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卫生交流材料

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文1

公司党政工领导极为重视创卫工作,近年来,公司结合县委、县政府创建文明卫生县城的活动,把巩固省级卫生单位建设成果的工作与创建省级文明企业活动结合起来,制订了创建规划,成立了创建文明企业领导小组,由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__同志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__同志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各分管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子公司负责人、党总支书记及公司本部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公司创文创卫领导小组负责公司省级卫生单位巩固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创文创卫办公室和检查小组具体负责工作的安排、协调、考查和考核日常工作。

为了明确责任,公司将责任区划分为十四个责任小区,分别是:火电厂厂区、火电厂生活区、公司机关生活区、__所生活区、水电厂生活区、水电厂厂区、公司调度生活区、__变电站、__片区供电所、__片区供电所、__片区供电所、__片区供电所、__片区供电所、老公司生活区。各责任小区再由责任区段划分到各部门、科、室、班组,落实到每个人。各责任区都明确了职责及相应的责任人。

在具体的工作中,检查小组采用周五定期检查和平时及节假日不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下来,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督促责任单位及责任人限期整改。坚持奖惩逗硬,使巩固工作落到了实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强化创建意识、提高员工素质

卫生工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创造活动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全员参与,人人出力,才能够巩固和提高已经取得的成果。为此,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利用每周一的行政办公会,中心组学习会、党团组织生活会、小组会、员工大会等广泛宣传创建和巩固省级卫生单位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利用情况简报、黑板报、广播电视和《__报》等媒体报道宣传公司创卫工作的开展情况,以达到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之目的;设置永久性宣传标语,在办公场所、宿舍楼生产厂区等处张贴文明卫生宣传用语标牌;印发《文明卫生公约》分发到公司各厂、各部门,使创卫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其次,抓重点难点,杜绝脏、乱、差,以巩固和提高省级卫生单位建设成果为契机,推动公司中心工作>:请记住我站域名/

我司是省级卫生单位,但我们并不以此自满,虽然我司的卫生基础较好,但也存在不足,如因工程施工,人口流动等因素时而出现一些脏乱差现象。为此公司制订以下措施,继续抓卫生重点难点,杜绝脏乱差。

规范施工现场卫生行为。近年来城网改造,市民房屋接线装表、工业用电增容改造等 电力工程施工较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脏乱差现象,如不加以解决,既影响安全、影响市容,也不美观。公司明确规定,施工现场的卫生必须由建设单位负责,当天的施工垃圾当天清扫,做到文明施工。

宿舍楼道卫生保洁。过去规定宿舍楼卫生实行上管下制度,实践中发现存在上楼扫而下楼没有清扫现象,从而导致个别楼道较脏,为解决这个问题,公司统一规定由每户每月出2元钱,聘请清洁员打扫,随时保洁。今年,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又按照物业管理的规定,实行业主自治的原则,将包括小区卫生在内的物业管理事务交由小区业主委员会管理,效果良好。

规范摩托车、自行车停放秩序,保持停放点卫生。无论是在生产小区还是生活小区,摩托车、自行车乱停乱放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规范停放秩序,公司出资在各生产小区、生活小区都建设整齐美观的停车棚。停车棚分区编号,供相应小区内的车辆停放。

加强员工食堂、公共厕所、浴室和员工单身宿舍的管理。进行定时不定时的监督和检查,特别是在今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公司印发了大量的防“非典”宣传资料广为散发,采取了得力有效的措施防止了“非典”事故的发生,确保了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对生产设备的卫生管理。公司从1998年开展了变电站、发电厂“安全文明双达标”活动。制订了考核指标体系,把“安全文明双达标”工作与员工收入挂钩。通过活动,推动了安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仅变电站的绿化和维修就投入了十几万元,增加了卫生设施,绿化了环境。生产设备清洁明亮,提高了生产设备的完好率,增强了生产设备的可靠性。为保持这一良好状态,各达标单位纷纷制订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做到了“上不清,下不接”,既保持了设备和环境卫生,又使设备安全运行有了保障。

四、保持卫生工作质量不下降,重在平时,贵在落实

创建省级卫生单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保持荣誉同样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注重抓平时工作,抓落实,持之以恒。公司规定每天上班前15分钟为办公场所的整理、清洁时间,每个周五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这已形成制度,变成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为确保巩固工作和创建工作一个样、标准不变、质量不变。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公司创卫办每周五都要对各厂、各部门进行卫生检查,同时检查各项卫生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每逢节假日进行安全、治安、卫生情况综合检查。在检查中严格按照公司卫生考核办法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整改后不合格和表现较差的单位和个人除给予通报批评外,还按照奖惩规定给予惩罚。通过督促检查,逗硬奖惩,使卫生工作落到了实处,保持了较高的环境卫生水平。

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文2

公共卫生档案重要性和类别影像档案数字化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各大基层卫生事业机构之间能够利用数字化管理的网络传递信息,以达到提高效率,提高生产力的目的。不仅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果也得到了提升。数字化管理能让公共卫生机构对社会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延长寿命能够做出及时,准确,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从而提高了速度、质量又达到了安全。

1对象与方法

1.1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分类与意义公共卫生影像档案通过经过收集、分类测试而形成内在联系并高度保密,真实的反映了各大基层卫生事业单位在医疗活动的真实、过程和结果。公共卫生档案是广医务人员和广大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劳动的结晶,记载了人们的医学思想、技术、方法和经验,为医院医生和公共卫生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在医疗活动和科学研究及经验交流中提供凭证.因为它的难度要求较高,所以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医学和专业技术知识。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一般经过借阅,咨询,复印和出版等而被利用。根据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建立时间、内容和性质,可以把公共卫生影像档案分成不同的类别,从未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和这些档案相关的真实面貌。一般来说,各大卫生事业单位的公共卫生影像档案可以分成法规制度材料、卫生监督预防性材料、行政处罚材料、疾病预控材料等几大类。

1.2加强公共卫生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方法

1.2.1简化工作的流程为了加强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首先就要优化工作流程。把工作的流程正式化规范化,才能保证在公共卫生管理活动中、各级政府,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计划生育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机构在数据的灵活和协调。

1.2.2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数字化收集PACS系统又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它是是公共卫生影像技术和时代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数字化成像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疾病预控材料收集时,通过对公共卫生影像资料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的综合系统,从而使各种影像图像存档和各科室之间的顺利通信。通过PACS系统将数据传送到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储存以备后用。目前,它的作用就是把日常产生的各种影像(包括CT,X机、显微仪等设备产生的图像)通过具有DICOM标准接口或非DICOM标准接口的影像设备)进行保存,以方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迅速有效的提取浏览,对及时诊断提高极大地帮助。在数字化收集方面,目前有几种通用的数字化收集模式,用得最多的就是数字转换收集和直接数字化收集。数字化转换收集就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设备手机公共卫生影像档案资料,数字化设备包括用于科技研究的各种照相机,扫描仪;直接数字化收集就是收集影像资料。PACS从而大大提高了医院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医院再将所得数据上传至公共事业机构,再形成公共卫生影像档案,将可以大大提高医院同地方公共卫生事业单位间的信息交流,同时数据储存在公共卫生档案中,可在将来对以后的突发卫生事件(特大传染病、疫情等)起到鉴别、依据和凭证作用

1.2.3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影像数字化档案库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公共卫生影像库对医疗活动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加强作用。由于影像库资料档案是在实践和工作中建立的,所以它极具保存价值,可以对以后的突发卫生事件(特大传染病、疫情等)起到鉴别、依据和凭证作用,所以说,公共卫生影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存储对公共卫生医疗影像数字化档案管理具有重大的实际作用。众所周知,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公共卫生影像库有以下两优点:①保存完善且具体而形象。完善的数字化影像库可以完整的重现病例的各种组织结构,能够将各种文字图表和结论形象的展现出来,具有良好的保存价值,以备将来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防治方面提供数据。②极强的信息性。由于能够极清晰地样本中存在的组织病变,从而极方便地获取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

1.3统计学分析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P

2结果

对比分析应用PACS系统对诸多参数的影像,在应用PACS系统后,运用统计方法对单位成本、等待时间、平均检查时间等诸多参数及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和比较。影像分析的平均检查时间减少64%、等待时间减少了56%、出报告单位成本降低了56.1%。结果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疾控中心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37-01

疾控中心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业务的开展以及过程中对于疾病预防的进展工作,这些档案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证明所汇聚而成的结果。对疾病预防有很强的利用价值。同样的,对于这些档案的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档案的管理包含了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归档到保存利用的过程,需要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分工要明确,这样才能将档案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为卫生防疫提供便捷有利的条件。

一、疾控中心

疾控中心全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一个事业型的公益单位。为了预防和控制疾病与公共卫生,我国已成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在各省、市、自治区等建立了相关的分支机构。

(1)为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提供相关的政策,规章和科学依据等。

(2)建立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实施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的工作计划。对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因素进行监测。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生长、进行病学检测。

(3)参与和处理地方重大疫情、突发疫情事件。建立应急反应系统。研究开发且推广先进的技术,以便促进公共卫生监测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专题访问。

(4)着重研究影响国民经济和生命健康的疾病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对疾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5)组织和承担疾病预防的控制等相关的科学研究,负责对下级部门人员的培训;国际方面,与国外精湛先进的技术进行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

二、档案管理

档案的管理是预防疾病工作机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一种历史文献,可以为以后疾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咨询、发展、决策的科学依据。若想疾控工作开展得顺利,就必须夯实档案工作基A,必须不断丰富档案管理的资源。确保档案齐全完整,为疾病预防事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强规范档案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疾控事业稳定地发展。档案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档案法律意识。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为档案管理提供硬性条件。规范化的管理可以确保档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相比之前的工作更加的规范化、制度化。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必须分工明确,否则,到了用的地方就会自乱阵脚。应分两级管理。中心统筹,下级各部门进行细致化管理。下级部门要听中心的统一安排。

疾控档案的管理要着力解决档案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要创新发展档案服务的方式,更新新型的服务观念、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善于交流,接受新信息,达到资源共享。作为一个疾控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创新归档方法。要树立职业意识、培养自己的职业操守。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三、结语

疾病预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与人民密切相关,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SARS”等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不断警示人们要提高疾病预防的工作。重大疾病的流行时刻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疾病预防中心要时刻关注民生民态,以人民生命安全为首位。同样,也要求每位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的分类,做到“一类一整”不能害怕麻烦,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做好足够的材料准备。只有做好疾病预防事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杜玉玲. 浅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管理与档案利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5(4):238-239.

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文4

【Key words】health supervision archives; modern management; significancet; problems;practice

1、问题的提出

2009年国家实施医疗绩效考核,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规范,也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其内容系统性强,主要涉及公共场所卫生、医疗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行政处置、健康教育与信息管理、人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根据绩效考核要求进行整理、归档[1]。卫生监督工作档案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原始纸质资料,光盘、课件、数据库等电子文件和各种媒体集成资料等。卫生监督档案现代化管理是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卫生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执法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有效凭证,还是卫生监督工作者相互交流、参考、借鉴和学习的重要信息资源,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水平。此外,通过对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将直观地反映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质量和水平,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完善和改进,有利于全面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水平。然而,目前的卫生监督档案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领导干部或从业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档案材料随意摆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各机构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缺乏,职责分工不明以及检查信息整理过程缓慢,导致档案规范化管理不足;三是专业人员短缺,专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不能较好胜任档案管理工作;四是档案管理预算与实际需要相去甚远,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档案管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制约档案事业的发展。因此,为实现卫生监督工作的规范化以及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必须加强卫生监督档案资料的现代化管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卫生监督档案现代化管理工作具体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2、卫生监督现代化管理实践

2.1 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

要增强档案管理员以及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促其在工作中养成及时收集、整理、完善并归档保存的自觉意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各单位要进行档案管理理论学习,并结合实际条件,完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如档案收集和归档制度、档案保管与利用制度、档案材料的登记、传递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等,并且要完善《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2]。

2.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是保证档案管理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重点。各单位要有1-2名专职、各科室要有1名兼职的人员负责档案管理的工作:一是提高档案员卫生监督业务知识水平,以提高对卫生监督档案的分析、筛选能力;二是加强与档案主管部门联系,通过参加培训、讲座、业务交流、参观等方式,及时掌握档案升级方面的专业知识,得到档案信息化建设最新的业务指导,并加强档案员数字化信息技术培养,将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开展卫生监督档案信息化建设[3]。

2.3 建立传统与信息化双轨制,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传统纸质档案作为第一手原始资料,具有电子文档无法取代的法律效应,应及时整理归档。伴随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电子档案是未来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已日益增多。因此,在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纸质档案和电子文件同步归档、鉴定和整理,同步著录和利用,使之相互依存,相互兼容,充分发挥其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作用[1]。

2.4 完善档案收集内容,提升档案质量

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内容的系统性决定了档案收集内容必须完备,收集范畴和过程必须严谨,档案收集工作要依据依法治档的精神,使卫生监督档案收集工作更加完整准确。对各大门类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在档案局专业人员指导下,按要求全部进行装订、装盒、上架、编号[4]。完善业务档案、实物档案、财务档案、声像档案和科技档案等六个门类的档案千余卷。还应成立档案鉴定及销毁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严把关卡,提高档案管理质量。

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文5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市中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加强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的监测,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区政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区卫生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健全系统、规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

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加强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和培训工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办(镇)和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公众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2.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总指挥,区应急办主任、区卫生局局长任副总指挥,区委宣传部、区监察局、发改委、卫生局、公安分局、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安监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1.2市中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2.1.3临时现场指挥部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急领导小组成立由领导小组成员、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人员组成的临时现场指挥部并迅速赶赴现场。

2.1.4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

区卫生局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卫生监督、检验检测、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传染病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专业委员会、食物中毒专业委员会、职业中毒专业委员会。

2.1.5医疗救援队

区卫生局、区医院要组建8-10人的医疗救援队,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调度指挥。医疗救援队员需包括急救、消化、呼吸、心血管、神经、内分泌、外科、临床检验、护理等专业人员,配备一定数量的急救医疗药械,并做好定期更新。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职责

2.2.1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2.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组织开展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护与防病工作;

2.负责建立相关人员、物资、技术等保障机制,统一调配;

3.协调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关系,保证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卫生应急处理工作;

4.向市卫生局和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向市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5.协同区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相关工作;

6.起草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案和实施方案及有关工作计划;组织收集与分析相关信息,提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预警与现场处理建议;

7.督促建立和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与防病的预警监测报告网络,保证信息畅通;

8.组织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后勤保障、社会动员等相关工作;

9.负责与新闻单位沟通,做好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报道,加强应急和防病知识的宣传。

2.2.3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负其责,做好职责范围内和领导小组临时交办的工作。

1.区卫生局:负责制定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技术方案;负责确定监测点及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负责组建由卫生管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检验检测等专业的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组建、培训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卫生监督、环境消毒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伍,落实对伤员的救治措施,做好传染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及实验室检测工作;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置,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措施以及监督措施的落实;开展健康教育,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疫情扩散;协调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各办(镇)协同开展应急处置,确保在区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卫生防病和医疗救护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必要时,提请区政府对疫区采取疫情紧急控制措施。

2.区委宣传部:把握宣传报到口径,确保正确舆论导向;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能力。

3.区财政局:确保全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所需资金,拨付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事件病人的应急诊疗费用。

4.区公安分局:协助卫生及有关部门及时封锁可疑区域,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负责做好疫点、疫区现场的治安管理工作;对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不予配合的,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依法、及时、妥善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5.区监察局:对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不履行职责、失职、渎职、违纪的行为进行调查,并依法做出处理。

6.区发改委:负责全区突发事件应急物资的调配;配合有关部门抓好市场秩序的整顿。

7.区商贸局:负责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8.区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全区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9.区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方案;开展关于突发事件在监测、预警、反应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交流。

10.区交通局: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所需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和有关标本等应急处理物资运输任务,做好疫区公路交通管理工作。

11.区物价局:贯彻执行中央、省、市下发的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价格干预措施,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市场价格的监督管理和市场药品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监测,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并对市场价格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12.区环卫局:负责全区垃圾、粪便的污染治理,指导组织全区环卫系统强化环卫设施及装备的消毒预防工作。

13.区环保局:负责全区范围内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14.区民政局:负责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各类捐助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的管理和发放工作;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15.区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组织制订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协助做好困难地区、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工作。

16.区爱卫办:负责做好疫点、疫区范围内环境卫生整治,疫点、疫区范围内的灭蚊蝇、灭鼠(蚤)等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疫情。

17.区安监局: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责令排除。

18.工商市中分局:依法开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市场的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维护正常的市场流通秩序。

19.质监市中分局:负责对除药品、医疗器械外其它应急物资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保证产品质量。

20.市中交警大队:负责应急情况下的交通指挥,必要时对特定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2.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库的职责

1.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咨询、指导和评估,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提出建议和工作策略;

2.收集整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对居民群众关注问题提出建议和答复性意见;

3.负责开展相关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4.组织现场控制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案的研究。

2.2.5临时现场指挥部的职责

1.临时现场指挥部是受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派的临时组织,协同卫生部门做好现场的应急处理工作;

2.负责事发现场所在区域外急救药品、器材、后勤物资、人员的统一调配;

3.对现场处置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评价;

4.及时向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或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信息,根据事态发展提出调整现场工作策略的建议;

5.协助组织卫生防病的社会动员,做好群防群治工作。

2.2.6医疗救援队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支援其他地区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经费和物资保障

3.1经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工作所需经费由区财政部门给予充分保障,并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包括处理突发事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交通通讯工具、药品、医疗用品、防护用品、事件受害人的紧急救治费用、急救人员防护费以及医疗废水废物处理处置费用等。

3.2物资保障

3.2.1建立区级政府物资储备库。具体物资储备数量参照市级储备情况,由区发改委、卫生局、财政局共同研究确定。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医院按照分工,做好相应的物资储备工作。

3.2.2储备物资

1.消毒药械: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碘伏、杀虫药品、喷雾器和流行病调查人员、消毒专业人员现场防护设备(猴服、隔离帽、防护眼镜、16层口罩、雨靴、一次性隔离衣、裤、帽、鞋套及口罩、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手电筒、一次性污物袋;化学性污染和放射性泄露防护用品、防化服、氧气桶、防护面具等);

2.中毒现场调查常备用品:注射器、消毒棉签、消毒纱布、勺子、夹子、镊子、酒精灯、酒精、灭菌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备、温度计、毒物快速分析设备、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

3.中毒诊断试剂(包括各类化学及生物标准品、诊断试剂盒)、特效治疗药物(抗毒素以及特效解毒药等)

3.2.3物资供应

指定若干具备法定资质的骨干企业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物资生产基地,优先保证各种生产要素供应和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

4.监测、预警和报告

4.1监测网络

4.1.1建立健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充分利用传染病网上报告系统、计划生育信息网等,完善区、办(镇)、村(居)三级报告网络。

4.1.2设置办(镇)基层监测点。依据人口分布合理布局,在辖区重要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和驻区医疗机构、药店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指定专人,具体承担监测点的监测报告工作,并履行定期零病例报告制度。

4.1.3在现有监测系统的基础上扩展监测范围,扩展疾病监测种类。对未纳入监测系统的相关疾病,如天花、沙门氏菌病等纳入监测系统管理。对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霍乱、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实行重点管理。

4.1.4完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和食物中毒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生物毒素和化学毒素的监测。对有化学储存和运输的厂矿、企业,易造成环境污染及人体危害和社会恐慌的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学评价,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

4.1.5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形成微机网络化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和相关资料分析交流,尽早发现和识别异常现象。

4.1.6加强常规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重点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和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管理,保证监测系统的完整性、及时性、灵敏性、特异性。

4.2预警系统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完善预警报告制度,并根据预警等级制定监测计划。定期召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专家联席会议,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发季节到来之前,收集监测和报告资料,全面分析预测,做出预警报告,提出防范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要对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跟踪监测,掌握其变化情况,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及时进行预警。

4.3报告

4.3.1责任报告人

凡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和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4.3.2责任报告单位

全区各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医疗卫生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单位及群众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单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疫情报告的检查指导。

4.3.3报告内容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的内容进行报告。报告应包括事件发生的地点、发现事件的过程和人员、病例的基本情况、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能因素等,并根据事件发展及时报告,当事件结束后进行结案报告。

4.3.4报告程序和时限

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等突发事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要对报告内容的可靠性进行审核。如不能排除,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向区卫生局报告。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

4.4突发事件分级

4.4.1A级(红色预警)

发生鼠疫、肺炭疽和霍乱暴发;

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流行;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10例以上;

发生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5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4.4.2B级(橙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暴发或死亡5-10例;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10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50-100人或出现死亡5-10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暴发并引起10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预防接种5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10例以上死亡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或10例以上死亡;

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漏等事件;

4.4.3C级(蓝色预警)

乙类、丙类传染病流行并有5例以下死亡;

发生新发传染病的5例以下疑似病例;

中毒人数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10天内发生30人以下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和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医源性感染流行并引起1例以上死亡;

药品引起的3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以上死亡;

预防接种引起的100人以上群体性反应或有1例死亡;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流行或1例以上死亡;

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

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事件;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5.应急处理方案

5.1一般性控制措施

5.1.1现场处置工作程序

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快速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对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

2.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害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

3.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做出评估和调用。

4.经过事件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进行后续监测,直至消除危害。

5.处理结果的总结、评估与上报。

5.1.2医疗救护工作程序

1.视伤亡情况设置伤病员分检处。

2.对现场伤亡情况的事态发展作出快速准确评价,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种类;伤员主要的伤情、采取的措施及投入的医疗资源;急需解决的医疗救护问题。

3.指挥、调遣现场及辖区内各医疗救护力量。

4.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指令。

5.在现场医疗救护中,依据受害者的伤病情况按轻、中、重、死亡分类,分别以“红、黄、蓝、黑”的伤病卡作出标志(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他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6.现场医疗救护过程中,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将经治伤员的血型、伤情、急救处置、注意事项等逐一填写伤员情况单,并置于伤员衣袋内。

5.1.3伤病员运送工作程序

伤病员经现场检伤分类、处置后,要根据病情向就近的医疗机构分流。伤病员分流原则如下:

1.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按照就近、有效的原则指定,接受伤病员的医疗机构。

2.伤病员现场经治的医疗文书要一式二份,及时向临时现场指挥部报告汇总,并向接纳伤病员的医疗机构提交。

3.临时现场指挥部指定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收治分流伤病员。

4.运送伤病员途中需要监护的,由临时现场指挥部派医疗人员护送。

5.伤病员运送至医疗机构后,由收治医疗机构按急诊急救工作程序处置。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要成立专门的抢救小组,负责伤病员救治工作。

5.1.4消毒处置

1.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消、杀、灭的器材、药物剂型、浓度、施药方法。

2.保护食品、电器设施和其他有关物品,防止沾染药物。

3.实施消毒应按先室内后室外、先地面后墙壁、先重点后一般、先饮水后污水的顺序进行。

5.1.5现场情况报告程序

由现场最高指挥者负责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

5.1.6新闻宣传与信息

按上级有关指示,未经授权不得对外公布相关信息。

5.2特殊性控制措施

根据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特殊控制措施:

1.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征用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并可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

3.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需要,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

4.限制大型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5.局部区域或全区范围内停工、停课、停业。

5.3重大事件的控制措施

5.3.1流行和暴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查看所有能找到的现患者,并逐个进行个案调查,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病史、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在暴发区周围进行社会调查,查看水源、食物、蚊、蝇、鼠密度等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初步判断可能引起暴发的因素和环节。

2.观察分析。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严密观察;分析“三间分布”特征,查找可能引起疾病暴发的因素。

3.采取强制性措施。针对较为明确的暴发原因,报请市卫生部门采取强制措施,切断被污染的水源,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强制大面积灭蚊、蝇、鼠等。对病人可能污染的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发现续发病例及时隔离诊治。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特异性保护措施保护易感人群,防止续发病例,并及时向市卫生部门通报疫情及处理情况。

4.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核实全部病例的个案调查表;

调查暴发地区的自然状况、地理环境等;

有关的实验室检测;

病例对照调查及其他补充调查。

5.总结

疫情平息无续发病例发生和病原携带者出现,防治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后,可以报请市卫生部门解除疫情,并通报疫区处理结果。区卫生部门及时对疫情处理工作进行总结,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对有关调查表格、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5.3.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

1.初步调查。包括全面了解疫情,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区和目标人群;确定统一诊断标准、核实诊断,进行个案调查和采集有关标本。

2.病例分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应用推理方法形成初步的病因假设,并对病因及可能的生物、毒素因子进行分类。

3.根据初步假设,提出适当的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救护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和物资的需求作出评估和调用。同时根据自然环境因素,确定可能的污染范围,及时做好病人救治、转移和人群疏散工作,对事件的危害程度和潜在危险进行判定;开展健康教育和社会动员,群防群治,尽可能减少危害。同时,组织力量深入开展病例对照调查和有关的实验检测。

4.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对策效果等资料,验证假设。

5.总结及后续研究。病(疫)情基本平息后,区卫生部门及时撰写疫情处理工作总结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市卫生部门。

6.经过紧急处理,疫情消除后,区卫生部门要进行后续监测,直到消除危害。同时,对需要深入研究的事件要制定计划,进行后续研究。

5.3.3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发生职业中毒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排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按照事故调查组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及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事故调查组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2.医疗救援队赶赴现场,根据情况采取以下紧急措施:

(1)责令暂停导致职业中毒事故的作业;

(2)组织控制职业中毒事故现场;

(3)封存造成职业中毒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

(4)立即组织救治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劳动者。

3.调查组赶赴现场后要立即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1)详细调查了解中毒发生时的作业过程;

(2)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分析、确定可能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并进行检测,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空气中有害化学物质浓度发生改变而不易采集到发生中毒时的实际浓度时,必要时为判明中毒原因,在采取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可模拟发生中毒时的作业过程,再进行毒物检测;

(3)根据化学物质的毒性和操作过程中的空气浓度以及中毒人员的症状、体征和临床的理化检查,判定中毒原因;

(4)按卫生部制定的《急性职业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急性职业中毒报告卡》要求,收集必需的数据进行填报;

(5)撰写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报告,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提出事故处理意见。

5.3.4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

1.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2.对可疑中毒食物、中毒者呕吐物、粪便、血液、食品容器等样品进行采样并尽快送检。

3.组织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1)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在组织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和询问患者的症状、精神状态等;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和食用量,并将结果登记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需由被调查者签字认可。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分别进行调查,并注意调查、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进食食物的差别。

要认真研究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的症状、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的发病情况,如果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存放条件、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努力掌握以下信息:发病人数、可疑餐次、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共同进食的食品、临床表现及共同点、用药情况、治疗效果、需要进一步采取的抢救和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应将情况通报给公安部门。

(2)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进行调查

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流程,分析、标明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及其危害发生的危险性。

对可疑食物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储存,以及剩余食物是否重新加热使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根据调查情况选择并采集食品原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具(容器)等样品并进行检验。

4.中毒场所处理。根据不同性质的食物中毒,调查人员应指导发生中毒的单位和个人,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5.收集相关证据,必要时留取照相和录像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6.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可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工具及用具;

(3)责令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4)经过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者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7.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1)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2)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等;

(4)配合调查,按区卫生部门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8.诊断。根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其他食物中毒有关诊断标准确认食物中毒。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上报。

5.3.5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

1.疫情报告。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时,应立即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分析诊断。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进行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进行采样检测,及时送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

4.医学观察。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6.预防控制。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5.3.6鼠疫应急处理

1.鼠疫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核实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重大鼠疫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局。区卫生部门核实疫情后,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

7.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5.3.7炭疽疫情应急处理

1.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调查,采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进行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

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的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

(2)根据暴发、流行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

(3)调查与患者、病畜、死畜及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并进行登记。

(4)根据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

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5.3.8医院感染的应急处理

1.调查分析。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当罹患率显著高于该院或科室历年医院感染一般水平,则确定为流行或爆发感染。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周围人群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治疗,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手段;隔离病人,并停止接受新病人;医护人员做好自身防护,进行免疫接种或投药等。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调查;分析流行或爆发的原因,推测可能传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撰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5.3.9群体预防接种副反应和预防接种事故应急处理

1.在发现可能是接种异常反应或事故后,应进行初步调查。内容包括:

(1)接种疫苗的种类、生产单位、批号、出厂日期、有效期、疫苗来源、领苗日期、疫苗储运条件和疫苗的感官性状;

(2)接种时间和地点;

(3)接种器械的消毒和接种操作情况;

(4)接种的部位、途径、针次和剂量;

(5)接种者专业技术情况;

(6)发病时间、人数,发病者的基本情况和疫苗接种史,即往健康史;

(7)发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治情况;

(8)其他情况

2.调查结束后,填写调查表,并将调查和处理的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3.一旦发生群体性反应时疏散病人,不宜集中处理,应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相互感应,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心理,稳定情绪,防止焦虑,辅以药物治疗,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偶合症,并及时报告。

5.3.10放射事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携带仪器设备赶赴事故现场,核实事故情况,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类型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和救治方案,迅速进行立案调查。

2.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应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医疗救治,对危险源采取应急性安全处理措施。

3.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事故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

(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

(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程度;

(4)在采取有效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采取彻底清除污染等处理措施。

5.3.11急性水源性疾病应急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立即赶赴现场调查处理,并及时上报市卫生部门。

2.对发生污染事故危及人体健康的水源,立即停止使用。对二次供水单位,责令立即停止供水。

3.采集被污染水样,送有关监测机构进行检验,确定污染性质。

4.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中毒事故的发生时间、涉及的范围和中毒人群的数量、症状,填写个案调查表。及时救治病人,初步确定中毒原因。

5.对污染水源进行卫生学处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水源,采取消毒和净化处理措施。集中式供水和二次供水单位应同时对管网采取处理措施。

6.恢复供水前,按照《饮用水卫生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要求,对水源水、水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三次检验,证实污染已消除后再进行供水。

6.人员培训

6.1培训目的

1.有关人员全面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做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

2.医护人员全面掌握各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疫情报告的程序和基本要求;流行病学知识与病史采集技能;隔离防护基本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

3.专业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的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预防控制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等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全面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基本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临床实验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传染性疾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基本知识、实验室检测和研究的技术操作规范。

6.2培训对象

区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疾病预防控制及临床的实验研究人员、基层监测点责任报告人和医疗救援队成员等。

6.3培训方式

1.按时间分为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

2.按类别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在岗培训、执业医师资格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考核培训等。

3.培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注重发挥学术团体和高校的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定期组织现场模拟演练。

4.每年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医疗救援队人员不少于80学时。

6.4培训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临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住院医师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治培训教材》等。

7.结果评估与善后处理

7.1评估

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对处理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与教训。通过科学评价提出处理类似事件的改进意见、建议。

7.2奖励与处罚

对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处理过程中负有失职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按有关法律和规定严肃处理。

7.3抚恤与补助

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

7.4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8.附则

8.1预案制定与修订

本预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修订和补充

各办(镇)和有关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8.2预案解释部门

公共卫生交流材料范文6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配置各类卫生资源。

主要目标: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的应急管理工作平台,以建立与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一案”就是制定完善落实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三制”就是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制、机制和法制)为重点,以基层为基础,探索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卫生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全区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卫生应急相关法规政策得到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本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平战结合、持续发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二、各部门职责分工

1、政府办(应急办)

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组织,出台加快发展卫生应急工作的政策措施;协调开展“卫生应急进机关”活动,协调各成员单位工作。

2、宣传部

做好创建**省卫生应急示范区的宣传工作,按照应急宣传年度计划开展工作,确保本年度新闻媒体2次以上报道过全区卫生应急工作情况。

3、发改局

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向上争取卫生应急扶持资金和物资储备资金。

4、教育局

成立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将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完善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参照区卫生应急预案制定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各种预案制度,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开展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及时发现疫情苗头并报告;大力开展“卫生应急进学校”等宣传动员活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和自然灾害、事故安全事件,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教育学生自救、互救和逃生。

5、财政局

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卫生应急经费,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专项资金。

6、安监局

监督生产活动安全,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报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和调查取证等工作,积极配合完成省市部署的毒源普查等各项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任务。

7、商务局

加强对生猪屠宰、肉制品和豆制品加工的监管力度,做好蔬菜农残监测,发现疫情苗头及时上报。

8、卫生局

将卫生应急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成立工作机构,建立功能完善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并实现上下联网,信息传递通畅;研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形成完善的预案体系,研究制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案,积极开展应急示范社区建设;协同相关成员单位、督促各医疗卫生单位开展监测预警;按计划进行卫生应急培训,开展应急演练,指导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组织开展分层演练;组织开展应急物资储备,加强卫生应急专业队伍装备;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深入进行社会动员;科学、规范、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和自然灾害、事故安全及社会安全事件,做好重大活动的保障。

9、农办

加强对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的监管,严防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在不同种群间的流动,出现动物相关疫情后,配合扑杀家畜家禽和进行动物免疫。

10、信息中心

协助建立完善的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与区应急指挥平台的对接,保证指挥调度高效运作、信息传递通畅。

11、各街道

积极开展卫生应急示范社区建设;配合开展卫生应急“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工作,大力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做好传染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随访与保障和管理工作。合理安排卫生应急处置专项资金。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阶段:20**年4月~6月

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目标任务;资料准备,人力资源启动,创建办制定并准备文件资料;在创建办统一部署下着手开始进行卫生应急进社区宣传工作,并对全区卫生应急成员单位进行初步督导。

2、实施阶段:20**年7月~8月

各成员单位完善预案、组建队伍、开展培训和演练,开展卫生应急进社区工作,区疾控中心完成应急物资库的建立。

3、自查整改阶段:20**年9月~10月

根据《**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市、区)考评标准(试行)》要求(**卫应急〔20**〕23号),区政府成立专业组织进行2次综合检查,邀市卫生局业务部门进行预查,认真查找薄弱环节,边查边改。

4、迎查阶段:20**年11月

进行资料汇总、归档,做好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邀请省评估验收专家来检查验收。

5、总结阶段:20**年12月

根据专家组的评审结果,认真做好总结,抓好整改。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创建工作。区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卫生局,区卫生局分管领导为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掌控创建进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负责专项经费的落实和管理,定期将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向区领导汇报并对各部门通报;建立与公安、发改、教育、财政、安监、商务、农办、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各街道办事处的联系,明确各成员单位具体职责,定期组织活动,互通信息,交流资源,争取各单位配合,以有效保障卫生应急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创建目标的顺利实现。

2、强化决策指挥,确保信息传递通畅。建立完善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形成包括机构、队伍、物资等应急资源管理、指挥调度、视频会议、远程会诊、现场信息采集等在内的基本功能模块。实现与**市卫生专网和辖区内主要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网与对接,保证指挥调度高效运作,信息传递通畅。

3、完善预案制度,加强监测预警工作。根据国家、省相关卫生应急预案,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相应的卫生应急预案,形成比较完善的预案体系和各类卫生应急技术方案,并汇编成册。对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实施应急预案、技术方案、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的培训,确保100%知晓。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和管理制度,根据《**省卫生应急基本物资储备目录》(县级)组织开展物资储备。区卫生局会同教育、农办等部门组织开展临床症状、学生因病缺课、易感人群监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会同区公安、安监等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积极完成省市部署的毒源普查等各项风险隐患排查工作任务。

4、重视人才培养,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按照卫生应急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对卫生管理人员和专业队伍的培训,分层对卫生技术人员实施全员培训,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评价。组织开展区级层面的卫生应急演练,整合各医疗卫生机构力量,针对食物中毒、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项目开展演练,锻炼队伍,逐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5、深入宣传动员,普及卫生应急知识。有计划有安排开展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联合街道、学校、工地、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卫生应急“五进”(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工作,不断提高辖区干部居民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度,提高自身的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