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2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对于美感的欣赏能力,而审美教育则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基本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熏陶,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品质及审美情趣。

而对于小学生的美育基本目标便是使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加入审美教育这一课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于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主要在于培养小学生对于美感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小学生对于审美的感受能力,是指小学生的审美感观对于鉴赏对象进行直接感知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是对阅读文字的直接感知能力,及在阅读过程中所伴随的浓厚感彩,其中涉及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并将审美主体的全部注意力转向审美对象。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于文字的鉴赏行为,而是一个将语言文字形式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达到完美结合的过程,这便是美学。人们对于文字的认识只有在文学审美之下才能够实现,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直接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审美教育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及愉悦性。这种愉悦性所指的是阅读作品或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美感所引起学生的审美愉悦性,并让学生感受到对于美感欣赏的享受。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开展的审美教育,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将这种审美的愉悦性带到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与想象,通过思维的体验在审美过程中得到审美的满足感及愉悦感,这个过程才是审美教育的本质所在。因此,愉悦性逐渐成为判定审美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除此之外,和谐型也是审美教育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特征。和谐性主要是语文教学及审美教学的结合体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自由地选择发展方向,并多维度地受教育,使自己各方面因素达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并在全面发展的程中突显出自己独有的个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人的培养上面,而是致力于更加完美的塑造。教师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来帮助小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模式,即知、情、意、技、能的和谐构成及和谐发展;在情感方面则体现为感受美感及欣赏美感的升华与进步;在意志方面多体现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技能方面则体现为技能创新和技能发展趋势。创造性指的是对于美的创造性,是本质力量的外在体现,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审美创造性这个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文化素养、对文字的感受和认识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身上找到对阅读的审美灵感,另外还可以通过这种审美教育来发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由此可知,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并不是单纯的创作行为,而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种对于审美能力的特殊教学模式。

三、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

1.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美感

众所周知,只有对课文内容及内涵进行了深入地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审美。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美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让学生去找出文章中的美和丑,并进行对比,在不断地对比和思考过的程中,学生会逐渐领悟到美感。例如在《西门豹》这篇文章中,就存在人物的强烈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西门豹及巫婆两种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从他们身上提取出不同的个性及特质,并判断美与丑,通过借鉴和比较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与丑、善与恶的区别,从而形成更加强烈的审美能力。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也存在两种鲜明的对比――“充满幻想追求好奇”的少年和“一无所知”的少爷公子。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少年闰土是一个看似性格活泼可爱,且生活积极向上的农村少年,而少爷公子则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富家子弟,作者通过这种强烈的人物对比,在学生心目中形成了少年的美好形象。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去去引导学生对于书本中人物客观及主观的比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认识到作者想体现的美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通过想象来拓展审美意境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3

一、创设气氛,激发创新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激发学生创新的环境。比如,学完《跳水》一课,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我认为那孩子当时的确很危险,跳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还有别的办法。”“是吗?说来听听。”我用惊异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说。“我认为孩子可以用双脚和双手分别勾在一起,倒挂在衡木上交替前移取下帽子,再按原路返回。”他充满自信地说。听了他的意见,我高兴地说:“你的想法很有新意,而且你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老师和同学们学习。”接着,我组织学生分析孩子当时的心理情况、体力情况,讨论比较哪种办法更合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孩子当时吓呆了,反应迟钝,只能听从指挥,不会想到别的办法。再有,孩子爬上桅杆,已经很累了,如果倒挂在衡木去取帽子会很危险。所以,跳水是最合理、最安全的办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二、巧设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分布广泛的创新因素,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提问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教师的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创新精神,要千方百计地去考虑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

1 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而且这种兴趣往往又是不稳定的,不持久的,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新颖的问题,随时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19阿!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句子,设计了一个开发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谦虚;(3)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4)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人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5)贝多芬急着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说话。学生的这些设想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 问题有利于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巧设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初读《草原》之后,我让学生把第一自然段和插图相结合,想想草原美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体学生沉思过后,有学生讲道:“美丽的草原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鲜的空气,鲜明的颜色对比,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从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想到草原像绿色的地毯锈上了能移动会变化的花朵,那动态的美让人陶醉。”一个学生抢着说:“草原一望无际,草长得茂,绿得浓,被风一吹,多像泛起微波的海面。”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

3 问题有利于学生进发求异的火花

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别人不同。因此,课堂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突破常规的禁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进发求异的火花。既要鼓励求异,又要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阅读;网络教学

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进步,多媒体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也使得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得到了迅猛发展,其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摆脱“口授+粉笔书写”的传统教学模式,还需要语文教师自觉利用其声、光、色等具体形式,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琐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过去延续千年的语文课程由单一读、写的“动口+动手”模式变成以读写为基础、运用各种视听手段深化教学内涵的“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原本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强化了教学效果,还在很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们有意地将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教学课程,取得了良好效果。下文笔者将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自身对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现代教育技术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

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它是学生、文章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交流过程,学生和文章之间的对话交流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积极的思维运转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有所思考、获得启迪,而老师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其拨开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重重迷雾,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和阅历引导学生,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范围难免受到限制,要求学生多读多思考、熟读精思成为空话套话。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所谓的“熟读精思”成为现实,现代教育技术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阅读材料,为学生多读精读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

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量呈现爆炸趋势,信息越来越多,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倘若依靠老师的个人阅历来丰富学生见识显然是行不通的。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多种方式全方面、立体化为学生呈现各方面信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以往的“死水”课堂变为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泉水”课堂。

现代教育技术能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通常是采用学生自主阅读做题和老师讲解的模式,这属于典型的被动式教育,学生阅读的重点是为了做题而老师讲解的重点也大多是做题方法,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以及文章的巧妙之处大多知之甚少,这属于典型的死水教学,整个教室安静得如同一汪死水,老师提问投石方能掀起点滴涟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大多基于老师讲解的层面。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还使得辛苦备课的老师吃力不讨好,虽然口干舌燥、体力不支,教学效果仍然微乎其微。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再“沉默”,多媒体的技术的运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对阅读文章进行了解,这种绘声绘色的情境教学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效率提到显着提升。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女孩的处境凄惨,我通过播放相关的音频以及视频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了充分的认识,再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用具体的形式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诗词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非常有效,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传统既枯燥难懂又乏味无趣的文言文和诗歌课堂也变得生活活泼起来。如在教授古诗《早发白帝城》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教授资料查询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询关于长江和白帝城的资料,通过观看网上的资料,学生对长江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白帝城所在位置有了大致了解,再回到课程本身,告诉学生课堂内容就是追随大诗人的脚步游览三峡风光,学生便兴奋不已,很多同学对课堂内容充满期待,由于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以往课堂的胆怯心理不复存在,整堂课的氛围非常活跃。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教导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想要学习的意识才是课堂教学最应重视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非常有限,许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植物或其他物体,都是他们没有见过的,小学生对这些物体的客观认识不足导致课堂上他们对这些文章提不起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查询相关物体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让学生对这些物体有一个基本的视觉认识,再学习课文就会容易很多。

在小学语文阅读文章中,有很多文章都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虚拟的故事,这时候,要想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故事及人物,老师就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令他们身临其境。如《穷人》《凡卡》《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这些故事都有相应的视频资料,老师可以下载视频资料或者相关图片给学生观看,以视觉的直观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同时,由于这些文章的结局都具有不确定性,老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主人公后面的故事进行编排,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这种没有固定模式和答案的教学演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自我学习中更好的领悟文章的美妙之处。

遇到科技类的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更显得重要了。科技类文章通常都行文严肃、古板,没有故事类文章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也不如风景类文章富有想象力,往往科技类文章是学生容易感到厌恶的文章类型,这类文章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难以教授的类型。如文章《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片典型的科学小品文。蝙蝠长什么样子,什么是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萦绕在学生心中,是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绊脚石,倘若这些疑难得不到有效解决,学生对其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习这篇文章想要训练的创新思维也就难以实现。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只能依靠老师的个人理解对学生进行讲解,然而,新时期,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些问题不再艰巨,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学生看过之后,开阔了视野也活跃了思维,

再去学习文章内容,便不再困难。

现代教育技术能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语文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依靠公式也不能按照定理,一个简单的词语运用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再三举例,因此,有人比喻说语文教师要给人一滴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装备和储量。同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需要再三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语文学习必须有广泛的学习面。传统的语文教学囿于书本,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广度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资源壁垒得以打破,好的文章、优秀的教案以及文学作品、音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不论身处何地,都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获得教学资源,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从数量上以及质量上得到明显提升。这也符合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对《观潮》的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之后,虽然大体上了解了钱塘江大潮,但是大潮的气势却不是通过文字就能表现出来的,很多同学没有去过钱塘江,更没有观赏钱塘江大潮的经历,这时候,老师就可以通过引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以及新闻报道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学生看过之后对钱塘江大潮的印象更深刻了,对文中的相关描述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认识,学完,《观潮》之后,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表示想去亲眼看看。这种从视觉上和听觉上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形象的感受到文章描写的壮观景象,是文字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更多的创新之处和发展之处。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语文阅读课堂,对于拓宽师生视野,激发师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都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堃钰.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契机[J].教育科学科研.2013(01)

[2] 陈占军.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1(01)

[3] 牟月辉.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时机[J].新课程学习·上.2011(05)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心理健康;可行性;对策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强化语文学科教育的“工具性”,同时也要重视“人文性”。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心理问题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中,笔者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面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对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素材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而人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进行有效的思想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而言,很多素材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且都是通过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议定,蕴含的知识也是比较广泛的,如社会、哲学、心理以及人文等。例如,《司马光》的故事,蕴含着“遇事沉着、机智”的道理;《王二小》的故事,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懂得知足、懂得感恩;《扁鹊治病》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讳疾忌医,要勇于面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方能及时找到方法解决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素材。其实,对于小学语文的教材而言,教师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很多的。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具有可行性。

(二)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小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未成型,而这个阶段的小学生,一言一行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当履行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情感丰富的案例,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性格,尽可能地减少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此外,在阅读教学中,因为阅读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必须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而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挖掘语文阅读素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诗歌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根本上讲,诗歌是情感最为丰富的阅读内容,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其意蕴的丰富,思想情感的表达等,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思想道德情感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一些向往美好生活的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乐观心态功不可没。例如,在诗歌《微笑》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面对挫折和困难,积极向上和乐观的态度;在古诗《鸟鸣涧》《暮江吟》中,教师应当通过积极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总的来讲,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要善于挖掘,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其次,在散文、童话、寓言故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的阅读素材中,无论是散文、寓言故事还是童话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在课文《落花生》一文中,教师应当通过文章的对话形式、所蕴含的道理等,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让学生懂得如何脚踏实地,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在寓言故事《东施效颦》一文中,教师应当结合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让学生明白人应当有自我意识,不能盲目地效仿,坚持自己正确的,就不会随波逐流。不同的故事,都蕴含着不一样的人生哲理,只要教师积极挖掘,定能找到很多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素材。

(二)延伸课外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应当将教学的重点和眼光拓展到课外,引领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首先,在延伸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指导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予以不同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因素,积极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度的形成。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小学低段的学生应当以寓言、儿童读物和童话故事为主体,如《三毛流浪记》《三字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丛林故事》《中国古今寓言》《我要做好孩子》等。这些极具教育意义的课外阅读读物,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功能,通过阅读素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范文6

 

【关键词】西藏乡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学生认识生字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写作的必需前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必须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西藏乡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乡镇小学的阅读量是非常少的,乡镇小学的图书陈旧,藏区小学生难以看懂的汉语,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区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阅读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改变阅读观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认为,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会耽误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和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 其实要真正搞好学生的阅读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阅读观念, 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小学生有一种想阅读的欲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指导:1.是为小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2.是帮助小学生拓宽思路,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想问题;3.是把小学生思维引向深入;4.是引导小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小学生已充分感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展开对话,并引导小学生对不同看法加以辩论,让小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取长补短,发展思维;5.是利用阅读,促进写作,为烛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阅读教学中,还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 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进行阅读训练不可缺少的智能因素,也是达到阅读目的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想象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阅读中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即学生按课文中的描述在脑子里构成的想象。 这种再造想象体现着学生的知识能力,个人生活阅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 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途径。

 

(二)培养小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一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二是提高学生做阅读题的效率。 快速阅读是指利用视觉运动的规律,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达到变声读为视读,以记忆快,理解快,阅读快为标准进行的科学阅读活动。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还必须重视习惯的培养。

 

三、在阅读教学中讲究方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把握阅读基本要领。 根据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大致可以分为精读、略读、浏览这几种。 要想让学生学会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的基本手段。评析则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相应评价。 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来进行的,它们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小学生能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且在教师的示范与讲解中,把握阅读的基本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二)引导小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整体的把握、感悟文章内涵,学会略读。 所谓整体把握、感悟,是要求小学生在自学文章的同时,首先要弄清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结构之间的关系。 所谓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

 

(三)正确引导小学生在整体把握与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突破,要学会设疑、释疑。 所谓局部的突破,就是要更加深入进去,把握每一段层次,具体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写,各层次之间关系又是怎样的。

 (四)课堂阅读教学要“重读”、 “重创”、 “轻讲”。“重读”即是重视朗读和默读。 而且还要让小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浏览。“重创”即重视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课堂气氛,使小学生能身临其境,并能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轻讲”即少讲。 老师的作用就是启发、引导,在小学生发表了个人意见之后,老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概括,不要先入为主,要让小学生从阅读中感悟、发现。

 (五)引发想象,要在阅读过程中融进生活积累。 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理解。所以本人认为,阅读课文不能完全受课文的约束,从课文中被动地来接受一些东西,而是要正确引导小学生带着被课文唤起的激情来想象、思考、品读。

 

四、要抓好小学生课外阅读,增加其阅读量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教师除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要教给小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要想提高乡镇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不但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而且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小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了,对小学生而言,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更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