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体系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体系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语言教学系统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学习的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中学习者是主体,认知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而且主体的认知结构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系统与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着显著不同,促进了多媒体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促进并形成了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各要素间能动交互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为实施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取得显著效果。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是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教学思想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学习的社会性和情景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学习中学习者是主体,学习者通过将自己的经历、体验、原有的知识重新“构建”来获取新知识,认知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主体的认知结构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学习的社会性是指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间的相互作用,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深远影响。维果茨基指出:“概念首先是出在社会层面上的,只是后来才出现在个人层面上。发生在‘最近发展区’中的学习,是靠师生合作而进行的,因此,必定是社会建构性质的。认识活动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辨证统一,认识的主体并非各个单独的个人,而是由各个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各个个体在共同的认识活动中分工合作,即‘分配认知’。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离开相应的情境则失去灵魂,徒具形式。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在“做”中“学”会的,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主动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而实现的。学习并非是将包装好的、现成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情景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
2.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系统的教学特点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为了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素质教育的体系,语言教学借助语言教学系统将文本、图象和音频等媒体信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个既有利于学生触景生情和情感交融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又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建立了教师、学生和媒体信息间的合作与交互、形象与语言、资源与内容等多种互动关系,培养了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效整合了学与教的资源配置及其运用过程,合理优化了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促进并形成了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各要素间能动交互的结构形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教学系统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开始普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语言教学系统与传统语言教学模式存在着显著不同,促进了多媒体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从而使语言教学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重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环节,使之有效衔接、实施。由于语言教学系统配备了一个完整的资料库,可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相应的教学资料。此外,教师在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的同时,促进学习者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确保教学主体向学习主体转变。
2.2.学习者的自主性与师生互动性相结合
建构主义极其重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与他人的协作交互,也极力主张教师在协作交互的过程中与学生的能动交互。语言教学系统提供了语言交流与语言实践相互补充的理想环境,教师利用语言教学系统“人手一机”的条件进行分组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进行模拟语言环境训练,诸如演讲对话、故事、幽默笑话等,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死板的授课方式,使所有学生都有了进行课堂语言实践的机会,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热情。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的主体,也是合作交流的积极参与者。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彼此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才能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判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最终实现对知识的建构。
2.3.情景性教学促进学习者的主动性
语言教学系统作为语言教学的平台,将教学情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主要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情景创设的要求,虚拟了接近自然的真实语言学习情境,较好地创建了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受其感染和启迪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选用相应的教学资料,这些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的教学资料能够模拟实景,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平均时间内的信息量,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互动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了学习者参与课堂实践的热情。
2.4.针对性教学与多样化教学相结合
由于语言教学系统配备了一个完整的资料库,可以存放一千个多小时语音资料和几千个文本资料,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对不同认知风格、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进行个别指导和针对性的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挑选出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将各种资源、语言材料整合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得以通过便捷的人机交互界面,既能选择和控制必要的信息资源,又能充分感知并获取多媒体环境的乐趣。
2.5.评价性教学促进学习者的反思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者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知识的理解进行诊断、反思,对他人的观点作出评价,促进意义建构的完成。语言教学系统提供的软件设计了相关内容的同步测试、单元测试和综合测试等内容,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获得正确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关键性教学环节。
3.使用语言教学系统的效能统计
通过对263名学生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使用语言教学系统的显著效能,
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社交焦虑与学习成绩的分析显示出语言教学系统为实施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取得显著效果。
教学体系论文范文2
摘要:针对目前我院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现状,结合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分析了我系该专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认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教学改革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针对问题提出要重点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改革考试方法,建设第二课堂等方面完善新的专业体系建设。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教学体系论文范文3
1.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院校审计专业的实训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课程实训教学安排上没有系统规划,缺乏整体性和衔接性,致使实训内容之间存在重复和缺漏的现象;同时实训课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模式上,实训资料简单过时,与现代审计技术极不配套。这些都与审计专业培养目标及市场需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2校内实训教学内容较少
审计专业对审计技能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各高校校内实训都存在实训内容少的问题。目前校内实训主要有手工审计模拟实训和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两种方式,其中手工模拟实训需要大量的企业真实账证及报表等作为实训资料,而学校能够取得的实训资料通常相对比较简单,一般只有一至两套会计业务,会计期间也较短,一般仅为一个月。而企业真实会计业务往往复杂得多,舞弊手段也千变万化。而在审计软件模拟实训中,教师往往只对软件功能进行介绍,重视学生对软件的操作,忽视运用软件进行审计的教学。学校实训教学内容少,主要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首先,审计实训资料的获取具有一定难度。审计资料一般需要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全部财务资料,但企业往往出于保护商业秘密等原因,不愿为学校提供完整的财务资料。从企业获取的财务资料还要经过老师的筛选、补充,要保证资料连续、相关以及数据的勾稽关系,难度很大。其次,高校实训教学研究及开发能力不足。实训过程中收集审计资料要通过审计软件平台提供给学生操作,需要建立数据模型。而当前的审计教师实践经验普通不足,很难为审计实训教学提出有力的教学研究、开发和实施的技术支持。最后,高校的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普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对审计专业实训设施建设和软件开发起步软晚,要改善实训教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
1.3校外审计实训效果甚微
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训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审计工作环境,掌握审计理论和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审计校外实训列入教学计划,并且制定了相关实施制度和考核方案。但从效果上看,审计专业的校外实训与预期普通相差甚远,多数只是流于形式。主要由于学生对校外实训不重视,不能真正参与实习单位实际操作。加之校外实训基地一般较为分散,指导老师很难系统地指导和参与整实习过程。部分实习单位出于项目保密原因或者项目规模大、时间长,以及学生自身能力能的原因,不愿将学生安排到主要业务岗位,使学生不能真正接触审计操作,无法了解审计过程,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还有部分实习单位规模过小,相关资料不全,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配合相对较好的实习单位,也只是为学生提供岗位和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实习效果不容乐观。
1.4教师的实训能力欠缺
常言道,“名师出高徒”。与理论教学不同,教训教学要求老师即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精通审计实务、计算机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又要有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审计属于新兴专业,目前多数老师都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虽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没有从事过审计工作,不熟悉审计工作的实际运作,又缺乏必要的调研,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训教学中,教师很难真正指导学生,不能深入分析、挖掘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导致审计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欠佳,达不到预期目标。总体上看,真正具备一套完整的现代审计理论体系并具有实践经验的审计教师还十分缺乏。
2审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优化
审计专业实训教学要始终体现审计活动的特点,将实训教学和审计实践联系起来,实现实训体系的仿真性优化。
2.1构建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学校应根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定审计专业实训课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以“即巩固理论知识,又增加实际能力”为基本原则,建立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训体系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不同课程的衔接性和系统性,注重前沿审计技术的吸收和运用,将综合案例分析、各课程的同步实训与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训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从知识结构到实践能力全面合格的审计人员。实训中增加设计性内容,增加仿真内容比重。在审计专业实验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深度方面,除了基本审计业务,还应涉及特殊业务和事项的处理,如资产评估、风险的评价和控制等等;广度方面,不仅局限于审计专业知识,还应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税法、企业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针对实际状况的设计性实训教学内容,例如,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审计,让学生亲自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制定审计计划、执行审计程序最终完成审计报告;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优化方案;对具体企业,根据实际管理和财务状况确定内部审计重点,执行内部审计等。这些研究性实训内容的加入,使教学内容更加真实,更加贴近实际审计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认为实训只是简单的验证性练习的错误观点,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参与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既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实训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学生亲身参加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去体会真实审计环境。适当加大实训学时的比重,但是不可过多的强调实践学时而忽略理论教育,加强对学生实训课程的考核,提高学生对仿真实训课的重视程度。考核时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审计过程的理解和处理过程是否合理、正确。
2.2改善校内、外仿真实践环境
在校内建立专门的审计仿真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当务之急。仿真实训过程可以简单再现的真实场景,这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有很多软件供应商和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这种校企联合的方式无论从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还是关于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企业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另外,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是解决实训内容缺乏的渠道之一。校内实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仿真的结果毕竟与现实的复杂工作环境有一定差距,因此,在仿真实训结束后,深入事务所和企业进行校外实训还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训环节,可以进一步巩固仿真实验的效果,同时在校外实训中也可以更好理解实际审计过程。同时在实训中可以请企业相关人员向学生介绍实际操作各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亦可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的方式增加感性认识。在校外实训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要与实习单位充分沟通,使实训落到实处。
2.3提升实训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学体系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构建函搜教育教学质童监控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加强函授教育教学质黄监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构建函授教育教学质童监拉体系、监拉内容和实施监控的方法、措施。
提高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是函授教育永恒的主题和生命线。如何使函授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有效地得到实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如何建立灵活有序、实用高效的函授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如何充分发挥函授教育教与学双边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构建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函授教育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
提高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等函授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函授教育自身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函授教学质量是各种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多因素性、模糊性、动态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函授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影响函授教学质量的诸多要素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对各要素在教学全过程中加以有效的质量控制。其内涵包含教师、学员、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员质量管理和教学计划实施中各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而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技术基础是教学质量评估,即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及其有关因素做出系统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状态做出判断,以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
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就是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获取和提供的信息,为改进教学与决策服务,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大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工作,把质量监控真正贯穿和具体落实到函授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其基本内容为:1。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函授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地收集从招生到毕业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客观公正和有针对性地监控、评价我院函授教育教学的工作状况。2,加强函授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建立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对函授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评估,以有效地加强对函授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
二、构建监控体系,实行全方位的管理
成人教育学院近年来以不断提高函授教学质量为主线,积极研究和探索确保函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函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又是学校各部门的教学质量和工作质量的综合体现。人才质量缺乏显形指标,不同于一般产品质量,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相应的技术参数来测定。人才质最形成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和综合性,反映了教育的特殊性,影响人才质量的多因家性和不易评判性。因此,必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提供保障。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都比较注重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而对贯彻实施过程和效果注重不够,使得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因此,建立一个全方位的、多层面的、各因素彼此联系的、动态的并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本着“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要素和关键环节上。在对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众多环节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应以对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状态监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学员学习质量的监控及教学管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为重点。
1。加强对函授教学工作状态的监控。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证函授教学质量的基本单位。他们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直接体现函授教学工作状态和质量。为此,函授教学质量监控,必须从这一层面抓起。通过对二级学院、系(部)教学工作状态的评估,强化教学管理,明确管理目标,建立健全规范管理。(1)根据函授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规定,加强各教学环节的管理,(2)加强函授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3)加强函授教材建设,是提高函授教育的重要保证,也是函授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4)加强和建立有序化的教学管理。定期检查考核二级学院、系(部)函授教学工作的运转、管理制度的实施、教学计划的执行、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函授学籍档案管理等。让系级发挥函授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不仅是对函授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而且也是系级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系级建设,充分发挥其函授教学监控的效能。
2。加强对函授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课程是教学计划中最小要素,教学质量是由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有机组合而成的。在函授教学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基础层次。只要其核心课和专业主干课的教学质量达到基本要求,其总体的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只要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体的教学质量就会有相应的提高。主要应从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几实验室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开展课程评估工作,并以此推动优秀课程的建设。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工作,以课程评价为手段,以主要基础课建设为重点,以优秀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成教院作为主管部门应聘请教学顾问或教学督导组,对各函授专业的各门课程教与学情况进行考察了解,有计划地开展课程评价,评选优质课程,促进函授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评估要调动广大任课教师、学员和教学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只有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程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做到以建为主,以评促建。
3。加强对教师的函授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1)尽量把业务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安排到函授教学第一线,让他们担任主要或重要的教学工作;(2)对上函授课的青年教师要指派中老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尽快熟悉教材,掌握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3)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促进;(4)举办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通过竞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5)建立领导听课制度,是实施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于领导及时客观地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改进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开展由函授学员、同行、领导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活动。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评估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状态和质量。评估结果直接与院内津贴挂钩,同时对评估优秀的教师,由学院授予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奖。其次是加强对教师的综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相挂钩,真正体现优者受奖,劣者受罚。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有关奖项来奖励那些教学质量好的优秀教师。
4。加强对函授学员学习质量的监控。学员是函授教学活动的主体,学员的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最终表现,通过对学员学习质量的有效监控,可以全面反映函授教学工作状态,特别是函授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对学员学习的监控中,主要应采取的措施:(1)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在主要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上,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2)面授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凡不参加面授或面授缺课达1/3者,不得参加当次面授课程考试;(3)实行函授作业检查批改制度。作业是检查函授生平时自学情况的主要形式,是督促学员自学,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函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4)加强函授考试管理。考试是考核、检查教学质量,测定函授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加强考试管理,对克服目前考试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增强考试的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对提高函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加强教学法规的建设和宜传力度,严肃查处教学事故和违纪行为。把在普通高校实行的学分制、淘汰制等学籍管理机制引人函授教育,以充分调动函授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5。建立健全函授教学信息反该网络。收集教学信息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教学信息是进行函授教育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管理工作实现有效性和预见性的保障,是对教学工作实施有效监控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质量如何,不能只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检查,更应该重视深人调查教与学两方面的情况,广泛、及时地收集教学信息,正确把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为加强函授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为此,应建立函授教学信息反馈机制,而信息主要来自:(1)函授班级干部及学员反馈的意见;(2)上函授课的任课教师及函授教学管理人员反馈的信息;(3)同行评价反馈的意见;(4)院领导听课与系统性检查反馈的意见;<5)院督导组专家听课与定期检查反馈的信息。成教院教务部应对收集到的信息按问题类别进行分析整理,再反馈到相关部门及主管领导,以便及时加以解决。成教院通过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的信息,发现各阶段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时研究和采取相关措施。函授教学质量信息涉及的对象多,时间长,信息量大,要采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建立高效的函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处理系统。
三、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教学体系论文范文5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特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准确地评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是准确地评价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特点,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进而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涉及面广,从工作层面来看涉及学校、学院、系、教师、学生五个不同层次的工作,从工作性质来看涉及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三个不同主体的工作,有多元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不同层次、不同主体工作的综合反映,从整体来看也具有综合性特点。由此可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特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应体现层次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的层次性、多元性、综合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对不同工作层次和不同工作对象进行分层次、分对象的评价,形成层次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应该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设计(论文)成果、学生情况、指导教师、教学条件等6个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性评价体系。综合性质量评价不仅要注重学生选题、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规范要求、学生工作和答辩情况以及从设计(论文]成果反映出的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等,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系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的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质量。由此可构建由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和31项主要评价内容组成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和管理工作质量评价两大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包括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和文字表述、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在内,是衡量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是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保障。
1、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评价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由设计(论文)正文、文献综述、外文翻译三部分组成,对毕业设计(论文)成果的评价就是对这三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的评价主要应是对设计(论文)所反映出的学生选题的正确性,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的评价,其次考虑对设计(论文)的文字表述与图表质量等规范要求的评价。
选题是进行毕业设计,撰写论文的第一步,选好了题目是成功完成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否选好题就要看选题的正确性与否,而选题的正确性主要反映在选题是否紧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专业相关的密切程度;是否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合适的深度和难度;能否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实践进行,现实意义是否明显等等方面。在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中主要应考虑设计(论文)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见解的独特性;研究是否富有新意,有否较高的学术价值或较强的应用价值;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成果的价值;以及能否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在综合应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能力评价中主要应考虑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表述概念是否清楚、正确;掌握计算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等。在规范要求方面主要是评价文字表述、图表质量、文本格式、外文摘要、参考文献等,如设计(论文)结构是否严谨,逻辑是否缜密,论述层次是否清晰,文字是否流畅;图表制作是否精确、优美:文本格式是否符合规范化要求,文本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与结论)字数是否达到标准;外文提要是否正确清楚,参考文献是否丰富,其他资料是否齐全等。
文献综述是由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从而撰写的综合性叙述和评价文章。对文献综述的评价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综合性、描述性、评价性”的特点,也就是在文献综述中是否较全面地反映了与本课题直接相关的一定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否指出了本课题继续研究的意义,以及对原有成果的综合比较和评论情况。文献综述文字数量和所阅读的参考文献的丰富程度等方面也应有一定的要求,也是评价的要素。另外,在收集文献资料时应对一部分外文文献进行翻译,形成外文翻译稿,对其的评价应考虑外文文献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密切程度、译文准确性、字数是否达到标准等等。
2、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包括学校、学院、系在不同层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的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工作,因此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质量的评价既是对学校、学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又是对教师指导工作的评价。
教学体系论文范文6
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劳动、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生产实习5个环节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生产劳动和科研训练两环节是专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放在一、二年级进行,活动的场所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主要畜禽生产过程、工艺要求与技术操作规程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的基本训练。社会实践环节是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形式更加多种多样的高层次专业实践活动,一般在二、三年级掌握了一般专业技能的情况下进行。当前多将社会实践安排在假期,以小组或分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其主要功能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生产实习环节承接专业实践和生产实践,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既要完成生产实习任务,又要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并付诸实施,实现了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生产技能的递进。
生产实践层次包括生产实习、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3个环节。这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种实践演习,主要在三、四年级完成。把学生分散到相关的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及教师的科研点上,参与相关的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推广工作。生产实习是综合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阶段,学生可运用学过的理论以及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参加畜牧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各种疫病的诊治。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观察和解决。其功能是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基本掌握专业生产的技术、工艺、技能。通过专题调查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综合运用,而且又能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从事各项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反映。上述2个层次的实践、10大环节的训练、3个阶段技能的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基础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多方面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根据畜牧兽医学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不同实验管理岗位职责和管理工作量。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实训室,建立对应的实验设备管理条例。例如畜牧专业主要有遗传实验室、畜牧工程实验室、营养与饲料实训中心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实验设备状况和实验性质,笔者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实训管理条例。畜牧学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办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标准》、《关于实验室装备与投资的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先后对教学实纲、毕业生产实纲进行了修订,使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同时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组织、管理、考核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各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分别进行考核。实验课可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考核办法应以实际操作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实际操作部分占考核总分值的50%,不及格者应重修。教学实习按学习态度、技能掌握程度、独立操作能力等项目进行考核,毕业实习采用分项达标积分法,按方案设计、实习态度、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单位鉴定意见、生产实习笔记和专题报告或毕业论文答辩等项评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装入个人档案,毕业实习不及格者,不予毕业。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实践表明,这种考核办法不仅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而且也可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质的高低。
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起了基本满足畜牧兽医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等。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畜牧兽医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鼓励创作,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为了加强对实验教学的补充,畜牧学院还积极地与校外几十家条件好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相合作,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的同步进行。践行畜牧兽医学院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科研道路。畜牧兽医学院的科研基本定位在于通过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达到技术开发、技术配套、技术改造、技术服务等目的。
针对畜牧兽医学院教师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强的特点,畜牧兽医学院大力引进了企业项目,以项目作为引导和推动教学和科研发展。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开发,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