.年级分布。近年来,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生源稳定,据统计,其中大四114人(占22.0%)、大三109人(占21.1%)、大二136人(占26.3%)、大一158人(占30.6%)。
3.家庭及经济状况。统计显示,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大中城市173人(35.45%)、县城178人(36.48%)、农村137人(28.07%),其中城镇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比较大,而农村学生中则有79.26%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
我们将入学前一直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或使用本民族语言作为受教育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称为原生态学生。调查显示,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生态学生占比43.03%,以族语或族语为主接受教育的占比8.81%。他们大多来自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中西部地区。由于所受教育环境差异、宗教习俗及语言障碍等,这些学生中,有的用普通话交流存在困难,听懂教师授课有一定困难;有的局限于民族同学的小圈子,难以与周围人交流,产生孤独和戒备心理;有的在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上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有的来自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有61.54%(约80余人)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负担不起学杂费,主要通过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完成学业。有近30名学生家庭不能提供任何经济支持,学杂费、生活费完全依赖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解决。
4.对学校与专业的认同度。在此次统计中,35.46%的少数民族学生对考入江苏A大学表示满意,53.1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7.5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3.78%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总体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对考入江苏A大学持认同态度,可以说对学校初始满意度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如果再有一次选择机会,你是否还会选择江苏A大学”这一问题,表示愿意再选江苏A大学的占47.28%,表示不会的占12.77%,说不清楚的占39.95%。较之初始满意度,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认同降低了。
针对是否喜爱所学专业这一问题,有82.98%的学生对专业持接纳认同态度,这或许与江苏A大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集中在审计、会计、经济、金融、经济等主流专业有关,也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有关,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习热情;另外,有16.92%的学生表示对专业并不接纳认同。
(二)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发展情况
1.学习概况。(1)学分绩点情况。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5月,少数民族学生学分绩点低于2.0的学生比例为14.67%,与全校该项比例6.09%相比,超出8.58%;学分绩点在2.0—3.0之间的比例,少数民族学生为38.67%,亦高于全校35.03%的总体比例,学分绩点在3.0以上的比例,少数民族学生为46.67%,明显低于全校该项比例58.88%。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处在中下水平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业困难。
(2)积欠学分及学习困难情况。调查显示,近1/4的少数民族学生有积欠学分。具体了解,其学业困难主要集中在数学类(41.26%)、英语类(37.53%)、计算机类(27.04%)基础科目,另专业课占6.53%,其中会计学、经济学类较多,没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仅占17.25%。
就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言,少数民族学生通过比例较之全校比例也有较大差距。
以江苏A大学为例,“大学英语”课程采用了分级教学,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学生基础差异。但即便如此,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仍感觉跟不上,学习很吃力。就高等数学而言,来自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边远省份的学生高考一般采用全国Ⅱ卷,难度相对较低。而其高中时教学舍弃的部分内容恰是大学高数开篇的基础内容,一般大学教师会一带而过,但这会让从未学过这些内容的少数民族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增加了学习压力。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来自非汉化区农村的原生态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几乎为零,需要从头学起。
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影响其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学习主动性不够(43.74%),学习方法有待改进(36.64%),学习基础差(22.22%),对教师授课方式不适应(14.74%),语言上存在障碍(4.96%)。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归因偏向于自我努力不够,并非学习能力不行。
应对学业困难,少数民族学生选择与相识同学探讨(69.93%)、自己钻研(39.86%)、查找资料(32.86%)者居多。有19.1%的学生选择请教教师,寻求学习支持志愿者帮扶的占3.96%,另有2.09%的学生选择将困难搁置一边。
(3)奖励学分及奖学金获得情况。根据江苏A大学有关奖励学分的规定,普本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考证、参加竞赛或实践、等多种途径,一般均可获得1—2个奖励学分。但调查显示,少数民族学生获得奖励学分的较少:其中获得1个奖励学分的占30.85%,32.98%的学生至今没有获得过奖励学分。
就奖学金获得情况而言,少数民族学生较之汉族学生缺乏竞争力,在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奖项上尤其如此,总体上获奖较少或奖励级别较低。少数民族学生获得较多的奖学金类型是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与少数民族学生中经济困难生多有关)、校级综合奖学金以及文体奖学金。
根据江苏A大学现有规定,学业及奖学金获得情况直接与评先评优、入党等挂钩,这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些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在问卷及座谈会上,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呼吁“设置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在入党、奖学金评定方面分开考虑”、“学习、考证、青共校、入党方面予以照顾”。
2.大学生活状况及发展规划。(1)大学生活适应情况。调查显示,有95.27%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适应或基本适应了在江苏A大学的学习生活。普通大学生生活适应中的主要困扰依次是学习、人际关系、经济问题。相较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方面(26.01%)的不适应排在首位,但在人际关系(8.75%)上的不适应让位于生活方面(16.75%)和水土气候(占10.2%)。可见,受生活习惯、宗教及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生活及水土气候上的不适应表现明显。除气候问题,饮食习惯不同,也令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生活不适应。在调查中有近1/7的学生表示不习惯学校的饮食(10.64%不习惯,3.55%很不习惯)。许多学生就学校饮食提出诸如“多照顾一点少数民族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希望。走访中,很多回族学生不清楚学校在哪里设有清真食品窗口,说明在这方面的校园生活指南宣传尚不到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有独特之处,需要予以尊重。
(2)大学生生活矛盾冲突情况。目前江苏A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合居住。针对“与宿舍同学有没有因为不同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引起矛盾”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86.05%)表示基本没有。12.77%的学生表示偶尔有信仰及习惯不同导致的矛盾,0.95%的学生表示这样的矛盾或冲突发生过很多次。具体了解,存在冲突的多为一直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生态学生,尤其是藏族学生,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与汉族差异较大。
(3)关心体验。为了解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注意识及其来源,从学生的感受角度,问卷中设置了“在校园里,你是否因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受到一些关心”问题。统计显示,32.62%的学生表示因民族身份感受到关心,44.68%表示没有感受到关心,22.70%表示说不清楚。进一步了解,约1/3感受到关心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关心主要来源于:宿舍同学(36.88%)、辅导员(24.11%)、任课教师(7.8%)及其他朋友(3.5%)。
(4)社会工作参与度。课余时间安排上,47.28%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在寝室上网、睡觉;77.54%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自习教室读书学习,这部分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另有51.53%的学生课余选择参加学生工作或社团活动。就参加学生社会工作而言,有47.52%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感兴趣,经常参与”,29.79%的学生表示“很感兴趣,积极参与”。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学生工作,既提升了自己的实践与交往能力,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做出了榜样,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有近20%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不了解”。
(5)毕业去向。在毕业去向方面,28.84%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希望返回家乡工作。这部分学生中,来自非汉化区农村的原生态学生更倾向于返回家乡。这些学生民族特性强,往往也是最难适应或认同学校及其他地域生活的群体;26.71%的学生想要留在南京或寻求外地工作。其中,来自非汉化区的学生比汉化区学生更多愿意留在南京工作,汉化区的学生更多愿意寻求外地工作;表示视就业情况再定的学生占44.45%。
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对策
以江苏A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虽然仅占学生总数的2.4%,但由于所受教育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及语言等差异,他们是校园中一个相对弱势、个性化需求最为突出的特殊群体,应该受到高校师生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一)强化关注与支持少数民族学生的意识,健全工作机制
每学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将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生态学生以及在学习、经济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列为重点,建立学生档案,在校期间予以全程跟踪关怀与支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等问题,通过学习环境营造、学习时间管理、制订学习计划、提供榜样学习和学习方法指导等,来帮助这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1]。
(二)创设条件,加大学困帮扶力度
加大课外学困帮扶的针对性和持续性。一方面,进一步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寻求帮助的主动性、自觉性,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现状将少数民族学生编成不同的课外学习小组,落实专门的志愿者团队实施系统、持久的课外辅导,也可以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少数民族学生的活动,并定期邀请教师给予课外指导。考虑设立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少数民族班,在适当增加办学成本条件下,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2]。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原生态学生的汉语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普通话及汉语训练,帮助他们消除语言障碍,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边远地区的经济困难生,他们的求学来之不易,往往自卑焦虑,非常担心未来的就业,对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有着强烈需求。在生涯规划及求职就业方面,要给予他们更多具体的帮助与指导。
(三)尊重习俗,从细节着手
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了解不同民族的饮食特点,增加西北面食供应。增加清真食品窗口,并宣传到每个回族学生,尊重穆斯林学生的特殊饮食需求。每学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关于膳食的反馈意见。另外,了解各少数民族节日及其习俗,结合民族节日给学生送去关爱与祝福。
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混居宿舍的沟通与引导,增进融合。如果确因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差异引起宿舍冲突,难以调和的,适当进行宿舍调整。
对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生予以特别关注,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帮助。以江苏A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中有近110人的家庭负担不起学杂费,主要通过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完成学业。
(四)增进交流,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生民族来源的多样化,是高校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少数民族特色活动、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沙龙、普及少数民族风俗常识等,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融合,让校园文化更加丰富生动、多姿多彩,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农村 消费 扩大
在这个暑假中,本人通过对我县经济发展网上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了十六以来我县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变化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据此做出报告。
一、农村居民消费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我县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演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XXXX年为消费水平缓慢增长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前两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价格低,农民负担高。因此,进入新世纪的前三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XX年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阶段。我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使我市的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
(三)消费方式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而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消费方式转变的结果,消费方式的转变反过来又促进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转化为拉动消费市场的动力。近年来农民消费方式主要有以下变化:一是由满足生活需要向追求生活质量提高转变。在食品结构上,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各种副食消费不断增加,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在衣着消费上,农民穿衣在成衣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化。XX年人均衣着支出140.1元,同比增长35%。二是由重食物消费向物质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食物消费更多表现为生存型消费,而服务型消费更多表现为提高型和享受型消费。服务消费比重逐年上升,反映出农民消费观念的积极转变,也反映出农民消费方式的多元化。三是由自主性与市场化结合消费向更高的市场化消费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消费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金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扩大农民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农民收入问题。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以收入的提高为前提的。近两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对收入的预期也提高了,消费水平就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并保持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收支预期的不稳定,是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近几年,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这些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普及率也不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存钱养老、存钱防病的思想在农民中还普遍存在。另外,收支预期的不稳定,越来越高的教育投资,婚丧嫁娶的盲目攀比,也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三)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和消费环境欠佳是影响消费的重要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设备、日用品等有赖于新型业态如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延伸,而目前农村商业流通组织方式落后,商品流通不畅,成本过高,商品价高质次、假冒伪劣严重等问题,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和适应农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通讯、自来水等近几年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远远落后于城镇,运行成本、运行费用高也使得农民对一些耐用消费品买得起用不起,限制了农民的消费。
三、进一步推动农村消费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增加农民收入是推动农民消费的根本措施。要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全面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随着近几年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全面、强力出台,今后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将进入常规阶段,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也是间接的、有限的。今后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不再是由政策决定的生产积极性,而是农民生产经营水平。因此,今后农民增收的核心应转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上来。
(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体系,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的储蓄养老、家庭养老的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更多的农民参入医疗保险,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降低因病致贫的风险。进一步理顺农村信贷关系,落实农村信贷政策,简化信贷手续。进一步降低学生学杂费,特别是高中、大学阶段的学杂费,使农民不致为了让孩子上学而贫困或债台高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