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人学汉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1
关键词:“把”字句;偏误分析;成分遗漏
“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①。一般有主语、“把”字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及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中心组成。
“把”字句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最为困难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把”字句问题上还没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足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字句太特殊,为世界上许多语言多没有,这就给留学生学习“把”字句带来许多困惑,而使用“把”字句时常出现各种偏误。
盛炎先生说:“错误分析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所谓偏误分析,是以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③。
本文对“把”字句的研究,正是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对外国人学习“把”字句的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其归纳为成分遗漏类型。
一,偏误分析
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照偏误性质把它总结为成分遗漏类型。
1.成分遗漏
成分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以及动词以及动词后的成分。
1.1.遗漏动词后边的相应成分
(1)我要马上把这封信寄。
(2)我把新买的杯子打。
(3)你应该先把这篇文章看,然后再做练习。
(4)我们要把修电视的技术学。
(5)你应该把自己的东西收拾。
(6)我们把这个困难的问题讨论吧。
(7)我们应该把野生动物保护。
(8)李老师严厉地把我批评。
这些“把”字句中的谓语都是动词的简单形式。其中例句(1)至(4)的谓语是单音节动词,例句(5)至(8)的谓语是双音节动词。表示处置和影响的“把”字句,其谓语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这类“把”字句的谓语还必须是一个复杂的短语。这是因为“把”字句是表示处置或影响的,因此句子里不仅要有表示处置或影响的动词,而且要有说明处置或影响的结果的成分。“把”字句表示处置或影响意义的这种需要决定了“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不可能是个简单形式,在动词前后(主要是在动词后)应当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示与动词有联系的其他相关的意义。这些成分通常是动态助词“了”、“着”,动词为重叠式,动词后有补语等形式。“动词前后的成分……才具有积极的性质,才是近代汉语里发展这个“把”字句式的推动力④。”外国学生不了解这类语义内容对句法结构形式的要求,所以就会出现大量这类偏误。这类偏误的表现形式是结构不完整,根源在于对“把”字句意义的不理解。
某些双音节动词本身含有结果或完成的意义,可以不带其他成分单独充当“把”字句的谓语。如:缩小、延长、降低、消灭、打开、打倒、减少、解散等等。不难看出,这些动词都是“动补式”。结构本身包含了结果意义,或者说在意义上是自足的,所以这些双音节动词可直接在“把”字句中作谓语而无前后的其他成分。
1.2.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中心动词
(1)他把那些书都掉了。
(2)我把刚买的杯子破了。
(3)我把朋友送的礼物坏了。
(4)我把这篇文章懂了。
(5)到夜里十二点多,我才把作业完了。
(6)对不起,我把你的词典脏了。
(7)老师,请您把字大一点儿。
(8)我把这个问题明明白白。
(9)我同屋每天都把宿舍干干净净。
例句(1)至(5)中,这些“把”字句中的谓语“掉、破、坏、懂、完”都是不及物动词,不是前边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主语的某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词常常作动词后边的结果补语。汉语没有真正意义的形态,没有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形态标志,一般的汉语词典也没有这方面的说明。这就给外国学生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造成了困难。而准确地判断一个动词是及物动词,这是使用“把”字句的一个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就必然出现混乱,就会把表示动作结果地词语当做主语所进行的动作行为本身,造成偏误。
例句(6)至(9)中,“脏”和“大”是性质形容词,“明明白白”和“干干净净”是状态形容词⑤。这些形容词都不能表示主语是假的动作行为,都不具备“把”字句的谓语资格。按照错误例句的语义,在汉语里“脏”和“大”这样的性质形容词应当体现为动作的结果,做结果补语。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从学习者主观因素看,首先,是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我“把”字句表达的语法意义。其次,是学生不能正确的掌握“把”字句在实际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限制的规则。
从客观角度看,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差异越大,学习者受母语的正迁移越小,学习者难度就越大。由于“把”字句太特殊,世界上许多语言中没有,这样,自然给学习者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出现偏误也是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许多在结构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偏误归根到底是由于学生没有准确把握“把”字句的语法意义造成的。因此,外国人要学好“把”字句,准确掌握它的语法意义是关键。
注释:
①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②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
③鲁健骥:《中介语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
④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二卷,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⑤熙:《语法讲议》,商务印书馆,1982年。
参考文献:
1.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1987年第4期。
2. 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学应用》1982年第2期。
3. 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6年。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文化;脱节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师资,是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构架和布局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优秀师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从汉语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文化角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是遵循汉语作为外国人第二语言和习得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围绕影响外国人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中汉语与文化两者关系入手,结合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试图对汉语与文化在教学中脱节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1、教师对中国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汉办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描绘成“语言的信鸽,文化的使者”,无论是语言类课程教师还是文化类课程教师都有责任保障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过少,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汉语教学无疑是主体和基础,对学生所学汉语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等文化有较广泛地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是应用型文科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仍属于年青的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我们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目的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为其了解中华民族,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与这个东方民族进行交流,所以外国人学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在什么时候说合适,什么地方用何种方式,对象是谁表达的更恰当、合理,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近几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是刚刚培养出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另外很多教师基本来自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等专业的班底,于是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自然一带而过。实际上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要求具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学史等多门功底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的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指导专业学生如何教外国人使用汉语,防止文化差异遭成交流的困难。如果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只有单纯的字、词语、语法等的汉语基础,是无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就象我们过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其真正语言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所以汉语的学习如果与文化脱节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一直困扰的问题。
3、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够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好与坏受到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模仿原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率很高,自然学生将来的汉语推广开阔得多。我们要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空间,如汉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进行的立体化教学渗透,生动展示汉语是如何生动展示中国文化的教学过程,将会激发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热爱自己的文化。学生在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深入的传授自己的文化,充分体现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是与教师革新单一的教学手段分不开的,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培养面向国际的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相吻合的。
4、受传统的语言学观念的影响
汉语言领域分解的很细,迫使学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领域,语法也是如此,于是把文化单独设为一个领域,把汉语学习和文化看成是两回事,然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互动性质的汉语的传播者,重在培养外国人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侧重广泛阅读、课外活动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为主,最好是汉语学习中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阅读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深入理解中国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将会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超凡复杂的整体,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掌握到全部文化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语言学的负面影响,不能超越学生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即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科学的文化导入过程,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5、对外汉语专业语言课程至今仍没有体现此专业特点的教材
很多院校仍在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这种教材理论研究性强,而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课程中应是关注中国文化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人文价值观念的渗透,甚至习语、谚语等的掌握能力。可以开设课程“汉语与中国文化学”,这样的教材编写应是汉语言知识系统化、交际化等,语言示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的中国文化主流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用现当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中的名家名篇名句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要有真实的语境,涉及知识面广泛,建议中国文化示例要增加注释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汉语教学中同时把文化的丰富内容贯穿于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汉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实践性,只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汉语和文化的坚实基础,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3
当今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增加,总量巨大,但每年实际来华留学,专门学习汉语的人数大约只有5万人左右。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遇到了发展中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当前对外汉语教师数量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需求;世界经济不景气,尤其是欧债危机,昂贵的住校语言学习使众多国外汉语学习者望而却步;国外汉语学习者居住分散,不易集中教学,作为汉藏语系象形文字的汉语与拉丁语系拼音文字的欧洲语言差异巨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达到较好的效果。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大力开展远程国际汉语教育,建设优质的远程汉语国际推广课程资源,创建新型的网上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换言之,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是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而有效的课程设计则是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成功的保证。英国开放大学的“学汉语”课程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参考,对其加以分析和解构,则有助于推进建设优质的远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
一、英国开放大学(OU)“学汉语”课程简介
英国开放大学“学汉语”课程(课程代码L197)是其语言学系在2009年所开发的一门课程。语言学系成立于1991年,归属于教育与语言研究学院。目前已完成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的课程建设。“学汉语”主要是为欧洲人士学习汉语而设计的入门课程,处于英国开放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第一级(Level1),共30个学分,既可以作为现代语言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和开放学位课程,又可单独作为兴趣或培训课程来学习。其语言能力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设计,学习完成该课程后可以达到语言能力的A2级别标准。课程学习材料中包括学习指导、2本主教材和2本练习用书、4张听力CD、在线的评价材料、学习日历、在线练习。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还建议学生配备一本语法书和一本双语字典。
该课程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1)基于活动;(2)注重交互;(3)循序渐进。具体来讲,就是把讲解语法或语言点与一项特殊的活动相结合;线上、线下、教材录音中,教师的声音贯穿始终;整个课程采用小步调的方式,从汉语特点介绍入手,通过大量练习和对比,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培训学习者语言的综合技能;并且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材中有“想一想”的文化注释,在网上也有专门讨论文化的论坛。该课程除了在英国开放大学的网站(VLE)上运行外,资源还上传到了iTunesU上,学生可以下载到手机或ipad上进行移动学习,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在课程开发团队中,除了课程主持人是中国人外,大多数是外国人,所以课程主要从外国人学汉语的视角进行设计,并使用技术软件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障碍,很值得我们在设计语言类课程时加以借鉴。
二、“学汉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学生特征和需求分析
英国开放大学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是课程,而专业的概念反而被弱化,正是众多的优质课程建构起了英国开放大学灵活的资历框架。在课程开始建设前,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学生特征和需求分析。学汉语课程对潜在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汉语基础、学习动机、在何处和何时学习都做了细致分析。同样,在课程开始后,对300多名学习者又再次做了调查分析,使课程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习初级汉语的外国人以事业正处于巅峰期的中年人居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男性学习者为45%,而女性学习者为55%。符合语言学习尤其是外语学习中,女性要多于男性的规律。从图3中可以看出,学习者中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属于学习层次比较高的人群。从图4中可以看出,有一半的学习者选择为了兴趣而学,而选择为了作为“一项对自己知识和智力水平挑战”的学习者也不在少数,而把它作为“学分课程来对待”的动因反而是最少的,这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当问到学习者学习的地点和大致时间时,学生们反馈的差异较大,有的在家中,有的在工作地点,有的在图书馆,有的甚至在公共交通上。每周大约有6个小时的时间来学习该课程。当然,他们还经常利用等车、坐车的零散时间用手机和ipad来学习。学习者的这些特征在课程建设中被充分考虑进去,所以课程开发人员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强化学习效果。
2.课程开发团队
同英国开放大学的其他课程一样,“学汉语”课程采用课程团队的方式进行设计与开发。其开发团队的组成共有三类人员,一类是课程团队主要负责课程材料的设计与开发;第二类是外部评审员,这类人员往往来自校外,而且是在本领域中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其作用主要在于课程的质量保证;第三类人员是媒体团队,此类人员主要负责课程的媒体呈现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工作。课程团队有5人,课程主持人有2人,一位是在英国居住了20多年,有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中国人,另一位是在西班牙语和成人外语教学中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外国人;1名课程经理,负责课程的财务和营销;1名秘书负责日常非学术事务;1名学术人员负责跟学术相关的具体事务;1名负责地区学习中心辅导教师管理的人员,该人员负责各个地区学习中心15名辅导教师的招聘和管理。该课程的外部评审员是来自牛津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的一名专家。媒体团队由8人组成,分别是媒体项目经理2名,媒体助理2名,图形设计1名,印刷质量控制员1名,印刷采购助理1名,编辑1名。由此可见,英国开放大学之所以能够以优质课程著称于世,保证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质量完全是借助于团队的力量,而不是依靠个人单枪匹马地编教材。这一点,正是中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所要借鉴的方面,未来的开放大学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能力培养为本位,而这一切则需要学科专家、媒体专家、行业专家共同协作,发挥团队的作用方可实现。
3.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
学习完该课程后,学习者不但在语言技能和水平上达到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L)二级水平,也就是能够听懂最基本的汉语对话,能够读和写最基本的汉字和拼音,增强在汉语环境中的自信表达和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语的能力;而且能够初步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个方面,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语言教学的角度上,书中还介绍了汉语基本语法和实用的词汇,同时也在汉语学习策略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当然,还是跟英国开放大学其他课程大同小异,在学习指南中,从“知识和理解”、“认知技能”、“关键技能”、“实用/职业技能”四个方面详细明确了学习成果。而这些预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正是设计活动或学习评价时主要参考的指标。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性,尤其是二语习得的规律,该课程采用的是“混合式学习”模式。所谓“混合式学习”,按照Heinze,A.&C.Procter的定义,是一种借助于不同的教育传送形式,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习风格相结合的有效学习。在某一个课程中,各方可以透明沟通(2004)。[3]具体到该课程,学习者可以从自学教材、面授辅导、网络助学、学习社区等多个维度进行学习。
该课程学习由于是针对成人学习者,为了解决工学矛盾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现代技术手段,在网络平台(VLE)上实现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多元交互。”“学汉语”课程网上学习分成三个部分,中间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是按照学习计划进行的学习内容呈现,从每个章节的听说读写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学习和练习;网页左侧是课程信息、课程资源、交互方式;网页右侧是测评,包括作业要求和作业上交时间,课程记录包括辅导教师姓名和联系方式,辅导课(面授和网上)信息,学生支持服务等内容。重点内容让学习者可以一目了然,不会网络迷航,这样的页面布局也值得中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设计人员加以借鉴。
三、“学汉语”课程的测评
由于英国开放大学把测评看成是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步骤,所以在课程设计开发时,设计和开发人员就已慎重地考虑如何实施测评。而在课程实施阶段,课程主持人更是把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测评的设计和对辅导教师作业批改质量的监控上。一般来说,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测评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教师批改的作业”,另一种称为“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就该课程而言,共有6次教师批改的作业来检测学习者在汉语学习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上的进步,每个学区中负责管理兼职教师的人员要对辅导教师给学生的作业批改进行检查,保证评分的公正。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则主要考察学习者读/写能力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教师批改的作业也可以看成是形成性考核,它是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的测评。在某种教育环境中,实施形成性考核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其他学习者,他们为学生的作业提供反馈,但不以评分为目的,所以形成性考核是一种诊断性评价。课程结束时的测评可以看成是终结性考核,通常在课程结束时实施。在某种教育环境中,主要由教师来实施对学生的终结性考核,而且是以对学生学习某一课程成绩的好坏进行评分,是一种评估性考核。英国开放大学的评价,一般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所以学习者非常重视形成性考核,从而保证了整个学习过程。
教师批改的作业提交的形式既可以是电子的,也可以是邮寄的。即使是手写的作业,也可以扫描成PDF格式,通过电子的形式上交。正如在上文所谈到的,在课程的网上学习环境(VLE)中,有专门的“测评”栏目,详细讲解了作业要求和如何提交作业。辅导教师评阅完学习者的作业后,要给出详细的反馈,反馈的评分质量有专人监控。从教师批改的作业中,辅导教师既要给出总体评价,又要指出具体语言上的错误。下面的例子就来自于该课程辅导教师对学习者作业的一次真实反馈。为便于读者理解,笔者将教师评语译成中文刊登于此:亲爱的xxx,对于你的阅读作业,你理解得很不错,很好!粗一看,你的作业中所有汉字都是对的。你识字的能力也很不错。然而,在几个句子中,很可惜你的词序用得不对。更糟的是,由于错误的词序影响了对你作文的理解,因此得扣你点分。我希望你能复习一下第16章、第17章“比”的结构和第19-20章中的方位词。希望你会认为我的批改对你有用,继续努力!Xxx按照二语习得的理论,语言的学习从输入到输出,初学者错误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待这些错误,在写作练习上尤为如此,双语能力均很强的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能够给出详细的反馈,指出写作中的错误并告知如何改正,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外语写作能力。上述学汉语课程教师批改作业的评语是个很好的范例,既有总的评价,又有具体的解析,其中还不乏鼓励之词,激励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获得成功。根据英国开放大学研究学习支持服务的专家OrmondSimpson的研究,来自辅导教师的鼓励和支持是保证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关键要素之一。[4]
四、“学汉语”课程的网上交互
著名的远程教育专家MichaelG.Moore曾言,学习的本质是交互,那么为使学习真正地发生,就一定要加强交互。[5]对于远程教育而言,师生隔离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汉语课程除了每周一次的面授课外,还特别重视网上的多元交互。
1.学生与内容的交互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除了在level1还有一些纸介教材外,在level2和level3阶段把课程都放到了网上,而且在课程开发设计时,就采用了Struc-turedauthoringandXML的课程编写程序,使课程的单元目录、活动设计在网络上呈现方式适合学生在网上学习和与内容交互。
2.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主要在课程论坛中进行,英国开放大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在论坛中,学生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介绍好的学习方法。
3.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在网上,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主要靠Elluminate软件实现,在约定好的时间内,辅导教师用Ellumi-nate在线进行辅导,学生可以举手用语音提问,也可以在文字交流区用文字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互。辅导教师甚至可以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既省去了学生跑到学习中心参加面授的不便,又增加了师生之间交互的真实感,而且可以实现听说读写的练习。每次课还可以录下来,如果有学生没能赶上实时交互,也可以以后非实时自学。图5就是辅导教师在讲解汉语中量词的用法,并与学生交互的场景。
五、新技术在“学汉语”课程中的应用
当教育与技术融合时,或者当课程的设计者计划把某种技术引入汉语教学时,首先他们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技术适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吗?技术能够解决当前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吗?技术有助于帮助学生投入学习吗?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吗?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课程组对技术的选择。汉语的四声对于初学汉语者是个头痛的问题,课程组专门定制了Newpepper软件,加强对汉语四声的练习。Newpepper是一款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汉语口语练习的软件,最初是由几个中国留学生开发的。“学汉语”课程组在分析完学习者的困难后,专门定制了这套软件,辅助学生的声调练习,受到学习者的极大欢迎。外国汉语学习者对于汉字的书写笔顺也十分头痛,而且现在学习者的流动性很强,于是课程组把移动学习用于汉语教学,把训练笔顺的软件和课程中的听说读写放入了手机的APP中,供学习者随时下载学习(见图6)。并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课程中充分利用ICT技术来应对语言教学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各种有效的技术软件是远程汉语国际教育的有力武器。其优势在于:将印刷和音视频材料加以整合,使学习者在移动当中能够获取这些语言资源;采用实时的在线课堂和非实时的在线论坛强化语言训练;在线语音练习弥补语言环境欠缺的遗憾;定制软件进行汉语学习难点———声调的训练;在itunesU上载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能够在App中存储,进行汉字书写的移动学习。另外,在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中,全球的汉语学习者可以免费下载该课程,在ipad和iphone上学习,扩大了该课程的影响。
六、“学汉语”课程的启示
随着“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一种重要语言。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为加快汉语走向世界的步伐,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实施对外汉语教学的六大转变,其中包括:将发展战略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工作重心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向汉语加快“走出去”转变;推广理念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转变等。[6]实现这些转变的一个“抓手”便是设计和开发远程国际汉语教育精品课程。虽然近几年,国内外一些高校、公司或个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教学网站,开展远程汉语教学。但这些对外汉语教学网很多是纸介教材搬家,或者根本没有互动,只是资源的堆砌,无法满足海外众多汉语学习者的需求。而且经过初步的调研发现,能够突显北京特色的对外汉语资源凤毛麟角。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4
【关键词】孔子学院 对外推广 传播 语言 文化
自2004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汉城(首尔)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将中国汉字、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截至2008年12月,全球已开办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学堂,世界78个国家和地区都开办了孔子学院。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①孔子学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通过学习汉语,可以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更了解中国的文化,乃至更了解中国人经商谈判、为人处事之道,同时,对于我们传播汉语,弘扬中国文化,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孔子学院都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此双赢的结果,加速了孔子学院的全球扩张,但同时也使得“孔子学院”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显现。
一、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启示
孔子学院作为本国语言的对外推广机构在世界上不是唯一的。英国对外传播英语的机构是“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推广的主要机构是“法语联盟”,西班牙将塞万提斯学院作为本国语言的推广机构,德国则是将歌德学院作为其推广德语的主要机构之一。其中,“法语联盟”则属于非官方、非赢利的一个推广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机构,但是法国政府对其进行组织上和资金上的支持;德国歌德学院的海外分院主要由政府的外交部拨款。可见,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都很重视本民族语言的对外推广。语言的推广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资金作为保证,国家拨款,政府扶植是这些国家推广民族语言的一个共同点。
同时,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这些西方国家向外传播自己的语言时所采取的一个基本政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同时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而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传播一种语言也就是传播一种文化。法语在推广中更是将文化作为最主要的语言推广特征,法语代表着一种浪漫,一种修养,一种生活的质量。
二、孔子学院推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孔子学院是在借鉴外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汉语作为外国人了解中国、让外国人进入中国交流的工具和文化载体,正日渐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使得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汉语热”,学习中国汉字和文化已经成为某些外国人生活中必备的一项工作。
(一)从自身角度看孔子学院在对外推广传播中遇到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投入经费少
孔子学院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投入资金都不多,国外合格的汉语教师缺乏。根据印度尼西亚国民教育部统计,要在该国主流社会推广汉语教育,至少还需要3万名以上的汉语教师。德国莱比锡大学现有大约300名学中文的学生,其中每年入学的新生大约50名,但坚持到最后毕业的就只剩下10名左右了。导致这么多人半途而废的原因,除了德国人学汉语比学英语、法语甚至俄语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德国的中文课程大部分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出现,一所几百人的中学里一般只有一两名老师教汉语,其中很多汉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培训。②
2、汉语在国外缺乏实用性
多数海外国家都很少有实用性汉语的教学,而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文言文、成语、语法的教学,从而也影响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甚至留学中国的热情。
3、孔子学院教材匮乏
目前海外的“孔子学院”并没有统一的教材,都是由国内各个大学自主编纂的。而且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教材,某些国家的“孔子学院”用的是本国翻译编写的教材,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中国语文教材的外文版本,并不适合外国人的阅读学习。
4、海外汉语考试中心少
缅甸大学生孙月珍(中文名)说,整个缅甸只有2家汉语考试中心,全世界除中国内地以外,只有63家考试中心,分布在20多个城市里,大大限制了参与考试的人数。统一考试对民族语言世界推广的价值是双重的。它一方面是衡量语言水平的根据(可供入学或就业参考),另一方面又是维护语言规范的利器。③而考试中心的稀少造成了汉语学习的不规范,并且也影响了汉语学习者的成绩认可度,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孔子学院对外推广传播中所遇到的外部困难
西方国家鼓吹“中国”的论调,使得随着孔子学院推广成功,“文化入侵”之言论越来越显现。其实,中国的文化必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走向世界的,自古就有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自古至今,先进的文化属于全人类,东方或西方都是不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发展的。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播,不是大炮铁蹄下的结果,而是这种文化本质中蕴含着先进的因素,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被人们所需要。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作为一种独特的东方文化,它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尊师重教。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属于全人类的。今天孔子学院的推广,更是为西方文化提供一个可吸收借鉴的东方文化,这些,在推动全人类文化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消除普通西方民众对孔子学院的认识上的偏见,更容易让孔子学院深得民心。
三、面对对外推广传播中的问题,孔子学院的对策与启示
无论是其他国家语言推广机构的经验与启示,还是我国孔子学院对外推广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瓶颈,都激励着我们改进孔子学院的教学、管理与经营,将中国文化一步步地发扬光大。
(一)加强国内语文教育
加强国内语文教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让国人热爱自己的文化,加强孔子学院在国内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孔子学院,吸收更多有志于服务海外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对外传播工作中去。
(二)丰富孔子学院的形式
教育从娃娃抓起,让在孔子学院里面学习的大学生带领普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中小学生一起到中国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小学生参观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带着小学生看中国电影,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中国文化在外国孩子心中留下印记,让孔子学院走入外国孩子的生活。
(三)加强外国汉语教师的培训
加强汉语教师的培训,缓解各国孔子学院教师短缺的状况。除了从国内选派有经验学识的老师到海外任教外,孔子学院还可以培训当地的华人或是有一定汉语水平的外国教师,让他们在孔子学院进行强化学习后,再去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变输血为造血”。
(四)加强汉语教材推广普及
目前各国在汉语教学方面的学习和教学用书明显不足,一方面是真正适用的教材种类不足,另一方面数量也远远不够。建议加快教材建设,开发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用书,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有特色的辅助教材和课外读物。
(五)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
积极与海外汉学界互动,为汉语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在海外,孔子学院是“外来文化”,那么这个外来的和尚怎么念好本地的经,是一门学问。在海外,早有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汉学界专家,那么,利用这个群体,使“外来的和尚”与“本地的和尚”一起“念好经”。这种互动更利于传播中国文化,更利于对外汉语的推广。海外汉学界在学界来说,人脉更广,也更适于以外国人的思维看中国。
(六)进行适当的商业化经营
虽然孔子学院定位为非营利性公益机构,但是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其商业化的道路。孔子学院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个文化品牌。如何经营好这个品牌,一直是我国学者追求的目标。现在,我国比较看重孔子学院的全球扩张,却疏于对其的经营管理。笔者认为,商业化的经营模式可以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有利益才能有创造,有竞争才能有发展。正如新东方教育集团一样,教育,也可以走向商业化,而且,适当的商业手段可以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这一点无论是对硬件设备的配备还是对汉语教师人才的吸纳上都是有帮助的。由国家汉办掌握决策权,国内大学掌握组织和教学工作,吸纳民间私营力量进行经营和推广,可以更好地解决孔子学院资金缺少的问题。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不仅使古老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厚爱,更体现了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对孔子学院的欢迎,是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那么顺应时代潮流推广孔子学院更有利于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学院的推广,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双赢。
注释
①数据出自2008年12月10日《环球时报》
②③新华社,《汉语推广路仍存障碍 北京奥运将引发新“汉语潮”》,2007年09月14日
参考文献
[1]沈苏儒:对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鲁苓:视觉融合,跨文化语境中的阐释与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张桂珍:中国对外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贾寅淮:对外汉语教学任重而道远[J].对外大传播,1996,(03)
[5]常殿元,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方兴未艾[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02)
[6]李海绩、白瑜,推广对外汉语教学任重而道远――写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之后[J].神州学人,2005,(09)
[7]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纪要[J].世界汉语教学,2005,(03)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5
明朝和明清之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出于政治、通商、传教等的需要,大量外国人努力学习和研究汉语,并留下了珍贵史料,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学习汉语的历史,对于汉语本体研究、比较文化、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这一时期,外国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大致分为两个中心:以琉球、朝鲜为代表的周边东方国家的汉语学习和以耶稣会传教士为主的西方人的汉语学习。
二、周边东方国家的汉语学习
(一)琉球
洪武五年,琉球(现日本冲绳)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①当时,部分汉语书面语语料已在该国有所传播。此后,琉球曾先后至少16次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并在国内兴办教育,推广汉语汉字。入清,琉球的汉语学习规模继续扩大。琉球留学生成了维系中琉友好关系和在琉球继续传播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②
(二)朝鲜
朝鲜人一直重视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汉语学习与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这一时期朝鲜人为学习汉语而编写的两本教材――《老乞大》和《朴通事》。
《老乞大》和《朴通事》是元末明初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编写的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手册,是当时最权威的汉语教科书。③1515年左右,朝鲜著名汉语学者崔世珍把《老乞大》《朴通事》两书翻译成朝鲜语,用训民正音给汉字正音,编成《老朴集览》。后来由边暹和朴世华两位学者根据《老朴集览》考校订正,用朝鲜语的口语来作注解,编成《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④《老乞大》《朴通事》的成书、传抄、印行、修订、翻译、注释历经元明清三代,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具有很大影响力。
下面从两本教材的编写特点入手,简要分析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在语体上,采用会话体,注重培养语言交际技能。两部教材注重功能性,摆脱文言模式,选用口语表达,直接服务于日常交际,《老乞大》有对话107则,《朴通事》有对话106则。⑤
在内容上:(1)课文内容丰富,话题饶有趣味。每一课内容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实用性强。(2)注重词汇教学。书中涉及的词汇既有书面语,也有方言俗语、谚语、成语。教材前半部分不但注意控制词汇量,而且能保证词语重现率。后半部分词汇量大大增加,如讲到马,则一口气罗列了几十种马,这种扩展性学习,便于学生迅速、集中掌握一类词汇。(3)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语法教学原则。句式由简单到复杂,颇具系统性。(4)文化教学贯穿始终。注重汉语文化背景的介绍和两种文化差异的比较,将文化因素巧妙地渗入语言项目的编排中,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文化,一举两得。
在教学方法上:(1)恰当运用翻译法,使用母语为媒介,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事半功倍。(2)采用情景教学,创设生动的模拟情景。《老乞大》以两个高丽人和四个中国人在去往北京的路上相遇相识直到相知为主线,围绕这个主线又设计了吃饭、喝酒、投宿、买卖等众多小场景。《朴通事》虽然没有主要人物,却更自由地设计了踏春、秋游、上学、治病、借钱、讨债等近百个会话的模拟场景,③将语言项目有机地融入创设的情景之中。
综上所述,《老乞大》和《朴通事》作为汉语第二语言教材,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研究价值。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展分技能教学的讨论,90年代以后才提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理论,相比之下,《老乞大》《朴通事》已经出现了功能项目编排的雏形,⑤这对如今的汉语教学极具借鉴意义。
三、耶稣会传教士的汉语学习
自元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基督教随着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传入中国。传教士要想在中国顺利传播教义,则必须学会使用汉语。
(一)在台传教士的汉语学习
1636年荷兰人在新港开办了第一所学校,传教士以当地方言“新港语”为教学用语,并用拉丁字母将其口语书写下来,用于编辑教义问答、祈祷文等,这些文献也成了研究台湾方言的重要资料。
(二)大陆传教士的汉语学习
1.教师
聘请教师是传教士学汉语的最直接途径。但这一时期,由于观念闭塞加之政府禁止,极少有人愿意教外国人汉语。来华传教士曾私下聘请翻译、学者、商人等各阶层人员当老师,也聘请小书童练口语。此外,传教士们也采取老手带新手的方式教汉语,例如利玛窦就师从罗明坚。另一个学习资源是明清士大夫阶层。耶稣会自采取了利玛窦的“合儒排佛”路线后,开始与士大夫阶层打交道,这些官员与传教士共同译书,顺便充当他们的汉语老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徐光启。
来华传教士“入乡随俗”式的传教策略和“互帮互学”的学习模式,为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历史借鉴和良好范式。
首先,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融入所教学生的文化圈,了解教学对象,熟悉并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拉近与他们的文化距离,使其从心理上接纳老师。例如,在埃及上课话题可围绕“金字塔”展开,在美国可以讲“林肯”,不必每次必谈“故宫”“长城”。其次,以学术活动为依托,推进汉语教学。不同国家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都应是对外汉语教师关注的焦点,针对相应国别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可就这些焦点举办学术讲座,⑥如印度的西塔琴、美国的好莱坞、德国的汽车、巴西的足球。
2.学习者
了解并认识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及其过程,对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写教材、工具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传教士学汉语时留下来的教材、语法书和双语词典就是我们研究的宝库。这一时期传教士在学汉语时使用的学习方法也值得我们注意。
(1)结合西方人记忆特点,分析汉字结构。利玛窦在《西国记法》一书中专门介绍过他的汉字联想记忆法。如:“要”是一位来自西部的女子;“利”是收割庄稼的农民;“好”是怀抱孩子的女人。相比利玛窦的记忆法,曾德昭、安文思二人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则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二人发现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密切,有律可循,如将“日”“月”相结合就构成表示光亮的“明”字,将“心”禁锢在“门”内则构成表示忧愁和苦恼的“闷”字。
传教士过分强调、夸大、依赖汉字的象形功能,于学术而言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但它符合西方人注重抽象推理与逻辑的认知规律,不失为一种方法。林西莉⑦也曾谈到“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形式的讲授”对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汉字的作用。因此汉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汉字笔画观、部首观、结构感,可适当运用“俗文字学”的一些说法向学生讲解汉字,充分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一位法语籍教师在教“懂”字时说“我的心旁边开出了一朵花,右下方是土壤,很重”。同学们马上就记住了“懂”字的写法。这种解析汉字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利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为掌握汉字发音,来华传教士借鉴西方音韵学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音进行详细分析、归纳,几经尝试,终于摸索出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的方法,开启了中文拉丁化的历程。最早进行这一尝试的是罗明坚和利玛窦,入华之初,他们共同编写了《葡汉辞典》,该辞典共分三栏,第一栏是葡萄牙语单词和词组,按字母表顺序排列;第二栏是罗马字注音;第三栏是汉语词条。但这一拼音体系仍存在不足之处。⑧之后,在郭居静帮助下,利玛窦等人根据中国汉字音韵特点,统一采用五种符号表示汉字的声调,较之《葡汉辞典》更加精确和完整。1601年,利玛窦应程大约之邀,赠其四幅宗教画,并随图附上三篇解释性短文,文中所有汉字皆附有拉丁字母注音,共使用了26个声母、44个韵母、5个声调符号,以及专门设计的送气音符号。这些文字后由教会单独编成一本六页的小册子,取名《西字奇迹》。⑥1626年,金尼阁在利玛窦等人方案的基础上简化了拼法,出版了《西儒耳目资》一书,为今日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明显优于传统的反切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音韵学的发展,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及其运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认识和发掘语言的全貌,掌握新的教学及研究方法,有助于推进语言本体研究的发展和第二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
(3)从只重读写到注重听说。早期传教士只重读写,忽视听说,传教士刚来中国时都是采用先文后语的学习方法。因为传教士发现中国人不喜欢辩论,比较信奉书上所说,宣传手册比宣教的作用大,于是他们偏向书面写作。从利玛窦开始注意听说,“语文”并进。在他自己学习以及教授庞迪我时,学习效果都很理想。⑨后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也证明“语文并进”比先文后语的效果要好。可见,无论是学法还是教法都应不断调整和修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语言需求。
3.教材
利玛窦翻译的《四书》一直是耶稣会的汉语教材。此外,传教士还编纂了词典,最早的双语词典是罗明坚和利玛窦共同编纂的《葡汉辞典》,入清后,涌现出更多、更完整的双语词典。这批词典不仅开创了汉语学习词典的历史,也提供了最早的学习西方语言的资料,保留了大量明清两代的语音材料、方言语料和最早出现的西方外来词,对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国外语教育史研究、中国语言学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4.教学机构
经言学校是罗明坚在澳门期间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用汉语传教的机构,也是晚明时期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学校。⑧1594年,范礼安在澳门创办了圣保禄学院,成为第一所对来华传教士进行汉语培训的高等学府,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此外,耶稣会士还在杭州、嘉定等地建立过类似的汉语培训中心。
四、结语
明朝和明清之际的来华传教士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既有计划又有步骤,既请教师又写教材、工具书,既有学习原则,又有独特的学习模式,既在思路上重视又在实践中取得成绩”。⑨而且影响到中国语言学的各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系统研究并认真学习明朝和明清之际外国人汉语学习的特点、方法及历程,探索出一条符合汉语汉字特点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对搞好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促进学科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董明.明清两代汉语在琉球的传播[J].世界汉语教学,1996(4).
② 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③ 赵现琦.《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J].现代语文,2009(2).
④ 程相文.《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汉语学习,2001(4).
⑤ 黄明明.600多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观――《老乞大》《朴通事》的编写特点及其理论价值[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⑥ 翟汛,吴春波.从明清来华传教士传教策略看对外汉语教学策略[J].长江学术,2012(1).
⑦ 林西莉.汉字王国[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7.
外国人学汉语范文6
关键词:反义词;不平衡性;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64-03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指出:“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①如:生――死;有――无;黑――白;大――小;等等。“多义词有几个意义,它的每个意义都可能有反义词,”②并列举了“开”的三个义项各自的反义词:花开――花谢;开门――关门;开口――闭口。这些错综复杂的反义关系,不仅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带来了许多困难,即使是中国人学习起来也并非易事。不仅如此,“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③反义词的这种不平衡现象又给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想使外国人学好现代汉语的反义词,掌握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从而更好地运用现代汉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词汇输入
所谓词汇输入,就是指学生(指母语为非汉语的外国学生,下同)通过阅读、听说等方式,认知、掌握汉语词汇,而学生阅读的最权威材料就是《中国汉语考试水平大纲》。
《中国汉语考试水平大纲》是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制的,该大纲所收录的词汇共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各级词汇的数量分别是: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022个,丁级词3569个,四个等级的词汇共计8822个。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这四个等级的词汇中,存在着许多的反义词。在这一对对的反义词中,有的义反双方是属于同一级别的,比如“近――远”同属于甲级,“谦虚――自满”同属于丙级,这无疑给学习者提供了方便。但是,同属于一个级别的义反双方并不多见,而更多的是义反双方属于不同的词汇等级,比如“热情――冷淡”,“热情”属于甲级,而“冷淡”属于丁级;又如“悲观――乐观”,“悲观”属于丙级,而“乐观”属于乙级。再如“认真――草率”,“认真”属于甲级,而“草率”属于丁级。
大纲中的词汇级别是根据词汇的难易程度以及使用频率来划分的,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大纲来学习汉语词汇,也是先从简单的甲级词汇开始学习,慢慢过渡到难度较大的丁级词汇,并且先学的、简单的词汇往往都是常用的、反复说的,而后面的往往是难度大且不太常用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反义词带来了困难。
在这里,我们无意于指责《中国汉语考试水平大纲》,这个大纲还是科学的,有指导意义的,是不应该改动编排顺序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在该大纲的词汇表里增加词汇相对应的反义关系词,并且标注上该词所属的词汇等级,这样,学生在接触生词时就能获得一个简捷而科学的词汇输入,从而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反义词。
二、加强词汇输出
所谓词汇输出,就是指学生对汉语词汇的正确运用。输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输出。所以词汇的输出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输出”并非掌握之后真正意义上用于交际的“输出”,而是教学之后鼓励学生尝试着体会与使用词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练习”。设计练习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填空、选择、替换等。
填空法可以是单独列出词语要求写出与之对应的反义词,也可以放入句子中作出填补。
选择法可以列出多个条件选项,这些选项可以是同义词,也可以是同语素词,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干扰,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最佳的反义关系词语。
替换法就是给出一个句子,句子中要求替换的词语或者是同义词或者是反义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反义关系。
三、讲究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现代汉语反义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成对教学
在讲授词语时,除了对该词语进行一般意义的讲解以外,还要指出该词语相应的反义词。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义反双方成对出现,把一个个孤立的词义记忆变得生动起来,方便直接记忆,甚至可以跳过显性语言知识直接进入学习者的潜意识中,做到当出现组合的一方的同时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对应的反义关系词。
2.英汉对比
不同的语言尽管在语言的表达方法、表达习惯上会有差异,但对于大多数单个的词语来说,是可以采取对比记忆的。又由于英语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比较大,所以用英汉对比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比如反义组合“黑――白”,我们可以通过英语的“black――white”来进行对比性记忆。又如反义组合“灵活――迟钝”,我们可以通过英语的“nimble――slow”来进行对比性记忆。再如反义组合“恶毒――善良”,我们可以通过英语的“vicious――kind-hearted”来进行对比性记忆。
3.语境教学
把孤立的反义关系组合放入语境当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比如“麦克虽然喜欢新自行车,但他还是买了一辆旧的”;又如“李强是个快乐的人,一点忧愁都没有”。
4.类推策略
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从习得经验中进行类推。比如当学生掌握了“上面――下面”这个反义关系组合之后,就可以进行类推:比如当他们看到“外面”时便可以类推出对应的反义词“里面”。这样的类推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这个类推策略有时候也会给学生学习词语带来一些干扰,这也是反义词义反双方不平衡性造成的影响。如前面所举的反义关系“上面――下面”,以此类推,学生们就会很容易推出“上来――下来”这样不够准确的反义组合来,“上来”对应的反义词应该是“下去”。因此,类推策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另外一方面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不能无限地滥用类推策略。
四、突出教学宗旨
虽然现代汉语反义关系具有不平衡性,但是我们依然很有必要设定最佳反义组合,也就是要设定那些最为匹配的最经常搭配出现的反义关系组合,这就是我们的教学宗旨所在。
事实上,不论是反义关系组合的输入与输出,还是反义关系组合学习的教学过程,我们都应当以最佳反义组合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构成最佳反义组合的几个要素:
1.建立在基本意义之上的反义关系组合
词语的释义往往不是只有一个,我们把那些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意义称为基本意义,把由这个基本意义转化、引申而来的意义称为引申意义。一般而言,如果义反双方在构成反义关系时使用的是该词的基本意义,我们认为这样的反义组合就是最佳反义组合。例如:
矮小――高大 正确――错误 简单――复杂 收入――支出
2.语法功能最为接近的反义关系组合
词语是供人们使用的,它必须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因而具有其相应的语法功能。我们认为,那些义反双方在句子中能够被相互替换的,也就是说它们两者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一致或者十分接近的,那么这样的反义组合就是最佳反义组合。判断义反双方是否构成最佳反义组合的方法就是替换法。例如:
正点――晚点,误点
“正点”的反义关系词可以是“晚点”,也可以是“误点”,那究竟哪一个才是它的最佳反义关系词呢,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放入句子中进行考察。
太好了,飞机将正点到达!
很遗憾,飞机将晚点到达!
很抱歉,飞机将误点到达!
很明显,“正点”自然和“晚点”搭配得更为和谐,事实上从使用频率上也是这样的。
3.音节与组合方式一致的反义关系组合
一般情况下,构成反义关系的双方在音节数量上以及组合方式上并不一定完全一致,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最佳的反义关系组合,在音节数量上以及组合方式上是应该完全一致的。所谓“最佳”,也就是最为恰当、最为相互对称的。例如:
优势――劣势 寻常――异常 守信――失信 进化――退化 细心――粗心
以上这些词语都有相同的构成语素,在组合方式上是一致的。
沉甸甸――轻飘飘 香喷喷――臭烘烘 黑漆漆――白茫茫
吵吵嚷嚷――冷冷清清 急急忙忙――慢慢腾腾 端端正正――歪歪斜斜
以上这些词语在音节数量和组合方式上表现出一致性。
4.词语风格一致的反义关系组合
汉语词汇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相同的意思,诸多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往往在风格上表现出不一致。我们经常说“风格即人”,事实上不同的群体或者不同的个体在使用词语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我们把词语这样的“不同表达”称为“词语风格”。我们在设定最佳反义关系组合的时候往往也要把词语风格的一致性 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例如:
慷慨――吝啬,抠门儿
“吝啬”和“抠门儿”都表示小气,不过“抠门儿”属于方言词语,而“吝啬”和“慷慨”都属于现代汉语普通话词语,因此“慷慨”和“吝啬”构成最佳反义关系组合。
黑――白,皑
“皑”表示“洁白的样子,多用于形容雪霜”,但是“皑”是书面语,因此“黑”的最佳反义关系应该是“白”。
5.搭配频率最高的反义关系组合
以上提到的关于构成最佳反义组合的四点要素并非独立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即便这样,有时也还是会出现符合以上几点的多个对应关系,而最佳反义关系组合只能是一个,这个时候我们怎么来进行判断呢?我们认为,判断的标准就是搭配频率,那些搭配频率最高的反义关系组合就是最佳反义关系组合。
当然,有时候也不排除有的反义关系组合并不符合以上几点要素,但它们的搭配频率却是最高的,那么所有构成最佳反义组合的要素原则都要服从于搭配频率最高的要素原则,这便是我们经常说到的“约定俗成”。
五、运用补偿机制
掌握汉语反义关系词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准确地运用,而最理想的目标是在运用反义关系的词语时能够使用那些最佳的反义关系组合。但是母语非汉语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在表达相反的意义时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我们设定了运用补偿机制,简言之,就是想要表达与某词相反的意义时,就在该词的前面加否定词“不”或者“非”。相信这个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外国学生,即使是讲汉语的人也经常会运用到这个补偿机制。例如:
得当――不当,不得当
合法――非法,不合法
顾及――不顾,不顾及
注 释:
①②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9,251,252.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叶蜚生,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商务印书馆,2005.
〔4〕宋晖.单音节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4.
〔5〕郭怡颖.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反义形容词不均衡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